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鲇论文_夏媛香,邱汉勋,闫玉莲

导读:本文包含了南方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体,草鱼,生长,生长率,饥饿,氧化酶,线粒体。

南方鲇论文文献综述

夏媛香,邱汉勋,闫玉莲[1](2018)在《饥饿对南方鲇和草鱼的生长及能量代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为对象,在(27.5±0.5)℃条件下,分别饥饿0d,3d,7d,14d,21d和28d,观察各实验处理对鱼体的生长及能量代谢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饥饿28d后,2种鱼的体质量、体长无显着变化,但各自的肥满度和肝器官指数均显着降低(p<0.05),南方鲇脂肪含量的降低幅度大于草鱼,其蛋白含量的降低幅度却小于草鱼.各饥饿处理时间点的草鱼静止代谢率(RMR)均显着高于南方鲇(p<0.05),且随饥饿时间的延长呈直线下降的趋势;而南方鲇的RMR则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2种鱼的特定体质量生长率(SGR)在饥饿进程中均呈负增长,南方鲇和草鱼的各线粒体状态3呼吸率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随饥饿时间延长均表现出了不同的变化的趋势.以上结果表明,南方鲇和草鱼应对饥饿胁迫的生理生态学机制存在组织特异性和物种特异性.通过讨论提出,由于南方鲇与草鱼为不同的营养类型,尤其是捕食行为模式各异,因此进化出不同的适应饥饿胁迫的能量生态对策.(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张志敏[2](2018)在《南方鲇微生物组的时空异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是生态圈中不可或缺的生命组成部分,它对动物的环境适应和进化起着重要作用。微生物与动物共栖是经过长期互作、协同进化的结果,它们的关系是当前生命科学和生态科学共同关注的前沿问题。在过去10年间,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分析学的发展与结合,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长期以来肠道微生物难以分离、培养的技术性难题,如今我们可以逐渐揭示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其功能与动物的关系,探索微生物群落、宿主和环境因子的相互影响机制。从宿主微生物的角度出发,围绕与动物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宿主和环境因素开展研究,揭示动物微生物群落的发展、形成及演替过程,有望进一步了解宿主微生物组的动态发展、稳定性,以及解析动物健康稳态的维持和适应性进化的机制。水产养殖业是我国农业增长最快的一个产业,鱼类是重要的水产养殖对象。尽管我国鱼类养殖产业比较发达,但针对与鱼类健康密切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研究尚存诸多不足。绝大部分肠道微生物研究的方法相对传统,且没有针对与养殖密切相关的重要环节(诸如个体发育、饲料加工方式和渔药使用等)展开系统的研究。此外,极少数研究关注了除肠道以外的鱼类其它组织或器官的微生物群落。针对目前的研究不足与薄弱环节,本论文选用特色鱼类养殖品种——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信息学和养殖生理学,从个体发育、食物消化、食物热处理、抗生素扰动与恢复等多个时间尺度上研究鱼类肠道微生物的动态发展、演替与建立;比较分析南方鲇不同组织位点的微生物空间分布,结合共栖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作全面的比较分析;进一步与陆地动物C57BL/6小鼠对比分析,旨在全面解析鱼类微生物的形成机制及微生物组“图谱”构成。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南方鲇肠道微生物的发展、演替与建立鱼类生长发育过程中,会面临食物的不确定性或改变等情况,导致很难确定肠道微生物的变化是由食物变化引起的,还是由宿主本身相关的个体发育造成的。在相同的养殖条件下,我们比较了孵化后8 dpf、18 dpf、35 dpf、65 dpf和125 dpf的南方鲇肠道微生物,并分别探究了8 dpf、35 dpf和125 dpf的肠道、养殖水体和食物的微生物群落。结果显示:随着个体生长发育,南方鲇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逐渐增加,微生物群落结构也逐渐变化;与早期发育阶段相比,65 dpf和125 dpf的肠道微生物群落趋于另一个不同且稳定的状态,说明南方鲇肠道微生物建立是一个逐步演变、发展的动态过程。同环境微生物相比,肠道微生物多样性较低,微生物群落结构显着不同。南方鲇肠道中主要以无壁菌门(Tenericutes)和梭杆菌门(Fusobacteria)为主,而食物和水中分别以螺旋体门(Spirochae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主。研究结果说明南方鲇在早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宿主可不依赖于食物的扰动作用,其本身就有能力塑造肠道微生物的定植与发展。这一发现有助于理解鱼类肠道微生物的发展与演替过程。2.鱼类组织微生物地理学图谱的空间异质性为更好理解南方鲇组织微生物地理学图谱构成,本研究不仅分析了南方鲇内部组织消化道(胃和肠道)微生物,而且还研究了南方鲇外部组织(鳃和皮肤)微生物,并与和其共栖,虽食性不同但喂食相同食物的草鱼各组织微生物进行比较,最后从整体上探讨鱼类微生物组与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的关系。我们发现两种共栖鱼类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十分明显,两种鱼组织间的微生物群落显着不同,但同一类型组织(外部或内部)的微生物结构更为相似。研究还使用RMT(random matrix theory)模型,分别构建了南方鲇和草鱼微生物组的分子生态网络。结果显示南方鲇和草鱼微生物的分子生态网络结构及其主要特征参数都存在显着差异,表明不同鱼类间不同的微生物作用以及鱼类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多样化。此外,养殖水体微生物显着区别于鱼类消化道微生物。尽管外部组织与养殖水体直接接触,但水体微生物也未能反映外部组织微生物。本研究基于不同鱼类比较,从内部消化道到外部组织的研究结果证实了鱼类所有组织微生物既受宿主种类影响,也与不同组织生态位的差异有关,揭示了鱼类微生物组的差异及鱼体微生物空间分布差异的特点。3.在食物消化过程中,南方鲇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的动态性以鲫(Carassius auratus)肉块作为饵料,南方鲇摄食3 h、12 h和24 h后,分别测量消化道(包括胃和肠道)p H,采集消化道微生物样本,比较摄食后消化道各位点在不同时间点下的微生物差异。研究结果显示食物消化期间,胃部p H呈酸性而肠道p H呈弱碱性;随着食物消化,胃部p H显着减小,而肠道p H减小较少。胃部和肠道微生物群落显着不同,胃部最为主要的门类是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梭杆菌门,肠道中主要的微生物是梭杆菌门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食物消化过程中,胃部和肠道中厚壁菌门的丰度显着增加,梭杆菌门显着减少,而在摄食24h时,肠道中变形菌门的丰度减少,拟杆菌门则显着增多。整个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均随食物消化而呈现动态变化,但胃部微生物多样性始终高于肠道。利用PICRUSt进行微生物的功能预测,发现了胃部和肠道微生物功能基因代谢通路的差异,如能量代谢、多糖生物合成与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辅酶因子和维生素代谢等功能基因发生变化;在食物消化时间上,也涉及到许多功能基因富集的差异。研究揭示食物消化能够引起整个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为解释动物肠道微生物变异性提供普遍性的依据,暗示在动物肠道微生物的比较研究中需要考虑肠道样品采集时间的一致性。4.食物的加热处理减少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并改变肠道菌群投喂热加工的食物是水产养殖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以南方鲇和C57BL/6小鼠为研究动物,选用热加工和未加工的草鱼肉块和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为食物进行投喂,研究食物热处理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并比较动物间肠道微生物的响应差异。通过检测实验食物的营养组成和微生物群落以及南方鲇肌肉营养组成,发现加热并没有显着改变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及食物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摄食加热食物的南方鲇肌肉脂肪酸没有受到影响,但其氨基酸组成明显改变。通过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发现南方鲇和小鼠肠道微生物群落差异极其显着。研究结果还显示摄食加热食物的南方鲇和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比摄食未加热食物个体的更低,成对组个体的肠道微生物群落差异显着,表明食物热处理显着降低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引起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梭杆菌门是南方鲇肠道最高丰度的微生物,而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是小鼠肠道微生物的主要种类。此外,很多高丰度微生物在南方鲇和小鼠中的变化模式截然相反,暗示了食物热处理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还与宿主本身有关。研究结果首次证实了食物热处理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对理解肠道微生物变化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对调控动物肠道微生物群落提供新的视野。5.短期使用氟苯尼考影响南方鲇肠道微生物群落,但不引起长期的干扰效应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普遍使用,它对鱼类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也应该引起重视。本实验用添加和未添加抗生素氟苯尼考的饲料分别投喂南方鲇幼鱼1周,然后都投喂未添加抗生素的饲料1周,来研究肠道微生物对氟苯尼考的干扰响应和恢复过程,以及与之对应的生长性能和肠道结构。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氟苯尼考暴露3 d的实验组的南方鲇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没有显着变化,只有11个微生物代谢通路的功能基因发生改变;到处理7 d时,实验组的南方鲇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减少,群落结构改变显着,有差异的微生物功能基因代谢通路增加到174个;然而,从恢复3 d,再到恢复7 d,微生物群落逐渐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相应地,有差异的功能基因数目逐步减少到107个,最后变为0个。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组成相似,但明显不同于南方鲇肠道微生物。在抗生素处理的后期,实验组的南方鲇摄食量显着减少,饵料系数增加;在停药恢复期内,其摄食量有所提升,饵料系数逐步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而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氟苯尼考没有引起南方鲇肠道组织结构的改变。以上研究结果说明氟苯尼考的短期使用会造成肠道微生物群落的扰动,但不会引起肠道微生物的长期扰动效应。然而,关于氟苯尼考在水产养殖中的使用,我们仍需要谨慎对待。综上所述,南方鲇肠道微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时间动态性和稳定性,鱼体微生物图谱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鱼类微生物的动态变化是宿主和微生物对微环境的适应(如动态的食物消化等),它受外源性(抗生素暴露、食物处理)和内源性(个体发育和组织差异)因素的双重调控。(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夏媛香[3](2018)在《饥饿影响对南方鲇和草鱼生长及能量代谢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幼鱼(体重45.85±3.82g)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幼鱼(体重47.51±2.87g)为对象,在27.5±0.5℃条件下,分别饥饿0天、3天、7天、14天、21天和28天,观察各实验处理对鱼体的生长及能量代谢的影响,旨在探讨这两种不同营养类型鱼类应对饥饿胁迫时的生理生态学机制。研究得到的实验结果如下:1.在饥饿28天后,两种鱼的体重、体长无显着变化,但各自的肥满度均显着降低(p<0.05)。两种鱼的肝器官指数在饥饿28天后均显着低于其初始状态(p<0.05);但饥饿处理前,草鱼肝器官指数显着大于南方鲇,而饥饿28天后,两种鱼的肝器官指数差异不明显,即前者下降的幅度更大。2.草鱼蛋白含量在饥饿处理前显着高于南方鲇(p<0.05),但饥饿28天之后却显着低于南方鲇(p<0.05);而两种鱼的脂肪含量随饥饿处理的变化趋势却相反,即南方鲇脂肪含量的降低幅度大于草鱼,其蛋白含量的降低幅度却小于草鱼。3.南方鲇和草鱼的能量密度在饥饿28天之后显着低于初始状态时(p<0.05);饥饿处理前,草鱼的能量密度显着高于南方鲇(p<0.05),但饥饿28天之后草鱼能量密度与南方鲇差异不显着。鱼体饥饿28天后,能量收支方程为:南方鲇100G=39.1E+59.59MS+1.31Ma;草鱼100G=39.58E+55.84MS+4.58Ma。4.各饥饿处理时间点的草鱼静止代谢率(RMR)均显着高于南方鲇(p<0.05),且随饥饿时间的延长呈直线下降的趋势;而南方鲇的RMR则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两种鱼的特定体重生长率(SGR)在饥饿进程中均呈负增长,即消耗身体以物质形态所储存的能量,供应饥饿条件下维持生存的能量需求;两种鱼在各饥饿时间段的SGR之间的差异均不显着。5.南方鲇肝脏线粒体状态3呼吸率随饥饿时间延长而降低,但草鱼的该值却呈升高的趋势;前者在饥饿前显着高于后者,而在饥饿28天之后却显着低于后者(p<0.05)。南方鲇脑组织的线粒体状态3呼吸率随饥饿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而草鱼却呈下降的趋势;两种鱼的肾脏、心脏线粒体状态3呼吸率随饥饿时间延长均呈降低的趋势;南方鲇心脏线粒体状态3呼吸率在每个饥饿时间点的检测值均显着低于草鱼,但其肾脏的该值却显着高于草鱼(p<0.05)。南方鲇脑线粒体状态3呼吸率在饥饿前显着低于草鱼,但在饥饿14天之后却显着高于草鱼(p<0.05)。各器官组织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随饥饿进程的变化趋势与其线粒体状态3呼吸率的变化趋势相似。本文提出的结论如下:1.以上结果表明南方鲇和草鱼应对饥饿胁迫的生理生态学机制存在组织特异性和物种特异性。2.通过讨论提出,南方鲇与草鱼为不同的营养类型,尤其是捕食行为模式各异,因此出现个体能量分配上的差异。3.本研究的结果支持关于肉食性鱼类比草食性鱼类更加耐受饥饿的观点。(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18)

李健,罗其勇,闫玉莲,谢小军[4](2018)在《南方鲇对水体Cd暴露的急性中毒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查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对Cd胁迫的毒理反应。【方法】以人工繁育获得的体质量为(20.80±0.51)g的南方鲇当年幼鱼为研究对象,在水体硬度为25mg·L~(-1)(以CaCO3质量浓度计)、水温为(27.5±0.5)℃、水体Cd~(2+)质量浓度分别为0,4.0,5.0,6.0,7.0,8.0mg·L~(-1)条件下进行了96h急性暴露实验,测定了该物种96h半致死浓度(LC50)、肝线粒体状态3呼吸率、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活性以及脑组织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结果】水体中Cd~(2+)对南方鲇的96hLC50为5.46mg·L~(-1);在水体中质量浓度分别为0,4.0,5.0,6.0,7.0 mg·L~(-1)的Cd~(2+)暴露处理下,实验鱼的肝脏线粒体状态3呼吸率随着水体Cd~(2+)的质量浓度增加而降低,分别为(42.20±2.50),(34.97±1.61),(32.29±1.40),(31.63±1.82),(28.69±1.69)nmol·min-1·mg-1,且不同质量浓度Cd~(2+)暴露处理组的测得值均比对照组的更低,与后者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线粒体的呼吸控制率(RCR)随着水体Cd~(2+)的质量浓度升高而呈降低趋势,且不同质量浓度Cd~(2+)暴露处理组肝脏线粒体的RCR均比对照组的更低,与后者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鱼肝线粒体CCO的活性随着水体Cd~(2+)暴露质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且质量浓度为7.0mg·L~(-1)的Cd~(2+)暴露处理组的这一指标值比对照组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质量浓度Cd~(2+)暴露处理组实验鱼脑组织AChE活性均比对照组的更低,与后者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南方鲇对水体Cd~(2+)暴露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强;受到Cd~(2+)暴露的实验鱼肝脏线粒体状态3呼吸率、CCO活性和RCR降低结果提示:在Cd~(2+)急性胁迫下线粒体功能受到损伤,呼吸代谢能力减弱;急性水体Cd~(2+)暴露抑制了实验鱼的脑组织AChE活性,使鱼体神经系统功能损伤,导致鱼体行为异常。(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罗其勇,谢小军[5](2018)在《水体铅对胚胎-仔鱼期南方鲇的氧化应答及神经毒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水体中铅(Pb)对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的毒性影响,使用人工受精获得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胚胎和仔鱼为研究对象,以硝酸铅(Pb(NO3)2)为毒物源,探讨研究对象在胚胎期和仔鱼期受到5个(0~400μg/L)不同浓度水平铅持续暴露、半持续暴露以及暴露后恢复处理条件下,实验鱼鳃、肝脏和肾脏抗氧酶的活性变化以及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情况。结果表明,恢复组实验鱼鳃、肝脏和肾脏组织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在后期恢复过程中呈升高趋势;叁种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随着胚胎期水体Pb浓度升高而升高。持续组和半持续组实验鱼鳃、肝脏和肾脏组织中TAOC、SOD、CAT活性随着水体铅浓度升高而降低,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丙二醛含量随着Pb浓度升高而升高,脂质过氧化程度加剧;而相同Pb浓度水平之间,持续组和半持续组实验鱼叁种组织中,持续组中TAOC、SOD、CAT的活性和MDA的含量变化大于半持续组。发现:南方鲇胚胎期受重金属暴露,后期恢复饲养,其鳃、肝脏和肾脏组织中T-AOC、SOD、CAT的活性会出现恢复效应;胚胎期和仔鱼期重金属暴露存在迭加效应,且重金属对仔鱼的毒性作用更加剧烈。(本文来源于《淡水渔业》期刊2018年01期)

李万军,刘立,闫玉莲,谢小军[6](2017)在《水体锌暴露对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幼鱼的生态毒理学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人工授精获得的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幼鱼(18.92±0.09)g为研究对象,以ZnSO4·7H2O为毒物源,在水温(27.5±0.5)℃、硬度25~30mg CaCO3/L条件下,测得水体锌(Zn~(2+))暴露对南方鲇的96h半致死质量浓度(96hLC50)为8.98mg/L.在水体Zn~(2+)质量浓度分别为0(对照组)、1/60 96hLC50和1/30 96hLC50(分别为149.60μg/L和299.30μg/L)的条件下,进行了为期8周的慢性暴露实验,结果表明:实验鱼的终末体质量、特定体质量生长率、肥满度和肝指数均随着Zn~(2+)质量浓度的上升呈下降趋势,且高质量浓度Zn(1/30 96h LC50)暴露组的终末体质量、特定体质量生长率、肥满度和肝指数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而肾指数与静止代谢率随Zn~(2+)质量浓度的上升呈升高趋势,低质量浓度Zn(1/60 96hLC50)暴露组肾指数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高质量浓度Zn暴露组静止代谢率显着高于其余2个处理组(p<0.05).随着水体Zn~(2+)质量浓度的升高,鱼体蛋白质质量分数、灰分质量分数、干物质质量分数以及能量密度均呈下降趋势,而脂肪质量分数变化趋势恰相反.2个Zn暴露组鱼体蛋白质质量分数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高质量浓度Zn暴露组鱼体能量密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脂肪、灰分、干物质质量分数在各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鱼的肝、鳃、肾、肠、脑和肌肉等器官组织及全鱼中的Zn累积量均随水体Zn~(2+)质量浓度呈升高趋势;高质量浓度Zn暴露组肝、鳃、肠及全鱼的Zn累积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而肌肉或脑Zn累积量在各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暴露组鱼体各组织中Zn的累积量顺序相同,从大到小依次为肠、鳃、肾、肝、全鱼、脑、肌肉,两暴露组组内肠、鳃和肾中Zn累积量相近且均显着高于其他组织(p<0.05),肌肉中的Zn累积量均显着低于其他组织(p<0.05).通过讨论提出,水体Zn暴露改变了南方鲇的能量利用模式,鱼体优先利用蛋白质提供解毒所需额外能量,降低了鱼体蛋白质及能量累积的速率,导致其生长速度减缓;水体Zn主要通过鳃进入鱼体,经血液循环后分布到鱼体各器官组织,其中肌肉是Zn累积的"非活跃组织".(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刘立,邱汉勋,李万军,闫玉莲,谢小军[7](2017)在《水体铬暴露对南方鲇生长、代谢和铬累积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幼鱼(19.75±0.12 g)为研究对象,以K_2Cr_2O_7作为毒物源,在(27.5±0.5)℃条件下分别进行了急性暴露和慢性暴露的毒理效应实验。通过急性暴露实验,测得该种鱼的96h半致死浓度值(96 h LC_(50))为56.24 mg/L。在水体Cr浓度分别为0(对照组)、0.937 mg/L(96 h LC_(50)的1/60)和1.875 mg/L(96 h LC_(50)的1/30)条件下,进行了为期8周的慢性暴露实验。结果表明,实验鱼体的特定体重生长率、肥满度和肝脏指数随着Cr浓度的升高而显着降低,肾脏指数随Cr浓度的升高而显着升高;两个Cr浓度组鱼体的蛋白质和能量密度均显着低于对照组,(1/30)96 h LC_(50)浓度组鱼体的脂肪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而前者的水分含量则显着高于后者。两个Cr浓度组鱼体的静止代谢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经过8周水体Cr暴露处理后,实验鱼体的各器官组织中Cr的累积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其累积含量的顺序均为肾>鳃>肝>肠>全鱼>脑>肌肉;(1/60)96 h LC_(50)和(1/30)96 h LC_(50)浓度组的肾脏的Cr累积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织,肌肉的Cr累积含量均显着低于其他组织;鳃组织中Cr含量相对于对照组的增加幅度大大高于其他组织的增幅。(本文来源于《淡水渔业》期刊2017年03期)

刘立[8](2017)在《水体铬暴露对南方鲇和草鱼的生态毒理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水体六价铬离子(Cr6+)暴露对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及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的生态毒理学影响,用南方鲇幼鱼(19.75±0.12 g)和草鱼幼鱼(21.35±0.29 g)为实验对象,以K2Cr2O7作为毒物源,在27.5±0.5℃、硬度为25 mg CaCO3/L和pH为7.1±0.2条件下,分别进行了急性暴露和慢性暴露两个生态毒理学效应实验。Ⅰ.对南方鲇的水体Cr暴露处理浓度分别为0、25、40、55、70和85 mg/L,对草鱼的水体Cr暴露处理浓度分别为0、15、25、35、45和55 mg/L的条件下,测定了这两种鱼的96小时半致死浓度值(96 h LC50);并观察和记录了水体Cr暴露对实验鱼的急性中毒症状。Ⅱ.在水体Cr浓度分别为0(对照组)、96 h LC50的1/60(低浓度)和96 h LC50的1/30(高浓度)条件下,分别对南方鲇和草鱼各进行了为期8周的慢性暴露实验;观测了不同Cr浓度暴露后鱼体的生长状态参数、静止代谢率以及鱼体的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灰分等生化组分含量并计算其能值;测定了实验鱼的肝脏、肾脏、鳃、脑、肠和肌肉组织等组织器官和全鱼的Cr含量。本实验主要取得如下结果:1.在急性水体Cr暴露实验中,随着Cr浓度的升高南方鲇和草鱼的死亡率明显升高。以Cr浓度为自变量(X),实验鱼死亡率(Y)为因变量,求得二者在南方鲇和草鱼的相关关系分别为:Y=1.5232X-35.491和Y=2.1333X-25.127,运用直线内插法,求得水体Cr暴露对南方鲇和草鱼的96 h LC50值分别为56.24 mg/L和35.27 mg/L。2.在慢性水体Cr暴露实验期间,南方鲇和草鱼的对照组均没有鱼死亡,南方鲇在低浓度和高浓度分别出现了11.67%和36.67%的死亡率;草鱼在低浓度和高浓度分别出现了5%和66.67%的死亡率。3.南方鲇的两个Cr浓度暴露组的终末体重、终末体长、特定体重生长率和肥满度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其中高浓度组的终末体重、终末体长和特定体重生长率还显着低于低浓度暴露组(P<0.05);草鱼两个暴露组的终末体重、终末体长、特定体重生长率和肥满度均显着低于对照组,且高浓度组还显着低于低浓度暴露组(P<0.05)。4.水体中Cr暴露降低南方鲇和草鱼的能量物质储备。南方鲇高浓度处理组实验鱼体水分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粗脂肪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而两个浓度暴露处理组的蛋白质含量和能量密度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草鱼的两个处理组鱼体的水分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粗脂肪和能量密度均显着低于对照组,高浓度处理组实验鱼体蛋白质含量显着低于低浓度组和对照组(P<0.05)。5.南方鲇的低浓度和高浓度处理组实验鱼的特定体重代谢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两个处理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草鱼的低浓度处理组实验鱼的特定体重代谢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和高浓度组(P<0.05),而高浓度处理组与对照没有显着性差异。6.南方鲇两个Cr暴露处理组鱼体组织累积Cr含量的顺序均为肾>鳃>肝>肠>全鱼>脑>肌肉。在两个暴露组中,肾与鳃的Cr含量无显着差异,但显着高于其它组织,鳃显着高于肠、全鱼、脑和肌肉,肝显着高于肠、全鱼、脑和肌肉;各处理条件下肌肉和脑组织的Cr含量均低于其他组织(P<0.05);实验鱼的鳃、肝、肾、肠、脑、肌肉和全鱼中Cr的含量均随Cr暴露浓度的升高而升高,表现出浓度剂量效应。7.草鱼的两个Cr暴露处理组鱼体组织累积Cr含量的顺序均为肾>肝>鳃>肠>全鱼>脑>肌肉。肾的Cr含量显着高于除肝以外的其它组织,而肝又显着高于除鳃以外的其它组织,鳃显着高于肠、全鱼、脑和肌肉;各处理条件下肌肉组织均低于除脑以外的其他组织(P<0.05)。实验鱼的鳃、肝、肾、肠、脑、肌肉和全鱼中Cr的含量均随Cr暴露浓度的升高而升高,表现出浓度剂量效应。通过讨论提出:1.在相同条件下,草鱼具有比南方鲇更低的半致死浓度,即草鱼比南方鲇对水体Cr毒性更为敏感。南方鲇皮肤形态结构致密,表面粘液丰富,能够对水体中的Cr渗入鱼体起到阻碍作用;而草鱼具有更高的基础代谢水平,相比南方鲇需要更多的能量以应对Cr造成的损伤,更易造成鱼体衰竭死亡。即,草鱼和南方鲇在皮肤形态结构特征及其粘液的防渗透功能、个体代谢水平上的差异,可能是造成草鱼比南方鲇对水体Cr中毒反应更为敏感的主要原因。2.水体Cr暴露降低南方鲇和草鱼的摄食效率,提高实验鱼体的代谢水平,因此两种实验鱼体的能量储备比例降低,导致实验鱼体的生长率的下降,并表现出物种差异性。草鱼适应植物性食物,相对于肉食性的南方鲇,前者的摄食量较大且摄食频率更高,当受到水体Cr胁迫时,草鱼的摄食率受到抑制的效应更强烈,因此其生长率下降的幅度比南方鲇更明显。3.Cr暴露会使其在鱼体内累积,Cr在鱼体及体内多个组织中的含量随水体Cr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并表现出浓度剂量效应和组织特异性。由于肝脏和肾脏是鱼体的解毒和排泄器官,鱼体所吸收的Cr与MTS结合后而解毒,并以结合体的形式储存于器官组织而难于排出,导致肝脏和肾脏组织中的Cr累积显着高于除鳃以外的其它组织。鳃组织是水体Cr进入鱼体的主要“门户器官”,鳃组织细胞上也有特殊的Cr结合蛋白,这些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性决定鳃组织具有相当高的Cr累积。4.南方鲇体表富集粘液对水体Cr渗入鱼体具有阻碍作用;草鱼的能量代谢水平较高,对进入其鱼体的Cr的运转和累积速率也会相对较高。因此,草鱼体表粘液防渗透机制较弱和代谢水平较高应当是其体内Cr累积含量相对高于南方鲇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4-10)

邓绿洲,刘丹,王强,黄小丽[9](2016)在《南方鲇溃疡病的诊断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俗称河鲇。2016年7月,四川省达州市某南方鲇养殖场养殖的南方鲇暴发一种流行性疾病,主要特征为体表出现大小不一的溃疡灶,发病率高达40%,死亡率达100%。为明确该病的病因、给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我们从自然发病鱼体内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药物敏感性分析,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一、主要症状发病初期,病鱼表现为食欲减退、离群独游,随(本文来源于《科学养鱼》期刊2016年12期)

谭娟,蒲德永,张耀光[10](2016)在《南方鲇尾部神经分泌系统的形态、结构及繁殖前后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重要经济大型鱼类南方鲇为实验材料,采用解剖学、组织学方法和透射电镜技术对其尾部神经分泌系统(caudal neurosecretory system,CNSS)的形态结构和繁殖前后的结构变化作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南方鲇CNSS主要由尾垂体、轴突和Dahlgren细胞3部分组成;尾垂体体积较大,属于单个连续型,有倒叁角锥形和近似蝌蚪形两种形态;轴突主要是无髓神经纤维;Dahlgren细胞主要分布在尾部最后3段脊髓中,可分为Ⅰ型和Ⅱ型细胞,两种细胞大小形态存在显着差异,在繁殖前后形态结构也存在显着变化.繁殖前,Dahlgren细胞突起及末梢内充满电子密度高和低两种类型的分泌颗粒,细胞器丰富;繁殖后,细胞内分泌颗粒及核糖体急剧减少,线粒体空泡化,RER管腔膨大.(本文来源于《怀化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南方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微生物是生态圈中不可或缺的生命组成部分,它对动物的环境适应和进化起着重要作用。微生物与动物共栖是经过长期互作、协同进化的结果,它们的关系是当前生命科学和生态科学共同关注的前沿问题。在过去10年间,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分析学的发展与结合,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长期以来肠道微生物难以分离、培养的技术性难题,如今我们可以逐渐揭示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其功能与动物的关系,探索微生物群落、宿主和环境因子的相互影响机制。从宿主微生物的角度出发,围绕与动物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宿主和环境因素开展研究,揭示动物微生物群落的发展、形成及演替过程,有望进一步了解宿主微生物组的动态发展、稳定性,以及解析动物健康稳态的维持和适应性进化的机制。水产养殖业是我国农业增长最快的一个产业,鱼类是重要的水产养殖对象。尽管我国鱼类养殖产业比较发达,但针对与鱼类健康密切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研究尚存诸多不足。绝大部分肠道微生物研究的方法相对传统,且没有针对与养殖密切相关的重要环节(诸如个体发育、饲料加工方式和渔药使用等)展开系统的研究。此外,极少数研究关注了除肠道以外的鱼类其它组织或器官的微生物群落。针对目前的研究不足与薄弱环节,本论文选用特色鱼类养殖品种——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信息学和养殖生理学,从个体发育、食物消化、食物热处理、抗生素扰动与恢复等多个时间尺度上研究鱼类肠道微生物的动态发展、演替与建立;比较分析南方鲇不同组织位点的微生物空间分布,结合共栖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作全面的比较分析;进一步与陆地动物C57BL/6小鼠对比分析,旨在全面解析鱼类微生物的形成机制及微生物组“图谱”构成。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南方鲇肠道微生物的发展、演替与建立鱼类生长发育过程中,会面临食物的不确定性或改变等情况,导致很难确定肠道微生物的变化是由食物变化引起的,还是由宿主本身相关的个体发育造成的。在相同的养殖条件下,我们比较了孵化后8 dpf、18 dpf、35 dpf、65 dpf和125 dpf的南方鲇肠道微生物,并分别探究了8 dpf、35 dpf和125 dpf的肠道、养殖水体和食物的微生物群落。结果显示:随着个体生长发育,南方鲇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逐渐增加,微生物群落结构也逐渐变化;与早期发育阶段相比,65 dpf和125 dpf的肠道微生物群落趋于另一个不同且稳定的状态,说明南方鲇肠道微生物建立是一个逐步演变、发展的动态过程。同环境微生物相比,肠道微生物多样性较低,微生物群落结构显着不同。南方鲇肠道中主要以无壁菌门(Tenericutes)和梭杆菌门(Fusobacteria)为主,而食物和水中分别以螺旋体门(Spirochae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主。研究结果说明南方鲇在早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宿主可不依赖于食物的扰动作用,其本身就有能力塑造肠道微生物的定植与发展。这一发现有助于理解鱼类肠道微生物的发展与演替过程。2.鱼类组织微生物地理学图谱的空间异质性为更好理解南方鲇组织微生物地理学图谱构成,本研究不仅分析了南方鲇内部组织消化道(胃和肠道)微生物,而且还研究了南方鲇外部组织(鳃和皮肤)微生物,并与和其共栖,虽食性不同但喂食相同食物的草鱼各组织微生物进行比较,最后从整体上探讨鱼类微生物组与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的关系。我们发现两种共栖鱼类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十分明显,两种鱼组织间的微生物群落显着不同,但同一类型组织(外部或内部)的微生物结构更为相似。研究还使用RMT(random matrix theory)模型,分别构建了南方鲇和草鱼微生物组的分子生态网络。结果显示南方鲇和草鱼微生物的分子生态网络结构及其主要特征参数都存在显着差异,表明不同鱼类间不同的微生物作用以及鱼类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多样化。此外,养殖水体微生物显着区别于鱼类消化道微生物。尽管外部组织与养殖水体直接接触,但水体微生物也未能反映外部组织微生物。本研究基于不同鱼类比较,从内部消化道到外部组织的研究结果证实了鱼类所有组织微生物既受宿主种类影响,也与不同组织生态位的差异有关,揭示了鱼类微生物组的差异及鱼体微生物空间分布差异的特点。3.在食物消化过程中,南方鲇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的动态性以鲫(Carassius auratus)肉块作为饵料,南方鲇摄食3 h、12 h和24 h后,分别测量消化道(包括胃和肠道)p H,采集消化道微生物样本,比较摄食后消化道各位点在不同时间点下的微生物差异。研究结果显示食物消化期间,胃部p H呈酸性而肠道p H呈弱碱性;随着食物消化,胃部p H显着减小,而肠道p H减小较少。胃部和肠道微生物群落显着不同,胃部最为主要的门类是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梭杆菌门,肠道中主要的微生物是梭杆菌门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食物消化过程中,胃部和肠道中厚壁菌门的丰度显着增加,梭杆菌门显着减少,而在摄食24h时,肠道中变形菌门的丰度减少,拟杆菌门则显着增多。整个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均随食物消化而呈现动态变化,但胃部微生物多样性始终高于肠道。利用PICRUSt进行微生物的功能预测,发现了胃部和肠道微生物功能基因代谢通路的差异,如能量代谢、多糖生物合成与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辅酶因子和维生素代谢等功能基因发生变化;在食物消化时间上,也涉及到许多功能基因富集的差异。研究揭示食物消化能够引起整个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为解释动物肠道微生物变异性提供普遍性的依据,暗示在动物肠道微生物的比较研究中需要考虑肠道样品采集时间的一致性。4.食物的加热处理减少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并改变肠道菌群投喂热加工的食物是水产养殖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以南方鲇和C57BL/6小鼠为研究动物,选用热加工和未加工的草鱼肉块和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为食物进行投喂,研究食物热处理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并比较动物间肠道微生物的响应差异。通过检测实验食物的营养组成和微生物群落以及南方鲇肌肉营养组成,发现加热并没有显着改变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及食物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摄食加热食物的南方鲇肌肉脂肪酸没有受到影响,但其氨基酸组成明显改变。通过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发现南方鲇和小鼠肠道微生物群落差异极其显着。研究结果还显示摄食加热食物的南方鲇和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比摄食未加热食物个体的更低,成对组个体的肠道微生物群落差异显着,表明食物热处理显着降低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引起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梭杆菌门是南方鲇肠道最高丰度的微生物,而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是小鼠肠道微生物的主要种类。此外,很多高丰度微生物在南方鲇和小鼠中的变化模式截然相反,暗示了食物热处理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还与宿主本身有关。研究结果首次证实了食物热处理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对理解肠道微生物变化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对调控动物肠道微生物群落提供新的视野。5.短期使用氟苯尼考影响南方鲇肠道微生物群落,但不引起长期的干扰效应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普遍使用,它对鱼类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也应该引起重视。本实验用添加和未添加抗生素氟苯尼考的饲料分别投喂南方鲇幼鱼1周,然后都投喂未添加抗生素的饲料1周,来研究肠道微生物对氟苯尼考的干扰响应和恢复过程,以及与之对应的生长性能和肠道结构。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氟苯尼考暴露3 d的实验组的南方鲇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没有显着变化,只有11个微生物代谢通路的功能基因发生改变;到处理7 d时,实验组的南方鲇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减少,群落结构改变显着,有差异的微生物功能基因代谢通路增加到174个;然而,从恢复3 d,再到恢复7 d,微生物群落逐渐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相应地,有差异的功能基因数目逐步减少到107个,最后变为0个。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组成相似,但明显不同于南方鲇肠道微生物。在抗生素处理的后期,实验组的南方鲇摄食量显着减少,饵料系数增加;在停药恢复期内,其摄食量有所提升,饵料系数逐步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而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氟苯尼考没有引起南方鲇肠道组织结构的改变。以上研究结果说明氟苯尼考的短期使用会造成肠道微生物群落的扰动,但不会引起肠道微生物的长期扰动效应。然而,关于氟苯尼考在水产养殖中的使用,我们仍需要谨慎对待。综上所述,南方鲇肠道微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时间动态性和稳定性,鱼体微生物图谱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鱼类微生物的动态变化是宿主和微生物对微环境的适应(如动态的食物消化等),它受外源性(抗生素暴露、食物处理)和内源性(个体发育和组织差异)因素的双重调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南方鲇论文参考文献

[1].夏媛香,邱汉勋,闫玉莲.饥饿对南方鲇和草鱼的生长及能量代谢的影响[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2].张志敏.南方鲇微生物组的时空异质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

[3].夏媛香.饥饿影响对南方鲇和草鱼生长及能量代谢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8

[4].李健,罗其勇,闫玉莲,谢小军.南方鲇对水体Cd暴露的急性中毒效应[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罗其勇,谢小军.水体铅对胚胎-仔鱼期南方鲇的氧化应答及神经毒性作用[J].淡水渔业.2018

[6].李万军,刘立,闫玉莲,谢小军.水体锌暴露对南方鲇Silurusmeridionalis幼鱼的生态毒理学影响[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7].刘立,邱汉勋,李万军,闫玉莲,谢小军.水体铬暴露对南方鲇生长、代谢和铬累积分布的影响[J].淡水渔业.2017

[8].刘立.水体铬暴露对南方鲇和草鱼的生态毒理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7

[9].邓绿洲,刘丹,王强,黄小丽.南方鲇溃疡病的诊断与防治[J].科学养鱼.2016

[10].谭娟,蒲德永,张耀光.南方鲇尾部神经分泌系统的形态、结构及繁殖前后的变化[J].怀化学院学报.2016

论文知识图

溶血素感染南方鲇的病理组织学变...饥饿时间对南方鲇幼鱼肌糖原含...3 测定温度对南方鲇 5 种组织中细...4南方鲇和其他动物的NPY进化树...2 测定温度对南方鲇 5 种组织线粒...1 测定温度对南方鲇 5 种组织线粒...

标签:;  ;  ;  ;  ;  ;  ;  

南方鲇论文_夏媛香,邱汉勋,闫玉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