内循环式膜生物反应器论文-钱允致,马华继,苑宏英,丁艳梅,张轶凡

内循环式膜生物反应器论文-钱允致,马华继,苑宏英,丁艳梅,张轶凡

导读:本文包含了内循环式膜生物反应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氨氮废水,部分硝化,氨氧化细菌,氮负荷

内循环式膜生物反应器论文文献综述

钱允致,马华继,苑宏英,丁艳梅,张轶凡[1](2019)在《内循环接触氧化型膜生物反应器部分硝化启动与运行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部分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可用于高氨氮废水的经济高效处理,部分硝化是实现该工艺启动和稳定运行的前提。研究构建了连续流的内循环接触氧化型膜生物反应器(ICCOMBR),对其部分硝化的启动和稳定运行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普通絮状活性污泥接种,在30℃、氮负荷0.25kg/(m3·d)、溶解氧(DO) 2.0~2.5mg/L条件下,18d内成功启动了系统的部分硝化,氨氮去除率(ARE)和亚硝态氮积累率(NAR)分别达到99.16%和84.55%,容积亚硝化速率可达0.126gNO2-N/(L·d),同时容积硝化速率下降到0.031gNO3-N/(L·d)。系统的亚硝化率与碱度消耗量呈现良好的线性相关性。部分硝化启动完成后,将氨氮负荷降低为0.1kg/(m3·d),部分硝化功能迅速被破坏,通过降低曝气量将DO从2.0~2.5mg/L降低为1.0mg/L,在6d时间内硝化率从71.4%下降到11.1%,ARE和NAR分别达到98.87%和83.65%,部分硝化性能成功恢复。经过57d的运行,系统内的污泥生物量从接种时的1.85gVSS/L增长为3.47gVSS/L。(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9年09期)

郭海燕,张宇,张寿通[2](2013)在《气升间歇内循环膜生物反应器污水脱氮除磷》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气升间歇内循环膜生物反应器,利用曝气动力实现混合液在厌氧区和好氧区的循环,采用变液位间歇交换模式在厌氧区创造厌氧/缺氧交替环境,通过强化反硝化除磷过程实现污水同步脱氮除磷。实验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HRT)为22h、间歇交换周期为185min、污泥龄(SRT)为17d的条件下,进水COD、NH_4~(+)♂-N和PO_4~(3-)-P浓度分别为821.3mg/L、102.5mg/L和21.3mg/L时,反应器对COD、TN和PO_4~(3-)-P去除率分别达到91.8%、84.8%和94.4%。(本文来源于《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期刊2013-08-01)

陈建冬[3](2013)在《气升式内循环膜生物反应器脱氮除磷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由于氮、磷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益突出,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小城镇经济能力较弱,而现行的大多污水处理工艺和设备的投资及运行费用相对较高,难以在经济低,缺少技术管理人员的小城镇推广应用。本课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气升式内循环膜反应器的设计构想,利用曝气来实现混合液在厌氧区和好氧区的循环,采用变液位间歇交换模式在厌氧区创造厌氧/缺氧交替环境,通过加强反硝化除磷过程实现污水同步脱氮除磷。实验确定了反应器基本工艺形式,考察了运行周期、进水C/N比、HRT等影响因素对去除效果的影响,测定了反应器不同分区污泥和生物膜活性,分析了单个周期污染物去除过程。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移动床复合生物系统-膜出水的基本工艺形式能够实现良好的同步脱氮除磷。采用连续交换模式TN去除效果好,而间歇交换对除磷更有利,最佳运行周期为210min进水C/N比的提高对反应器有机物去除影响不大,而使氮磷去除效果改善,进水C/N比为7.4时,TN和PO43--P的去除率分别为和89.89%,89.58%。HRT由17h缩短至11h时,反应器TN和PO43--P去除率由80.5%和90%以上降至66.7%和50%;反应器曝气区和搅拌区的活性污泥同时具有硝化活性和反硝化活性,且活性大小接近,而两区内的移动填料表面的生物膜表现出明显的活性差异,曝气区生物膜硝化活性高,而搅拌区生物膜具有明显的反硝化吸磷活性;周期实验、微生物活性测定以及分子生物学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反应器各区功能分布明显,单个周期内各区生化环境呈规律变化,为不同生化环境需求的微生物的生长和各生化反应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常规硝化-反硝化、同时硝化反硝化和反硝化聚磷是反应器主要脱氮除磷途径。(本文来源于《大连交通大学》期刊2013-06-04)

周恢,叶亚平,邓雁平,崔永茂,赵怀颖[4](2007)在《气提式内循环膜生物反应器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膜生物反应器存在的膜污染和能耗高的问题,结合气提式内循环和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废水的工艺特点,提出圆柱形套筒气提式内循环膜生物反应器。试验结果表明,同等曝气强度和曝气方式下,气提式内循环膜生物反应器中氧传质系数(KLa)高于一般膜生物反应器;膜间水流流速是一般膜生物反应器的1.53~2.44倍,提高了膜面的水力冲刷作用,可减缓膜污染;对反应器膜过滤性能的考察,表明气提式内循环膜生物反应器较一般膜生物反应器有更好的膜过滤性能和抗污染能力。反应器中添加内循环,污泥活性有所下降,但对实际废水的去除效果影响不大,污泥活性较为稳定。(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07年12期)

孟庆娟[5](2007)在《内循环式膜生物反应器强化脱氮》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生物脱氮工艺或是在分隔的具有不同溶解氧浓度的反应器中进行,或是在时间上造成交替缺氧和好氧环境的同一个反应器中进行。这样的工艺存在需进行硝化液回流或外加有机碳源和补充碱度,运行费用高,占地面积大,投资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膜生物反应器——内循环式膜生物反应器,使曝气不仅为处理过程提供必需的溶解氧,而且实现脱氮过程中必要的混合液回流,实现了脱碳、脱氮过程在一个单体设备中完成。本课题以模拟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经过近一年的连续运行,考察了不同运行条件下反应器的脱氮和除碳过程,优化了运行条件。在水力停留时间为12h,污泥龄为45d,温度为22~25℃,pH值在7.0~8.0之间,曝气速率为80L/h,进水污泥负荷低于0.040kgNH_4~+-N/(kgMLSS·d)条件下,反应器的出水氨氮浓度大部分时间维持在8.0mg/L以下,对氨氮的去除率达到89%,对总氮的去除率在78%左右,出水COD浓度基本维持在40.0mg/L以下,去除率在90%以上。同时,通过氮平衡实验反映出系统对氮的去除大部分是气态形式去除的,达到真正的脱氮目的。当进水氨氮污泥负荷超过0.050kgNH_4~+-N/(kgMLSS·d)时,系统变得很不稳定,容易在短时间内形成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积累。实验研究表明,反应器内具有较明显的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本课题从其作用机理、影响因素和动力学过程叁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生物絮体的微环境和反应器的宏观环境共同促成了系统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的发生。进水C/N比和曝气速率对同步硝化反硝化效果有明显的影响。进水C/N比为10,曝气速率为80L/h时,可达到最佳的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效果。本研究还建立了同步硝化反硝化反应动力学模型,从量化的角度了解了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本系统内活性污泥浓度增长较为缓慢,VSS/SS值随运行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由0.869降至0.752。污泥体积指数随运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本系统的微生物硝化活性比传统活性污泥系统高,可达到0.0373kgNH_4~+-N/(kgMLSS·d)。反硝化活性比无氧条件下低,为0.0266 kgNO_X~--N/(kgMLSS·d)。通过分析过膜阻力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与传统膜生物反应器相比,内循环式膜生物反应器还可减轻膜污染。(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7-12-01)

李小伟[6](2007)在《气升循环式膜—生物反应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X-flow新型膜组件为核心,借鉴传统外置式膜-生物反应器的设计模式研发了气升循环式膜-生物反应器,该反应器结合了一体式和外置式膜-生物反应器的一些优点。采用“通量阶梯式递增法”,测定了气升循环式膜-生物反应器的膜临界通量,临界通量的范围曲线把膜通量区域划分为叁个操作区域:超临界区,临界区和次临界区。分析了曝气强度,污泥浓度和循环流量对于膜临界通量的影响。通过气升循环式膜-生物反应器在次临界通量操作条件下长期运行试验,考核了其运行特性。气升循环式膜-生物反应器的出水COD_(Cr)和NH_4~+-N优于国家生活杂用水回用标准;本试验装置具备一定的同步硝化反硝化的脱氮潜力和生物除磷潜力。通过气升循环式膜-生物反应器通量优化试验,对反洗频率,反洗时长和温度叁个方面进行调整,运行膜通量显着提高,并实现了超临界通量下的稳定运行。(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07-06-01)

邱宪锋,张建,高宝玉,张成禄,陈欢[7](2007)在《内循环动态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筛绢为基材构建内循环动态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在水力停留时间为6h,膜通量为66.2L/(m2·h)条件下,反应器内的生物动态膜需要120min可以形成.动态膜形成后,反应器对COD、氨氮、总氮(TN)和总磷(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4.0%、97.6%、49.2%和83.7%.采用逆出水水流方向曝气进行在线反冲洗,在反冲洗时间为5min,反冲洗曝气强度为3.2m3/(m2·h)的条件下,生物动态膜的再生需要30min即可完成.反应器稳定运行60d,反冲洗周期能够稳定在50h以上.扫描电镜(SEM)观察表明,反冲洗能够有效破坏附着在膜基材上的生物动态膜.(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07年02期)

任艳双,谭欣,赵林,李涛,高用贵[8](2005)在《内循环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啤酒废水》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一种新型低能耗、高效膜生物反应器——内循环膜生物反应器(ICMBR)。反应器是在IC反应器的第二好氧反应室设置中空纤维膜组件和穿孔曝气管构成的IC+MBR集成工艺;其运行特征相当于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和膜生物反应器(MBR)的串联运行,并利用气体提升达到内循环,成功实现有机物去除和同步生物脱氮,CODCr和TN去除率分别达到90%以上。(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05年09期)

李涛[9](2004)在《内循环膜生物反应器及其在污水回用处理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针对我国水资源短缺,水重复利用率低的现状,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低能耗、高效膜生物反应器——内循环膜生物反应器(ICMBR)。反应器设计制作完成后,以天津华润啤酒有限公司的生产、生活污水为反应器进水,进行了长达五个月的运行试验;分别对ICMBR的启动过程、处理效果、反应器内污泥特征以及膜污染过程进行了研究。内循环膜生物反应器是根据厌氧内循环反应器(IC)的运行原理,在IC反应器的第二厌氧反应室设置中空纤维膜组件和穿孔曝气管构成的IC+MBR集成工艺;其运行特征相当于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和膜生物反应器(MBR)的串联运行,并利用气体提升达到内循环,因此成功实现了有机物去除和同步生物脱氮,COD和TN去除率分别达到93%和92%以上。由于极大的减少了曝气量,并省去了内循环的外加动力,ICMBR与现有膜生物反应器相比,可节省能耗50%以上。ICMBR的运行过程中,底部厌氧反应室内形成了性能优良的颗粒污泥。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可划分为适应期,生长期和成熟期叁个阶段。反应器结束运行前,污泥的最大比产甲烷活性(SMA)达到1.52gCODCH4/gVSS?d,污泥体积指数(SVI)为12.5mL/gSS,并具备相当的机械强度,测试得出的颗粒污泥破损速率系数为0.152d-1。颗粒污泥生长成熟后,颗粒大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中值粒径2.51mm;厌氧反应室平均MLVSS浓度为15.2g/L,污泥增殖速率缓慢,最大比增殖速率为0.018d-1,实验过程中未进行污泥排放。ICMBR反应器采用连续进水间歇出水的方式运行。膜出水通量的变化可明显的分为快速下降和稳定运行两个阶段,曝气和间歇出水等因素能有效抑制膜污染,膜通量最终稳定在10L/m2?h。当膜通量稳定后,曝气量的改变以及污泥浓度增加均未对其产生明显影响。从ICMBR反应器的整个运行结果来看,该工艺对有机物和氮有较高的去除率;系统运行管理简单,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具备良好的设备化开发前景。然而,ICMBR中曝气量和产气量与内循环流量的关系、沼气与空气的分离以及颗粒污泥的微生态特征都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4-12-01)

耿艳楼,罗人明,史培红[10](1993)在《内循环式生物反应器氧传质及流态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气-液两相普通流化床和内循环式生物反应器(DTBR)的对比研究,发现DTBR具有更好的氧传质能力和氧转移效率。本试验条件下,当表面气速为0.29cm/s时,DTBR的(K_(Lα))_20和E_4值分别为普通流化床反应器的1.2倍和1.3倍。通过研究影响DTBR混合特性的主要因素,发现表面气速的影响最大,表面液速的影响最小。其它条件相同,表面气速分别为0.29和0.074cm/s时,DTBR的循环时间分别为12s和16s,混合时间分别为76.2s和91.8s。(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研究》期刊1993年02期)

内循环式膜生物反应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气升间歇内循环膜生物反应器,利用曝气动力实现混合液在厌氧区和好氧区的循环,采用变液位间歇交换模式在厌氧区创造厌氧/缺氧交替环境,通过强化反硝化除磷过程实现污水同步脱氮除磷。实验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HRT)为22h、间歇交换周期为185min、污泥龄(SRT)为17d的条件下,进水COD、NH_4~(+)♂-N和PO_4~(3-)-P浓度分别为821.3mg/L、102.5mg/L和21.3mg/L时,反应器对COD、TN和PO_4~(3-)-P去除率分别达到91.8%、84.8%和94.4%。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循环式膜生物反应器论文参考文献

[1].钱允致,马华继,苑宏英,丁艳梅,张轶凡.内循环接触氧化型膜生物反应器部分硝化启动与运行条件[J].化工进展.2019

[2].郭海燕,张宇,张寿通.气升间歇内循环膜生物反应器污水脱氮除磷[C].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2013

[3].陈建冬.气升式内循环膜生物反应器脱氮除磷性能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3

[4].周恢,叶亚平,邓雁平,崔永茂,赵怀颖.气提式内循环膜生物反应器试验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7

[5].孟庆娟.内循环式膜生物反应器强化脱氮[D].大连理工大学.2007

[6].李小伟.气升循环式膜—生物反应器机理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7].邱宪锋,张建,高宝玉,张成禄,陈欢.内循环动态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J].中国环境科学.2007

[8].任艳双,谭欣,赵林,李涛,高用贵.内循环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啤酒废水[J].化工进展.2005

[9].李涛.内循环膜生物反应器及其在污水回用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4

[10].耿艳楼,罗人明,史培红.内循环式生物反应器氧传质及流态特性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1993

标签:;  ;  ;  ;  

内循环式膜生物反应器论文-钱允致,马华继,苑宏英,丁艳梅,张轶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