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次生阔叶林论文_杨会侠

导读:本文包含了天然次生阔叶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阔叶林,林分,土壤,次生林,森林,空间结构,群落。

天然次生阔叶林论文文献综述

杨会侠[1](2017)在《不同经营模式天然次生阔叶林土壤理化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了解不同经营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该文对哈尔滨市丹清河林场近自然经营、传统经营和对照3种经营模式下的天然次生阔叶林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次生阔叶林土壤物理性质受经营模式的影响较小;与对照相比,近自然经营能显着提高0~40 cm土层土壤全碳、全氮含量;近自然经营和传统经营对提高林地土壤全磷含量有一定的效果;近自然经营林分20~40 cm土层土壤全钾含量显着低于对照;近自然经营显着提高了土壤缓冲性,并显着降低了表层土壤C/N比值。由此可知,近自然经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天然次生阔叶林土壤化学性质。(本文来源于《辽宁林业科技》期刊2017年03期)

魏莉[2](2015)在《天然次生阔叶林林分直径分布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天然次生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地调查获取不同林分直径结构数据,利用叁参数Weibull分布拟合不同林分直径分布,并与实际林木株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叁参数Weibull分布拟合不同次生阔叶林林分直径分布效果良好,林分位置参数(a)在7~15之间,尺度参数(b)在为7.17~9.12之间,形状指数(c)在0.849 5~0.925 6之间。该研究结果可以实际应用于森林资源资产调查评估工作中,为林分收获预估和森林资产评估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林业科技》期刊2015年05期)

李大标[3](2014)在《遂昌县天然次生阔叶林群落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运用Shannon-wiener和Mclntoch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采用相邻格子法进行调查,对遂昌县天然次生阔叶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木荷(Schima superba)、甜槠(Castanopsis eyrei)、柯(Lithocarpus glaber)、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等为群落优势树种;常见的自然恢复乔木阔叶树种共有42种;在一定的海拔梯度下,天然次生阔叶林群落总体物种多样性随海拔降低而呈起伏下降的趋势。(本文来源于《浙江林业科技》期刊2014年06期)

陈诚[4](2014)在《四川盆周西缘天台山不同恢复阶段天然次生阔叶林土壤种子库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种子库和种子雨是植物定居、生存、繁衍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两者在植被更新与恢复、群落演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年来,对盆周西缘中山地带天然次生阔叶林的自然恢复的生物物质基础及其相应生态学规律缺乏系统研究,自然恢复过程缺乏科学、合理指导,其成效甚微。本研究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通过对地处四川盆周西缘中山地带的天台山林区不同恢复阶段不同时间天然次生阔叶林种子库和种子雨的组成、多样性、相似性、关联度、空间分布格局等特征的研究,解释该地区阔叶林自然恢复的演替进程和群落发展方向,利用其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为相似背景下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按植物的耐阴性、生活型组成及结构,将研究地植被恢复现状划分为前期、前中期、中期3个阶段,通过植被样地及土壤样方调查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恢复阶段种子库不同生活型物种比例特征。研究地带植被属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3个恢复阶段林分土壤种子库中有物种15科23种,其中草本4种,灌木8种,乔木11种。乔灌木以落叶物种为主。草本以凤仙花科和禾本科植物为主;灌木以蔷薇科和虎耳草科为主;乔木以山茱萸科和蔷薇科为主。随着演替的进行,土壤种子库全年种类逐渐减少,其中乔木、灌木、草本种类均逐渐减小。草本种子占该阶段总种子含量比例先增加后减小,最大值出现在前中期,达20.29%,最小值出现在中期,达9.18%;灌木种子先减小后增加,最大值出现在中期,达15.31%,最小值出现在前中期,达5.72%;乔木种子数量则逐渐增加,最大值出现在中期,达75.51%。2不同恢复阶段林分土壤种子库储量特征。种子储量最大的是前期,为1610.29个/m2,其次为前中期,为610.42个/m2,最少的是中期,仅为293.75个/m2。这种储量的差异与林龄和结实量有关。从种子活性比例看,前期比例最高,达到55.28%,其次中期,为54.97%,前中期最低,为53.03%。3不同恢复阶段林分土壤种子库多样性特征。以全年数据作为分析:随着演替的进行,Pielou旨数逐渐增大,变化区间为0.6720~0.7850;Marglef旨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逐渐减小,变化区间分别为1.4146~1.8200、2.0716~2.0773;Simpson指数逐渐增大,变化区间为0.8038~0.8149。4土壤种子库在小尺度空间呈明显的垂直分布特点。各层种子种类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少,各层种子数量随着土层的加深先增大后减小。随着演替的进行,枯枝落叶层Pielou指数逐渐减小,变化区间为0.813-0.878,其余3层则逐渐增大,变化区间为0.64-0.932;而各层Marglef指数一直减小,变化区间为0.5378~1.7421;各层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表现一致,变化区间分别为1.5794-1.8132、0.7118-0.8205。枯枝落叶层保存的种子比例逐渐增大,0-5cm层与5~10cm层种子密度比逐渐减小,变化区间为3.09-4.14,说明土壤种子垂直下移相对较深,有利于更多物种种子的储存。5不同恢复阶段林分种子雨特征。种子雨物种数和雨量随演替进行逐渐减小,存活率则先增大后减小,种子分布逐渐均匀,Marglef指数逐渐减小;而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先增大后减小。全年各时间点收集到的种子雨共有乔灌木物种10科15种,其中灌木有5种,乔木有10种。前期阶段种子雨全年共有9科13种,以乔木为主,雨量达55.97个/m2,种子存活率先增大后减小,在10月份达到最高,达98.44%。前中期阶段种子雨全年共有8科10种,以灌木为主,雨量达16.83个/m2;存活率波动较大,9月达最高,为99.49%。中期阶段种子雨全年共有6科7种,以乔木为主;雨量达11.80个/m2;种子雨存活率逐渐增大,10月和11月最高。6不同恢复阶段天然次生阔叶林种子库相似性特征。天然次生阔叶林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相似性指数、种子库与种子雨相似性指数均随演替过程先增大后减小,在前中期出现最大值,Sorensen指数分别为0.71、0.55。种子库与幼苗幼树相似性随演替先减小后增大,在前中期出现最小值,Sorensen指数为0.17。各恢复阶段均出现较多幼苗幼树,生活型以灌木为主,表明盆周西缘天台山次生阔叶林土壤种子库能够为天然更新能力和生物多样性的提高提供基本条件。7不同恢复阶段土壤种子库种间关联度大多数呈负关联。通过X2统计量检和关联指数AC值相结合,对3个阶段8月份共231对土壤种子库进行种间关联性研究。前期共有66个物种对,其中25个正关联,41个负关联;前中期共有120个物种对,其中32个正关联,86个负关联,2个完全独立物种对(灯台-华西花楸,灯台-株木);中期共有45个物种对,其中17个正关联,28个负关联。多数树种对之间存在负关联,而且负关联强度较高,可以认为今后树种之间的竞争、物种更替现象将激烈,且频繁发生,组成和结构不稳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应采用择伐等措施,缓和种间矛盾,减少由于竞争导致的林木自然稀疏等现象的发生。8不同恢复阶段土壤种子库在小尺度空间下呈聚集分布,但其聚集程度有所不同,以聚合性指数(PAI)为例,前期为1.89,前中期为1.97,中期为1.32。表明中期土壤种子库分布在小尺度空间内趋向随机。(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吴文军[5](2012)在《东至县天然次生阔叶林的保护对策及林分改造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阔叶林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很多树种都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被广泛应用于家具、建筑、造纸等领域。同时,天然阔叶木材还是人民生活、农业产业发展以及工业产品制造的重要原料。介绍了东至县天然次生阔叶林的现状、遭到破坏的原因及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及林分改造措施,以期为东至县进一步加强对天然次生阔叶林的保护力度以及改善林分结构、促进林分更新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期刊2012年12期)

樊丙玉[6](2012)在《天然次生阔叶林林分空间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安徽省青阳县酉华镇、朱备乡以及铜陵县叶山林场内四种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选择有代表性、能够反映该森林类型林分特征的地段设置调查样地和土壤剖面,进行样地和土壤理化性质调查,计算各森林类型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和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分析对比不同森林类型林分空间结构特征,以及对应类型的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为林分空间结构调整和优化、植被恢复、改善林地肥力、林地水源涵养功能评价等提供依据。类型Ⅰ为麻栎、小叶栎、枫香组成的落叶混交林;类型Ⅱ为麻栎、白栎、榉树落叶阔叶林;类型Ⅲ为麻栎与苦槠、青冈栎等树种组成的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类型Ⅳ为麻栎与化香、枫香等落叶阔叶混交林。四种森林类型林分优势树种均为麻栎,林分胸径正态分布检验表明各林分胸径分布均具有同龄林林分胸径结构特征。四种森林类型的林分总体平均角尺度分别为0.49、0.51.0.51和0.56,类型Ⅰ、类型Ⅱ和类型Ⅲ林分总体空间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类型Ⅳ为团状分布;林分优势树种麻栎多为随机分布。各类型的林木总体平均混交度分别是0.59、0.30、0.34和0.54,类型Ⅰ和类型Ⅳ林木总体呈中度以上混交,类型Ⅱ和类型Ⅲ林木总体呈弱度混交;但林分优势树种麻栎均呈弱度混交,而伴生树种多为中度以上混交。各类型林分平均大小比数由大到小依次是类型Ⅳ(0.52)、类型Ⅱ(0.50)、类型Ⅰ(0.49)、类型Ⅲ(0.47),林木总体生长都处于中庸生长态势;林分优势树种平均大小比数一般都比伴生树种小。四种森林类型土壤pH值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均为酸性土壤。各类型全N均值在0.72-1.58g/kg之间,全P均值在0.58-0.80g/kg之间,全K均值在6.03-24.11g/kg之间,全K含量高于全N和全P;速效N含量均值为49.15-102.93mg/kg,速效P含量均值为5.99-8.52mg/kg,速效K均值为47.73-88.29mg/kg,速效N含量高于速效P和速效K,速效P含量较低,处于轻度到中度贫瘠,速效K处于中度贫瘠。四种森林类型林地土壤的容质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饱和含水率、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变化趋势均与土壤容质量的变化趋势相反。各类型土壤容质量是类型Ⅱ(1.407)>类型Ⅰ(1.367)>类型Ⅲ(1.324)>类型Ⅳ(1.045),类型Ⅳ林地土壤最为疏松,透水通气性能最好;四种森林类型土壤总孔隙度加权均值依次为:45.6%、44.0%、44.6%和54.8%,类型Ⅳ土壤的通透性最好,类型Ⅰ、类型Ⅱ、类型Ⅲ的土壤通透性能相当。四种森林类型林地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都是随着土层深度变化与对应的土壤孔隙度变化规律一致。类型Ⅱ(2639.3t/hm~2)和类型Ⅲ(2674.4t/hm~2)土壤总体最大持水量相当,类型Ⅳ土壤总体最大持水量最大(3289.6t/hm~2);四种森林类型土壤总体非毛管持水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类型Ⅱ(641.5t/hm~2)、类型Ⅳ(550.0t/hm~2)、类型Ⅲ(544.0t/hm~2)和类型Ⅰ(533.9t/hm~2),类型Ⅱ的非毛管持水量较强,类型Ⅰ、类型Ⅲ、类型Ⅳ非毛管持水量差距不大。林分空间结构与土壤养分指标存在较大相关性,全P在0.05显着水平上与混交度和大小比数的相关性显着。所得拟合方程为:Y=0.226x1-1.625x2+1.395,回归检验分析残差较小。林分空间结构指数与土壤持水量各指标存在一定相关性,但只有林分角尺度与土壤非毛管含水量模型的置信度在99%以上,相关性较为显着,经方程拟合,所得表达式为:Y=587.177x–119.153。(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黄庆丰[7](2011)在《皖南低山天然次生阔叶林林分结构与优势树种地上生物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林分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和非空间结构,传统林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林分的非空间结构,如林分的树种组成、年龄结构、直径结构、树高结构、密度和蓄积等指标的描述,这些表示方法对于林分数量特征的描述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以从数量上表示林分的特征和生产力信息,但由于缺乏空间分布信息,因此在森林经营与管理工作中,难以对其经营措施和技术的选择做出正确的判断。随着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兴起,森林的结构、过程和诸多关系等洋细信息越来越成为森林经营的前提,其中涉及单木之间空间关系的林分空间结构特征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成为国际上天然林经营模拟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本文以安徽省铜陵县和青阳县上世纪50年代封育的四种天然次生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选择有代表性、能够反映该森林类型林分特征的地段设置调查样地或样方。调查每个乔木样方内胸径大于5cm的树种名称、胸径、树高等,并用全站仪测量并记录全部乔木的叁维坐标(X,Y,Z),绘制林木平面空间位置图。为避免边缘误差,在每块样方四周设置5m的缓冲区,缓冲区内的树木只作相邻木记载。调查记载每个灌木和草本样方内植物名称、株数、盖度等。以林分优势树种为对象,在乔木样方中按径阶选取平均标准木,用Monsi分层切割法测定乔木地上生物量,并进行树干解析。灌木和草本层生物量测定采用全收获法。在以上外业调查的基础上,计算各森林类型林分植物多样性和空间结构参数指标,建立林分优势树种地上部分生物量模型及其生长模型,估算林分生物量,分析对比不同森林类型林分空间与非空间结构特征,为植物多样性保护、林分空间结构优化调整及生物量估测等提供依据。类型Ⅰ为麻栎与青冈栎、苦储等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类型Ⅱ为麻栎与化香、枫香等落叶阔叶混交林;类型Ⅲ为麻栎与小叶栎、枫香落叶混交林,类型Ⅳ为麻栎落叶阔叶林。四种森林类型林分优势树种均为麻栎,林分直径分布都具有同龄林林分直径结构特征。类型Ⅰ为麻栎、青冈栎-黄山溲疏-半岛鳞毛蕨拼落,共有52种植物,分属33科、43属。乔木层有13科、18属、20种;下木(含木质藤本)层有22科、31属、37种;草本层有8科、8属、9种。类型Ⅱ为麻栎、化香、国槐-水竹-显子草群落,共有93种植物,其中:乔木层19种,分属12科17属;下木层(含木质藤本)有51种,分属31科43属植物;草本层(含藤本)有18科23属,23种植物。类型Ⅲ为麻栎-淡竹-禾叶土麦冬群落,林分乔木层组成树种分属2科2属;下木层有17科18属21种植物;草(含藤)木层植物有10科12属13种。类型Ⅳ为麻栎-淡竹-麦冬群落,林分组成树种分属壳斗科的栎属和榆科的榉树属,优势树种为麻栎,伴生树种有榉树和白栎;下木层有17科17属21种;草本层有7科8属8种。四种森林类型乔木层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在0.18-1.25之间,下木层植物多样性在1.55—1.92之间,草本植物多样性在0.24—1.43之间。分层平均植物多样性变化规律是下木层最大(1.67),其次是乔木层(0.85),最低是草本层(0.74)。类型Ⅱ和类型Ⅲ林分林木总体呈中度以上混交;而类型Ⅰ和类型Ⅱ林分林木总体呈弱度以上混交。但四种森林类型林分优势树种麻栎均呈弱度混交,而伴生树种多为中度以上混交。林分平均大小比数是类型Ⅳ(0.52)>类型Ⅱ(0.50)>类型Ⅰ(0.49)>类型Ⅲ(0.47)。但林分优势树种平均大小比数一般都比伴生树种小。林分平均角尺度为类型Ⅱ(0.56)>类型Ⅰ、类型Ⅳ(0.51)>类型Ⅲ(0.49),林分优势树种多为随机分布。皖南低山天然次生阔叶林林分非空间结构与空间结构研究的最小取样面积为3600-3700m2,此面积能充分反映林分空间与非空间结构多样性,满足林分结构多样性研究精度需要,同时又可以减少外业调查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麻栎单木地上部分生物量模型为:树干生物量:W树干=0.0197D2.1454H0.9117;树枝生物量:W树枝=0.09593.2301H-1.279;树叶生物量:W树叶=0.03214D1.7386H-0.1539;总生物量:W总=0.0397D2.3628H0.518。从麻栎单木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及各器官生物量模型拟合效果来看,总生物量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其次是树干、树枝和树叶麻栎单株叶面积指数在0.55-4.01之间,平均1.58左右;叶面积比(干叶重)差异较小,集中在5.37-8.26m2/kg之间。单株叶面积预估模型为W=0.0310(D2H)0.7570四种森林类型乔木层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在137.1701t/hm2-180.0406t/hm2之间,生物量大小依次是类型Ⅳ>类型Ⅲ>类型Ⅰ>类型Ⅱ。下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在8.7835t/hm2到16.2940t/hm2之间。林分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在149.5523-195.1146t/hm2之间,其大小依次是类型Ⅳ>类型Ⅲ>类型Ⅰ>类型Ⅱ。林分地上部分生物量是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占林分地上部分生物量的90.0%以上,下木层占5.0%以上,而草本层只占0.1%。(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1-11-01)

王小明,王刚,周本智,钟绍柱,孔维健[8](2011)在《中亚热带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水文生态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浙江省庙山坞自然保护区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的水文生态特征进行了为期1a的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天然次生林土壤水分具有明显月动态变化规律和垂直变化特征,土壤含水量年均14.24%~22.55%,年内变化与降雨量趋势基本一致,为先上升后下降。表层(0—5cm)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较大,随着深度的增加,森林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减小。(2)坡面径流量月变化较大,与一次性降水有密切关系。集水区径流量月际间变动幅度较大,8月份径流量达到最大值389.11mm。(3)流域内的多次水质抽样检验结果表明,多数水质指标都达到一类水质标准,超标指标主要是总氮和pH值。(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1年01期)

肖复明,汪思龙,范少辉,杜天真,陈龙池[9](2006)在《湖南会同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呼吸量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对湖南会同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中红拷-青冈-刨花楠群落CO2排放动态和各树种呼吸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木质器官呼吸速率与其直径呈负相关关系,林木树干呼吸的季节变化规律为3—7月随着树木生长和气温的升高,树干呼吸呈上升的趋势,7月达年呼吸速率的最大值,8—12月呈逐渐递减的趋势,1—3月树干呼吸基本维持在一定数值上.根据测出的有关参数,用积分方法推导出阔叶林群落呼吸量为22·791t/(hm2·a),其中,树干、树枝、树根和树叶分别占年群落呼吸量的54·0%、17·2%、9·6%和19·2%.(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S2期)

王清奎,汪思龙[10](2006)在《天然次生阔叶林转变为杉木人工林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南方,天然次生阔叶林转变为杉木人工林是一种常见的管理措施。为研究森林利用方式转变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我们在中国科学院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比较了天然次生阔叶林、第一代和第二代杉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量。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态氮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明显低于天然次生阔叶林。第一代、二代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碳仅为天然次生阔叶林的53%和46%,微生物氮为97%和79%。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占有机碳的比例也低于天然次生阔叶林土壤,但微生物量氮则相反,为杉木人工林高于天然次生阔叶林。因此可以得出,天然次生阔叶林转变为杉木人工林以及杉木林连栽引起了土壤生物学特性和土壤质量降低。图2表3参36。(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期刊2006年03期)

天然次生阔叶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天然次生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地调查获取不同林分直径结构数据,利用叁参数Weibull分布拟合不同林分直径分布,并与实际林木株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叁参数Weibull分布拟合不同次生阔叶林林分直径分布效果良好,林分位置参数(a)在7~15之间,尺度参数(b)在为7.17~9.12之间,形状指数(c)在0.849 5~0.925 6之间。该研究结果可以实际应用于森林资源资产调查评估工作中,为林分收获预估和森林资产评估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天然次生阔叶林论文参考文献

[1].杨会侠.不同经营模式天然次生阔叶林土壤理化性质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2017

[2].魏莉.天然次生阔叶林林分直径分布规律的研究[J].安徽林业科技.2015

[3].李大标.遂昌县天然次生阔叶林群落特征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14

[4].陈诚.四川盆周西缘天台山不同恢复阶段天然次生阔叶林土壤种子库特征[D].四川农业大学.2014

[5].吴文军.东至县天然次生阔叶林的保护对策及林分改造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2

[6].樊丙玉.天然次生阔叶林林分空间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

[7].黄庆丰.皖南低山天然次生阔叶林林分结构与优势树种地上生物量[D].安徽农业大学.2011

[8].王小明,王刚,周本智,钟绍柱,孔维健.中亚热带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水文生态效应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1

[9].肖复明,汪思龙,范少辉,杜天真,陈龙池.湖南会同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呼吸量测定[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

[10].王清奎,汪思龙.天然次生阔叶林转变为杉木人工林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英文)[J].JournalofForestryResearch.2006

论文知识图

八仙山景区特色-八仙山的不景茶旅胜地-华顶云锦杜鹃决策过程北京市森林固定样地分布图华顶国家森林公园-①方广寺华顶国家森林公园-②石梁飞瀑

标签:;  ;  ;  ;  ;  ;  ;  

天然次生阔叶林论文_杨会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