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瘤活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细胞,活性,高效,因子,肿瘤,微管,菌苗。
抗瘤活性论文文献综述
侯磊,赵永丽,安改丽,何莉,陈鑫[1](2019)在《NGR与iso DGR对抗菌肽在CD13~-/α_vβ_3~+乳腺癌中抗瘤活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携带NGR结构抗菌肽(CNAK)与携带iso DGR结构抗菌肽(CDAK)在CD13~-/α_vβ_3~+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中靶向识别与和诱导凋亡能力。方法 MTT法计算不同浓度CDAK与CNAK作用MDA-MB-231细胞24 h的细胞存活率与半抑制浓度(IC_(50))。CRLK(随机肽)、CDAK与CNAK作用MDA-MB-231和HFF细胞12 h,荧光显微镜观察识别能力,流式细胞仪分析结合能力。CRLK、CDAK与CNAK作用MDA-MB-231细胞24 h,流式细胞仪与Western-blot分析凋亡与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 CDAK与CNAK对MDA-MB-231细胞生长抑制呈剂量依赖性,IC_(50)分别为227μg/ml与210μg/ml。CDAK与CNAK仅进入MDA-MB-231细胞,CRLK未进入细胞内。CDAK与CNAK细胞结合能力分别为22±2.16与28±2.98(P<0.05)。CDAK组与CNAK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3.56%±2.16%与25.33%±2.77%,Caspase-3相对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6±0.14与1.87±0.2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指标中,CRLK与CDAK和CNAK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GR较iso DGR能够促进更多抗菌肽与CD13~-/α_vβ_3~+乳腺癌细胞结合,但抑制细胞生长与诱导凋亡能力无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柯婷梅[2](2018)在《二甲双胍增敏紫杉醇抗瘤活性并减轻神经痛的药效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小鼠腹腔注射抗肿瘤药物紫杉醇建立外周神经痛模型,研究二甲双胍缓解紫杉醇引起神经痛的作用并探讨可能的机制。通过紫杉醇与二甲双胍联合作用于人神经胶质瘤细胞,探讨二甲双胍增敏紫杉醇抗癌活性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小鼠动物房适应性饲养3-5天,筛选出基础痛阈值合格的小鼠50只,随机将其分成5组:对照组、紫杉醇组(100 mg/kg)、秋水仙碱组(100μg/mg)、紫杉醇+秋水仙碱组和紫杉醇+二甲双胍组(200 mg/kg)。紫杉醇隔天腹腔注射1次诱导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二甲双胍和秋水仙碱于造模前1天开始腹腔注射,每天1次。分别在实验的第1、3、5、7、9、11、13天用红外热刺痛仪(红外强度为40%)和机械针刺激检测小鼠的热痛阈值和机械痛阈值。人神经胶质瘤细胞U251分为4组:对照组、紫杉醇组、二甲双胍组和紫杉醇+二甲双胍组。药物处理48 h后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率;α-tubulin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微管的形态和数量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游离和聚合微管的含量、自噬相关蛋白p62、LC3B的以及、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CHOP和PERK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紫杉醇腹腔注射可明显诱导小鼠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降低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P<0.05)。与紫杉醇组相比,秋水仙碱和二甲双胍可显着改善紫杉醇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增加小鼠的机械痛阈值和热刺痛阈值(P<0.05)。CCK-8检测结果显示二甲双胍和紫杉醇抑制神经胶质瘤细胞生长U251的最佳给药浓度分别是10 mM和1μM;二甲双胍可显着增强紫杉醇的抗癌作用,且联合用药的抑制效应强于单一给药组(P<0.05)。U251细胞α-tubulin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微管形态规则,数量较多,染色均匀,微管从微管组织中心呈放射状散发充满胞质直达细胞边缘,呈清晰丝状,围绕在细胞核周围,形成完整的网络状结构;紫杉醇组的微管则呈现无规则的形态聚集在细胞核的周围,结构不清晰,细胞失去极性;Nocodazole组微管可见到密度较低呈现丝状的梭形围绕在细胞核外围;紫杉醇和二甲双胍联合给药组较紫杉醇单独给药组相比,微管数量减少,纤维稀疏、细长,重新向细胞两极分布,呈束状,荧光强度变弱。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紫杉醇可促进胶质瘤细胞微管的聚合,显着降低游离态微管蛋白水平(P<0.05);与紫杉醇组相比,二甲双胍明显逆转紫杉醇诱导的微管聚合,降低稳定微管含量,升高游离态微管水平(P<0.05);二甲双胍组、Nocodazole组游离微管含量高于聚合微管的含量。此外,与紫杉醇组相比,二甲双胍和紫杉醇联合给药组GRP78、CHOP、PERK以及LC3B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单独给药组(P<0.05),自噬底物p62蛋白的含量显着低于单独给药组(P<0.05),提示二甲双胍可调控紫杉醇诱导的细胞内质网应激和自噬活性的改变。结论:二甲双胍可增敏化疗药物紫杉醇的抗癌活性,并减轻紫杉醇诱导的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控细胞内质网应激和自噬,诱导细胞微管蛋白的动态变化有关。(本文来源于《湖北科技学院》期刊2018-06-01)
胡子龙[3](2018)在《shRNA干扰Treg细胞Helios表达对TIL细胞抗瘤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由于具有肿瘤抗原特异性等优势,TIL细胞过继转移治疗被认为是最具发展前景的免疫治疗方法之一。尽管细胞过继转移治疗已经在多种肿瘤的治疗上取得了很多突破性进展,但机体内肿瘤的“免疫逃逸”现象严重影响治疗效果,仍是肿瘤免疫治疗中函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Treg细胞是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一类T细胞亚群,在肿瘤免疫中能够抑制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从而降低免疫治疗效果。所以,如何消除Treg的免疫抑制作用一直是免疫治疗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Helios(IKZF2)是Ikaros转录因子家族的一员,研究发现其与控制Treg发育和免疫抑制功能的FoxP3转录因子关系密切,同时发现Treg细胞内部表达高水平的Helios蛋白就能够保持免疫抑制性,而缺少Helios蛋白会造成Treg细胞表型不稳定,引起FoxP3表达下降,进而无法提供免疫抑制效果。因此我们考虑可以通过设计构建针对Helios基因的shRNA慢病毒载体,利用慢病毒载体介导的RNA干扰技术沉默Helios基因,靶向切断Treg细胞的肿瘤免疫抑制因素,增强TIL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应答。研究目的:建立从恶性腹水中高效分离TIL细胞和肿瘤细胞的方法,设计构建针对Helios基因的shRNA慢病毒载体。应用shHelios慢病毒转染TIL细胞,干预Treg数量和功能,探究干扰Helios表达对TIL细胞体外及体内特异性抗瘤活性的影响。研究方法:1)制备健康志愿者和胃癌患者PBMC,从恶性腹水中分离TIL细胞和自体肿瘤细胞,并进行体外活化扩增。流式细胞术检测对比PBMC和TIL细胞亚群特征以及经体外活化扩增前后TIL细胞表型情况,LDH检测其对自体和异体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2)设计构建针对Helios基因的shRNA慢病毒载体,明确转染TIL细胞最佳MOI值,筛选出沉默Helios效果最佳慢病毒。3)shHelios慢病毒应用纤粘连蛋白-离心法转染TIL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shHelios慢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TIL细胞表型;ELISA检测TIL分泌的IFN-γ、TGF-β、IL-10 以及 IL-35。4)LDH 释放法检测 blank-TIL、negative-TIL、和shHelios-TIL对自体肿瘤细胞的的体外杀伤能力;利用裸鼠皮下瘤动物模型比较不同组TIL细胞体内抗肿瘤作用。研究结果:1)本实验成功建立从恶性腹水中高效分离并经体外培养活化扩增TIL细胞和自体肿瘤细胞的技术方法;TIL细胞中CD4+T细胞和Treg细胞升高,同时CD8+/Treg比值下降(均P<0.05);HLA-DR在初始分离TIL细胞中表达阳性比例明显升高(P<0.05);TIL细胞对自体肿瘤细胞有明显的特异性杀伤作用。2)设计合成的干扰片段成功连接入了双酶切线性化的表达载体的特定位点,测序结果显示连接正确,转染至293T细胞制备慢病毒符合实验用滴度;确定感染TIL细胞最佳MOI=150;筛选出沉默效果最佳慢病毒pLKD-CMV-eGFP-U6-5160,命名为 pLKD-eGFP-shHelios。3)与 blank-TIL 和 negative-TIL 组相比,shHelios-TIL 组Helios 和 FoxP3mRNA 表达显着降低(均 P<0.05);Helios 在 CD3+CD4+FoxP3+细胞中表达阳性的比例明显降低(P<0.05);shHelios-TIL组CD8+T细胞比例升高,CD3+CD4+FoxP3+Treg 细胞比例明显降低(均 P<0.05);shHelios-TIL 组 IFN-γ 含量升高,TGF-β和IL-10含量降低(均P<0.05);LDH检测结果显示shHelios-TIL组对自体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更强(P<0.05);本实验成功构建小鼠皮下瘤模型,结果显示shHelios-TIL组经尾静脉注射抗肿瘤作用最强,较blank-TIL和negative-TIL对照组能更显着的抑制肿瘤生长(P<0.01)。研究结论:1)相对于PBMC,初始分离TIL细胞中存在大量HLA-DR表达阳性激活的效应T细胞,同时Treg比例升高,CD8+/Treg比值下降,存在明显免疫抑制因素;TIL细胞对自体肿瘤细胞具有显着的特异性杀伤活性。2)慢病毒pLKD-eGFP-shHelios采用纤粘连蛋白-离心法转染TIL细胞,可有效干扰Helios表达,干预Treg细胞数量与功能,显着增强TIL细胞的体外及体内特异性抗肿瘤活性,可以做为治疗胃癌伴发恶性腹水的新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期刊2018-05-23)
赵建夫,赵凤芝,陈文慧,全强,樊晶[4](2017)在《CIK细胞联合贝伐单抗对肝癌HepG2细胞的体内外抗瘤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IK)细胞联合贝伐单抗(bevacizuma)对肝癌Hep G2细胞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提取健康供血者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PBMC),加入多种细胞因子促进CIK细胞成熟,在流式细胞仪上进行CIK细胞的免疫表型分析。CIK细胞与贝伐单抗单独或联合作用于Hep G2细胞后,利用CCK-8测定其对Hep G2细胞体外增殖活性的影响;利用侵袭小室(Transwell)和划痕实验测定其对Hep G2细胞侵袭迁移活性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Hep G2细胞Akt和Er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磷酸化的变化。建立Hep G2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并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CIK组、贝伐单抗组及CIK细胞联合贝伐单抗组,给药28 d后处死裸鼠,剥取瘤体,免疫组化法检测瘤组织CD31及Ki67蛋白的表达。结果:提取健康人PBMC诱导14 d后,CIK细胞表型分析显示CD3+CD56+细胞扩增达(36.33±2.58)%。与单独治疗组比较,联合组对Hep G2细胞的抗肿瘤增殖活性显着增强(P<0.05);CIK细胞和贝伐单抗两药联合比单独给药组对Hep G2细胞的侵袭[(75.6±9.53)vs(304.8±45.73)、(359.8±38.10)个,P<0.01]和迁移[(29.35±8.14)%vs(55.07±6.27)%、(60.50±9.73)%,P<0.05]能力的抑制更强;CIK细胞和贝伐单抗两药单独及联合都能抑制Akt和Erk的磷酸化;CIK联合贝伐单抗组可显着抑制移植瘤生长以及移植瘤组织平均血管密度和Ki67表达,与单独治疗及对照组细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K联合贝伐单抗在体内外对Hep G2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均有抑制作用,且优于单独治疗组。(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期刊2017年04期)
王艳艳,李志强,刘彤,常凯,熊杰[5](2016)在《人造抗瘤活性肽的构建及其抗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构建融合RGD肽的NF-κB抑制肽,获取新型抗瘤融合肽,研究其抗肿瘤效果。构建人造抗瘤活性肽p EGFP-C1-ARP表达载体,转染COS7细胞,获取人造抗瘤活性肽,利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C-3M细胞A20、Bcl2、CCND1;通过观察ARP对荷人前列腺癌PC-3M裸鼠肿瘤抑制实验,研究人造抗瘤活性肽的抗肿瘤效果。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与DNA测序证实合成人造抗瘤活性肽真核载体寡核苷酸链插入正确。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转染后PC-3M细胞A20蛋白表达增加。并抑制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表达,动物实验证实人造抗瘤活性肽可显着抑制肿瘤生长。本研究成功构建人造抗瘤活性肽,其对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消除效应。(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6年12期)
秦迎州,陈汉,张洋,张其清,刘玲蓉[6](2016)在《甲氨喋呤长循环脂质体对人骨肉瘤细胞的体外抗瘤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脂质体作为一种新型给药系统,具有不良反应小、无免疫原性和可生物降解等优点,将甲氨喋呤包载入脂质体中可显着降低药物毒性,改善药物抗肿瘤效果。目的:制备甲氨喋呤长循环脂质体,考察其对人骨肉瘤细胞MG-63的抗瘤活性。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传统甲氨喋呤脂质体,后插入法制备甲氨喋呤长循环脂质体(甲氨喋呤初始质量浓度分别为9.1,1.82,0.364 g/L),分别采用超速离心法、葡聚糖凝胶G-10微柱离心法和葡聚糖凝胶G-50微柱离心法去除甲氨喋呤长循环脂质体未包载的游离药物,对3种方法纯化后脂质体的回收率、粒径、形态、包封率及药脂比等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分别以0,1,5,25 mg/L甲氨喋呤长循环脂质体(选择超速离心法与葡聚糖凝胶G-50微柱离心法纯化的脂质体)和游离甲氨喋呤稀释液培养人骨肉瘤细胞MG-63,24,48 h后采用MTS法检测细胞毒性。结果与结论:(1)甲氨喋呤长循环脂质体的粒径在200 nm左右,为均匀的球形或近球形;(2)回收率实验结果显示,葡聚糖凝胶G-50微柱离心法是最合适的甲氨喋呤长循环脂质体纯化方法,具有回收完全和快速的优点;(3)甲氨喋呤初始质量浓度相同时,超速离心法、葡聚糖凝胶G-10微柱离心法纯化的脂质体包封率与药脂比明显低于葡聚糖凝胶G-50微柱离心法纯化的脂质体;(4)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表明,在同质量浓度条件下,甲氨喋呤长循环脂质体的细胞毒性远高于游离甲氨喋呤,葡聚糖凝胶G-50微柱离心法纯化的甲氨喋呤长循环脂质体细胞活性普遍比超速离心法纯化的脂质体细胞毒性高;(5)结果表明,甲氨喋呤长循环脂质体对于人骨肉瘤细胞具有较强的体外抗瘤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6年30期)
杨刚刚,马诚凯,史世会,张全义,王泽[7](2015)在《豹蛙抗瘤酶与人血清白蛋白融合蛋白的毕赤酵母高效表达与活性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豹蛙抗瘤酶(Onconase,ONC),又称豹蛙酶,对多种肿瘤细胞和实体瘤具有显着杀伤作用,为得到高表达的ONC,利用HSA在毕赤酵母系统中的表达优势,将HSA和ONC融合进行毕赤酵母表达并分离纯化。设计融合基因HSA-(Gly4Ser1)3-ONC,简称HSA-ONC,构建至3种表达载体p PIC9、p PIC9K、p PICZα-A并分别转染X-33、GS115和SMD1168 3种宿主菌,在摇瓶和10L规模优化表达条件和双水相偶联柱层析分离纯化目的蛋白并测定其生物学活性。结果显示,在1 L摇瓶规模下,p PICZα-A/X-33/HSA-ONC组合的表达量优于其他组合,且在p H7,温度23℃条件下诱导10 d,表达量达到最高(235 mg/L)。在10 L规模进行不同培养基条件的发酵,r HSA-ONC于p H 7的低盐基础盐培养基(Low salt basic salt mediu m,LS-BSM),甲醇浓度0.25%条件下诱导10 d,表达量达到最高(2.02 g/L)。经双水相萃取偶联DEAE离子交换层析可得到纯度≥95%、收率高于70%的r HSA-ONC。生物活性检测发现,r HSA-ONC在体外能抑制多种癌细胞增殖。r HSA-ONC的表达量较r ONC提高1倍(同等摩尔量情况下),同时在体外抑制多种癌细胞增殖。(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5年10期)
杨刚刚,马诚凯,张全义,史世会,王泽[8](2015)在《豹蛙抗瘤酶的毕赤酵母高效表达、纯化及活性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豹蛙抗瘤酶(Onconase,ranpirnase,ONC)对体内外多种肿瘤有很强的杀伤作用,是当前全球重点研究的100种新药之一,为获得高表达与高活性的重组豹蛙抗瘤酶(Recombination onconase,rONC),根据成熟ONC的cDNA序列和毕赤酵母密码子偏好性设计基因并提高其GC含量,分泌信号肽采用酵母α交配因子的pre肽,分别构建表达载体pPIC9/ONC、pPIC9K/ONC和pPICZα-A/ONC,并转染毕赤酵母X-33、GS115和SMD1168,筛选阳性克隆并进行诱导表达。在摇瓶规模筛选最佳载体-宿主组合及优化培养条件之后,进行10 L规模最优培养基的筛选,发酵产物经双水相萃取偶联G50凝胶层析分离纯化。结果表明,pPICZα-A/X-33/ONC组合表达量优于其他组合,且在p H 5.5、23℃条件下诱导7 d,最高表达量达到13 mg/L;在10 L规模条件下,rONC于pH 5.5的低盐基础培养基(Lower basic salt medium,LBSM)、甲醇浓度0.25%条件下诱导7 d,最高表达量为180 mg/L;纯化后的rONC纯度≥95%,收率高于90%;生物活性检测发现,rONC在体外能杀伤多种癌细胞。初步建立了rONC的高效表达与纯化体系,为后续的功能和作用机理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宋淑霞,常立甲[9](2014)在《X-射线照射促进肿瘤DC疫苗抗瘤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放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有效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对放射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发现,高能X射线作为放射治疗的重要方法 ,一方面利用其穿透力,使肿瘤细胞内部发生电离效应,破坏癌细胞的DNA结构,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另一方面,射线引起的肿瘤组织结构和活性的改变,通过释放HMGB-1、hsp70等内源性"危险信号"而提高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同时会上调MHC-I和ICAM-1、(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2014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08-20)
文静,张劼,罗佐杰,梁杏欢,尹健兰[10](2014)在《羟喜树碱对人肾上腺皮质癌裸鼠移植瘤的抗瘤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羟喜树碱对人肾上腺皮质癌SW-13细胞裸鼠移植瘤的作用。方法裸鼠腋窝皮下接种人肾上腺皮质癌SW-13细胞,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干预A组和干预B组,每组8只,分别给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30 mg/ml羟喜树碱溶液和0.45 mg/ml羟喜树碱溶液,注射体积均为10 ml/kg,1次/d,每周连用5 d停2 d,总疗程2周。测量并绘制移植瘤生长曲线和无事件生存曲线,计算各干预组最佳相对肿瘤增长率(%T/C)、无事件生存期(EFS)T/C值。结果各干预组移植瘤生长曲线均较对照组平缓且出现生长延迟。对照组中位无事件生存期为5 d,干预A组为8 d,B组为17 d。两个干预组的最佳%T/C均<40%,羟喜树碱干预有效。干预A组的EFS T/C值为1.75,该浓度羟喜树碱具有低度抗瘤活性;干预B组的EFS T/C值为3.25,而移植瘤体积无净减小,具有中度抗瘤活性。结论羟喜树碱对人肾上腺皮质癌SW-13细胞裸鼠移植瘤具有一定抗瘤活性,可抑制瘤体生长,其浓度对抗瘤活性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广西医学》期刊2014年06期)
抗瘤活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小鼠腹腔注射抗肿瘤药物紫杉醇建立外周神经痛模型,研究二甲双胍缓解紫杉醇引起神经痛的作用并探讨可能的机制。通过紫杉醇与二甲双胍联合作用于人神经胶质瘤细胞,探讨二甲双胍增敏紫杉醇抗癌活性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小鼠动物房适应性饲养3-5天,筛选出基础痛阈值合格的小鼠50只,随机将其分成5组:对照组、紫杉醇组(100 mg/kg)、秋水仙碱组(100μg/mg)、紫杉醇+秋水仙碱组和紫杉醇+二甲双胍组(200 mg/kg)。紫杉醇隔天腹腔注射1次诱导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二甲双胍和秋水仙碱于造模前1天开始腹腔注射,每天1次。分别在实验的第1、3、5、7、9、11、13天用红外热刺痛仪(红外强度为40%)和机械针刺激检测小鼠的热痛阈值和机械痛阈值。人神经胶质瘤细胞U251分为4组:对照组、紫杉醇组、二甲双胍组和紫杉醇+二甲双胍组。药物处理48 h后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率;α-tubulin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微管的形态和数量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游离和聚合微管的含量、自噬相关蛋白p62、LC3B的以及、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CHOP和PERK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紫杉醇腹腔注射可明显诱导小鼠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降低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P<0.05)。与紫杉醇组相比,秋水仙碱和二甲双胍可显着改善紫杉醇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增加小鼠的机械痛阈值和热刺痛阈值(P<0.05)。CCK-8检测结果显示二甲双胍和紫杉醇抑制神经胶质瘤细胞生长U251的最佳给药浓度分别是10 mM和1μM;二甲双胍可显着增强紫杉醇的抗癌作用,且联合用药的抑制效应强于单一给药组(P<0.05)。U251细胞α-tubulin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微管形态规则,数量较多,染色均匀,微管从微管组织中心呈放射状散发充满胞质直达细胞边缘,呈清晰丝状,围绕在细胞核周围,形成完整的网络状结构;紫杉醇组的微管则呈现无规则的形态聚集在细胞核的周围,结构不清晰,细胞失去极性;Nocodazole组微管可见到密度较低呈现丝状的梭形围绕在细胞核外围;紫杉醇和二甲双胍联合给药组较紫杉醇单独给药组相比,微管数量减少,纤维稀疏、细长,重新向细胞两极分布,呈束状,荧光强度变弱。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紫杉醇可促进胶质瘤细胞微管的聚合,显着降低游离态微管蛋白水平(P<0.05);与紫杉醇组相比,二甲双胍明显逆转紫杉醇诱导的微管聚合,降低稳定微管含量,升高游离态微管水平(P<0.05);二甲双胍组、Nocodazole组游离微管含量高于聚合微管的含量。此外,与紫杉醇组相比,二甲双胍和紫杉醇联合给药组GRP78、CHOP、PERK以及LC3B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单独给药组(P<0.05),自噬底物p62蛋白的含量显着低于单独给药组(P<0.05),提示二甲双胍可调控紫杉醇诱导的细胞内质网应激和自噬活性的改变。结论:二甲双胍可增敏化疗药物紫杉醇的抗癌活性,并减轻紫杉醇诱导的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控细胞内质网应激和自噬,诱导细胞微管蛋白的动态变化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瘤活性论文参考文献
[1].侯磊,赵永丽,安改丽,何莉,陈鑫.NGR与isoDGR对抗菌肽在CD13~-/α_vβ_3~+乳腺癌中抗瘤活性影响[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9
[2].柯婷梅.二甲双胍增敏紫杉醇抗瘤活性并减轻神经痛的药效学研究[D].湖北科技学院.2018
[3].胡子龙.shRNA干扰Treg细胞Helios表达对TIL细胞抗瘤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8
[4].赵建夫,赵凤芝,陈文慧,全强,樊晶.CIK细胞联合贝伐单抗对肝癌HepG2细胞的体内外抗瘤活性[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7
[5].王艳艳,李志强,刘彤,常凯,熊杰.人造抗瘤活性肽的构建及其抗瘤作用[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6
[6].秦迎州,陈汉,张洋,张其清,刘玲蓉.甲氨喋呤长循环脂质体对人骨肉瘤细胞的体外抗瘤活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
[7].杨刚刚,马诚凯,史世会,张全义,王泽.豹蛙抗瘤酶与人血清白蛋白融合蛋白的毕赤酵母高效表达与活性测定[J].生物技术通报.2015
[8].杨刚刚,马诚凯,张全义,史世会,王泽.豹蛙抗瘤酶的毕赤酵母高效表达、纯化及活性测定[J].生物工程学报.2015
[9].宋淑霞,常立甲.X-射线照射促进肿瘤DC疫苗抗瘤活性[C].中华医学会2014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4
[10].文静,张劼,罗佐杰,梁杏欢,尹健兰.羟喜树碱对人肾上腺皮质癌裸鼠移植瘤的抗瘤活性研究[J].广西医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