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经皮给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给药,紫杉醇,凝胶,石墨,环糊精,蜂毒,中药。
经皮给药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红,陈晓静,刘素兰,刘永飞[1](2019)在《表面活性剂在微乳经皮给药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皮给药受到皮肤角质层的屏障作用从而使药物的经皮渗透困难,为了克服皮肤屏障作用,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是应用化学渗透促进剂,本文综述了表面活性剂在经皮给药中的渗透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9年35期)
魏峻,陶蕾,李玲珺,钱坤,丁黎[2](2019)在《他扎罗汀倍他米松乳膏对小型猪经皮给药后的系统吸收及其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与已上市单方他扎罗汀凝胶(tazarotene gel)和二丙酸倍他米松乳膏(betamethasone dipropionate cream)比较,研究新的复方制剂他扎罗汀倍他米松乳膏(tazarotene and betamethasone dipropionate cream,简称"复方")对小型猪经皮给药后的药物吸收以及药物组分间吸收的相互影响。方法:将18只小型猪随机分入复方组、他扎罗汀凝胶组和二丙酸倍他米松乳膏组,每组6只。小型猪按20%的体表面积2 mg·cm~(-2)给予相应组别的药物,并在给药后24 h清除药物。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LC-MS/MS)法测定血浆中他扎罗汀及其代谢物他扎罗汀酸和/或二丙酸倍他米松及其代谢物倍他米松的浓度。DAS 2.1.1软件进行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 PK)参数计算并统计分析。结果:复方他扎罗汀倍他米松乳膏与单方他扎罗汀凝胶中的他扎罗汀均不易透过小型猪皮肤到达血液,系统吸收非常低,而复方组血浆中的他扎罗汀及其活性代谢产物他扎罗汀酸较单方组更低;复方他扎罗汀倍他米松乳膏和二丙酸倍他米松乳膏中的二丙酸倍他米松几乎不透过小型猪皮肤到达血液,系统吸收非常低,其中复方组与单方组中二丙酸倍他米松及其代谢产物倍他米松到达血液的量未见明显的差异。结论:复方制剂中他扎罗汀对二丙酸倍他米松的系统吸收未产生相互作用,而二丙酸倍他米松对他扎罗汀的系统吸收产生了有益的相互作用,有利于用药安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22期)
顾清,周剑斌,徐剑良,朱国花,舒薇[3](2019)在《基于微透析技术的苦参碱凝胶经皮给药的药动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同步测定经皮给药制剂在皮肤、血液中药动学的方法,研究苦参碱凝胶在体内的药动学行为。方法应用经体外和体内回收率校正建立的基于微透析探针的皮肤血液双位点同步微透析系统,通过在皮肤和颈静脉植入探针,在大鼠腹部脱毛部位给予苦参碱凝胶,连续收集探针中12 h的透析液,并采用LC-MS微量检测技术测定探针透析液中的药物浓度。结果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双位点同步微透析药动学评价系统,大鼠皮肤给予苦参碱凝胶后,皮肤中的药物浓度、AUC值、半衰期均显着高于血液中药物浓度。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微透析结合LC-MS的取样及检测技术为经皮给药制剂的药动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本文来源于《药学实践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权菊华[4](2019)在《经皮给药治疗仪联合优质护理对腹泻患儿康复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皮给药治疗仪联合优质护理对腹泻患儿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12月于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腹泻患儿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与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经皮给药治疗仪联合优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症状改善效果及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止泻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以及脱水纠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给药治疗仪联合优质护理干预可加快腹泻患儿的康复进程,利于提升患儿家属满意度。(本文来源于《医疗装备》期刊2019年19期)
陈军,李钰,苏曼[5](2019)在《中药经皮给药脂质体的研究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药经皮给药有悠久的应用历史,脂质体作为新型载体用于中药活性成分的经皮给药可以提升药物在局部的皮内滞留或(和)透皮吸收效果,从而显着改善药效。该文从皮肤屏障的特点、中药经皮给药概况、脂质体促进经皮吸收的机制与影响因素、中药经皮给药脂质体的皮内滞留、中药经皮给药脂质体的透皮吸收等5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涉及常规脂质体以及传递体、醇质体、萜质体、甘油体、表面修饰脂质体等新型脂质体的应用,并提出了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提升制剂技术水平和提高研究技术水平叁方面的展望。(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高源,朱凤,杨志斌,张成桂,赵海荣[6](2019)在《蜜蜂蜂毒涂膜剂经皮给药的安全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蜜蜂蜂毒(BV)涂膜剂经皮给药的急性毒性、长期毒性、皮肤刺激性及过敏性反应,以评价该涂膜剂的临床前安全性。方法:以大鼠为研究对象,按BV涂膜剂高、中、低剂量(144、96、48 mg/kg)给药,进行急性毒性考察;按BV涂膜剂高、中、低剂量(72、48、24 mg/kg)连续给药28 d,进行长期毒性考察。以家兔为研究对象,采用同体左右侧自身对照法,按BV涂膜剂8mg/kg剂量给药,进行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的刺激性考察。以豚鼠为研究对象,在其左侧背部按BV涂膜剂15 mg/kg(第0、7、14天各1次)致敏给药,右侧背部按BV涂膜剂15 mg/kg激发给药,进行皮肤过敏性考察。结果:BV涂膜剂经皮给药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大鼠脏器外观、脏器指数及体质量均无异常变化,未见明显全身毒性反应。长期毒性实验结果显示,末次给药24 h后,除BV涂膜剂低剂量组大鼠脾脏指数,BV涂膜剂中剂量组大鼠睾丸指数以及BV涂膜剂高、中剂量组大鼠附睾指数均显着升高,BV涂膜剂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浆中PT显着延长外(P<0.05),大鼠脏器外观及其余脏器指数、凝血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均无异常变化;2周恢复期结束后,上述指标均恢复正常。皮肤刺激性实验结果显示,部分家兔皮肤出现轻微红斑或明显的结痂现象,BV涂膜剂对家兔完整或破损皮肤均有轻度刺激性。皮肤过敏性实验结果显示,部分豚鼠皮肤出现轻微红斑,BV涂膜剂对豚鼠皮肤有轻度致敏性。结论:BV涂膜剂经皮给药未表现出急性毒性或长期毒性,仅对皮肤具有轻度刺激性和致敏性,表明该涂膜剂在实验剂量范围内安全性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19年16期)
赵雪玮,田玉,李铁[7](2019)在《经皮给药系统中透皮促渗透的研究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经皮给药系统因其独特四大优势,俨然已经成为当今药物传输的热点,并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空间,然而随着其快速发展,也带来一些发展的局限性。经皮给药系统发展到如今,在促渗剂方面,已经完全具备完善的体系与研究系统。如何在保留优势的前提下,再次打破局限性,更深入地打破皮肤这一天然屏障,实现药物最佳传输效率,是现如今急需攻克的难题。笔者将近年来透皮促渗剂发展概况进行归纳总结,望给予研究人员提供新的思路与发现。(本文来源于《新时代 新思维 新跨越 新发展——2019中国针灸学会年会暨40周年回顾论文集》期刊2019-08-17)
申玉坤,申玉璞,潘一峰,石春花[8](2019)在《氧化石墨烯对多烯紫杉醇的高效装载和缓释性能及其经皮给药的渗透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合成新型的功能性氧化石墨烯-β-环糊精/多烯紫杉醇包合物(GO-DEX-β-CD/DOC)和四氧化叁铁/氧化石墨烯-萘磺酸钠/多烯紫杉醇包合物(Fe_3O_4/GO-Na/DOC),并研究其对多烯紫杉醇(docetaxel,DOC)的装载、释放和经皮给药的渗透性能。方法以HPLC法测定DOC含量,并对制剂的高效装载和缓释性能进行研究,以离心法测定GO-DEX-β-CD/DOC和Fe_3O_4/GO-Na/DOC的包封率及载药率。将含药载体应用于离体和在体雌鼠皮肤,研究GO-DEX-β-CD/DOC和Fe_3O_4/GO-Na/DOC经雌鼠皮肤给药的渗透性。结果 Fe_3O_4/GO-Na/DOC的包封率和载药率更高,其释放具有较好的缓释性,经皮给药的渗透性能更好。结果显示,应用Fe_3O_4/GO-Na/DOC后90 h累积渗透量是(22.512±0.715)μg,15 min时皮肤内DOC浓度达峰值。给药5h后,雌鼠血液中检测出DOC质量浓度达到(76.886±1.232)μg/mL。结论 Fe_3O_4/GO-Na/DOC制备工艺可行,其缓释性及透皮效果更好,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9年12期)
吴超群,李小芳,郑宇,周邦华,阳志锐[9](2019)在《微乳凝胶在中药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微乳凝胶(MBGs)是一种基于微乳的分子凝胶剂,其具有着微乳与凝胶的双重优点,为提高中药难溶性有效成分或部位的溶解度,改善制剂的粘附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供了新方法。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对微乳凝胶的制备工艺、经皮释放机理、质量控制、在中药中的应用实例进行综述,并对MBGs研究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MBGs在中药经皮给药系统中应用研究提供思考。(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9年11期)
徐蕾[10](2019)在《经皮给药高乌甲素脂质体凝胶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项目针对目前市场上高乌甲素普通剂型的临床应用弊端,根据高乌甲素的性质,将脂质体技术用于高乌甲素制成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把其制备成具有缓释作用的脂质体凝胶制剂,以改善高乌甲素半衰期短、口服生物利用度低、毒副作用大等缺点。通过制剂工艺考察与质量评价研究将高乌甲素研制成透皮性能优良外用脂质体凝胶剂型,不仅可以避免口服给药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破坏,而且脂质体包封技术将显着增强高乌甲素穿透皮肤的能力,使其快速经皮吸收,并在皮肤内形成药物储库,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更好地发挥药物镇痛效果。本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1.制备工艺研究。运用经典脂质体制备法-薄膜分散法和乙醇注入法制备高乌甲素脂质体,运用正交设计实验优化处方工艺,以脂质体的包封率和载药量为参考指标,分别得到了两种方法的最佳制备工艺;比较两种方法制得的脂质体的理化性质,选择最佳方法;单因素筛选出高乌甲素脂质体凝胶最佳处方为药脂比:1:10,磷脂胆固醇比:8:1,水化温度:55℃。2.体外释药实验。通过体外透析袋实验、离体透皮实验探索高乌甲素脂质体体外释放过程。结果显示并且高乌甲素脂质体凝胶的释放过程符合Higuchi方程;相对于高乌甲素凝胶,高乌甲素脂质体凝胶具有缓释效果且能显着增加皮肤滞留量。3.质量评价。检测3批高乌甲素脂质体的粒径、Zeta电位、PDI、包封率、载药量、渗漏率,并于不同存放条件下考察高乌甲素脂质体的稳定性;评价高乌甲素脂质体凝胶的质量,考察高乌甲素凝胶在高温、离心、光照等条件下的初步稳定性。结果显示,30d时,高乌甲素脂质体的Zeta电位、PDI、粒径变化不大,而包封率、载药量、渗漏率有显着的变化;60d时,高乌甲素凝胶在4℃、避光保存时性质更加稳定。4.药效学实验及皮肤刺激性实验研究。对比高乌甲素脂质体凝胶与高乌甲素凝胶,研究两种制剂在小鼠热板法、扭体实验、佐剂大鼠关节炎实验的效果,运用家兔皮肤实验考察高乌甲素脂质体凝胶的皮肤刺激性。结果显示高乌甲素脂质体凝胶相对于高乌甲素凝胶具有更好的抗炎镇痛效果且无刺激性。(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28)
经皮给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与已上市单方他扎罗汀凝胶(tazarotene gel)和二丙酸倍他米松乳膏(betamethasone dipropionate cream)比较,研究新的复方制剂他扎罗汀倍他米松乳膏(tazarotene and betamethasone dipropionate cream,简称"复方")对小型猪经皮给药后的药物吸收以及药物组分间吸收的相互影响。方法:将18只小型猪随机分入复方组、他扎罗汀凝胶组和二丙酸倍他米松乳膏组,每组6只。小型猪按20%的体表面积2 mg·cm~(-2)给予相应组别的药物,并在给药后24 h清除药物。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LC-MS/MS)法测定血浆中他扎罗汀及其代谢物他扎罗汀酸和/或二丙酸倍他米松及其代谢物倍他米松的浓度。DAS 2.1.1软件进行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 PK)参数计算并统计分析。结果:复方他扎罗汀倍他米松乳膏与单方他扎罗汀凝胶中的他扎罗汀均不易透过小型猪皮肤到达血液,系统吸收非常低,而复方组血浆中的他扎罗汀及其活性代谢产物他扎罗汀酸较单方组更低;复方他扎罗汀倍他米松乳膏和二丙酸倍他米松乳膏中的二丙酸倍他米松几乎不透过小型猪皮肤到达血液,系统吸收非常低,其中复方组与单方组中二丙酸倍他米松及其代谢产物倍他米松到达血液的量未见明显的差异。结论:复方制剂中他扎罗汀对二丙酸倍他米松的系统吸收未产生相互作用,而二丙酸倍他米松对他扎罗汀的系统吸收产生了有益的相互作用,有利于用药安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经皮给药论文参考文献
[1].张海红,陈晓静,刘素兰,刘永飞.表面活性剂在微乳经皮给药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风.2019
[2].魏峻,陶蕾,李玲珺,钱坤,丁黎.他扎罗汀倍他米松乳膏对小型猪经皮给药后的系统吸收及其相互作用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9
[3].顾清,周剑斌,徐剑良,朱国花,舒薇.基于微透析技术的苦参碱凝胶经皮给药的药动学研究[J].药学实践杂志.2019
[4].权菊华.经皮给药治疗仪联合优质护理对腹泻患儿康复效果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9
[5].陈军,李钰,苏曼.中药经皮给药脂质体的研究与展望[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6].高源,朱凤,杨志斌,张成桂,赵海荣.蜜蜂蜂毒涂膜剂经皮给药的安全性评价[J].中国药房.2019
[7].赵雪玮,田玉,李铁.经皮给药系统中透皮促渗透的研究概况[C].新时代新思维新跨越新发展——2019中国针灸学会年会暨40周年回顾论文集.2019
[8].申玉坤,申玉璞,潘一峰,石春花.氧化石墨烯对多烯紫杉醇的高效装载和缓释性能及其经皮给药的渗透性研究[J].中草药.2019
[9].吴超群,李小芳,郑宇,周邦华,阳志锐.微乳凝胶在中药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进展[J].山东化工.2019
[10].徐蕾.经皮给药高乌甲素脂质体凝胶的研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