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动特性论文_杨林涛,沈赤兵

导读:本文包含了起动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特性,绕组,转子,电机,线圈,永磁,发动机。

起动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杨林涛,沈赤兵[1](2019)在《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的姿控发动机起动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AMESim模块化仿真软件,建立了姿控发动机仿真模型,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分析了推进剂黏度、集液腔容积、燃烧时滞、喷注压降和阀门间隔时间等因素对姿控发动机起动响应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起动响应特性指标主要影响因素为燃烧时滞、喷注压降和阀门间隔时间,且对阀门间隔时间敏感性最高。室压超调量对推进剂黏性敏感性最低,响应时间对喷注压降敏感性最低。燃烧时滞越大,喷注压降越小,阀门间隔时间越大,发动机响应性能越差。优化喷嘴雾化性能以缩短燃烧时滞,适当提高喷注压降都有助于缩短姿控发动机响应时间。阀门作动时间则尽量保持一致,以缩短起动响应时间。(本文来源于《火箭推进》期刊2019年05期)

赵万明,史超,唐云龙[2](2019)在《发动机起动加速性计算参数响应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液体火箭发动机起动加速性的数值大小反映发动机起动过程的快慢程度。发动机地面试验后计算的起动加速性结果是否准确反映发动机的固有起动特性,需结合试验系统结构组成、计算起动加速性的测量参数测量原理及阶跃响应特性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用不同参数计算的起动加速性数值不同的主要原因,确定可靠的计算方法。通过分析某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系统的推力架结构形式及传感器安装方式等机械结构因素对起动特性影响,并研究推力、转速、压力测量参数配置的信号调理器滤波特性对阶跃信号的延迟作用,分析测量系统对起动特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系统结构因素和测量参数滤波因素是导致不同测量参数计算的发动机起动加速性不同的主要原因。对于大型液体发动机试验系统试验后,进行发动机起动加速性计算时,要综合分析试验系统结构形式、测量系统滤波特性等因素后,才能确保计算的结果准确、可信。(本文来源于《火箭推进》期刊2019年05期)

纪常伟,白晓鑫,汪硕峰,徐溥言,苏腾[3](2019)在《点火角对氢内燃机冷起动燃烧与排放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氢内燃机浓燃起动时由于润滑油进入燃烧室而造成的HC、CO排放较高问题,进一步优化氢内燃机冷起动性能,在一台经改装的1. 6 L四缸进气道燃料喷射氢内燃机上,试验研究了浓燃条件下点火角对氢内燃机冷起动燃烧与排放特性的影响.试验中,将氢内燃机冷却水及机油温度控制在(24±0. 5)℃,点火角由25°BTDC逐渐推迟至10°ATDC.试验结果表明:在过量空气系数为0. 7条件下,随着点火角的逐渐推迟,氢内燃机冷起动转速与首循环缸内压力峰值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起动成功时间呈现先缩短后延长的变化趋势.其中当点火角为15°BTDC时,氢内燃机成功起动时间最短,首循环缸内压力峰值最大;随点火角的推迟,氢内燃机冷起动前50个循环火焰发展期平均值先缩短后有所延长,而快速燃烧持续期逐渐延长;由于蒸发的润滑油进入气缸内而导致排放中出现一部分HC和CO污染物.当点火角由25°BTDC推迟至10°ATDC时,氢内燃机冷起动前6 s内NO_x、HC及CO排放平均值分别降低约84. 9%、33. 6%和23. 8%.由此可见,推迟点火角有利于降低纯氢内燃机冷起动过程中NO_x、HC及CO排放.(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董健鹏,田翠华,陈柏超,郭俊华,王朋[4](2019)在《感应电动机自耦磁控软起动系统的建模及瞬态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大容量感应电动机在恶劣环境下起动时存在的电流过大和电压暂降等问题,提出了自耦磁控起动新型拓扑结构,该结构结合了自耦降压起动和磁控软起动两种方式的优点,能够实现大电机在恶劣环境下的平滑起动。通过对自耦磁控起动系统中机电磁原理的分析,建立了基于空间矢量的电机起动瞬态模型,深入分析了感应电动机在起动控制过程中各机电磁物理量的瞬变特性,并通过仿真和实验予以验证。该软起动系统采用可平滑切换的新型拓扑结构及其控制策略,有效解决了无磁控环节的自耦降压起动存在的二次冲击问题,改善了起动电流、电网压降等运行特性,兼具自耦起动与磁控起动两者的优势,可靠性高,成本低,免维护。(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罗仔翼[5](2019)在《写极永磁同步电机起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写极永磁同步电机是一种新型的高性能永磁同步电机。写极永磁同步电机在继承了永磁同步电机各大优点的同时,还具有独有的写极能力,能使电机极对数改变,突破了永磁同步电机极对数固定的限制,可以使电机满足不同工况下的工作需求。且写极永磁同步电机转子上有笼型起动绕组,使其具备了较强的自起动能力,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与研究,但在国内还鲜有相关研究报道。起动性能是写极永磁同步电机的重要优势,也是写极永磁同步电机开展全面研究的基础。为推进写极永磁同步电机在国内的应用,基于写极永磁同步电动机结构和磁路特点,重点研究了写极永磁同步电动机的起动性能。全文工作内容如下:首先分析写极永磁同步电机本体结构以及特点,根据写极永磁同步电机的运行机理与磁场分布特征,针对写极永磁同步电机最为特殊的起动过程,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电机进行磁场与转矩分析。分析表明,写极永磁电机有着较为强大的起动性能。其次研究了写极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并且依托数学模型,搭建了基于MATLAB/Simulink的仿真模型。针对写极永磁同步电机中的写极最佳时机进行了仿真研究,对最佳起动性能进行了探讨,分别对写极永磁同步电机在不同转速、以及不同的电压相位差时进行写极操作对起动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写极永磁同步电机最终得出写极永磁同步电机最佳运行时机为80%同步速(600 r/min)、相位差接近0°时刻下写极。随后通过写极永磁同步电机与自起动永磁同步电机的对比仿真,对两种电机的起动转矩与牵入同步时间等性能的对比分析,进一步体现出了写极永磁同步电机优异的起动性能。最后,对写极永磁同步电机在不同工况下的起动性能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写极永磁同步电机在不同的转动惯量下起动、在不同的负载转矩下起动过程的仿真研究,模拟分析写极永磁同步电机在实际应用场景下的起动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同工况下,写极永磁同步电机皆保持较好的起动性能。通过本文的研究,理清了写极永磁同步电机结构与起动原理,建立了写极永磁同步电机数学及仿真模型,验证了写极永磁同步电机优异的起动性能,并且探讨出了最佳写极时机,分析了写极永磁同步电机在不同工况下的起动性能,可为写极永磁同步电机后续研究和推广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湖南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6)

马灵童[6](2019)在《液粘传动摩擦副流固热耦合分析及起动过程流场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液体粘性传动技术具有高效节能,调速性能优,可实现同步传动、自动控制等优点,在风机、水泵的调速以及带式输送机等大功率重载设备的软启等多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液粘传动技术开展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了无沟槽摩擦副间油膜径向流量、压力及承载力的解析式,分析了动力粘度、油膜厚度及旋转速度对径向流量的影响以及转速对压力、承载力的影响,得到了压力沿径向的分布规律;基于流体动压润滑理论,推导出径向槽形式摩擦副动压承载力的解析式,得到了动压力沿径向及周向的分布规律;根据牛顿内摩擦定律,建立了无沟槽及有沟槽摩擦副传递扭矩的解析式,分析了油液粘度、厚度及转速差等对传递扭矩的影响。设计了多组不同沟槽尺寸的径向槽摩擦副,建立了叁维模型并进行了网格划分,利用FLUENT软件进行了摩擦副流固热耦合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工作油扭矩传递能力、油膜温度场及压力场在沟槽尺寸变化下的分布规律,对比分析沟槽尺寸对液粘传动特性的影响,提出了径向槽摩擦副沟槽尺寸设计的合理建议;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了摩擦副流固热耦合与热流耦合的结果,结果表明:两种耦合方式在压力场、温度场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两种耦合方式所得压力值大小相近、温度值热流耦合方法比流固热耦合方法高出10%左右。基于热流耦合方法,考虑工作油的粘温特性,对液粘传动起动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平行界面和变形界面不同工况下流体摩擦阶段各膜厚状态下工作油液扭矩传递能力、油膜压力场和温度场的变化规律,对比了平行界面和变形界面液粘起动过程流体摩擦阶段的起动特性。搭建了液粘传动实验台,对径向槽摩擦副展开了实验研究,得到了摩擦副间油膜扭矩传递能力、压力场及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实验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研究成果对液粘传动技术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并为液粘传动装置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01)

阚超豪,赵威,储成龙,鲍习昌[7](2019)在《基于变极绕组的无刷双馈电机起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复合线圈"原理提出一种转子绕组自增阻结构。通过分析样机的定、转子绕组联结方式,说明了由变极绕组原理设计的定子绕组对样机起动状态到运行状态的切换作用;详细地阐述了自增阻结构在样机起动时可以有效增大转子电阻折算值并在样机运行时恢复正常的原理。在不同负载工况下,利用有限元仿真和样机实验对样机自起动特性和样机异步起动方式的起动特性进行仿真分析与对比。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转子绕组采用自增阻结构设计的无刷双馈电机克服了传统无刷双馈电机存在的起动电流大、转矩小的问题,具有良好的起动特性,适用于需要频繁起动的场合。(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赵威[8](2019)在《基于变极绕组的无刷双馈电机的起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刷双馈电机是一种新型的交流电机,取消了电刷和滑环。无刷双馈电机定子功率绕组与工频电源连接,控制绕组通过变频器改变励磁电流和频率来实现转子转速的调节。通过转子特殊的结构,使转子分别于定子功率绕组和控制绕组耦合产生两个不同极数且转向相反的磁场。由于其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强、功率因数可调等优点,可实现同步、异步、双馈等多种运行方式,在变频调速系统、变速恒频发电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作为一种同步化运行的异步电机,无刷双馈电机也具有起动电流大、起动转矩小等不足,无法满足需要重载起动的应用场合。然而,与普通异步电机不同,无刷双馈电机的结构特点是转子绕组自闭合,无滑环电刷对外连接。无法通过电刷在转子电路中串入或切除起动电阻来实现增大起动转矩、减小起动电流和高效率运行的目的。同时无刷双馈电机具有不同极数的两套绕组,这一点也与单一极数的异步电机差别较大。本文以绕线转子无刷双馈电机为研究对象,对这种新型电机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探讨。研究的目的在于将以“齿谐波”原理和“复合线圈”原理设计的转子结构应用于无刷双馈电机改善无刷双馈电机的起动性能,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在回顾国内外无刷双馈电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无刷双馈电机的运行原理和能量流动方式。分析了无刷双馈电机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由此引出了本文所提出的变极起动型无刷双馈电机,并对转子绕组所采用的“复合线圈”原理进行详细的阐述。将变极原理引入到定子绕组的设计中,并对定子功率绕组和控制绕组排布方式进行了理论推导与证明。其次,给出了无刷双馈电机绕组自感、互感以及电阻计算公式,查找资料得到双馈模式下通常的等效电路并推导出变极起动模式下的等效电路,然后在Matlab中对变极起动模式和双馈模式下的起动电流和起动转矩进行分析,并通过分析结果反馈对复合线圈的多匝和少匝的匝比进行调整。然后,建立了无刷双馈模式以及变极起动模式在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并在Matlab中分别对两种模式下的空载、负载特性进行仿真计算,得到了电机在起动过程中的瞬态仿真结果。接着,利用有限元法对无刷双馈电机异步起动模式和变极起动模式分别进行空载和负载仿真,并对两种模式下的电机饱和程度和带负载能力进行分析。最后,以本文理论研究的一台36/24槽的4kW无刷双馈电机为试验样机,测试了该样机施加不同负载情况下双馈异步起动模式和变极起动模式的稳定电流和转速。并给出了两种模式空载及满载下的电流曲线并对波形的畸变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4-01)

冯博,杨雪娇,孔祥鹏[9](2019)在《软起动制动电机的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软起动制动电机的电磁场有限元模型本文研究的软起动制动电机采用旁磁式的电磁制动结构,在电机的非负载端安装有电磁线圈、制动盘、刹车圈等机械制动装置,与普通叁相异步电动机相比,由于该电机采用S3工作制,从事短期或周期性的运行工况,这种工作制中的每一周期的起动电流不致对温升产生显着影响,因此取消了非负载端的冷却风扇,保留机壳散热翅结构。与普通叁相异步电机不同,软起动制动电机要(本文来源于《电站系统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王德庆,宋瑞民,陶尧,邓少春[10](2019)在《一种基于试车数据的发动机起动特性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发动机试车数据给出了某型发动机起动时剩余功率曲线,通过不同功率起动机带转专项试验,验证了给出的剩余功率曲线的正确性。针对某型发动机降低起动机功率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预测了配装不同功率、不同特性起动机时发动机的起动特性,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山东工业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起动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液体火箭发动机起动加速性的数值大小反映发动机起动过程的快慢程度。发动机地面试验后计算的起动加速性结果是否准确反映发动机的固有起动特性,需结合试验系统结构组成、计算起动加速性的测量参数测量原理及阶跃响应特性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用不同参数计算的起动加速性数值不同的主要原因,确定可靠的计算方法。通过分析某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系统的推力架结构形式及传感器安装方式等机械结构因素对起动特性影响,并研究推力、转速、压力测量参数配置的信号调理器滤波特性对阶跃信号的延迟作用,分析测量系统对起动特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系统结构因素和测量参数滤波因素是导致不同测量参数计算的发动机起动加速性不同的主要原因。对于大型液体发动机试验系统试验后,进行发动机起动加速性计算时,要综合分析试验系统结构形式、测量系统滤波特性等因素后,才能确保计算的结果准确、可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起动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杨林涛,沈赤兵.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的姿控发动机起动特性[J].火箭推进.2019

[2].赵万明,史超,唐云龙.发动机起动加速性计算参数响应特性[J].火箭推进.2019

[3].纪常伟,白晓鑫,汪硕峰,徐溥言,苏腾.点火角对氢内燃机冷起动燃烧与排放特性的影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9

[4].董健鹏,田翠华,陈柏超,郭俊华,王朋.感应电动机自耦磁控软起动系统的建模及瞬态特性分析[J].高电压技术.2019

[5].罗仔翼.写极永磁同步电机起动特性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9

[6].马灵童.液粘传动摩擦副流固热耦合分析及起动过程流场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7].阚超豪,赵威,储成龙,鲍习昌.基于变极绕组的无刷双馈电机起动特性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19

[8].赵威.基于变极绕组的无刷双馈电机的起动特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

[9].冯博,杨雪娇,孔祥鹏.软起动制动电机的特性分析[J].电站系统工程.2019

[10].王德庆,宋瑞民,陶尧,邓少春.一种基于试车数据的发动机起动特性分析方法[J].山东工业技术.2019

论文知识图

进气道增压比随攻角的变化曲线(左:...进气道出口马赫数随攻角的变化曲线(...空载/负载起动特性图起动特性8 电动机的起动特性双闭环立旅烟曲翻峡的起动特性

标签:;  ;  ;  ;  ;  ;  ;  

起动特性论文_杨林涛,沈赤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