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观察

急性阑尾炎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观察

(海洋石油总医院,天津滨海新区;300452)

【摘要】目的:探究进行阑尾炎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方法:以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10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小切口手术;对照组采用开腹切除手术,分析两组的试验效果。结果:实验组疼痛、并发症合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指标也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阑尾炎小切口手术治疗效果较为显著,患者术后恢复较快,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急性阑尾炎;小切口手术疗法;开腹切除手术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8)19-0401-01

急性阑尾炎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一种急性炎症性疾病。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呕吐和腹泻等。若患者未得到及时治疗,急性阑尾炎会导致腹膜炎、败血症、中毒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多方面的并发症。手术切除阑尾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主要方法。本研究旨在探究阑尾炎普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切口感染影响因素,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医院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100急性阑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实验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年龄为22-44岁,平均年龄(34.8±2.6)岁,病程为5-20h,病程平均值为(8.6±2.6)。对照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32.8±2.8)岁。病程为6-18h,病程平均值为(8.8±2.8)h。排除情况:妊娠期女性患者、哺乳期女性患者,其他器官存在严重疾病患者。纳入标准:①明确诊断为急性阑尾炎;②原发单纯的急性阑尾炎;②年龄≥18岁;③知情同意,自愿配合完成治疗,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病程等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实验组采用小切口手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确定麦氏点,并根据患者疼痛位置进行调整;麻醉后依次切开患者皮肤、皮下脂肪、腹外斜肌腱膜(为保证切口外小内大,腹外斜肌腱膜切口长度略大于皮肤切口长度)。利用窄拉钩与血管钳分离腹横肌与腹内斜肌,提起腹膜,将小腹膜横行切开,沿侧腹壁、结肠带与盲肠顶部找到阑尾,利用顺行方式或逆行方式切除阑尾,缝合腹膜、消毒,利用可吸收线完成创面缝合,实施常规创面处理。

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实施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选择麦氏点,根据患者疼痛位置进行调整。麻醉后依次切开患者皮肤、皮下脂肪、腹外斜肌腱膜,(切口长度约为6-10cm)。穿缝扎系膜近段后根部结扎阑尾,在阑尾根部围绕盲肠壁进行缝合,将阑尾切除位置确定为距离根部结扎线0.5cm处,移除标本,消毒残端,将其埋入盲肠内,用可吸收线缝合,完成常规创面处理。

1.3观察指标

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与并发症发生情况。

1.5统计学处理

试验过程利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统计,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数(n)或率(%)描述统计,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并发症

实验组疼痛、并发症合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比较

注:与实验组相比,*P<0.05。

3.讨论

阑尾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腹部疾病,病情严重时可能诱发多功能脏器衰竭、休克等重型疾病,主要包括坏疽性阑尾炎、胃炎穿孔、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和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等[1]。急性阑尾炎确诊以后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切除坏死组织,避免感染扩散等严重后果。同常规除手术相比,小切口手术对阑尾残端的处理与切口处理更为合理,疼痛轻、瘢痕小,术后并发症少,可有效满足患者需求。通过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组疼痛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住院时间相对较短、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切口愈合时间较短,分析结果表明小切口手术在临床领域具有一定优势。一些研究者通过对肠鸣音恢复时间、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与排气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对急性阑尾炎患者实施小切口手术,治疗效果显著。本次试验研究结果与之相同。

手术开展过程中,如医护人员没有掌握最佳手术时间或未予以适当处理,均易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以术后切口感染、术后出血与粘连性肠梗阻和腹腔感染为主。本次试验中出现的并发症与切口感染有关。针对可能出现的切口感染并发症,手术医师在手术期间需要高度重视阑尾炎切口,在手术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2]。术后出血多与阑尾系膜结扎过松有关,临床表现为失血性休克、腹胀腹痛等,为避免术后出血的出现,手术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对阑尾系膜进行分束结扎。为预防肠粘连的出现,患者在术后需要尽早下床活动,并开展适当的功能锻炼。

综上所述,急性阑尾炎小切口手术治疗效果较为显著,患者术后恢复较快,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丁称方.急性未穿孔阑尾炎保守治疗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17):119-120.

[2]肖庆,漆伟,康明伟,杨慎柯,杨兵.急性阑尾炎手术时机与预后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23):2131.

作者简介:邵伟(1978.03-),男,汉族,本科学历,医师,单位:海洋石油总医院(二级甲等),科室:外科,研究方向:普通外科、临床外科。E-mail:46112959@qq.com

标签:;  ;  ;  

急性阑尾炎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