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学咸阳医院神经内科,陕西咸阳712000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64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32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和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全面评估、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各项综合护理措施。护理前后分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结果经综合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2.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9.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干预后的HAMD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的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干预后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早期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促进患者的早期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综合护理措施
脑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表情淡漠、注意力不足、反应迟钝、记忆力衰退、沉默寡言、与家人关系紧张,其临床总体发生率高达40%-50%,其中约15%是重度抑郁,可伴严重自杀倾向甚至自杀行为,可直接增加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妨碍日常活动和康复功能锻炼,是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回归社会的重要因素[1]。早在1966年Bennett就提出了护士在PSD患者疾病恢复期进行医疗护理的重要性[2]。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早期实施积极有效的综合护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的。本文特针对我院神经内科自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64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自2014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64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32例。对照组132例中,男性60例,女性72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52.5±4.5岁;观察组132例中,男性68例,女64例,年龄36-78岁,平均年龄54.2±5.5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HAMD评分、发病时间、病情轻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研究对象均神志清楚、查体合作、无语言功能和智能障碍,无精神疾病史或家族史。
1.2诊断标准:脑卒中诊断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3],抑郁症状在脑卒中后0.5-18个月出现;抑郁症的诊断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抑郁症的诊断[4]。
1.3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总分>17分[5],经签署知情同意书的住院患者均纳入研究对象。
1.4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呼吸、循环系统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处于急性期;合并严重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感觉性失语、混合性失语、痴呆或其他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等影响抑郁情绪表达者;既往精神障碍个人史和家族史。
1.5.方法:264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均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同时,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生活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性的干预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全面客观的护理评估:除评估患者一般情况外,重点评估患者的生活、自理程度、心理及社会状况。护士除了关注躯体疾病,还要重视患者住院期间的心里反应。除了借助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外,还要学会运用心理学测评量表,从而为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客观依据。(2)加强安全护理:护理人员一方面要给患者提供安全需要,减少患者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还要注意防止不良安全事件的发生。PSD患者住院后由于环境及疾病等因素,担心检查和药物对自身的损伤,担心自己的疾病是否能够全面治愈等等,此刻,护士要及时提供相关护理及健康教育,消除患者顾虑,满足其安全感的需要。对有自杀倾向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加强监护,多与患者沟通,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同时做好家属的相关安全宣教。(3)心理护理:脑卒中患者在面对躯体发生变化时容易产生挫败感,认为自身的变化与原来的期望相差甚远,其情绪往往低落、焦虑、对生活失去信心,此时护理人员要多关心患者,多与患者沟通,让患者了解疾病,帮助其建立信心,帮助患者重新参与工作,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让患者身心切实感受到自己在家庭、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让其主动参与到疾病的积极治疗过程中。同时,我们可借助心理学的相关研究理论和技巧,运用有效地心理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消除自卑心理,最大可能的将患者的机体调整至最佳生理和心理状态。(4)全程健康教育指导: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大多数对自己的疾病、治疗过程、预后不甚了解,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心理,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我们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及住院过程中分别及时对患者进行耐心宣讲,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患者了解自己所患疾病的病因、症状、体征、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基本医学知识,提高对疾病的整体认识,消除患者的疑虑感,从而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帮助患者早期康复。在出院前实施出院健康教育,出院后1-2周进行电话回访,再次进行答疑及健康教育。对患者实施全程的健康教育,可促进患者主动建立健康的行为模式,提高治疗信心,从而全身心投入到治疗及康复中,最终减轻PSD症状。(5)做好相关基础护理:(1)提供舒适的环境。针对此类患者设立温馨病房,病房内墙壁的颜色、相关布局设施等可根据患者自身的习惯及爱好进行相应的调整,使患者感受到家的温暖,从而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同时,可配合相关阅读、舒缓的音乐减轻患者的不愉快情绪。(2)保持患者的个人卫生,及时提供各项生活护理。(3)指导患者采取低热量、低盐、低脂的清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维生素、蔬菜水果等,如指导患者食用具有解郁的食物,如香蕉、柑橘、坚果、鸡肉等。(4)保证充足的睡眠。PSD患者常常伴有少睡、入睡困难等睡眠障碍,一方面通过药物改善睡眠,另一方面,加强睡眠护理,如在身体状况允许下白天适当活动,减少睡眠;睡眠前用中药温水泡脚、清洁身体、饮用热牛奶,给患者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1.6评价方法: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S)17项版本作为疗效评定标准。总分≥24分为严重抑郁;≥17分为中度抑郁;≥分为轻度抑郁。观察比较治疗前后HDS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显效:积分降至7分且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有效;积分降至8-10分级部分症状改善;无效:积分大于18分且症状无缓解。
1.7观察指标及方法:治疗前、疗程结束后分别进行疗效比较,进行HAMD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
1.8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后。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2.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9.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护理干预前HAMD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异常(P>0.05)。两组护理干预后的HAMD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的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干预后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脑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视,脑卒中本身所导致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呈下降趋势,但脑卒中后抑郁症状却成为阻碍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重要因素。严重的患者甚至会产生自杀倾向,给自身和家庭带来极大的身心伤害。因此,对PSD患者早期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使其认同目前的患者角色,增强对疾病的认识,获得安全感,帮助患者重新获得回归社会的勇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早期康复,减少患者、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
本研究中,对我院196例脑卒中后医院患者进行分组分析,对照组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其临床总有效率仅为73%,而观察组应用安全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饮食护理等各项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临床总有效率达92.3%,临床护理效果显著,远优于对照组。同时,护理干预后,两组HAMD评分均下降,但观察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两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升高,而观察组比对照组升高更显著,从而说明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更为突出。
因此,本研究认为,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对PSD患者早期实施安全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各项综合护理措施,一方面,可使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HAMD评分得到明显好转,另一方面,Barthel指数评分也得到改善,由此进一步证明,通过科学合理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尽早回归社会。此综合护理措施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范秀珍,刘晓红.脑卒中后抑郁患者65例临床护理体会[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4,1(9):1624.
[2]张钰群,袁勇贵.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护理进展[J].实用老年医学,2015,29(2):106.
[3]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312.
[4]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S.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89.
[5]王静,杨丽霞,刘志勇,等.脑卒中后抑郁综合护理干预60例[J].中国中医药,2015,13(13):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