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温度较差论文_石岩

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温度较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较差,温度,区域,气温日较差,惯量,遥感,河北。

区域温度较差论文文献综述

石岩[1](2016)在《中国区域温度日较差变化及其与降水日变化的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基于中国区域台站逐日气温观测资料分析温度日较差的时空分布特征与长期变化趋势。然后利用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6-9月地面基准站逐小时降水数据集分析中国区域降水日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年际变化特征。最后采用LMDZ区域气候模式以及WRF天气模式对中国区域的温度日较差与降水日循环问题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从而揭示中国区域降水日循环变化对温度日较差变小的响应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多年平均日较差空间分布大体上以秦岭、淮河作为分界线,北部温度日较差偏大,南部偏小。1961-2010年全国日较差大体呈现下降趋势,东北、西北地区下降明显,河套地区出现略微上升趋势。EOF分析的第一与第二模态分别体现了温度日较差演变过程中的下降趋势特点以及平均空间分布特点,这两个模态揭示的日较差空间分布形态伴随日较差演变过程中的始终。(2)中国区域小时平均降水量、小时平均降水频率以及小时平均降水强度的空间分布形态大体上呈现为从西北地区到东南地区递减的态势。在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华南沿海地区以及长江流域,这些地区的降水日变化特征比较显着。小时平均降水量与温度日较差之间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3)WRF模式的模拟结果能够大致反映出温度日较差的空间分布特征,即北方地区偏大,南方地区偏小的分布特征,但模拟值较观测值偏小。通过增大反照率的方法可以实现减小温度日较差的作用。敏感性试验的结果表明:降水日循环位相变化最明显的地区是四川盆地地区,当日较差减小以后,夜雨现象明显减弱。(4)LMDZ模式模拟出的温度日较差值明显低于观测值。但是从空间形态分布特征的角度来讲,模式的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基本一致。但是LMDZ在Historical情景下对温度日较差的模拟情况不是非常理想。小时平均降水量的模拟值较观测值偏大。RCP4.5情景下,东北西部地区的日较差明显减小,东南沿海地区的日较差明显增大。(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6-06-01)

刘伟东,尤焕苓,孙丹[2](2016)在《1961~2010年京津冀及其周边区域温度日较差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1961~2010年北京—天津—河北及其周边区域均一化处理的194个站点的气温分析,得到了该区域近50年的年平均和季节平均温度日较差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区域内北部及西部的高原与山区的年平均日较差较大,中部和东部的平原、沿海、大城市与孤立的山区的年平均日较差较小,各个季节的季节平均日较差具有类似特征,在春季、秋季、冬季和夏季依次减弱。区域年平均日较差近50年下降趋势为0.21°C(10 a)-1,在平原及南部区域下降趋势最明显,季节平均日较差在大部分地区呈明显下降趋势,下降趋势由大到小依次为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华丽娟[3](2004)在《中国区域温度较差变化以及城市化增暖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已得到公认,据IPCC报告,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约0.6℃。在全球陆面温度升高的过程中多数地区的最高、最低温度均有一定的升高,且最低温度升高明显高于最高温度的升高,因而表现出一种日夜增暖的不对称性,使得日较差变小。全球变暖不仅表现为平均温度的升高,极端温度的变化也很明显,尤其是近些年来由于极端温度事件造成的人口和财产损失正引起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关注。由于目前世界上许多观测站点位于大城市或者是大城市的周边,因此人们又普遍认为全球变暖引起的升温是由于人类活动对气候的作用而非自然气候变化。为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分析在全球增暖背景下平均温度、极端温度的变化特征以及城市化对温度造成的影响。 本文重点考察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区域温度较差的变化特征以及城市化对平均温度和极端温度变化的作用。虽然已有研究对我国日较差的变化特征以及中国地区城市化增暖效应等问题作了不少的分析,但对日较差、月较差、季较差以及年较差的具体变化特征的分析还非常有限。尤其对于中国,地域广阔,各地区地理特征以及气候类型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分析温度较差在全国不同区域的变化特征。此外,目前对于全国不同区域城市化增暖对平均温度的影响的研究多集中在90年代以前,而对近十年来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关于城市化效应对极端温度影响的分析较少。本文正是基于上述考虑,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以上问题的统计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1961-2000年中国月、季、年平均日较差总体上均有减小趋势,减小最显着的地区主要位于东北和新疆等地,华北地区变化趋势最弱;月较差在冬末和春季减小趋势最显着,季较差在夏季减小趋势最显着,年较差在全国大部份地区均显着减小,降幅最大的依然是东北地区。 关于城市化效应对极端温度和日较差的分析表明,我国存在明显的城市化增暖效应。城市最高、最低温度年极端值均高于农村,而日较差均低于农村;最高、最低温度的年极端值城乡差值在夏季为下降趋势,而冬季为上升中国区域温度较差变化以及城市化增暖效应分析趋势;城市平均暖日、冷日、暖夜及冷夜天数均高于农村;城市和农村相对较长日较差出现的天数明显减小;而相对较短日较差出现的天数显着增多。城市化增暖效应对最高、最低温度最小值的影响强于最大值,而对日较差的影响却以最大值更为明显;北方地区热岛效应比南方地区显着,华北地区是北方地区受热岛效应影响最弱的地区;北方冬季热岛效应强,而夏、秋季较弱,南方夏季和秋季显示出较强的热岛效应,冬季较弱。 分析还表明,城市热岛效应对平均最高、最低温度的变化均有显着影响,对最低温度的作用更明显。在区域和季节变化特征上,与其对极端温度影响的变化特征类似。在变化时段上,1981一1990年是热岛效应最强的十年,近十年热岛效应有下降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4-05-01)

刘晶淼,丁裕国,王纪军[4](2001)在《利用任意时刻AVHRR资料近似估计区域地表温度日较差的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表征土壤温度日变化的土温方程一阶近似解 ,提出一种利用一日中任意时刻 NOAA- AVHRR图像数据估计地表温度日较差的简易推算方法。该方法尤其可用于反演土壤含水量的计算 ,当图像数据的时次与热惯量法所要求的最高、最低温度时次配不准的情况下 ,近似地估计地表温度日较差 ,进而计算地表热惯量及相应的土壤含水量。用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为进一步推广应用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南京气象学院学报》期刊2001年03期)

区域温度较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1961~2010年北京—天津—河北及其周边区域均一化处理的194个站点的气温分析,得到了该区域近50年的年平均和季节平均温度日较差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区域内北部及西部的高原与山区的年平均日较差较大,中部和东部的平原、沿海、大城市与孤立的山区的年平均日较差较小,各个季节的季节平均日较差具有类似特征,在春季、秋季、冬季和夏季依次减弱。区域年平均日较差近50年下降趋势为0.21°C(10 a)-1,在平原及南部区域下降趋势最明显,季节平均日较差在大部分地区呈明显下降趋势,下降趋势由大到小依次为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温度较差论文参考文献

[1].石岩.中国区域温度日较差变化及其与降水日变化的联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

[2].刘伟东,尤焕苓,孙丹.1961~2010年京津冀及其周边区域温度日较差变化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6

[3].华丽娟.中国区域温度较差变化以及城市化增暖效应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4

[4].刘晶淼,丁裕国,王纪军.利用任意时刻AVHRR资料近似估计区域地表温度日较差的试验[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1

论文知识图

NDVI年较差与年降水量(a)、年均温度(b...NDVI年较差与年降水量(a)、年均温度(...滤波处理的2010年6月8日16时(a)、20时(...2 铸坯横断面温度场分布翅片管壁总换热量随流速的变化关系一13工况二厂1,sm有效温度差(刁ET)分布...

标签:;  ;  ;  ;  ;  ;  ;  

区域温度较差论文_石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