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抒情文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抒情,文体,中国,明清,小说,诗史,杂剧。
抒情文体论文文献综述
肖百容,张宁[1](2019)在《歌谣与楹联:抗战时期两种不同抒情维度的亚文体》一文中研究指出救亡图存是抗战时期文学创作的共同主题,新文学家根据时代需要,对文体进行筛选和利用,歌谣和楹联这两种传统亚文体受到重视,成为文艺阵线不可或缺的文体形态。它们代表了传统抒情文体在不同维度的开拓,前者以"平民书写"为中心,沟通上下阶层,且注意孩童启蒙,做到了"老少皆宜";后者强调文体的灵活性,以"雅俗共赏"为旨归,维系了不同的文化阶层。这两种亚文体与抒发个体感怀、追求典雅的旧体诗词形成鼎足而立的格局。与此同时,歌谣、楹联与新诗也有互动与融合。讽喻联、行业联的犀利老辣也与杂文有异曲同工之妙。文体间的渗透推动了传统抒情文体在现代的整体嬗变。这样的格局从深层次上反映出雅与俗的对立、交织与融合,展示了社会转型之际文学需求和取向的多元化。从现代文学史进程来看,抗战时期是继五四运动之后,又一次剧烈的文学转型,歌谣、楹联等文体地位的提升暗示出新文学家对五四运动时期文学观念、文学策略做出"纠偏补正"。(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刘艳[2](2019)在《抒情传统与“汪氏文体”特征——论汪曾祺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汪曾祺是当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研究中的重要作家。汪曾祺专擅短篇小说,其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及其后的中国小说创作中具有的重大意义,殆无疑义。汪曾祺的小说,属于中国现代抒情小说一脉,是现代诗化小说的余绪和回响,受晚明小品和归有光的"文气说"影响很深,再加上西方文学的影响,共同在汪曾祺身上产生了"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这样一种文学体式。通过梳理汪曾祺在散文化的中国现代抒情小说流脉里的师承和传承关系,看其风俗画特征的、将风俗视为"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的写作。汪曾祺小说多第叁人称全知叙事,在视点几乎不发生转换的情况下,借由贴近人物叙述,依然写出了生动感人的小说。(本文来源于《长江学术》期刊2019年01期)
王爱军[3](2018)在《诗性悬置与叙事诉求——1930—1940年代中国现代小说“抒情文体”的悖论镜像》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世纪叁四十年代"写实化"文体潮流中,以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诗意体小说为代表的"抒情文体"时常出现。它们的内聚焦叙述方式必须服从于特殊时期的外倾型叙事诉求,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悬置了抒情文体的"诗性"自觉,互文了某种"合理性"内容:日记体小说文体形式昭示的是时代价值,书信体小说文体形式彰显的是群体意识,诗意体小说文体形式表征的是教化功能。"抒情文体"一时难以承受时代内容之重,呈现出形式与内容的悖论镜像。(本文来源于《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陶君[4](2017)在《从形式与情感论沈从文抒情小说的文体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艺术是人类感情符号,表现艺术家的情感想象。在沈从文的抒情小说中,语言作为美感对象,展示的是一种整体的和谐美。文字的直觉造型性功能和句式的唤情功能,都赋予文体语言以极强的抒情性。(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7年15期)
石了英[5](2017)在《论高友工的中国抒情传统建构——中国抒情诗史的文体学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友工中国文学"抒情传统"建构思路之一是以律诗为中心,考察其"前史"与"后传",为中国抒情诗的文体演变秩序勾勒一个史之简纲。如果说从五言诗到律诗的文体演变,表现在"描写"与"抒情"这两种表现手法的逐渐融合上,词体,尤其是南宋词对律体表现性能的拓展,主要表现在节律(时间)与图式(空间)的争衡与融合中。从文体学考察中国抒情诗史,高友工既注重辨析各类抒情文体的形式规则,并从文体考察风格,又注重追溯文体各要素的崇替规律,所遵循的实际上是一种新批评派的"内部文学史"建构模式。(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李正伟[6](2016)在《语体形式与抒情内容的美妙融合——从文体意识角度解读《再别康桥》》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诗人选中学语文教材已有数年,但新诗文体教学仍然属于薄弱环节,语文教师普遍认为新诗文体特点不明晰,教学时不好处理,新诗教授比较随意,师生均缺乏新诗文体意识,进而导致新诗解读的"散文化"趋向,学生的新诗写作能力也难以提高。试从新诗文体教学切入,以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收录新诗《再别康桥》为例,借鉴现代诗歌的解读方法,对新诗教学方法进行探索,以期为新诗教学提供参考。一、强化新诗文体意识自新诗诞生起,新诗和语文(本文来源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期刊2016年15期)
杜桂萍[7](2014)在《抒情原则之确立与明清杂剧的文体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文人呈才写心、率意表达的重要载体,明清杂剧认同于诗骚文学传统的召唤,在力求回归雅文化与难以改变俗文学地位的夹缝中生存。在文人的经营下,大量杂剧从"代人立言"演变为"自我写心",文本体制短小而丰富,音乐形态日趋形式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戏剧特征不断被消解但文体要素依然繁复多变的案头文体。抒情原则的确立其实是明清杂剧文体嬗变最具结构性的要素之一,彰显了中国古典戏曲文体独特的发展理路。(本文来源于《文学遗产》期刊2014年06期)
顾翔[8](2013)在《浦安迪明清奇书文体研究与高友工中国抒情传统论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文学究竟有何特质?经历数千年发展变化的中国文学,是否构成一个自成体系的传统?自从中国文学成为一个现代学术概念,这个问题就被不断提出。20世纪以降,随着历代学者的不断追问,中国文学传统终于得以在西方文学早已确认的背景下得到体认,乃至建构。这就是自陈世骧发端,以高友工为旗帜,由散布于北美大陆及港台、新马地区的诸位学者共同构建的“中国抒情传统”。浦安迪的研究与高友工中国抒情传统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的关系。首先,浦安迪之研究与高友工开创的抒情传统体系有内涵和方法论两个层面的承袭关系。具体而言,中国抒情传统中的抒情概念包括两个基本指向:“情”属于创作主体的内在领域,包括“诗言志”乃至“发愤以抒情”的主张;“抒”则指向外在呈现,包含“诗缘情而绮靡”的审美态度——而此二种的最终指向在于“境界”,即是哲学观念与价值判断,进而是一种人生态度及生命意识。浦安迪的明清奇书文体研究正是从对明清奇书之结构及修辞的分析入手,进而推知奇书之内涵寓意及其诞生的哲学背景,这也正是一个从探讨“抒"之方式并最终以“情”之“境界”为落脚点的研究过程。然而与此同时,对叙事文学进行分析必然在方法论层面留有无法抹杀的叙事学理论痕迹,这又使得浦安迪明清奇书文体研究又从高友工所设定的中国抒情传统论框架中突围而出,彰显出自身的独特性。浦安迪明清奇书文体研究与高友工中国抒情传统论的关系可见一斑,然而如此明晰的关系却遭到了学界学者的忽略,这一点着实令人遗憾。因此,本文将以浦安迪明清奇书文体研究与高友工中国抒情传统论之间的关系为论题,既论前者对后者的继承,又论前者对后者的超越。这种比较既体现在具体内容方面,更是方法论意义层面上的,而本文在具体阐述中则更偏向于凸显后者。笔者以此期望对中国明清奇书文体的研究、对中国抒情传统的研究、对建立中西方文学的友好交流尽一点绵薄之力。(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05-18)
焦敬华[9](2013)在《《骆驼草》周刊的抒情文体》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周作人为精神领袖的《骆驼草》同人远避现实残酷的斗争,退守书斋过着隐逸生活,从事抒发性灵的趣味小品文和抒情小说的创作。这一时期周作人的小品文从风格境界到美学境界都走向成熟,与俞平伯一起力争给小品文以文学正统之地位。废名的抒情小说达到了他无法超越的至高点。(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孙绍振[10](2011)在《从抒情文体向议论文体的历史过渡——2011年高考作文题目纵横谈》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高考作文题一出来,就遭到各种批评,《新京报》6月7日的社评认为"新意不足",理由是"与现实相关的命题""几近绝迹",这可谓睁着眼睛说瞎话。比如大纲卷:代买彩票;新课标卷:中国崛起的突出变化;北京卷:中国乒乓球队包揽金牌;福建卷:袁隆平的梦想;浙江卷:我的时间。这怎么能说"几近绝迹"?为什么会产生这样荒谬的指责呢?原因很难说是作者粗心大意,更明显是出于一种狭隘观念——命题只能直(本文来源于《语文学习》期刊2011年Z1期)
抒情文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汪曾祺是当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研究中的重要作家。汪曾祺专擅短篇小说,其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及其后的中国小说创作中具有的重大意义,殆无疑义。汪曾祺的小说,属于中国现代抒情小说一脉,是现代诗化小说的余绪和回响,受晚明小品和归有光的"文气说"影响很深,再加上西方文学的影响,共同在汪曾祺身上产生了"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这样一种文学体式。通过梳理汪曾祺在散文化的中国现代抒情小说流脉里的师承和传承关系,看其风俗画特征的、将风俗视为"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的写作。汪曾祺小说多第叁人称全知叙事,在视点几乎不发生转换的情况下,借由贴近人物叙述,依然写出了生动感人的小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抒情文体论文参考文献
[1].肖百容,张宁.歌谣与楹联:抗战时期两种不同抒情维度的亚文体[J].中国文学研究.2019
[2].刘艳.抒情传统与“汪氏文体”特征——论汪曾祺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J].长江学术.2019
[3].王爱军.诗性悬置与叙事诉求——1930—1940年代中国现代小说“抒情文体”的悖论镜像[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4].陶君.从形式与情感论沈从文抒情小说的文体特色[J].汉字文化.2017
[5].石了英.论高友工的中国抒情传统建构——中国抒情诗史的文体学考察[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7
[6].李正伟.语体形式与抒情内容的美妙融合——从文体意识角度解读《再别康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
[7].杜桂萍.抒情原则之确立与明清杂剧的文体嬗变[J].文学遗产.2014
[8].顾翔.浦安迪明清奇书文体研究与高友工中国抒情传统论的关系[D].浙江大学.2013
[9].焦敬华.《骆驼草》周刊的抒情文体[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3
[10].孙绍振.从抒情文体向议论文体的历史过渡——2011年高考作文题目纵横谈[J].语文学习.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