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际语语用学论文_马笑清

导读:本文包含了语际语语用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能力,情态,英语专业,院校,民族,显性,述评。

语际语语用学论文文献综述

马笑清[1](2014)在《语际语语用学与外语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语际语语用学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二语习得与语用学之间的交叉学科。运用语际语语用学理论,根据交际能力、语用能力和语法能力的关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语用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马笑清[2](2014)在《藏汉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调查及教学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化进程的步伐加快的背景下,自20世纪80年代起如何提高学生的语际语语用能力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民族院校的外语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复杂性。本文以西北某民族院校在校英语专业双语藏族学生和单语汉族学生为调查对象,得出民族院校语际语语用能力现状,并提出了在外语教学方面的策略。(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14年07期)

马腾,马筱红[3](2012)在《汉语语境下的语际语语用能力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语境下的语际语语用能力是一个动态系统,该系统关注目标语运用所依赖的语言语境、物理语境、社交文化语境和认知语境;同时,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看为一个统一体,既考虑了基于句子的言语行为,也考虑了语篇和伴语行为。该系统模式的构建对于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和语际语语用能力发展的终极目标的进一步探讨等,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6期)

董于雯[4](2012)在《语际语语用学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开始,第二语言习得纳入语用学视角,语际语语用学由此产生。经过叁十余年的发展,语际语语用学的理论框架已基本建构起来,并且在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研究成果零散、缺乏普遍性等诸多不足。语际语语用学源于欧美,其研究对象也仅集中于以英语为主的西方语言的语用习得,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用研究目前还比较落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本文来源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5期)

孟悦[5](2012)在《英语专业学生书面语认识情态的语际语语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情态系统一种重要类型,认识情态一直是逻辑哲学和语言学者的研究兴趣所在。认识情态手段不仅可以传达说话人对命题有效性的肯定程度,同时还可作为语用策略限制话语的言外之力以实现人际意义,例如,可以是一种维护面子的礼貌手段,也可以表达尊重、诚实、友好的态度,增强话语的协商性等。认识情态手段在学术语篇中尤为重要,因为作者需要借助这些手段区分事实与观点,以一种既能有效劝说又能让读者接受的方式作评价性表述。因此,恰当地使用认识情态手段,对于语言学习者尤其对于二语学生的语用能力发展至关重要。鉴于在语际语语用学领域,有关认识情态语用发展研究较为鲜见,开展针对中国学生使用情态手段的发展研究,对于改进外语教学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采用语料库语言学分析方法。受试为154名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他们在大学1-4年每年以同一题目根据任务完成的英语议论文写作产生的语篇构成了本研究的纵向学习者语料。本文尝试通过比较学习者和本族语者以及不同学习者语料,旨在揭示英语专业学生笔语语篇中认识情态使用的非母语性特征和发展规律特点,并考查不同语言水平的二语学生使用和发展这些语用手段的异同。本文同时探究了导致学习者策略使用非母语化和发展特点的因素。本研究发现:1.英语专业学生和本族语者除了在策略的总体使用数量和偏好使用一些常见表达方式有相似处外,表现出更多的差异性。大体上,中国学生表达认识情态意义时选词范围狭窄,尤其过度依赖口语中常见的几个词项。两类认识情态手段中增强语的使用频次在学生语料中超过半数,而本族语语料中大部分认识表达是对话语起限定作用的模糊语。对比结果表明,中国学生的议论性语篇的确比本族语语料具有较强的断言性和强烈的作者承诺特点。具体来讲,增强语中过度使用情态动词和动词,过少使用形容词和名词;模糊语中情态动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用严重不足,多词表达方式过度使用。两类语料中副词的频次差异最小,但词汇多样性差异显着。2.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英语专业学生使用认识情态手段有一些进步,但与本族语者相比仍差距明显。大体上,研究结果表明了一种非线性的发展模式,即在2-3年阶段学生使用认识情态手段的进步速度最快,3年级增强语和模糊语的使用频次较其他年级更接近本族语者水平,而4年级使用更多样化的词形。此外,这些词汇手段的发展速度不同。总体来说,增强语比模糊语朝向更接近于本族语者的趋势发展。在过度使用的手段中,增强语情态动词发展速度较快,某些副词和多词表达方式发展较慢、停滞或朝向偏离本族语者标准发展。另一方面,多数使用不足的表达手段如模糊语情态动词、模糊语动词、形容词和名词发展缓慢,与本族语标准相距甚远。此外,本研究发现随着语言学习的进步学生书面语的口语化倾向表现出些许减弱的趋势。3.研究结果表明认识情态手段在不同语言水平的学习者语料中的分布不平衡。高水平的英语专业学生较低水平者相对更接近本族语者水平。高水平学生使用了更多的策略,词汇更富于变化,也能更好地平衡使用增强语和模糊语。然而,低水平学生文章中模糊语仅占总体手段的叁分之一,使作者的表达过于强硬、武断。在发展路径方面,虽然不同语言水平的学生在增强语和模糊语的使用上都取得一定进步,但是高水平学生的进步更明显,发展也更有规律性。此外,本研究发现低水平学生更易受文章题目的影响,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也更多,这些都阻碍了他们进一步接近本族语者使用的规范。4.本文发现英语专业学生和母语学生,不同水平学生内部使用认识情态手段的差异是由几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语言水平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其影响主要表现在,高水平学生较低水平者更为出色的表现,以及学习者有限的词项选择和过度依赖口语形式表达认识情态意义等。此外,学生使用认识情态手段的问题还与其他一些原因有关。例如:在使用某些情态动词和副词方面对题目的过度敏感性,来自教学环境的影响,口语风格语言使用模式向书面语的迁移作用,对明晰、直接的英语交际习惯的过度补偿,语法水平对二语语用能力发展的限制,以及缺乏“注意”和“控制”的认知处理能力等。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为认识情态的词汇表达方式及其在母语与非母语语篇的分布研究提供依据,并发现学习者使用该策略的纵向语用发展模式。本研究验证了以往关于语际语语用能力习得研究的一些结论和假设,拓展了二语习得特别是语际语语用发展研究的范围。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就开展显性语用干预教学及在教材中加入完整的认识情态手段等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本研究结果期望能为开展更为细致的、基于大型纵向学习者语料库的语用能力发展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马腾[6](2009)在《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际语语用学(interlanguage pragmatics)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语用学分支,开山之作是Kasper (1981)的《语际语的语用学方面》(Pragmatische Aspekte in der Interimspr ache)。作为二语习得和语用学的交叉学科,该研究一方面探讨学生(非母语使用者)语际语中的语用现象和特征以及这些现象和特征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探究母语使用者通过语言接触而形成的跨文化语际语语体、语际语形成和变化的条件、语际语和源发语的关系和语际语的交际效果等。纵观近30年来的国内外语际语语用学研究,成绩斐然。但研究重点多集中于二语使用者的目的语语用特征,而对其语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叁语语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即语用能力的习得研究较少。人们渐已明确外语语用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但在传统外语教学中却被长期忽视,语用教学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至于汉语语境下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习者的语际语语用能力发展的专题研究尚属空白。鉴此,本选题运用言语行为说、会话原则(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说、饰面工作说、语际语说、语用迁移说、语用石化说、认知说、顺应说和跨文化交际说等作为立论根据,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个案,就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语际语语用能力及其培养模式进行了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截面专门研究。民族院校是中国特色的,民族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更是中国特色的。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53个民族有自己的本民族语言,29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字。语系横跨汉藏、阿尔泰、南亚、印欧和南岛5个,另有两种语言的语系尚未确定(参见附录四)。文字体系涵盖表意文字、音节文字和字母文字。有的民族甚至不止一种文字。譬如,蒙古族使用两种文字、傣族使用四种文字。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来看,各民族语言文化之间和各民族与汉民族语言文化之间都有民俗文化方面的交流和影响。其间存有共性,但因语系的多样,差异固存。加之,即使在同一语系,也因不同语族和语支存有差异。这些语言类型学上差异和民俗文化学方面的迥异必然在英语作为二语或叁语的语用中表现出其寄生性和迁移性。换言之,就少数民族整体而言(除在语言方面已汉化了的回、满、土家等民族外),在英语作为叁语学习中,既要受母语文化的干扰,也要受汉语语言和文化的影响。因此,民族院校有民族院校的特点,民族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复杂性,无前人铺就的道路可以迈进,也无一个惯一或统一的模式去遵循。同与Thomas (1983),本研究认为民族作为一个变量影响英语学习、影响学习者英语语用能力的养成,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发展现状总体不容乐观。基于以上假设,本研究主要回答了以下叁个问题:1)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发展的现状如何?2)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或薄弱环节究竟在哪里?3)如何改进现有教学以有效提升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语际语语用能力?本研究支持了预期的假设。根据拟建的语际语语用能力培养终极目标(准确性、适切性、流利性和跨文化语用敏感性),研究表明民族变量和语用能力成绩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单语汉族学生总体上优于单语和双语少数民族生,即汉族学生>单语少数民族生>双语少数民族生:但局部而言,单语少数民族生和双语少数民族生在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方面存在不确定性。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民族院校英语教学的复杂性。同时,亦表明受试的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在语际语语用能力模式中的套语语言能力、以言行事交互能力、隐喻能力、社交文化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等子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困难。研究认为,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方面的差异并不说明种族的优劣,亦无意于实施文化帝国主义,从根本上改变其民族文化身份,而是说明民族是影响外语学习的一个主要因子,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的培养需要语用教学的干预,以便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加有效地顺应于目的语语言文化。鉴此,本研究提出了基于主题的教学模式和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有效培养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中国少数民族占据着67%还要多的国土。然而,他们多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因此,本研究不仅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民族院校这一多元文化群体的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篡、教师教育和发展以及教学改革等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09-12-01)

刘百玲[7](2009)在《语际语语用能力培养的实证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际语是第二语言/外语学习者在未到达目的语语言能力之前所处的一个过渡性阶段。第二语言/外语的使用和学习成为语际语语用学的研究内容,而语用能力的培养是避免语用失误、提高外语学习者交际能力的重要研究课题。本项研究从英语恭维语回应策略的角度入手,探讨显性语用教学模式对语用能力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可以通过显性语用课堂指导得以提高。(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社会科学》期刊2009年02期)

赖江萍[8](2008)在《语际语语用问题成因及其教学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第二语言习得和跨文化交际中,操第二语言者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一种与始发语和目的语都有关,但风格上却与这两种语言迥异的语言——语际语。分析语际语中语用问题的成因,及怎样运用课堂教学对策克服语际语中的语用问题。(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谢银凤[9](2006)在《不同水平组中国英语学习者语际语语用能力发展探索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际语语用学研究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影响,语际语语用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母语使用者和外语学习者在策略和语言手段的差异方面,也就是外语学习者在言语行为使用上与本族人标准有何差异。语际语语用学研究实质上都是对比研究而非习得研究(Bardovi-Hadig,1999)。就请求这一言语行为而言,大部分研究,尤其是国内现有的研究,大多是通过分析和比较外语学习者和本族人表达请求言语行为的策略异同来衡量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有为数不多的对不同学习组请求言语行为的研究探索了语用能力发展这一问题。然而,针对语用能力发展这一问题,对中国大陆英语学习者不同学习组请求言语行为研究的文献却很稀少。本文研究四组中国大陆英语学习者[初中组(初叁),高中组(高二),英语专业大一学生,英语专业大叁学生]实现请求言语行为的语用能力。本文主要调查以下两个问题:1.四组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语言能力是否有所发展?(a.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请求直接程度是否接近本族人标准?b.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请求内部修饰语是否接近本族人标准?c.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请求外部修饰语是否接近本族人标准?)2.四组中国英语学习者的社交语用能力是否有所发展?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五组中国被试和一组英语母语被试。每组中国被试有30人。其中一组中国被试和英语母语被试用来进行汉语、英语、和英汉中介语之间的比较。另外四组中国被试用来调查请求言语行为语用能力发展。汉语对比组的被试是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学生;英语对比组的被试是来中国参加由西北师范大学主办的中美文化交流活动的14名美国大学生,他们分别来自美国爱达荷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初中组和高中组的被试是兰化叁中的学生;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和叁年级的被试是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生。数据的收集采用了话语完形法和李克特八级量表。之后,以Blum-kulka,House and Kasper(1989)对英语本族人实施请求言语行为的分类为依据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并从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两个方面分析比较了调查对象的语用能力。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英语学习者请求言语行为语用能力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某些方面表现出了向英语本族人标准发展的趋势。例如,在宏观层面上,就请求直接程度而言,语用能力的发展体现在直接请求策略和规约式间接请求策略上;语用能力的发展还体现在了内部修饰语的使用上。但是,中国英语学习者请求言语行为语用能力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某些方面还表现出了同英语本族人标准的偏离。例如,就请求直接程度而言,语用能力的偏离体现在非规约式间接请求策略上;语用能力的偏离还体现在了外部修饰语的使用上。过度使用外部修饰语是外语学习者的一个普遍特征,这一特征在本研究中的中国大陆英语学习者身上也有体现。语用能力的偏离还体现在了社交语用能力上,也就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对叁个社会因素(提出请求的权利、请求对象的责任、和请求被同意的可能性)的社交语用判断上与英语本族人的判断有偏离。本文各章基本内容简介如下:第一章简介为什么要选这个研究题目、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介绍了与本研究紧密相关的理论背景知识,包括语用能力、请求言语行为实现的模式和数据收集方法,并回顾了对语际语语用发展请求言语行为横向研究的有关文献。第叁章介绍本研究设计,包括研究问题、被试、调查工具及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第四章围绕研究问题对调查结果展开了讨论。第五章总结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并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06-05-01)

孙文开[10](2006)在《论语际语语用学和中国在校大学生的语际语语用能力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语际语语用学①研究主要从理论层面探讨语际语习得者在使用语际语过程中理解和表达言语行为的能力,即语际语语用能力。随着研究的深入,如何采取有效方法去培养和提高语际语习得者的语际语语用能力这一新的课题逐渐引起了现今广大语用学家和语言教育家们的兴趣和关注,原因在于对这方面的研究不仅能找出有效途径去帮助语际语习得者提高理解和表达言语行为的语际语语用能力,同时还对跨文化交际和大学外语教学等现实课题产生重大影响。目前针对这方面的实证研究还相当少,而且都以少数西方国家的语际语习得者为研究对象,很少涉及东方文化背景下的语际语习得者(日本语际语习得者除外)。由于中国在校大学生是英语学习群体中的核心力量,对如何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语际语语用能力进行实证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本文即以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寻求有效途径提高他们的语际语语用能力为根本出发点,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去了解和掌握其语际语语用能力的真实状况,结果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发现,如在校大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的平均水平处于及格线以下,语际语语法能力强的学生不一定也有很强的语际语语用能力等。针对目前中国大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偏差的具体情况,笔者尝试提出从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尽快提高语际语语用能力,其中包括了从强调教材编写的目标性和针对性到英语教师角色的从新定位等,也提出了许多适合中国英语教学特点具有启发意义的建议,如开展网络英语教学,中英文化对比教学,增加英语视听课程等。再者文中还强调了对提高在校大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提高他们的语际语语用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英语教师形成互动,方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他们的语际语语用能力。笔者认为,本文可被视为语际语语用学研究中的一次新的尝试,同时也是对这一领域的重要补充,对其作进一步深入研究会对跨文化交际和英语教学大有裨益的。(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06-03-01)

语际语语用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全球化进程的步伐加快的背景下,自20世纪80年代起如何提高学生的语际语语用能力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民族院校的外语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复杂性。本文以西北某民族院校在校英语专业双语藏族学生和单语汉族学生为调查对象,得出民族院校语际语语用能力现状,并提出了在外语教学方面的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语际语语用学论文参考文献

[1].马笑清.语际语语用学与外语教学[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2].马笑清.藏汉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调查及教学策略[J].科技信息.2014

[3].马腾,马筱红.汉语语境下的语际语语用能力探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4].董于雯.语际语语用学研究述评[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5].孟悦.英语专业学生书面语认识情态的语际语语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6].马腾.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7].刘百玲.语际语语用能力培养的实证性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

[8].赖江萍.语际语语用问题成因及其教学对策[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

[9].谢银凤.不同水平组中国英语学习者语际语语用能力发展探索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

[10].孙文开.论语际语语用学和中国在校大学生的语际语语用能力培养[D].东南大学.2006

论文知识图

语用学文章涉及学科交叉层面主题的比...语用学文章涉及学科交叉层面主题的比重...研究分类比例4.4纵向研究缺失表研究分类比例4.4纵向研究缺失表.Bachman(1990:87)构建的语言能力模型语际语用学所处的位置

标签:;  ;  ;  ;  ;  ;  ;  

语际语语用学论文_马笑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