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复合多层薄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纳米复合,热稳定性,非晶态,电阻率
复合多层薄膜论文文献综述
吴卫华,翟继卫[1](2019)在《纳米复合多层ZnSb/GeSb相变存储薄膜的性能与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磁控溅射方法成功出制备纳米复合多层ZnSb/GeSb相变薄膜。采用原位电阻-温度-时间(R-T-t)测量系统研究了ZnSb和GeSb厚度比和界面数等物理结构参数对多层ZnSb/GeSb薄膜的晶化温度、结晶激活能、十年数据保持力、非晶态和晶态电阻率的影响规律,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了多层ZnSb/GeSb薄膜在热致作用下的相结构演变过程,运用皮秒脉冲激光测试系统探讨了多层ZnSb/GeSb薄膜光致作用下的快速可逆相变过程,应用X射线反射仪(XRR)研究了多层ZnSb/GeSb薄膜结晶前后的密度变化率。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调节ZnSb和GeSb层的厚度比和界面数可以实现多层ZnSb/GeSb薄膜的非晶态热稳定性和电阻率等相变性能的调控。多层[ZnSb(8nm)/GeSb(4nm)]4薄膜的结晶温度、结晶激活能、十年数据保持力分别达到220℃、2.61eV、168℃,非晶态热稳定性的提高主要缘于多层Zn Sb/GeSb薄膜中的界面效应及ZnSb层厚度的增加:一方面是多层结构薄膜中界面之间的相互夹持,使得相变过程中的晶粒生长受到抑制;另一方面是ZnSb薄膜具有高热稳定性特征。同时,晶粒尺寸效应和界面缺陷的存在加速了多层ZnSb/GeSb薄膜的异质成核和结晶,从而提高薄膜的相变速度。多层[ZnSb(8nm)/GeSb(4nm)]4薄膜在激光诱导下的晶化和非晶化相转变速度分别为6.2和3.9ns,体现了多层Zn Sb/GeSb薄膜的快速可逆相变特性。多层[ZnSb(8nm)/GeSb(4nm)]4薄膜结晶前后的密度变化率仅为3.9%,预示着相变薄膜可以与上下电极及周围包覆层之间紧密接触,从而提高信息存储的高可靠性。(本文来源于《TFC'19第十五届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9-11-15)
胡冬玲,王兵[2](2019)在《电化学阳极氧化处理对超纳米金刚石/多层石墨烯复合薄膜电容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表面疏水导致的超纳米金刚石/多层石墨烯复合薄膜(UNCD/MLG)电容性能差的问题,通过电化学阳极氧化工艺对微波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的UNCD/MLG薄膜进行表面处理以改善其相应性能。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处理前后薄膜的表面微观形貌进行对照分析,并用拉曼光谱(Raman)、光电子能谱(XPS)和静态接触角(Contact angle)表征其表面微观状态,用循环伏安法(CV)和恒流充放电法(GCD)比较分析处理前后薄膜的电容性能。结果表明,与原始薄膜相比,处理后的薄膜由超疏水性变为亲水性,且其电容值最大提高约115倍,表明电化学阳极氧化处理可以有效地对UNCD/MLG薄膜进行表面改性,大幅提升其电容性能。(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于耀华,王彦峰,吴伟建[3](2019)在《17-4PH钢表面Ti/TiN多层复合薄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17-4PH钢表面Ti/TiN多层复合薄膜进行了研究,应用电弧离子镀技术分析了不同Ti层与TiN层厚度比值和不同复合层数对表面形貌、断面形貌、成分、显微硬度、相结构、致密性、厚度均匀性、耐磨性、结合力等涂层性能的影响。通过研究确认,在Ti单层沉积3 min、TiN单层沉积17 min条件下制备的Ti/TiN六层复合薄膜具有极好的力学性能,可以使基体材料的表面硬度提高5倍以上,并使膜基结合力达到56 N以上。(本文来源于《上海电气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胡冬玲[4](2019)在《超纳米金刚石/多层石墨烯复合薄膜的电化学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纳米金刚石/多层石墨烯复合薄膜(UNCD/MLG)是一种新型的碳纳米材料,其构建由大量的片层状石墨烯组成骨架,并有少量sp~3杂化的超纳米金刚石颗粒附着于石墨烯上形成填充。碳材料的微观结构和表面状态会显着影响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而影响最终的使用性能,其中较为明显的是由于其表面状态及微观结构导致的疏水性会使电容性能较差,极大地影响到其在传统电化学储能方面的应用。本文利用MPCVD法制备生长出不同结构的UNCD/MLG薄膜,首先比较了不同微观结构薄膜的HER催化活性和电容性能,再通过热氧化处理法和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对其进行表面处理,同时比较了两种处理方法对薄膜表面状态的影响,并考察具有不同表面状态的UNCD/MLG薄膜的电容性能变化,所得结果可为UNCD/MLG薄膜在电化学储能和能量转换领域(超级电容器材料和析氢催化材料)的进一步应用研究积累技术和性能数据基础。研究表明:(1)测试不同结构的UNCD/MLG薄膜的HER催化活性,垂直生长的UNCD/MLG薄膜的过电位仅为75 mV,Tafel斜率为43 mV dec~(-1);而平面生长的UNCD薄膜的过电位为177 mV,Tafel斜率为143 mV dec~(-1)。表明比起平面生长的UNCD薄膜,具有垂直多层片层状的石墨烯结构的UNCD/MLG薄膜具有更好的电化学催化活性。(2)比较不同结构的UNCD/MLG薄膜的电容性能,平面生长的UNCD薄膜比电容值仅为0.10 mF cm~(-2),而垂直生长的UNCDMLG薄膜具有良好的双电层电容特征,其比电容值为0.34 mF cm~(-2)。但是由于所测原生薄膜是强疏水性,在反应时表面与溶液反应时的反应面积有限,导致薄膜的电容性能相对较差。(3)利用热处理和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对UNCD/MLG薄膜进行表面改性处理,详细分析处理前后UNCD/MLG薄膜的微观结构、表面成分和亲疏水特性。结果表明,经过热处理的UNCD/MLG薄膜表面微观结构被破坏,500℃处理3小时后薄膜表面亲疏水特性发生变化,接触角由141.5°减小到66.7°。而经过电化学氧化处理后的薄膜表面在微观结构未被破坏的同时,薄膜表面状态发生了更加显着的变化:其接触角由起始的141.5°逐渐减小到20°左右,表面由超疏水性变为亲水性,这是由于电化学氧化处理在薄膜表面引入了许多含氧官能团如羟基以及吸附的水分子所致。(4)比较两种不同表面处理技术对薄膜电容性能的影响,热处理后的比电容值由0.34 mF cm~(-2)最大提升至10.7 mF cm~(-2);而电化学氧化处理后薄膜的比电容值可提升至113.6 mF cm~(-2),且具有较好的双电层电容特征,电化学阳极氧化处理效果显着优于热处理法。(5)对经不同条件电化学阳极氧化处理的UNCD/MLG薄膜的电化学储能性能进行详细分析,当施加+2.0V的电位且氧化时间在1500 s内,其双电层电容可以得到大幅提升;将未处理和处理1000 s后的UNCD/MLG薄膜组装成对称型两电极超级电容器体系,电容性能检测结果表明未处理的UNCD/MLG薄膜功率密度为42 W kg~(-1),能量密度为0.041W h kg~(-1);而处理1000 s后的UNCD/MLG薄膜功率密度提升为2400 W kg~(-1),能量密度为17.5 W h kg~(-1)。对照其微观结构和表面状态分析结果,这是由于经过氧化处理后大量的含氧官能团被吸附在UNCD/MLG薄膜表面,使其表面的双电层电容反应面积和缺陷位点增加。具有特殊垂直多层片层状石墨烯结构的UNCD/MLG薄膜不仅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经适当的表面处理还可使其表面状态显着改变并由超疏水性变为亲水性,电容性能优异,是一种潜在的新型电化学储能材料。(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毛龙,姚进,刘跃军,白永康[5](2019)在《聚乳酸-聚吡咯/银多层复合抗菌薄膜的制备与性能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高聚乳酸(PLA)薄膜的抗菌性能。方法受到导电高分子材料可以通过静电作用方式起到抗菌作用的启发,利用Fe~(3+)引发吡咯(Py)在PLA薄膜表面发生化学氧化反应,聚合形成抗菌涂层(PPy),成功制备出PLA-PPy多层复合抗菌薄膜。采用等物质的量Ag~+替代Fe~(3+),引发Py在PLA薄膜表面聚合形成双重抗菌涂层(PPy/Ag),成功制备出PLA-PPy/Ag多层复合抗菌薄膜,并探讨了不同氧化剂和Py浓度对多层复合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当PLA薄膜表面积为72 cm~2,水溶液体积为40 mL,Fe Cl_3·6H_2O的浓度为0.047 mol/L,Py的浓度为0.223 mol/L时,PLA-PPy多层复合薄膜的表面PPy层结构致密,拉伸强度(40.1 MPa)和断裂伸长率(24.9%)分别降低了7.6%和12.6%,热稳定性得到较为明显的提高。此外,PLA-PPy/Ag与PLA-PPy多层复合薄膜表现出相似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更为重要的是,相比于PLA-PPy多层复合薄膜,PLA-PPy/Ag多层复合薄膜表现出更为优异的抗菌特性,大肠杆菌的菌落总数降低至2.9×10~6 CFU/cm~2,相比于纯PLA薄膜(4.8×10~(10) CFU/cm~2),降低了超过4个数量级。结论相比于完全采用成本较高的纳米银离子负载抗菌方式来说,较低成本的双重抗菌涂层(PPy/Ag)将会在PLA活性包装领域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徐磊[6](2019)在《高储能Ba_(0.6)Sr_(0.4)TiO_3纳米纤维网络/PVDF多层复合薄膜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对能源供应的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及化石燃料的迅速消耗,柔性高储能密度复合薄膜因其超高的充放电速度在能量存储应用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研究表明,相较于填充纳米颗粒,纳米纤维填充的复合薄膜在介电与储能方面的性能更优秀。然而,较低的储能密度成为了限制复合薄膜发展的瓶颈。本文以Ba_(0.6)Sr_(0.4)TiO_3纳米纤维与P(VDF-HFP)作为主要实验材料,设计了独特的叁明治复合结构与纤维网络结构。叁明治夹层结构使质地易碎的陶瓷纳米纤维网络柔性化,能有效提高复合薄膜的机械强度及击穿强度。高长径比的纤维网络互连结构对于局部电场的分散使得复合薄膜能够承受更高的击穿强度进而拥有更优异的储能密度,同时也维持了较高能量转换效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使用了适用于纳米纤维填充的Maxwell–Garnet模型,详细研究了纳米纤维不同状态下,填料长径比,所占体积分数等因素与复合薄膜的有效介电常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增大填充纤维的含量有利于提高复合薄膜的介电常数;另一方面,对于在复合薄膜中取向随机分布的纳米纤维,增大纤维长径比有利于复合薄膜介电常数的提高;而当填充纤维垂直于电场方向时,纤维长径比对复合材料的有效介电常数影响有限。采用静电纺丝以及剥离烧结等工艺组合制备了(长径比达到80)纳米纤维网络互连结构。采用了滴涂法工艺,制备出聚合物包覆纳米纤维网络的叁明治结构复合薄膜。研究结果表明,介电常数达到了24.8,远高于纯P(VDF-HFP)薄膜10.4;同时,复合薄膜击穿强度达到3000 kV/cm,储能密度达到9.46 J/cm~3(达到纯P(VDF-HFP)薄膜储能密度的两倍),储能效率达到66.8%。研究成果在解决高电介质常数和高击穿强度之间的矛盾中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为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和结构调整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9-01-01)
喻秋山[7](2018)在《2-2型多层BaTiO_3/CoFe_2O_4磁电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流延法制备了2-2型多层钛酸钡/铁酸钴(BaTiO_3/CoFe_2O_4)复合薄膜材料,并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振动样品磁强计、铁电分析仪等对试样结构与性能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制备的复合薄膜材料相界清晰,颗粒大小均匀,形貌为类球形,随处理温度的升高晶粒尺寸有所增大。磁滞回线测试结果表明,当铁酸钴相比例增加时,复合材料磁性增强,在钛酸钡/铁酸钴的膜层厚度比为1∶2时,复合材料的铁磁性能值和铁电性能值都取得试样中的最大值:饱和磁化强度Ms为63.34emu/cm~3,剩余磁化强度Mr为32.04emu/cm~3,矫顽力Hc为1170.88Oe,最大剩磁比为0.51;矫顽电场强度Ec为39.78kV/cm,剩余极化强度Pr为109.04μC/cm~2,多层复合材料薄膜具有良好的铁电/铁磁性能。(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期刊2018年17期)
赵乐,苏玉长,张晶,喻秋山,热比古丽·图尔逊[8](2018)在《流延成型法制备2-2型多层(CoFe_2O_4-Pb(Zr_(0.52)Ti_(0.48))O_3)_n磁电复合薄膜》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流延成型法制备了具有良好铁电铁磁性能的2-2型多层(CoFe_2O_4-Pb(Zr_(0.52)Ti_(0.48))O_3)_n[(CFOPZT)n]磁电复合薄膜。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振动样品磁强计和铁电测试仪测试研究了(CFO-PZT)n复合薄膜的组织结构、铁磁和铁电性能。结果表明,钙钛矿结构的PZT和尖晶石结构的CFO相对均匀地分布在多层复合薄膜各层中,界面平整均匀。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薄膜致密度提高,晶粒长大,但相结构未变,无新相形成。900℃热处理的(CFO-PZT)n复合薄膜结晶更完善,磁电性能好,剩余极化强度为32.63μC/cm~2,饱和磁化强度高达80.56kA/m,在2.29×10~4 A/m偏置磁场处有最大磁电耦合系数17.69kV/(cm·T)。(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8年08期)
杨铄冰,杨涛[9](2018)在《多层共挤出复合薄膜原料简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按照不同塑料原料在共挤出复合薄膜中的作用分类,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7类基层用塑料原料、9类功能层塑料原料、9类粘合层树脂材料的结构特点、物理特性、加工性能及薄膜制品的功能与用途,为共挤出复合薄膜的原料选取及结构设计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塑料包装》期刊2018年04期)
陈晨伟[10](2018)在《基于多层复合控释技术的PP/PVA/PP活性包装复合薄膜制备分析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要求的提高,各种新型包装技术不断发展,活性包装薄膜便是其中一种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包装技术。不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引起的日益增加的环境问题,使可生物降解包装材料成为了国内外的研究热点。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是一种多羟基、生物相容性好的合成高分子聚合物,具有优异的成膜性、透明性、气体阻隔性、可降解性等优点,但是PVA分子链中含较多羟基,对水分敏感,薄膜阻隔性能会随相对湿度的增加而急剧下降,这限制了其在许多领域的应用,也是扩大聚乙烯醇薄膜在包装应用中的主要障碍。本课题将PVA薄膜的疏水改性与抗菌、抗氧化功能性包装薄膜开发相结合,首先联合硼酸和纳米蒙脱土(Montmorillonite,MMT)对PVA进行改性,制得综合性能优化的PVA薄膜,研究了MMT对PVA薄膜结构、力学、阻隔性等性能的影响;再以茶多酚为活性物质,制得具有抗菌、抗氧化功能的PVA活性薄膜,研究了茶多酚对薄膜结构、力学、阻隔性、抗氧化、抗菌等性能的影响;接着将疏水性薄膜聚丙烯(Polypropylene,PP)作为内层材料,通过干式复合工艺制得PP/PVA/PP活性包装复合薄膜,同时通过在内层薄膜上的微孔设计来调节内层薄膜的透过性,以达到控释目的,研究了微孔孔径大小对复合薄膜结构、力学、阻隔性、抗氧化、抗菌等性能的影响;然后通过释放试验研究了单层PVA薄膜和PP/PVA/PP复合薄膜中茶多酚向不同食品模拟物中的释放行为,分析了微孔孔径大小对茶多酚释放性能的影响,并利用动力学模型对茶多酚释放行为进行表征,揭示了单层PVA薄膜和PP/PVA/PP复合薄膜中茶多酚向不同食品模拟物中的释放规律;最后将不同的单层PVA活性薄膜及复合薄膜应用于带鱼的保鲜包装,研究了不同薄膜包装对冷藏期间带鱼肉品质特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联合硼酸和MMT改性PVA薄膜,获得综合性能较好的成膜配方。(1)PVA、硼酸和MMT通过化学交联、氢键存在相互作用。MMT在PVA薄膜中总体上分散良好,主要呈剥离状态,但也存在少量插层结构,且数量随MMT含量的增加而增加;(2)薄膜相关性能随着薄膜中MMT含量的变化而变化,随着MMT含量的增加,薄膜有变暗、变黄色的趋势,透明度下降,耐水性和热稳定性得到了提高。当MMT含量从0%增加到3%时,薄膜抗拉强度、水蒸气和氧气阻隔性增加,但当MMT含量继续从5%增加到7%时,MMT在薄膜结构中的局部团聚现象使这些性能略有下降;(3)综合比较,含5%硼酸和3%MMT的PVA薄膜在所有薄膜中综合性能最好,表明在经硼酸改性的PVA薄膜中加入适量MMT可以进一步提升薄膜相关性能,可以扩大其在包装中的应用。2.在薄膜改性的基础上,研究了茶多酚对PVA薄膜性能的影响。(1)茶多酚在PVA薄膜中分散均匀,未观察到团聚现象。MMT在薄膜结构中的状态未受到茶多酚的加入而产生明显变化,总体上分散良好,主要呈剥离状态,但也存在少量插层结构;(2)FTIR测试结果表明茶多酚和PVA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薄膜相关性能随着薄膜中茶多酚含量的变化而变化,随着茶多酚含量的增加,薄膜有变暗、变黄绿色的趋势,透明度下降,抗拉强度增加,耐水性和气体阻隔性能(水蒸气与氧气)得到了提高。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和抑菌率实验表明,含茶多酚PVA薄膜具有抗氧化和抗菌活性,并且随着薄膜中茶多酚含量的增加而增强,表明该薄膜作为活性包装薄膜或涂层材料开发活性包装材料具有较好的前景。3.PP/PVA/PP活性复合薄膜制备及内层微孔孔径对薄膜性能影响的研究。(1)四种复合薄膜的横截断面形态相似,复合薄膜各层之间粘合紧密,其中复合工艺未对中间层PVA薄膜横截断面形貌产生影响。复合薄膜内层薄膜上的微孔近似圆形,微孔边缘出现了相似褶皱程度的环,这主要是由于在PP微孔薄膜制备过程中激光打孔时激光的瞬间高温所造成;(2)随着复合薄膜内层微孔孔径的增加,薄膜颜色基本无变化,透明性略有增加,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稍有下降,耐水性显着提升,气体(水蒸气和氧气)阻隔性略有降低;(3)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和抑菌率实验表明,复合薄膜具有抗氧化和抗菌活性,并随着微孔孔径的增加而增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PVA膜层中茶多酚释放速率的不同所引起,同时也证明了复合薄膜内膜层上的微孔具有缓释功能。4.单层PVA活性薄膜和PP/PVA/PP复合薄膜中茶多酚向不同食品模拟物中的释放规律。(1)对比不同单层PVA薄膜在相同食品模拟物中的释放规律可得,薄膜中茶多酚含量越高,食品模拟物中茶多酚的平衡浓度也越高,但其释放百分率越低。对比相同单层PVA薄膜在不同食品模拟物中的释放规律可得,在不同食品模拟液中达到释放平衡时薄膜中茶多酚的释放百分率从高到低依次为:50%乙醇﹥10%乙醇﹥水﹥3%乙酸﹥95%乙醇;(2)对比不同复合薄膜在相同食品模拟物中的释放规律可得,薄膜中茶多酚向食品模拟物中的释放速率随着薄膜内层微孔孔径的增大而增加。四种薄膜在不同食品模拟物中达到释放平衡时所用的时间从慢到快依次为:PP/PVA/PP-1﹤PP/PVA/PP-2﹤PP/PVA/PP-3﹤PP/PVA/PP-4。结果表明复合薄膜内膜层上的微孔具有缓释功能,可以通过微孔孔径来调控薄膜中茶多酚的释放速率;(3)对于单层PVA薄膜,Fick模型+一级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薄膜中茶多酚向食品模拟物中的释放规律,同时也表明了薄膜中茶多酚的释放是随机扩散现象和薄膜结构松弛现象共同作用的结果。相比较而言,动力学模型对薄膜中茶多酚向95%乙醇释放的拟合精度要略低。此外,扩散系数D随着薄膜中茶多酚含量的增加而略有降低,表明薄膜中茶多酚的含量对其释放速率有一定影响;(4)对于PP/PVA/PP复合薄膜,Fick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薄膜中茶多酚向不同食品模拟物中的释放规律。相比较而言,动力学模型对复合薄膜中茶多酚向95%乙醇释放的拟合精度要略低,与单层PVA薄膜中茶多酚释放的研究结果相似。此外,扩散系数D随着复合薄膜内层微孔孔径的增大而增加,表明复合薄膜中茶多酚的释放速率随着微孔孔径的增大而增加,证明了可通过调节复合薄膜内膜层微孔的孔径来调控活性物质的释放;(5)无论是单层PVA薄膜,还是PP/PVA/PP复合薄膜,相同薄膜中茶多酚向不同食品模拟物中的释放规律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相同薄膜在50%乙醇食品模拟物中的扩散系数D较其他模拟物要高,表明50%乙醇食品模拟物更容易促使薄膜中茶多酚的释放。薄膜中茶多酚向不同食品模拟物中释放的差异性,值得在后续从薄膜与食品模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角度进一步深入研究。5.单层PVA活性薄膜和PP/PVA/PP复合薄膜包装对冷藏期间带鱼肉品质特性的影响。(1)在贮藏过程中,带鱼肉TVC、TVB-N、K值、感官等品质指标的变化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含茶多酚的单层PVA薄膜或复合薄膜包装可有效抑制鱼肉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鱼肉脂质氧化,延缓鱼肉蛋白质的降解及胺类等碱性物质的生成,保持其特有鲜味、抑制臭味,有效延长了带鱼的货架期,并且保鲜效果随着薄膜中茶多酚含量的增加而增强;(2)对于茶多酚含量相同但具有不同茶多酚释放速率的薄膜包装,对带鱼肉的保鲜效果有一定的差异性,表明薄膜中茶多酚向带鱼肉的释放速率与带鱼肉的品质变化有关,但其具体关系及其原因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8-05-15)
复合多层薄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解决表面疏水导致的超纳米金刚石/多层石墨烯复合薄膜(UNCD/MLG)电容性能差的问题,通过电化学阳极氧化工艺对微波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的UNCD/MLG薄膜进行表面处理以改善其相应性能。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处理前后薄膜的表面微观形貌进行对照分析,并用拉曼光谱(Raman)、光电子能谱(XPS)和静态接触角(Contact angle)表征其表面微观状态,用循环伏安法(CV)和恒流充放电法(GCD)比较分析处理前后薄膜的电容性能。结果表明,与原始薄膜相比,处理后的薄膜由超疏水性变为亲水性,且其电容值最大提高约115倍,表明电化学阳极氧化处理可以有效地对UNCD/MLG薄膜进行表面改性,大幅提升其电容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复合多层薄膜论文参考文献
[1].吴卫华,翟继卫.纳米复合多层ZnSb/GeSb相变存储薄膜的性能与结构研究[C].TFC'19第十五届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9
[2].胡冬玲,王兵.电化学阳极氧化处理对超纳米金刚石/多层石墨烯复合薄膜电容性能的影响[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9
[3].于耀华,王彦峰,吴伟建.17-4PH钢表面Ti/TiN多层复合薄膜的研究[J].上海电气技术.2019
[4].胡冬玲.超纳米金刚石/多层石墨烯复合薄膜的电化学应用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9
[5].毛龙,姚进,刘跃军,白永康.聚乳酸-聚吡咯/银多层复合抗菌薄膜的制备与性能表征[J].表面技术.2019
[6].徐磊.高储能Ba_(0.6)Sr_(0.4)TiO_3纳米纤维网络/PVDF多层复合薄膜制备及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
[7].喻秋山.2-2型多层BaTiO_3/CoFe_2O_4磁电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8
[8].赵乐,苏玉长,张晶,喻秋山,热比古丽·图尔逊.流延成型法制备2-2型多层(CoFe_2O_4-Pb(Zr_(0.52)Ti_(0.48))O_3)_n磁电复合薄膜[J].功能材料.2018
[9].杨铄冰,杨涛.多层共挤出复合薄膜原料简析[J].塑料包装.2018
[10].陈晨伟.基于多层复合控释技术的PP/PVA/PP活性包装复合薄膜制备分析及其应用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