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我弥留之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弥留之际,威廉,福克纳,尼采,存在主义,主体性,思辨。
我弥留之际论文文献综述
胡佩佩[1](2019)在《从存在主义视角析《我弥留之际》中的达尔》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弥留之际》是美国着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小说主要讲述了本德仑一家在母亲艾迪去世后将其遗体运到杰弗森镇安葬的全过程。长期以来,小说中最悲情的次子达尔因其在送葬过程中的疯狂举动而备受争议。本文将立足存在主义哲学,从荒诞的存在、异化的人际关系以及自由选择叁个方面来解读达尔的形象。达尔身上体现出来的孤独个体存在的荒诞性、异化的人际关系以及人的生存方式的自由选择等特点使其成为了一个十足的"存在主义者"。(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0期)
贾雯[2](2019)在《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的哥特艺术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小说《我弥留之际》讲述的是一个女人死亡的故事以及一趟运送棺材的旅程。本论文旨在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深入分析哥特艺术在《我弥留之际》中的运用及效果,重现福克纳笔下的哥特式战后美国南方世界,以及美国南方穷白人农民在工业化浪潮及商品经济的冲击下所遭遇的经济困境及精神困境。本文主体分为叁部分。第一章重点对福克纳小说中哥特艺术的源头加以探究,讨论美国哥特传统、战后残酷的美国南方社会现实以及美国南方的文艺复兴文化运动,和福克纳个人生活经历这叁方面对福克纳小说中哥特风格形成的影响。第二、叁章,分别从人物塑造、环境描写、情节安排及主题呈现四个方面,着重探讨了《我弥留之际》中所呈现的哥特艺术。第四章总结了哥特艺术在文本中及文本外的意义。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研究成果,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且给出后续研究的建议。福克纳在这部作品中并未力求塑造完全的典型哥特人物,而是将哥特人物的性格特征及行为特点分散融入到不同的人物之中。在环境描写方面,福克纳塑造了典型的哥特式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在情节安排上,福克纳更是通过一系列带有明显哥特色彩的情节来丰富故事内容,为故事增添合理的戏剧性,展示了人性中愚蠢、荒诞和残忍的一面。在主题呈现方面,由于篇幅限制,本文选择了“死亡”与“复仇”这两个主题。福克纳融入了哥特元素,使得死亡主题与复仇主题更加入木叁分、发人深省。福克纳将哥特艺术与南方世界结合,谱写独特的美国南方哥特小说。哥特风格给《我弥留之际》增添了更加浓郁的悲剧色彩,使美国南方穷白人农民的贫苦生活显得更为真实可怖。同时,福克纳在本书中流露出他的人文关怀,表达了对挣扎在苦难中的南方人民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他对人类终将战胜苦难赢取胜利的坚定信念。(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李梁成[3](2019)在《《我弥留之际》的异托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弥留之际》是威廉·福克纳的重要代表作品。自面世以来,该书受到了来自国内外无数读者和评论家的广泛关注,其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针对该书的研究成果大多围绕其现代语境下的复调特点及其人物混乱意识流外表下的心理深度。其它借助女性主义、存在主义和原型理论视角的研究也很多。但小说丰富的内涵还是为继续研究提供了多种可能。本研究旨在:从福柯的异托邦视角给予该小说新阐释,证明《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运用异托邦建构的一次超凡文学实践。通过分析小说多角度和模糊时间的叙事特点以及每一位本德仑家庭成员的内心执念,本文揭示了多角度叙事实则是一种异托邦的空间并列方式,而时间错位则是异托邦在时间维度上的具体表现。此外,每一位本德仑家庭成员都生活在被自身私密逻辑封闭的异托邦世界而相互疏离。因此,《我弥留之际》在叙事结构和人物刻画上均包含异托邦建构。本研究是少数从福柯的异托邦视角对《我弥留之际》进行解读的尝试之一。(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陈琳琳[4](2019)在《论《我弥留之际》中的反讽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自视的"精心之作",也是福克纳试验其叙事策略的实验性作品。该小说由十五个人物的五十九节内心独白构成,这些内心独白主要围绕艾迪·本德仑的去世和葬礼展开,其间穿插了每个人物对往事的回忆、对当下人事的看法以及内心的隐秘。本文将从反讽角度出发,阐发该作中存在的视点反讽和语调反讽。(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方木,邢雪晶[5](2019)在《《我弥留之际》:隐性进程中的消费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弥留之际》的送葬情节背后隐藏着一个有关消费的隐性进程,小说颂扬显性情节中人物高尚行为的同时,又在隐性进程中揭露了他们丑陋的个人心态。然而,人物的消费主义理念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客观上促成了送葬之旅的顺利推进,另一方面也在为自然灾害和经济危机面前的国家干预破题。由此来看,这是一部影射经济危机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小说。(本文来源于《语言教育》期刊2019年01期)
李梁成[6](2019)在《《我弥留之际》的当代女性主义伦理学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福克纳《我弥留之际》里的本德仑一家的女儿杜威·德尔的女性形象,从母亲和女人的双重角度指出杜威·德尔主体性的丧失。借助伊利加蕾的当代女性主义伦理学视角,本文进一步发现杜威·德尔女性主体性的缺失是与母亲艾迪缺乏沟通交流的结果。通过对小说中病态的母女关系的呈现,福克纳实现了对女性文化的思考以及父权制社会的批判。(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9年01期)
张诗雨[7](2018)在《《在我弥留之际》透视美学之艾迪·本德伦视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在我弥留之际》面世以来,已有多种理论被用于分析该小说的主人公艾迪·本德伦。尽管《在我弥留之际》被标榜为威廉·福克纳的"力作",但由于其晦涩难懂,一代又一代的文学批评家认为这部小说"完全不具有可读性"。其中,以艾迪视角叙事的章节最为抽象。文章从尼采式透视美学哲学思辨的角度对主人公艾迪进行研究,分析了主人公艾迪对自己葬礼这一事件的视角、感知和势,旨在证实此作品是福克纳透视美学思辨的艺术呈现。(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王新芳[8](2018)在《《我弥留之际》镜像叙事与档案价值的史诗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南北战争后,才真正有"美国"历史。南方作家威廉·福克纳以其南方叙述风格奠定了自己美国史诗性小说代表作家之一的地位,被称为美国文学界莎士比亚。史诗性是美国文学属性中反映历史与文化的独特符号。福克纳以具有南部幽默感的精致语句,为美国文学界留下多角度叙述的南方史诗。他的《我弥留之际》以镜像方式展开关于生死主题的故事叙述,以多点聚焦和重复聚焦等手法在意识流中完成了生死更迭的历史语境,并因此铸就美国民族历史的艺术里程碑。(本文来源于《山西档案》期刊2018年06期)
阳丹丹[9](2018)在《为离开而离开——《我弥留之际》的主体逃离》一文中研究指出雅克·拉康言说主体的建构过程表现了在现代理性的背景下对于内部碎片和主体异化景象的恐惧,而美国作家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则再现了一首关于人主体性的悲歌。本文将福克纳的小说《我弥留之际》放置在拉康的言说主体和异化的理论中进行解读,意从全新的角度探讨《我弥留之际》中的艾迪逃离之因以及现代社会主体的逃亡走向悲剧自我的命运必然。(本文来源于《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卢红[10](2018)在《反抗与求索:《我弥留之际》中艾迪和达尔的存在主义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弥留之际》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于1930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以20世纪初的美国南方农村为背景,讲述了本德伦一家历尽千辛万苦为女主人艾迪送葬之旅及前后的故事。小说由15个人物的59段内心独白构成,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一方面表现了福克纳创作结构上的革新,同时也营造出一种破碎感,这与存在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和基本精神不谋而合。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资产阶级文明造成了巨大(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8年26期)
我弥留之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小说《我弥留之际》讲述的是一个女人死亡的故事以及一趟运送棺材的旅程。本论文旨在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深入分析哥特艺术在《我弥留之际》中的运用及效果,重现福克纳笔下的哥特式战后美国南方世界,以及美国南方穷白人农民在工业化浪潮及商品经济的冲击下所遭遇的经济困境及精神困境。本文主体分为叁部分。第一章重点对福克纳小说中哥特艺术的源头加以探究,讨论美国哥特传统、战后残酷的美国南方社会现实以及美国南方的文艺复兴文化运动,和福克纳个人生活经历这叁方面对福克纳小说中哥特风格形成的影响。第二、叁章,分别从人物塑造、环境描写、情节安排及主题呈现四个方面,着重探讨了《我弥留之际》中所呈现的哥特艺术。第四章总结了哥特艺术在文本中及文本外的意义。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研究成果,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且给出后续研究的建议。福克纳在这部作品中并未力求塑造完全的典型哥特人物,而是将哥特人物的性格特征及行为特点分散融入到不同的人物之中。在环境描写方面,福克纳塑造了典型的哥特式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在情节安排上,福克纳更是通过一系列带有明显哥特色彩的情节来丰富故事内容,为故事增添合理的戏剧性,展示了人性中愚蠢、荒诞和残忍的一面。在主题呈现方面,由于篇幅限制,本文选择了“死亡”与“复仇”这两个主题。福克纳融入了哥特元素,使得死亡主题与复仇主题更加入木叁分、发人深省。福克纳将哥特艺术与南方世界结合,谱写独特的美国南方哥特小说。哥特风格给《我弥留之际》增添了更加浓郁的悲剧色彩,使美国南方穷白人农民的贫苦生活显得更为真实可怖。同时,福克纳在本书中流露出他的人文关怀,表达了对挣扎在苦难中的南方人民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他对人类终将战胜苦难赢取胜利的坚定信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我弥留之际论文参考文献
[1].胡佩佩.从存在主义视角析《我弥留之际》中的达尔[J].北方文学.2019
[2].贾雯.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的哥特艺术探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3].李梁成.《我弥留之际》的异托邦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
[4].陈琳琳.论《我弥留之际》中的反讽叙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
[5].李方木,邢雪晶.《我弥留之际》:隐性进程中的消费主义[J].语言教育.2019
[6].李梁成.《我弥留之际》的当代女性主义伦理学解读[J].现代交际.2019
[7].张诗雨.《在我弥留之际》透视美学之艾迪·本德伦视角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
[8].王新芳.《我弥留之际》镜像叙事与档案价值的史诗性研究[J].山西档案.2018
[9].阳丹丹.为离开而离开——《我弥留之际》的主体逃离[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
[10].卢红.反抗与求索:《我弥留之际》中艾迪和达尔的存在主义解读[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