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剥蚀速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LA-ICP-MS,剥蚀速率,莫氏硬度,天然矿物
剥蚀速率论文文献综述
王辉,汪方跃,盛兆秋[1](2019)在《LA-ICP-MS分析中不同莫氏硬度矿物激光剥蚀行为及剥蚀速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研究了193 nm Ar F准分子激光系统对不同莫氏硬度天然矿物(滑石、石膏、绿泥石、方解石、磷灰石、透闪石、钠长石、黄玉、刚玉、萤石、石英)的剥蚀行为及剥蚀坑形貌特征,获得了10种天然矿物的剥蚀速率,其排序为:石英>石膏>滑石>方解石>磷灰石≥透闪石>钠长石>黄玉>刚玉>萤石,而绿泥石测试误差极大。结合前人数据,发现除石英、石膏、萤石外,其他矿物剥蚀速率与其莫氏硬度呈负相关。(本文来源于《岩石矿物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何江湖,肖时珍,曾成,狄永宁,刘梦醒[2](2018)在《湿润亚热带典型白云岩流域的化学剥蚀速率——以贵州施秉黄洲河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白云岩岩溶作用过程研究较为缺乏、白云岩地区的化学剥蚀速率报道较少等问题,本文以中国南方喀斯特施秉世界自然遗产地内黄洲河典型白云岩流域为研究区,采用流域水化学径流法,通过获得的2015年3月~2016年3月水文年内钙、镁离子的月平均浓度和高时间分辨率的流量数据,结合白云岩流域的水化学稳态行为,计算出该白云岩流域的化学剥蚀速率为46.91 mm/ka,与其他相似气候条件下白云岩流域的化学剥蚀速率相当,但比以石灰岩为主的碳酸盐岩流域的化学剥蚀速率高38%。这主要是因为在自然条件下,亚热带典型白云岩在地域尺度上有足够的时间达到溶解平衡态,进而使白云石较高的溶解度成为影响其化学剥蚀速率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地球与环境》期刊2018年03期)
何江湖,肖时珍,曾成,狄永宁,蓝家程[3](2018)在《贵州施秉黄洲河典型白云岩流域的化学剥蚀速率》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白云岩岩溶作用过程研究较为缺乏、白云岩地区的化学剥蚀速率报道较少等问题,本文以中国南方喀斯特施秉世界自然遗产地内黄洲河典型白云岩流域为研究区,采用流域水化学径流法,通过获得的2015年3月~2016年3月水文年内钙、镁离子的月平均浓度和高时间分辨率的流量数据,结合白云岩流域的水化学稳态行为,计算出该白云岩流域的化学剥蚀速率为46.91mm/ka,与其他相似气候条件下白云岩流域的化学剥蚀速率相当,但比以石灰岩为主的碳酸盐岩流域的化学剥蚀速率高38%。这主要是因为在自然条件下,亚热带典型白云岩在地域尺度上有足够的时间达到溶解平衡态,进而使白云石较高的溶解度成为影响其化学剥蚀速率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南方喀斯特间歇泉-长顺“潮井”生态文化高层论坛论文集》期刊2018-05-04)
吴石头,许春雪,Klaus,Simon,肖益林,王亚平[4](2017)在《193nm ArF准分子激光系统对LA-ICP-MS分析中不同基体的剥蚀行为和剥蚀速率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LA-ICP-MS分析中不同基体的剥蚀行为和剥蚀速率,可为激光参数设定、基体匹配选择、数据质量保证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本文研究了193 nm ArF准分子激光系统对人工合成/地质样品玻璃、常见矿物和粉末压片的剥蚀行为,同时探究了激光参数(束斑直径、能量密度和剥蚀频率)对剥蚀速率的影响情况。从剥蚀坑形貌可知,193nm ArF激光对玻璃和绝大多数矿物的剥蚀行为良好,但对石英相对较差,这可能与石英内含有微观包裹体,剥蚀过程中局部受热不均有关。粉末压片的剥蚀行为呈现出不可控,可通过提高粉末压片的压制压力或降低粉末颗粒的粒径来改善剥蚀行为;当剥蚀深度大于1.5倍束斑直径时,剥蚀速率随剥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剥蚀深度最多可达束斑直径的两倍左右(RESOlution M-50型号激光系统,3.0 J/cm2激光能量密度);剥蚀速率随激光能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基本不受剥蚀频率(2~20 Hz)影响。不同基体具有特征的剥蚀速率,本文报道了43种基体的剥蚀速率参数,总体而言,NIST系列玻璃的剥蚀速率大于地质样品玻璃,碳酸盐矿物和硫化物矿物大于硅酸岩矿物,粉末压片大于玻璃和常见矿物。(本文来源于《岩矿测试》期刊2017年05期)
肖时珍[5](2017)在《亚热带典型白云岩流域化学剥蚀速率及碳汇潜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活动造成的以CO_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是造成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而反过来全球气候变暖又威胁着人类生存。气候变化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科学问题,而成了重要的国际政治议题。碳酸盐岩的化学风化会消耗大气CO_2,形成岩溶碳汇。因此,碳酸盐岩的化学剥蚀速率及岩溶碳汇效应研究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以往的研究表明:碳酸盐风化碳汇是陆地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以前的研究更多关注以石灰岩为主的流域,有关亚热带典型白云岩流域的化学剥蚀速率及岩溶碳汇的研究却显不足。虽然理论上白云岩的溶蚀速率比石灰岩的低,但自然条件下,白云岩的溶解度大大高于石灰岩。中国白云岩以及含白云石地层分布面积占整个碳酸盐岩出露面积的比例较大,全球白云岩的分布和石灰岩的分布也一样普遍,因此,白云岩的化学剥蚀速率及岩溶碳汇研究值得关注。贵州施秉白云岩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内杉木河流域及其子流域黄洲河流域是亚热带白云岩流域的典型代表,其中,杉木河流域总面积242.00 km2,其中,白云岩出露面积为192.34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80%;黄洲河流域总面积49.19 km2,流域绝大部分(45.27 km2,92%)均为寒武系纯白云岩或灰质白云岩,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研究亚热带典型白云岩岩溶过程的模式地。因此,为了揭示白云岩岩石风化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在此基础上估算亚热带典型白云岩流域的化学剥蚀速率及白云岩风化的岩溶碳汇通量,丰富与完善中国岩溶碳汇研究类型,进一步提高我国岩溶碳汇潜力估算值的精度,本论文以这两条小流域为研究区,通过对杉木河流域的岩石学特征、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研究,揭示亚热带典型白云岩流域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之后重点对杉木河流域的子流域黄洲河流域进行水化学监测及流量实时在线监测,利用水化学-径流法估算亚热带典型白云岩流域的化学剥蚀速率及岩溶碳汇通量。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贵州施秉世界自然遗产地内杉木河及黄洲河流域是典型的白云岩流域,主要出露寒武系清虚洞组、石冷水组和跨寒武-奥陶系娄山关组白云岩。研究区清虚洞组岩石的Ca O含量为16.56%~47.20%,多数为28.04%~32.05%;MgO的含量为0.92%~21.71%,多为18.65%~19.80%;Ca/Mg比为0.97~36.65,多数为0.97~1.42,既有石灰岩出露,也有白云岩分布。石冷水组岩石的CaO含量为22.76%~53.39%,多数为27.36%~32.95%;MgO的含量为1.25%~21.62%,多数为16.26%~21.62%;Ca/Mg比为0.99~30.51,多数为0.99~1.64,以白云岩为主;娄山关组岩石的CaO含量为25.82%~36.75%,多数为25.82%~30.90%;MgO的含量为15.62%~21.70%,多数为19.44%~21.70%;Ca/Mg比为0.97~1.68,多数为0.97~1.09,为一套纯白云岩。依据结构组分类型,研究区主要岩石类型白云岩分为颗粒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次要岩石类型石灰岩进一步细分为内碎屑灰岩和结晶灰岩等。(2)压汞和孔渗测试实验结果显示,研究区白云岩的进汞量和孔隙度都大于石灰岩,表明白云岩的孔隙系统对水的储集能力要好于石灰岩;白云岩的孔面积大于石灰岩,表示白云岩与汞的接触面积更大,即白云岩的水-岩反应作用面积更大,更有利于水-岩作用的进行;虽然白云岩的中值孔径和平均孔径都小于石灰岩,但白云岩的门限压力小于石灰岩,表明研究区白云岩孔隙系统比石灰岩均匀,其喉道直径要大于石灰岩,整体上白云岩的渗透性要优于石灰岩;白云岩的迂曲度总体小于石灰岩,而白云岩的渗透率比石灰岩高,这也表明研究区白云岩的渗透性更好,更有利于孔隙流体的交换,从而有助于岩溶作用的发生,有利于白云岩地区地下水的渗流及水-岩作用进行,使得白云岩呈现出整体化学溶蚀特征,促使白云岩溶解完全而达到溶解平衡。(3)受地质背景与岩性控制,杉木河流域北部小面积碎屑岩分布区的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型,而白云岩区岩溶地表水和地下水中均以Ca~(2+)、Mg~(2+)和HCO_3-为主,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Mg型。较纯白云岩流域与不纯白云岩流域相比具有更高的HCO_3-浓度和Mg~(2+)/Ca~(2+)。就地表水而言,较纯白云岩流域的HCO_3-浓度均值约为4.3 mmol/L,而不纯白云岩流域约为3.7 mmol/L;就地下水而言,较纯白云岩流域的HCO_3-浓度均值约为5.5 mmol/L,而不纯白云岩流域约为5.2 mmol/L。白云岩的溶蚀速率虽然比石灰岩慢,但在水岩作用时间足够的情况下,其更高的溶解度使其产出更多HCO_3-。该流域岩溶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化学的形成和变化主要受碳酸盐岩风化的控制,人为活动对水化学的影响非常小。研究区岩溶地下水DIC主要来源于有机质氧化分解产生的CO_2和碳酸盐岩的溶解,它们对地下水DIC的贡献平均分别为50.9%和49.1%。(4)研究区杉木河流域来自北部碎屑岩区的外源水的饱和指数SIc和SId都小于零,对流域碳酸盐岩具有强烈溶蚀作用。而外源水进入白云岩岩溶区后,Ca~(2+)、Mg~(2+)、HCO_3-浓度均显着提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饱和指数SIc和SId每个月均达到过饱和状态。表明,虽然白云岩的溶蚀速率较慢,但在自然条件下,其仍然达到了溶解平衡。这可能是因为白云岩含水性更均匀,形成扩散流型含水层,导致水岩接触面积较大、水-岩-气相互作用的时间相对较长、反应更充分。因而,在自然界流域尺度上,白云岩流域中的地下水和地表水能达到溶解平衡。(5)湿润亚热带典型白云岩流域溶解无机碳及钙、镁离子具有较强的化学稳态行为。2015年3月~2016年3月,黄洲河典型白云岩流域月降雨量和月均流量的变差系数为0.7~1.133,远远高于钙、镁和碳酸氢根等离子浓度的变差系数0.1~0.2,月时间尺度上明显表现出流域化稳性特征,即流量的相对增幅远大于钙、镁、碳酸氢根等离子浓度的相对降幅。这也使得利用低频率采集的碳酸氢根及钙、镁离子浓度与高频率监测的流量数据便可估算典型白云岩流域的岩溶碳汇通量及化学剥蚀速率,并且保证估算值的准确性。(6)利用黄洲河流域内Ca~(2+)、Mg~(2+)离子的质量浓度及流量来估算该流域内岩石化学剥蚀通量及化学剥蚀速率,得出黄洲河典型白云岩流域2015年3月~2016年3月的化学剥蚀通量为119.65 t·km-2·a-1,化学剥蚀速率为46 mm/ka。可见,亚热带典型白云流域的化学剥蚀通量及化学剥蚀速率都较高。(7)采用水化学-径流法估算了黄洲河典型白云岩流域的岩溶碳汇通量,发现2015年3月~2016年3月黄洲河白云岩流域的岩溶碳汇通量为57.58 t CO_2·km-2·a-1。可见,亚热带典型白云流域的岩溶碳汇通量相当可观,这是由于白云石的溶解度较高、且流域尺度上白云岩有足够的时间达到水-岩-气相互作用平衡所造成的。因此,白云岩流域的岩溶碳汇不容忽视。总之,过去关于亚热带典型白云岩流域的化学剥蚀速率及岩溶碳汇通量的研究较少,本论文率先估算了亚热带典型白云岩流域的化学剥蚀速率及岩溶碳汇通量,认为较高的溶解度和较低的溶蚀速率是影响白云岩溶蚀强度的两个重要因素。虽然前人在理论上证明了白云岩的溶蚀速率较低,然而,在流域尺度上,在自然条件下,亚热带典型白云岩流域独特的岩石特性及水文地质结构能使其水-岩-气相互作用的时间总体上可以保证CaMg(CO_3)_2-CO_2-H_2O体系达到平衡状态,进而使白云石的溶解度成为岩溶碳汇通量大小的决定性因素,加之化学稳态行为同样适用于白云岩流域,白云岩溶蚀强度仅取决于水循环强度和溶解度。因此,白云岩较高的溶解度导致白云岩流域较高的岩溶碳汇强度及化学剥蚀速率,白云岩的化学风化可能对全球碳循环也有着重大意义。该论文的结论在亚热带地区典型白云岩流域的岩溶碳汇效应及化学剥蚀速率研究方面有比较重要的突破和创新,为提升全国乃至全球岩溶碳汇估算精度提供了新证据。(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3-14)
伍杭昌[6](2017)在《罗卜岭岩体剥蚀速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花岗闪长斑岩中角闪石的电子探针分析,应用角闪石全铝压力计估算出罗卜岭花岗闪长斑岩的平均结晶压力是1.214kbar,对应的侵位深度约为4273m。结合已有的同位素测年资料,表明罗卜岭岩体花岗闪长斑岩自105±7.2Ma以来的剥蚀量约为3450m,剥蚀速率约为33m/Ma,为罗卜岭铜钼矿床的成因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本文来源于《低碳世界》期刊2017年05期)
肖捷,熊林,何建坤[7](2015)在《天山北麓地壳缩短速率与地表沉积-剥蚀作用关系的二维有限元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天山山脉位于中国西部,南北两侧分别与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相邻.在天山山脉北麓,由于持续的冲断和褶皱作用,形成了一系列走向东西近平行排列的活动背斜构造.地质观测表明,这些背斜在平均到大致1 Ma时间上的水平缩短速率在2.1~5.5mm/a,但平均到大致(10±2)ka以来的水平缩短速率仅为(1.25±0.5)mm/a.在时间上,发生天山山脉北麓冲断-褶皱速率下降与末次冰期以来大量冰消融的时间基本一致.为了探讨这些活动背斜在不同时间窗口内水平缩短速率变化的机制,本文建立了一个二维粘-弹-塑性有限元模型.模型考虑了天山山脉水平挤压和地表沉积-剥蚀相互耦合作用.模拟结果显示,在恒定的水平推挤速度下,当地表沉积-剥蚀作用相对较弱时,天山山脉地壳的缩短主要被其北麓的断层相关褶皱吸收,其缩短速率与平均到大致1 Ma时间尺度上这些背斜的水平缩短速率基本一致;然而,随着地表沉积-剥蚀作用不断加强,仍然在相同的水平速率推挤下,天山山脉地壳的缩短却不断向山体内部转移,导致天山北麓的断层相关褶皱水平缩短速率减小,并与平均到大致(10±2)ka以来的水平缩短速率相近.这表明在大陆内部活动构造带,地表的沉积-剥蚀作用对应变在不同构造带的调配起着重要的动力学作用.就天山山脉而言,如果业已存在的天山腹地及其前陆变形带在末次冰消期的气候变化可以用地表沉积-剥蚀作用的强化来代表,那么在平均到大致1 Ma和(10±2)ka时间尺度上,天山山脉北麓观测到的地壳缩短变化可能与气候变化所控制的沉积-剥蚀地表过程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5年10期)
崔丽峰,刘丛强,徐胜,赵志琦[8](2015)在《崂山花岗岩小流域地表剥蚀速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加速器质谱分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宇宙成因核素在地表过程研究中的应用。近几年有关宇宙成因核素的文献和引用频次呈爆发式增长[1]。国内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河流沉积物、阶地演化、冰川历史、埋藏年龄等,对地表剥蚀速率的报道较少。宇宙成因核素是指来自外层宇宙空间的高能量宇宙射线粒子(包括原生和次生粒子、中子和微介子等)与地表/近地表岩石中元素间发生核反应而形成的稳定核素(3He、21Ne等)和放射性核素(10Be、14C、26Al、36Cl等)。宇宙成因核素生成率随深度呈指数衰(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期刊2015-06-24)
吕涛,刘勇胜,张春来[9](2015)在《193nm波长脉冲激光剥蚀地质样品的剥蚀速率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技术广泛用来测量固体样品中的微量元素及同位素比值。然而在缺乏基体匹配校准条件下,发生在激光剥蚀过程中的元素分馏效应使得通常采用外标结合内标的方法很难准确量化待测元素的含量。不同岩石/矿物材料自身密度、表面张力、内部结构、元素成分等物理特性不同,对同一波长激光的吸收系数、反射系数、消光长度不同,导致相同实验条件下的激光对不同岩石/矿物剥蚀速率不同、剥蚀物体积不同、剥蚀后形成气溶胶粒子总数及粒径分布规律不同、在ICP中粒子化程度和效率也不同,最终待测元素分馏效应不同。建立了聚焦脉冲激光剥蚀不同基体材料动态物理模型,理论分析了激光脉冲宽度和能量密度对剥蚀速率影响的物理机制。采用193 nm波长的脉冲激光剥蚀不同地质标样NIST 614、NIST612、NIST610、BHVO-2G、BIR-1G、BCR-2G、橄榄石、石榴石、锆石。激光脉宽15 ns、束斑直径60μm、能量60 m J、频率8 Hz,脉冲数分别为25,50,100,150,200个,线性拟合后直线斜率值分别为0.140 44,0.138 05,0.124 13,0.099 11,0.093 87,0.105 39,0.113 86,0.051 22,0.09 341。实验结果表明,相同参数激光剥蚀不同基体时剥蚀速率(深度/脉冲个数)不同,玻璃标样比其它样品更易剥蚀。5 J/cm2能量条件下,平均剥蚀速率分别为169,159,155,118,104,116,115,62,88 nm/pulse;可见随着激光能量密度增加剥蚀速率缓慢增大,NIST614玻璃和石榴石剥蚀速率分别达到最大和最小。激光剥蚀地质样品剥蚀速率变化规律对理解剥蚀速率对元素分馏效应的影响、约束及校正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运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5)》期刊2015-06-24)
崔丽峰,刘丛强,徐胜,赵志琦,涂成龙[10](2015)在《秦皇岛花岗岩风化壳的剥蚀速率:宇宙成因核素~(26)Al与~(10)Be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风化和侵蚀过程是研究气候变化和地貌演化的重要课题.剥蚀包括风化和侵蚀.宇宙成因核素可以直接定量研究105 a范围内地表的平均剥蚀速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加速器质谱分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宇宙成因核素在地表过程研究中的应用.国内相关的研究多集中在河流沉积物、阶地演化、冰川历史、埋藏年龄等,在地表剥蚀速率研究方面的应用鲜有报道.(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5年04期)
剥蚀速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白云岩岩溶作用过程研究较为缺乏、白云岩地区的化学剥蚀速率报道较少等问题,本文以中国南方喀斯特施秉世界自然遗产地内黄洲河典型白云岩流域为研究区,采用流域水化学径流法,通过获得的2015年3月~2016年3月水文年内钙、镁离子的月平均浓度和高时间分辨率的流量数据,结合白云岩流域的水化学稳态行为,计算出该白云岩流域的化学剥蚀速率为46.91 mm/ka,与其他相似气候条件下白云岩流域的化学剥蚀速率相当,但比以石灰岩为主的碳酸盐岩流域的化学剥蚀速率高38%。这主要是因为在自然条件下,亚热带典型白云岩在地域尺度上有足够的时间达到溶解平衡态,进而使白云石较高的溶解度成为影响其化学剥蚀速率的主要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剥蚀速率论文参考文献
[1].王辉,汪方跃,盛兆秋.LA-ICP-MS分析中不同莫氏硬度矿物激光剥蚀行为及剥蚀速率研究[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9
[2].何江湖,肖时珍,曾成,狄永宁,刘梦醒.湿润亚热带典型白云岩流域的化学剥蚀速率——以贵州施秉黄洲河流域为例[J].地球与环境.2018
[3].何江湖,肖时珍,曾成,狄永宁,蓝家程.贵州施秉黄洲河典型白云岩流域的化学剥蚀速率[C].中国南方喀斯特间歇泉-长顺“潮井”生态文化高层论坛论文集.2018
[4].吴石头,许春雪,Klaus,Simon,肖益林,王亚平.193nmArF准分子激光系统对LA-ICP-MS分析中不同基体的剥蚀行为和剥蚀速率探究[J].岩矿测试.2017
[5].肖时珍.亚热带典型白云岩流域化学剥蚀速率及碳汇潜力[D].西南大学.2017
[6].伍杭昌.罗卜岭岩体剥蚀速率的研究[J].低碳世界.2017
[7].肖捷,熊林,何建坤.天山北麓地壳缩短速率与地表沉积-剥蚀作用关系的二维有限元模拟[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5
[8].崔丽峰,刘丛强,徐胜,赵志琦.崂山花岗岩小流域地表剥蚀速率研究[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2015
[9].吕涛,刘勇胜,张春来.193nm波长脉冲激光剥蚀地质样品的剥蚀速率变化规律[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5).2015
[10].崔丽峰,刘丛强,徐胜,赵志琦,涂成龙.秦皇岛花岗岩风化壳的剥蚀速率:宇宙成因核素~(26)Al与~(10)Be的研究[J].科学通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