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安全性论文-王峰,陆峥,杜亚松,周国权,李泽兵

依恋安全性论文-王峰,陆峥,杜亚松,周国权,李泽兵

导读:本文包含了依恋安全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社交焦虑,父母冲突,依恋安全性

依恋安全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峰,陆峥,杜亚松,周国权,李泽兵[1](2019)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父母冲突、依恋安全性与患儿社交焦虑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父母冲突、依恋安全性与患儿社交焦虑的关系。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以上海市普陀区2所普通小学1 405名儿童为调查对象,对经斯诺佩评估量表(SNAP-IV)筛查为阳性的儿童由精神科医师问诊,按《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为标准确诊的103例ADHD患儿(ADHD组)及性别、年龄等相匹配的103名正常儿童(对照组)采用依恋安全性量表(KSS)、儿童知觉父母冲突量表(CPIC)和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调查、比较和分析。结果:ADHD组SASC总分及其中害怕否定评价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CPIC中冲突强度、冲突频率、冲突解决、自我归因、冲突内容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父子KSS评分、母子K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ADHD组CPIC中父母冲突频率、冲突强度、冲突解决、威胁、应对效能因子分与SASC分呈正相关(P<0.05或P<0.01),父子KSS评分、母子KSS评分与SASC分负相关(P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PIC中威胁因子和父亲KSS评分与患儿SASC评分相关(P均<0.01)。结论:父母冲突及亲子依恋可能是ADHD患儿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临床精神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张雅,刘丽,柴权,陈永香[2](2019)在《依恋安全性和恋爱暴力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恋爱暴力在大学生恋人中普遍存在,但是它的发生机制及对幸福感的影响尚不清楚,依恋类型可能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216名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进行匿名调查,考察成人依恋、恋爱暴力对幸福感的影响。结果显示:①温和暴力(仅有精神和躯体暴力)没有显着降低幸福感,而严重暴力(性胁迫、伤害)的发生会显着降低个体幸福感。②安全依恋、协商及遭受更少的恋爱暴力有助于提升女性的幸福感,安全依恋可提升男性的幸福感。③安全依恋和协商有利于个体维持恋爱关系。研究结果为大学生恋爱暴力的分性别干预提供了实证研究依据。(本文来源于《校园心理》期刊2019年01期)

胡平,邝贝贝[3](2015)在《社会支持对社会排斥的恢复:依恋安全性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本研究使用前后测设计,在大学生群体中验证了社会排斥对情绪造成的影响,并探索了依恋安全性与经历社会排斥前后情绪变化量的关系;并系统地探索了不水平度社会支持对社会排斥的缓解作用,以及依恋安全性与其缓解作用的关系。结果发现,社会排斥使大学生积极情绪水平显着下降,依恋安全性与社会排斥所造成的积极情绪变化量显着负相关;当社会支持水平高于社会排斥水平时,社会排斥的消极情绪结果得到缓解(减少),反之,则得不到缓解;依恋安全性负向预测社会支持带来的消极情绪的减少量。研究讨论了社会排斥对情绪的影响,以及依恋安全性对情绪变化量的影响;社会支持对社会排斥的缓解作用,以及依恋安全性在其中的作用。结论:依恋安全性越高的个体,越少受到外部事件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期刊2015-10-16)

刘宣文,琚晓燕,唐水玲,方晓义[4](2015)在《夫妻问题解决和社会支持、依恋安全性与婚姻质量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41对新婚夫妻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法与问卷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夫妻冲突和支持、依恋安全性和婚姻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结果发现:(1)夫妻问题解决中的(而不是社会支持)积极行为(而不是消极行为)能正向预测妻子的婚姻质量;夫妻社会支持(而不是问题解决)中的消极行为(而不是积极行为)能反向预测丈夫的婚姻质量;(2)妻子的依恋安全性在夫妻问题解决积极行为对妻子婚姻质量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而丈夫的依恋安全性在夫妻社会支持消极行为对丈夫婚姻质量的影响中不起作用。(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5年01期)

林青,王争艳,卢珊,梁熙,贺琼[5](2014)在《从母亲的敏感性到学步儿的依恋安全性:内部工作模式的桥梁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视觉习惯化实验程序、陌生情境技术及母亲行为Q分类方法对41名14个月的学步儿及其母亲进行了学步儿内部工作模式、学步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依恋类型以及母亲在母婴互动中的敏感性的评估。结果发现:(1)不安全型的学步儿预期看护者对他们痛苦的信号是无回应的。(2)以自身为中心的母亲的学步儿预期看护者是无回应的。(3)潜类别分析的结果发现母亲敏感性影响学步儿依恋行为的2种关系模式:类别1,以孩子为中心的母亲的学步儿更容易形成看护者是有回应的预期,持这种预期的学步儿在陌生情境程序中表现出安全依恋行为;类别2,以自身为中心的母亲养育出的学步儿更容易对看护者形成无回应的预期,并在陌生情境中表现出不安全依恋行为。研究表明:内部工作模式在母亲的敏感性和学步儿的依恋安全性之间起着重要的内部机制作用——母亲的敏感性行为的累积促进了学步儿内部工作模式关于母亲的预期,这种预期又进一步引导着学步儿的依恋行为。(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洪佩佩[6](2008)在《2-4岁幼儿依恋问卷的编制和依恋安全性的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恋理论已经成为理解儿童早期社会情绪和人格发展的主导途径。个体依恋发展的第叁阶段“依恋明确建立阶段”是早期依恋研究的焦点,相应研究方法也发展最成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兴趣开始转向依恋发展的第四阶段“目标矫正的搭档关系阶段”,特别是第叁阶段向第四阶段过渡的学前早期母亲-儿童的依恋关系,但相应理论和方法发展还处于萌芽状态。依恋的核心维度是依恋安全性、核心概念是安全基地、测量的主要方面是儿童将母亲作为安全基地探索(内)外部世界的有效程度。陌生情景(Strange Situation,SS)和依恋Q分类法(Attachment Q-set,AQS)是依恋测量的主要方法,但是前者应用普及困难(在我国还未有使用标准SS的文章发表)、后者操作冗长复杂。本研究旨在发展一份以AQS条目为基础、母亲报告的幼儿依恋问卷,作为测量2-4幼儿依恋安全性的便捷工具。本研究包括四个部分。研究一以454名2-4岁幼儿(M=42.4,SD=7.18)为施测对象,对初始问卷进行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并检验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结构效度、预测效度和区别效度;研究二以31名2-4岁幼儿(M=39.7,SD=8.93)的母亲AQS分类为关联效标,对问卷的关联效度进行检验;研究叁考察了70名2-4岁幼儿(M=38.7,SD=8.31)的陌生情景行为,以此为关联效标进一步检验问卷的效度,并探究了问卷鉴别安全型、回避型和抗拒型依恋幼儿的可能性;研究四通过对22名2-4岁幼儿(M=43.2,SD=5.37)母亲回应方式的实验室情景观察,以母亲对幼儿信号回应的敏感性为效标,检验了问卷的理论构思效度。本研究的主要结果:(1)初步编制了一份31个项目的母亲报告幼儿依恋问卷,问卷包括八个一阶维度,分别是安全基地、活跃性、顺从、互动情感基调、身体接触喜爱度、对陌生客人的反应、赞许回应性和要求;和叁个二阶维度,分别是依恋-探索、交互顺畅性和社交活跃性:(2)问卷的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结构效度、预测效度、区别效度、关联效度和构思效度均良好;(3)2-4岁幼儿在陌生情景各片段间分离、重聚、寻找母亲等行为频次的变化和Ainsworth等人(1978)对美国儿童的研究结果一致(5)问卷通过聚类分析把幼儿分成叁种依恋类型,安全、回避和抗拒型的分布比例分别是42.5%、28.2%和29.3%,抗拒型有多于回避型的倾向,这与sagi等人(1995)对以色列儿童、Takahashi(1986)对日本儿童的研究结果一致;但不安全人数比例显着高于这些美国、日本儿童。这与Li-Repac(1982)对美籍华人儿童的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的主要结论:编制的幼儿依恋问卷共31个项目,涵括八个一阶维度和叁个二阶维度,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问卷得到的2-4岁幼儿依恋类型比例和对美国、日本儿童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本研究的意义:研究提供了一个测量2-4岁幼儿对母亲依恋安全性的便捷、可靠的工具,它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且具有鉴别不同依恋类型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开展依恋研究,为依恋研究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8-05-10)

张镇,刘海娟[7](2002)在《影响亲子依恋安全性的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结合该领域研究的传统结论与最新进展,从母爱丧失、养育方式、儿童气质、家庭环境以及父母的内部工作模式等角度阐述了影响亲子关系的主要因素及存在的争论。(本文来源于《社会心理科学》期刊2002年01期)

邹泓,吴放[8](1997)在《中美两国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目的是比较中国和美国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在评价中美儿童对教师的依恋行为中出现的差别,并分析可能会造成这些差别的有关因素。被试包括76名中国儿童和45名美国儿童。两国被试的平均年龄均为58个月。测量儿童依恋行为的工具是沃特斯一迪因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用中国和美国两种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分别计算出两组师生依恋安全性分数。结果显示,中美两国被试各自的两组师生依恋安全性分数都具有较高的相关(中国被试r=0.96,P<0.001;美国被试r=0.85,P<0.01)。但总体来看,用中国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计算的依恋安全性分数比用美国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计算的得分要高。因此,在用中国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来评价中美儿童对教师的依恋行为时,有把被试评价为安全性较高的倾向。(本文来源于《心理发展与教育》期刊1997年01期)

依恋安全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恋爱暴力在大学生恋人中普遍存在,但是它的发生机制及对幸福感的影响尚不清楚,依恋类型可能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216名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进行匿名调查,考察成人依恋、恋爱暴力对幸福感的影响。结果显示:①温和暴力(仅有精神和躯体暴力)没有显着降低幸福感,而严重暴力(性胁迫、伤害)的发生会显着降低个体幸福感。②安全依恋、协商及遭受更少的恋爱暴力有助于提升女性的幸福感,安全依恋可提升男性的幸福感。③安全依恋和协商有利于个体维持恋爱关系。研究结果为大学生恋爱暴力的分性别干预提供了实证研究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依恋安全性论文参考文献

[1].王峰,陆峥,杜亚松,周国权,李泽兵.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父母冲突、依恋安全性与患儿社交焦虑的关系[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9

[2].张雅,刘丽,柴权,陈永香.依恋安全性和恋爱暴力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J].校园心理.2019

[3].胡平,邝贝贝.社会支持对社会排斥的恢复:依恋安全性的作用[C].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2015

[4].刘宣文,琚晓燕,唐水玲,方晓义.夫妻问题解决和社会支持、依恋安全性与婚姻质量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5

[5].林青,王争艳,卢珊,梁熙,贺琼.从母亲的敏感性到学步儿的依恋安全性:内部工作模式的桥梁作用[J].心理学报.2014

[6].洪佩佩.2-4岁幼儿依恋问卷的编制和依恋安全性的测量[D].浙江大学.2008

[7].张镇,刘海娟.影响亲子依恋安全性的因素[J].社会心理科学.2002

[8].邹泓,吴放.中美两国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的比较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

标签:;  ;  ;  ;  

依恋安全性论文-王峰,陆峥,杜亚松,周国权,李泽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