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形象论文_葛炜

导读:本文包含了夷形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形象,孟子,论语,庄子,精神,论文,伯夷。

夷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葛炜[1](2015)在《从《庄子》析伯夷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庄子》一书中的伯夷形象极具颠覆性和复杂性,一方面《庄子》中给出了伯夷"无异于磔犬、流豕、操飘而乞者"的评价;另一方面在给与伯夷较低评价的同时,又从字里行间中流露出了对伯夷肯定的一面。而进一步挖掘造成《庄子》中伯夷复杂形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为后人对《庄子》一书的修改掺杂,但更主要的还是来源鱼庄子"道"的思想。可以说,《庄子》中所记述的伯夷,成于"道",也失于"道"。(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葛炜[2](2015)在《从《韩非子》析伯夷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战国时期的韩非对伯夷形象也进行过论述。但相比于孔子、孟子以及《庄子》一书的论述,韩非对伯夷的评价可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方面,韩非对伯夷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法家学派特征,认为伯夷为"无益之臣",因此应当"少而去"。另一方面,从一系列的对比和举例中,如"伯夷不失是,而盗跖不为非"、"使伯夷与盗跖俱辱"、"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又可以隐约地感受到韩非对伯夷的认可。因此,不难看出韩非对伯夷的评价是深刻而又复杂的。(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葛炜[3](2015)在《春秋战国时期伯夷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伯夷相传为孤竹国君之子,以兄弟让国、叩马而谏、耻食周粟的故事闻名于后世。千百年来,正是人们对伯夷形象及其精神内涵的不断评价与解读,使得伯夷不仅逐渐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并且进一步融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期是可见的伯夷形象较早出现的时期,也是伯夷精神的初次积淀时期,正是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的传颂,才开启了后人对伯夷形象及其精神内涵的不断评价与解读。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写道:“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显而易见,正是孔子对伯夷的赞颂,才使得伯夷之名传扬于后世。由此便不难想象,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在伯夷形象及其精神内涵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故而,本文主要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伯夷形象及其精神内涵进行分析与解读。以时代为节点,可以将这个时期的伯夷形象及其精神内涵分为两个阶段来考察。一是春秋时期,这个时期是可见的伯夷形象形象较早出现的时期,也是伯夷形象的草创时期,其中以孔子对伯夷形象的记述最为全面、精神内涵的解读也最为深刻,主要表现为“古之贤人”的形象以及由此反映出的伯夷之“仁”。二是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的伯夷形象较于春秋更为复杂,除了伯夷的正面形象之外,还出现了伯夷的负面形象,如孟子既称“伯夷隘”,又称伯夷为“百世之师”,韩非称伯夷为“无益之臣”,而《庄子》一书则将伯夷记为“磔犬流豕操飘而乞者”,等等,这些所突出的正是战国时期伯夷形象的复杂性。但在复杂形象的背后,却仍能看到这个时期的士人对伯夷之“廉”的普遍认同与称颂。(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5-03-10)

葛炜[4](2014)在《从《论语》析伯夷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语》中的伯夷形象是较为清晰的,孔子在《论语》中给予了伯夷"仁"的评价,这从"求仁得仁"中即可看出。而在孔子看来,伯夷之"仁"则包含有叁个重要内容,即"让"、"义"、"忠"。伯夷之"让"是伯夷之"仁"的重要表现形式,而伯夷之"义"则是伯夷在追求"仁"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因此不仅可以将伯夷之"义"视为伯夷之"仁"的重要内涵,也可将伯夷之"义"视为伯夷以"仁"为目的的"行义"。而伯夷之"忠"则是伯夷之"仁"的内在动力。除此之外,伯夷在追求"仁"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杀身成仁的精神,也是伯夷之"仁"内涵的一部分。(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葛炜[5](2014)在《从《孟子》析伯夷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孟子》中的伯夷形象是复杂的,正是由于复杂的形象,才引发出了更为复杂的精神内涵。在孟子看来,伯夷之"义"是伯夷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但在《孟子》中却并未明确提及,而只是阐发了伯夷之"义"的两个重要内涵,即"忠"和"清"。但对于伯夷之"清",孟子却又持着正反两个观点来对待,即正面的伯夷之"廉"和反面的伯夷之"隘"。"隘"是孟子对伯夷批判的地方,"廉"是孟子对伯夷最为欣赏之处,而"百世之师"则是孟子在"廉"的基础上对伯夷的最终概括。(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张平[6](2010)在《《孟子》中伯夷形象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孟子》中的伯夷形象是极为特殊的,孟子提到的"辟纣"为先秦乃至汉代典籍中所仅见,而《孟子》中的伯夷形象正是以"辟纣"为基点,重点赞美伯夷"治进乱退"的清介为官态度。伯夷文化的核心——与弟叔齐谦逊让国代表之"义"和"义不食周粟"代表之"忠",孟子却避之不谈,显示了孟子为推行仁政理想而敢为天下先的态度。(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0年22期)

夷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战国时期的韩非对伯夷形象也进行过论述。但相比于孔子、孟子以及《庄子》一书的论述,韩非对伯夷的评价可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方面,韩非对伯夷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法家学派特征,认为伯夷为"无益之臣",因此应当"少而去"。另一方面,从一系列的对比和举例中,如"伯夷不失是,而盗跖不为非"、"使伯夷与盗跖俱辱"、"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又可以隐约地感受到韩非对伯夷的认可。因此,不难看出韩非对伯夷的评价是深刻而又复杂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夷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1].葛炜.从《庄子》析伯夷形象[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2].葛炜.从《韩非子》析伯夷形象[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3].葛炜.春秋战国时期伯夷形象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4].葛炜.从《论语》析伯夷形象[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5].葛炜.从《孟子》析伯夷形象[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6].张平.《孟子》中伯夷形象浅析[J].电影评介.2010

论文知识图

:外销画中的夷馆(左)(资料来源:...绘留存了清代4-12涅盘图莫高窟第280窟与单...〈惊天危机〉海报 图2〈独立曰〉海报图...颛顼像(江苏连云港岩画):宋代李唐《采薇图》

标签:;  ;  ;  ;  ;  ;  ;  

夷形象论文_葛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