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姆组论文-周仲礼

库姆组论文-周仲礼

导读:本文包含了库姆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伊朗盆地,KASHAN地区,裂缝性储层,相干分析

库姆组论文文献综述

周仲礼[1](2011)在《伊朗KASHAN地区库姆组裂缝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伊朗盆地位于库姆市以北,面积约12万km~2,其中KASHAN地区面积约4958km~2,目前仍是区域勘探阶段,该区无论是地表还是地下情况都非常复杂。中石化于2004年完成探井Arn-1井,在库姆组见工业油流,取得了油气突破。随后的Fkh-1井及Arn-2井和Arn-3井,均以失败告终。通过研究表明,库姆组的主要储集层段是C_4段灰岩、泥灰岩。该套岩层基质孔隙度低,为裂缝性储集层。裂缝一方面是重要的储集空间,同时也是渗流通道,其发育程度主要受褶曲和断层双重作用控制。本文采用地表与地下、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KASHAN地区库姆组构造、地表露头裂缝观察描述、岩心观察描述、测井分析、地震等的综合研究手段,从裂缝的形态学(长度、大小、分布和与岩性关系等)及与构造的关系的角度分析库姆组裂缝特征和主要发育带。具体通过KASHAN地区Navab背斜地表露头的裂缝和节理研究基础上,从地质学角度分析构造对库姆组的控制作用;在井下通过对Fkh-1和Arn-2两口井库姆组的岩心进行了节理及劈理的观测以及成相测井研究,得出了其节理及劈理发育的基本特征,分析裂缝的发育形态;在地下通过KASHAN地区叁维地震资料解释,研究主要断裂发育的纵向和平面形态、展布和发育特征;最后综合相干分析和曲率法对叁维地震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叁维切片,分析裂缝平面发育特征和主控因素。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库姆组的裂缝孔隙度值较小,最大孔隙度不超过2.86%;但断层带附近的裂缝孔隙度很高,一般都大于5%,最大可达13%,说明该裂缝孔隙度明显受断层作用的影响。裂缝孔隙度最发育的点一般靠近断裂带,而受褶曲作用所形成的裂缝孔隙度要小的多,不超过2.86%;孔隙度介于之间的裂缝主要发育在背斜的轴部地区,特别受逆断层与其反冲逆断层所构成的“V”字构造带,一方面受断裂作用的影响,一方面又受褶皱作用的控制,因此孔隙度要比单受褶皱作用要大些,但宽度也较窄,一般只有100m;因此裂缝发育主要受断裂作用影响,其次受褶曲作用的影响,少数受褶曲作用和断层作用的双重影响。Arn-1井目的层C_4亚段小裂缝发育,可达50%左右,且微、小裂缝有30%的连通性好。裂缝形态以高角度缝为主,水平缝、低角度缝次之。高角度裂缝宽度最大值为367.1μm,平均宽度便为166.5μm,渗透率平均达到了1121.6md,充分说明裂缝几乎全部为连通缝。Arn-2井C_4亚段微裂缝发育,近95%的微裂缝基本上都是孤立缝,彼此不连通,只有少量的微裂缝连通。Fkh-1井C_4亚段裂缝几乎为全充填,极少部分为半充填,只发育相互不连通的微裂缝,裂缝形态以中低角度裂缝为主。通过基于地震资料的相干分析和主曲率法对伊朗Kashan地区TM1—TQb层位裂缝发育区的预测可以得出,研究区构造起伏较大、断裂发育,整个Aran背斜及Aran北背斜构造于TQ-TQb层位发育,库姆组以下地层背斜构造逐渐消失。相干时间切片显示库姆组顶面下200-300ms深度处存在一个裂缝发育带,其主要发育区为1号断裂西段和4号断裂东段与6、7号断裂结合处;主要目的层位TQu构造转换带的断裂裂缝发育,为裂缝发育最有利区带,褶皱隆起部位的库姆组裂缝发育程度相对较低。Arn-3处的裂缝发育程度介于Arn-1井和Arn-1井之间。通过主曲率法显示2号断裂南东端发育有一定规模小断裂,推测为裂缝发育有利区带;Arn-1井背斜顶部、Arn-3井背斜顶部及该区的东南部为裂缝发育强度较大地区,根据曲率分析结果,背斜的两个转折端(背斜的肩部),北西向纵张裂缝最为发育;其次在长轴、高点、西倾伏端、断层附近也非常发育,而背斜的翼部裂缝相对不发育。因此,研究区库姆组构造转换带的裂缝发育,褶皱隆起部位裂缝发育程度相对较低;综合分析表明,Arn-1井所处的位置比Arn-2井裂缝要发育,Arn-1井与连通生油凹陷的裂缝系统连通,但Arn-2井可能处于构造转换部位的断裂发育带。(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1-10-01)

吴仕虎,李小刚,陈刚,吴伟航,李先兵[2](2011)在《改进的构造曲率法在伊朗卡山地区Aran背斜库姆组裂缝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Aran背斜是伊朗卡山区块主要勘探目标,前期勘探已揭示其目的层库姆组C4亚段为一套典型的裂缝性储层.在Aran背斜叁维地震构造精细解释基础之上,利用并改进构造线曲率法,五点二次拟合法,对贯穿该构造的276条剖面开展了曲率计算,并编制了C4段顶最大曲率平面分布图.结合断裂系统分布,总结出该构造裂缝发育主要分布在背斜的长轴、高点及北西倾伏端,依据曲率值分布,将该背斜划分为3个裂缝带,并依次对其进行了评价,揭示了裂缝发育分布规律.上述认识对该构造的进一步勘探具有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四川文理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李启飞[3](2010)在《基于构造曲率的库姆组裂缝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常生活中,消耗能源的地方越来越多,而能源的含量却越来越少。拿石油和天然气来说,可供开发的资源已经比较稀缺。容易开发的区域几乎已经开发殆尽,剩下的区域的开发难度逐渐增大。以前开发的资源都是些常规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要想获得更多的石油天然气,人们不得不转向特殊的油气藏开发上。地下的油气资源是存储在储层里的,以前人们研究的对象是孔隙储层,现在研究的储层类型众多。近年来,裂缝性储层引起了地质工作者的浓厚兴趣,也有很多成果出现。早在上世纪的20年代,国外对裂缝性储层就有了研究。主要代表国家有前苏联、美国和法国。如果将裂缝按岩性进行划分,其种类也很多,国外对裂缝性储层进行研究的主要对象则是碳酸盐岩和砂岩裂缝性储层,所发表的主要研究成果也是在这两种岩性的裂缝性储层上,使用的方法多为测井方法。国内对裂缝的研究则相对来说晚一些,从上世纪的60年代才开始,80年代才有较为深入的研究。碳酸盐岩裂缝性储层也是国内研究的重点对象,通过对其研究,国内的地质工作者们总结了一些方法。除了一些常规的裂缝描述方法外,国内在一些数学方法的研究上,还取得了开拓性的进展。比如构造应力场、有限元数值模拟和叁维裂缝预测等。近年来,国内还对叁维地震裂缝预测有了新的探索,这种方法不仅可以预测裂缝的发育情况和分布规律,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重新构造出反应裂缝地球物理特性的曲线。在利用测井资料进行裂缝参数的定量计算中,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方法。比如,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法和斯通利波法研究裂缝的渗透性、张开度以及裂缝的发育程度。本课题所研究的库姆组是中伊朗盆地卡山区块的一部分。碳酸盐岩和一些碎屑岩的沉积是库姆组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利用地震、测井及野外露头等常规方法对库姆组的地层及岩性进行研究,揭示此地区裂缝发育的规律,并对该地区的裂缝参数进行计算,发现中伊朗盆地卡山地区库姆组的某些地质层段比较适合石油天然气的存储。本文在利用常规裂缝描述方法揭示裂缝发育和分布规律的同时,还阐述了运用各种曲率法进行裂缝预测的原理及计算公式,建立了曲率法的计算模型。运用各种曲率方法对中伊朗盆地卡山地区库姆组裂缝的发育情况进行了预测,并模拟了裂缝分布图。最后,将模拟的结果与使用常规的地质学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从而综合预测库姆组的裂缝发育情况。通过预测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出,构造曲率法在裂缝预测中是可行的、合理的。(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0-04-01)

武金龙,李庆忠,陈经覃,刘凯[4](2010)在《伊朗盆地中北部GARMSAR区块库姆组(Qom)E段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Garmsar区块Te-1井岩心资料及露头资料,结合测井资料、物性测试资料及前人研究的成果,对Garmsar区块Qom组E段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Qom组E段储层的主要岩石类型为灰色浅滩相泥灰岩、生物屑灰岩、泥晶生物屑灰岩、生物屑泥晶灰岩、泥岩及具溶孔的生物屑含云灰岩。孔隙类型以粒内溶孔、粒间溶孔、铸模孔和生物体腔孔为主。物性总体表现出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特征,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是控制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Qom组E段主要发育Ⅱ类、Ⅲ类储层。(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勘探与开发》期刊2010年01期)

覃建雄,刘树根,徐国盛,唐勇,刘顺[5](2009)在《中伊朗盆地库姆组层序充填与新特提斯海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伊朗盆地形成和发展受特提斯洋张力以及阿拉伯板块和伊朗板块边缘聚力的复合控制,其演化经历了基底裂谷(Z1)、被动边缘(Z2-T2)、裂谷盆地(T3)、弧后前陆(J-N11)、陆内坳陷—挤压改造(N12-Q)等不同阶段,层序充填包括1个一级层序、3个二级层序,显示明显的纵向迭加、横向复合的复式特点。作为中伊朗盆地弧后前陆演化阶段沉积产物,库姆组层序充填总体呈现碳酸盐岩、火山岩-火山碎屑岩、陆源碎屑岩"混积"的特点。库姆组包括S1、S2、S3、S44个叁级层序,其充填演化经历了Chattian期、Aquitanian早期、Aquitanian晚期、Burdigalian期4次叁级海平面变化事件,最大海平面时期(mfs)位于Burdigalian早期。(本文来源于《地球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王国芝,刘树根,时华星,徐国强,周文[6](2009)在《伊朗Kashan区块库姆组含烃流体来源的地球化学示踪》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Kashan区块上库姆组碳酸盐围岩与裂缝或晶洞充填方解石的87Sr/86Sr,δ18O和δ13C对比研究,确定含烃流体的可能来源。裂缝或晶洞充填方解石的87Sr/86Sr,δ18O/‰(PDB)和δ13C/‰(PDB)分别为:0.7074~0.7087,-12.7~-6.214和0.630~1.883。方解石的87Sr/86Sr,δ18O特征和流体包裹体较高的均一温度(120℃~217℃),说明含烃流体为来自侏罗系Shemshak组的贫锶贫氧流体(87Sr/86Sr=0.7074,δ18OPDB=-12.17‰)、富锶富氧流体(87Sr/86Sr=0.7087,δ18OPDB=-6.214‰)及这两种流体混合形成的混合流体。(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期刊2009年02期)

马若龙[7](2009)在《中伊朗盆地Garmsar区块库姆组沉积微相与储层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伊朗盆地是一典型的新生代弧后盆地,Garmsar区块库姆组形成于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环境,为一套新近纪弧背前陆盆地的碳酸盐岩沉积,为该区主要勘探目的层,是世界上极具特色的含陆源碎屑—火山碎屑的碳酸盐岩混积地层。正是因为盆地性质、储层特征和成藏条件的复杂性,油气勘探具有极大的挑战性。本区岩性以生物屑灰岩、含砂生物屑灰岩、泥晶灰岩为主,为典型的裂缝—孔隙型储层。通过对中伊朗盆地各种资料的研究,结合野外剖面调查,充分利用区内野外实测剖面资料和露头岩样测试资料,对库姆组沉积相进行标识及类型划分,并对库姆组组沉积微相及其平面展布特征进行分析,指出了该区域开阔台地相-高能红藻滩微相和局限台地相-泻湖夹台内滩微相是研究区储层发育的有利部位。通过薄片鉴定、室内物性参数测定分析,确定Garmsar区块库姆组储层的生物类型、储集空间类型、孔喉关系、储层成因机制和储层物性分布特征。镜下观察Garmsar区块库姆组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类型多样,可分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及裂缝。原生孔隙可见生物体腔孔及残余的粒间孔,次生孔隙可见粒内溶孔、粒间溶孔、晶间孔等,裂缝主要为溶缝及构造微裂缝。库姆组自下而上分为A、B、C、D、E、F、F六段,其中F段中部的粒内溶孔最为发育,而溶缝主要出现在C1、C3亚段,整个库姆组构造微裂缝不甚发育,即储层孔渗搭配条件比较差,属于中—低孔、低渗—特低渗储层,且存在严重的不均一性。指出了油气发育有利区域,并进行区带与钻探目标的预测评价。为此从沉积相与储层特征角度研究认为中伊朗盆地Garmsar区块Qom组油气勘探存在一定的风险。(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09-04-01)

王东旭[8](2007)在《伊朗卡山地区库姆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渐新统—中新统库姆组海相碳酸盐岩是伊朗卡山地区目前最有利的一套储层,且已获得了高产工业油气流。通过钻井、测井、地质、地球物理等方法,对这套储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评价,结果发现,库姆组储层以台地相生物灰岩为主,有效储集空间为溶孔和裂缝,孔隙类型是裂缝+孔隙型,具有双重介质特征。利用地震属性分析、波阻抗反演等方法,对库姆组有利储层的分布进行了平面上的预测,发现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断裂、构造发育部位和褶皱的转折端,但平面上和垂向上都具有强非均质性,认为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活动是控制该区储层发育的3个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07年06期)

张海峰,时华星,张守鹏,王伟庆[9](2007)在《伊朗Kashan地区库姆组沉积相及其对储层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伊朗Kashan地区库姆组形成于混水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环境,以碳酸盐岩与陆源碎屑岩的混合沉积为主,沉积特征受陆源碎屑的影响较大。库姆组自身储集条件偏差,裂缝和溶孔在储集空间中占绝对优势,断裂活动及相伴生的溶蚀活动是控制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而沉积相则为之提供物质基础。有利储集相带主要分布在应力集中区域和岩石破裂地区,其中局限台地滩相和叁级层序界面之下的岩溶带是最佳储层发育位置。(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07年05期)

唐勇[10](2007)在《中伊朗盆地喀山探区库姆组沉积相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伊朗盆地为北西-南东走向弧后挤压性前陆盆地,喀山探区(Kashan area)是盆地东部一个以中新生界为主的次级坳陷。中伊朗盆地Kashan探区库姆组(Qum formation)是伊朗中部主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系,也是本次研究的重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前人对中伊朗盆地喀山探区研究做了许多工作,Qum组的勘探程度亦不断加深,探区地质、地球物理、古生物及遗迹化石资料不断丰富,为探区沉积学研究提供了条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以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石油地质学、岩相古地理学等为指导,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古生物及遗迹化石等相标志,对研究区沉积相类型、沉积模式、沉积相纵向演化及平面展布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取得的主要认识和成果如下:首先,通过露头剖面观测,结合镜下薄片鉴定,分析了研究区Qum组的岩石学、沉积构造、遗迹化石特征,总结各类相标志及其指相意义。其次,在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沉积格局研究,通过对相标志的识别和反映沉积相纵向演化的基干剖面的分析,在Qum组识别出碳酸盐台地、陆棚两大相区,并建立了相应相模式。其中,A至C_3应以混积陆棚沉积为主,包括:陆棚浅海、陆棚浅滩、滨浅海、滨岸相;C_4至F以台地沉积为主,包括:开阔台地、局限台地、盆缘等相。再次,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根据层序界面标识、特征和类型及岩石地层、生物化石分布等,在中伊朗盆地新生界识别出1个一级层序(ⅠS)、3个二级层序(ⅡS),其中Qum组识别出4个叁级层序(S)及若干次一级沉积层序。在单井层序地层划分的基础上,对7条连井剖面展开了层序区域对比研究。最后,结合Qum组构造演化背景及地层厚度、灰岩厚度、膏岩厚度、碎屑岩百分含量以及百分含量的变化规律,根据野外露头剖面和钻井资料,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以沉积体系域(TS)为作图单元,分别系统编制出S_1、S_2TST、S_2HST、S_3TST、S_3HST、S_4TST、S_4HST的层序古地理图,恢复了中伊朗盆地Qum组层序古地理演化史。(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07-06-04)

库姆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Aran背斜是伊朗卡山区块主要勘探目标,前期勘探已揭示其目的层库姆组C4亚段为一套典型的裂缝性储层.在Aran背斜叁维地震构造精细解释基础之上,利用并改进构造线曲率法,五点二次拟合法,对贯穿该构造的276条剖面开展了曲率计算,并编制了C4段顶最大曲率平面分布图.结合断裂系统分布,总结出该构造裂缝发育主要分布在背斜的长轴、高点及北西倾伏端,依据曲率值分布,将该背斜划分为3个裂缝带,并依次对其进行了评价,揭示了裂缝发育分布规律.上述认识对该构造的进一步勘探具有参考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库姆组论文参考文献

[1].周仲礼.伊朗KASHAN地区库姆组裂缝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11

[2].吴仕虎,李小刚,陈刚,吴伟航,李先兵.改进的构造曲率法在伊朗卡山地区Aran背斜库姆组裂缝研究中的应用[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

[3].李启飞.基于构造曲率的库姆组裂缝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10

[4].武金龙,李庆忠,陈经覃,刘凯.伊朗盆地中北部GARMSAR区块库姆组(Qom)E段碳酸盐岩储层特征[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10

[5].覃建雄,刘树根,徐国盛,唐勇,刘顺.中伊朗盆地库姆组层序充填与新特提斯海演化[J].地球学报.2009

[6].王国芝,刘树根,时华星,徐国强,周文.伊朗Kashan区块库姆组含烃流体来源的地球化学示踪[J].矿物岩石.2009

[7].马若龙.中伊朗盆地Garmsar区块库姆组沉积微相与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

[8].王东旭.伊朗卡山地区库姆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

[9].张海峰,时华星,张守鹏,王伟庆.伊朗Kashan地区库姆组沉积相及其对储层的控制作用[J].地质科技情报.2007

[10].唐勇.中伊朗盆地喀山探区库姆组沉积相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

标签:;  ;  ;  ;  

库姆组论文-周仲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