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青藏高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青藏高原,热源,大气,断层,层析,族群,阴坡。
青藏高原论文文献综述
记者,贾泓,李兴发[1](2019)在《让青藏高原油菜籽有更高端的品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海东讯(记者 贾泓 李兴发)将青海的好粮油“立起来”“送出去。”12月24日,青海安康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有机原生态油脂项目建成投产典礼在海东市工业园区举行。该项目致力于高品质、高附加值,创建了一条汇集着十七项专利技术的古法压榨全自动生产线,前期试生(本文来源于《青海日报》期刊2019-12-26)
高思嘉[2](2020)在《族群视角下青藏高原藏回交融现象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青海省化隆县卡力岗地区的卡力岗人,曾经是信仰喇嘛教的藏族。如今改信伊斯兰教,自称"藏回"。卡力岗藏回在生活习俗与宗教符号上趋向回族化,虽然宗教意识的变迁产生了族群边界,但是在各方面依旧保留了藏族特点。藏回身份建立在藏族与回族的族群边界之上,藏回与藏族人和谐相处呈现了"我群"和"他群"杂糅交融的卡力岗地方多元文化面貌。在语言作为确定族群成员资格的标准下,因卡力岗藏回和藏族人同样说着藏语,同为地方文化的携带者和传播者,藏族和藏回的族群便被模糊了。与此同时,在宗教生活中使用阿拉伯语和汉语的互补身份又为卡力岗藏回们提供了自我发展的空间。以既有文化共性存在又允许持续性文化差异迁延的族群关系持续方式,维持着族群间的稳定,并构建出藏文化、伊斯兰文化、汉文化相互交流的卡力岗族群文化。(本文来源于《现代商贸工业》期刊2020年03期)
李茂善,阴蜀城,刘啸然,吕钊,宋兴宇[3](2019)在《近10年青藏高原及其周边湍流通量变化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改进地表粗糙度的中尺度模式WRF模拟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2004-2013年地表湍流通量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自2004-2013年以来,青藏高原中部和东南部地区感热通量增加,分别增加了9. 952 W·m~(-2)·(10a)~(-1)和14. 595 W·m~(-2)·(10a)~(-1);青藏高原其他区域感热减小,减少了-4. 473 W·m~(-2)·(10a)~(-1);青藏高原周边东南部横断山脉增加了9. 928 W·m~(-2)·(10a)~(-1),云贵高原地区增加了9. 868 W·m~(-2)·(10a)~(-1)和江南丘陵地区增加了15. 177 W·m~(-2)·(10a)~(-1);其他周边地区感热减小,减少的量级为-10. 26 W·m~(-2)·(10a)~(-1)。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潜热有较弱的增加[1. 175 W·m~(-2)·(10a)~(-1)],青藏高原其他区域都减小[-3. 762 W·m~(-2)·(10a)~(-1)];青藏高原东侧四川盆地、南侧孟加拉湾附近以及周边北部地区减弱,分别为-0. 27,-2. 416和-2. 287 W·m~(-2)·(10a)~(-1);周边其他地区潜热通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我国东南部江浙地区有较强的增加[11. 385 W·m~(-2)·(10a)~(-1)],印度半岛增加的幅度不大[2. 988 W·m~(-2)·(10a)~(-1)],云贵高原以东缅甸增加[9. 287 W·m~(-2)·(10a)~(-1)]和黄土高原增加[1. 160 W·m~(-2)·(10a)~(-1)],但云贵高原是减少的[-2. 705 W·m~(-2)·(10a)~(-1)]。(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9年06期)
陈丹,周长艳,齐冬梅[4](2019)在《夏季青藏高原及周边大气热源与四川盆地暴雨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60-2016年川渝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及周边大气热源与四川盆地暴雨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大气热源对四川盆地夏季暴雨频数具有显着的影响。影响关键区分别位于高原中南部及其南侧和高原中东部及其东侧,由此定义了一个影响四川盆地夏季暴雨频数的高原热力差指数Itc,该指数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盆地夏季暴雨频数的东、西部差异变化特征。当Itc偏高时,副高位置偏西偏北,阿拉伯海、孟加拉湾水汽输送增强,同时贝加尔湖西侧槽或低压位置偏西,盆地西部水汽辐合上升异常增强,暴雨明显偏多;而盆地东部暴雨偏少。当Itc偏低时,副高位置偏东,来自于东南沿海的水汽输送在盆地东部增强,同时贝加尔湖南侧多阻塞形势,使得水汽在盆地东部辐合上升增强,产生暴雨偏多;此时盆地西部暴雨偏少。(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9年06期)
陈悦,李文铠,郭维栋[5](2019)在《青藏高原季风的季节内振荡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功率谱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季风指数(Qinghai-Tibetan Plateau Monsoon Index,QTPMI)所表征的青藏高原季风季节内振荡特征,结果表明:(1)高原季风变率的季节内分量(10~90天)在总变率中占据了可观的比例,QTPMI的季节内分量可解释总变率的26%,在夏季的解释方差可达37%;(2) QTPMI的季节内振荡与其相应周期的低频大气环流异常(对流层中高层异常气旋、反气旋)东移经过高原上空过程相联系,且异常信号的强度在向东传播的过程中存在增强—减弱—增强—减弱的演变特征(即到达高原前增强,在高原上东移减弱,移出高原后增强,继续东移入海时减弱);(3)高原夏季风期间环流与大气热源在季节内振荡上有一致性,呈现高原夏季风强(弱),大气热源强(弱)的关系。(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9年06期)
孙礼璐,王瑞,谭瑞婷,姚秀萍,傅云飞[6](2019)在《基于TRMM PR和VIRS探测的青藏高原夏季横切变线云降水个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搭载的测雨雷达(PR)和可见光/红外扫描仪(VIRS)探测结果的融合数据,结合ECMWF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98年6月22日(轨道号:03257)和2011年7月3日(轨道号:77642)两个夏季青藏高原横切变线个例的云降水特征。结果表明,高原横切变线降水回波顶高度多分布于4~10 km,局部可达12 km,其降水强度85%以上为0. 5~2. 5 mm·h-1,仅局部达20 mm·h-1以上。云粒子尺度(云粒子有效半径)分布较为均匀,多数尺度分布在10~30μm之间,尺度峰值均为16μm,局部尺度可达30μm以上,液态水路径的峰值均在1. 50 kg·m-2左右。降水回波顶高度最高可达17 km,近地面降水回波强度最大可达50 d BZ,降水回波主要出现在6~10 km高度,其强度大体在17~25 d BZ。横切变线降水中浅薄降水、深厚弱对流降水、深厚强对流降水的垂直结构差异明显,并相应产生不同的近地面降水强度。(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9年06期)
杨志高,陈运泰,张雪梅,宋晓东[7](2019)在《青藏高原东缘及东北缘S波速度结构和径向各向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东缘和东北缘是高原生长和扩张的前缘,研究其地下物质及变形特征有助于理解青藏高原生长机制.本文收集187个固定地震台站记录的长达7年的叁分量连续波形数据,辅以189个流动台站3年的数据,开展噪声瑞利波和勒夫波群速度层析成像工作.基于8~40 s周期瑞利波和勒夫波群速度,通过线性反演方法得到地下50 km深度范围的叁维SH和SV速度结构.我们定义径向各向异性ψ=2(v_(SH)-v_(SV))/(v_(SH)+v_(SV)),以此来展示地下物质变形以水平方向(v_(SH)>v_(SV))还是垂直方向(v_(SH)<v_(SV))为主.径向各向异性显示青藏高原东缘和东北缘具有完全不同的变形机制.青藏东北缘以垂向变形为主,地壳流模型不太可能是该区域主要的变形机制.青藏东缘以水平变形为主,支持中下地壳流变模型.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下方径向各向异性差异显着,说明高原边缘稳定的地块在高原扩展中起到不同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李长军,甘卫军,秦姗兰,郝明,梁诗明[8](2019)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南段现今变形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青藏高原东南缘南段1999—2017年的GPS速度场为主,结合小震分布、历史地震和活断层探测等资料,首先,基于Okada断层位错模型反演了研究区域主要活断层的滑动速率;其次,以断层滑动速率和GPS速度场观测资料作为约束,利用DEFNODE负位错方法反演了研究区域的块体内部变形及主要活断层的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最后,计算研究区域现今应变率场,并结合Pms和XKS剪切波分裂结果,探讨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动力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红河断裂带现今滑动速率明显低于南华—楚雄—建水断裂和无量山断裂;(2)红河断裂带的元江—元阳段、鹤庆—洱源段和小江断裂带北段处于强闭锁状态,南华—楚雄—建水断裂带和无量山断裂带中—北段的闭锁程度强于南段;(3)青藏高原东南缘南段现今地壳变形表现为近E-W向的拉张和近N-S向的挤压,最大剪切方向与Pms和XKS剪切波分裂的快波方向呈一定角度,表明地壳与地幔处于完全解耦状态,而中-下地壳低速层可能是壳幔解耦的主要原因之一;(4)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整体变形受控于印度板块的推挤、印缅俯冲带的深源俯冲以及缅甸微板块与巽他板块的后撤/回退的共同作用.(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肖翔,格日才旦,侯扶江[9](2019)在《青藏高原放牧和地形对高寒草甸群落α多样性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青藏高原东北缘选择3个高寒草甸牦牛牧场,分析放牧强度和地形共同作用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α多样性、土壤物理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放牧强度显着影响α多样性(P <0.01),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和均匀度均表现为中牧最高,重牧最低,符合"中度干扰假说";2)轻度放牧下,阴坡的优势度和均匀度最高;3)土壤容重随着放牧强度增加而上升,孔隙度和土壤含水量减小,土壤电导率先增后降;4)阴坡孔隙度高于阳坡和谷地,0–10 cm土层含水量、孔隙度和电导率高于10–20 cm土层,土壤容重相反;5) 0–10 cm土壤物理性质与群落多样性显着相关(P <0.05),其中土壤容重最为密切。地形和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群落α多样性和土壤物理性质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杨潇,郭兵,韩保民,陈舒婷,杨飞[10](2019)在《青藏高原NPP时空演变格局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植被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较为敏感。该研究引入重心模型等方法分析和探讨了2000~2015年青藏高原NPP时空变化格局及其驱动机理,并定量区分了NPP变化过程中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相对作用。结果发现:(1)2000~2015年,青藏高原NPP年均值总体上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在年际变化方面,近16年青藏高原不同生态子区的NPP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2)近16年青藏高原NPP重心总体向西南方向移动,表明西南部NPP在增量和增速上大于东北部。(3)NPP与降水显着相关的区域主要位于青藏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南部及雅鲁藏布江流域中下游,而NPP与气温显着相关的区域主要位于藏南地区、横断山区北部、青藏高原中部和北部。(4)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青藏高原NPP变化过程中的相对作用存在显着的时空差异性,在空间上呈现"四线-五区"的格局。研究成果可为揭示青藏高原区域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12期)
青藏高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位于青海省化隆县卡力岗地区的卡力岗人,曾经是信仰喇嘛教的藏族。如今改信伊斯兰教,自称"藏回"。卡力岗藏回在生活习俗与宗教符号上趋向回族化,虽然宗教意识的变迁产生了族群边界,但是在各方面依旧保留了藏族特点。藏回身份建立在藏族与回族的族群边界之上,藏回与藏族人和谐相处呈现了"我群"和"他群"杂糅交融的卡力岗地方多元文化面貌。在语言作为确定族群成员资格的标准下,因卡力岗藏回和藏族人同样说着藏语,同为地方文化的携带者和传播者,藏族和藏回的族群便被模糊了。与此同时,在宗教生活中使用阿拉伯语和汉语的互补身份又为卡力岗藏回们提供了自我发展的空间。以既有文化共性存在又允许持续性文化差异迁延的族群关系持续方式,维持着族群间的稳定,并构建出藏文化、伊斯兰文化、汉文化相互交流的卡力岗族群文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青藏高原论文参考文献
[1].记者,贾泓,李兴发.让青藏高原油菜籽有更高端的品质[N].青海日报.2019
[2].高思嘉.族群视角下青藏高原藏回交融现象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0
[3].李茂善,阴蜀城,刘啸然,吕钊,宋兴宇.近10年青藏高原及其周边湍流通量变化的数值模拟[J].高原气象.2019
[4].陈丹,周长艳,齐冬梅.夏季青藏高原及周边大气热源与四川盆地暴雨的关系[J].高原气象.2019
[5].陈悦,李文铠,郭维栋.青藏高原季风的季节内振荡特征[J].高原气象.2019
[6].孙礼璐,王瑞,谭瑞婷,姚秀萍,傅云飞.基于TRMMPR和VIRS探测的青藏高原夏季横切变线云降水个例分析[J].高原气象.2019
[7].杨志高,陈运泰,张雪梅,宋晓东.青藏高原东缘及东北缘S波速度结构和径向各向异性[J].地球物理学报.2019
[8].李长军,甘卫军,秦姗兰,郝明,梁诗明.青藏高原东南缘南段现今变形特征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9
[9].肖翔,格日才旦,侯扶江.青藏高原放牧和地形对高寒草甸群落α多样性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9
[10].杨潇,郭兵,韩保民,陈舒婷,杨飞.青藏高原NPP时空演变格局及其驱动机制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