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八大山人画集序

林八大山人画集序

一、临八大山人画集序(论文文献综述)

张琳琳[1](2021)在《文物背后的舐犊情深——记齐子如捐赠的齐白石作品》文中研究表明齐白石是20世纪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大师之一。对齐白石及其作品的相关研究始终是艺术界、收藏界的关注热点。自20世纪50年代起,因齐白石第三子齐子如及其恩师胡沁园之孙胡文效在辽宁省博物馆任职,辽博得以与白石老人及其作品结缘。多年来,经辽博工作者努力经营,现馆内庋藏齐白石书画作品400余件,品类齐全且精品众多,成为海内齐白石艺术品收藏的重镇。今拟从辽博所藏齐白石相关文物中,选取与其三子齐子如相关的数件,作一集中介绍,以丰富对齐白石艺术世界的探索。

周锦嫦[2](2021)在《试论华岩与“扬州八怪”》文中研究说明华岩(1756—1682),原名德嵩,字秋岳,福建上杭白沙村人,自号新罗山人,又号布衣生。他是清代康、雍、乾时期活跃于扬州的诸多画家之一,也是其中的佼佼者。今天我们提起华岩,习惯将其置于"扬州八怪"的讨论框架中。而关于"扬州八怪",历来就争论颇多,包括成员数量、组成成员、风格特征等方面,至今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在进行尚未清晰的"扬州八怪"群像解读的过程中,梳理画家个体与整体的关系问题就显得很有必要。华喦作为被接纳的"扬州八怪"成员之一,

赵焰[3](2021)在《“文人画”之梦》文中指出"文人画"是中国文人士大夫游心物外的一方"乐园",在伸纸戏墨之际,性灵、士气、逸品等一一浮现,意象外的趣味潺潺流出。作家赵焰尽数历代"文人画"的代表人物,品读他们代表作品中蕴含的"画外之画""意外之意""境外之境",在中国文人士大夫的笔墨情趣中一窥传统文人的风雅趣味与丰盈人格。

胡吉连,刘诺妮[4](2021)在《佛法之于书法——试论弘一法师的书法》文中研究指明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剃度于杭州虎跑寺了悟法师,法名演音,号弘一。该年10月,入灵隐寺受比丘戒,从此开始了长达24年的佛门生涯。此后,他以研究、弘扬律宗为目标,重振南山律教,被尊为重兴南山律宗第11代祖师。弘一法师出家,与俗世异常决绝,一心向佛,绘画、戏剧基本上不再染指,惟有书法却得以超脱升华,日臻完善,终成一代大家。

李小青[5](2021)在《黄慎题画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邹广胜[6](2021)在《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的关系为研究课题,当然,有些问题文论中讨论得多些,有些问题书论中讨论得更为深入,但都以文论书论中共同关注、共同存在的问题为轴心与线索展开讨论与论述,同时也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在中国文论史与中国书论史上产生的影响。本论文的基本内容如下:绪论作为开篇,讨论本选题的价值及意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主要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并阐明各章节之间的关系。第一章为“魏晋文论与书论之关联”,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包括文学家、文论家、书法家、书论家他们共同面临的人生际遇,共通的审美趣味,艺术家的多才多能,艺术的觉醒与人的觉醒,艺术的独立性与人的独立性等问题,以及艺成而下、德成而上的儒家观念对文学、文学家与书法、书法家之地位的影响。第二章为“文论与书论之差异”,探讨图像与语言作为不同的媒介对书法与文学审美特质的不同意义,如陆机的《文赋》与《平复帖》,曹植的《洛神赋》与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兰亭》的文学性与书法性等所表现出的不同之美等问题。第三章为“魏晋风度与魏晋书韵”,讨论魏晋文论与书论中的不同审美风格及文风与书风中共同存在的风格与个性问题等,如错彩镂金与出水芙蓉,妍媚与质朴,它们都是魏晋文学书法追求个性的具体表现,如《典论·论文》中所说虽父兄不能移子弟。至于二王妍媚的风格与钟繇质朴的风格、儒家刚健质朴与道家自然飘逸的审美原则等两种不同的审美风格都同样贯穿于中国古代书法与文学的批评之中。第四章为“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观物取象”,主要讨论文学与书法的道法自然,模拟自然,以自然物象及人体之美来说明文学及书法之美的问题,特别是人体中的骨、肉、筋、肤、神气等。第五章为“魏晋南北朝人品及文品与书品的同一性及矛盾性”,也就是文如其人与书如其人的问题,文品与人品之争、艺术与人格及道德之争贯穿于中国古代文论与书论。在中国古代文论及书论发展史上,古典风格与浪漫风格、儒家的美善合一与中庸原则,鉴赏判断与价值判断等都贯穿于中国古代书法与文学的评论与鉴赏之中,坚持经典与变易的结合正是《文心雕龙·通变》中的基本原则,也是贯穿中国古代书论、文论始终的核心问题。

卢小平[7](2021)在《得失俱忘笔意雄——再论胡献雅美术创作》文中指出以胡献雅美术创作风格形成为研究对象,从风格与人格的角度解读其美术创作,总结了"得失俱忘"是对其人生经历的体悟,"笔意雄"则是其坎坷人生的艺术呈现。"得失俱忘"是其社会性行为内敛的具体表现,也是其人生经验的总结;当他把这种经验转述在美术创作中时,几十年的娴熟笔墨技巧和形式规律早已忘却,纸上的形象不过是人生悠然的意绪表达。"得失俱忘笔意雄"不仅是胡献雅艺术人生的总结,更是其美术创作最终的追求。

王忠民[8](2021)在《王一亭花鸟画研究》文中提出王一亭(1867-1938)是20世纪继吴昌硕之后海派重要的写意花鸟画家之一,与吴昌硕并称“海上双璧”。其写意花鸟画风与任伯年、吴昌硕画法风格一脉相承,并吸收了西洋画法特点,又与民间美术相融,雅俗共赏。作为主体和研究对象的王一亭,在民国的场域中是多重身份的集合体,并非是后世所建构的艺术家或商人这样较为单纯和片面的身份。因而,我们对于王一亭的解读,应把其置放在整个海派的背景下。在民国时期不仅延续了金石入画这一传统画学,而且在写意花鸟画的现代化实验领域和现代展览机制也作出了突破性的贡献。晚清到民国时期政坛复杂而又多变,王一亭身兼书画家、艺术活动家以及艺术赞助人为一身的综合身份以及在海上画坛的位置和影响力使其具有特殊的研究意义。多重身份建构的主题及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形塑了王一亭的花鸟画风,而花鸟画创作,亦成为王一亭日常生活的一种方式,艺术与生活,相互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了“博涉与精取”的高度。本文详细梳理和探讨王一亭绘画早期的博涉与日常生活及交游之间的形构关系,并将之置放于民国上海这一具有“世界场域”的租界城市的历史情境中进行细致考察,探讨王一亭的“博涉与精取”为其写意花鸟画带来的重大影响。其一,笔者对于王一亭花鸟画风格特征以及散见于画跋中的艺术思想进行理论透视,从中管窥王一亭的绘画观念和审美思想;其二,在此论述的基础之上,深入探讨王一亭日常生活、交游与画风建构的关系,并试图厘清王一亭花鸟画风格成因的背后社会因素及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形塑。最后,笔者以其花鸟画创作中福寿吉祥题材为例,着重探讨并试图厘清王一亭花鸟画创作题材、风格与心理认同的关系。微观而言,探讨作为主体的王一亭在多元的文化情境中进行的个体选择与价值认同;宏观而言无疑是民国时期历史语境下“文化转型”这一时代大潮对于类似王一亭——作为多重身份交融的个体的“投射”。总之,本文在探讨王一亭及其所处历史背景的基础上,重新检视王氏在近代美术史的文化转型中的问题和现象;王一亭的博涉与精取为其花鸟画风格演变提供了内在的动力,而王一亭的绘画经历和实践中得来的宝贵经验在探索中国美术的现代之路上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丁丁[9](2021)在《王一亭与20世纪初期海派艺术生态研究》文中指出艺术生态系统主要由“生境”、艺术生产者、艺术消费者和艺术分解者组成,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艺术生态系统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分类单元,而是功能单元,是一个能量互给的循环系统。艺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某种具有稳态的“生境”之中进行着无休止的发展变异过程——生产、消费、分解、接触、碰撞、融合、发酵以及再生产活动。本文将海派艺术家王一亭置于这一结构和运行机制之中,以期考察他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功能。作为艺术生产者,王一亭依靠“母体效应”所携带的艺术生产基因,顺利从一名“寄生种”成长为“优势种”,从“外来种”发展为“建群种”;作为艺术消费者,他能在消费优势种艺术产品的基础上转化为自身的生产养分;作为艺术分解者,他不仅能实现自我分解,也能为其他艺术生物体提供分解养分。除此之外,王一亭还活跃于海派艺术生态“边缘效应”之中。“边缘效应”是不同生态体或群落之间所产生的交叉区域,活动于其间的生物体被称之为“边缘种”。在此结构中,王一亭发挥着“中介者、开辟者、实践者和创新者”的功能。他穿梭于各种“边缘效应带”之间,汲取多元养分,属于典型的“边缘种”。在海派艺术生态系统运行机制中,艺术生产群体和艺术分解群体往往以“画会”的形式聚拢在一起,在这一生态体中,评价、广告、定价及售卖机制等都以“垄断”的形式生成,生产机制带有商业化、商标化、量产化的特点。王一亭利用这一机制,有意“隐藏”工商业大亨的身份,以鬻画者的身份融入海派艺术生态之中,并利用人脉、媒体、展览、赞助、话语权等典型的“海派”生产方式,逐步从经济生态中的优势种跻身至艺术生态优势种的行列。尽管王一亭在二十世纪初期的海派艺术生态当中拥有极其宽广的生态位,但在后世的艺术史书写中,王一亭的生态位与其生存的时代并不成比例,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王一亭艺术本体的问题。首先,王一亭在诗词、书法等“文人画”要素上的生产能力明显不如其他优势种。从其现存诗题而言,不论质量还是数量,创造性并不高。其次,王一亭稔熟于海派艺术生态的运行机制,也借此机制使自己成长为优势种之一,但艺术产品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海派艺术弊端,如应酬化、规模化、商品化、量产化等。在此机制之下,王一亭的艺术产品存在大众化、程式化、自我重复、用笔潦草、应付等“后海派”弊端,最终被当代艺术分解者打上“质粗而文不细”的标签。

袁芳[10](2020)在《父子情深 文博佳话——从齐子如的文博生涯探究其对齐白石艺术作品的传播与影响》文中认为齐子如是齐白石最钟爱的儿子,齐氏艺术的继承人。因其艺术天赋,早年随齐白石学习绘画技巧,成年后入京拜师深造,后赴辽宁省博物馆(前身为东北博物馆)任文博研究员。其绘画功底,艺术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准,迫于环境,生前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可。因中年早逝未留下太多艺术作品,其艺术成就被掩盖。齐子如从事文博工作后,促成了齐白石在东北举办个人展览,并促进了辽博系统征集齐白石相关作品,使齐氏艺术在东北地区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延续至今。

二、临八大山人画集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临八大山人画集序(论文提纲范文)

(2)试论华岩与“扬州八怪”(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对立到纳入:“扬州八怪”中的华岩
二、差异与对比:华岩画风中的“古意”
三、华岩与“扬州八怪”诸友
结语

(3)“文人画”之梦(论文提纲范文)

文人的书画梦
宣纸上的元朝
宣纸上的明朝
宣纸上的前清

(6)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价值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主要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之关联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代与文化语境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美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道德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之差异
    第一节:文学与书法之地位
    第二节:文学之美与书法之美
    第三节:艺术品的兼美与偏于一美
第三章:魏晋风度与魏晋书韵
    第一节:魏晋风度
    第二节:魏晋书韵
    第三节:风格与个性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观物取象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中的“文贵形似”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的“书者如也”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的“肥瘦”问题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人品及文品与书品的同一性及矛盾性
    第一节:文如其人
    第二节:书如其人
    第三节:尽善尽美与羲献之异同
余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得失俱忘笔意雄——再论胡献雅美术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胡献雅美术创作风格的形成
    (一)胡献雅的早期绘画研究(1926之前)
    (二)胡献雅绘画大写意风格成熟时期(1926年-1943年)
    (三)立风艺专和景德镇陶瓷学院教学生涯(1943及新中国建立后)
二、风格与人格——胡献雅美术创作的解读
    (一)“意境恢奇笔意雄”
    (二)“意境恢奇笔自奇”
    (三)得失俱忘笔意雄

(8)王一亭花鸟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关于王一亭花鸟画研究的现状
        一 关于王一亭生平的研究
        二 关于王一亭交游的研究
        三 关于王一亭绘画思想的研究
    第三节 目前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视角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视角
第一章 “博涉”之“博”——王一亭绘画的取法与师承
    第一节 王一亭绘画的早期蒙养
        一 家庭书画氛围的影响
        二 晚清金石学的余绪
        三 王一亭早期花鸟画的师承
    第二节 王一亭与“海上画派”
        一 拜师任伯年与徐小沧
        二 与吴昌硕的师友情缘
        三 王一亭对海派风格的继承
        四 王一亭在海上画派中的位置
        五 王画吴题:采访中对相关问题的再认识
第二章 中西共鉴——王一亭绘画的积学与互融
    第一节 王一亭对西方绘画理念的接受
        一 对景写生观念的理解
        二 油画的新尝试
        三 王一亭花鸟画中西方绘画观念自然生成
    第二节 东方传统艺术门类的融通与互补
        一 诗、书、画、印的审美综合
        二 笔墨与程式的互衬
    第三节 中国画科的边界与交融
        一 山水、花鸟、人物的边界
        二 以线塑形的艺术主张与实践
第三章 “博涉”到“精取”之变的内外因
    第一节 王一亭花鸟画转变的形式
        一 从“小写意”到“大写意”
        二 笔法转变的契机与表现
    第二节 文化认同——艺术观念转变的内因
        一 王一亭绘画思想承变的境遇
        二 文化认同的自律性
    第三节 环境、条件与个人抉择的外因
        一 民国时期海上画坛和美术教育的赞助人
        二 绘画风格的继承与个性化推进
        三 民间审美文化的借鉴与再创造
第四章 王一亭花鸟画的新变
    第一节 题材的扩展
        一 从生活到画面
        二 绘画题材扩展的表现
        三 笔墨与题材的适应调和
    第二节 笔墨语言的创新
        一 水、色、墨破染与勾勒技巧的分期演进
        二 色彩语言的融合发展
        三 个性化的构图手法
        四 笔墨程式的突破
    第三节 中西绘画融合的拓展
        一 西洋造型手法的吸收
        二 背景渲染与光色意识
第五章 王一亭花鸟画的精神内涵与时代意义
    第一节 境界高远:人文精神的体现
        一、题材的范围
        二 主题的提炼
        三 寓意与象征
    第二节 画为心声:悲悯情怀的表现
        一 从生活体验到笔墨转换
        二、悲悯情怀与精神寄托
    第三节 孑然独立:王一亭绘画的意义与回响
        一 王一亭花鸟画的时代内涵
        二 时代审美观视野下王一亭花鸟画的格调
        三 王一亭花鸟画的现代性与当代意义
        四 王一亭花鸟画的价值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王一亭现存作品图录
附录二 访谈资料汇总
附录三 笔者考察王一亭故居影像资料
附录四 王一亭常用印索引
附录五 吴昌硕曾孙吴越先生提供影印资料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王一亭与20世纪初期海派艺术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Content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现状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问题、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思路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王一亭与海派艺术生态系统的组分
    第一节 海派艺术生态中“非艺术环境”的变化
        一、海派艺术生态之土壤:近代上海城市生态体系的形成和财富的聚集
        二、上海文化生态的“现代性”
        三、王一亭及家族在“非艺术环境”中的应对策略
    第二节 作为艺术生产者的王一亭
        一、王一亭与“母体效应”
        二、从“寄生种”到“伴生种”
        三、从“伴生种”到“优势种”
    第三节 作为艺术消费者的王一亭
        一、王一亭艺术消费中的审美认同
        二、王一亭艺术消费中的审美转型
    第四节 作为艺术分解者的王一亭
        一、王一亭在艺术生态中的自我分解
        二、王一亭与海派分解群体的关系
    小结
第二章 王一亭与海派艺术群落的“边缘效应”
    第一节 “边缘效应”一:传统与现代艺术的过度带
        一、海派艺术生态中传统与现代之“熵”
        二、王一亭与艺术市场中的“边缘效应”
        三、王一亭与艺术本体中的“边缘效应”
    第二节 “边缘效应”二:日本艺术群落的影响
        一、日本艺术分解者和消费者对海派艺术生态的影响
        二、王一亭:海派艺术生态中的“边缘种”
    第三节 “边缘效应”之三:王一亭与西方艺术生态
        一、王一亭的“综合艺术”实验——摄影与笔墨的融合
        二、王一亭与中西画法间的“边缘效应”
        三、王一亭与油画“民族化”
    小结
第三章 王一亭与海派艺术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
    第一节 海派艺术生态的自维性和调节功能
        一、从“通都”到“沪上”:艺术种群的“大迁徙”
        二、从“野”到“文”:海派艺术分解群体的自维性
    第二节 海派艺术生态系统运行方式的形成
        一、艺术消费机制的形成
        二、艺术生产者的循环生产
        三、分解群体及分解方式的形成
    第三节 王一亭在海派艺术生态运行机制中的角色
        一、王一亭与海派艺术的消费机制
        二、王一亭与海派艺术的分解机制
        三、王一亭与海派艺术的生产机制
    小结
第四章 王一亭在海派艺术生态中的生态位
    第一节 王一亭在海派艺术价格体系中的生态位
        一、艺术品价格的生态位属性
        二、王一亭“画润”与生态位
    第二节 王一亭在艺术史中的生态位
        一、中国传统画学史中的生态位
        二、王一亭与《海上墨林》
        三、 “现代”艺术通史中的生态位
        四、王一亭在近现代及海派艺术史中的生态位
    第三节 王一亭艺术史生态位的再厘定
        一、王一亭艺术史生态位的时空维度
        二、王一亭艺术“产品”的生态位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读博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父子情深 文博佳话——从齐子如的文博生涯探究其对齐白石艺术作品的传播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白石有儿”—齐氏艺术继承人齐子如
    1.世事坎坷
    2.早年求学
    3.叹未成名
二、青出于蓝—齐子如的艺术创作
    1.辽博藏齐子如独立作品选介
    2.父子情深—辽博藏父子合作作品
    3.师徒合作—辽博藏齐子如、陈半丁合作作品
三、文博佳话—齐子如的文博工作经历
    1.入职辽宁省博物馆
    2.齐子如在辽博的工作
四、齐子如对齐白石作品传播的贡献
    1.东北地区举办齐白石展览
    2.辽博对齐白石作品的宣传
五、小结

四、临八大山人画集序(论文参考文献)

  • [1]文物背后的舐犊情深——记齐子如捐赠的齐白石作品[J]. 张琳琳. 文物天地, 2021(10)
  • [2]试论华岩与“扬州八怪”[J]. 周锦嫦. 中国书画, 2021(09)
  • [3]“文人画”之梦[J]. 赵焰. 天涯, 2021(05)
  • [4]佛法之于书法——试论弘一法师的书法[J]. 胡吉连,刘诺妮. 收藏家, 2021(08)
  • [5]黄慎题画诗研究[D]. 李小青. 集美大学, 2021
  • [6]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D]. 邹广胜.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7]得失俱忘笔意雄——再论胡献雅美术创作[J]. 卢小平.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1(03)
  • [8]王一亭花鸟画研究[D]. 王忠民.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9]王一亭与20世纪初期海派艺术生态研究[D]. 丁丁. 华东师范大学, 2021(12)
  • [10]父子情深 文博佳话——从齐子如的文博生涯探究其对齐白石艺术作品的传播与影响[A]. 袁芳. 齐白石研究(8), 2020

标签:;  ;  ;  ;  ;  

林八大山人画集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