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放射敏感性论文_黄建锋

导读:本文包含了临床放射敏感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敏感性,食管,细胞,鼻咽癌,磷酸化,牛磺酸,凋亡。

临床放射敏感性论文文献综述

黄建锋[1](2017)在《尼妥珠单抗、塞来昔布影响人鼻咽癌放射敏感性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试验评价尼妥珠单抗、塞来昔布联合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毒副反应、治疗依从性及疗效,探讨其用于局部晚期鼻咽癌治疗的可行性。通过体外细胞实验,研究尼妥珠单抗、塞来昔布对鼻咽癌细胞株生长、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并观察两种药物对细胞浆、细胞核EGFR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分子机制。再通过检测鼻咽癌肿瘤组织中EGFR的表达情况,分析细胞核EGFR表达在鼻咽癌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Ⅱ期临床试验观察诱导化疗序贯同步放化疗+尼妥珠单抗及诱导化疗序贯放疗+尼妥珠单抗+塞来昔布这两种综合治疗模式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毒副反应及治疗依从性,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患者生存率。采用MTT法、克隆形成实验观察尼妥珠单抗、塞来昔布单独或联合用药对鼻咽癌细胞CNE1、CNE2的放射增敏作用;采用细胞核蛋白抽提、Western blot技术分析尼妥珠单抗、塞来昔布、X射线照射单独或联合对CNE1、CNE2胞浆、胞核EGFR及其下游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鼻咽癌肿瘤组织中EGFR的表达,利用卡方检验、生存分析中的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分析法论证细胞核EGFR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分期、病理分型及无进展生存期的关系。结果:(1)DP方案诱导化疗序贯同步放化疗+尼妥珠单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Ⅱ期临床试验:共23例患者入组,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处方剂量的诱导化疗及放射治疗,放疗期间19例(82.6%)患者接受了同步化疗,22例(95.7%)患者接受了≥6周的尼妥珠单抗分子靶向治疗。放疗期间3/4度毒副反应发生率60.9%(14例),其中3/4度口腔粘膜炎发生率34.8%(8例),3/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26.1%(6例)。中位随访24.1月,2年无进展生存率83.5%,2年总生存率95.0%。(2)DP方案诱导化疗序贯放疗+尼妥珠单抗+塞来昔布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Ⅱ期临床试验:共3]例患者入组,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处方剂量的诱导化疗及放射治疗,放疗期间所有患者接受了处方剂量的塞来昔布治疗,所有患者接受了≥6周的尼妥珠单抗分子靶向治疗。放疗期间 3/4度毒副反应发生率38.7%)(12例),其中3/4度口腔粘膜炎发生率25.8%(8例),3/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12.9%(4例)。中位随访30.5月,2年无进展生存率89.2%,2年总生存率96.8%。(3)MTT实验结果显示,塞来昔布在0~200μmol/L浓度范围内,对CNE1、CNE2的细胞毒作用呈时间、浓度依赖性;尼妥珠单抗在0~200μg/ml浓度范围内,对CNE1、CNE2细胞未显示显着细胞毒性。选择25μmol/L塞来昔布(C25)、50μg/ml尼妥珠单抗(N50)处理48h作为后续实验药物浓度及处理时间;(4)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C25、N50单独或联合用药对CNE1细胞均未产生显着放射增敏作用;对于CNE2细胞,C25、N50单独用药时有轻度放射增敏作用,但C25、N50联合用药时,CNE2放射敏感性显着提高;CNE2单独照射组的平均致死剂量Do和准域剂量Dq分别为1.57Gy和1.90Gy;C25+N50组的平均致死剂量D0和准域剂量Dq分别为1.07Gy和1.20Gy,放射增敏比SER为1.46;(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N50可使CNE1、CNE2胞浆pEGFR、胞核EGFR表达均降低;C25对CNE1胞浆pEGFR、胞核EGFR表达无显着影响,但可减少CNE2胞核EGFR表达,而对其胞浆pEGFR无显着影响;4Gy X射线照射后,CNE1、CNE2胞浆pEGFR、胞核EGFR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对于CNE1细胞,尼妥珠单抗可抑制4Gy X射线照射引起的胞浆pEGFR及胞核EGFR的升高,但塞来昔布对照射引起的胞浆pEGFR及胞核EGFR的升高均无显着影响。对于CNE2细胞,塞来昔布、尼妥珠单抗单独用药均可以抑制照射引起的胞浆EGFR及其下游信号分子STAT3、AKT、ERK1/2的磷酸化激活,两者联合用药抑制作用更明显;4Gy X射线照射后CNE2胞核EGFR及其下游分子pDNA-PK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塞来昔布、尼妥珠单抗单独用药可以抑制其升高,两者联合用药抑制作用更明显。(6)免疫组化结果显示,31例鼻咽癌患者细胞核EGFR高表达率为45.2%,统计学分析显示,细胞核EGFR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T分期、N分期、病理分型及无进展生存期无显着相关性(p>0.05)。结论:(1)放疗同期联合塞来昔布+尼妥珠单抗的治疗方案毒副反应低,患者治疗依从性好。(2)4Gy X射线照射可诱导CNE1、CNE2胞浆EGFR磷酸化激活及胞核EGFR表达升高。(3)尼妥珠单抗、塞来昔布单独或联合用药对CNE1未显示显着放射增敏作用。(4)尼妥珠单抗、塞来昔布单独用药对CNE2有轻度放射增敏作用,两者联合时CNE2放射敏感性显着提高,其机制可能与胞浆及胞核EGFR信号转导通路的抑制有关。(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7-03-01)

谭炳煦[2](2016)在《PAX9对食管鳞状细胞癌临床预后及放射敏感性的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食管癌是世界上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根据2012年的统计,全球大约有455800新发病例和400200死亡病例。食管癌在不同的地区,发病率差异较大。东亚、非洲东部和南部以及法国的北部是世界上的高发地区。作为食管癌的高发国家,中国的特点是90%以上的病理类型为鳞状细胞癌。而在美国,鳞癌仅占食管癌总数的26%。目前比较肯定、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虽然我们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食管癌预后仍然较差,5年总生存率不超过15%。对食管癌特征进行评估的传统方法,主要依靠视觉信息的综合,包括肿瘤的体积、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等,以便进行病理分期。尽管这些参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具有不同生物学特性的食管癌分为几个肿瘤亚型,然而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这样的分类无法准确区分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不能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精确的依据。因此,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探寻食管癌有效的生物标志物,用以识别肿瘤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从而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的预后,并改进治疗策略,进一步提高治愈率。一个成功的肿瘤标志物,或者能够鉴别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或者能够区别肿瘤的分化程度、病理分期等生物学状态,用以指导治疗方法或提供治疗靶点。目前针对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在发病机制和靶向治疗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在食管癌,我们知之甚少。PAX9是成对盒基因家族中的一员,该家族目前已发现9种不同的基因,分别为1-9。它们主要是通过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抵抗方面调节基因表达,在胚胎发育和器官形成等几个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PAX基因家族通常被认为是细胞系特异性的组织调节器,在其表达谱上完美地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调节;而目前被认为与肿瘤的进展过程密切相关。Muratovska Aleksandra的研究显示,在人类多种恶性肿瘤中可以检测到PAX2异常扩增,主要在乳腺癌、卵巢癌中高表达。PAX3是黑色素瘤细胞系生存所必需的的基因,同时也在乳腺癌中表达。PAX6主要在大脑恶性肿瘤以及乳腺癌中表达水平均较高。PAX2、PAX8在肾组织中均可见到表达。在肺泡横纹肌肉瘤、B淋巴细胞淋巴瘤和甲状腺恶性肿瘤中分别可见到PAX3、PAX5、PAX7和PAX8染色体易位。PAX5被认为是功能性肿瘤抑制基因,通过直接调节P53信号参与肝细胞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PAX9位于人14号染色体q12-q13区,具有一个由128个氨基酸组成的DNA结合配对域,能够与DNA序列特异性结合。根据以前的文献报道,作为牙齿形态发育过程中的转录因子,其表达在牙齿间充质中,PAX9的杂合子基因突变可以导致牙齿发育不全,主要是磨牙缺失。最近10年的研究发现,PAX9在许多恶性肿瘤中出现异常表达,并与肿瘤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一项针对食管癌全基因组测序的大型实验显示,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PAX9的异常扩增较腺癌显着升高。因此,PAX9被推测是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特异基因型,或许有望发展为精准医疗的治疗靶点。研究目的:本课题主要研究PAX9蛋白在可手术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对临床预后的意义,并探讨PAX9对预测食管鳞癌放射敏感性的价值。研究方法:1.病例收集:纳入2008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共229例。收集病例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饮酒史、吸烟史、病灶位置、组织学分级、病灶长度、T分期、N分期、pTNM分期、术后辅助治疗等临床特征及随访信息。2.收集患者术后的肿瘤组织样本,常规行固定、包埋后,制成3mm厚的病理组织切片。每位患者行HE及PAX9免疫组化双染色。设置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3.应用Olympus IX71S1F-3倒置显微镜计数。仔细观察,从每张切片中至少选取5个视野,每高倍镜视野至少100个肿瘤细胞,根据半定量分析,分为PAX9阴性组(1-3分)和PAX9阳性组(4-8分)。4.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采用卡方检验,log-rank检验,K-M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等方法,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实验共纳入229例食管鳞癌患者,中位年龄为60岁(范围为32-84岁)。其中,185例(80.8%)为男性,44例(19.2%)为女性。颈段7例,胸上段16例,胸中段130例、胸下段76例。肿瘤中位长度为4.17 cm(范围0.5-10.0)。按照组织学分级,高分化癌55例,中分化癌99例,低分化癌和未分化癌75例。处于T1、T2的患者88例(38.4%),处于T3、T4的患者141例(61.6%)。具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109例(47.6%)。参照第七版AJCC TNM分期,所有患者中,Ⅰ期26例,Ⅱ期101例,Ⅲ期102例。110例患者(48.0%)仅接受了手术治疗,53例患者(23.1%)术后进行了化疗,101例患者(44.1%)术后进行了放疗,还有35例患者(15.3%)接受了术后放化疗。随访期间,213例患者(93.0%)发生了肿瘤复发,182例患者(79.5%)死亡。5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5.3%和31.4%,中位无进展生存期25.9月(范围1.0-81.4月)。中位生存期37.0月(范围1.7-83.2月)。2.生存指标:在PAX9阴性组,1年、3年、5年的DFS分别为72.2%、35.2%、5.6%,OS分别为86.1%、44.4%、23.1%。在PAX9阳性组,1年、3年、5年的DFS分别为76.9%、47.9%、24.0%,OS分别为90.9%、57.9%、38.8%。PAX9阴性组患者的MST为29.4月(范围1.7-73.1月),而PAX9阳性组的MST为42.0月(范围3.5-83.2月)。K-M曲线分析,两组患者无论是DFS还是OS均具有统计学差异。3.预后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PAX9低表达(P=0.001),肿瘤长度增加(P=0.027),肿瘤分化程度下降(P<0.001),T分期增加(P<0.001),淋巴结转移(P<0.001)和病理分期靠后(P<0.001)均与食管鳞癌DFS和OS降低相关。在多因素分析中,PAX9对食管鳞癌DFS的相对危险度为0.601(P=0.001), PAX9对食管鳞癌OS的相对危险度为0.662(P=0.007),都是独立预测因子。4.亚组分析:对于没有接受术后辅助治疗的食管鳞癌患者,PAX9阴性组和PAX9阳性组在DFS及OS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而接受术后辅助治疗的食管鳞癌患者,两组在DFS及OS方面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在PAX9阳性的食管鳞癌患者中,相比单纯手术组,术后放疗组具有更高的5年DFS和OS。对于PAX9阴性食管鳞癌患者的5年DFS和OS,有无术后辅助治疗二者并无差异。结论:1.肿瘤组织中PAX9表达降低是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因素。2.PAX9可能是食管鳞癌放射敏感性的预测因素,有助于指导临床实践,为患者制定更加合理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有望发展为精准医疗的治疗靶点。前言: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高发国家,其特点是病理类型以鳞状细胞癌为主。食管癌的致病因素包括:化学病因,生物性病因,微量元素缺乏,维生素类缺乏,吸烟,嗜酒,过热食物,遗传因素等,但尚未完全明确。根据最新的统计结果,中国食管癌患者数量逐年增多。放射治疗的适应症越来越广泛,对于早期食管癌,根治性放疗取得了不劣于手术的疗效。对于失去手术指征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放射治疗是最佳治疗策略之一。但是,研究中发现,对食管鳞状细胞癌进行术前放疗或同步放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率仅有29%左右,有效率在50%-60%,相当一部分患者肿瘤灶没有缩小甚至较治疗前增大,说明食管鳞癌在放射敏感性方面存在差异。而且,综合分析多项随机试验的结果表明,对于放射抵抗的食管癌患者,即使增加食管鳞癌患者放疗的剂量和强度,也不能提高其局部控制率和长期生存率。找到与食管鳞癌放射敏感性相关的关键因素,就有可能预测患者的放射敏感性,制定安全、高效、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进行放疗增敏或逆转其放射抵抗,甚至开辟新的靶向治疗,实施“精准医疗”,从而提高放化疗的局部控制率和全身有效率,最终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影响食管鳞状细胞癌放疗敏感性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细胞周期、氧合状态、细胞增殖能力、对辐射损伤的修复能力等,牵涉的内容广泛而复杂,虽然放射肿瘤界的学者、专家们已经研究了几十年,但是至今临床上仍无法有效地预测不同患者各自的放射敏感性。过去的研究已经证实了恶性肿瘤的放射抵抗与许多基因的异常表达有关,并且这些基因可以作为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众所周知,恶性肿瘤的形成、进展是由多个信号通路介导的,改变单个基因是无法影响到肿瘤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前几年,作为肿瘤放射抵抗领域的研究热点,一批非编码微小核糖核酸(miRNAs)因其同时参与调节多个致癌途径,被证实能够影响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其它有关食管癌放射敏感性的文章也时有报道,例如:在体外细胞试验中,氨基肽酶抑制剂CHR-2797被证实可以提高食管鳞癌细胞株的放射敏感性,而且其机制并不依赖于DNA诱导损伤或DNA修复动力。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株KES和TE-9中,丙戊酸(VPA)能够抑制DNA双链断裂修复机制中的非同源末端连接,使放射引起的DNA双链断裂作用增强,继而提高肿瘤细胞对放射的敏感性。环指蛋白2(RNF2)被报道在ECA109和TE-13细胞株以及手术切除的食管鳞癌标本中表达升高,与患者的长期生存负相关;并且敲除RNF2基因后,能够增加食管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3(XRCC3)也曾被报道与食管鳞癌放射敏感性相关等。但是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具有显着的差异性,基础医学的研究结果,未能转化为临床治疗方面的新方法。到目前为止,医学上尚未发现与食管鳞癌放疗敏感性的关键基因或靶点。PAX9是成对盒基因家族中的一员,不仅在胚胎发育和器官形成等几个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而且在肿瘤进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PAX9位于人14号染色体q12-q13区,具有一个由128个氨基酸组成的DNA结合配对域,能够与DNA序列特异性结合。最近10年的研究发现,人类许多恶性肿瘤中均可检测到PAX9的表达异常,且与肿瘤的发生、进展、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密切相关。一项针对食管癌基因组测序的大型实验显示,在食管鳞癌中PAX9的扩增显着异常,说明PAX9有可能是食管鳞癌的特异基因型。我们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PAX9表达阳性的食管鳞癌术后患者进行放疗能够得到生存获益,而未行放疗的患者预后较差,这提示PAX9或许具有放射敏感性的预测作用。于是我们推测,对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的放射敏感性,PAX9表达情况同样具有预测价值。研究目的本课题主要研究PAX9基因在人食管鳞癌细胞系ECA109、EC9706和TE-1中的表达情况。通过体外构建重组真核高表达PAX9质粒并转染细胞,观察PAX9基因对TE-1细胞系在抑制增殖与侵袭、促进凋亡、提高放射敏感性等方面可能发挥的重要作用。研究方法:1. ESCC细胞系培养。我们收集了3种人食管鳞癌细胞株ECA109、EC9706和TE-1,进行细胞培养和传代,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各自PAX9基因蛋白质的表达。筛选PAX9基因表达较低的一种继续实验。2.构建体外PAX9载体。以PAX9基因的CDS区为核心区域,设计6条过表达的PAX9序列,将该序列连接到慢病毒载体骨架上,分别转化感受态Stbl3,挑选单克隆,测序验证后得到一条序列正确的慢病毒过表达载体。提取质粒并纯化后,进行慢病毒包装并感染目的细胞,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PAX9基因均呈高表达,显示构建成功。3.TE-1过表达PAX9稳转细胞系的建立。将PAX9过表达载体和空载体的慢病毒感染TE-1细胞系48h后,加入G418药筛5代后,利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转染细胞株PAX9基因在连续3代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情况,验证转染是否成功。4.细胞照射与MTT实验。用6MVX射线源以不同剂量照射TE-1细胞、对照vector细胞和PAX9转染细胞。24小时后,进行MTT实验,整理数据,统计分析。5.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照射前(0Gy)与照射后(2Gy、4Gy和8Gy)的迁移能力并进行比较、分析。6.应用克隆形成实验探讨PAX9基因对TE-1细胞放射敏感性的作用。7.进行凋亡实验,观察各组细胞的细胞周期,分析PAX9基因对TE.1细胞放射后凋亡的作用。研究结果:1.细胞筛选: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EC9706, ECA109和TE-1这3种细胞的PAX9基因均为低表达状态,其中TE-1细胞的PAX9表达量最低,因此我们选择TE-1细胞系作为后续试验的细胞系。2.体外构建PAX9过表达载体,慢病毒包装后,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PAX9基因均呈高表达,显示构建成功。3.将PAX9过表达载体和空载体的慢病毒感染TE-1细胞系,经G418药筛后,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实验组细胞感染后PAX9基因在蛋白质和mRNA水平均存在高表达情况,且与对照组及控制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MTT实验结果表明PAX9过表达组的细胞增殖能力下降,照射后细胞抑制率增加。与控制组和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5.划痕实验结果显示PAX9过表达组的细胞迁移能力降低,照射以后,这种趋势更为明显。6.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6MV-X射线照射后,PAX9高表达组的细胞克隆形成率明显低于TE-1控制组和空载体对照组。PAX9高表达组的较TE-1控制组和空载体对照组的放射增敏比为1.4,表明PAX9基因高表达对TE-1细胞具有较好的放射增敏作用。7.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的结果显示,PAX9高表达组接受3Gy及6Gy X线照射后的凋亡率明显高于TE-1控制组和空载体对照组,表明PAX9基因具有促进TE-1细胞照射后诱导凋亡的作用。结论:1.人食管鳞癌细胞株EC9706、ECA109和TE-1的PAX9基因处于低表达状态。2.PAX9基因能够降低TE-1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提高其放射敏感性。3.PAX9基因可能具有食管鳞状细胞癌放射敏感性的预测价值,有助于临床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实施精准医疗。(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6-04-21)

徐晓婷[3](2015)在《BCCIP在塞来昔布提高肠癌细胞放射敏感性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塞来昔布对COX-2不同表达水平肿瘤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目的:观察和分析COX-2选择性抑制剂塞来昔布对COX-2不同表达水平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和放射增敏作用,以及对不同肿瘤细胞作用不同时间后BCCIP基因表达的情况。方法:选择人肺腺癌细胞A549、宫颈癌细胞He La及结肠癌细胞HCT116进行实验研究。采用CCK-8法测定不同浓度塞来昔布与肿瘤细胞培养不同时间后,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克隆形成实验观察塞来昔布对叁种肿瘤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Western blot法观察COX-2基因的蛋白表达;所有实验数据均以means+SD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细胞存活曲线用拟和软件Graph Pad软件生成,以线形二次方程及多靶单击模型拟合,反映细胞敏感性的参数D0、Dq、N和K值由软件直接得出。结果:肺腺癌细胞A549和宫颈癌细胞He La都有COX-2的高表达,而结肠癌细胞HCT116的COX-2表达是阴性的;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的塞来昔布对叁种肿瘤细胞株均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增殖抑制率(IR)随药物浓度增加及作用时间延长而呈增高趋势,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在0~40μmol/L范围内,塞来昔布对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无统计学差异,后续实验都采用对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的塞来昔布浓度进行实验;30μmol/L塞来昔布对叁种细胞均有放射增敏效应,SERD0值分别为:A549细胞1.254,Hela细胞1.213,HCT116细胞1.224;叁种肿瘤细胞株中均有BCCIP的正常表达,但表达水平略有差异,COX-2表达阴性的HCT116细胞在塞来昔布作用一定时间后,可见BCCIP表达上调。结论:肿瘤细胞中COX-2表达水平并不影响塞来昔布对肿瘤细胞的放射增敏效应,30μmol/L塞来昔布处理COX-2表达阴性的HCT116细胞后6小时,细胞的BCCIP表达明显升高。第二部分sh RNA法构建稳定敲低BCCIP基因的结肠癌细胞目的:构建稳定敲低BCCIP基因的结肠癌细胞并观察塞来昔布对BCCIP不同表达水平的结肠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BCCIP-sh RNA质粒转染HCT116细胞建立BCCIP敲低细胞模型C12,通过RT-PCR技术检测了HCT116细胞中瞬转质粒后BCCIP转录本表达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比较正常和稳定敲低BCCIP基因的HCT116细胞中BCCIP蛋白表达的情况,通过克隆形成实验观察塞来昔布对同源但BCCIP表达水平不同的HCT116细胞株的放射增敏效应。结果:转染了p PUR/U6-311+p Silencer2.1Hyg-633和p PUR/U6-311+p Silencer2.1Hyg-730载体组合的HCT116细胞中BCCIP的表达在转录本水平有明显降低,降低程度超过95%(P<0.05)。收集稳定转染后经嘌呤霉素筛选的单克隆C12细胞及对照组细胞总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法从蛋白表达水平检测BCCIP的表达情况,与未转染组细胞相比,转染p PUR/U6-311+p Silencer2.1Hyg-730的HCT116细胞中BCCIP的表达在蛋白质水平有明显降低。30μmol/L塞来昔布对HCT116细胞有明显的放射增敏效应,增敏比为SERD0=1.224,但在BCCIP低表达的C12细胞中未观察到塞来昔布的放射增敏效应,增敏比SERD0=1.038。结论:BCCIP稳定敲低的HCT116细胞(以下都称为C12细胞)可以被成功构建并长期培养,与BCCIP正常表达的HCT116细胞相比,30μmol/L的塞来昔布对该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没有影响。第叁部分BCCIP基因在塞来昔布放射增敏中的作用机制目的:观察BCCIP基因在塞来昔布提高HCT116细胞放射敏感性中的作用,并探讨和研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法观察经30μmol/L塞来昔布处理后用6Gy剂量照射不同BCCIP表达水平的两种细胞,照射后1h、3h和18h,两种细胞γ-H2AX、ATM和Chk2等放射损伤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两种细胞接受上述处理后细胞中的γ-H2AX foci形成情况;流式细胞法检测两种细胞未处理组、加30μmol/L塞来昔布组、不同剂量单纯照射组和不同剂量照射+30μmol/L塞来昔布组的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凋亡的情况;Western blot法对比两种细胞未处理组、30μmol/L塞来昔布组、6Gy单纯照射组和6Gy照射+30μmol/L塞来昔布组细胞内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HCT116细胞在30μmol/L塞来昔布+6Gy照射处理后1h、3h和18h,细胞中γ-H2AX、ATM、Chk2蛋白表达较单纯放射组和对照组明显升高,但在C12细胞中我们没有观察到这一变化;免疫荧光法也观察到一致的结果;照射前6h联合30μmol/L塞来昔布,可明显增强HCT116细胞由电离辐射诱导的G2-M期阻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C12细胞中没有观察到这种差异(P>0.05);无论是HCT116细胞还是C12细胞,放射均能导致细胞发生明显凋亡(P<0.01),HCT116细胞在放射前加入30μmol/L塞来昔布处理后,凋亡率升高(P<0.05),而C12细胞在放射前加入塞来昔布处理后,凋亡率升高不明显(P>0.05);30μmol/L塞来昔布联合放射作用HCT116细胞,BCCIP和p53、p21蛋白表达增加,而Cyclin B1蛋白表达下降,而在C12细胞中,上述蛋白表达均没有变化。结论:BCCIP可能是一种与放射敏感性有关的靶点基因,塞来昔布通过对BCCIP的调控,增加细胞的放射损伤,影响其下游的p53的功能,从而影响p21、Cyclin B1等基因的表达,经由细胞阻滞和凋亡的增加发挥放射增敏的效应。第四部分BCCIP表达水平对预测塞来昔布联合术前放化疗提高直肠癌疗效的意义目的:通过检测治疗前每个病人活检直肠癌组织中的BCCIP、COX-2和p53的表达情况,与塞来昔布口服联合术前放化疗后手术切除标本病理反应的关系,研究各基因表达与疗效之间的相关性,探讨BCCIP的表达水平在预测塞来昔布提高直肠癌术前放疗敏感性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年龄为18~70岁、PS评分0~2分、治疗前经病理活检确诊为腺癌或腺瘤癌变、治疗前未接受过直肠手术或放化疗的患者,放化疗前活检肿瘤组织进行常规病理切片检查并制作组织芯片;放化疗前、手术前常规各进行一次盆腔MRI检查(因各种原因无法接受MRI检查的病人行增强盆腔CT检查),并由专业影像科医师进行读片并对比治疗前后肿瘤退缩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对组织芯片进行染色读片,检测BCCIP、COX-2和p53的表达情况;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前塞来昔布联合放化疗+手术治疗;根据TRG法对切除的肿瘤标本进行放疗敏感性的评估;根据治疗前后盆腔MRI影像上对比肿瘤退缩情况,采用RECIST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对不同疗效评价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采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评价临床信息的差异和蛋白表达与疗效之间的相关性,P<0.05为显着性差异标准。结果: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疗科收治31例符合入组标准的直肠癌患者接受术前塞来昔布联合放化疗,所有患者都完成了塞来昔布联合放化疗的预定治疗,治疗耐受性良好。其中,3例患者因治疗后肿瘤退缩明显,局部症状明显改善而且因为年龄较大或有手术禁忌证而拒绝行手术治疗(临床影像学评价均为CR),后续继续局部放疗加量照射达根治量;31例病人中,有7例病人BCCIP表达阴性,2例病人COX-2表达阴性,4例病人p53表达阳性;术后有5例病人获得了病理学的完全缓解(p CR),p CR率为17.9%(5/28),但全组肿瘤退缩(TGR grade3+4)和影像学客观有效率(CR+PR)分别达到了53%(15/28)和77%(24/31);经单因素分析,BCCIP的表达与治疗后肿瘤的TRG、RECIST客观有效明显相关(P=0.029和0.002),但与p CR的相关性不强(P=0.290),COX-2的表达与疗效无关(P=0.331、1和0.406),p53的表达也与p CR和TRG无明显相关(P=1、0.331),但p53野生型的患者在影像学上显示肿瘤有更明显的退缩(P=0.028)。结论:塞来昔布联合放化疗在局部晚期直肠癌中的应用安全有效,BCCIP正常表达的病人采用塞来昔布联合术前放化疗后获得更好的疗效。BCCIP有可能成为预测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放化疗疗效的指标,并有希望成为临床使用塞来昔布联合放疗增敏的局部晚期直肠癌适应人群的初步筛选指标。(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5-09-01)

陈星星[4](2013)在《叁阴性乳腺癌放射治疗的临床和相关细胞水平放射敏感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叁阴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复发模式及放疗疗效分析目的:叁阴性乳腺癌具有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其局部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率、总生存率等均较差,近年来关于其放疗疗效的报道不一。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叁阴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复发模式和生存情况,评价术后辅助放疗的作用,并探讨早期叁阴性乳腺癌未放疗者局部区域复发危险因素,探讨这部分患者中局部复发高危者进行术后的获益及可能性。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1日至2007年7月31日在我院接受改良根治术的资料完整的553例女性叁阴性乳腺癌患者。叁阴性定义为免疫组化检测ER、PR与HER2均阴性。根据不同的局部区域复发风险将全组患者分成高危组(pT3~T4和/或pN2-N3)、中危组(pT1~T2N1)和低中危组(DT1~T2N0~N1,non-PMRT)叁个亚组。生存率计算采用Kaplan-Meier去,组间差异性检验采用log-rank法,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中位随访时间65个月(1~140个月)。共51例(9.2%)出现局部区域复发,135例(24.4%)疾病复发,5年无局部区域复发率(LRFS)90.6%,5年无病生存率(DFS)75.9%。全组和高危组(T3-T4和/或N2-N3)患者,PMRT显着提高了LRFS和DFS;中危组(T1~T2N1)患者中,PMRT显着改善了DFS,对LRFS无显着影响。对中低危未接受放疗(T1~T2NO~N1,non-PMRT)的患者,年龄<50岁、LVI+、组织学3级和淋巴结3枚阳性是影响局部区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两个及以上危险因素者的5年LRR率>25%。结论:本研究结果肯定了高危组、中危组叁阴性乳腺癌患者中改良根治术后辅助放疗的疗效,但放疗的疗效尚需进一步的提高。另外建议选择中低危组中局部复发风险高的患者,如具有两个及以上危险因素者进行术后辅助放疗。第二部分:叁阴性乳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基础研究第一章叁阴性乳腺癌细胞的体外放射敏感性研究及与ERa表达的相互关系目的:临床资料显示,叁阴性乳腺癌的局部复发风险高于ER阳性的Iuminal乳腺癌,可能原因之一是叁阴性乳腺癌比ER阳性的Iuminal乳腺癌放射抵抗。但目前尚无相关基础研究数据支持这一推论。本课题拟在体外实验水平验证叁阴性乳腺癌细胞株和Iuminal型乳腺癌细胞株放射敏感性的差异,探讨改变叁阴性乳腺癌ERa表达后其生物学行为和放射敏感性的变化及其中的机制。材料和方法:采用单次照射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不同乳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差异。由于ER的主要效应形式是ERa,我们采用基因转染技术在叁阴性乳腺癌细胞株中导入ERa的表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验证叁阴性乳腺癌细胞和ERa阳性细胞之间放射敏感性的差异。CCK-8法观察转染ERa后叁阴性细胞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分次照射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亚致死性损伤修复能力的差异,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细胞间细胞核γ H2AX焦点数的差异,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照射后周期分布和凋亡比例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的变化。结果:单次照射细胞存活曲线初步显示叁阴性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细胞(23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低于ERa阳性的MCF-7细胞。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采用基因稳定转染技术成功获得了ERa阳性表达的MDA-MB-231细胞(ER231细胞)。CCK-8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转染ERa后231细胞的细胞增殖能力降低;单次照射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转染ERa后23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增加;分次照射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转染ERa后231细胞对照射的亚致死性损伤修复能力下降;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转染ERa后231细胞的双链断裂增多、修复延迟;流式细胞术结果发现转染ERa后231细胞在照射后的G2/M期的阻滞明显增加,细胞凋亡增多;自噬相关蛋白的检测结果显示,转染ERa后231细胞的自噬减少。结论:本实验结果发现叁阴性乳腺癌细胞株较Iuminal型乳腺癌细胞株放射抵抗,并通过在叁阴性乳腺癌细胞株中导入ERa表达进一步验证了此现象,支持临床上关于叁阴性乳腺癌较Iuminal乳腺癌具有相对放射抗性的观察。在进一步的机制探索中发现,ERa表达可能通过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促进照射后G2/M期阻滞、增加照射后DNA双链断裂、降低细胞对亚致死性损伤的修复、减少细胞自噬、进一步增加细胞凋亡比例等机制增加叁阴性乳腺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第二章PARP抑制剂PJ34对叁阴性乳腺癌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目的:本课题第一部分的研究结果显示,叁阴性乳腺癌患者中放疗有效,但效应尚需进一步的提高;本课题第二部分的前期基础研究验证了叁阴性乳腺癌细胞比ERa型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更低的临床观察,并且发现叁阴性乳腺癌细胞更强的DNA损伤修复能力是导致其相对放射抗拒的重要因素,因而我们推测针对性使用靶向DNA损伤修复的药物可能达到放射增敏作用。因此本课题拟从体外研究水平研究第叁代PARP抑制剂PJ34这一DNA损伤修复抑制剂对叁阴性乳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中的机制。材料和方法:实验分为空白组、单纯药物组、单纯照射组和药物联合照射组。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PI34对叁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23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并计算IC50值。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PI34对照射后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单次照射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不同PI34浓度对231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分次照射克隆形成实验检测PJ34对231细胞亚致死性损伤修复能力的影响;细胞免疫荧光检测不同处理组细胞核γH2AX焦点数的差异;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处理组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凋亡之间的差异。结果:PI34对231细胞产生了时间依赖性的细胞生长抑制,处理24h、48h和72h后231细胞的IC50分别为17.90±0.46、18.12±0.65和15.15±0.91μM。选择处理24h组中20%~50%IC50范围内的3μM和10μM两个药物浓度进行后续的放射增敏实验。单次照射细胞存活曲线结果显示,PI34对231细胞有放射增敏效应;分次照射细胞存活曲线结果显示,PI34抑制了231细胞的亚致死性损伤修复的能力;细胞免疫荧光检测γH2AX结果显示PI34增加了照射后231细胞的DNA损伤、并延迟了损伤的修复;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药物对照射后的两株细胞均产生了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的G2/M期阻滞的增多;细胞凋亡检测结果发现,PI34对照射后231细胞的凋亡无明显影响。结论:本研究发现PJ34对叁阴性乳腺癌细胞231细胞有放射增敏效应。其中可能的机制是PI34增加细胞照射后的增殖抑制,促进细胞G2/M期阻滞,减少细胞对亚致死性损伤的修复,增加DNA双链断裂损伤,从而达到放射增敏作用。(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3-04-10)

蒋晓东[5](2012)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改善乏氧增强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敏感性的实验和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恩度)对肺腺癌细胞系A549在乏氧条件下的放射敏感性;通过乏氧显像和CT灌注成像技术评价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恩度后癌组织乏氧状态和血流灌注的动态变化,得出恩度改善乏氧的“时间窗”;研究“时间窗”内使用恩度联合放疗对A549肺腺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观察“时间窗”内使用恩度联合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①用MTT法测得恩度与A549细胞分别在常氧和乏氧培养下生长抑制率;用集落形成率实验检测各组在不同条件下的细胞存活分数,根据多靶单击模型拟合细胞存活曲线,求出各组的D0、DQ、N、SF2和SER;通过流式细胞仪对各组凋亡细胞进行定量检测,得出各组的凋亡率。②选择13例初发初治的肺癌(病理学确诊)患者,其中10例患者(实验组)连续10天静脉滴注恩度,在第1、5、10天同时行乏氧显像和CT灌注成像,以了解病变组织乏氧程度和使用恩度后肿瘤的血流灌注的动态变化情况,另3例患者(对照组)做阴性对照,得出恩度在体内改善乏氧的“时间窗”。③应用裸鼠建立A549移植瘤模型,通过分组观察“时间窗”内使用恩度联合放疗的效果,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计算肿瘤体积抑制率,进行瘤体组织常规病理学检查,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微血管内皮CD31的表达,观察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及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④选择病理组织学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Ⅰ-Ⅲ期)且乏氧阳性的患者50例,随机分成恩度联合治疗组(25例)和单纯放疗组(25例)。观察在“时间窗”内使用恩度联合放疗的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①恩度可以抑制常氧和乏氧培养下的A549细胞的生长,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在多靶单击模型中,在常氧下对照组和恩度组的D0和DQ值分别是1.36、1.30和1.019、1.015,在乏氧培养下对照组和恩度组的Do和DQ值分别是1.693、1.39和2.453、1.026。常氧和乏氧组恩度的SER分别为1.04和1.22;在常氧培养下,对照组、单放组、恩度组和联合组的凋亡率分别为15.9±0.57%、42.7±0.37%、19.9±0.48%、41.5±0.38%;在乏氧培养下四组的凋亡率分别为16.7±0.67%、30.1±0.95%、26.7±0.62%、36.3±0.71%。②患者使用恩度后,肺癌组织乏氧值(T/N值)和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值(PS值)呈现一个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在第5天左右呈现一个最低点,与第一天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而血流量(BF值)呈现一个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第5天左右呈现一个最高点,与第1天和第10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恩度使用后其改善乏氧的“时间窗”大约在开始使用后的1周左右。③在动物模型实验中,治疗15天后,放疗联合恩度组瘤组织体积抑制程度最大,细胞凋亡最明显,而各组的VEGF改变无统计学意义。④在临床研究中,50例乏氧阳性的患者中,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CR+PR)为80%,单放组总有效率为4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1.1±0.97个月和16.5±0.95个月(95%可信区间);两组1、2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8.9±8.4%、68.1±7.8%和63.6±7.2%、43.4±5.7%(95%可信区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1、2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83.3±7.2%、76.6±9.3%和46.3±2.4%、37.6±9.1%(95%可信区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恩度在常氧培养下没有放射增敏作用,细胞凋亡率没有明显增加;而在乏氧培养下能提高A549的放射敏感性,而且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②肺癌患者使用恩度后其改善乏氧的“时间窗”大约在开始使用后的1周左右。③“时间窗”内使用恩度联合放疗能显着抑制A549肺腺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较早诱导肿瘤退缩,增加肿瘤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凋亡。④“时间窗”内使用恩度联合放疗治疗乏氧性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和局部控制率,无明显毒性反应,但1年、2年总生存率没有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2-05-01)

吴慧[6](2012)在《cox-2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放射敏感性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食管癌是十大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发病率据世界首位,发病人数占全世界的50%以上。约60%以上的患者就诊时为中晚期,这些患者的治疗主要是以放射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放射治疗已成为中晚期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中国食管癌的主要病理类型是鳞癌,属中度放射敏感性肿瘤,单纯放疗5年生存率仅10~20%,多数患者死于肿瘤局部未控和复发。寻找放疗敏感性的分子标志物,预测食管癌放射敏感性,探讨食管癌放疗抗拒性的机制,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研究表明Cox-2可作为评估肿瘤对放射治疗是否抵抗的一个指标,在肿瘤组织中Cox-2蛋白的表达水平越高,其放射敏感性越差。Cox-2基因表达水平的高低与放射治疗疗效之间的关系在头颈部肿瘤的治疗方面有不少报道,但在食管癌方面研究甚少。本研究通过分析76例食管癌患者近期放疗疗效与肿瘤组织中Cox-2表达水平,探讨Cox-2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放射抗拒性的关系;通过构建Cox-2特异性siRNA重组质粒和Cox-2表达载体,转染人食管癌EC9706细胞,分别下调和上调Cox-2基因表达,再联合不同剂量的X射线照射,观察放射结合Cox-2基因调控对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凋亡、细胞侵袭能力和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并初步探讨沉默Cox-2基因表达的放射增敏机制;通过观测荷瘤裸鼠经放射线照射后瘤体体积的变化,从活体水平来评价双向调控Cox-2基因表达对放射线的增敏作用,为基因治疗联合放射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1.单纯采用放射治疗的76例食管鳞癌患者。2.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76例食管鳞癌组织中Cox-2的表达水平。并检测其中20例患者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Cox-2蛋白的表达。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观察食管鳞癌组织中Cox-2蛋白表达水平与放疗抗拒性的关系。3.针对人Cox-2基因mRNA序列,构建2个siRNA重组质粒:pRNA-U6.1-sicox214和pRNA-U6.1-sicox799,同时构建Cox-2表达载体和1个无关序列siRNA,利用脂质体转染技术转入人食管癌EC9706细胞,G418筛选得到稳定转染细胞株。同时设立转染无关序列siRNA组、空载体对照组和未转染组。4.0Gy、2Gy、4Gy射线照射,应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细胞中Cox-2、MMP2、Bax、Bcl-2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Cox-2蛋白及AKT蛋白和磷酸化AKT蛋白(pAKT)的表达。5.流式细胞术检测EC9706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率,比较各实验组经0、2、4Gy射线照射后细胞周期以及凋亡率的变化;6.通过Transwell侵袭小室实验检测双向调控Cox-2表达联合射线照射对食管鳞癌细胞侵袭活性的影响。7.CCK8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不同剂量射线照射对细胞增殖能力和存活分数的影响。8.建立稳定转染的EC9706细胞株裸鼠移植瘤模型,观测荷瘤裸鼠经20Gy射线照射后瘤体体积的变化,从体内实验进一步探讨双向调控Cox-2表达对食管鳞癌组织放射敏感性的影响。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均进行统计学处理,两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示,阳性率之间的比较用χ2检验,检验标准以α=0.05为显着性检验水准。结果:1.76例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结束后1个月做胸部增强CT扫描和食管钡餐造影检查进行疗效评价,其中放射敏感(CR+PR)55例(CR:13例;PR:42例);NR(21例)放射抗拒。2.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证实,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Cox-2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食管鳞癌组织,放射抗拒组Cox-2蛋白的表达明显增高,且明显高于放射敏感组(p<0.05)。3.成功构建了2个Cox-2基因siRNA重组质粒和1个Cox-2表达载体,经测序鉴定正确。利用脂质体转染技术成功导入人食管癌EC9706细胞,经G418筛选得到稳定转染的人食管癌EC9706细胞。4.0、2、4Gy的X射线照射后,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沉默Cox-2基因表达的EC9706细胞中MMP2mRNA、Bcl-2mRNA、AKT蛋白和磷酸化AKT的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且与照射剂量呈反比。Bax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与照射剂量呈正比。而上调Cox-2表达的EC9706细胞中MMP2mRNA、Bcl-2mRNA、AKT蛋白和磷酸化AKT的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Baxm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与照射剂量均无明显相关性。5.流式细胞仪检测证实Cox-2沉默组G0/G1期细胞所占比例及细胞凋亡率较Cox-2上调组及对照组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有随照射剂量增加而上升的趋势。6. Transwell侵袭小室实验结果显示,沉默Cox-2表达可以显着降低食管癌细胞EC9706的侵袭活性。7.CCK8实验证实0、2、4Gy的射线照射,沉默Cox-2表达对细胞生长均有抑制作用,而上调Cox-2表达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均为负值。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沉默Cox-2表达可降低食管癌EC9706细胞集落形成能力,使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p<0.05)。而上调Cox-2表达相对存活率较对照组升高(p<0.05)。8.裸鼠移植瘤实验证实接种3周后沉默Cox-2表达组的平均瘤体体积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上调Cox-2表达组的平均瘤体体积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放射治疗20Gy后,沉默Cox-2表达组平均肿瘤体积明显减小(p<0.01),而上调组裸鼠皮下种植瘤平均体积较放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1.食管鳞癌组织中Cox-2蛋白呈阳性表达,且放射抗拒组Cox-2蛋白表达率明显高于放射敏感组。2.沉默Cox-2基因表达,EC9706细胞中MMP2mRNA、Bcl-2mRNA、AKT蛋白和磷酸化AKT的表达水平下降,且与照射剂量呈反比,但BaxmRNA表达水平上调,与照射剂量呈正比;而上调Cox-2表达则结果相反。3.RNA干扰Cox-2基因表达对EC9706细胞有放射增敏作用,其增敏机制与MMP2、Bax、Bcl-2、AKT蛋白和磷酸化AKT蛋白有关。4.裸鼠移植瘤实验显示,沉默Cox-2表达能够显着抑制瘤体生长,增加肿瘤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2-05-01)

王奇峰,王贵齐,张月明,贺舜,肖泽芬[7](2012)在《食管腔内超声检查预测食管癌放射敏感性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食管腔内超声检查在食管癌放疗前和疗中监测肿瘤消退程度能否作为临床预后疗效观测指标,为临床判断不同放射敏感性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从2006年1月到2008年12月,73例食管癌患者入组。其中单纯放疗45例,同步放化疗19例,术前放疗或化疗9例。中位年龄63岁,根据AJCC第6版食管癌分期:ⅡA,ⅡB,Ⅲ,ⅣA分别为3、5、41、24例。放疗前和放疗38~40Gy时行食管腔内超声检查,同时测量肿瘤最大厚度,并根据其变化程度分为敏感组(直径缩小≥50%)和不敏感组(直径缩小<50%)。结果:随访率为100%。全组中位生存期为22.2个月,3年生存率为47.O%。敏感组和不敏感组3年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7.8%和67.1%比23.5%和17.4%(P<0.0005和P<0.0001)亚组分析45例单纯放疗的敏感组(11例)和不敏感组(34例)2年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54.5%和12.1%(P=0.009),45.5%和11.0%(P=0.009)。对于胸中上段食管癌(58例),敏感组(19例)3年生存率显着长于不敏感组(39例)(83.0%和28.2%,P=0.001)。对于Ⅱ和Ⅲ期食管癌,敏感组(24例)3年生存率显着长于不敏感组(25例),73.9%和29.6%,(P=0.002)。结论:腔内超声检查在食管癌放疗前和放疗中检测肿瘤消退程度是临床有效观测指标之一,对预后判断有明显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学术大会中美放射肿瘤协会(SANTRO)第叁届学术会议2012济南国际放射肿瘤学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2-05-01)

王奇峰[8](2011)在《食管鳞癌放射敏感性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食管鳞癌术前放疗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目的:评价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前放疗后病理的T和N分期以及UICC TNM分期是否能准确预测预后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从1980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术前单纯放疗311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有详细临床、病理资料、放射治疗和手术记录。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放疗后原发部位有无肿瘤残存(T-pCR) (P=0.001)。残留癌浸润深度(P<0.0001)。淋巴结转移个数(0,1-3,≥4 P<0.0001),手术性质(P<0.0001)、放疗前是否是随机(P=0.001)、原发肿瘤的长度(P=0.008)和性别(P=0.003)对生存率均有统计学差异。在多因素分析中,局部有无癌残存,肿瘤浸润的深度,不同淋巴结转移个数,性别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0.0001,<0.0001,<0.00010.013)。进一步研究发现UICC第7版分期可以用于区分该组患者预后。根据转移淋巴结个数,将N分期分成N0(0),Nl(l-3),N2(≥4)。重新ypTNM分期发现:运用K-M生存分析ypStage0 (ypT0N0M0)与ypStageⅠT1-2N0M0 (P=0.817), ypStageⅠ与ypStageⅡT0-3NlM0+T3N0M0 (P=0.00l), ypStage II与ypStageⅢT4N0-1M0或T0-3N2M0 (P<0.0001)结论:食管癌术前放疗后病理的T分期和阳性淋巴结个数是影响预后重要因素。UICC第7版分期能较准确评价预后,N分期改良后与T分期结合,方便临床应用并能准确预测预后。第二部分:食管腔内超声检查预测食管癌放射敏感性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食管腔内超声检查在食管癌放疗前和疗中监测肿瘤消退程度能否作为临床预后疗效观测指标,为临床判断不同放射敏感性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从2006年1月到2008年12月,73例食管癌患者入组。其中单纯放疗45例,同步放化疗19例,术前放疗或化疗9例。中位年龄63岁,根据AJCC第6版食管癌分期:ⅡA,ⅡB,Ⅲ,ⅣA分别为3、5、41、24例。放疗前和放疗38-40Gy时行食管腔内超声检查,同时测量肿瘤最大厚度,并根据其变化程度分为敏感组(直径缩小≥50%)和不敏感组(直径缩小<50%)。结果随访率为100%。全组中位生存期为22.2个月,3年生存率为47.0%。敏感组和不敏感组3年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7.8%和67.1%比23.5%和17.4%(P<0.0005和P<0.0001)亚组分析45例单纯放疗的敏感组(11例)和不敏感组(34例)2年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54.5%和12.1%(P=0.009),45.5%和11.0%(P=0.009)。对于胸中上段食管癌(58例),敏感组(19例)3年生存率显着长于不敏感组(39例)(83.0%和28.2%,P=0.001)。对于Ⅱ和Ⅲ期食管癌,敏感组(24例)3年生存率显着长于不敏感组(25例),73.9%和29.6%,(P=0.002)。结论腔内超声检查在食管癌放疗前和放疗中检测肿瘤消退程度是临床有效观测指标之一,对预后判断有明显指导作用。第叁部分:COX-2基因遗传多态与食管鳞癌术前放疗敏感性和预后相关的研究目的:COX-2在细胞转化、细胞生长、细胞凋亡、血管增生、浸润转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报道发现COX-2的表达与放疗疗效以及预后相关,本研究探讨了COX-2遗传变异与食管癌术前放疗后患者预后和放射敏感性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包括从1980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术前单纯放疗的207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放射治疗采用常规模拟定位,前后对穿野,放疗剂量为40Gy/20次/4周,患者在放疗后4-8周接受食管癌切除术。本研究的临床结果评价指标为放疗反应程度(分为轻、中、重度)和生存时间。基因组DNA取自患者石蜡包埋组织切片。我们采用了Sequenom MassARRAY系统对挑选的2个功能COX-2基因多态进行了基因分型。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基因型与食管癌患者总生存时间之间的相关性并用对数等级检验(1og-rank test)评判其显着性意义。用Cox回归模型计算不同基因型患者的死亡风险(hazard ratios.HRs)。以比值比(odds ratiod,ORs)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s)评价基因型与治疗反应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28.3个月。截止到2009年12月末次随访,共有149例(72.0%)患者死亡,58例(28.0%)患者复发。发现携带COX一2—1195AA基因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明显长于携带GG基因型患者[35.3个月(95%CI,12.3-60.3)比22.9个月(95%CI,9.3-36.5),P=0.037],与-1195GG基因型患者比较,AG或AA基因型患者放射更敏感(校正OR=3.04;95%CI,1.237.51)。Cox回归模型计算显示携带-1195AA基因型的个体的死亡风险比-1195GG基因型者降低(HR=0.60;95%CI,0.37-0.98);此外,还发现与COX.2 8473TT基因型者比较,8473CT或CC基因型者提高了生存时间[63.1个月(95%CI,27.6-98.5)和22.3个月(95%CI,15.2-29.3),P=0.008],增加了放射敏感性(校正OR=2.80;95%CI,1.04-7.55),Cox回归模型计算显示携带COX-2 8473CT或CC基因型者的死亡风险为0.63(95%CI,0.42-0.92)。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COX-2 8473T/C多态是患者独立预后因素(P=0.028;HR,0.69;95%CI,0.49-0.96)。结论:COX-2-1195 G/A和8473T/C是两个可能预测接受术前放疗的患者放疗敏感性以及预后的重要遗传变异。(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1-05-01)

钟晓鸣,邬蒙[9](2008)在《鼻咽癌中自发凋亡与临床放射敏感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鼻咽癌组织中细胞自发凋亡在预测临床放射敏感性中的意义。方法对38例初治、无远处转移、放疗前鼻咽癌患者活检标本,采用TUNEL法检测细胞自发凋亡,临床观测患者放疗过程中鼻咽部肿瘤的消退情况。结果自发凋亡率与鼻咽癌瘤体的消退率呈显着正相关(放疗剂量为40Gy时,γ=0.836;放疗剂量为70Gy时,γ=0.909;P<0.01)。患者性别、年龄及分期与鼻咽癌瘤体的消退率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鼻咽癌中细胞自发凋亡率可以作为鼻咽癌临床放射敏感性可能的预测指标。(本文来源于《实用癌症杂志》期刊2008年06期)

刘士新,孙宝胜[10](2007)在《Taurolidine通过诱导小鼠黑色素瘤(B16-4A5)细胞凋亡提高放射敏感性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Taurolidine通过诱导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4A5)凋亡,提高放射敏感性。方法: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的taurolidine对B16-4A5细胞凋亡的影响;细胞克隆实验检测taurolidine的放射增敏性。结果:50μmol/L的taurolidine作用于B16-4A5细胞48 h,诱导12%的细胞凋亡,并显示了显着的时效和量效关系;细胞克隆存活实验显示,当25μmol/L的taurolidine与X射线联合时,细胞存活率开始降低,并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存活率进一步下降,放射增敏比(SER D0和SER Dq)随着taurolidine的浓度增加而增加。结论:Taurolidine可能通过诱导B16-4A5细胞凋亡,提高放射敏感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误诊学杂志》期刊2007年30期)

临床放射敏感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前言:食管癌是世界上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根据2012年的统计,全球大约有455800新发病例和400200死亡病例。食管癌在不同的地区,发病率差异较大。东亚、非洲东部和南部以及法国的北部是世界上的高发地区。作为食管癌的高发国家,中国的特点是90%以上的病理类型为鳞状细胞癌。而在美国,鳞癌仅占食管癌总数的26%。目前比较肯定、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虽然我们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食管癌预后仍然较差,5年总生存率不超过15%。对食管癌特征进行评估的传统方法,主要依靠视觉信息的综合,包括肿瘤的体积、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等,以便进行病理分期。尽管这些参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具有不同生物学特性的食管癌分为几个肿瘤亚型,然而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这样的分类无法准确区分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不能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精确的依据。因此,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探寻食管癌有效的生物标志物,用以识别肿瘤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从而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的预后,并改进治疗策略,进一步提高治愈率。一个成功的肿瘤标志物,或者能够鉴别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或者能够区别肿瘤的分化程度、病理分期等生物学状态,用以指导治疗方法或提供治疗靶点。目前针对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在发病机制和靶向治疗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在食管癌,我们知之甚少。PAX9是成对盒基因家族中的一员,该家族目前已发现9种不同的基因,分别为1-9。它们主要是通过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抵抗方面调节基因表达,在胚胎发育和器官形成等几个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PAX基因家族通常被认为是细胞系特异性的组织调节器,在其表达谱上完美地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调节;而目前被认为与肿瘤的进展过程密切相关。Muratovska Aleksandra的研究显示,在人类多种恶性肿瘤中可以检测到PAX2异常扩增,主要在乳腺癌、卵巢癌中高表达。PAX3是黑色素瘤细胞系生存所必需的的基因,同时也在乳腺癌中表达。PAX6主要在大脑恶性肿瘤以及乳腺癌中表达水平均较高。PAX2、PAX8在肾组织中均可见到表达。在肺泡横纹肌肉瘤、B淋巴细胞淋巴瘤和甲状腺恶性肿瘤中分别可见到PAX3、PAX5、PAX7和PAX8染色体易位。PAX5被认为是功能性肿瘤抑制基因,通过直接调节P53信号参与肝细胞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PAX9位于人14号染色体q12-q13区,具有一个由128个氨基酸组成的DNA结合配对域,能够与DNA序列特异性结合。根据以前的文献报道,作为牙齿形态发育过程中的转录因子,其表达在牙齿间充质中,PAX9的杂合子基因突变可以导致牙齿发育不全,主要是磨牙缺失。最近10年的研究发现,PAX9在许多恶性肿瘤中出现异常表达,并与肿瘤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一项针对食管癌全基因组测序的大型实验显示,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PAX9的异常扩增较腺癌显着升高。因此,PAX9被推测是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特异基因型,或许有望发展为精准医疗的治疗靶点。研究目的:本课题主要研究PAX9蛋白在可手术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对临床预后的意义,并探讨PAX9对预测食管鳞癌放射敏感性的价值。研究方法:1.病例收集:纳入2008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共229例。收集病例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饮酒史、吸烟史、病灶位置、组织学分级、病灶长度、T分期、N分期、pTNM分期、术后辅助治疗等临床特征及随访信息。2.收集患者术后的肿瘤组织样本,常规行固定、包埋后,制成3mm厚的病理组织切片。每位患者行HE及PAX9免疫组化双染色。设置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3.应用Olympus IX71S1F-3倒置显微镜计数。仔细观察,从每张切片中至少选取5个视野,每高倍镜视野至少100个肿瘤细胞,根据半定量分析,分为PAX9阴性组(1-3分)和PAX9阳性组(4-8分)。4.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采用卡方检验,log-rank检验,K-M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等方法,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实验共纳入229例食管鳞癌患者,中位年龄为60岁(范围为32-84岁)。其中,185例(80.8%)为男性,44例(19.2%)为女性。颈段7例,胸上段16例,胸中段130例、胸下段76例。肿瘤中位长度为4.17 cm(范围0.5-10.0)。按照组织学分级,高分化癌55例,中分化癌99例,低分化癌和未分化癌75例。处于T1、T2的患者88例(38.4%),处于T3、T4的患者141例(61.6%)。具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109例(47.6%)。参照第七版AJCC TNM分期,所有患者中,Ⅰ期26例,Ⅱ期101例,Ⅲ期102例。110例患者(48.0%)仅接受了手术治疗,53例患者(23.1%)术后进行了化疗,101例患者(44.1%)术后进行了放疗,还有35例患者(15.3%)接受了术后放化疗。随访期间,213例患者(93.0%)发生了肿瘤复发,182例患者(79.5%)死亡。5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5.3%和31.4%,中位无进展生存期25.9月(范围1.0-81.4月)。中位生存期37.0月(范围1.7-83.2月)。2.生存指标:在PAX9阴性组,1年、3年、5年的DFS分别为72.2%、35.2%、5.6%,OS分别为86.1%、44.4%、23.1%。在PAX9阳性组,1年、3年、5年的DFS分别为76.9%、47.9%、24.0%,OS分别为90.9%、57.9%、38.8%。PAX9阴性组患者的MST为29.4月(范围1.7-73.1月),而PAX9阳性组的MST为42.0月(范围3.5-83.2月)。K-M曲线分析,两组患者无论是DFS还是OS均具有统计学差异。3.预后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PAX9低表达(P=0.001),肿瘤长度增加(P=0.027),肿瘤分化程度下降(P<0.001),T分期增加(P<0.001),淋巴结转移(P<0.001)和病理分期靠后(P<0.001)均与食管鳞癌DFS和OS降低相关。在多因素分析中,PAX9对食管鳞癌DFS的相对危险度为0.601(P=0.001), PAX9对食管鳞癌OS的相对危险度为0.662(P=0.007),都是独立预测因子。4.亚组分析:对于没有接受术后辅助治疗的食管鳞癌患者,PAX9阴性组和PAX9阳性组在DFS及OS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而接受术后辅助治疗的食管鳞癌患者,两组在DFS及OS方面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在PAX9阳性的食管鳞癌患者中,相比单纯手术组,术后放疗组具有更高的5年DFS和OS。对于PAX9阴性食管鳞癌患者的5年DFS和OS,有无术后辅助治疗二者并无差异。结论:1.肿瘤组织中PAX9表达降低是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因素。2.PAX9可能是食管鳞癌放射敏感性的预测因素,有助于指导临床实践,为患者制定更加合理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有望发展为精准医疗的治疗靶点。前言: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高发国家,其特点是病理类型以鳞状细胞癌为主。食管癌的致病因素包括:化学病因,生物性病因,微量元素缺乏,维生素类缺乏,吸烟,嗜酒,过热食物,遗传因素等,但尚未完全明确。根据最新的统计结果,中国食管癌患者数量逐年增多。放射治疗的适应症越来越广泛,对于早期食管癌,根治性放疗取得了不劣于手术的疗效。对于失去手术指征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放射治疗是最佳治疗策略之一。但是,研究中发现,对食管鳞状细胞癌进行术前放疗或同步放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率仅有29%左右,有效率在50%-60%,相当一部分患者肿瘤灶没有缩小甚至较治疗前增大,说明食管鳞癌在放射敏感性方面存在差异。而且,综合分析多项随机试验的结果表明,对于放射抵抗的食管癌患者,即使增加食管鳞癌患者放疗的剂量和强度,也不能提高其局部控制率和长期生存率。找到与食管鳞癌放射敏感性相关的关键因素,就有可能预测患者的放射敏感性,制定安全、高效、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进行放疗增敏或逆转其放射抵抗,甚至开辟新的靶向治疗,实施“精准医疗”,从而提高放化疗的局部控制率和全身有效率,最终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影响食管鳞状细胞癌放疗敏感性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细胞周期、氧合状态、细胞增殖能力、对辐射损伤的修复能力等,牵涉的内容广泛而复杂,虽然放射肿瘤界的学者、专家们已经研究了几十年,但是至今临床上仍无法有效地预测不同患者各自的放射敏感性。过去的研究已经证实了恶性肿瘤的放射抵抗与许多基因的异常表达有关,并且这些基因可以作为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众所周知,恶性肿瘤的形成、进展是由多个信号通路介导的,改变单个基因是无法影响到肿瘤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前几年,作为肿瘤放射抵抗领域的研究热点,一批非编码微小核糖核酸(miRNAs)因其同时参与调节多个致癌途径,被证实能够影响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其它有关食管癌放射敏感性的文章也时有报道,例如:在体外细胞试验中,氨基肽酶抑制剂CHR-2797被证实可以提高食管鳞癌细胞株的放射敏感性,而且其机制并不依赖于DNA诱导损伤或DNA修复动力。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株KES和TE-9中,丙戊酸(VPA)能够抑制DNA双链断裂修复机制中的非同源末端连接,使放射引起的DNA双链断裂作用增强,继而提高肿瘤细胞对放射的敏感性。环指蛋白2(RNF2)被报道在ECA109和TE-13细胞株以及手术切除的食管鳞癌标本中表达升高,与患者的长期生存负相关;并且敲除RNF2基因后,能够增加食管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3(XRCC3)也曾被报道与食管鳞癌放射敏感性相关等。但是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具有显着的差异性,基础医学的研究结果,未能转化为临床治疗方面的新方法。到目前为止,医学上尚未发现与食管鳞癌放疗敏感性的关键基因或靶点。PAX9是成对盒基因家族中的一员,不仅在胚胎发育和器官形成等几个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而且在肿瘤进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PAX9位于人14号染色体q12-q13区,具有一个由128个氨基酸组成的DNA结合配对域,能够与DNA序列特异性结合。最近10年的研究发现,人类许多恶性肿瘤中均可检测到PAX9的表达异常,且与肿瘤的发生、进展、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密切相关。一项针对食管癌基因组测序的大型实验显示,在食管鳞癌中PAX9的扩增显着异常,说明PAX9有可能是食管鳞癌的特异基因型。我们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PAX9表达阳性的食管鳞癌术后患者进行放疗能够得到生存获益,而未行放疗的患者预后较差,这提示PAX9或许具有放射敏感性的预测作用。于是我们推测,对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的放射敏感性,PAX9表达情况同样具有预测价值。研究目的本课题主要研究PAX9基因在人食管鳞癌细胞系ECA109、EC9706和TE-1中的表达情况。通过体外构建重组真核高表达PAX9质粒并转染细胞,观察PAX9基因对TE-1细胞系在抑制增殖与侵袭、促进凋亡、提高放射敏感性等方面可能发挥的重要作用。研究方法:1. ESCC细胞系培养。我们收集了3种人食管鳞癌细胞株ECA109、EC9706和TE-1,进行细胞培养和传代,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各自PAX9基因蛋白质的表达。筛选PAX9基因表达较低的一种继续实验。2.构建体外PAX9载体。以PAX9基因的CDS区为核心区域,设计6条过表达的PAX9序列,将该序列连接到慢病毒载体骨架上,分别转化感受态Stbl3,挑选单克隆,测序验证后得到一条序列正确的慢病毒过表达载体。提取质粒并纯化后,进行慢病毒包装并感染目的细胞,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PAX9基因均呈高表达,显示构建成功。3.TE-1过表达PAX9稳转细胞系的建立。将PAX9过表达载体和空载体的慢病毒感染TE-1细胞系48h后,加入G418药筛5代后,利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转染细胞株PAX9基因在连续3代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情况,验证转染是否成功。4.细胞照射与MTT实验。用6MVX射线源以不同剂量照射TE-1细胞、对照vector细胞和PAX9转染细胞。24小时后,进行MTT实验,整理数据,统计分析。5.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照射前(0Gy)与照射后(2Gy、4Gy和8Gy)的迁移能力并进行比较、分析。6.应用克隆形成实验探讨PAX9基因对TE-1细胞放射敏感性的作用。7.进行凋亡实验,观察各组细胞的细胞周期,分析PAX9基因对TE.1细胞放射后凋亡的作用。研究结果:1.细胞筛选: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EC9706, ECA109和TE-1这3种细胞的PAX9基因均为低表达状态,其中TE-1细胞的PAX9表达量最低,因此我们选择TE-1细胞系作为后续试验的细胞系。2.体外构建PAX9过表达载体,慢病毒包装后,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PAX9基因均呈高表达,显示构建成功。3.将PAX9过表达载体和空载体的慢病毒感染TE-1细胞系,经G418药筛后,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实验组细胞感染后PAX9基因在蛋白质和mRNA水平均存在高表达情况,且与对照组及控制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MTT实验结果表明PAX9过表达组的细胞增殖能力下降,照射后细胞抑制率增加。与控制组和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5.划痕实验结果显示PAX9过表达组的细胞迁移能力降低,照射以后,这种趋势更为明显。6.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6MV-X射线照射后,PAX9高表达组的细胞克隆形成率明显低于TE-1控制组和空载体对照组。PAX9高表达组的较TE-1控制组和空载体对照组的放射增敏比为1.4,表明PAX9基因高表达对TE-1细胞具有较好的放射增敏作用。7.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的结果显示,PAX9高表达组接受3Gy及6Gy X线照射后的凋亡率明显高于TE-1控制组和空载体对照组,表明PAX9基因具有促进TE-1细胞照射后诱导凋亡的作用。结论:1.人食管鳞癌细胞株EC9706、ECA109和TE-1的PAX9基因处于低表达状态。2.PAX9基因能够降低TE-1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提高其放射敏感性。3.PAX9基因可能具有食管鳞状细胞癌放射敏感性的预测价值,有助于临床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实施精准医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临床放射敏感性论文参考文献

[1].黄建锋.尼妥珠单抗、塞来昔布影响人鼻咽癌放射敏感性的基础及临床研究[D].苏州大学.2017

[2].谭炳煦.PAX9对食管鳞状细胞癌临床预后及放射敏感性的价值研究[D].山东大学.2016

[3].徐晓婷.BCCIP在塞来昔布提高肠癌细胞放射敏感性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D].苏州大学.2015

[4].陈星星.叁阴性乳腺癌放射治疗的临床和相关细胞水平放射敏感性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3

[5].蒋晓东.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改善乏氧增强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敏感性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

[6].吴慧.cox-2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放射敏感性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郑州大学.2012

[7].王奇峰,王贵齐,张月明,贺舜,肖泽芬.食管腔内超声检查预测食管癌放射敏感性的临床研究[C].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学术大会中美放射肿瘤协会(SANTRO)第叁届学术会议2012济南国际放射肿瘤学论坛论文汇编.2012

[8].王奇峰.食管鳞癌放射敏感性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

[9].钟晓鸣,邬蒙.鼻咽癌中自发凋亡与临床放射敏感性的研究[J].实用癌症杂志.2008

[10].刘士新,孙宝胜.Taurolidine通过诱导小鼠黑色素瘤(B16-4A5)细胞凋亡提高放射敏感性临床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

论文知识图

放疗后Fa,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SPx400CNE细胞LIGⅥ基因突变对产物结构和极...青蒿素增敏作用对HeLa细胞中CyclinB1...16 GyX射线诱导GLC和CNE-1细胞DNA损伤...以放射治疗敏感性相关基因的筛选为例说...2种方法测定叁株细胞存活分数的相关性

标签:;  ;  ;  ;  ;  ;  ;  

临床放射敏感性论文_黄建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