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夏芸
(粤北第二人民医院肺科??512028)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急性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148例,其中,急性呼衰组52例和非急性呼衰组96例。根据急性呼衰组患者的转归情况,分为好转组36例以及死亡组16例,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急性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结果:急性呼衰组患者每年发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次数、发生医院感染的比例以及酸碱失衡的比例均显著高于非急性呼衰组;而血尿酸浓度、白蛋白浓度、身体质量指数以及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的比例均显著低于非急性呼衰组(P<0.05)。好转组酸碱值、血清钠以及血清氯均显著高于死亡组,而血二氧化碳分压、发生医院感染的比例、并发肺性脑病的比例以及并发心功能衰竭的比例均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急性呼吸衰竭与机体营养状况、电解质酸碱失衡、医院感染的发生、吸入用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等多个危险因素有关。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呼吸衰竭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1-0245-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内科临床常见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其病程较长,病情反复难愈,严重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空气污染的日益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逐渐成为了公共卫生事业的一大挑战[1]。本研究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急性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到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148例,其中男103例,女45例。根据患者是否有并发急性呼吸衰竭分为急性呼衰组52例和非急性呼衰组96例。急性呼衰组的患者中,36例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改善出院(好转组)。16例患者则病情恶化,发生死亡(死亡组)。
1.2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发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3]中有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3方法
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病情等资料。包括患者年龄、病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次数、身体质量指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度情况、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情况。同时收集患者的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尿酸、血清蛋白、血酸碱值、血氧分压、血二氧化碳分压、血清钠离子、血清氯离子水平等。
1.4统计学分析
SPSS11.0数据包统计数据,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急性呼衰组和非急性呼衰组患者资料比较
急性呼衰组患者每年发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次数、发生医院感染的比例以及酸碱失衡的比例均显著高于非急性呼衰组;而血尿酸浓度、白蛋白浓度、身体质量指数以及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的比例均显著低于非急性呼衰组(P<0.05),见表1。
表1急性呼衰组和非急性呼衰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3讨论
呼吸道感染是造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重要诱因。本文急性呼衰组每年急性发作的次数显著高于非急性呼衰组。每一次急性发作的发生均可以使患者的肺功能受到一定的损害,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情,更容易并发急性呼吸衰竭[2]。因此,应当指导患者尽量避免发生呼吸道感染等可诱发急性发作的因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气道阻力增加,呼吸肌做功加大,增加了患者热量的消耗[3]。随着病情的加重,气道阻力的增加,热量消耗的程度越明显。在本研究中,急性呼衰组的身体质量指数、白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非急性呼衰组。提示急性呼衰组的热量消耗更大、营养不良更明显,病情更危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存在长期慢性缺氧,细胞在无氧酵解的情况下,产生酸性代谢产物而容易发生酸中毒[4]。呼吸衰竭的发生,二氧化碳潴留的发生可加重电解质以及酸碱失衡而造成病情的恶化。在本研究中,死亡组的二氧化碳分压显著高于好转组,而血清钠、血清氯、酸碱值均显著低于好转组,这说明死亡组患者存在更为严重的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一旦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得不到有效的纠正,容易并发肺性脑病、心功能衰竭而造成患者死亡。
参考文献
[1]乔翠霞,李素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1):1618-1621.
[2]祝纯礼,黎联,周向东,等.无创正压通气与呼吸兴奋剂辅助治疗慢阻肺急性呼吸衰竭的对照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4):486-487.
[3]汪家坤,黄丽蓉,史灵芝,等.COPD患者急性发作的诱发因素调查及治疗前后肺功能检测[J].山东医药,2011,51(23):97-98.
[4]石焜,严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运动康复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7):670-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