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中学思想政治课活动—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构建

新课程改革中中学思想政治课活动—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构建

李金萍[1]2003年在《新课程改革中中学思想政治课活动—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构建》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新课程改革日益推行,人才培养的模式的探讨成了一个新的焦点。应该说,培养综合型的、有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了新形势下教育的最高目标。因此,旧有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必定地要发生改变。 一方面,本文以长期以来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新《课程标准》为由,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列昂捷夫的活动心理学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为依据,从内涵界定,功能作用、实践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教学原则,教学程序,教学策略,实施的条件等方面,全方位地构建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活动-探究-发展教学模式。通过小组间的自主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了其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另一方面,文章还阐述了在构建此模式过程中得到的启示:即要加强对中学生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中学政治教师角色的转换,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师、生更高层次的要求。 本文的末尾还提出了几个在操作过程中制约本模式实施的因素与遇到的问题所带来的思考,以图能对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张礼[2]2008年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研究》文中指出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我国和平崛起的现实需要,当前全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把“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作为自己崇高的使命。新课改以生活为基础、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的提出,是对学生素质教育要求的理性回归,推动了整个基础教育学科生活化教学潮流的发展。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改革是这一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比较系统地分析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内涵、发展脉络、重要作用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改进和完善这一教学模式进行了有一定针对性的策略思考。全文由叁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发展以及实施的重要作用。着重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科学内涵、发展脉络及其实施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现状考察与问题分析。从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现状调查入手,分析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在课改实验区取得的成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第叁部分: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实效的对策建议。在第二部分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现状考察与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从教学观念、支持条件、实施策略等方面,探讨如何解决生活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提高政治课生活化教学实效。

杨兴富[3]2013年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全国各中小学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方兴未艾,特别是在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来,涌现出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长期以来全国课堂一个模式的局面,改变了人们对课堂的一贯印象。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的评价方式、课堂中的师生关系等,都和以往有了质的不同。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推动了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变将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陕西省各中小学把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作为践行新课程改革理念和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吸收、借鉴外地学校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创立新的教学模式,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局面。这一轮教学模式创新的浪潮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对它的研究有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现实意义。笔者选取陕西省在教学改革中比较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四所高中的教学模式进行介绍、剖析和评价,并总结出陕西省中小学教学模式改革的趋势,提出改革措施和建议。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选题的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阐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模式的概念以及和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之间的关系;第叁章介绍、分析、评价陕西省四所高中新的教学模式:第四章总结四所中学教学模式创新的趋势和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措施、建议。

白鹤珍[4]2007年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角色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实施,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做好角色转变的准备。而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多元智能理论既为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提供了最好的理论解读,也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转变教师角色提供了方向指导。本文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对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扮演好角色提出理论依据和可供操作的意见与建议。首先,本文分析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角色定位及其局限性。其次,通过对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标准以及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为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新角色定位及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角色转变提出理论依据。再次,以多元智能理论与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时代背景对思想政治课教师扮演什么角色及如何扮演好新角色,树立21世纪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新形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意见与建议。

金晓炜[5]2008年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究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已经被一部分教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立足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发现实践中存在的误区:探究式教学实际运用不多,或过分注重外在形式,分析存在误区的原因后,从探讨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入手,提出建构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模式,探究式教学既重过程又重结果。又提出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以推进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实施。根据思想政治课程特点,尝试建立行为评价机制,评价方式上,既有量化指标,又要有质的评价,提供各类佐证材料;评价主体的多元,并要建立在良好社会信用基础上。最后,建议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营造良好的基础教育环境,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模式。

冯昕[6]2014年在《中学思想政治课对话教学研究》文中认为对话教学强调教学交往尊重人的生命存在,尤其是对学生生命主体存在的尊重。它不再将学生视作一个接受教育、接受知识,以服从、顺应为存在方式的客体、对象,而是与教师平等的,有自己思想、情感与观点、态度的生命体。所以,教学过程就不再是以往那种只是单向传递、被动接受的先行运动,而是生命之间的互动与平等交流;话语权不再是教师的特权和专利,而是每一个生命主体都能享用的。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话教学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它集中体现出师生间民主、平等、尊重等关系的建立,也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效率与教学质量。然而,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忽视课堂对话或教师对话“霸权”的现象,而这种困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真正运用对话教学的形态体现新课程改革中“还学于生”的特点,使得课程、课堂回归学生本体,使得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经历,这些问题都是本文所探讨的核心。本文着重从对话教学的界定;对话教学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运用的现状及原因分析;对话教学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应用策略以及对话教学的评价反馈机制研究等方面进行论述。通过论述探究对话教学的基本形式,探寻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人与文本对话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策略,以真正实现学生学习力的提升和中学思想政治课培养公民政治素养的目标。

李忠勇[7]2010年在《新课程改革中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一竞争的关键是教育和科技的竞争。目前我国正在蓬勃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正是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为我国在竞争大潮中屹立不倒夯下坚实的基础。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以分数为目标的教学,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狠抓分数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就是说,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和学生的考试分数,课堂上学生成为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生命主体。这种教学是对学生学习天性的一种扼杀,违背了新课改“以人为本”的理念,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不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高中思想政治课在推进新课改进程中,不仅担负着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任务,而且承担着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播以及培养学生继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本文立足于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运用国内外有效教学的研究成果,立足于课堂教学的微观领域,探讨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如何执行有效教学策略,优化组织实施教学,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具体来说,本文首先从自身的实践经验出发,以自己对新课改以来中学实施新课改措施的观察,对新课改中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内涵及其基本特征进行思考。然后对新课改中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应然和实然状态进行了解读。最后对新课改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包括四个部分:(一)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二)“扬弃”传统,开展有效备课;(叁)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四)坚持“五个结合”,设计有效作业。这些探索对构建有效的思想政治课堂,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有积极的作用。

陈娟[8]2013年在《新课改下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逐渐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经过之前七次的教育改革之后,我们国家的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又开始了第八次教育改革。在最近一次的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应当本着“以人为本”根本精神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自身成长发展,教育应更加关注学生本身,而不是一味的搞应试教育。在旧的中学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方式较为单一,最为普遍的方式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然后死记硬背,或是题海战术。然而事实证明,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不可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教学设计是萌芽于工业革命时期,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逐渐被得到应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这一科学领域,学者们根据学习理论的不同将教学设计的发展大致划分成了叁个主要阶段,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分别是行为主义教学设计,认知主义教学设计和目前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我国真正引入教学设计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时间,早期最具影响力的是乌美娜教授的关于教学设计的理论着作,在最近一次新课程改革中,学者们提出了应把教学设计广泛应用于实际教学当中,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到指导性作用。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指导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所以一堂课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设计的优劣。教学设计是教师在认真研读课程内容之后,并建设性的把整个教学过程全局性加以考虑的最终成果。教师会把自己的教学理念全部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去,所以,如果想做好教学设计应当在各方面都具有良好的知识积淀,包括青少年心理学,中学教育学,课程内容的解读和当代的时事政治,社会现状等各方面的知识。在全国新课改的大形势下,教师的教学要做出重要的变革,首先体现在教学前充分的准备工作,也就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一堂课的最终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设计的优劣。那么作为中学重要课程的思想政治课,也应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重新对课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修改和完善。重新认识中学课程的性质和,培养目标,以及从根本上切实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当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动性地位,并且还应当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这种主体性地位可以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自主的学习知识,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也就是以学生为本的充分体现。

刘清[9]2016年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课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新课程理念的革新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的开放性与实践性。情境课堂作为一种可以将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和时代特征紧密相连,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更好的体验生活的新型课堂,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基于此,该课堂模式应该被更广泛的运用到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中去。在此背景下,论文以国内外大量情境相关理论着作及文献为依据,结合实地走访、课堂实录、问卷调查等实证性研究,在审视现今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学生知行脱节、教学方法不当、教学目标不明确等状况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为构建有效情境课堂提出了思路。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研究成果以及研究思路与方法出发,具体阐明了情境课堂的科学依据。第二部分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将情境课堂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并对其理论和现实依据进行了双向论证,科学地阐述了情境课堂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叁部分重点从情境课堂的应用现状问卷综述、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已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叁个方面对现今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课堂的应用现状加以说明。第四部分是在自身实践经验和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关于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课堂的有效路径。因而,论文以理论性研究为辅、实证性研究为主,从师生两个层面阐述了情境课堂应如何更好地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得以应用,希望能够为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关于情境课堂的实践参考与理论指导。

师迎春[10]2009年在《新课程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文中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以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为根本,以外在专业发展背景为支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技能以服务于教育教学的过程。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和深入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成为我们最为关切的话题之一。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撑,教师专业发展也将推动新课程的实施。新课程改革为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因此,研究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对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师的发展,保证新课程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讨论和研究的对象大多指向一般意义上的教师,缺少有针对性的关于基础教育各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导致基础教育各学科的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缺少必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进而影响和妨碍了各学科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和各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加强基础教育各学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提高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课是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在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探索和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和途径,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的研究框架包括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引言主要介绍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本文的写作思路、方法。第二部分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专业发展内涵作出了科学界定,并总结出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第叁部分从新课程与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出发,阐明了在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师提高专业发展的必要性。第四部分在统计调查问卷、访谈结果以及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即自主发展意识薄弱;专业理念有待于强化;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师专业技能落后。第五部分根据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实施途径,即完善教师专业标准建设;推动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加强教师在职学习培训;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重视和实施行动研究;开展和丰富案例教学。第六部分为结语。阐述了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发展对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意义并概括了今后的研究重点。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教师专业发展和思想政治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精神,体现课程改革的要求,阐释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和意义,并根据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提出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改革中中学思想政治课活动—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构建[D]. 李金萍. 福建师范大学. 2003

[2].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研究[D]. 张礼. 西南大学. 2008

[3].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研究[D]. 杨兴富. 陕西师范大学. 2013

[4].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角色的分析[D]. 白鹤珍. 西北师范大学. 2007

[5].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 金晓炜. 苏州大学. 2008

[6]. 中学思想政治课对话教学研究[D]. 冯昕.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7]. 新课程改革中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D]. 李忠勇. 苏州大学. 2010

[8]. 新课改下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研究[D]. 陈娟. 鲁东大学. 2013

[9].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课堂研究[D]. 刘清. 洛阳师范学院. 2016

[10]. 新课程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D]. 师迎春. 辽宁师范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新课程改革中中学思想政治课活动—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构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