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落伍”问题研究

林纾“落伍”问题研究

胡焕龙[1]2004年在《林纾“落伍”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 ,林纾因与五四新文化阵营之间激烈的论战而被视为封建复古派 ,遭到严厉批判和唾骂。至今 ,人们仍判其思想在五四时代是守旧落伍的。这已成为林纾研究中一个难以逾越的“坎”。本文试图从文化学的角度 ,结合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变迁的历史轨迹 ,阐明林纾坚守文化保守立场 ,自有其历史与文化意义。循着革命思维模式 ,为了开辟中国历史与文化“新纪元” ,五四新文化人急于埋葬一个“旧”世界 ,因而急盼“敌人”出现 ,以便造成激烈的思想论战。他们诱出了林纾与之论战 ,遂制造了“打退封建复古派疯狂反扑”的现代神话。

杜聪[2]2017年在《林纾思想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林译小说”的序跋为中心对林纾的思想发展历程进行考察。通过对序跋内容、数量变化、以及其中反映出的译书热情变化等方面对这些复杂的序跋进行分析,将序跋分为前后两个时间段,再分别从伦理道德、文学思想、尚武救国思想、政治革命等方面对前后两个时期进行分析比较。前期的“林译小说”序跋主要涉及伦理道德、文学思想及救国思想的论述。从小接受传统教育的林纾,在序跋中常常对名教纲常进行宣扬,但同时他也赞成西方独立自由的婚恋观、支持“兴女学,倡女权”。对于中西文学,林纾经常将两者进行比较,赞赏西方近代文学的优点。对于救亡图存,他曾支持“维新”运动,曾在序跋中宣扬尚武精神,并呼吁国人极力讲求新学。这些序跋见证了林纾曾主张革新,也曾为救亡图存向西学求助。“辛亥革命”之后,纷乱的政局让林纾对“共和”之制感到厌恶和失望,同时他注意到传统文化、伦理纲常面临坍塌的危险,他在译着的序跋中开始表现出对“纲常尽坠”的担心,思想也慢慢退居保守。他对译书事业渐渐倦怠,开始转向对古文的整理。之后,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直接击中了林纾的痛点,在“文白之争”的激烈应战中,林纾“封建余孽”的反派角色被坐实,他成为新文化阵营口诛笔伐的敌人、一个“彻底失败”的落伍者。回望历史,无论是“维新”的林纾,还是守旧的林纾,其思想的发展都绕不开新与旧、中与西的文化抉择。相对于中国近现代那些思想文化界的弄潮儿来说,林纾的思想发展历程是西学东渐大潮下中国传统文人的典型代表,他身上折射出了当时文人在西方文化冲击下思想上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胡焕龙[3]2004年在《林纾“落伍”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林纾因与五四新文化阵营之间激烈的论战而被视为封建复古派,长期受到严厉批判和唾骂。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肯定林纾对中国新文学的贡献及其可贵的爱国精神,但仍视其思想在五四时代是守旧落伍的。这已成为当前林纾研究中一个难以逾越的“坎”。本文试图从文化学的角度,结合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变迁的历史轨迹,阐明林纾坚守文化保守立场,即坚守中国民族文化本位并吸纳西方文化有益因素以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自有其合理之处。本文认为,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中文化保守思潮与文化激进思潮公开决战而后者取得文化话语霸权的重要历史时期,五四新文化阵营把中、西文化由各具特性的空间关系变成“古代”与“现代”的时间关系;在非A即B的革命思维模式下,他们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并企图以西方价值观念取而代之以建设中国新文化。因此他们把一切持中国文化本位立场的人都看成守旧派、复古派、封建卫道士。为了推动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的发展,五四新文化人急盼“敌人”的出现以造成激烈的思想论战。他们看中了在文化界享有声誉而又持文化保守立场的林纾和严复。对五四新文化人的百般挑战,严复置之不理,林纾在沉默一年后终于忍不住挺身而出与新文化阵营对骂,遂引起这场影响深远的新旧大论战。从“打退封建复古派猖狂反扑”的神话外衣看,是“新”战胜了“旧”,实质上,林纾的惨败,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转型历程中的一幕悲剧。

胡焕龙[4]2007年在《林纾哭陵辩》文中指出20世纪初,林纾因与五四新文化阵营的激烈论战和他前后11次以“沧海孤臣”身份哭拜光绪陵的独特举动而被人们视为时代的落伍者、封建遗老,遭到新文化阵营和后世文学史家的否定和唾弃。本文试图从社会政治、文化传统、文化人格等不同侧面对林纾丰富的思想与感情世界进行剖析,尽量接近一个真实的林纾,而不是如许多学人秉承先验的政治理念对林纾进行粗暴的政治判决。

袁进[5]1993年在《译界泰斗与逊清遗老——林纾与《林纾评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近代不乏这样的人物:原本站在时代的前列,成为时代大潮的弄潮儿。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渐渐落伍又成了阻挡时代潮流前进的拦路虎。这些人物中,材纾可谓是一个典型。戊戌变法后,林纾首译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从而掀起近代翻译外国小说的热潮。在这一热潮中,林纾几乎每年都有十余种译着出版,译作总数达180余种。这个记录,恐怕直到今天还很少有人打破。他是当之无愧的译界泰斗。许多人,包括鲁迅、郭沫若等新文学作家在内,就是从林纾的译着中认识到西方小说,开始对西方文学产生兴趣的。然而,随着对“民国”的失望,他转向怀念“大清”,甘心以“布衣”之身,当“逊清遗老”。又在“五四”文学革命发动之际,大放厥词,反对白话,力图维持“古文”的地位,成为螳臂挡车式的人物。

高舒苇[6]2017年在《从《避兵绢本册页》看林纾的绘画艺术》文中研究指明林纾作为中国近现代着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文学家更是享誉一时的画家,曾经是北京画坛的领袖人物之一,对当时的艺术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却在20世纪中国书画史上逐渐为人所淡忘。本文以林纾晚年的绘画作品四帧《避兵绢本册页》为研究对象,从画作《避兵绢本册页》入手,分析解读作品及尝试对其内在意涵进行阐释。文章通过避兵画作题材,结合特殊的历史时期,探讨林纾的艺术活动,对林纾艺术立场的再认识,剖析他的观念产生的价值和意义。论文的绪论部分介绍了四帧画作《避兵绢本册页》的研究状况,结合研究方法内容来阐明本文选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本文的正文共分为叁章。首先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作为画家身份的林纾,再介绍了他晚年创作的《避兵绢本册页》。第二章是对《避兵绢本册页》作品内容的一个探析,通过作者绘画的背景成因、作品画面的形式、作者创作的题画诗和作品本身意境方面的释读来揣摩林纾的绘画风格、艺术形式和思想观念。在文章的最后章节对林纾的艺术思想进行研究探讨,从林纾的画作和画论所阐发的绘画观,探究在当时社会思潮下所产生的艺术观念与思想,以求对林纾有更好的认识。

肖震山, 陈一放[7]2017年在《林纾:文学范式转移中的认同危机与文化困守》文中认为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兴起,中国文学发展向西方文学范式转移,以"古文"为载体的传统文学面临"合法化危机"。以林纾为代表的传统性知识分子文化心理遭遇巨大挑战,产生了文化焦虑与认同危机。"文白之争"中林纾的文化保守立场被视为守旧落伍。在历史语境变化后,以更加理性的眼光进行审视,林纾的文化固守含有诸多正面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经过西方文化的各种冲击,中国思想文化领域身份焦虑与认同危机仍未消弭。现在强调重视文化传承,提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引领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此我们反思与重释林纾的文艺思想,辨析民族文化传统保守的价值,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任淑平[8]2014年在《重新评价林纾及林译小说》文中提出林纾,属于过渡时代的人物,是在一种封闭的环境下、在中西两种文化的激烈碰撞下探索文学的。林译小说存在各种缺陷,如:体裁的误注,林译小说中存在误译、漏译等。但我们仍应看到林纾和林译小说的贡献,如:林译小说思想进步,改变了传统小说只使用章回体的格局,改变了中国人唯中国有文学的观念。本文试图重新评价林纾及林译小说。

刘素萍[9]2012年在《林纾古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纾是清末民初的一位古文家,其古文汲取了中、西两种不同文化体系的精华,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他长于将醇厚深沉的情感凝聚于朴素平淡的家常语之中,又注重古文“意境”的营造,因此,他的古文总体上呈现着一种别具风采的阴柔婉约的美感,有着自己独特的文风。对“新”、“旧”两种文化在林纾思想上和文学创作上所表现出来的矛盾性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林纾古文风格形成的原因。本文分上下两部分对林纾其人、其文进行探讨。上部分着重论述林纾矛盾的“新”、“旧”两重文化观。关于这一问题,笔者将从林纾的生平着手,对他早期和晚期对待两种文化所持的矛盾态度进行探讨。早期,林纾是一位“激进”的维新志士。热情呼吁向西方学习,努力寻找时下社会弊端的根源;源于身份权利的限制,他在自己有限能力的范围内打破传统文学体制,创作白话诗、译述西方文学着作、创作大量写实性的小说,试图去影响世人,改变破败混乱的现状。晚期,政体的变革、文化话语权的反转,使他再次反思造成国家动乱、民不聊生的根源。而他得到的结论主要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废弃,这致使他又反转成了一位“保守”的守旧派领袖。因此他创作古文、着述古文理论、编选古文评点、讲授古文辞,甚至与新文化阵营论辩,至死坚守着他的传统文化、传统古文不能论废的信仰。下部分具体论述了林纾古文创作的风格。林纾作为“新”、“旧”文化交替之际的古文家,其古文也有着两种文化融合的特征,其文集中较有代表性的文体有论辩文、传状文、碑志文和记体文。其论辩文,理足而神旺、含蓄而蕴藉;其传状文则兼取中西精华、述写常人常事;其碑志文一改传统严肃、正式的文风,注重情感的真实流露,并开合葬铭之先河;其记体文(笔者以林纾山水游记为代表)则重点论述了林纾游记以景物刻画为主.减少主体介入的特征和清新简洁、富有神韵的文风。林纾古文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较强的艺术审美性、时代性。对林纾古文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林纾文的成就,更有助于了解林纾其人。

黄志斌[10]2006年在《论林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文中研究说明林纾是一个矛盾的个体。他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矛盾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他的客观评价。对于这种矛盾关系,我们今天可以从坚持传统文化、“五四”运动大背景、与当代对传统文化复兴的对比这叁个角度来作重新认识,从中既看到林纾可爱之处,也正视其可笑之处,同时揭示出对复兴传统文化的意义之处。确立林纾文学地位的仍旧是其小说翻译。他在翻译方面的卓越贡献已得到充分肯定,“林译小说”对中国小说理论作出了较大贡献,正是它提升了中国小说的地位,使晚清小说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上升为主流;它打破章回体,拓宽了小说的题材和形式,体现出了强烈的反帝反封建要求,提倡小说中的平民意识,将同情关注的目光投向下等社会,首次大胆提出现代性爱意识,为中国翻译事业的繁荣开了先河。他对中西文学比较研究的探索为后人奠定了基础;鲁迅、周作人、郭沫若、朱自清和冰心等“五四”一批着名作家均受其译作影响。重新认识林纾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矛盾关系,对林纾翻译的贡献予以挖掘,我们才能正确评价林纾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参考文献:

[1]. 林纾“落伍”问题研究[J]. 胡焕龙. 文艺理论研究. 2004

[2]. 林纾思想发展研究[D]. 杜聪. 江苏师范大学. 2017

[3]. 林纾“落伍”问题研究[D]. 胡焕龙. 安徽大学. 2004

[4]. 林纾哭陵辩[J]. 胡焕龙. 文艺理论研究. 2007

[5]. 译界泰斗与逊清遗老——林纾与《林纾评传》[J]. 袁进.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

[6]. 从《避兵绢本册页》看林纾的绘画艺术[D]. 高舒苇. 江西师范大学. 2017

[7]. 林纾:文学范式转移中的认同危机与文化困守[J]. 肖震山, 陈一放.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7

[8]. 重新评价林纾及林译小说[J]. 任淑平. 青年文学家. 2014

[9]. 林纾古文研究[D]. 刘素萍. 郑州大学. 2012

[10]. 论林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贡献[D]. 黄志斌. 福建师范大学. 2006

标签:;  ;  ;  ;  ;  ;  

林纾“落伍”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