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跨文化对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化传播,文化对话,克里雅人,问题与对策
跨文化对话论文文献综述
韩岳[1](2019)在《国际合拍纪录片创作主体跨文化对话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合拍使得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从产业链末端的发行、播出阶段提前至产业链前端的策划、创意阶段,并贯穿于拍摄、制作的各个环节,为不同国家间实现跨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构建了更加紧密的互动关系。国际合拍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首先发生在各合拍主体之间,纪录片文本的形成过程也是多元文化主体进行跨文化对话的过程。文化差异导致各合拍主体具有不同的(本文来源于《传媒》期刊2019年20期)
刘燕[2](2018)在《文学翻译:跨文化的对话、交流和整合——捷克汉学家王和达访谈》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和达(Odrich Král,音译奥尔德希·克拉尔),捷克汉学和比较文学教授、翻译家和汉学家。1930年9月13日出生于捷克首都布拉格。1949~1953年就读于布拉格查理大学汉学和远东文化史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开始从事翻译工作。1954~1957年在捷克斯洛伐克科学(本文来源于《汉风》期刊2018年01期)
虞又铭[3](2019)在《现实关怀与跨文化对话——论莎士比亚的台湾豫剧之旅》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豫剧团自2009年起,陆续推出了《约/束》《量·度》与《天问》等3部作品,对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一报还一报》以及《李尔王》作了在地化的改编与演绎。这3部豫莎剧,紧扣台湾当代现实发展遇到的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讽谏,同时也通过情节场面的设计、戏曲特点的发挥以及中国古典思想的应用,使自己的独立价值得以显现。在与原作的跨文化对话中,莎剧的内涵得到了拓宽,获得了更多的可能,相应地,中国传统戏曲自身的表现力也得以充分施展。(本文来源于《中国比较文学》期刊2019年03期)
吴雨伦[4](2019)在《共同探讨跨文化对话发展之道》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吴雨伦)第十一届国际跨文化研究学会双年会暨第十五届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年会昨日在沪开幕,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280名跨文化研究学者出席大会,围绕文化与心理、跨文化教育、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传播四个方向,共同探讨跨文化对话发展之道。在主(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9-07-10)
罗旭[5](2019)在《文明对话需要更多跨文化人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期嘉宾: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 黄维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柳学智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主任 赵丽君阅读提示:2019年5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洲文(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9-06-02)
陈巧巧,王庆福[6](2019)在《纪录片如何实现“中国故事”的跨文化对话——以国际电影节获奖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化时代,纪录片承担着促进人类相互沟通和理解的文化使命,有助于全球化格局中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以第29届阿姆斯特丹节获奖作品《摇摇晃晃的人间》作为案例,对其叙事展开分析,以期对当下中国纪录片实现"中国故事"的跨文化对话有所启发。(本文来源于《东南传播》期刊2019年04期)
吴慧勇[7](2019)在《多维视野下的跨文化对话》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文学和美学领域某些中与西二元对立的思维范式,往往带来中国文化自身传统与现代的认同危机。李庆本教授的新着《聚焦文学美学,重思中西关系》突破了在文学和美学领域的“中”与“西”二元对立,是一次极具建设性的尝试。全书探讨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话以及(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期刊2019-04-08)
姜丹丹[8](2019)在《跨文化的“翻译诗学”对话:傅雷、本雅明与梅肖尼克之理论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跨文化对话的视野中重新解读中国现代翻译家傅雷(1908-1966)的翻译理念,尤其从"神似""气韵/节奏"等角度将傅雷的翻译观点与西方翻译理论家本雅明、梅肖尼克的理论观点相比较,并在对话的基础上深度探讨了在傅雷的翻译观中种种悖论的结合与融通,最终化用审美"境界说"的术语将傅雷的翻译诗学的境界归结为一种"忘我之境"。(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Ashley,Simpson,文德,黄增,李承泽[9](2019)在《走向注重对话与伦理的跨文化交际教育——来自两位“边缘”人物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些国际组织,例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洲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往往把跨文化交际视为一种独语式的现象,因此只关注"自我"本身,而不是关注"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以上对跨文化交际的认知构成了当前跨文化交际研究与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本文反对这种忽视"自我"与"他者"之间关系的跨文化交际认知,认为这种认知会使针对文化间性所开展的一切讲解、评价和问题化受限于教育,同时也限制教育。本文认为,一些力图超越西方的边缘化视角需要纳入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学术视野,进而丰富该领域的发现。因此,本文以俄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巴赫金以及儒家伦理所提供的两种视角为例,回顾了对话性和伦理在人际关系中的意义与重要性,呼吁学界在重新思考文化间性时系统性地纳入对话性与伦理两种视角。(本文来源于《跨文化研究论丛》期刊2019年01期)
柯小刚[10](2019)在《《庄子》与主体转化的工夫论——从毕来德、杨儒宾、何乏笔的跨文化对话出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毕来德的《庄子》解读从主体转化的工夫论角度激活了《庄子》的当代批判意义。杨儒宾、何乏笔、赖锡叁与毕来德的跨文化《庄子》解释学对话深化了这一进路的《庄子》读解。出于对"气"之为"帝国秩序"的警惕,毕来德的"新主体范式"工夫论中缺少"气化""物化"的维度,导致"我身主体"不过是对"我思主体"的简单反转。杨儒宾等人提出的"形气主体""游之主体""两行主体"则可以弥补毕来德范式的不足。从他们的对话出发,有望对《庄子》形成新的解读,而且这种解读过程本身亦可成为主体转化的工夫习练。(本文来源于《长白学刊》期刊2019年02期)
跨文化对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王和达(Odrich Král,音译奥尔德希·克拉尔),捷克汉学和比较文学教授、翻译家和汉学家。1930年9月13日出生于捷克首都布拉格。1949~1953年就读于布拉格查理大学汉学和远东文化史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开始从事翻译工作。1954~1957年在捷克斯洛伐克科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跨文化对话论文参考文献
[1].韩岳.国际合拍纪录片创作主体跨文化对话的问题与对策[J].传媒.2019
[2].刘燕.文学翻译:跨文化的对话、交流和整合——捷克汉学家王和达访谈[J].汉风.2018
[3].虞又铭.现实关怀与跨文化对话——论莎士比亚的台湾豫剧之旅[J].中国比较文学.2019
[4].吴雨伦.共同探讨跨文化对话发展之道[N].文汇报.2019
[5].罗旭.文明对话需要更多跨文化人才[N].光明日报.2019
[6].陈巧巧,王庆福.纪录片如何实现“中国故事”的跨文化对话——以国际电影节获奖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为例[J].东南传播.2019
[7].吴慧勇.多维视野下的跨文化对话[N].中国文化报.2019
[8].姜丹丹.跨文化的“翻译诗学”对话:傅雷、本雅明与梅肖尼克之理论探索[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9].Ashley,Simpson,文德,黄增,李承泽.走向注重对话与伦理的跨文化交际教育——来自两位“边缘”人物的启示[J].跨文化研究论丛.2019
[10].柯小刚.《庄子》与主体转化的工夫论——从毕来德、杨儒宾、何乏笔的跨文化对话出发[J].长白学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