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政治平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性别平等教育,有效思考
政治平等论文文献综述
郭家乐[1](2019)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渗透性别平等教育的有效思考——基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一文中研究指出性别平等是指男女两性在人格、尊严、价值、权利和机会等方面的平等。作为区别于其他物种特性的人的本性,性别平等具有公理性。性别平等教育强调用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改变束缚人发展的性别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学生树立性别平等意识,消除性别平等歧视,使每一个生命体都能够实现自我发展。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当注重渗透性别平等教育。高中教师应当基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多措并举渗透性别教育,进而强(本文来源于《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期刊2019年07期)
张师伟,孙亚亚[2](2019)在《共生与互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的政治平等与共同富裕》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与政治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共生和互动的密切关系,一方面两者共存于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另一方面两者又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发生着互动关系。国家治理无法回避政治与经济的共生与互动,妥善处理两者关系是国家治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应有内容,否则就不能很好地面对和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现阶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既表现在经济领域,也表现在政治领域,妥善处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贯穿在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国家治理实践中,就是要遵循两者共生与互动的历史规律,既不可能割裂两者的共生关系,试图单方面地实现共同富裕或政治平等,也要充分发挥政治的能动性反作用,通过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尽快实现共同富裕。(本文来源于《浙江学刊》期刊2019年04期)
刘杰[3](2019)在《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的平等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政治哲学的出现始终与人类的实践活动紧密相关。人们总是追问着何为好的生活,追问着何为好的社会。西方政治哲学作为一种理论,从来都是面向现实的。西方政治哲学在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主题演变,从古典政治哲学的正义主题到近代政治哲学的自由主题,再到当代政治哲学的平等主题,无不体现着理论与现实的交织。平等成为当代政治哲学的主题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内在的历史发展逻辑和理论发展逻辑。现实世界在社会与个体的复杂交织和相互运动中产生了不平等。平等和不平等是互为对立的两面,不平等的广度和深度成为衡量社会正义与否的标尺,也使平等成为被希冀的对象。如卢梭所言,不平等是人类的本来状态,而平等恰恰是文明的产物。分析不平等问题、实现平等追求成为政治哲学家直面现实所必须回应的理论问题。有影响力的平等主义主张有福利平等理论、以理查德·阿内森等为代表的福利机会平等理论、以约翰·罗尔斯为代表的公平正义理论、以罗伯特·诺奇克为代表的权利平等理论、以罗纳德·德沃金为代表的资源平等理论、以阿玛蒂亚·森为代表的能力主义理论和以玛莎·C·纳斯鲍姆为代表的尊严平等理论等。各平等主义理论的核心议题始终围绕“追求什么样的平等”(即平等物是什么)及“如何实现对平等物的追求”(即平等的实现路径)展开。首先,“追求什么样的平等”,即平等物是什么的问题。对这一平等核心议题的同义表达是阿玛蒂亚·森所提出的“什么的平等”(equality of what),也是G.A.柯亨所谓的“平等的通货”。概括来说,平等物的追求包含“追求权利平等”、“追求机会平等”和“追求分配物的平等”叁个方面,分别在逻辑上对应起点平等、过程平等和结果平等。“追求权利平等”是对个人权利及其衍生的个人偏好的满足;“追求机会平等”往往意味着形式的机会平等和实质的机会平等;“追求分配物的平等”可通过社会视角、群体视角和个体视角叁个维度对分配物的分配主体和分配内容予以概述。其次,“如何实现对平等物的追求”,即平等的实现路径问题。面对经验事实的不平等,对平等的诉求也应从理论转向实践以筹划平等的现实实现。以第一个核心议题——“追求什么样的平等”——中的各平等物为实现目标,与之对应的实现路径概括为平等的外在实现路径和平等的内在实现路径。具体来说,平等的外在实现路径依赖于罗尔斯式的以国家为主导的制度构建和诺奇克、德沃金式的以自由为框架的市场运行,相反,较少为个人留下实现平等的贡献空间,如罗尔斯主张以正义原则为指导安排政治宪法和分配制度,如诺奇克主张最小政府而为市场留有空间,再如德沃金依照市场运行所虚拟的拍卖机制与保险机制。一方面,外部实现路径明显地都具有外部依赖性——社会制度依赖或市场依赖。另一方面,倘若将平等的实现路径完全归因于某些“外部”因素,那么,意味着忽视了“人”的自主选择和自主行为能力。在建构平等的过程中,作为平等工程的双重实现者——实现主体和实现目标——的人本身,理应具有更多的能力发挥。对拥有尊严和自尊的个人而言,能力主义理论及其衍生的尊严平等理论提供了另一种内在性的思考维度和实现路径——信奉每一个人作为目的的原则。最后,关于平等与自由的关系问题。在自由主义的框架内,平等成为当代政治哲学的主题是否意味着对作为老牌价值目标的自由形成了绝对挑战?平等与自由是否存在冲突?如果面对冲突,该如何实现两者共存?平等主义理论认为,平等与自由之间并非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相反,自由是实现平等必不可少的要素。事实上,平等和自由之间关系的争论点,在于自由和平等何者更具优先性。面对平等主义的不同理论争论,回到平等的规范问题上来阐明平等的核心议题——“追求什么样的平等”以及“如何实现对平等物的追求”——不仅对平等问题的探讨具有整合与分析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推进平等的政治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共中央党校》期刊2019-06-01)
齐艳红[4](2019)在《“弱势群体”的平等主义理论与“真实世界”的政治哲学——J.沃尔夫教授访谈》一文中研究指出乔纳森·沃尔夫现为英国牛津大学布拉瓦尼克政府学院公共政策讲席教授、沃尔森学院治理体系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特别是社会平等与"真实世界"的政治哲学。其早期着作包括《弱势群体》(与迪夏利特合作)《政治哲学导论》《当今为什么还要研读马克思?》《罗伯特·诺奇克》等;近期研究主要涉及平等、弱势群体、社会正义和贫困等理论问题,集中体现在他的着作《伦理学与公共政策:一种哲学探究》和《人的健康权》之中。2018年6月,笔者在牛津大学围绕当代平等主义政治哲学这一主题对沃尔夫教授进行了专访。访谈从讨论当代平等主义关于"什么的平等"问题的争论入手,区分了分配平等与社会平等两种思考平等问题的路径,并对当代各种版本的分配平等理论的局限进行了评估,进而转向马克思哲学的当代阐释问题,探讨了"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走向衰落的理论和实践根源,揭示出当代平等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内在相关性"。最后,针对当代平等主义从理论出发将理论直接应用于实践的"理想理论"的缺陷,提出从真实世界的问题出发的"参与式"政治哲学理论。(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期刊2019年03期)
周心怡[5](2019)在《浅探女性政治平等参与权》一文中研究指出政治参与是民众政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的关键途径,体现了民众在整个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产生的作用,从根本上反映了政治关系。女性参与政治,积极参与到国家以及社会各项事务的决策环节、管理过程,推动男性与女性之间享有平等权利,这是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确保公平公正、促进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但是受传统文化、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女性要实现政治平等参与仍然有一定的阻碍,要实现女性政治平等参与权,需要通过女性自身意识的转变和国家政策的扶持来实现。本文选取女性的平等政治参与权视角,对国内女性参与政治的重大影响、显着特征、内在根源、解决措施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和思考。(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9年15期)
张旺[6](2019)在《西方政治理论主题的当代演变——从自由、平等向保守的退却》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战以后,因为冷战的需要以及自由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以公正和平等为核心价值的正义原则逐步取代自由,成为西方政治理论关注的焦点。随着冷战的结束,在西方国内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平等的诉求从经济向文化领域转移,"承认的政治"理论异军突起。然而,当前美英等国政治实践的右转倾向预示着保守主义政治思潮复苏的可能。虽然保守主义是对当代自由主义各种激进主张的纠偏,但当它延伸至国际关系领域时,其反全球化等负面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本文来源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罗奕蕾[7](2019)在《教育能否改善收入不平等——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收入不平等问题。本文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将居民的收入不平等分为劳资收入不平等和劳动者内部收入不平等,并分别从这两个角度入手,研究教育对收入不平等的作用。对于前者,由于教育只是再生产的工具,所以难以改善劳资收入不平等;对于后者,文章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论证了教育能带来劳动者工资的提高,但若要改善劳动者内部的收入不平等,还需满足教育公平的要求。(本文来源于《时代金融》期刊2019年13期)
李秀玫,黄荣贵,桂勇[8](2019)在《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政治参与不平等:强化抑或均衡》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不平等研究需要超越互联网使用频率和技能等关注维度,聚焦分析在线政治参与不平等。对一个全国性的大学生样本的分析发现,在线政治参与可分为网络政治表达与在线资源链接行动,且它们具有不同的影响因素。其中,网络政治表达在较大程度上受制于大学生的家庭经济地位,而在线资源链接行动的积极性与大学生的培养层次、发展效能感均呈现出负向关系。这些发现表明,取决于在线政治参与的形式,社会化媒体的发展既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线下政治参与的状况,同时为弱势群体提供了新的参与渠道,扮演了均衡器的角色。此外,成长于东北和西部地区的大学生网民尚未充分利用互联网来表达政治或获取支持。(本文来源于《当代青年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王荣军[9](2019)在《“不平等的民主”美国贫富差距扩大与政治极化并行》一文中研究指出贫富差距扩大对美国广大的较低收入群体的政治参与造成了负面影响,政治权利上的实质不平等程度扩大。与之相伴的政治极化现象使政策僵局频现,低收入民众利益难以得到充分照顾。从形成原因和政策应对情况来看,美国的贫富差距扩大和政治极化趋势相互交织影响,两种趋势可能长期并存。(本文来源于《人民论坛》期刊2019年04期)
刘亚,汪漭[10](2019)在《经济压力下导与晚清统治危机的加深——论“不平等条约”主要经济条款的社会政治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史实出发,着重探讨了晚清不平等条约中主要经济条款的社会政治影响及其发生作用的过程和机制。认为这些经济条款把巨大的经济压力导向了中下阶级,使底层人民背负了过于沉重的经济负担,使中小工商业者大量破产,从而极大地加深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清王朝所采取的改革措施又把更大的经济压力导向了中下阶级,从而加速了王朝的覆灭。(本文来源于《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政治平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与政治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共生和互动的密切关系,一方面两者共存于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另一方面两者又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发生着互动关系。国家治理无法回避政治与经济的共生与互动,妥善处理两者关系是国家治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应有内容,否则就不能很好地面对和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现阶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既表现在经济领域,也表现在政治领域,妥善处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贯穿在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国家治理实践中,就是要遵循两者共生与互动的历史规律,既不可能割裂两者的共生关系,试图单方面地实现共同富裕或政治平等,也要充分发挥政治的能动性反作用,通过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尽快实现共同富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政治平等论文参考文献
[1].郭家乐.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渗透性别平等教育的有效思考——基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19
[2].张师伟,孙亚亚.共生与互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的政治平等与共同富裕[J].浙江学刊.2019
[3].刘杰.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的平等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9
[4].齐艳红.“弱势群体”的平等主义理论与“真实世界”的政治哲学——J.沃尔夫教授访谈[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
[5].周心怡.浅探女性政治平等参与权[J].法制博览.2019
[6].张旺.西方政治理论主题的当代演变——从自由、平等向保守的退却[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7].罗奕蕾.教育能否改善收入不平等——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J].时代金融.2019
[8].李秀玫,黄荣贵,桂勇.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政治参与不平等:强化抑或均衡[J].当代青年研究.2019
[9].王荣军.“不平等的民主”美国贫富差距扩大与政治极化并行[J].人民论坛.2019
[10].刘亚,汪漭.经济压力下导与晚清统治危机的加深——论“不平等条约”主要经济条款的社会政治影响[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
标签: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性别平等教育; 有效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