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策略初探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策略初探

◎张玉珍

(金顶镇中心幼儿园,云南兰坪671401)

中图分类号:G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338-02

摘要: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多年幼儿工作实践我试图通过自身体会对影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就帮助幼儿获得良好的自理能力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建议,以抛砖引玉,同广大幼教同仁商榷。

关键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误区拾贝

(一)误区来自家庭教育。

我国的现阶段家庭现状,使家长往往特别重视对孩子的智力开发、知识教育,从胎教到一两岁就教幼儿识字、唱歌、学琴、画画等等,家长对幼儿的技能培训投资是巨大的,而轻视了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树大自然直”的教育误区使他们认为孩子年龄小,不用着急,孩子自理方面的能力现在教不教,学不学是无所谓的,长大了自然就会了。殊不知,这种做法剥夺了幼儿早日获得自理能力的机会,使幼儿事事依赖他人,自然而然形成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别人都应当为我服务的自私自利的性格,这对孩子成长是非常有害的。家长应该从幼儿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幼儿自己动手,让他们通过锻炼建立信心,独立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任务,并为自己能够完成任务而自豪。这是幼儿建立自信心,具有成功感、独立性、意志力的有效前提。

(二)误区来自幼儿园教育。

在幼儿园,教师虽然知道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把幼儿智力和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针对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活动设计比较少。同时教师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幼儿自理能力主要在家庭中培养。当幼儿不会上厕所或不会穿衣时,我们如果不直接动手帮忙,会使家长认为对他们的孩子不够照顾。因此没有有意识地去加强训练,在一些活动中虽然渗透了自我服务的内容,但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有意识地去强化,没有使幼儿形成习惯。

(三)误区来自家长过度的溺爱包办。

案例1:我中(2)班赵晓颖小朋友在幼儿园是个样样表现都很优异的小朋友。她什么事情都能自己做: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整理物品……还常常帮助一些能力弱的同伴,是教师眼中的佼佼者。一天早上来园,赵晓颖的鞋子穿反了,经老师提醒后,她一边说“都怪奶奶给我穿反了。”一边熟练的将鞋子换了过来。

经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幼儿已经熟练掌握了穿鞋的技能,可她为什么还要家长继续“帮忙”呢?这应该归因于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以及他们对孩子自理能力的不信任。现在大多数孩子入学前主要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大,“隔代亲”现象相当普遍退休后的老人对第三代更加的宠爱,他们认为,孩子小,不忍心让孩子干这干那,如果累坏了怎么办?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照料孩子,因此样样事情包办代替。正因为在这种溺爱包办思想的支配下,当孩子们主动要求自己动手时,家长产生了众多的“害怕”和“不信任”思想:孩子自己动手穿衣怕穿不整齐;孩子自己吃饭怕吃不饱,怕掉得到处都是,怕吃得慢饭凉了会生病;孩子自己走怕累着,怕磕着碰着;孩子自己洗脸怕弄得到处是水,怕洗不干净,孩子自己擦屁股怕擦不干净,孩子自己睡觉怕睡不着,怕蹬被子,怕危险……因此家长把孩子动手的愿望和机会全都剥夺了,使孩子一旦离开了父母就不知所措。

(四)误区来自指导培养的策略不当。

案例2:有两位幼儿他们都很想自己动手穿袜子,疼爱他们的妈妈都满足了他们的愿望。当面对幼儿满头大汗的歪歪斜斜的穿进去一只时,A妈妈气冲冲地冲幼儿喊:“我说你不会,你偏要逞能,算了算了,让我重新给你穿。”这位幼儿由这之后再不愿意尝试着自己做事情了。B妈妈去欣喜地赞赏自己的孩子:“哟!今天你自己穿进去一只了,真能干。来,让妈妈瞧瞧!嗯,不错,如果这个地方方向再调整一下就更好了。这位幼儿受到鼓励,不仅把袜子穿得越来越整齐,而且独立做事的兴趣和信心也越来越强了,久而久之,自理能力越来越强了。

从以上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有些家长也想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策略初衷是好的,但到头来,仍然没有效果。其主要原因就是训练方法过于简单、粗暴,没有耐心,挫伤了幼儿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孩子刚开始劳动时,往往做得很慢,有时甚至“闯祸”,这时正需要的家长的支持和鼓励,帮助提高,使幼儿体验到独立完成一件事情获得的快乐,从而增强其做事的信心。

二、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幼儿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幼儿的学习参与、训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有利于他们动作的发展。幼儿又是能力培养的最佳期,良好的生活、生存能力培养将使其终身受益。因此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必需明确:

(一)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是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需要。

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置身到一个新的天地,扩大了生活圈,新的环境,好玩的玩具,强烈地吸引着他们的好奇心,他们喜欢在幼儿园学习、生活。但不会洗手,不会上厕所,不会穿衣等生活自理上的问题,使他们不能很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二)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促进了幼儿的大小肌肉群和动作协调性的发展。

著名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动作教育是日常生活练习的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其责任感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将促进孩子的大小肌肉群的发展,和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如吃饭,幼儿不仅学会手喂饭的动作技能,还发展了孩子的手指肌肉的灵活性及手眼协调性。所以孩子每学一项动作、能力,他的大小肌肉群、动作协调性也将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培养幼儿自理能力有助于培养孩子成独立自信,不依赖成人的性格。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要学会独立用勺吃饭,拿杯子喝水,会洗手,会穿脱简单的衣裤等,然而刚开始时孩子不会穿衣服,袖子伸不进,钮扣扣不好,在家里都由成人帮助。上幼儿园该自己学着穿了,钮扣洞对不齐,硬是对上一遍,二遍,直到对齐,裤子拉不上,硬是哎哟,哎哟用力拉,直到穿上为止。在孩子学习自理能力技能过程中,老师给予适当的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在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勇于面对困难,敢于克服困难,去争取成功的抗挫能力及独立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这种坚强、独立、自信,正是适应未来社会的高素质人才的良好个性品质。

(四)把生活能力的培养与家长工作联系起来。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要做好小朋友的培养和训练,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为此,我们把每月的培养目标,写在家园联系之窗里,交待内容,让家长了解。同时请家长为孩子提供方便,衣装轻便,便于孩子操作,并要求家长在家里进行同步培养。召开家长座谈会,向家长宣传孩子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谈谈培养方法和孩子们的进步等。

三、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改变教育者教育观念。

家庭,是人一生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一生教育的第一位老师;日常生活自理技能教育,是幼儿最基本的生活能力的培养,是在家庭环境中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教育。因此,我们把转换家教观念,改进家教方式放在家教工作的首位。通过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①定期开展相关内容的家长讲座,如“帮助孩子学会自理”,“如何使幼儿学会合作”。②每月出好一份相关内容的家园小报,如“怎样提供孩子自理机会”、“如何使幼儿产生自理愿望”等。③家长观摩幼儿园的半日活动,从中分享教师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技能和教育经验。④举办家教经验交流会。⑤引导家庭之间自由结伴,形成家庭友好小组,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让幼儿体验自理带来的快乐……

幼儿园,教师把自理能力的培养纳入幼儿园教育活动之内,设计一些培养自理能力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教幼儿一些简单的自理技能,如扫地、拖地、收拾碗勺、擦桌椅、整理床铺和玩具……并在日常生活中强化幼儿的自理技能,使幼儿形成习惯。

(二)增强幼儿的自理意识。

家长无条件的包办代替,使幼儿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父母会帮着干(要喝水了,父母会端水来;要起床了,父母会给穿衣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让幼儿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要不怕苦,不怕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首先,我们创设了相应的环境,激发孩子生活自理的愿望。对新入园的幼儿我们从精神和心理上入手,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气氛,产生生活自理的愿望。例如:开学初邀请哥哥、姐姐给弟弟妹妹表演穿衣服、穿鞋子、叠被子等生活技能,然后鼓励幼儿“看谁能像哥哥姐姐一样能干”,从而使幼儿产生“要学习”的心理。

其次,我们对幼儿进行了正面教育,以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如通过谈话“我长大了”、“我会……”等活动,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通过听故事,帮助幼儿充分理解作品内涵,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行为,使幼儿受到感染、教育。在练习中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以提高他的动手能力和意识。再通过分辨不同行为,巩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

(三)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1.寓教于乐,让幼儿学习自理的技能。

幼儿的思维特点告诉我幼儿的模仿性强,很喜欢鹦鹉学舌,儿歌内容具体、直观、形象,琅琅上口,易读易懂。另一方面儿歌内容直接有指导学习的作用。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把一些幼儿自理技巧编成儿歌、歌曲以及设计成饶有趣味的情节等,让幼儿在游戏、娱乐中学习本领。诸如:

学吃饭的儿歌:小调羹,拿拿好,小饭碗,扶扶牢,小眼睛,看好碗,吃得干净真正好。

学叠衣的儿歌:衣服小宝宝,先来站站好,左手抱一抱,右手抱一抱,再来弯个腰。

穿脱裤子的儿歌:小朋友,穿裤子,先把前后看仔细,再让两脚钻山洞,一脚钻进左山洞,一脚钻进右山洞,比比哪只先出洞。

穿衣的儿歌: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出洞子,吱溜吱溜上房子。

脱衣的儿歌:缩缩头,拉出你的乌龟壳,缩缩手,拉出你的小袖口。

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对孩子说来,最高兴事莫过于游戏了,游戏是孩子幸福的源泉。抓住这一特征,我就把自理能力的培养寓于游戏之中,让孩子在游戏中,在自己动手操作中进行能力培养。比如表演和角色游戏:“给小猫洗脸”,“给布娃娃扣纽扣”等,这类游戏是用拟人化手法的构思情节来巩固自理能力的。孩子们在这些游戏中,会学到一些吃饭、穿衣、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然后,再帮助孩子迁移运用到他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种方法,符合幼儿心理特点,自然亲切,生动活泼,收效较明显。再比如竞赛游戏:此类游戏主要是通过竞赛活动来巩固生活技能,培养自立和竞赛精神。有穿衣比赛,穿鞋、叠被铺床、用筷等等。

2.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进行个别指导。

由于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对于每层次的幼儿来说,要求就有所区别,须因材施教。对于自我服务能力较强的幼儿,就以较高水平来要求;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幼儿,就相对降低要求的标准,不可强求,更不可鄙视,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应肯定。我们可以开展“强帮弱”的活动,如在午睡起床后,请能力强的幼儿来帮助能力弱的幼儿穿衣服、鞋子、叠被子等。使能力强的幼儿体验到为他人服务的乐趣,也使能力弱的幼儿在内心深处播下了要学会自我服务的意识并逐步学会掌握自理方法。

3.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幼儿自理的要求。

自理技能的掌握都不是一步到位的,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小朋友学习吃饭,我们首先应该让幼儿学习用勺,再要求幼儿做到“三净”,最后才是要求幼儿注意速度和质量。因此,当幼儿初步掌握一个自理技能时,我们应本着“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逐步提出新要求,以便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教师切不可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以“一步登天”的思想高要求幼儿,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4.体验成功,进一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情感脆弱,能力差,畏惧感强,对于他们的一点点进步,成人都不该忽视,应及时的给予表扬,让幼儿感受到成功的愉快。幼儿获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动自理能力发展的动力。如幼儿自己扣上扣子,但位置却扣错了。我们首先肯定幼儿自理意识,表扬他:“真能干,能自己扣上扣子。”接着纠正:“只是一颗小扣子进错了门,重新扣一次好吗?”使幼儿产生良好情绪,提高自信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自理能力不断提高。因此当幼儿取得点滴进步时,成人的“你真棒”、“你真能干”……都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成为激励幼儿自觉掌握自我服务能力的强大推动力;但当幼儿限于自身能力,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时,我们要耐心细致地引导,还可辅以鼓励性语言(如“你行的”,“我相信你会干好的”等),必要时我们还需协助幼儿实现成功,以免挫伤幼儿积极进取的精神。

5.提供幼儿的自理机会。

孩子虽小,但我们不能低估他们做事的能力,应该不失时机地为幼儿提供锻炼的机会和条件,放手让幼儿去尝试、去体验他要自己干的、能自己干的事情。例如:每天安排小值日生。有管理自然角的,即早晨小值日生要早早入园,给自然角的花、农作物浇水。还有餐前值日生,即餐前和老师一起擦桌子,协助老师一起分小盘、分小勺。餐后帮助老师收拾桌子。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每当这时,孩子总会争先恐后地说:“老师让我来分勺子吧。”“老师让我浇水吧。”

6.巩固幼儿的自理行为。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还要注意以后的巩固练习。教师要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幼儿,使幼儿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

(1)在生活活动中训练幼儿的自理行为。入厕、盥洗、排泄无处不体现着幼儿生活自理的水平,我们和家长都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机,指导、监督幼儿的自理行为,使其形成习惯。如入厕后要求幼儿自觉整理好衣裤,餐前便后要求幼儿能自觉正确洗手,饭后要求幼儿正确漱口的习惯。

(2)在区角活动中练习生活自理的技巧。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掌握技巧、练习技巧、熟悉技巧。如在“过家家”游戏中,给娃娃扣扣子、梳头、穿衣等。在美工区中玩折纸的游戏:如供练习扣扣子的菊花扣,大树与果子扣等,给妹妹系蝴蝶结(练习系鞋带);给开口娃娃喂饭(学习使用勺,拿筷)……,使平时所掌握的自我服务的技能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的机会和条件。

从儿童教育来说,幼儿园是一个人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我们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幼儿的健康人格,而良好的生活习惯正是健康人格的牢固基础。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要充分给他们创造条件,教他们正确的自理方法,多指导、多鼓励、少指责,要多一些耐心和等待,相信我们的孩子有能力进行自我服务。只有这样,培养幼儿较强的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最终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我们的孩子终身得益。

参考文献:

〔1〕胡杰容,马德峰.独生子女社会化研究述评.青年研究,200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第2版,第107、113页。

〔3〕陈会昌.1~10岁儿童父母的教育观念.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3)。

〔4〕徐勇.周克克.36岁儿童母亲鼓励话语分析.幼儿教育科学版,2007,(3)。

〔5〕孙云晓.习惯决定命运.新世纪出版社,2006年3月版。

标签:;  ;  ;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策略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