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羊膜和自体转位角膜移植治疗兔模型角膜瞳孔区瘢痕(论文文献综述)
武静[1](2016)在《翼状胬肉的大小与角膜散光关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翼状胬肉的大小与术前、术后角膜散光的关系,探讨翼状胬肉术后角膜散光、最佳矫正视力的变化趋势,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三部眼科就诊的原发性鼻侧翼状胬肉患者共56例56眼。对以上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病史采集,行双眼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电脑验光、角膜曲率、裂隙灯及眼前节照相等检查,测量翼状胬肉的大小(包括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的长度、宽度),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的长度即翼状胬肉在角膜缘处的中点至头部顶点的距离,宽度即翼状胬肉在角膜缘的弦长,根据长度及宽度计算出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的面积(面积=长度×宽度/2)。根据角膜曲率及电脑验光结果,记录角膜散光的大小。以上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局部浸润麻醉下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瓣移植术,手术均由同一操作熟练的医师完成。随访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患者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术眼角膜散光。探讨翼状胬肉的大小与术前角膜散光及术后3月角膜散光之间的关系;分析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角膜散光及最佳矫正视力的变化趋势。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翼状胬肉侵入角膜长度为4.0±1.2mm,宽度为5.1±1.0mm,面积为10.5±4.4mm2。Pearson线性相关结果表明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的长度、宽度、面积与术前角膜散光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0.601、r=0.403、r=0.543,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的长度越长,术前角膜散光越大(P<0.05)。Pearson线性相关结果表明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的长度、面积与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506、r=0.422,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的宽度与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无相关性(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的长度越长,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越大(P<0.05)。翼状胬肉患者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与术前角膜散光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41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翼状胬肉患者术前角膜散光为3.0±1.9D,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角膜散光依次为1.65±1.50D、1.09±1.09D、1.02±1.11D,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角膜散光呈明显下降趋势,而术后3个月与术后1个月角膜散光变化无明显差异。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角膜散光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分别与术后1个月、3个月角膜散光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翼状胬肉患者术后1周及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提高,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后1个月、3个月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稳定。结论:1.翼状胬肉引起的角膜散光与其侵入角膜的长度相关,长度越长,角膜散光越大。2.翼状胬肉患者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与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的长度相关,长度越长,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越大。3.翼状胬肉患者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与术前角膜散光呈正相关,即术前角膜散光越大,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越大。4.翼状胬肉手术可降低角膜散光、提高视力,角膜散光及最佳矫正视力于术后1个月趋于稳定。
郭庆[2](2017)在《羊膜对角膜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眼表疾病是眼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且复发率高,是眼科主要致盲疾病之一。对于各种眼表疾病所致角膜上皮缺损的治疗,目前以眼表面重建术效果最好,常采用的方法是自体或异体角膜移植术。但自体角膜缘取材有限,并有造成健眼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的风险。异体角膜要求新鲜,且存在来源不足、排斥反应等问题。由于羊膜有其特有的结构特点和促进组织修复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者们开始转向以羊膜为原材料治疗眼表疾病的研究中。在对羊膜移植的研究基础上,羊膜的研磨提取液—羊膜匀浆液保留了羊膜中的有效生物成分,在治疗眼表疾病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是一种较新的尝试。随着生物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的发展,以羊膜上皮细胞作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角膜上皮,在眼表疾病治疗中亦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以羊膜为原材料,从动物实验、临床研究、细胞培养三个层面,研究羊膜移植片、羊膜匀浆液、羊膜上皮细胞对角膜上皮缺损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为解决眼表重建材料缺乏及严重眼表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新的理论依据。首先建立兔角膜上皮损伤的动物模型,行以羊膜移植术,以观察羊膜对动物角膜伤口愈合的作用。结果发现,羊膜移植组与对照组比较,角膜上皮愈合加快,显微形态学观察显示,实验组细胞排列水平、细胞形态、炎症细胞数等方面较对照组均明显改善。其次,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对不同病因所致的眼表上皮缺损患者24人(25眼),行以羊膜移植术,该临床研究发现:25只眼中21只眼眼表面得以重建,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再生的角膜上皮透明,结膜组织稳定、无感染。平均观察28.3周,所有21只眼无复发,另外3只眼因并发症致手术失败。再次,以上皮细胞缺损的兔角膜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不同浓度羊膜匀浆液对角膜上皮细胞增殖的作用。结果发现,羊膜匀浆液对兔角膜上皮细胞增殖和修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这种促进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浓度增加而增强,即角膜上皮细胞的增殖率对羊膜匀浆液具有浓度依从性。羊膜匀浆组与羊膜移植组比较作用效果相同,但可避免手术并发症。最后,进行羊膜及角膜上皮细胞培养以及二者共同培养的细胞学研究。结果显示:羊膜上皮细胞在原代培养2 h后开始贴壁生长。细胞呈多角形、不规则形,排列呈铺路石样。体外可连续传45代,CK3、CK18、CK19呈阳性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CK3、CK18、CK19表达率分别为40.84±3%,47.51±2%和32.41±3%。角膜上皮细胞在培养的第3天时开始爬出,呈多角形,排列均匀。经诱导培养后的羊膜上皮细胞呈多角形、扁平状,细胞体积增大。流式细胞学检测CK3表达率为76.40±0.3%,与诱导前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本文针对羊膜进行了动物实验、临床研究、细胞培养三个层面的研究工作,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证明了羊膜对角膜上皮缺损的修复具有促进作用,为解决眼表重建材料缺乏及严重眼表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姚晓明,彭云,黎明,周晓萍[3](2014)在《自体角膜转位移植联合双板层角膜移植治疗角膜穿孔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自体角膜转位联合双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角膜穿孔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因角膜穿孔而实施自体角膜转位联合双板层角膜移植术的8例(8只眼)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真菌性角膜溃疡穿孔5只眼,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溃疡穿孔1只眼,角膜Mooren溃疡穿孔1只眼,圆锥角膜急性穿孔1只眼。结果所有患者眼表形态结构均得到有效的恢复,避免了摘除眼球,5只眼保留了有效视力,其中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手动3只眼,0.04者2只眼,0.05者1只眼,0.08者1只眼,0.1者1只眼。术后14 d内8只眼角膜植片上皮均愈合完整,角膜植片与植床对合好。所有患者术后短期内均无其他并发症。结论自体角膜转位联合双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角膜穿孔安全有效,在缺少角膜供体材料的情况下,是一种有效挽救眼球的治疗方法。
肖中男[4](2012)在《恒河猴血管内皮细胞移植替代角膜内皮细胞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破坏恒河猴角膜内皮细胞后角膜内表面的变化;通过观察移植到无内皮层的角膜内表面的恒河猴血管内皮细胞的位置、形态和功能改变,探索血管内皮细胞移植治疗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方法和前房注射法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培养增殖恒河猴脉络膜-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株(RF6A)并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将恒河猴9只随机分为三组:实验组(A组,3只)、实验对照组(B组,2只),空白对照组(C组,4只)。A组:超声乳化角膜内表面后立即将体外培养增殖经Brdu标记的RF6A通过角巩膜缘注射至前房,全麻下保持实验动物俯卧位3-4小时;B组:超声乳化术后一个月后用与A组相同的方法移植经Brdu标记的RF6A;C组:行超声乳化术后不行细胞移植,其中一只术后立即摘眼行各项检测。术后观察各组角膜透明情况;术前、术后1、2、3、4、8、12周分别抽取房水,用ELISA法测定房水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浓度;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房水中Ca2+、Mg2+、P、Na+、K+、C1-六项离子的浓度,并行统计学分析。术后4、8、12周分别摘取术眼,行病理切片、抗Brdu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角膜内表面RF6A分布和形态结构,虹膜及小梁网的形态结构。结果:角膜透明度:在观察期内(3个月),A组、B组角膜比C组有较好的透明度,未出现新生血管及大泡性角膜病变。术眼前房深度均正常。病理切片:A组和B组的角膜内表面可见细胞层,抗Brdu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示该细胞为体外培养经Brdu标记的RF6A;后弹力层均基本完整。虹膜仅有轻度水肿;小梁网结构清晰,未见细胞碎片堵塞网孔。C组角膜内表面仅见周边残留角膜内皮细胞,免疫组化染色阴性;除术后立即摘眼的角膜后弹力层完整外,其他各时期后弹力层逐渐溶解消失。虹膜及小梁网结构清晰。扫描电镜:A组和B组角膜内表面可见RF6A分布均匀,生长良好。虹膜上见散在RF6A生长,但虹膜表面结构无明显改变;小梁网未见细胞碎片堵塞。C组角膜内表面仅见结构形态已破坏的CECs,术后后弹力层逐渐溶解,未见新的CECs生长。透射电镜:培养的RF6A以及角膜内表面的RF6A呈不规则扁圆形,其丰富的细胞器和特征性WP小体提示具备一定的活体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征与活性。C组角膜内表面残存的CECs,胞质水肿,细胞器稀少。房水VEGF浓度:仅A组不同观察时间点的VEGF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和C组三组间Ca2+、Mg2+、P、Na+、K+、Cl-浓度无明显差异。术后3月时A组Na+浓度略低于C组。实验组内各时期Mg2+、P离子浓度有一定改变。结论:前房注射法能够将恒河猴血管内皮细胞移植到角膜内表面,且细胞能在超声乳化破坏角膜内皮层的后弹力层上生长,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屏障作用维持角膜的脱水状态和透明性。移植术后,对虹膜、前房角的组织结构形态在短期内不产生病理性的影响;对房水VEGF浓度和Ca2+、Mg2+、P、Na+、K+、Cl-的浓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宋玲[5](2009)在《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治疗兔角膜瘢痕后角膜厚度及角膜形态的变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TK)治疗兔角膜瘢痕及不同切削深度后对兔角膜透明性、角膜厚度及角膜形态各因素的影响。方法:依据角膜可控刀制瘢深度将30兔60眼分为三组。采用机械法联合酸烧灼法制作兔角膜直径为2-3mm瘢痕模型40眼,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角膜荧光素钠染色(FLS)试验、眼压(IOP)测量、角膜厚度(CT)测量及角膜地形图(Corneal topograph)等检查方法。比较分析空白对照组和PTK切削治疗组的FLS、IOP、CT、CIM及SF等变化。结果:1.PTK:PTK术后制瘢100μm组出现1眼(5%)角膜上皮愈合延迟,19眼均在5天内愈合。PTK术后在23±9.8天,出现3眼(6%)角膜云翳;制瘢200μm组出现5眼(25%)角膜上皮愈合延迟,平均8±6.4天。PTK术后2眼(10%)角膜云翳,12眼(60%)角膜斑翳,6眼(30%)角膜白斑。2眼压:造模后制瘢100μm组和制瘢200μm组较空白对照组眼压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制瘢组PTK术后较术前眼压均减小,但制瘢100μm组PTK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制瘢200μm组PTK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央角膜厚度:造模前后制瘢100μm组和制瘢200μ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制瘢两组PTK术后比术前中央角膜厚度均减小,PTK术后制瘢200μm组较制瘢100μm组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PTK术后4周与8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角膜曲率:制瘢100μm组和制瘢200μm组PTK术后较术前角膜曲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PTK术后制瘢100μm组和制瘢200μm组较空白对照组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制瘢组PTK术后4周与8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角膜散光:造模后制瘢100μm组和制瘢200μm组角膜散光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TK术后较术前减小,且制瘢100μm组较制瘢200μm组术后角膜散光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制瘢100μm组较制瘢200μm组在PTK术后4周和8周有减小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不规则指数:制瘢100μm组和制瘢200μm组造模后较造模前CIM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TK术后较术前CIM值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K术后制瘢100μm组较制瘢200μm组CIM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TK术后4周与8周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角膜形状因子:制瘢100μm组和制瘢200μm组造模后SF值增大;PTK术后制瘢100μm组和制瘢200μm组为负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K术后4周和8周比较,制瘢100μm组较制瘢200μm组偏离度逐渐减小,渐趋于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可控角膜刀控制制瘢深度机械法联合20%酸烧伤法制作兔眼角膜瘢痕模型简便、可行、稳定;PTK治疗角膜中央瘢痕深度在1/3角膜厚度以内切削是安全有效的,对角膜生物特性及光学性质影响较小。
瞿玲辉[6](2009)在《两性霉素B兔眼角膜基质内注射的安全性评价及在兔眼角膜和房水中药物浓度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严重威胁视力的感染性角膜疾病,临床缺乏敏感、有效的抗真菌药物是此病治疗效果差的主要原因。多烯类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AMB)对常见致病真菌属均敏感,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一线用药选择。AMB通过角膜基质内注射或前房内注射治疗顽固的真菌性角膜炎已取得较好疗效,尤其当角膜深层溃疡波及内皮层或前房时。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表明,前房内单次注射5~10ug的AMB对角膜、晶体、虹膜等未见明显毒副作用。本试验旨在探讨角膜基质内注射AMB对角膜有无毒性,寻找其安全范围的用药浓度,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并探讨0.25%AMB去角膜上皮后滴眼、AMB角膜基质内注射、AMB前房内注射三种途径给药后,AMB在兔眼角膜和房水中的浓度变化,为真菌性角膜炎给药途径及合理的给药间隔选择提供实验依据。第一部分兔眼角膜基质内注射两性霉素B的安全性评价目的:探讨兔眼角膜基质内注射AMB的安全性,寻找角膜基质内注射AMB的安全浓度。方法:1、健康白兔20只(40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8眼)。2、A组:角膜基质内注射0.1ml平衡盐溶液(Balanced salt solution,BSS);B、C、D、E组角膜基质内分别注射0.1ml浓度为5、10、15、20μg/0.1ml的AMB注射液。3、每4d注射1次,共注射5次。在注射后的第1d、3d通过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透明性、上皮完整性、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生长情况,角膜超声测厚仪测量角膜厚度;第5次注射后30d,处死动物行角膜病理组织学检查,即苏木素和伊红染色(Hematoxylin and eosin,HE),角膜内皮细胞活性率测定和内皮细胞超微结构观察,观察不同浓度的AMB角膜基质内注射对角膜有无明显毒副作用,寻找其注射的安全浓度。结果:1、浓度为5μg/0.1ml及10μg/0.1ml的AMB注射液兔眼角膜基质内注射后,角膜透明、上皮完整,角膜内皮细胞未见异常,与BSS组比较,未见显着差异(P>0.05)。2、浓度为15μg/0.1ml及20μg/0.1ml的AMB兔眼角膜基质内注射后,角膜出现明显水肿,上皮脱落,严重的CNV长入,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示细胞内空泡增多,线粒体肿胀,内皮细胞活性率降低,与BSS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1、角膜基质内注射直接将药物送达深层角膜,对角膜的机械创伤小、简单易行。2、兔眼角膜基质内注射5、10μg/0.1ml浓度的AMB,即使操作间隔时间较短、次数较多,对角膜组织形态及生理功能仍未见明显损伤。3、兔眼角膜基质内注射浓度为15、20μg/0.1ml的AMB,短期内如频繁注射,致角膜水肿,上皮脱落,CNV长入,内皮细胞受损,对角膜具有明确的毒性。其毒性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第二部分两性霉素B经三种不同途径给药后在兔眼角膜和房水中药物浓度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0.25%的AMB去角膜上皮后滴眼、10μg/0.1ml浓度的AMB角膜基质内注射及10μg/0.1ml浓度的AMB前房内注射三种途径给药后兔眼角膜和房水中的药物浓度变化。方法:1、健康白兔45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每组15只)。2、A组、B组:分别在角膜基质内和前房内单次注射0.1ml浓度为10μg/0.1ml的AMB注射液;C组:去角膜上皮后0.25%的AMB滴眼(50μl/滴,1滴/次,1次/5min,共6次)。3、分别于用药后30min、6h、1d、3d、7d,处死实验兔,获取房水和角膜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进行AMB的定量检测。4、HPLC色谱条件: Waters高效液相色谱系统, 510泵,Hypersil C18 (200.0mm×4.6mm,5.0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01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35:65,V/V,100ml流动相含0.05ml三乙胺),流速为1.0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380.0nm,采用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系统适应性实验:角膜匀浆液浓度在0.10~100.00μg/g范围内,房水浓度在0.10~50.00μg/ml范围内,AMB的峰面积与吸收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0.02μg/ml为AMB在该色谱条件下的检测限浓度,0.10μg/ml为其定量限浓度。房水的回收率范围在89.1%~95.7%,角膜为81.4%~83.6%。2、角膜基质内注药组(A组)角膜中的药物浓度在30min、6h、1d高于前房内注药组(B组)及去角膜上皮滴眼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的药物浓度可持续7d,均显着超过AMB对镰孢菌、曲霉菌及念珠菌体外实验的MIC90[抑制90%受试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MIC)]。3、前房内注药组(B组)房水中的药物浓度在30min、6h、1d高于角膜基质内注药组(A组)及去角膜上皮滴眼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三种不同途径给药后,在相同时间点,房水中的药物浓度均显着低于角膜中的药物浓度,仅B组30min时间点能超过AMB对绝大部分眼部分离真菌体外实验的MIC90,但1d内显着下降。其余房水中的药物浓度均低于AMB对绝大部分眼部分离真菌体外实验的MIC90。4、去角膜上皮后采取频繁滴眼的方式,AMB在角膜和房水中能达到较高的浓度。结论:1、角膜基质内注射可以明显提高药物在角膜组织中的含量,单次注射后高药物浓度持续时间长达7d,提示临床给药间隔可以7d 1次,无需短期内频繁注射。2、前房内注射可以明显提高药物在房水中的含量,单次注射后30min内达到高的房水浓度,但1d内药物浓度迅速下降,提示病情凶险时可次日重复注射。3、治疗轻、中度真菌性角膜炎,可选择去除角膜上皮频繁滴眼。4、治疗顽固的深层真菌性角膜炎,辅助给予角膜基质内或前房内注射安全浓度和安全剂量的敏感抗真菌药物,可能是一种较好给药途径。
陈书勤[7](2009)在《急性重度眼烧伤分级的完善及药物或手术治疗对转归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完善R0per—Hall眼烧伤分级系统,观察不同分级的临床转归,探讨急性重度眼烧伤合理的药物或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08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未在他院接受手术等创伤干预性的急性重度眼烧伤患者,共19人26眼。将原分级系统完善为角膜/角膜缘、结膜/眼睑两个子系统。角膜缘/角膜分级加入角膜缘缺血深度记录:深度A:1血管部分闭塞,暗紫色;2血管完全闭塞,灰白色。深度B:3组织凝固、平整,瓷白色4组织表面凹凸不平,瓷白色。结膜/眼睑依照烧伤的范围及深度分级。结膜烧伤深度记录同角膜缘缺血深度分级,眼睑烧伤深度参照皮肤烧伤深度分为0~4级。结膜、眼睑烧伤范围按解剖结构及累计面积划分等级。依照完善后分级记录初诊时的眼表状态、治疗及随访过程、末次随访的眼表状态,包括视力、新生血管、角膜结膜化、睑球粘连的情况,并予以评估。结果:①角膜/角膜缘分级为ⅢA的11眼,均以抗炎为主的药物治疗获得眼表自然愈合,视力提高明显,新生血管侵入程度轻;分级为ⅢB~ⅣA的6眼,3眼经药物治疗、3眼以手术治疗获得顺利的临床转归;分级为ⅣB的9眼,均需介入手术治疗以预防组织进行性溶解。结膜烧伤为4/B级且眼睑烧伤达4/3~4(范围/深度)级者均发生睑球粘连。②药物治疗共14眼,平均上皮愈合时间:20.91±15.95天。全身激素抗炎疗程近1月,静脉及口服用药各约2周。局部0.1%FML滴用约2.5月后降低浓度为0.02%FML并维持数月。手术治疗共12眼,10眼采用羊膜移植术,其中9眼联合临时或长期眼睑缝合术。术前药物抗炎治疗约2~3周。在平均35.92±14.96周的随访中,所有患者均获得不同程度的眼表疤痕性愈合。结论:本研究参照Roper-Hall分级,提出了新的眼烧伤分级系统。该分级与急性重度眼烧伤的治疗和预后有较一致的对应关系。ⅢA级,仅用以抗炎为主的药物治疗即可获得平滑的眼表,视力提高明显;ⅣB级,需要介入羊膜移植或联合临时或长期眼睑缝合,才能获得眼表疤痕性愈合的结果。
陈爽[8](2006)在《角膜缘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以羊膜为载体培养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兔角膜缘干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观察以羊膜为载体培养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兔眼角膜缘干细胞缺陷的疗效。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对兔角膜缘干细胞行体外原代培养,传代后接种于去上皮人羊膜上,采用气—液界面法(air-lifting)继续培养。观察培养细胞的生长情况,并对培养的细胞行组织学和免疫荧光染色进行鉴定。选取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0只,通过严重碱烧伤左眼角膜制成角膜缘干细胞缺陷的兔眼模型,用以羊膜为载体培养的角膜缘干细胞对伤眼进行移植。实验共分3组,即以羊膜为载体培养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AM+LSC)、单纯去上皮羊膜移植组(AM)、对照组,每组10兔10眼。术后每周对眼表情况进行临床观察,术后1个月取角膜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体外培养的兔角膜缘干细胞生长良好,传代后可在去上皮羊膜上继续分化、增殖为3-4层的复层角膜上皮细胞层,且细胞与羊膜组织粘附牢固。经组织学和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证实为角膜缘干细胞。以羊膜为载体培养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兔眼角膜迅速上皮化,角膜中央无新生血管生长,角膜恢复光滑透明。组织病理学染色及细胞角蛋白AE1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证实:角膜呈现正常角膜上皮层的结构特点,未见杯状细胞和新生血管,上皮层细胞AE1染色阳性。单纯去上皮羊膜移
宫玉波[9](2005)在《角膜缘上皮移植治疗眼表疾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 一、翼状胬肉是较常见的眼表疾病,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但术后疗效不尽人意,复发率居高不下。目前对其治疗和防止复发依然是眼科临床较为棘手的问题。随着角膜缘干细胞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角膜缘上皮移植为眼表疾病的治疗开拓了新的前景。通过分析不同手术方法对胬肉治疗疗效的比较,判断角膜缘上皮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为临床治疗翼状胬肉提供较好的治疗方案。 二、酸碱等化学性物质能直接破坏角结膜组织,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反应,严重破坏眼部组织,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保护眼球、挽救视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角膜缘上皮提供角膜干细胞,恢复角膜透明性,重建眼表面。羊膜具有促进眼表上皮化,抑制炎症和瘢痕形成等作用。羊膜移植和角膜缘上皮移植为修复眼表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通过对急性眼化学烧伤患者施行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联合新鲜羊膜移植,观察其修复效果。 目的: 一、 观察角膜缘上皮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防止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疗效。 二、 观察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与新鲜羊膜对急性眼化学烧伤的修复作用,为临床急性眼化学烧伤的治疗探索更为有效的方法。 方法: 一、临床193例(220只眼)翼状胬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不同随机分组,其中80只眼行自体游离球结膜移植术(A组),70只眼行自体游离球结膜移植术联合术中、术后应用丝裂霉素C(B组),70只眼行自体角膜缘上
孙红,惠延年[10](2002)在《羊膜和自体转位角膜移植治疗兔模型角膜瞳孔区瘢痕》文中提出目的 :观察自体转位角膜移植联合羊膜移植对角膜瞳孔区瘢痕的治疗效果。方法 :有色兔7只 ,每只兔任选一只眼制备瞳孔区斑翳模型。斑翳愈合后 ,手术显微镜下 ,板层剥离斑翳 ,创面以斑翳周围透明角膜板层移植覆盖 ,供角膜区创面由羊膜覆盖 ,术后2.5月观察角膜瞳孔区和供角膜区透明情况。结果 :7只兔术后瞳孔区透明度均明显改善 ,供角膜区少量云翳。结论 :自体角膜转位移植联合羊膜移植可以治疗角膜瞳孔瘢痕 ,起到增视和美容的效果
二、羊膜和自体转位角膜移植治疗兔模型角膜瞳孔区瘢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羊膜和自体转位角膜移植治疗兔模型角膜瞳孔区瘢痕(论文提纲范文)
(1)翼状胬肉的大小与角膜散光关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羊膜对角膜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羊膜的特性 |
1.3.1 羊膜的组织学特性 |
1.3.2 羊膜的免疫学特性 |
1.3.3 羊膜的生物学特性 |
1.4 羊膜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1.4.1 羊膜的历史应用 |
1.4.2 羊膜的基础研究 |
1.5 羊膜在眼科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1.5.1 修复角膜上皮缺损 |
1.5.2 修复结膜上皮缺损及异常增生 |
1.5.3 治疗角巩膜溃疡及穿孔 |
1.5.4 角膜移植的辅助性治疗 |
1.5.5 眼部复杂化学烧伤的治疗 |
1.5.6 青光眼手术中的应用 |
1.5.7 屈光手术中的应用 |
1.5.8 其他眼病的治疗 |
1.6 羊膜在组织工程学中的应用 |
1.7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羊膜植片的筛选 |
2.1.2 实验动物的筛选 |
2.1.3 临床治疗病人筛选 |
2.1.4 实验试剂 |
2.1.5 手术器械 |
2.1.6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羊膜植片的制备及保存 |
2.2.2 羊膜匀浆的制备及保存 |
2.2.3 羊膜匀浆蛋白含量测定及实验溶液制备 |
2.2.4 病理标本的取材制备 |
2.2.5 羊膜上皮细胞原代及传代培养 |
2.2.6 羊膜上皮细胞的检测 |
2.2.7 角膜上皮细胞原代培养 |
2.2.8 羊膜上皮细胞与角膜上皮细胞共同培养 |
2.2.9 诱导后羊膜上皮细胞检测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羊膜移植治疗兔角膜损伤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分组及动物模型的建立 |
3.2.1 实验分组 |
3.2.2 角膜损伤模型的建立 |
3.3 手术方式及观察指标 |
3.4 羊膜移植对兔角膜损伤愈合作用的比较分析 |
3.4.1 眼部炎症反应的比较分析 |
3.4.2 角膜上皮愈合时间的比较分析 |
3.5 羊膜移植术后显微形态学观察比较 |
3.5.1 光学显微镜观察比较 |
3.5.2 透射电镜观察比较 |
3.6 羊膜移植对角膜伤口愈合的影响 |
3.6.1 角膜伤口的愈合方式 |
3.6.2 生长因子、胶原纤维对角膜伤口愈合的影响 |
3.6.3 羊膜的作用及作用机理 |
3.6.4 实验结果及机理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羊膜移植治疗人眼表疾病的临床研究 |
4.1 引言 |
4.2 临床资料与手术方式 |
4.2.1 临床资料 |
4.2.2 羊膜植片的取材 |
4.2.3 手术方式 |
4.2.4 术后处理 |
4.3 临床愈后 |
4.4 典型病例报告 |
4.4.1 病例 1 |
4.4.2 病例 7 |
4.4.3 病例 19 |
4.5 羊膜移植的临床治疗作用及机理分析 |
4.5.1 临床愈后机理分析 |
4.5.2 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方式的选择 |
4.5.3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
4.5.4 影响愈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
4.5.5 羊膜移植术临床应用的限制和不足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羊膜匀浆液治疗兔角膜损伤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羊膜匀浆液对兔角膜上皮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 |
5.2.1 实验分组及动物模型制备 |
5.2.2 角膜裸区面积的观察测量及细胞增殖率测定 |
5.2.3 各组生长速度的比较 |
5.3 羊膜匀浆液与羊膜移植对兔角膜损伤修复作用的比较研究 |
5.3.1 实验分组及动物模型制备 |
5.3.2 角膜裸区面积的观察测量及细胞增殖率测定 |
5.3.3 各组生长速度的比较 |
5.4 羊膜匀浆液的作用机理及应用前景分析 |
5.4.1 羊膜匀浆液的作用及作用机理 |
5.4.2 实验结果及机理分析 |
5.4.3 羊膜匀浆液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 |
5.4.4 羊膜匀浆液的应用优势及前景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羊膜上皮细胞体外培养及诱导分化研究 |
6.1 引言 |
6.2 羊膜和角膜上皮细胞培养的形态变化及鉴定 |
6.2.1 羊膜上皮细胞形态变化 |
6.2.2 羊膜上皮细胞的鉴定 |
6.2.3 角膜上皮细胞的形态变化 |
6.2.4 角膜细胞诱导的羊膜上皮细胞形态变化及鉴定 |
6.3 羊膜和角膜上皮细胞培养的相关因素分析 |
6.3.1 实验材料选择相关性分析 |
6.3.2 羊膜上皮细胞的培养分析 |
6.3.3 羊膜上皮细胞的鉴定分析 |
6.3.4 角膜上皮细胞的培养分析 |
6.3.5 羊膜上皮细胞的诱导分化分析 |
6.3.6 本章实验的不足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恒河猴血管内皮细胞移植替代角膜内皮细胞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 |
致谢 |
(5)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治疗兔角膜瘢痕后角膜厚度及角膜形态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 主要实验试剂 |
3 实验方法 |
4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综述 角膜瘢痕的外科治疗研究进展 |
在读书期间发表的文章 |
(6)两性霉素B兔眼角膜基质内注射的安全性评价及在兔眼角膜和房水中药物浓度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文 两性霉素B 兔眼角膜基质内注射的安全性评价及在角膜和房水中药物浓度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 兔眼角膜基质内注射两性霉素B 的安全性评价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两性霉素B 经三种不同途径给药后在兔眼角膜和房水中药物浓度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全文结论 |
致谢 |
照片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研究生期间申报专利 |
(7)急性重度眼烧伤分级的完善及药物或手术治疗对转归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缩写、术语表 |
目次 |
1 引言 |
2 对象和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2 完善后的眼烧伤分级系统 |
2.3 病历资料记录方式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8)角膜缘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以羊膜为载体培养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正文 |
(一) 中文摘要 |
(二) 英文摘要 |
(三) 前言 |
(四) 对象与方法 |
(五) 结果 |
(六) 讨论 |
(七) 结论 |
(八) 致谢 |
(九) 参考文献 |
二、文献综述 |
(一) 综述 |
(二)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9)角膜缘上皮移植治疗眼表疾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角膜缘上皮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 |
1.1 资料与方法 |
1.1.1 资料 |
1.1.2 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第二部分 新鲜羊膜与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对急性眼化学烧伤的修复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资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投稿与发表文章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附图 |
文献综述1 |
文献综述2 |
致谢 |
第一军医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四、羊膜和自体转位角膜移植治疗兔模型角膜瞳孔区瘢痕(论文参考文献)
- [1]翼状胬肉的大小与角膜散光关系的临床研究[D]. 武静. 大连医科大学, 2016(06)
- [2]羊膜对角膜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 郭庆.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1)
- [3]自体角膜转位移植联合双板层角膜移植治疗角膜穿孔效果评价[J]. 姚晓明,彭云,黎明,周晓萍.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4(04)
- [4]恒河猴血管内皮细胞移植替代角膜内皮细胞的实验研究[D]. 肖中男. 昆明医科大学, 2012(11)
- [5]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治疗兔角膜瘢痕后角膜厚度及角膜形态的变化[D]. 宋玲. 泸州医学院, 2009(06)
- [6]两性霉素B兔眼角膜基质内注射的安全性评价及在兔眼角膜和房水中药物浓度的实验研究[D]. 瞿玲辉. 第三军医大学, 2009(06)
- [7]急性重度眼烧伤分级的完善及药物或手术治疗对转归的影响[D]. 陈书勤. 浙江大学, 2009(11)
- [8]角膜缘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以羊膜为载体培养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的实验研究[D]. 陈爽. 大连医科大学, 2006(11)
- [9]角膜缘上皮移植治疗眼表疾病的临床研究[D]. 宫玉波. 第一军医大学, 2005(04)
- [10]羊膜和自体转位角膜移植治疗兔模型角膜瞳孔区瘢痕[J]. 孙红,惠延年.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