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录酶抑制剂论文_金英

导读:本文包含了逆转录酶抑制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逆转录,非核,酶抑制剂,艾滋病,抑制剂,定量,氨基甲酸酯。

逆转录酶抑制剂论文文献综述

金英[1](2019)在《非核苷类HIV逆转录酶抑制剂的专利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HIV逆转录酶抑制剂是治疗HIV药物研究的热点,尤其是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开发更是近年来令人瞩目的焦点。文章就近十年来新合成的非核苷类HIV逆转录酶抑制剂的中国专利技术进行综述,为HIV逆转录酶抑制剂药物的研发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9年19期)

张杰,程灏[2](2019)在《核酸逆转录酶抑制剂治疗397例艾滋病患者发生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患者使用核酸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治疗后引起神经病理性疼痛(NP)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接受NRTIs类药物治疗的AIDS患者共计400例,排除信息缺失患者3例,共计患者397例,记录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民族、吸烟史、饮酒史、精神健康状况、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带状疱疹史、结核病史、巨细胞病毒感染史,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这些因素对NP发生的影响。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民族、吸烟史、饮酒史、精神健康状况、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带状疱疹史、结核病史、巨细胞病毒感染史均不是NRTIs治疗NP发生的危险因素(Wald χ~2=2. 60、0. 18、0. 40、0. 35、0. 00、2. 55、2. 17、0. 00、3. 10、0. 05、0. 14、0. 13、0. 06,P=0. 11、0. 67、0. 53、0. 56、1. 00、0. 11、0. 14、1. 00、0. 08、0. 83、0. 71、0. 72、0. 80);对于使用NRTIs引起NP的患者,在采取镇痛药物或者把NRTIs药物更换为替诺福韦(TDF)后,疼痛缓解率达到54. 55%。结论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民族、吸烟史、饮酒史、精神健康状况、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带状疱疹史、结核病史、巨细胞病毒感染史均不是NP发生的危险因素。接受NRTIs治疗后的AIDS患者如果出现NP,可以通过使用镇痛药物或者把NRTIs药物更换为替诺福韦缓解疼痛,从而继续进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6期)

王洋[3](2019)在《非核苷类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的定量构效关系及分子对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一种致命疾病且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引起的。HIV可分为I型(HIV-1)和II型(HIV-2),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免疫交叉反应。据报道HIV-1是人类最容易传播和感染的病毒之一,所以绝大多数艾滋病都是由HIV-1而引起的。逆转录酶(RT)在HIV-1的复制循环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而,HIV-1逆转录酶一直以来都是抗艾滋病药物发展中主要的生物靶点。本文以易位体比较分子场(Topomer CoMFA)为主要的叁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研究方法,分别对S-烷氧苄基嘧啶二酮(S-DABO)类衍生物、硫代氨基甲酸酯(TCS)衍生物、二芳基嘧啶(DAPY)类衍生物、1,3-噻唑烷-4-酮衍生物和二芳基叁嗪(DATA)类衍生物5个NNRTI体系进行细致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采用易位体比较分子场(Topomer CoMFA)方法对21个6-(1-萘甲基)取代S-DABO类化合物进行3D-QSAR研究,建立了3D-QSAR模型,所得的主要参数分别为N=3,q~2=0.659,r~2=0.917,F=44.418,SEE=0.222,q~2_(stderr)=0.45,r~2_(stderr)=0.22。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较优。采用Topomer Search在ZINC分子数据库中进行R基团的虚拟筛选,设计了8个活性优于模板分子的新化合物。借助Surflex-dock分子对接研究了新化合物与HIV-1逆转录酶作用模式与机制。结果显示,新化合物与HIV-1逆转录酶的LYS101、LYS103、TYR318位点作用显着。2.硫代氨基甲酸酯(TCS)被确认为一种新的非核苷类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本文研究了TCS类抑制剂的3D-QSAR。采用R基团搜索技术的Topomer CoMFA方法。实验一对111个硫代氨基甲酸酯衍生物分子进行了叁维定量构效关系分析,得到3D-QSAR模型的q~2为0.616,r~2为0.751;实验二对前60个分子进行同样的分析,得到q~2为0.777,r~2为0.913。两次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在统计上都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但相比之下,实验二更有利于抗艾滋病药物的设计。3.二芳基嘧啶类(DAPY)化合物是重要的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本文研究了DAPY类抑制剂的(3D-QSAR)及其结合模式。采用Topomer CoMFA方法对24个训练集化合物进行了3D-QSAR模型的建立,并利用8个测试集化合物验证了模型的外部预测能力,该模型的r~2、q~2、Q~2 _(ext)分别为0.979,0.597和0.756。采用Topomer Search在ZINC分子数据库中进行R基团的虚拟筛选。最后,成功设计了30种新分子,其活性高于所有训练集和测试集抑制剂。结果显示,所建模型较好。Topomer Search技术可以有效地用于筛选和设计新化合物,并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来指导新的抗HIV药物的设计。最后借助Surflex-dock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数据集化合物及新化合物与HIV-1逆转录酶作用模式与机制。本研究显示了DAPY衍生物与HIV活性部位中的MET230、TRP229、PHE227、TYR318、TYR183、PRO95、GLY99、ILE100、TYR188、VAL106、TYR181、GLY190、GLU138、VAL179、THR139、ASN103和LYS101残基之间存在有利的相互作用。这些结果为有效的HIV-1逆转录酶新抑制剂的设计提供了有用的见解。4.采用Topomer CoMFA方法对20种HIV-1逆转录酶(RT)抑制剂进行叁维定量结构活性关系(3D-QSAR)研究。基于不同的切割方式建立模型,得到该模型的r~2、q~2、Q~2 _(ext)分别为0.920、0.575、0.701,结果显示,所建模型较好。Topomer Search用于从ZINC数据库中搜索R基团。结果,获得了一系列具有相对高活性贡献的R基团。以6号分子为模板进行过滤,得到3个R_1和15个R_2基团。最后,设计了45种新化合物,并使用Topomer CoMFA模型来预测生物活性。同时,Topomer Search可以有效地进行筛查,并可以指导新的HIV/AIDS药物的设计。最后借助Surflex-dock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新设计化合物与HIV-1逆转录酶作用模式与机制。该研究表明,1,3-噻唑烷-4-酮抑制剂与HIV-1 RT活性部位的HIS84、ASP145、LYS33和LEU83残基之间存在有利的相互作用。这些结果为有效的新型RT抑制剂的设计提供了有用的见解。5.采用全息定量构效关系(HQSAR)和Topomer CoMFA两种方法对28种二芳基叁嗪类衍生物进行了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所得两个模型的r~2、q~2分别为0.972、0.749和0.951、0.610,结果显示,所建模型较好。接着用两个模型的等势图和色码图说明了取代基的类型对化合物活性的影响。采用Topomer Search在ZINC分子数据库中进行R基团的虚拟筛选,设计了6个活性优于模板分子的新化合物。借助Surflex-dock分子对接研究了数据集化合物及新化合物与HIV-1逆转录酶作用模式与机制。该研究显示受体中的一些主要氨基酸残基(如A链中的PRO95、HIS96、LEU168、TYR181、ILE180、PRO97、PHE171、GLY99、VAL179、LEU100、ILE178、GLY190、TRP239、LEU234、VAL180、TYP319、LYS101和B链中的ASN137、THR139、GLU138、ASN136、ILE135)与配体分子形成强的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王超群[4](2019)在《蛋白激酶A抑制剂对甲状腺癌细胞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表达的影响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也是近年来发病率增长最快的实体肿瘤。甲状腺癌是一系列基因突变和分子异常激活多种癌酶信号通路的结果,分子检测技术是甲状腺癌诊断中的重要工具。大部分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良好,但仍然有部分放射性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低分化和未分化甲状腺癌因局部侵犯或远处转移而死亡。端粒酶激活是肿瘤发生的基本步骤。超过85%~90%的癌细胞存在端粒酶表达上调,使其有可能无限增殖。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启动子区突变是侵袭性甲状腺癌中发生率最高的突变之一。在未分化甲状腺癌(ATC)中,TERT启动子突变率高达46.3%。研究表明TERT启动子突变的甲状腺癌与腺外侵犯、血管侵犯、远处转移密切相关,伴有TERT突变的甲状腺癌患者预后较差。体内外实验均表明,TERT通过促进细胞上皮化生(EMT),增加癌症转移和复发。研究针对TERT突变为靶点的药物,对治疗侵袭性甲状腺癌具有重要意义。cAMP/PKA通路作为细胞内经典信号通路之一,是促甲状腺激素(TSH)发挥功能的主要通路,在多种肿瘤和癌细胞系中异常激活。研究表明cAMP/PKA通路参与调控细胞骨架重排过程及其介导的细胞上皮化生(EMT)、迁移和侵袭等。使用PKA抑制剂可有效抑制多种癌细胞如结肠癌、胆管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但目前缺乏PKA通路在甲状腺癌TERT表达的研究,研究PKA通路与甲状腺癌TERT表达的关系可为甲状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线索。目的:系统检测12种甲状腺癌细胞系中的TERT启动子区突变和rs2853669位点的多态性,为体外实验研究TERT在甲状腺癌中的作用选择合适的细胞模型提供参考依据。研究PKA抑制剂对人甲状腺癌细胞系中TERT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为临床上甲状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以及TSH抑制治疗提供线索。方法:通过扩增12种人甲状腺癌细胞系中的BRAF基因和TERT启动子区基因,检测BRAF、TERT突变位点和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2853669的基因型。用PKA抑制剂H89处理人甲状腺癌细胞系,通过划痕实验检测H89对甲状腺癌细胞的迁移作用,检测PKA抑制剂对甲状腺癌TERT表达的影响。根据是否具有TERT启动子突变C228T或C250T和rs2853669 SNP TT或CC,构建了6种不同组合类型的荧光素酶质粒,分别命名为WT+SNP TT,WT+SNP CC,C228T+SNP TT,C228T+SNP CC,C250T+SNP TT和C250T+SNP CC,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H89调控TERT与TERT启动子区的关系,最后通过蛋白电泳检测c-fos,ETS2,GABPA,GABPB蛋白水平,对H89调控TERT表达的机制进行探讨。结果:(1)甲状腺癌12个常见细胞系中,BCPAP、SW1736、OCUT1和MDAT41具有BRAF~(V600E)突变,BCPAP、SW1736、OCUT1、TPC1、FTC133和C643具有TERT启动子突变,其中BCPAP、SW1736、TPC1、FTC133和C643存在C228T突变,仅OCUT1存在C250T突变。对于rs2853669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12种细胞系中FB1、WRO和HTORI3为CC,BCPAP、OCUT1、FTC133和T351共4个为TT,而其余5个为TC,碱基C在这12种细胞系中发生率为45.8%。(2)划痕实验表明PKA抑制剂H89能降低TERT启动子突变的甲状腺癌细胞系FTC133、C643、T351和Cal62的迁移速度,而对FB1、HTORI3无明显作用。(3)PKA抑制剂H89能降低甲状腺癌细胞系BCPAP,T351,C643,Cal62,MDA-T41,SW1736,OUCT1,FTC133,TPC1的TERT表达,而不能降低甲状腺癌细胞系FB1,HTORI3,WRO的TERT表达。(4)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显示TERT SNP CC组的TERT启动子活性低于TERT SNP TT组。(5)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显示PKA抑制剂H89能降低TERT启动子突变组或者SNP TT组的TERT活性,而不能降低TERT WT+SNP CC组的TERT活性。(6)PKA抑制剂H89能降低甲状腺细胞系中的c-fos、ETS2、GABPB的蛋白表达,而不能降低GABPA蛋白表达。结论:我们的研究首次发现PKA抑制剂以依赖于细胞TERT启动子区突变或TERT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2853669 TT/TC的方式降低TERT表达,这对不同TERT基因背景的甲状腺癌患者提供精准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PKA抑制剂降低TERT表达的机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H89通过抑制p-CREB通路,下调c-fos,进而减少GABP和TERT启动子突变位点结合,降低TERT表达;同时H89也可以通过降低ETS2,减少ETS2与rs2853669 TT/TC位点的结合,降低hTERT表达。(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期刊2019-05-01)

仝建波,王洋,雷珊,秦尚尚[5](2018)在《S-DABO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Topomer CoMFA及分子对接》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Topomer CoMFA方法对21个6-(1-萘甲基)取代S-DABO类化合物进行叁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建立了3D-QSAR模型,所得优化模型的主要参数分别为N=3,q~2=0.659,r~2=0.917,F=44.418,SEE=0.222,q_(stderr)~2=0.45,r_(stderr)~2=0.22.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及预测能力.采用Topomer search在ZINC分子数据库中进行R基团的虚拟筛选,设计了8个活性优于模板分子的新化合物.借助Surflex-dock分子对接研究了新化合物与HIV-1逆转录酶作用模式与机制.结果显示,新化合物与HIV-1逆转录酶的LYS101、LYS103、TYR318位点作用显着.(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张旬[6](2018)在《杂合型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的设计与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二芳基嘧啶类化合物(DAPYs)作为第二代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因其对HIV-1耐药株和野生株均有较高的抑制活性,且具有高选择性和高效低毒等特点,自发现以来,一直受到药物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论文利用分子杂合原理,将二芳基醚类化合物与二芳基嘧啶类化合物进行杂合,设计合成了一类二芳基嘧啶-二芳基醚杂合物(DATEPYs),并应用分子对接研究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目标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如下:中间体4-((2-巯基嘧啶-4-基)氧基)-3,5-二甲基苯腈(3)和1-叔丁氧羰基-3-(溴甲基)-1H-吲唑(7)在碳酸钾作碱的作用下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得到ZX1a;ZX1a在叁氟乙酸的作用下脱BOC保护得到目标产物ZX1b。中间体3可以二氯嘧啶为起始原料先与4-羟基-3,5-二甲基苯腈反应再与硫脲反应制得。中间体7可由吲唑-3-甲酸为原料,经还原反应得到吲唑-3-甲醇,然后经过BOC保护得到中间体1-叔丁氧羰基-3-(羟甲基)-1H-吲唑(6),最后发生溴代反应制得。通过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和质谱对目标新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并测试了其熔点。本研究还选用与TMC125/WT HIV-1 RT晶体复合物(PDB:3MEC),将目标产物进行了虚拟活性筛选,结果显示目标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HIV-1活性,其中ZX1b的抗HIV-1生物活性打分高于ZX1a。(本文来源于《武汉工程大学》期刊2018-03-30)

杨晓君,许黔凤,曹杨[7](2018)在《分析不同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2种)对艾滋病治疗过程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分析不同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2种)对艾滋病治疗过程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进行依非韦伦治疗,实验组给予韦奈拉平。比较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临床指标。结果: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2.0%,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滋病治疗中应用依非韦伦及韦奈拉平治疗不良反应特点不同,依非韦伦主要为早期轻微的精神症状,韦奈拉平中期发生肝损害及皮疹概率较高,需及时给予相应的干预治疗,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名医》期刊2018年03期)

周忠霞,孙林,康东伟,陈子慧,唐苗苗[8](2018)在《具有新作用机制的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HIV-1逆转录酶(RT)在病毒复制周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多年来一直是抗病毒药物研发的热点。目前上市的HIV-1 RT抑制剂分为核苷类抑制剂(NRTIs)和非核苷类抑制剂(NNRTIs),它们活性高、疗效好,但同时存在长期服用不良反应大、易产生耐药性等问题。因此,研究新作用机制的RT抑制剂十分必要。近几年,核苷酸竞争性抑制剂、逆转录酶定向的突变诱导抑制剂、引物/模板-竞争性逆转录酶抑制剂、聚合酶-RNase H双重抑制剂、逆转录起始过程抑制剂、肽类抑制剂等新作用机制的HIV-1 RT抑制剂见诸报道,为抗艾滋病药物的研发带来了新的曙光。本文重点介绍这方面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仝建波,王洋,雷珊,秦尚尚[9](2018)在《R基团搜索技术用于硫代氨基甲酸酯类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分子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硫代氨基甲酸酯(TCS)被确认为一种新的非核苷类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本文采用基于R基团搜索技术的Topomer Co MFA方法。实验一对111个硫代氨基甲酸酯衍生物分子进行了叁维定量构效关系分析,得到3D-QSAR模型的q~2为0.616,r~2为0.751,实验二对前60个分子进行同样的分析,得到q~2为0.777,r~2为0.913。两次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在统计上都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但相比之下,实验二更有利于抗艾滋病药物的设计。(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期刊2018年02期)

唐成润,杨柳萌,郑永唐[10](2018)在《基于逆转录酶结构和耐药突变的新型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应对艾滋病治疗过程中严重的耐药性问题,开发新型抗耐药性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分析2015~2018年文献报道的新型抗耐药性NNRTI的代表性实例,探讨了抗耐药性NNRTI与逆转录酶的结合模式,并讨论了药物化学策略在发现和优化新型抗HIV-1药物中的作用。本文指出基于逆转录酶晶体结构信息的药物化学策略是快速发现具有新结构的NNRTI的有效途径,前期构效关系研究能为后续的药物开发提供一定的支持。(本文来源于《国际药学研究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逆转录酶抑制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患者使用核酸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治疗后引起神经病理性疼痛(NP)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接受NRTIs类药物治疗的AIDS患者共计400例,排除信息缺失患者3例,共计患者397例,记录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民族、吸烟史、饮酒史、精神健康状况、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带状疱疹史、结核病史、巨细胞病毒感染史,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这些因素对NP发生的影响。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民族、吸烟史、饮酒史、精神健康状况、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带状疱疹史、结核病史、巨细胞病毒感染史均不是NRTIs治疗NP发生的危险因素(Wald χ~2=2. 60、0. 18、0. 40、0. 35、0. 00、2. 55、2. 17、0. 00、3. 10、0. 05、0. 14、0. 13、0. 06,P=0. 11、0. 67、0. 53、0. 56、1. 00、0. 11、0. 14、1. 00、0. 08、0. 83、0. 71、0. 72、0. 80);对于使用NRTIs引起NP的患者,在采取镇痛药物或者把NRTIs药物更换为替诺福韦(TDF)后,疼痛缓解率达到54. 55%。结论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民族、吸烟史、饮酒史、精神健康状况、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带状疱疹史、结核病史、巨细胞病毒感染史均不是NP发生的危险因素。接受NRTIs治疗后的AIDS患者如果出现NP,可以通过使用镇痛药物或者把NRTIs药物更换为替诺福韦缓解疼痛,从而继续进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逆转录酶抑制剂论文参考文献

[1].金英.非核苷类HIV逆转录酶抑制剂的专利技术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9

[2].张杰,程灏.核酸逆转录酶抑制剂治疗397例艾滋病患者发生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9

[3].王洋.非核苷类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的定量构效关系及分子对接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9

[4].王超群.蛋白激酶A抑制剂对甲状腺癌细胞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表达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9

[5].仝建波,王洋,雷珊,秦尚尚.S-DABO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TopomerCoMFA及分子对接[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8

[6].张旬.杂合型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的设计与合成[D].武汉工程大学.2018

[7].杨晓君,许黔凤,曹杨.分析不同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2种)对艾滋病治疗过程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J].名医.2018

[8].周忠霞,孙林,康东伟,陈子慧,唐苗苗.具有新作用机制的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2018

[9].仝建波,王洋,雷珊,秦尚尚.R基团搜索技术用于硫代氨基甲酸酯类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分子设计[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8

[10].唐成润,杨柳萌,郑永唐.基于逆转录酶结构和耐药突变的新型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8

论文知识图

两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作用位点(...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耐药...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一1蛋白酶的结构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环脲类逆转录酶抑制剂2421141312...

标签:;  ;  ;  ;  ;  ;  ;  

逆转录酶抑制剂论文_金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