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博展建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建筑,空间,流动性,元素,高差,现象学,地域性。
博展建筑论文文献综述
梁思尧[1](2018)在《中式元素在博展建筑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与一般性建筑物不同,博展建筑体承担着文化传递和美学展示的作用,因此,在构建博展建筑时,应更多的基于本土优质文化元素进行设计和建造。从而让中式文化元素更为充足的融入到博展建筑中,促使人民在观赏展览时,能够更好的体会博展建筑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以及整体文化内涵。(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2018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期刊2018-06-20)
梁思尧[2](2018)在《地域性传统元素对博展建筑内空间形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种类包罗万象,文化形式更是丰富多彩。博展建筑作为大型历史文化传承载体的公共建筑类型,是人民日常生活和进行社会活动的必要场所,在城市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具有很强的政策性与艺术性。相比住宅等建筑类型,博展建筑需要投入更多资源,在设计时也耗费更多精力,也因此具有比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更具有时代代表性。如何在铺天盖地的设计中延续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为了当下设计师所面临的难题。地域性传统元素,历经五千年的沉淀,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与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既蕴含独特的地域性文化内涵,也具有丰富的传承性文化色彩。而准确把握地域性传统元素的核心,是引导地域性传统元素的良性发展,使得传统文化艺术价值得以体现的重要保障。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形态转变、创新,不仅成为新时期文化艺术跨越发展的主导性渠道,也是在社会产业开发中,对于当前阶段的资源开发,有着引导、过渡作用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新时代文化创新的灵感来源与不竭动力。基于此,我们结合具有城市经济、文化交流等主导产业功能建筑类型——博展建筑,以建筑内的空间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地域性传统元素与建筑的融合进行深入探究。博展建筑是城市公共建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主要部分,它的设计以及规划,能够从侧面以鸟瞰视角整体展现出地域性文化色彩与特点,是一个城市自我形象发展的重要的展示窗口。科技发展与社会需要使得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是否具有吸引力,不再决定于城市的现代化和经济发达的程度,而其独特性与文化性成为了影响城市吸引力的后起之秀。博展建筑恰恰在展现文化的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收藏和展示的场所,博展建筑是紧密联系现在与过去、未来的枢纽,是人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纽带。在提升城市文化形象,陶冶民众艺术情操的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资金与旅游人群。例如苏州博物馆仅在2017年度,就承接参观游客超过200万人次,举办大型展览10余个,提供各类讲解服务6000多场次,文创产品销售超过1000万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着。因此,本文选择以博展建筑作为研究对象,从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与建筑结合来看,更具代表性与概括性,使设计人员理解文化与建筑的关系时更加全面深刻,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本篇文章从地域性与文化性对博展建筑的内空间形态进行分析,以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以及举例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对地域性传统元素对博展建筑内空间形态的影响进行论述,并着重对于博展建筑内空间形态中,地域性传统元素的融合、创新,进行要点整合、解析。最后,运用实际案例,对于文章提出的相关理论观点、创新方式进行验证,从而达到优化城市,迎合城市区域建设,推进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协调统一的目的,这也是是引导地域性传统元素与社会建设的各个部分允执厥中地对接,推进新时期城市更好更快建设的必然性选择。(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闫含洋[3](2017)在《现象学视角下博展类建筑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文化类建筑发展日新月异,博展类建筑作为其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见证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也承载了其光辉的历史文化传统。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召开,我国的博展类建筑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契机。需要指出的是博展类建筑在设计实践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与缺陷,在这个建筑视觉化的时代建筑师多是从博展建筑的功能、结构选型等方面考虑。目前虽然许多建筑已经比较注重博展类建筑与场地、文脉的关系处理。但是往往过于追求视觉因素,削弱了博展类建筑与场地及历史文化之间的联系以及博展类建筑与参观者的互动关系和参观者的综合体验问题。因此博展类建筑如何植根于场地和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参观者的感情因素成了博展类建筑当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尝试将现象学视角下的建筑学相关理论运用到博展类建筑设计当中,针对上述问题,探究了现象学视角下的博展览类建筑一系列的设计思想和手法。本文首先概述了现象学的起源发展概况,论述了建筑学和现象学之间的联系,分析了将现象学引入到博展类建筑当中的意义。然后从场所理论和知觉体验两个大的方面入手,分析了现象学对博展类建筑的设计指作用。具体到应用实践方面,探索了基于现象学思想的指导下的博展类建筑设计策略,分别从博展类建筑的空间、细部、外部空间设计等方面分析影响参观者体验且容易被建筑师忽略的设计要素。最后结合实际的案例,图文并茂,进行综合说明。(本文来源于《吉林建筑大学》期刊2017-06-01)
张峥[4](2016)在《高差在博展建筑入口空间中的运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博展建筑作为展示信息,获取信息,研究和处理信息的媒介场所,其对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精神内涵的弘扬等都具有特殊意义。在我国,博展建筑的蓬勃发展使得其已然成为建筑师创新和实践设计理论的绝佳场所。在博展建筑所包含的诸多设计内容中,入口空间的塑造在功能布局,空间组织,造型表达,流线安排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而博展建筑室内外标高的不同使得高差会必然被运用于入口空间之中,成为入口空间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承担着引导人流,联系入口空间中的各类型子空间以及彰显场所精神等多样化的功能。无疑,入口空间中的高差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着整个博展建筑空间设计的品质。本文以博展建筑入口空间中的高差运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丰富资料的收集和对20余个展馆入口空间中的高差处理的实地调研,将博展建筑入口空间中的高差处理类型分为:台阶、坡体和引桥。采用了SD法这一量化分析的方法,分别分析了这叁种处理类型在入口空间中所发挥的空间引导、空间层次的丰富、空间氛围的营造以及形象塑造的效果,发现了它们之间存在的相通性和互异性,进而总结得出了一些较为可行的基于不同运用效果发挥的设计策略。本文通过对博展建筑入口空间中高差运用的研究,为建筑专业人士提供一个相对全面的对高差处理的认识视角,也为相关的设计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帮助其在今后的博展建筑设计中,规避掉由于入口空间中的高差处理不合理所导致的使用者感受不佳等问题,以此创造出更出色更合理更人性化的高差运用设计。(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6-04-01)
栗豪[5](2013)在《博展建筑流动空间的设计方法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时代人们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促使博展建筑空间涵义和形式不断更新,摆脱冰冷、封闭和权威的硬壳,以人的愉悦体验为目标,注重人的情感参与,成为博展建筑设计新的发展趋势。流动空间以其对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联系的关注,被设计师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化和发展,在博展建筑中得到了较为多样与生动的演绎。本文立足于博展建筑空间品质的提升,探求了流动空间的实际价值。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建筑形态构成关系,通过对大量的博物馆、展览馆实例的梳理、归纳、分析和总结,提出流动空间的特征以及与之相应的操作策略。并将这些策略运用到安阳市博物馆新馆的研究性设计当中。文章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提出了研究的缘起、目的及意义;第二章阐述了博展建筑的产生与变革,空间流动性的本质和特征,综述了流动空间在博展建筑中的发展历程;第叁章从功能、秩序、空间关系和流线方面对空间组织的流动性特征和表现形式展开讨论;第四章试图从前文总结出相关特征元素运用到安阳市博物馆新馆的研究性设计当中。第五章为结论。文章结合笔者在世博会上的亲身体验以及对文献资料的研究,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博展建筑空间的构成特征以及具有指导意义的操作手法,以期引发更多设计师的思考,为当下的博展建筑创作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3-05-01)
蒋黎[6](2012)在《基于人文精神的博展建筑流动空间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时代人们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促使博展建筑空间涵义和形式不断更新,摆脱冰冷、封闭和权威的硬壳,以人的愉悦体验为目标,注重人的情感参与,成为博展建筑设计新的发展趋势。流动空间以其对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联系的关注,被设计师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化和发展,在博展建筑中得到了较为多样与生动的演绎。本文立足于博展建筑空间品质的提升,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探求了流动空间的实际价值。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建筑形态构成关系,通过对大量的博物馆、展览馆实例的梳理、归纳、分析和总结,提出流动空间的特征以及与之相应的操作策略。文章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提出了研究的缘起、目的及意义;第二章阐述了博展建筑的产生与变革,空间流动性的本质和特征,综述了流动空间在博展建筑中的发展历程;第叁章从关注人与环境出发探寻影响博展建筑空间的多方面因素,观众的行为心理和展览活动演化发展为流动空间设计提供依据;接着通过综合大量博展建筑实例,对空间流动性进行解析:第四章从功能、秩序、空间关系和流线方面对空间组织的流动性特征和表现形式展开讨论;第五章试图从界面的角度,即建筑的直观建构形象上,结合新思维、新材料和新技术,分析在当今信息时代中空间流动性的设计方法。文章结合笔者在世博会上的亲身体验以及对文献资料的研究,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在贯穿着人文关怀的流动语汇下,博展建筑空间的构成特征以及具有指导意义的操作手法,以期引发更多设计师的思考,为当下的博展建筑创作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2-05-17)
施晓岚[7](2000)在《博展建筑出入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博展建筑是极具文化品位、艺术气息和时代风貌的一种建筑类型,在设计上通常颇具挑战性,需要对自然地理环境、历史人文环境、时代经济背景进行深入地分析与挖掘。而博展建筑出入口又是该建筑物在形式构成、设计理念、建筑哲学上的高度浓缩和集中表达。本文在论述博展建筑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概况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国内外实例着重对博展建筑出入口的类型、功能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对博展建筑出入口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展望。本文在第叁部分通过阐述博展建筑出入口是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场所的观点,从叁大交换的角度来讨论与出入口相关的设计问题,试图在思维角度上有所突破。(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期刊2000-06-01)
博展建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种类包罗万象,文化形式更是丰富多彩。博展建筑作为大型历史文化传承载体的公共建筑类型,是人民日常生活和进行社会活动的必要场所,在城市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具有很强的政策性与艺术性。相比住宅等建筑类型,博展建筑需要投入更多资源,在设计时也耗费更多精力,也因此具有比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更具有时代代表性。如何在铺天盖地的设计中延续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为了当下设计师所面临的难题。地域性传统元素,历经五千年的沉淀,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与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既蕴含独特的地域性文化内涵,也具有丰富的传承性文化色彩。而准确把握地域性传统元素的核心,是引导地域性传统元素的良性发展,使得传统文化艺术价值得以体现的重要保障。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形态转变、创新,不仅成为新时期文化艺术跨越发展的主导性渠道,也是在社会产业开发中,对于当前阶段的资源开发,有着引导、过渡作用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新时代文化创新的灵感来源与不竭动力。基于此,我们结合具有城市经济、文化交流等主导产业功能建筑类型——博展建筑,以建筑内的空间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地域性传统元素与建筑的融合进行深入探究。博展建筑是城市公共建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主要部分,它的设计以及规划,能够从侧面以鸟瞰视角整体展现出地域性文化色彩与特点,是一个城市自我形象发展的重要的展示窗口。科技发展与社会需要使得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是否具有吸引力,不再决定于城市的现代化和经济发达的程度,而其独特性与文化性成为了影响城市吸引力的后起之秀。博展建筑恰恰在展现文化的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收藏和展示的场所,博展建筑是紧密联系现在与过去、未来的枢纽,是人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纽带。在提升城市文化形象,陶冶民众艺术情操的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资金与旅游人群。例如苏州博物馆仅在2017年度,就承接参观游客超过200万人次,举办大型展览10余个,提供各类讲解服务6000多场次,文创产品销售超过1000万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着。因此,本文选择以博展建筑作为研究对象,从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与建筑结合来看,更具代表性与概括性,使设计人员理解文化与建筑的关系时更加全面深刻,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本篇文章从地域性与文化性对博展建筑的内空间形态进行分析,以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以及举例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对地域性传统元素对博展建筑内空间形态的影响进行论述,并着重对于博展建筑内空间形态中,地域性传统元素的融合、创新,进行要点整合、解析。最后,运用实际案例,对于文章提出的相关理论观点、创新方式进行验证,从而达到优化城市,迎合城市区域建设,推进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协调统一的目的,这也是是引导地域性传统元素与社会建设的各个部分允执厥中地对接,推进新时期城市更好更快建设的必然性选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博展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1].梁思尧.中式元素在博展建筑中的应用研究[C].《工业建筑》2018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18
[2].梁思尧.地域性传统元素对博展建筑内空间形态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18
[3].闫含洋.现象学视角下博展类建筑设计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7
[4].张峥.高差在博展建筑入口空间中的运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
[5].栗豪.博展建筑流动空间的设计方法探索[D].昆明理工大学.2013
[6].蒋黎.基于人文精神的博展建筑流动空间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2
[7].施晓岚.博展建筑出入口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