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艺术形式的“鲁镇”时空——鲁迅乡土小说新论

作为艺术形式的“鲁镇”时空——鲁迅乡土小说新论

毕绪龙[1]2003年在《作为艺术形式的“鲁镇”时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细读”入手,侧重发掘鲁迅乡土小说时空形式中蕴涵的文化内涵、社会文化秩序和形象的文化含义,是本论文的主要任务。 论文对鲁迅乡土小说中的典型环境——“鲁镇”做了社会学意义上的分析,论证了鲁迅乡土小说的文化社区背景应为中国市镇而非乡村,鲁迅乡土小说就是以一个个“鲁镇”型的中国传统市镇(而不是农村)为社会背景展开的“市镇故事”,这是鲁迅小说研究极为重要的社会学背景和分析基础。从这一背景审视鲁迅的乡土小说,其在叙事时间、空间和在此—艺术时空中的人物形象就有可能获得走进小说本体的全新洞察。这是本文第一部分的内容。 把“鲁镇”作为一个“文学时空体”概念来考察,我们将发现鲁迅小说的文化和社会历史的深层内涵。论文第二部分就两个问题——“鲁镇”的空间形式和“鲁镇”的时间形式——集中探讨。通过对鲁迅乡土小说中的“酒店”、“茶馆”和“士绅的客厅”进行文化社会学和叙事学方面的分析,发现了这些“公共空间”是鲁迅精心安排和构思的背景要素,是决定形象活动和思维的具体的历史与现实语境,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市镇美学”。在对另外一个问题的考察中,本文认为,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中有叁种时间形式:一种是“鲁镇”的,一种是“鲁镇游子”的,一种是创作主体的。这叁种时间形式的交叉、冲突表现出鲁迅想象中国的艺术才能及其思想的复杂性。“鲁镇”上的人(悲剧主人公中的普通镇民)、在“离-归-离”时空中游走的“鲁镇游子”是小说中两种主要的时间形式的“载体”,传统与现代、启蒙与被启蒙、文明与愚昧、围困与冲决等等冲突模式的阐释仅在这二者关系上最有分析效用。然而,最为关注的是创作主体的“时间形式”:它是鲁迅对这两种时空形式的认识和把握。 那么,在这一时空体中的“人”又怎样呢?本文在两部分论述的基础上对鲁迅乡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作出了相应的分析。这是论文第叁部分的主要内容。本部分侧重的是对在鲁迅小说结构中起着重要的形式和文化结构作用而以往研究又忽略了的“士绅”形象的系统分析。士绅既是市镇社会的精英,又是鲁迅乡土小说中的“统治者”角色。他们在小说中着墨不多,但具有极强的隐喻意义和结构功能。鲁迅对这类人物的艺术处理,表现出社会转型期的现代知识分子对统治关系的一种带有时代性的思考。 总而论之,本文的着力点在于:1、从社会学角度阐述论证鲁迅乡土小说的叙事场所为市镇而不是乡村,为鲁迅小说提供准确的分析基础。2、从形式研究角度,建立鲁迅乡土小说的“鲁镇时空体”分析框架,通过“细读”小说文本中的文化秩序和历史内涵,确立鲁迅乡土小说文本的形式价值。3、以叙事学、文化社会学分析为基础,在鲁镇时空体框架中对鲁迅乡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士绅”形象的隐喻意义和结构功能作出崭新的阐释。

汪长志[2]2014年在《论蹇先艾乡土小说创作》文中研究表明蹇先艾以朴实的文笔书写着故乡——贵州的社会图景,由于其作品中独特的地域性描写,成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乡土小说流派作家之一。本文拟以蹇先艾二十世纪二、叁十年代的乡土小说创作为考查对象,研究作家这段时间创作的乡土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正文分叁个部分进行论述:首先,论文论述二十世纪二、叁十年代的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理论建构方面与实际创作方面的发展脉络以及蹇先艾在此创作背景下的乡土文学道路;其次,论文从风土人情的表现、人生形式的表现两个方面系统地分析蹇先艾乡土小说中的思想内容,挖掘出蹇先艾乡土小说中的批判意识与启蒙内涵;最后,论文从白描手法、方言、小说结尾艺术叁个方面论述蹇先艾乡土小说中的艺术特色,反映出蹇先艾乡土小说创作的艺术水平。

孙晶[3]2008年在《鲁迅与中国20年代至30年代初的乡土文学》文中研究指明鲁迅研究一直是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热点与焦点,研究的角度多种多样,几乎每一方面都有涉及,其中关于鲁迅的比较研究更是异常丰富。比较研究拓宽了鲁迅研究的领域,进一步彰显了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乡土文学是现代文学上一个显赫的流派,其研究一直备受关注,乡土文学的价值地位也随之得到学界的重视,它成为研究现代文学流派发生发展的重要一隅。乡土文学的研究也一直受人重视,成果也十分显着,但是鲁迅与乡土文学的全面性的研究却不多见,多是鲁迅与具体的某一个乡土作家的研究。为了还原鲁迅与乡土文学关系的真实面貌,探究两者之间内在的关系及彼此间的相互影响,本文对鲁迅与乡土文学的关系进行尝试性地论述,希望借此充实这一领域的研究,为鲁迅研究和乡土文学的研究提供实证资料。全文分四章:第一章论述了鲁迅对乡土文学的论述和扶植。首先对乡土文学概念的梳理,通过对周作人、茅盾的民俗学和政治学的视角的乡土文学概念的梳理,发现鲁迅从文化学角度阐释的乡土文学概念是最为全面和正确的。其次探讨乡土文学兴起的叁个原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胜利是乡土文学产生的社会思潮和文化基础;鲁迅的创作实践是直接原因;鲁迅乡土文学概念中提到的“侨寓的作者”是主体条件。最后阐明乡土文学的发展,鲁迅对乡土作家的扶植和乡土作家对鲁迅的推崇。第二章论述了乡土文学形象系列中的鲁迅因子。首先是阿Q式的人物,鲁迅带给我们一个经典的阿Q形象,他有着可悲的精神胜利法。许钦文的《鼻涕阿二》中的菊花,王鲁彦《阿长贼骨头》中的阿长,《疲惫者》中的运秧,这些人物都有阿Q的奴性意识。其次是祥林嫂型,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受封建伦理道德压迫的悲惨的劳动妇女的形象,许杰《小草》中的小草,《改嫁》中的寡妇,许钦文《疯妇》中的双喜媳妇,这些人物和祥林嫂一样,都是对命运苦苦挣扎而又无法获得解放的旧文化礼教的受害者。再次是看客系列,鲁迅的乡土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看客这样的人物形象,他们麻木冷漠,以欣赏他人的痛苦为乐。台静农《天二哥》中的那些看热闹的人们,《新坟》里众人对四太太的嘲笑。这些看客的行为恰如鲁镇人对祥林嫂伤疤的嘲笑。第叁章论述的是乡土文学与鲁迅的文化精神。首先是反封建的思想,反封建的思想是鲁迅顺应五四思想革命时代命题的历史必然。与其他乡土作家的小说相比,鲁迅赋予乡土小说的文化内蕴则更为深厚、沉实。其次是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鲁迅人道主义精神的精髓就是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而乡土文学家也紧紧抓住改造国民性批判这个大题目。最后是鲁迅和乡土作家共同的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和关怀,鲁迅和乡土作家都注意从下层不幸的人们生活中取材,或描写封建土地制度压迫下农民的悲惨命运,或描写封建礼教束缚下乡村劳动妇女的悲剧故事。第四章从艺术上论述了鲁迅对乡土作家的影响。首先是采用横截面的方法构思小说,鲁迅打破中国古典小说长篇巨制的艺术格局,他的《离婚》为乡土文学提供一个可供实践的艺术范例。其次是白描手法的运用,鲁迅将绘画中的白描手法运用在文学作品上,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乡土作家也多学习鲁迅刻画人物的方法,从微处入笔,细致摹写。最后是鲁迅和乡土作家都采用了讽刺和幽默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鲁迅更是将讽刺艺术推向了极致。通过对鲁迅与乡土文学关系的系统论述,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关于乡土文学的发展,鲁迅不仅明确提出了乡土文学的概念,而且身体力行地创作出大量的乡土小说,成为乡土作家学习的范本。乡土文学家无论在人物形象、文化精神还是艺术结构上都传承了鲁迅的精神特质,他们的文学创作配合鲁迅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影响了现当代文坛,直至今天,仍有说不尽的生命力。

李明信[4]2010年在《鲁迅与李光洙文学观比较》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对中韩两国现代文学史的两位巨擘——鲁迅和李光洙进行对比研究,进而发现同为东亚的中韩两国在现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异同。论文主要有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简要介绍选题的缘由、研究的价值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方法。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第一章,主要研究鲁迅和李光洙对现代文化思想的接受。现代文化思想分为西方的文化思想、日本的文化思想、东亚细亚的现代主义思想。第叁部分是论文的第二章,主要研究鲁迅和李光洙民族观和文学观的比较。第四部分是论文的第叁章,也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主要对二者的“成长小说”、女权主义思想、历史小说、乡土文学观、知识分子形象等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第五部分是论文的第四章,对比分析了鲁迅和李光洙的思想价值和文学史地位。第六部分是论文的结语,以“中韩两国现代文学的发轫者”来概括总结鲁迅和李光洙在各自国家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作为艺术形式的“鲁镇”时空[D]. 毕绪龙. 山东师范大学. 2003

[2]. 论蹇先艾乡土小说创作[D]. 汪长志. 天津师范大学. 2014

[3]. 鲁迅与中国20年代至30年代初的乡土文学[D]. 孙晶. 辽宁师范大学. 2008

[4]. 鲁迅与李光洙文学观比较[D]. 李明信. 东北师范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作为艺术形式的“鲁镇”时空——鲁迅乡土小说新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