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粘虫痘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AcMNPV,增效因子,昆虫痘病毒
粘虫痘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郭洁,郭巍,李长友,李国勋[1](2007)在《苜蓿丫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东方粘虫痘病毒的增效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苜蓿丫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capsid nucleopolyhedrosisvirus,AcMNPV)能够增强粘虫痘病毒(Pseudaletia separata entomopoxvirus,PsEPV)的侵染力。将两种病毒的混合悬液滴于50mg的饲料上,接入3龄末东方粘虫(Mythimna separata)的幼虫进行生物测定。当每头幼虫接入1.0×10~4 OBs的AcMNPV和1.0×10~7 OBs的PsEPV的混合液时,幼虫的死亡率为95.00%,而单独用1.0×10~7 OBs·虫~(-1)AcMNPV处理时,则幼虫不感染;单独用1.0×10~7 OBs·头~(-1)PsEPV处理时,只获得46.33%的死亡率。将AcMNPV多角体蛋白与病毒粒子分离,进一步测定,单独用1.0×10~6 OBs·虫~(-1) PsEPV侵染3龄末幼虫时,幼虫不被感染,而用同样浓度再混以AcM- NPV多角体蛋白或病毒粒子时,则会有41.67%和36.67%的死亡率,说明多角体蛋白或是病毒粒子的包涵体蛋白是产生增效作用的重要因子。(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袁哲明,梁晨彩,吉洪湖,胡湘粤[2](2006)在《粘虫痘病毒增效蛋白的重组表达及其生物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病毒增效蛋白(enhancin)在体外能促进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对昆虫离体细胞系的感染;在体内能显着提高NPV对昆虫幼虫的感染效果,并可增强苏云金芽孢杆菌(Bt)对幼虫的毒力(Hashimoto et al.,1991;Roelvink et a(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06年05期)
黄哲,潘雪义,袁哲明,胡松奇[3](2005)在《粘虫痘病毒重组增效蛋白的增效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了粘虫痘病毒(PsEPV)重组增效蛋白P39对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aNPV)感染棉铃虫幼虫的增效作用.结果显示:初步纯化的P39对HaNPV感染棉铃虫3龄幼虫显示了极显着的增效活性,感染后11 d,HaNPV+P39组的LC50(1 082 PIBs/mL)比HaNPV组(13 831 PIBs/mL)降低了92.18%,增效倍数达12.8;HaNPV为1.6×103~1.6×106 PIBs/mL时,P39可缩短LT50 0.5~2.7 d.(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5期)
陈绪林,曾凡济[4](1996)在《粘虫痘病毒酶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粘虫痘病毒包涵体中检测到一种碱性蛋白酶。最适pH为8.8,最适温度为20℃,是热不稳定的,可被2-硫基乙醇激活,其活性不需二价阳离子。在粘虫痘病毒颗粒中检测到两种脱氧核糖核酸酶,均能降解变性的大肠杆菌DNA,最适pH分别为5.0和8.0(本文来源于《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期刊1996年05期)
李振兰,付仓生,柳连元[5](1988)在《粘虫痘病毒—长春株的分离及其形态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粘虫痘病毒—长春株,是1980年从长春粘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接种粒虫幼虫,在感病虫体中发现的。供试粘虫,从田间捕捉,室内饲养,用添饲法接种病毒,15—20天后,感病虫体分别在变态中死亡。感病幼虫,行动迟缓,体节肿胀,对针刺反应迟纯或无反应,体壁变薄易破;感病蛹,体节变为深褐色,对刺激反应极为缓慢;感病成虫,体形较小,翅发育不健全,双翅折迭,不能展平,失去飞翔能力,虫尸体内容物为浓样。在感病初期,首先浸染脂肪细胞,进而侵入上皮组织的真皮细胞及气管基质上皮细胞,感染后期,细胞核膜破裂,包涵体充满整个细胞,随着细胞膜的破裂,包涵体则分散于血体腔内。(本文来源于《第五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1988-10-01)
李振兰,付仓生,柳连元[6](1988)在《粘虫痘病毒—长春株的分离及其形态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粘虫痘病毒—长春株,是1980年从长春粘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接种粒虫幼虫,在感病虫体中发现的。供试粘虫,从田间捕捉,室内饲养,用添饲法接种病毒,15—20天后,感病虫体分别在变态中死亡。感病幼虫,行动迟缓,体节肿胀,对针刺反应迟纯或无反应,体壁变薄易破;感病蛹,体节变为深褐色,对刺激反应极为缓慢;感病成虫,体形较小,翅发育不健全,双翅折迭,不能展平,失去飞翔能力,虫尸体内容物为浓样。在感病初期,首先浸染脂肪细胞,进而侵入上皮组织的真皮细胞及气管基质上皮细胞,感染后期,细胞核膜破裂,包涵体充满整个细胞,随着细胞膜的破裂,包涵体则分散于血体腔内。(本文来源于《电子显微学报》期刊1988年03期)
柳连元,付仓生,李振兰[7](1984)在《粘虫痘病毒研究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1980年7月,我们用粘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NPV)长春病毒株感染长春一代粘虫(Mythimnaseparata Walker)的幼虫时,发现在幼虫、蛹、成虫体内均含有痘病毒。 昆虫痘病毒(Entomo pox virus)是1963年首先由Hurpin和Vago在鳃角金龟子(Melolontha melolontha)中发现的,在国内这是第一次观察到粘虫痘病毒。(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1984年06期)
曾凡济,刘年翠[8](1982)在《粘虫痘病毒的分离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痘病毒是近十多年来才发现的一群昆虫病毒,1963年首先由霍平(Hurpin)和伐戈(Vago)报道。目前已从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和直翅目约39种昆虫中发现痘病毒,但是在粘虫中还未见报道.1981年7月我们首次从严重危害小麦的粘虫(Leucania separata Walker)的自然病死虫中分离到一株痘病毒,兹将初步结果报告于后。(本文来源于《自然杂志》期刊1982年06期)
粘虫痘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昆虫病毒增效蛋白(enhancin)在体外能促进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对昆虫离体细胞系的感染;在体内能显着提高NPV对昆虫幼虫的感染效果,并可增强苏云金芽孢杆菌(Bt)对幼虫的毒力(Hashimoto et al.,1991;Roelvink et a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粘虫痘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郭洁,郭巍,李长友,李国勋.苜蓿丫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东方粘虫痘病毒的增效作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
[2].袁哲明,梁晨彩,吉洪湖,胡湘粤.粘虫痘病毒增效蛋白的重组表达及其生物活性[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6
[3].黄哲,潘雪义,袁哲明,胡松奇.粘虫痘病毒重组增效蛋白的增效活性[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4].陈绪林,曾凡济.粘虫痘病毒酶的初步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6
[5].李振兰,付仓生,柳连元.粘虫痘病毒—长春株的分离及其形态结构[C].第五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1988
[6].李振兰,付仓生,柳连元.粘虫痘病毒—长春株的分离及其形态结构[J].电子显微学报.1988
[7].柳连元,付仓生,李振兰.粘虫痘病毒研究初报[J].植物保护.1984
[8].曾凡济,刘年翠.粘虫痘病毒的分离及鉴定[J].自然杂志.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