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檎叶论文_林叶新,李忠海

导读:本文包含了林檎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林檎,提取物,色谱,黄酮,高效,尖嘴,活性。

林檎叶论文文献综述

林叶新,李忠海[1](2016)在《林檎叶提取物应用于苹果汁、猪肉及油脂防腐保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林檎叶提取物在食品防腐、保鲜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为深入开发广西植物资源林檎叶提供实践与理论依据。方法:以林檎叶提取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于苹果汁的抑菌效果,并与常用食品防腐成分(苯甲酸钠、山梨酸钾)、V_C在抗菌效率的差异作比较;同时,将林檎叶提取物、常用抗氧化剂PG和V_C作为试验对象,分析单独使用林檎叶提取物、PG或V_C作为抗氧化剂,以及将林檎叶提取物与PG或V_C联合复配使用时,对于猪肉保鲜及油脂保鲜的影响。结果:林檎叶提取物对大肠杆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并具有延长猪肉保鲜和油脂氧化时间的作用,而且均随着浓度的增加,抑菌效果或抗氧化效果增强。虽然单独使用林檎叶提取物时,抑菌和抗氧化的效果不及同浓度下的常用化学防腐剂、抗氧化剂及V_C,但与化学防腐剂、抗氧化剂及V_C复配使用时,抑菌与抗氧化效果明显增强,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结论:林檎叶提取物在食品与农产品防腐与保鲜应用中具有较明显的抑菌及抗氧化效果,具有广泛的开发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轻工科技》期刊2016年06期)

张明杰,苏小军[2](2015)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林檎叶中5个黄酮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简便、快速及灵敏的HPLC方法,用于同时测定林檎叶中5个主要黄酮类化合物(3-羟基根皮苷、根皮苷、4’,6’-二羟基二氢查尔酮-2’-葡萄糖苷、根皮酚、白杨素)的含量。采用Sun FireTM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0.4%醋酸水溶液和0.4%醋酸乙腈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8 m L/min,检测波长286 nm。5个目标黄酮类化合物能得到较好的分离,并具备良好的线性(R>0.9997)、精密度、重现性和准确度(回收率95.5%~102.9%)。建立的HPLC方法首次成功的用于测定湖南江永林檎叶中5个主要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同时该法可作为林檎叶质量控制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5年24期)

林叶新,李忠海[3](2015)在《林檎叶提取物稳定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稳定性试验显示,林檎叶提取物需要避光保存,在酸性条件下和温度低于60℃时,能保持较好的稳定性。采于9月的林檎叶提取物对太阳光照、酸碱和温度的耐受性优于采于3月和6月的林檎叶。(本文来源于《化工技术与开发》期刊2015年10期)

卢静,杨丰庆,夏之宁[4](2014)在《尖嘴林檎叶的化学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尖嘴林檎干燥叶的抗氧化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及参考文献鉴定单体成分结构。结果从尖嘴林檎干燥叶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胡萝卜苷(2)、齐墩果酸(3)、熊果酸(4)、阿江酸(5)、白杨素(6)、根皮苷(7)、叁叶苷(8)和isoetin 5'-glucoside(9)。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首次从苹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为首次从蔷薇科植物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中成药》期刊2014年08期)

卢静[5](2014)在《林檎叶化学成分的分离及其提取物的抗菌、抗氧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尖嘴林檎叶的化学成分和生理活性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对主要成分进行了各种色谱分离并对所得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的鉴定,优化了AB-8大孔吸附树脂富集纯化林檎叶总黄酮的工艺,测定了林檎叶粗提物及部分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的抗菌抗氧化活性,以期找到林檎叶的主要化学成分及活性成分,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①文献表明林檎叶具有较好的抗菌、抗氧化、抗肿瘤以及保肝的作用,但目前对其化学成分的研究较少,仅通过化学定性实验证明含有大量的黄酮、萜类、有机酸、甾体类及皂苷类化合物。首次对干燥林檎叶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讨,提取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并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胡萝卜苷(2),齐墩果酸(3),熊果酸(4),阿江酸(5),白杨素(6),根皮苷(7),叁叶苷(8),isoetin5′-glucoside(9)。所有化合物都是第一次从林檎叶中发现,其中,化合物5为第一次从苹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为第一次从蔷薇科植物中发现。根据实际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的量计算(化合物的质量/干燥叶的质量),推测根皮苷(约5.3‰)与叁叶苷(约3.3‰)为尖嘴林檎叶的主要化学成分,有一定的植物分类学意义。②本文采用AB-8大孔吸附树脂富集纯化林檎叶总黄酮,考查了吸附时间、吸附量、吸附温度、解吸时间及解吸乙醇浓度等因素。在最优条件下,林檎叶总黄酮的纯度高达91.77%,富集率为75.26%。为林檎叶总黄酮生理活性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③本文选择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测定了林檎叶粗提物的抑菌活性及杀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林檎叶总黄酮对这叁种细菌的抑菌活性及杀菌活性均强于林檎叶90%乙醇粗提物。因此,林檎叶黄酮类化合物可能是起抗菌作用的活性成分,采用AB-8大孔吸附树脂富集总黄酮也是有一定意义的。此外,本论文还结合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及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这两种方法对林檎叶粗提物,总黄酮以及分离得到的黄酮单体化合物进行了抗氧化活性测试,其中林檎叶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明显强于初提物,化合物isoetin5′-glucoside表现出很好的抗氧化活性(强于对照品维生素C)。本实验为其今后有望开发成为一种对人和动物健康有益的,便宜、天然、可食用的抗氧化剂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从而代替食物中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4-04-01)

王长青,杨丽莹,陈艳芬,李书渊[6](2013)在《尖嘴林檎叶药材质量标准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尖嘴林檎叶的质量标准,以评价和控制其质量。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尖嘴林檎叶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尖嘴林檎叶中槲皮素的质量分数。结果建立了尖嘴林檎叶中芦丁、槲皮素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尖嘴林檎叶中槲皮素的质量分数。槲皮素在0.086 7~0.607 6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1(n=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0%,RSD为2.4%。结论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为尖嘴林檎叶的药材鉴定、质量标准完善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广东药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林叶新,李忠海[7](2013)在《林檎叶提取物稳定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林檎叶提取物的对太阳光、酸碱和温度的耐受能力。方法: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分别经过太阳光照射、调节了pH值、或水浴(60℃、80℃、100℃)加热后,不同月份采摘的林檎叶提取物UV图谱的变化。结果:3月、6月和9月采摘的林檎叶提取物在避光、温度低于60℃的酸性条件下,能保持较好的稳定性;9月份采摘的林檎叶,其提取物对太阳光照、酸碱和温度的耐受性优于3月和6月的。结论:9月份采摘的林檎叶更适合作为新型天然防腐保鲜剂的开发原料。(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七届全国有机分析与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3-10-20)

林叶新,李忠海[8](2013)在《林檎叶提取物清除自由基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林檎叶提取物清除自由基试验显示,不同季节的林檎叶及市售林檎叶提取物对.OH、O2.和DPPH均有一定的清除作用,清除效果顺序为DPPH>.OH>O2.,以9月林檎叶提取物清除效果最好,其半清除率浓度(IC50)分别为1.62,3.45,4.13mg/mL。(本文来源于《食品与机械》期刊2013年01期)

卢静,夏之宁,林叶新[9](2012)在《林檎叶总黄酮的抗氧化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林檎叶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方法分别采用DPPH、FRAP方法考察林檎叶总黄酮清除有机自由基的能力。结果黄酮浓度0.100mg/mL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到91.96%,IC50为17.80μg/mL,FRAP(铁离子还原能力)测定中1mmol/L硫酸亚铁当量0.223mg/mL的林檎叶总黄酮。结论首次对林檎叶总黄酮进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的测定。结果表明林檎叶总黄酮有很高的抗氧化活性。(本文来源于《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期刊2012-11-19)

林叶新,李忠海[10](2012)在《林檎叶水提物及其不同极性组分的抑菌和清除自由基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管碟法及体外抗氧化活性测试方法,以抑菌圈大小及对DPPH的半清除率浓度(IC50)为指标,评价林檎叶水提物及其不同极性组分(包括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及乙醇沉淀物和剩余组分)的抑菌及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结果显示林檎叶乙酸乙酯组分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黑曲霉、毛霉、红酵母及啤酒酵母均有抑制作用;且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强,且清除率和质量浓度之间存在剂量依赖的关系,IC50值为0.33 mg/mL。有望成为新型的天然防腐保鲜剂的原料。(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2年09期)

林檎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建立了简便、快速及灵敏的HPLC方法,用于同时测定林檎叶中5个主要黄酮类化合物(3-羟基根皮苷、根皮苷、4’,6’-二羟基二氢查尔酮-2’-葡萄糖苷、根皮酚、白杨素)的含量。采用Sun FireTM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0.4%醋酸水溶液和0.4%醋酸乙腈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8 m L/min,检测波长286 nm。5个目标黄酮类化合物能得到较好的分离,并具备良好的线性(R>0.9997)、精密度、重现性和准确度(回收率95.5%~102.9%)。建立的HPLC方法首次成功的用于测定湖南江永林檎叶中5个主要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同时该法可作为林檎叶质量控制的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林檎叶论文参考文献

[1].林叶新,李忠海.林檎叶提取物应用于苹果汁、猪肉及油脂防腐保鲜研究[J].轻工科技.2016

[2].张明杰,苏小军.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林檎叶中5个黄酮含量[J].广州化工.2015

[3].林叶新,李忠海.林檎叶提取物稳定性的研究[J].化工技术与开发.2015

[4].卢静,杨丰庆,夏之宁.尖嘴林檎叶的化学成分[J].中成药.2014

[5].卢静.林檎叶化学成分的分离及其提取物的抗菌、抗氧化活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4

[6].王长青,杨丽莹,陈艳芬,李书渊.尖嘴林檎叶药材质量标准的初步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3

[7].林叶新,李忠海.林檎叶提取物稳定性的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十七届全国有机分析与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

[8].林叶新,李忠海.林檎叶提取物清除自由基作用的研究[J].食品与机械.2013

[9].卢静,夏之宁,林叶新.林檎叶总黄酮的抗氧化性研究[C].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2012

[10].林叶新,李忠海.林檎叶水提物及其不同极性组分的抑菌和清除自由基作用的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2

论文知识图

林檎叶总黄酮浓度对DPPH自由基的...林檎-花红 Malus asiatica Nakai.林檎山雀图-六○ 林檎山雀图林檎山雀图-林檎山雀图(部分)灾情概况5 林业(2)灾情概况5 林业(1)

标签:;  ;  ;  ;  ;  ;  ;  

林檎叶论文_林叶新,李忠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