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预应力混凝土槽形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铁路桥梁,动力性能,试验研究,连续槽形梁
预应力混凝土槽形梁论文文献综述
董振升,杨宜谦,张高翔[1](2018)在《(40+56+40)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槽形梁动力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槽形梁因具有建筑高度低,结构轻巧,腹板可以隔音等优点,开始在高速铁路桥梁中应用。本文对比分析了(40+56+40)m连续槽形梁和(40+56+40)m连续箱形梁的自振特性,以及动车组以各种速度通过桥梁时的动力响应指标,包括梁端竖向转角、挠跨比、竖横向振幅、动应变及动力系数和竖向振动加速度。结果表明,连续槽形梁结构动力性能良好,能够适应高速列车运营的要求。(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期刊2018年08期)
黄建华,常建华,覃少杰,朱永涛[2](2018)在《预应力混凝土槽形板桩截面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高强预应力混凝土板桩截面的抗弯系数的3种不同计算方法,探讨了板桩截面形状、尺寸与抗弯系数之间的关系。与现有的其它类似板桩产品相比,新研发的高强预应力槽形板桩有效提升了截面抗弯系数,提高了混凝土板桩的抗弯弯矩和抗裂弯矩。研究成果将对高性能预应力混凝土板桩优化设计和施工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福建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易黎明,李文俊[3](2018)在《预制现浇结合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槽形梁桥设计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桥梁下方交通频繁,道路不可封闭,且桥下净空要求较高情况下的施工问题,结合泰国北柳-十九溪-景开铁路复线项目的项目特点,基于对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槽形梁桥的设计方法及实例进行分析,提出了预制现浇结合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槽形梁桥的设计施工方法,并与传统的设计施工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工程实例的应用,证明了该种设计施工方法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下半月)》期刊2018年04期)
田书萌[4](2018)在《高速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槽形梁底板变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铁路与普通铁路的主要区别在于高速铁路由于列车运行速度快,对轨道平顺性要求高,因此高速铁路桥梁结构通常是变形控制设计,而不是普通铁路强度控制设计。由于列车荷载的作用,槽形梁底板的变形会导致两条钢轨产生高差,造成轨道不平顺,对行驶安全造成影响。本文通过对预应力混凝土槽形梁底板变形的计算分析,以期确认底板变形引起的轨道不平顺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本文以某预应力混凝土叁跨连续槽形梁(40+56+40)为背景,建立预应力混凝土槽形梁的有限元模型,计算了列车布满左线(单侧有车)、列车布满左右线(双侧有车)、左右线布满边跨以及左右线布满中跨四种工况槽形梁底板的变形,并与《高速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4-2010 J1150-2011)、《高速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等要求做了对比分析。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探讨了轨道不平顺常见的种类,并探讨了预应力混凝土槽形梁底板变形对轨道不平顺的影响。(2)运用有限元软件midas建立槽形梁有限元模型,对槽形梁施共计算4种工况,分析由于槽形梁底板变形带来的轨道高低不平顺使轨道沿桥向形成的挠度差,水平不平顺在同一横截面内两根钢轨的挠度差,以及扭曲不平顺在对应规定范围内,左右两根钢轨下的底板挠度差。(3)得出4种工况下预应力混凝土槽形梁底板变形引起的轨道不平顺最大值以及结构自振频率,并将结果与规范进行比较。主要结论:对目前常用的预应力混凝土双线槽形梁而言,其底板变形引起的轨道不平顺均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8-04-01)
李砚召,张春晓,李磊,潘阳,何见乐[5](2017)在《预应力混凝土槽形板抗爆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3块1∶3缩尺的预应力混凝土槽形板进行了9炮平面装药模拟核爆炸加载试验研究,空气冲击波峰值超压达0. 467 MPa,测量参数包括空气冲击波超压、槽形板顶面压力、跨中顶面混凝土应变和跨中位移,取得了可靠的试验数据。结果表明:预应力混凝土槽形板可用于抵抗空气冲击波超压为0. 2 MPa的人防工程;研究成果可为预应力混凝土槽形板应用于人防工程建设提供设计依据。(本文来源于《防护工程》期刊2017年05期)
李战胜[6](2017)在《石济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槽形梁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铁路车站附近,为了减少两端线路路堤高度,降低工程投资,同时能够满足跨越的立交道路及河流防洪要求,可以采用建筑结构较低的下承式桥槽形梁结构形式。以新建石家庄至济南铁路客运专线工程跨越禹王路的工点槽形梁结构为背景,通过有限元软件进行结构分析计算和设计优化,介绍双线铁路槽形梁结构的设计研究分析以及对槽形梁的空间结构计算、空间动力特性及车线桥耦合动力分析,综合考虑槽形梁弯剪扭综合效应以及箱形边主梁截面的空间变形。目前槽形连续梁在高速铁路工程中的应用均较少,缺乏具体的经验和理论公式,解决此技术难题为类似桥梁设计工作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铁道标准设计》期刊2017年07期)
徐海钦[7](2017)在《高速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槽形梁落架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某高速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槽形连续梁桥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落架施工顺序选择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施工现场存在环境复杂、施工控制不到位、施工管理不当等因素,无法做到各跨同步卸落。本文通过分析槽形梁因为非同步卸落支架可能出现的各种工况下的受力情况,确定了一种满足施工环境限制的合理落架方案。主要工作如下:(1)探讨了槽形连续梁桥的常用施工方法,并详细探讨了满堂支架法施工槽形连续梁桥的落架问题。(2)分析了槽形梁桥在落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分析得出了纵桥向和横桥向非同步卸落时槽形梁的受力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利于结构安全的工况。(3)利用Midas Civil建立落架过程分析的有限元模型。本文按照顺桥向和横桥向的不同落架顺序区分出8种工况,使用梁板结合单元模拟槽形梁,节点弹性支座模拟支架体系,并通过节点弹性支座的钝化与激活来模拟支架的拆除情况。(4)结合计算结果分析了各种落架顺序的合理性,确定了最优的落架方案并提出了槽形梁落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根据计算数据和分析得到了如下结论:(1)全桥各跨按照挠度比例均匀落架对槽形梁的受力最为有利,但当施工环境不允许时,中跨先落架,两边跨随后同时落架的落架方案为最优选择。(2)纵桥向的不均匀落架均不会造成梁的主拉应力超过规范值。但当中跨和某一边跨均已落架,而另一边跨未落架时,在已落架的两跨间中支座处截面上缘会出现较大的拉应力。这种工况在施工中应尽量避免出现。(3)对于梁底较宽的槽形梁来说,横向的不均匀落架会使槽形梁的底板受到较大的拉应力,故横向必须采取同步落架的方式。(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7-04-01)
孔令辉,宁贵霞,张钊[8](2017)在《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槽形梁施工水化热的实测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铁路混凝土槽形梁浇筑时水化热温度的现场测试结果,绘制了温度变化的时程曲线,得到预应力混凝土浇筑后梁体不同部位在水化热影响下的温度峰值及温差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槽形梁混凝土水化热的最高温度达到了72.5℃,最高温度出现在腹板的中下部;腹板各测点的最高温度均大于底板各测点的最高温度,且达到最高温度所用的时间也有所差异;腹板部位的竖向温差均在20℃以上,而底板竖向温差为9℃;腹板表面测点和底板各测点在混凝土浇筑完毕80 h后降至环境温度。根据水化热温度的变化规律,从材料配比、混凝土浇筑工艺、施工养护、施工阶段4方面提出了控制混凝土水化热的措施。(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期刊2017年03期)
陈清华[9](2017)在《55.5m预应力混凝土双线简支槽形梁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建青岛至连云港铁路工程采用1-55.5m简支槽形梁上跨规划的高速公路,该结构目前为国内最大跨度的双线铁路槽形梁,详细介绍了该结构的设计情况。(本文来源于《北方交通》期刊2017年02期)
程正林[10](2014)在《八百河大桥40m+64m+40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槽形梁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八百河大桥,因受通航净空及两岸接线影响,采用建筑结构高度较低预应力混凝土槽形梁结构。介绍了槽形梁合理断面设计、构造细节、平面杆系、空间分析计算、车桥耦合分析的过程和结果,有关经验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本文来源于《城市道桥与防洪》期刊2014年07期)
预应力混凝土槽形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分析高强预应力混凝土板桩截面的抗弯系数的3种不同计算方法,探讨了板桩截面形状、尺寸与抗弯系数之间的关系。与现有的其它类似板桩产品相比,新研发的高强预应力槽形板桩有效提升了截面抗弯系数,提高了混凝土板桩的抗弯弯矩和抗裂弯矩。研究成果将对高性能预应力混凝土板桩优化设计和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预应力混凝土槽形梁论文参考文献
[1].董振升,杨宜谦,张高翔.(40+56+40)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槽形梁动力性能试验研究[J].铁道建筑.2018
[2].黄建华,常建华,覃少杰,朱永涛.预应力混凝土槽形板桩截面优化分析[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8
[3].易黎明,李文俊.预制现浇结合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槽形梁桥设计与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8
[4].田书萌.高速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槽形梁底板变形分析[D].兰州交通大学.2018
[5].李砚召,张春晓,李磊,潘阳,何见乐.预应力混凝土槽形板抗爆性能试验研究[J].防护工程.2017
[6].李战胜.石济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槽形梁设计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7
[7].徐海钦.高速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槽形梁落架过程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7
[8].孔令辉,宁贵霞,张钊.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槽形梁施工水化热的实测与分析[J].铁道建筑.2017
[9].陈清华.55.5m预应力混凝土双线简支槽形梁设计[J].北方交通.2017
[10].程正林.八百河大桥40m+64m+40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槽形梁设计[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