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定性论文-朱庆祥

有定性论文-朱庆祥

导读:本文包含了有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信息互动,把字句,宾语,有定性

有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朱庆祥[1](2019)在《从信息互动角度看叁类把字句宾语的有定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互动性强的叙事语体语料,从信息互动的视角研究叁类把字句宾语的有定性特征。1)光杆名词形式大量出现是因为说话人要传递可及性高的信息造成的,听说双方可辨别;2)"一量名"形式主要是因为说话人要传递自然焦点宽域新信息造成的,是否可辨别要根据中心语的新旧信息性质而定;3)真性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形式主要是因为说话人要询问新信息造成的,认为听话人可辨别。(本文来源于《语言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丁晓冰[2](2019)在《“悦花越有”定性传销》一文中研究指出办案民警表示,通过持续打击和综合整治,力争使"悦花越有"传销网络彻底断网,防止顽固不化的骨干分子变异开展新的传销活动,杜绝死灰复燃。2019年5月24日,由山东省滨州市公安局沾化分局侦办、移交滨州市沾化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悦花越有公司法定代表人刘玉龙等八人涉嫌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特大网络传销案,经沾化区人民法院2月12日、4月1日两次开庭审理,5月24日进行了一审宣判:被告人刘玉龙犯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并处罚金二亿元;被告人(本文来源于《知识经济》期刊2019年17期)

邱敏[3](2019)在《法汉有定性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定、无定是人类认知世界中的一对普遍概念。在普通语言学中,有定性是尝试在语言形式和指称对象之间建立起联系。有定性源于印欧语对于冠词的研究,西方的有定性研究很早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汉语属于非屈折语,不存在冠词这一词类。诚然,汉语的有定性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于“冠词”的研究并不多。本文通过法汉两种语言的对比,阐述了有定性的概念,并以冠词为例,分析冠词在两种语言中的具体表现,这将会有助于法汉两种语言的有定性互译。有定性是一个语法范畴,不仅包括动词、副词,更是突出表现在名词词组上,而名词词组则通过冠词来体现有定性。本论文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文献综述介绍了有定性的概念,并且通过梳理法语和汉语关于有定性的国内外研究综述与成果,给有定性下定义;第二章在有定性理论框架下观察有定性研究,介绍有定性连续统以及纪尧姆的冠词运动理论,这也为后文中两种语言有定性对比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第叁章和第四章是法汉有定性在词汇和语境方面的对比研究。在词汇方面,本文主要集中在对冠词、代词(形容词)、专有名词的有定性研究。在语境方面,作者选取了拉封丹寓言以及远方的中文译本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本文研究,我们明确了汉语里的确存在“冠词”现象。此外,也观察到法语有定性表达更注重形式,而汉语有定性表达更注重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王苗[4](2019)在《论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的有定性及其语法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的复数标记同直指系统关系密切,除了典型指示代词外,与处所相关的直指成分也是复数标记的来源。从类型学的角度看,汉语属于deictic-plural类语言,通常只有有定论元才有复数标记。"有定性"是汉语各类复数标记语法化的关键,也是复数标记与领属标记同形的原因。(本文来源于《语言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刘正光,莫婷[5](2018)在《有定性范畴的认知属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定性是语言学研究中的经典问题,具有类型学意义上的共性特征。过去的研究视其为语法范畴或语义范畴,都有许多难以解释的现象或问题。有定性作为语法范畴,无法解释大量的形式与意义的错配问题。有定性作为语义范畴,则无法找到一个统一的语义原则来解释所有现象。另外,两种观点都没有涉及谓语动词的有定性以及有定效应的大量例外的问题。要解决这些基本问题,必须重新审视有定性的范畴属性。本文从6个方面论证了有定性的认知属性。从认知范畴的角度观察有定性能够对这些基本问题给出统一自洽的解释。(本文来源于《中国外语》期刊2018年06期)

左慧芳[6](2017)在《有定间接回指中有定性的认知解读和语用功能——以新闻语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新闻报道为语料来源,以Ariel的可及性理论和Fillmore的框架模式为理论基础,分析有定间接回指的有定性的认知解读和语用功能。本文认为定冠词"the"的使用预示了名词中心词的回指对象在前述语篇中隐性存在。此外,定冠词在新闻语篇中通常具有以下叁个功能:语篇衔接功能、文体功能和态度功能。(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7年11期)

樊长荣[7](2014)在《惯常类非现实句中NP的有定性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惯常类非现实句是介于现实句与典型的非现实句之间的一类句子,其中的普遍-惯常句NP的有定性有很突出的特点:(1)NP类指或无定,其中光杆NP在动词前类指,在动词、介词后一般无定;强数量意义的数(量)名无定,弱数量意义的数(量)名类指,回指性数(量)名类指;(2)这类非现实句中"有定"不出现,"无定"NP只作"无指"解,主语/主题NP不能用"有"字引出,这些可归因于普遍-惯常句的"泛空"性。而个体-惯常句NP的有定性总体与现实句的相似。(本文来源于《语言研究》期刊2014年03期)

任俊舒[8](2014)在《有定性的认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立足一个特殊的语言现象和相关语料,从认知语法角度研究了有定性。学界对“吃食堂”类结构的生成机制已进行了大量研究,而对诸如“吃前门的全聚德”、“吃勺园七号楼餐厅”这样的表达能否成立的研究尚少。在既有的为数不多的研究里,某些学者认为这些表达在特定语境里能够成立;有些学者则持相反观点。可见,这个问题还有争议。此外,这个问题只是在研究其他问题时被略带提及并没有进行过重点研究。这些说明急需进一步研究来弄清楚该问题。本文先从认知语法出发,立足该方法对名词和识解的研究,论证这些表达是成立的。为达成该结论,本文首先介绍了“吃食堂”的细化结构如“吃学校食堂”并探索了它们生成的原因。然后通过逐步推导这些细化结构里名词所指范围的变化,本文得出了“吃食堂”里可以出现例子概念。识解上,细化结构可在增加基础结构里名词详略度上生成。而例示结构可通过将焦点聚焦在实例概念上生成。识解提供了生成这些细化和例示结构的认知基础,表达精细化是促成他们生成的语用动因。本研究的另外一个重要目标是致力于探究“吃食堂”类结构与相关细化、例示结构里名词的有定性语义内涵。有定性的研究成果丰硕。在国外,最初的研究始于有定描述语的哲学探讨。现代语言学家也进行了大量的有关有定性的研究。语言学关于有定性研究始于定冠词the的功能探究。研究深入,语言学家尝试找出有定性的语义内涵和语用特征,有定性的熟稔性和可辨认性假设被相继提出。国内有定性研究晚于英语方面研究。相关研究将有定性与指称、词序、数量范畴联系起来,成果也颇为丰富。但是从认知角度探究有定性的研究尚少。任何语言现象的研究不能不考虑研究对象的认知特征。并且,研究有定性实际上是研究语言表达式所指的有定或不定特点。本研究是对有定性进行的认知方面研究,意在弥补从认知角度研究有定性偏少的缺憾。该研究不是关于有定性的纯理论研究,而是立足于“吃食堂”与其相关例示和细化结构,研究其中名词的有定性特征。研究将涉及到认知语法关于有定性的观点。研究有以下叁点发现:第一,食堂的次类概念如“学校食堂”尽管表达属性意义,并不是无定的。比较而言,次类所指在一定范围内也是可以识别的,所以是弱有定;第二,名词有定性特征受识解影响。从“吃食堂”到其细化结构再到其例示结构的变化一方面显示有定性的变化,而另一方面该变化受制于识解影响,从该意义上我们做上述论断。第叁,从“吃食堂”到其细化结构再到例示结构,其中有一个有定性连续体,其中名词有定性呈上升趋势。类型概念完全无定,实例概念有定性最高,其他概念如所有格表达的概念的有定性程度位于其中。(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4-06-10)

曾卓[9](2014)在《英汉名词性成分中的有定性和无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定"与"无定"指的是名词性成分在指称上的有定性和无定性特征,即所谓特指与定指及泛指与不定指的问题。有定、无定既涉及语法和语义的内容,还涉及语境和交谈者的语言心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本文从语言事实出发,采用英汉比较的方法,着重讨论名词性成分中的有定和无定性。(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4年10期)

邓欣蓓[10](2013)在《有定性西汉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定性是所有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国内外对其研究由来已久,西方已经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涌现了许多经典作品。有定性研究在中国十分活跃,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在对比研究上还是数量较少,存在很大的分析空间,而西班牙语与汉语的对比研究更是空缺,因此本文尝试对有定性在这两种语言中的特征及表现方式进行研究,找出二者的相似之处和差异,希望对这一语法现象进行更全面的研究,也对西班牙语教学有所启示。有定性是个多范畴的语法概念,事实上不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都有其有定性。但是名词的有定性研究更具现实意义和教学上的指导意义,所以本文的研究范围仅限于名词及名词性词组的有定性研究。有定性是个宽泛的概念,在语义,句法和语用上都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试图从词汇,结构和语境叁个方面来对比西班牙语和汉语的异同。第一章是介绍有定性问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对本文的研究范围下定义。文章第二章从理论角度探讨有定性。有定性最突出的特征为唯一性,这是后面比较分析的基础。稔熟性理论和连续统理论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有定性的概念,并且在后面的对比分析中可用以解释两语中同一语言现象的异同。第叁章到第五章是具体的对比分析,主要从词汇,结构和语境叁个方面进行。在词汇上,根据西汉两语的特点,分别探讨了代词,冠词和光杆名词在作为有定性语法标记时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在结构上首先分析了S+V+O基本句式,然后选取了特殊句型存在句,来考察西汉的异同。在语境方面,通过对比《百年孤独》原版和黄锦炎中文译本,比较分析了语境对前面词汇和结构分析中得出的结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最后一章具体地总结了之前的对比分析,发现西语在确定有定性时更注重形式,而汉语更注重含义和上下文。在这一结论的基础上,我们思考了造成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在西语学习过程中某些困难的原因,由此提出了几点对教学的建议,以期对广大教师有所启示。(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3-09-01)

有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办案民警表示,通过持续打击和综合整治,力争使"悦花越有"传销网络彻底断网,防止顽固不化的骨干分子变异开展新的传销活动,杜绝死灰复燃。2019年5月24日,由山东省滨州市公安局沾化分局侦办、移交滨州市沾化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悦花越有公司法定代表人刘玉龙等八人涉嫌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特大网络传销案,经沾化区人民法院2月12日、4月1日两次开庭审理,5月24日进行了一审宣判:被告人刘玉龙犯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并处罚金二亿元;被告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1].朱庆祥.从信息互动角度看叁类把字句宾语的有定性特征[J].语言科学.2019

[2].丁晓冰.“悦花越有”定性传销[J].知识经济.2019

[3].邱敏.法汉有定性对比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

[4].王苗.论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的有定性及其语法化[J].语言科学.2019

[5].刘正光,莫婷.有定性范畴的认知属性[J].中国外语.2018

[6].左慧芳.有定间接回指中有定性的认知解读和语用功能——以新闻语篇为例[J].现代交际.2017

[7].樊长荣.惯常类非现实句中NP的有定性特点[J].语言研究.2014

[8].任俊舒.有定性的认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9].曾卓.英汉名词性成分中的有定性和无定性[J].文教资料.2014

[10].邓欣蓓.有定性西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标签:;  ;  ;  ;  

有定性论文-朱庆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