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生高等植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生植物,哈巴河,金鱼藻,生物量,植物群落,藻类,水体。
水生高等植物论文文献综述
王玲[1](2014)在《水生高等植物在异质水域的遗传变异及它们对扰动的适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 (L. f.) Royle)、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 (Gmel.) O. Kuntze)等水生高等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的重要组成成分,由于人类的严重干扰,这些水生植物将面临新的环境条件。本研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穗花狐尾藻和金鱼藻遗传的多样性及变异进行研究,并模拟洪水和机械扰动探究水生植物对扰动的适应和恢复能力,研究结果如下:1.对采自云南洱海、贵州草海、江苏太湖、湖北洪湖和梁子湖这5个湖泊居群(包括34个亚居群)的177份穗花狐尾藻样品用12条ISSR引物进行遗传分析,发现其扩增多态性带型达到了100%;5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差异,其中洱海居群的最高,太湖居群的最低;AMOVA分析显示,在总变异中,湖泊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占28.14%,亚居群间的变异占17.42%,亚居群内的变异占54.45%,表明大部分变异存在于居群和亚居群内部;湖泊内部亚居群间的遗传分化为洱海最大,草海最小;同一个湖泊内的亚居群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呈正相关,而不同湖泊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明显相关关系,这表明地理隔离可能不是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而可能由于各居群对当地环境因子的长期适应,使穗花狐尾藻居群间发生了定程度的地理分化。2.对采自上述5个湖泊及山东微山湖的这6个湖泊居群(包括33个亚居群)的174份金鱼藻样品用筛选出的9条ISSR引物进行PCR扩增,多态性带型均为100%;6个湖泊居群中,太湖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最高,梁子湖的最低;AMOVA分析显示,在总变异中,湖泊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占32.50%,亚居群间的变异占21.44%,亚居群内的变异占46.06%,表明大部分变异存在于湖泊居群内部;湖泊内部亚居群间的遗传分化为洱海最高,草海最低;同一个湖泊内的亚居群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呈正相关,而不同湖泊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明显相关关系。3.沉水植物黑藻、穗花狐尾藻、金鱼藻在模拟的洪水处理中的生物量及生长率均高于对照组。在这3个物种混合种植的情况下,黑藻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能够适应实验条件下的洪水;而穗花狐尾藻和金鱼藻却呈现负增长;穗花狐尾藻通过增加植物体内总氮含量来应对洪水,而金鱼藻则主要通过形态的变化来适应水位的波动。4.用叁种不同程度的机械干扰处理混合种植的荇菜和穗花狐尾藻。与无干扰的对照处理相比,这叁种干扰处理都给穗花狐尾藻的生长带来负面影响,而荇菜可以通过增加根的生物量分配耐受轻度干扰,通过增加叶的生物量分配耐受中度和重度干扰。(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梅慧[2](2013)在《四种典型水生高等植物复合抗藻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水华的频繁发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水华的治理研究也成为关注的焦点。利用水生高等植物来治理水华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方法。本文选取了石龙芮、喜旱莲子草、菱角和荇菜四种高等水生植物为研究对象,测试了各水生植物浸出液对不同时期(迟缓期、对数期)水华藻(铜绿微囊藻、蛋白核小球藻)的抑制效应;选取了四种水生植物一些配比进行联合抑藻实验,初步探索对水华藻抑制潜力的复合效应;同时还研究了石龙芮不同部位浸出液对铜绿微囊藻和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影响,以及石龙芮植株浸出液对铜绿微囊藻的生化指标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四种典型水生高等植物对铜绿微囊藻和蛋白核小球藻的抑制作用明显,最大抑制率都高于70%。四种水生高等植物对两种藻的抑制作用都与浸出液浓度有效应关系,随着浸出液浓度增加,抑制率都呈升高趋势,最大抑制率都集中在受试浓度范围中的最高浓度(40g/L)处理组上,并且菱角和荇菜在低浓度2g/L时对铜绿微囊藻有促进作用,石龙芮、喜旱莲子草和荇菜在低浓度(2-10g/L)时对蛋白核小球藻表现出促进作用。2)在迟缓期时投加四种植物浸出液对藻类的最大抑制率比在对数期时投加的最大抑制率要大,效果要好。3)不同植物浸出液对藻类的抑制能力不同,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强弱顺序依次为:石龙芮>喜旱莲子草>荇菜>菱角;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抑制作用强弱顺序依次为:菱角>石龙芮>喜旱莲子草>荇菜。4)石龙芮、喜旱莲子草和菱角的两两联合对铜绿微囊藻和蛋白核小球藻的抑制作用,发现联合比例(1:9、3:7、5:5、7:3、9:1)中,抑制效果最好的比例都集中在两端或中间(1:9、9:1、5:5)。5)石龙芮不同部位浸出液对藻类的抑制能力不同,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强弱顺序依次为:根>茎>叶;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抑制作用强弱顺序依次为:根>叶>茎。6)石龙芮浸出液对铜绿微囊藻叶绿素的影响与其对藻密度的影响效果相符,严重破坏叶绿素;石龙芮浸出液对水华藻的POD和CAT活性的影响,初期时影响不大,培养到第10天,高浓度(10g/L、20g/L、30g/L、40g/L)的浸出液显着降低了酶的活性。(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期刊2013-04-01)
牛建功,蔡林钢,李红,刘建[3](2012)在《电站开发对哈巴河水生高等植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09年至2011年连续3年的7~8月累计调查数据分析表明,电站开发使得额尔齐斯河的一级支流———哈巴河部分河段由原来的天然河流型生态群落逐步演变为水库型生态群落,水生高等植物多样性和种类组成也随之发生改变:由河流型的挺水、湿生草本植物逐渐演替为水库型的沉水、沼生植物;植物最远分布区域Lmax也从33 m减少到了12 m。正在新建的电站A库区无水生高等植物,电站A坝下河段物种丰富度指数为0.57,已建成多年的电站C库区为0.42,电站C坝下河段为0.57,表明电站开发对物种丰富度指数的影响只是暂时的,其水生植物种类数量变动不明显。从β多样性指数来看,电站开发修建过程中多样性变化为100%,电站运行前后多样性变化高达87%,表明电站开发对水生高等植物β多样性指数的影响较为明显。(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杂志》期刊2012年02期)
李玲[4](2012)在《长叁角地区农药百草枯对水生高等植物的水生态基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生态基准是制定水质标准的理论基础,研究水生态基准不仅对于水质标准的制定,控制进入水环境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还对保护水体生物多样性及整个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分析了长叁角地区的水生高等植物;选择7种代表性植物作为受试材料,通过分析植物常见生理指标,探讨了它们对农药百草枯的敏感性,并用隶属函数法对所其敏感性进行综合分析;采用植物慢性值(ChV)和叶状体半抑制浓度(IC50)法进行3种浮萍科植物对百草枯的水生态基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长叁角地区现有水生植物65科185属416种,其中蕨类植物7科7属11种,被子植物57科177属404种。双子叶植物较多,有205种。种类最多的科为莎草科(58种),其次为禾本科(有55种),再次为蓼科和玄参科(分别为26种和19种)。该区共有4种生活型,其中湿生植物有231种,占所有水生植物的55.53%;其次为挺水植物,有119种,占所有水生植物的28.61%,再次为沉水植物,有41种,占9.86%;而浮水植物只有25种。从生活习性看,该区草本植物占多数。从生长环境看,.该区大多为淡水植物。从分布的水体类型看,其生境可以分为8大类。其中,以田边沟渠分布的种类最多,有256种;其次为分布于农田和阴湿地的种类,分别有203和187种,而分布于溪流和湖泊的水生植物种类较少。(2)浮萍、兰氏萍、紫萍、金鱼藻、水鳖、伊乐藻和菹草7种植物对百草枯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1)各种植物的POD、CAT、SOD、MDA均呈增加趋势;(2)可溶性蛋白含量都有所降低;(3)菹草表现出较强的百草枯敏感性。这一结论也得到隶属函数值U(X)检验的验证,其中菹草的隶属函数值(0.8949)排序第其次是金鱼藻(0.7439)位于第二,再者是水鳖、浮萍、兰氏萍、伊乐藻U(X)值分别为0.5738、0.5577、0.4121、0.3860。而紫萍隶属函数值U(X)仅为0.3059,对百草枯最不敏感。(3)兰氏萍、浮萍和紫萍3种浮萍科代表性植物对百草枯的水生态基准的研究结果表明,百草枯处理96小时后,紫萍和浮萍叶绿素的慢性值(ChV)均为9.57μg/L,百草枯对浮萍叶状体的半数抑制浓度(LC50)为14.48μg/L,而兰氏萍和紫萍的叶状体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6.11μg/L和3.81μg/L,浮萍(浮萍属)、紫萍(紫萍属)和兰氏萍(兰氏萍属),尽管属于同一浮萍科,但是叶状体的半抑制浓度有一定差异。因此在这表明制定水生态基准时考虑水生植物时,除考虑地域性和实验可行性之外,选取不同科属的水生植物也是有必要的。(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2-04-20)
李凌燕,杜桂森[5](2010)在《水生高等植物化感抑藻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四类水生植物所产生的化感物质,以及化感抑制机制等方面对化感控藻技术进行了评述。研究发现环境因素,如光照,营养胁迫等会显着影响化感作用效果。(本文来源于《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期刊2010年04期)
杨加文[6](2009)在《红枫湖水库水生高等植物分布及其净化富营养化水体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枫湖位于贵州中部清镇市、平坝县和安顺市西秀区境内,是贵阳市、清镇市最重要的生活饮用水及工农业用水水源地。近年来,红枫湖水库水质不断恶化,藻类大面积爆发,透明度下降,水体浑浊、腥臭,富营养化问题严重。这给城市用水和周边地区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同时给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障碍。本文在对红枫湖及其流域水生高等植物分布调查的基础上,以红枫湖湖水为试验用水,在实验室及室外自然条件下栽种几种水生高等植物,对其净化水体中营养盐、有机污染物的效果进行了研究,旨在为红枫湖水体净化修复工程的植物选择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1.对红枫湖及其流域水生高等植物分布调查显示,红枫湖及其流域具有较丰富的水生植物资源。共记录水生高等植物22科,32属,45种。其中以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L.f)Royle)、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 Miq.)、慈姑(Sagittaria sagittifoliaL.)、苦草(Vallisneria natans(Lour.)Hara)、萍蓬草(Nuphar pumilum(Hoffm.)DC.)、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 L.)、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Mart.)Griseb.)及满江红(Azollaimbricata(Roxb.)Nakai)较为常见。2.试验选取的黒藻(Hydrilla verticillata(L.f)Royle)、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风车草(Cyperus alternifolius L.)、菖蒲(Acrous calamus L.)、蕹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和美人蕉(Canna indica L.)生长状况表明,室内试验前期六种植物在红枫湖原水中均能很好的生长,蕹菜的生物量增长速率最快,美人蕉次之,狐尾藻的增长速率最低,风车草、菖蒲和黑藻的增长速率相差不大.,在一个试验周期内增长量均在20%左右。试验后期由于营养供给不足,蕹菜、美人蕉和风车草出现枯叶落叶现象,狐尾藻、黑藻和菖蒲则没有出现以上症状。在室外自然条件下营养供给相对充足,只有风车草和美人蕉出现少部分枯叶,初步试验结果表明高等植物能在红枫湖水中很好生长,利用高等植物净化红枫湖富营养化水体是可行而有效的。3.六种高等植物均能有效降低水体中总氮(TN)、总磷(TP)、化学耗氧量(COD)、氨氮(NH_3-N)、浮游植物的量。室内、室外试验对TN、TP、COD、NH_3-N的平均去除率狐尾藻为55.96%、48.21%、55.14%、60.21%;黑藻为58.74%、57.39%、56.39%、60.21%;风车草为58.89%、55.67%、43.88%、37.97%;菖蒲为59.85%、57.91%、48.00%、55.27%;蕹菜为52.89%、51.71%、46.08%、38.89%;美人蕉为49.74%、39.85%、47.56%、41.77%。各种植物对水体的最终净化效果差别不大,各指标的去除率与生物量增长率不呈正相关,这可能与植物本身特性和根系微生态系统活性强弱有关。4.对水体中5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PAHs)的净化试验结果表明,六种植物对萘和菲都有很好的去除效果,40天内各种植物对萘的去除率为44.07%-73.49%;对菲的去除率为54.24%-77.19%;对芴、蒽、芘的去除效果稍差,分别为29.45%-45.11%、27.74%-47.64%、29.84%-45.32%。萘、菲、蒽去除率最高的都是菖蒲;6种植物中风车草对几种PAHs的去除效果总体上最差;狐尾藻和黑藻对5种PAHs都有很好的吸收或富集作用,但是抗性比其它植物差,后期逐渐死亡,这可能是试验配制的PAHs含量远高于自然水体中含量的原因。5.综合各方面因素,狐尾藻、黑藻和菖蒲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对水体能保持良好而稳定的净化作用,这叁种植物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其次是蕹菜,它能快速去除水体中TN、TP,及时收割或更换植物就能将其净化优势发挥出来;风车草和美人蕉净化效果总体上略比其它植物差,但因其较高的观赏价值而日益受到环保科技工作者的关注。因此,也可考虑利用到红枫湖生态修复工程中去,予以开发其环保价值。(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09-04-20)
李俊生,吴迪,吴远峰,刘海霞,申茜[7](2009)在《基于实测光谱数据的太湖水华和水生高等植物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华和水生高等植物的识别对于内陆水质遥感监测至关重要,其分布状况既可以用于表征水生植物的分布状况,从而间接反映水质分布状况,又可以进一步利用非水华和水草的水体遥感数据进行水质参数反演.然而,常用的多光谱遥感数据很难精确识别水华和水草,只有高光谱遥感数据才能够捕捉水华、水草和水体细致的光谱差异,从而对水华和水草进行精确识别.但是目前还缺乏基于高光谱遥感数据的水华和水草识别的系统性研究.以太湖为研究区,于2006年7月和10月开展了2次水面光谱测量实验,获取了水华、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水体的反射率光谱.在光谱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建立了4种光谱指数,进而利用这4种光谱指数建立了水华、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水体的判别公式,并利用2006年10月水面实验测量的光谱数据训练得到了判别公式中的阈值.通过2006年7月水面实验测量的光谱数据的检验,证明提出的判别公式能够很好的识别水华和水草,获得了较高的识别精度.(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09年02期)
江亭桂,王国祥,郭长城,曹昀[8](2009)在《水生高等植物对水中悬浮固体去除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研究了含不同浓度悬浮物的水流,在流经由长江中下游典型水生植物风车草、石菖蒲、菱、金鱼藻、轮叶黑藻、亚洲苦草所构建的水生高等植物群落时悬浮固体浓度的变化规律,分析了群落及群落中每种水生高等植物对悬浮固体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水生高等植物群落能够有效地降低水体中悬浮固体的浓度,但不同种类的水生高等植物对悬浮固体浓度降低的效果相差很大。(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09年01期)
曹昀,王国祥[9](2007)在《水生高等植物对悬浮泥沙的去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自然水体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以及沉水植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利用风车草(Cyperus alterni-folius)、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菱(Trapa japonica)、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轮叶黑藻(Hydrillaverticillata)和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等水生植物构建由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到沉水植物的串联系统,含沙水依次流经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测定各级植物对泥沙的去除效果。结果显示,输入悬浮泥沙浓度依次为21.76、37.04、45.097、1.18 mg/L,水力停留时间(HRT)分别为12、16、24、24 h,水生高等植物串联系统对悬浮泥沙的去除率分别为68.1%、71.7%、77.5%、74.0%,表明水生高等植物可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悬浮泥沙,改善了透明度。水力滞留时间对植物去除悬浮泥沙的效果有较大的影响,水力滞留时间长,即使输入悬浮泥沙浓度很高,去除率和单位时间的净去除量也较高;浅水区的挺水植物对进水高浓度悬浮泥沙的有效过滤作用减缓了悬浮泥沙对深水区沉水植物的胁迫压力;沉水植物能进一步去除悬浮泥沙,抑制再悬浮作用,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07年03期)
王兴民,许秋瑾,邢晓丽,金相灿,马广存[10](2007)在《水生高等植物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多种角度分析了水生高等植物在湖泊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和其它生物的关系,并从覆盖率、群落结构、植物配比等角度讨论了湖泊水生高等植物的最佳保有生物量。表明水生高等植物在湖泊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环境生态功能和初级生产功能,水生高等植物的消退与过量生长都会导致湖泊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变得脆弱和不稳定;维持湖泊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水生植物的生物量至少要大于1000g/m2,水生植物的覆盖度要大于30%,除了控制水生植物在水体中的总体生物量,还应重视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之间生物量的合适比例,并需密切注意水生植被群落结构的变化情况。(本文来源于《山东科学》期刊2007年02期)
水生高等植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水华的频繁发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水华的治理研究也成为关注的焦点。利用水生高等植物来治理水华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方法。本文选取了石龙芮、喜旱莲子草、菱角和荇菜四种高等水生植物为研究对象,测试了各水生植物浸出液对不同时期(迟缓期、对数期)水华藻(铜绿微囊藻、蛋白核小球藻)的抑制效应;选取了四种水生植物一些配比进行联合抑藻实验,初步探索对水华藻抑制潜力的复合效应;同时还研究了石龙芮不同部位浸出液对铜绿微囊藻和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影响,以及石龙芮植株浸出液对铜绿微囊藻的生化指标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四种典型水生高等植物对铜绿微囊藻和蛋白核小球藻的抑制作用明显,最大抑制率都高于70%。四种水生高等植物对两种藻的抑制作用都与浸出液浓度有效应关系,随着浸出液浓度增加,抑制率都呈升高趋势,最大抑制率都集中在受试浓度范围中的最高浓度(40g/L)处理组上,并且菱角和荇菜在低浓度2g/L时对铜绿微囊藻有促进作用,石龙芮、喜旱莲子草和荇菜在低浓度(2-10g/L)时对蛋白核小球藻表现出促进作用。2)在迟缓期时投加四种植物浸出液对藻类的最大抑制率比在对数期时投加的最大抑制率要大,效果要好。3)不同植物浸出液对藻类的抑制能力不同,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强弱顺序依次为:石龙芮>喜旱莲子草>荇菜>菱角;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抑制作用强弱顺序依次为:菱角>石龙芮>喜旱莲子草>荇菜。4)石龙芮、喜旱莲子草和菱角的两两联合对铜绿微囊藻和蛋白核小球藻的抑制作用,发现联合比例(1:9、3:7、5:5、7:3、9:1)中,抑制效果最好的比例都集中在两端或中间(1:9、9:1、5:5)。5)石龙芮不同部位浸出液对藻类的抑制能力不同,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强弱顺序依次为:根>茎>叶;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抑制作用强弱顺序依次为:根>叶>茎。6)石龙芮浸出液对铜绿微囊藻叶绿素的影响与其对藻密度的影响效果相符,严重破坏叶绿素;石龙芮浸出液对水华藻的POD和CAT活性的影响,初期时影响不大,培养到第10天,高浓度(10g/L、20g/L、30g/L、40g/L)的浸出液显着降低了酶的活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生高等植物论文参考文献
[1].王玲.水生高等植物在异质水域的遗传变异及它们对扰动的适应[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梅慧.四种典型水生高等植物复合抗藻效应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3
[3].牛建功,蔡林钢,李红,刘建.电站开发对哈巴河水生高等植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水产学杂志.2012
[4].李玲.长叁角地区农药百草枯对水生高等植物的水生态基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5].李凌燕,杜桂森.水生高等植物化感抑藻作用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0
[6].杨加文.红枫湖水库水生高等植物分布及其净化富营养化水体效果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
[7].李俊生,吴迪,吴远峰,刘海霞,申茜.基于实测光谱数据的太湖水华和水生高等植物识别[J].湖泊科学.2009
[8].江亭桂,王国祥,郭长城,曹昀.水生高等植物对水中悬浮固体去除效果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
[9].曹昀,王国祥.水生高等植物对悬浮泥沙的去除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
[10].王兴民,许秋瑾,邢晓丽,金相灿,马广存.水生高等植物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J].山东科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