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情境逻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贡布里希,情境逻辑,黑格尔主义
情境逻辑论文文献综述
李震[1](2019)在《再论“情境逻辑”——对贡布里希艺术史方法论的一种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图就贡布里希与贡氏所推崇的波普尔的史学方法做一点反思,指出尽管黑格尔主义对历史的整体理解会存在许多"时代精神的谬误",但它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与包容性。而贡布里希的"图式—修正""制作—匹配",包括波普尔的所谓"情境逻辑",实际是告诉我们对历史的整体理解是不可能的。这样的一种史学观恐怕只会让我们看到整个人类历史毫无历史理性可言,人类文明不过是丛林法则的结果而已。且不说它无法解释观念、道德这一类精神性的东西如何产生,即便它能够解释某种东西何以是普遍的,也无法解释为什么这种东西是在这个历史时期而不是在那个历史时期产生出来的,即它无法解释历史的必然性问题。(本文来源于《美术界》期刊2019年11期)
李艳青[2](2019)在《情境逻辑分析美术史方法论浅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重视教育,所以现在对高职教师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美术史作为特定社会和时代情境的产物,一直是高等教育领域中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国内外相关学者也加大了对情境逻辑分析美术史方法论研究力度,为提升科研能力,促进师资队伍水平的不断提高,保证教师教育专业化与科学化提供理论指导。基于此,文章从多个角度与层面就情境逻辑分析美术史方法论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9年21期)
戴思源[3](2017)在《师生互动关系的情境逻辑——对某高校师生读书会的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某高校师生读书会活动的质性研究发现:读书会中师生间的互动如同课堂空间的复现,固存的师生权力关系在新的互动空间中被不断再生产出来,主要表现在空间内部的物理格局、互动秩序以及角色行为等方面。研究认为,即使新旧情境的互动原则是相互抵触的,但新情境与旧情境的互动内容与要素相似,那么旧有情境所产生的权力关系与互动规则仍然有可能在新情境中得到复现,而且相似度越高,复现的可能性越大。(本文来源于《重庆高教研究》期刊2017年06期)
卢春雷,杜凤双[4](2017)在《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情境逻辑”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70年的新中国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既体现出一脉相承的关联,又呈现出不同历史情境下的各自特色。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战争与革命的世界主题下,在冷战思维的支配下,走出了一条用政治符号识别的有选择性的和平发展道路。和平与发展成为了时代的主题后,中国选择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与内核的和平发展道路。时至今日,中国在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的基础上,用东方人的独特方式和智慧把自己塑造成世界和平发展的倡导者、维护者和最重要的践行者。(本文来源于《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陶郁[5](2016)在《暴力的情境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好像已在接连不断的暴力中陷入了疯狂。布鲁塞尔机场的硝烟似乎还未消散,致命的炮弹就钻进了南苏丹维和部队的装甲车。巴黎酒馆外的血迹似乎还未被拭净,疯狂的卡车又无情碾过了尼斯海滩上欣赏焰火的人群。从昆明火车站到《查理周刊》编辑部,从伊斯坦布尔的航站楼到巴格达的商厦,暴力似乎充斥着每个聚集着人群的地方。在这册由鲜血与恐怖织成的暴力图集中,有两帧风格怪诞的画(本文来源于《读书》期刊2016年10期)
李锦营[6](2016)在《重建历史情境—“情境逻辑”理论与美术史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术史作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首先在19世纪的德语国家建立起来的,所以就有了“美术史的母语是德语”的说法。作为美术史的思想武器,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则是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与其建立的历史哲学体系为美术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黑格尔对于艺术的敏感与洞见是无与伦比的,他的成就与影响力也鲜有人可与之匹敌。然而正是因为如此,他对于美术史的观点影响了其后整整几代的美术史家,期间的美术史研究被“时代精神”所概括,被“历史决定论”的方法所指导。20世纪中叶,以波普尔为代表的哲学家对黑格尔及其历史哲学提出了质疑,提出了“情境逻辑”理论作为黑格尔体系的替代理论。而后波普尔的好友与推崇者贡布里希引入到美术史的研究中。本文正是针对“情境逻辑”理论展开论述,以“情境逻辑”产生的背景与前提、发生于发展为路线,进而阐述“情境逻辑”的理论意义与对美术史研究的影响。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阐述了黑格尔的美术史体系与受其影响下的美术史家及其理论,这也是“情境逻辑”提出的前提与背景。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精神”是核心概念,反映在美术史中便是“时代精神”对于艺术的推动。李格尔、丹纳甚至潘诺夫斯基等美术史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其历史哲学的影响。第二章对波普尔的“情境逻辑”理论进行了梳理。“情境逻辑”对于黑格尔的“历史决定论”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其是由经济学的方法“零方法”发展而来,与科林伍德的“心灵重演”有相似的目的,但在方法上却排除了心理学的因素,强调客观性。第叁章主要论述“情境逻辑”理论在西方美术史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贡布里希并将“情境逻辑”引入到美术史研究中,运用历史情境来解释图像学中的方案,用“名利场”来阐释竞争、时尚和艺术赞助在艺术史中的影响。其后,巴克森德尔与哈斯克尔用各自的方式在艺术史研究中诠释了“情境逻辑”的方法。第四章重点论述了“情境逻辑”理论的意义与影响。“情境逻辑”对于历史情境的重建与关注,不但撼动了黑格尔体系在美术史中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其标志着艺术史的研究向社会学的转向。(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景天魁,高和荣[7](2016)在《探索复杂社会的治理之道——中国社会治理的情境、逻辑与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复杂性构成了中国社会固有的属性,与西方现代社会相对而言,中国社会的复杂性是其不可忽视的特征。中西之间不仅有社会复杂程度的差异,更主要的是社会治理基本逻辑大为不同。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情境,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认识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特点,客观科学地制定中国社会的治理策略,完善适合中国复杂社会的民主治理形式,形成"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相结合的治理机制,秉持兼容并包、合作共进的治理理念,坚持底线思维,构建民生为本的治理体系,在坚持社会治理主体性基础上吸收古今中外一切先进治理经验,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中国社会治理的可行策略。(本文来源于《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期刊2016年01期)
朱欢[8](2014)在《《<儿童文学>头条》50年社会情境逻辑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963年由团中央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创办的《儿童文学》,至今五十余年了。作为“中国儿童文学第一刊”,《儿童文学》极具研究的价值。本论文是基于《儿童文学》创刊50年《<儿童文学>头条》文本的研究,是以罗兰·巴特的文本理论和布尔迪厄的文学场理论为依托的:罗兰·巴特的文本理论中提出“作者之死”,作品创作完成后便与作者无关,基于此,本论文不研究作者只研究作品文本本身;而布尔迪厄的文学场理论要求语境化、历史化,故本研究结合具体历史的政治、经济、社会等作了回归历史情境的研究。本研究将《儿童文学》创刊五十年分为四个时期作研究,即:前文革时期、新时期、后新时期、新世纪。前文革时期文学与政治联系密切,这一时期作品大体上呈现出“革命话语叙事、成人化的儿童形象、‘儿童’的隐退、‘红色的’审美视角”等特征,体现了这一时期“革命”与“斗争”的红色主题;新时期文学前期受文革后平反运动的影响,80年代中后期受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这一时期的作品呈现出“丰富饱满的儿童形象、‘儿童本位’的回归、审美的拓展、‘金色的迷惘”等特征,体现出“平反”、“回归”、“迷惘”与“团结与开放”的金色主题;后新时期,市场经济的确立,民间立场的重新发现,市场经济带来的价值观的冲击,这一时期的作品呈现出“多元的价值取向、早熟的青少年形象、主题的多元化、世俗化的审美以及‘金钱至上’的价值观、环保问题、青少年成长的心理问题等新的社会问题”等总体特征,体现出“无名”与“异化”的彩色主题;新世纪,全球化的浪潮、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高科技、网络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作品呈现出“大众的狂欢、全球化语境下的‘超越’、‘青少年本位’的发现、自我意识强烈的青少年形象、创新的叙事方式、新的写作空间的拓展、审美的超越”等特征,体现出“世俗”与“超越”的黑白主题。前文革时期,文学受政治的“捆绑”;新时期,文学开始受市场经济的“捆绑”;后新时期,文学受市场经济的显着“捆绑”,同时呈现出世纪末无名状态下的多元文化价值取向;新世纪,文学整体上呈现出“超越”的理念,在解构与碎片化的新世纪,实质上是文学的自我“松绑”,体现了文学回归自身发展的历程。新世纪文学的“超越”正是文学挣脱政治经济藩篱、回归文学自身的体现。新世纪,不论是迎合市场经济文学商品化的需求,还是坚持高尚的纯文学,抑或大众文学的兴盛,都创造着一个新的文学盛世,是文学对政治、经济的自我松绑并回归文学自身的一个过渡阶段。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文本作回归历史情境的研究,试图得出一定的结论。前文革时期,文学场受权力场的明显制约;新时期,文学场受到资本场的绑缚;后新时期,文学场又受到了社会场的鲜明影响;新世纪,文学场呈现出“超越”的新世纪特征。新世纪“超越”的核心,亦是价值观的颠覆与共存。既往的价值观既得到理解,也得到颠覆;经典既受尊重与学习,又受到解构与戏谑。这种超越是价值观贯穿的超越,是由内而外的超越。这是一个以美为美的时代,也是一个以丑为美的时代。(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丁涛[9](2013)在《传承与创建 略谈谭霈生的“戏剧情境逻辑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谭霈生戏剧理论学术研讨会在京成功召开。与会者一致认为,从1981年《论戏剧性》一书问世,到2005年《戏剧本体论》出版,以"戏剧情境逻辑模式"为核心的自成一体的戏剧理论终于得以建构。人们对谭霈生戏剧思想的认识和理解也经历着不断深化的过程。在百年中国戏剧的理论发展史上,谭霈生的戏剧理论是我们民族首次出示给世人的具有独创性的着述。这一理论的产生并非偶然,是中国现代戏剧人一代又一代艰辛的探索跋涉、薪火相传的结果。1952年,谭霈生进入中央戏剧学院学习。中国现代戏剧的开创者、奠(本文来源于《剧本》期刊2013年12期)
吴昶[10](2011)在《洗车河流域土家织锦工艺传承机制的情境逻辑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以土家织锦(西兰卡普)手工艺最为集中的洗车河镇、捞车村、苗儿滩镇叁个采访点获得的第一手田野调查材料为基础,并结合之前对田心桃1等一些重要历史见证者的相关访谈资料,就当下洗车河流域土家织锦工艺的传承问题作了机制层面上的分析。目前土家织锦工艺传承的状况并不容乐观,鉴于目前洗车河流域是国内土家织锦工艺规模最大、最密集和延存时间最长的传统地域,对洗车河流域的土家织锦知识的传承方式和机制进行情境逻辑分析,有助于对于其所在之纷繁复杂、不断变迁的人文生态环境得到更为合理的阐释。(本文来源于《2011年中国艺术人类学论坛暨国际学术会议——艺术活态传承与文化共享论文集》期刊2011-11-10)
情境逻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重视教育,所以现在对高职教师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美术史作为特定社会和时代情境的产物,一直是高等教育领域中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国内外相关学者也加大了对情境逻辑分析美术史方法论研究力度,为提升科研能力,促进师资队伍水平的不断提高,保证教师教育专业化与科学化提供理论指导。基于此,文章从多个角度与层面就情境逻辑分析美术史方法论进行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情境逻辑论文参考文献
[1].李震.再论“情境逻辑”——对贡布里希艺术史方法论的一种反思[J].美术界.2019
[2].李艳青.情境逻辑分析美术史方法论浅议[J].才智.2019
[3].戴思源.师生互动关系的情境逻辑——对某高校师生读书会的质性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17
[4].卢春雷,杜凤双.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情境逻辑”分析[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
[5].陶郁.暴力的情境逻辑[J].读书.2016
[6].李锦营.重建历史情境—“情境逻辑”理论与美术史学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
[7].景天魁,高和荣.探索复杂社会的治理之道——中国社会治理的情境、逻辑与策略[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
[8].朱欢.《<儿童文学>头条》50年社会情境逻辑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4
[9].丁涛.传承与创建略谈谭霈生的“戏剧情境逻辑模式”[J].剧本.2013
[10].吴昶.洗车河流域土家织锦工艺传承机制的情境逻辑分析[C].2011年中国艺术人类学论坛暨国际学术会议——艺术活态传承与文化共享论文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