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求职遭遇“寒流”

女大学生求职遭遇“寒流”

一、女大学生求职遭遇“寒流”(论文文献综述)

周倩[1](2020)在《新世纪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相关政策的调整,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由从属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转变成关系到百姓生存生活的民生问题,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党的十六大报告最早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这一概念,并强调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一策略,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表明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目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新的就业任务即提高就业质量,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2020年全国两会,更是把稳就业放在了六稳之首的位置。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为我国的就业实践问题提供了基本指导,其中经典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包括劳动力商品理论、社会主义普遍就业理论、青年职业选择理论等,对当前解决我国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有直接的指导价值。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将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理论成果,对其回顾和总结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解决我国当前的就业问题,以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新世纪以来,面对大学生就业日益成为显性问题这一新形势,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就业政策,以高校扩招制度、金融危机、战“疫”背景为节点划分为三个阶段。党中央、国务院结合不同的时代特色,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在第一阶段制定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特岗计划等基层就业政策;在第二阶段规范大学生就业服务政策、入伍服兵役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在第三阶段提出拓展就业升学渠道、网上就业服务、就业管理服务政策等,以引领大学毕业生积极就业,为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政策保障。政策是党的理论最重要也是最接地气的转化形式,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根据国家统计局、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最新数据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从大学生主体的角度发现我国大学生问题表现为就业区域选择差异大、就业观念落后、盲目考研逃避就业、“慢就业”现象严重等。然而,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客观、主观两方面因素共同影响,就业市场结构性问题突出,劳动力供与求、就业人口产业结构等存在矛盾;大学生就业政策亟待完善,就业与相关政策、创业服务体系均不健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创新创业教育滞后;用人单位聘用制度不尽合理,盲目追求高学历、存在就业歧视、过度强调工作经验;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动力不足、思维保守缺乏创新意识等因素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如何实现大学生群体的高质量就业是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面对新世纪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我们不能逃避,要与时俱进、迎难而上,各层面协调努力形成强大的合力,团结一致、多措并举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题。政府层面,要把握市场脉搏,通过宏观调控等手段,为大学生就业问题给予制度保障;高校层面,要强化责任意识,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人才;用人单位层面,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创造公平、公正的用人环境,完善用人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大学生层面,大学生自身因素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内因,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所学所专所长,在工作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刁丹丹[2](2019)在《自媒体视域下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全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核心,更是和谐社会建设和时代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群体作为创建富强民主文明社会的中坚力量和新鲜血液,其安全更不容忽视。大学生安全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安全素养,对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扩招使得女大学生的数量持续性增长。近些年来,女大学生被骗、失联、遇害等安全事故频发,新闻报道层出不穷,让人震惊和心痛的同时,也使高校不得不深思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缺失的隐患。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当前自媒体网络应用广泛,而大学生是自媒体网络使用的主体,这就为高校使用自媒体开展女大学生安全教育提供了条件基础,从而提高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效性。本文以自媒体视域下女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研究课题,通过案例分析法分析了当前女大学生安全的现状,并在借鉴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探索出自媒体平台在女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的创新应用。笔者主要从五个部分展开自媒体视域下女大学生安全的研究:首先,分析了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目标和研究设计方案,并重点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安全问题和安全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其次,介绍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受众的认知结构理论和社会性别等理论,以此作为论文进一步研究的理论基础。再次,从研究总设计层面入手,以女大学生为主题,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得出当下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然后,基于深入的实证研究结果,分析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说明推进自媒体视域下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最后通过前两部分的实证分析,采用跨界的思维,在研究视角上将女大学生安全教育与互联网思维相结合,提出自媒体在安全教育中的创新应用。首先,借助微博平台,在女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应用情境体验式教学,发挥微博意见领袖作用,同时,科学搭建集政府、高校、家庭和女大学生四位一体的微博服务平台。其次,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一对一的传播模式,存储查询快捷等特点对女大学生展开安全教育。最后运用直播平台构建安全教育团队,开展线下安全教育互动模式等。此外,本文提出了因性施教的教育方式,大大提高了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王志良[3](2016)在《医学类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系统化设计——以福建中医药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加强就业指导的重要途径,就是加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对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职业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医学院校仍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在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发、建设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在课程设计上,多直接沿用综合性高等院校的体系设计,而缺乏医学教育的特点和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在教学上,出现模式化、机械化倾向,教学效果不明显。系统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设计对同类型院校的课程实践和就业指导有较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徐玮嘉[4](2016)在《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遭遇与困境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新疆这片广袤的大地上,生活着47个民族,有13个民族的人们时代居住于此,民族不可谓不多,文化不可谓不丰富。可是身处于祖国西北边陲,新疆的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疆与沿海内陆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和教育的滞后。适逢新疆社会结构转型时期,这对于新疆的人民尤其是新疆少数民族人才同胞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亦是一个挑战。一方面,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以及少数民族高考优惠政策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人数与日俱增,面对如此庞大的求职人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如何;另一方面,在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受到了怎么样的影响,他们的就业之路何去何从……近年来,对于少数民族就业问题的研究日趋成为了社会学、教育学的热点问题,但是,目前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依旧不容乐观,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依然面临困境,改善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刻不容缓。本研究选取了10位少数民族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就业过程进行横向历时性的延展与分析。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对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了梳理;其次,运用访谈法,以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在家庭场域、学校场域、社会场域三种场域内对10位研究对象的就业过程和遭遇进行描述,并且分析如今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显示: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遭遇与困境的产生的原因涉及到家庭场域、学校场域和社会场域三个方面,需要对少数民族毕业就业困境进行改善,不仅涉及到少数民族毕业生个体,还有少数民族毕业生家长、学校、社会和相关政策方面的多重原因。本文主要从社会场域、学校场域和毕业生个体三个层面提出了改善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对策建议,以期尽最大可能发挥每个场域的作用,共同促进少数民族毕业的就业,维护新疆的社会稳定,推动新疆的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

胡月[5](2015)在《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文中提出据权威调查表明,我国高校中有26%的大学生有自杀意念,而在社会事件(包括突发事件)导致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之间,生命价值观是重要的中介因素之一。那么,生命价值观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是如何影响大学生自杀意念形成的?生命价值观在人的价值观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针对大学生自杀现象如何开展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对于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身心变化的特点和现实存在的思想问题,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而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紧迫的现实意义。论文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内在结构特点,探索了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对自杀意念的影响的模型,提出通过加强生命价值观教育调节大学生自杀意念的若干思考和对策。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和调查统计分析,证实了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包括三个维度及七个因子,具体是生命价值目标维度(个人取向因子和社会取向因子),生命价值过程维度(努力投入因子、主动解决因子和幻想退避因子),生命价值评价维度(积极乐观因子和消极宿命因子),构建了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测量指标体系,并运用这个指标体系进行问卷调查,描述并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特点。研究显示,当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总体情况较好,在生命价值目标方面,社会取向高于个人取向;在生命价值过程方面,主动解决、努力投入高于幻想退避:在生命价值评价方面,积极乐观高于消极宿命。其中,男生较女生更注重生命价值目标的个人取向;高年级大学生生命价值观趋于成熟;家庭收入水平较高的大学生人生态度较为积极乐观,遇到问题能够主动解决、努力投入;大学生学习成绩越好,生命价值观总分越高等等。其次,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与自杀意念的各因子之间的关系,一一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回归验证,提出了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对自杀意念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和理论模型,证明了过于社会化取向的生命价值目标可能强化绝望情绪,而主动解决、努力投入的生命价值过程体验以及积极乐观的生命价值评价则能够降低绝望、增进乐观情绪,从而发挥缓解和降低自杀倾向的作用。由此奠定了对大学生自杀倾向进行干预及施加影响的客观依据。最后,基于研究模型显示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影响自杀意念的作用机理,提出了通过帮助大学生树立合理的生命价值目标,增强积极的生命价值体验,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评价体系三大路径来缓解和消除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对策。

薛源[6](2015)在《《中国青年报》(2004—2014)大学生创业者媒介形象研究》文中指出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年年增多,大学生就业压力剧增,就业形势严峻,“创业”成为一剂良方。为此,国家大力扶持大学生创业,政府一直在努力推动政策改革,为创业清除障碍,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受政府和高校的支持与鼓励,参与到创业实践中的大学生逐年增加,一些有影响力的个人和事迹纷纷出现在各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大学生创业成为社会热点话题。论文以《中国青年报》大学生创业者媒介形象为研究对象,选取2004年至2014年十一年间667篇大学生创业相关报道为研究案例,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本文尝试探究《中国青年报》报道的大学生创业者的特征是怎样的?该报报道的大学生创业者的媒介形象有哪几种?是什么因素影响了该报对大学生创业者媒介形象的报道?

赵永扬[7](2015)在《我国大学生就业难浅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大学毕业生群体的日益扩大,以及就业市场形势的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其主要表现是:应届毕业生难以及时就业,初次就业率偏低;职业的稳定性不高;难以获取适合自身的发展空间;自主创业少,成功几率较小。面对这一社会问题,深入探讨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症结,找寻适合的解决办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社会、高校、大学生自身三方面。近年劳动力整体供过于求,各地间的就业政策未实现完全对接,社会壁垒依旧存在,企业盲目设置和提高用人条件,政府未充分发挥就业服务的职能等是社会方面的原因;扩规扩招造成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符,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等是高校方面的原因;错误的就业观、综合素质偏低、在求职中缺乏清晰的自身定位等是大学生自身因素。综合分析以上方面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应从多个方面入手:1、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大力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植力度,努力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2、政府通过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监管,完善就业政策等相关配套改革,切实发挥就业服务职能,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应有的支持与帮助。3、高校应通过改善办学方式方法、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综合素质。4、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调整择业心态,要通过不断学习、总结经验,提高在求职中的竞争能力。5、用人单位应进一步转变用人观念,应以有利于提高本单位发展实力为出发点,而不应单纯追求高学历、名牌效应,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总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长期共同努力,才能收到良好的预期效果。

杨桂玲[8](2014)在《新时期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文中指出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难"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显得非常紧迫。文章在分析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解决对策。

薛国华[9](2014)在《湖南人才市场现状与对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湖南人才市场为研究对象,结合工作搜寻和就业能力理论,对湖南人才市场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对完善湖南人才市场、促进求职者就业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姜乐[10](2014)在《大学生择业耐挫力的缺失与重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着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然而这类群体正处于人生情感最丰富、最强烈、最躁动的时期,同时,也处于心理问题出现的高峰期。因此,大学生在择业时很容易受挫,此时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的大学生便陷入长期的不良情绪中难以自拔,更有甚者做出极端行为,给社会、家庭、个人带来严重后果。所以,对大学生择业耐挫力的问题研究势在必行。论文共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导论,论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选题依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对大学生择业耐挫力相关概念阐释,并运用国内外大学生择业耐挫力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论文还详细论述了大学生择业耐挫力重构的意义。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法对辽宁省四所高校1-4年级大学生择业耐挫力进行抽样调查,利用获得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并以图表相结合的形式予以论述,得出大学生择业耐挫力缺失与家庭、学校、社会、大学生自身四个因素有关。第四部分,详尽阐述大学生择业耐挫力缺失的各个因素,即家庭、学校、社会、大学生自身原因。第五部分:针对大学生择业耐挫力缺失的各个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即家庭为大学生择业耐挫力的重构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学校为大学生择业耐挫力的重构创造和谐的教育氛境,社会为大学生择业耐挫力的重构营造健康的外部环境,大学生为自身择业耐挫力的重构塑造成功的职业自我。

二、女大学生求职遭遇“寒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女大学生求职遭遇“寒流”(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世纪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
        (一)主要研究成果概述
        (二)研究的主要问题和观点
        (三)存在的不足
    三、主要内容与架构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
        (一)劳动力商品理论
        (二)社会主义普遍就业理论
        (三)青年职业选择理论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
        (一)毛泽东时期的就业理论
        (二)邓小平时期的就业理论
        (三)江泽民时期的就业理论
        (四)胡锦涛时期的就业理论
        (五)习近平时期的就业理论
第二部分 新世纪以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政策
    一、高校扩招制度下的大学生就业政策(2000—2008年)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二)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
        (三)“三支一扶”计划
        (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二、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大学生就业政策(2009—2019年)
        (一)就业服务政策
        (二)入伍服兵役政策
        (三)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
    三、战“疫”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政策(2020年至今)
        (一)拓展就业升学渠道
        (二)网上就业服务政策
        (三)就业管理服务政策
第三部分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归因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大学生就业选择存在区域差异
        (二)大学生就业观念保守缺乏创新
        (三)大学生盲目追求考研逃避就业
        (四)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日益凸显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归因
        (一)就业市场结构性问题突出
        (二)大学生就业政策亟待完善
        (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改进
        (四)用人单位聘用制度不尽合理
        (五)大学生自身存在诸多问题
第四部分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紧握市场脉搏,政府助力发展
        (一)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充足就业岗位
        (二)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拉动大学生就业
        (三)完善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优化就业服务体系
    二、高校完善培养模式,把握就业导向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二)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三、用人单位明确用人标准,促进公平正义
        (一)树立科学人才观,完善选人用人制度
        (二)招聘信息公开化,构建公平竞争机制
        (三)“校地企”三方合作,实施精准培养计划
    四、大学生转变观念,提高自身职业素质
        (一)树立正确就业观,实现自我价值
        (二)夯实专业基础,增强实践能力
        (三)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创新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自媒体视域下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和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自媒体概述
        2.1.1 自媒体概念
        2.1.2 自媒体表现形式
        2.1.3 自媒体的特点
        2.1.4 自媒体安全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2 安全教育概述
        2.2.1 安全的概念
        2.2.2 安全的内容
        2.2.3 安全教育的概念
        2.2.4 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
    2.3 自媒体安全教育的理论基础
        2.3.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3.2 受众的认知结构理论
        2.3.3 体验式教学理论
        2.3.4 社会性别理论
第三章 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
    3.1 高校安全管理与教育存在的问题
        3.1.1 高校安全管理针对性偏弱
        3.1.2 传统安全教育实践性不强
        3.1.3 自媒体安全教育运用不够
    3.2 女大学生在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3.2.1 女大学生的内在特点
        3.2.2 女大学生在安全方面面临的客观问题
第四章 自媒体视域下开展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1 高校开展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4.2 利用自媒体平台开展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可行性
    4.3 自媒体融入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作用
第五章 自媒体平台在女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的创新应用
    5.1 微博在女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的创新应用
        5.1.1 借助微博平台,在女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应用情景体验式教学
        5.1.2 发挥微博意见领袖作用,提升女大学生的代入感
        5.1.3 科学搭建集政府、高校、家庭和女大学生四位一体的微博服务平台
    5.2 微信公众平台在女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的创新应用
        5.2.1 一对一的传播模式有利于提升女大学生安全教育信息传播的准确性
        5.2.2 存储查询便捷有助于实现安全教育的再传播
        5.2.3 同伴教育应用于微信公众平台运营活动中
        5.2.4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安全事例的分析,矫正女大学生的侥幸心理
    5.3 各大直播平台在女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的创新应用
        5.3.1 高校可以在直播平台构建“网红”安全教育团队
        5.3.2 高校可以在直播平台组织安全相关的互动小游戏
        5.3.3 高校可以在直播平台开展线下互动模式
    5.4 不断完善网络自媒体在安全教育中的不足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3)医学类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系统化设计——以福建中医药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医学类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定位
    (一)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对大学生的职业要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二)指导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三)强化大学生专业技能和求职技巧
二、医学类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现状
    (一)学生重视程度低
    (二)师资队伍的不合理
        1. 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有待提高。
        2. 师资队伍缺乏针对性。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1. 课程内容不合理。
        2. 课程模式较为单一。
三、医学类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开展环境
    (一)课程开设时间
    (二)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四、医学类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系统化设计
    (一)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目标构建
    (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1. 改革任课教师遴选工作,构建立体化教学团队。
        2. 强化就业指导团队培训工作,促进教学团队职业化和专业化。
    (三)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四)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管理规范

(4)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遭遇与困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源起
    二、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四、研究设计与过程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概念框架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对个案的选择
        (六)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第二章 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一、经济发展现状
    二、劳动力市场发展现状
    三、教育发展现状
        (一)教学培养
        (二)就业趋势
    四、宏观就业市场的突出问题
        (一)持续上涨的总体量与较为低迷的就业率的现实矛盾
        (二)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本被浪费的现实问题
        (三)受教育机会不均等和贫富差距悬殊的社会稳定问题
第三章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遭遇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与选择
        (一)家庭场域:惯习的初次模塑
        (二)学校场域:惯习的二次模塑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遭遇与碰撞
        (一)就业之初——“铺天盖地招聘来,恍恍惚惚求职去”
        (二)就业过程中——“求职虐我千百遍,我待求职如初恋”
第四章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归因分析
    一、家庭场域
        (一)意识形态之困——面子问题折射出的内在困境
        (二)风俗习惯之困——“我害怕自己会最终成为一座‘孤岛’”
        (三)乡土情结之困——凤凰该不该还巢?
        (四)社会关系之困——先赋性社会资本在就业过程中的作用
    二、学校场域
        (一)基础知识之困——“赢在了起跑线”的基础教育
        (二)汉语水平之困——“心有一片草原,脱口而出的却是一匹野马”
        (三)专业学习之困——“我和你差了多少距离?”
        (四)培养模式之困——机制的脱节与考试的异化
        (五)职业教育之困——“我真的是‘情非得已’!”
    三、社会场域
        (一)经济发展之困——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制度保障之困——落实难,保障难
        (三)择业空间之困——路漫漫且狭窄兮
        (四)就业层次之困——“高不成,低不甘”的工作
        (五)找寻工作之困——“我为什么会找不到工作?”
        (六)融入社会之困——“真的是因为我吃不了苦吗?”
第五章 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遭遇与困境的思考
    一、社会场域:加强调控与深化指导
        (一)逐步完善劳动力市场
        (二)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三)加大加强对于新疆地区教育的投入
    二、学校场域
        (一)转变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加强就业指导,深化创业意识
        (三)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强化学生学习意识
    三、毕业生个体
        (一)提升自己的汉语水平
        (二)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四)摆正心态,正视自己
    四、研究者的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5)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对自杀意念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国内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2 国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2 概念、理论及研究前提
    2.1 基本概念
        2.1.1 生命与性命
        2.1.2 价值观与生命价值观
        2.1.3 自杀意图与自杀意念
    2.2 相关理论
        2.2.1 马克思生命价值观理论
        2.2.2 迪尔凯姆自杀理论
        2.2.3 艾利斯合理情绪理论
        2.2.4 沃瑟曼应激—易感模型理论
    2.3 研究前提
        2.3.1 生活事件是产生自杀意念的前因
        2.3.2 生命价值观是影响自杀意念的重要因素
        2.3.3 生命价值观是生活事件和自杀意念间的中介因素
3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结构与特点
    3.1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设计
        3.1.1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操作性定义
        3.1.2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结构的探析
        3.1.3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
    3.2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信效度分析
        3.2.1 信度分析
        3.2.2 效度分析
    3.3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状况及特点
        3.3.1 运用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实施正式调查
        3.3.2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基本状况
        3.3.3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特点
    3.4 本章小结
4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影响自杀意念的模型建构与说明
    4.1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影响自杀意念的模型建构
        4.1.1 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测量
        4.1.2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对自杀意念影响的理论假设
        4.1.3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对自杀意念影响的理论模型构建
    4.2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对自杀意念的影响分析
        4.2.1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各因子与自杀意念各因子的相关分析
        4.2.2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三维度对自杀意念的影响分析
        4.2.3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各因子对自杀意念的影响分析
        4.2.4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各因子影响自杀意念各因子回归分析
    4.3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影响自杀意念的模型修正及解释
        4.3.1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影响自杀意念模型修正
        4.3.2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影响自杀意念模型解释
        4.3.3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影响自杀意念模型研究说明
    4.4 本章小结
5 通过生命价值观教育调节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对策
    5.1 树立合理的生命价值目标
        5.1.1 开展有效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5.1.2 加强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教育
        5.1.3 强化大学生的挫折心理教育
    5.2 增强积极的生命价值体验
        5.2.1 培育大学生积极的应对方式
        5.2.2 充分开展感恩教育
        5.2.3 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
    5.3 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评价体系
        5.3.1 重视正确生命价值评价
        5.3.2 建立正确生命价值评价
        5.3.3 采用正确的生命价值评价方式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大学生自杀案例汇总及分析
附录B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访谈题纲
附录C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初始问卷
附录D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CSLVQ)
附录E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
附录F 自杀意念量表(SIOSS)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中国青年报》(2004—2014)大学生创业者媒介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选题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大学生创业者的界定
        二、媒介形象的界定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样本选择
        三、研究类目设计
第一章 《中国青年报》大学生创业者报道特征分析
    第一节 创业报道数量分析
        一、年度变化
        二、月度变化
    第二节 创业报道版面分析
        一、“专版”是大学生创业报道的主要阵地
        二、“要闻版”是大学生创业报道的次要阵地
        三、其他版为辅
    第三节 创业报道体裁与主题分析
        一、体裁:通讯为主
        二、主题:经济活动居首
    第四节 创业报道形象倾向演变分析
        一、正面形象为主
        二、中间形象为辅
        三、负面形象报道极少
    第五节 报道主角
        一、大学生创业者是主角
        二、党政部门等是权威
第二章 《中国青年报》大学生创业者媒介形象特征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创业者人口属性报道特征分析
        一、性别构成:男性创业者多于女性创业者
        二、学历:本科生多于研究生
        三、地域: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相一致
        四、数量:群体形象多于个人形象
    第二节 《中国青年报》构建的大学生创业者媒介形象特点
        一、经济形象特征分析
        二、社会形象特征分析
第三章 影响大学生创业者媒介形象建构的因素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大学生创业者媒介形象建构的优缺点
        一、优点
        二、缺点
    第二节 影响《中国青年报》建构大学生创业者媒介形象的因素
        一、经济因素
        二、政治因素
        三、媒介因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我国大学生就业难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2.1 应届毕业生难以及时就业,初次就业率偏低
    2.2 职业的稳定性不高
    2.3 难以获取适合自身发展的空间
    2.4 自主创业少,成功几率较低
第三章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3.1 社会原因
        3.1.1 劳动力供需结构失衡
        3.1.2 社会壁垒增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3.1.3 企业盲目设置的条件加大就业难度
        3.1.4 政府就业服务缺位
    3.2 高校方面的原因
        3.2.1 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快速增长
        3.2.2 高校自身发展缺陷
        3.2.3 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视不够,缺乏力度
    3.3 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3.3.1 不合时宜的价值取向和错误的就业观
        3.3.2 大学毕业生的自身综合素质不高
        3.3.3 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清晰定位,缺乏针对性
第四章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4.1 大力发展经济,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
    4.2 政府应进一步担负起就业服务的职责
        4.2.1 制定全国统一的具有操作性的就业鼓励扶持政策
        4.2.2 进一步完善就业市场体系
        4.2.3 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4.2.4 强化政策引导,促进多元就业
        4.2.5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非公有企业工作
        4.2.6 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4.3 强化高校内部改革
        4.3.1 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
        4.3.2 推进素质化教育,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4.3.3 加强就业指导,增强毕业生的择业技能
    4.4 大学毕业生的自我调整
        4.4.1 转变就业观念,调整择业心态
        4.4.2 培养良好职业素质,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4.5 用人单位要转变用人观念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新时期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 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2. 高校方面的原因。
    3. 学生自身方面。
三、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对策
    1. 政府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
    2. 高校要作出全方位的调整和安排。
    3. 学生自身要增强就业能力。
四、结束语

(9)湖南人才市场现状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湖南人才市场现状。
对策分析。

(10)大学生择业耐挫力的缺失与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1.选题缘由
        2.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概况
        3.国内外研究之比较
    (三) 研究方法
        1.文献阅读法
        2.调查研究法
        3.归纳法
        4.历史文献法
    (四) 创新之处
        1.研究角度力求创新
        2.研究方法力求创新
        3.研究实践性力求创新
一、 大学生择业耐挫力概述
    (一) 相关概念界定
        1.挫折
        2.择业
        3.耐挫力
        4.择业耐挫力
    (二) 理论基础
        1.马克思关于职业价值观的阐述
        2.西方大学生择业耐挫力相关理论
        3.我国大学生择业耐挫力相关理论
    (三) 大学生择业耐挫力重构的意义
        1.完善大学生人格,培养良好品质的内在需要
        2.增强择业竞争力,完成社会化转变的有效途径
        3.培育高素质人才,实现成功择业的重要手段
二、 大学生择业耐挫力问卷调查研究
    (一) 大学生择业耐挫力问卷调查状况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调查程序及方法
    (二) 大学生择业耐挫力问卷调查结果
        1.大学生择业耐挫力积极的表现
        2.大学生择业耐挫力缺失的表现
三、 大学生择业耐挫力缺失的成因
    (一) 家庭原因
        1.家庭教育方式偏颇
        2.家庭气氛不和谐
        3.家长择业观的误导
    (二) 学校原因
        1.心理健康教育环节有待完善
        2.择业耐挫力教学实践缺乏
        3.择业耐挫指导体系不健全
    (三) 社会原因
        1.择业体制不完善,择业壁垒重重
        2.择业风气不良,择业环境欠缺公平
        3.经济形势转变,人才结构不够平衡
    (四) 大学生自身原因
        1.大学生择业认知偏差
        2.择业挫折情绪疏导不良
        3.大学生择业综合能力欠缺
四、 大学生择业耐挫力重构的对策
    (一) 家庭为大学生择业耐挫力的重构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1.转变教育方式,培养子女吃苦耐劳品质
        2.优化家庭氛围,营造宽松家庭环境
        3.认清择业形势,更新择业观念
    (二) 学校为大学生择业耐挫力的重构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
        1.加强择业耐挫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择业心理品质
        2.积极开展择业耐挫教育培训,加强教育实践环节
        3.完善择业耐挫指导体系,提高择业耐挫能力
    (三) 社会为大学生择业耐挫力的重构营造健康的外部环境
        1.完善择业体制,破除择业壁垒
        2.规范择业市场秩序,创建公平择业环境
        3.促进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择业机会
    (四) 大学生为自身择业耐挫力的重构塑造成功的职业自我
        1.调整认知方式,完善自我意识
        2.进行积极心理调适,疏导不良情绪
        3.提高择业综合能力,实现择业理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四、女大学生求职遭遇“寒流”(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世纪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 周倩.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2]自媒体视域下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研究[D]. 刁丹丹.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3]医学类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系统化设计——以福建中医药大学为例[J]. 王志良. 经济研究导刊, 2016(32)
  • [4]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遭遇与困境的研究[D]. 徐玮嘉. 石河子大学, 2016(02)
  • [5]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对自杀意念的影响[D]. 胡月.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3)
  • [6]《中国青年报》(2004—2014)大学生创业者媒介形象研究[D]. 薛源.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3)
  • [7]我国大学生就业难浅析[D]. 赵永扬. 河北工业大学, 2015(08)
  • [8]新时期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J]. 杨桂玲. 经济师, 2014(10)
  • [9]湖南人才市场现状与对策分析[J]. 薛国华.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 2014(06)
  • [10]大学生择业耐挫力的缺失与重构[D]. 姜乐. 渤海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女大学生求职遭遇“寒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