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1]2003年在《论传播媒介与体育产业开发的关系》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体育进入传播媒介的社会学、文化学要素的分析,研究和探索影响体育发展的诸多因素。其中,关于媒体的作用及充分借用媒体发展体育、如何在新形式下处理好体育与媒体的关系,媒体是怎样影响体育产业的开发是本论文研究的关键问题。 体育产业作为一种复杂的人类社会文化现象,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体育产业在当今社会有着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影响到社会各个领域,同时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社会舆论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媒体已日渐成为影响推动体育产业的第一支柱。近几年来,媒体加大了体育竞赛市场的宣传,一方面大量引进国外优秀的体育比赛节目,尤其是职业化的各种比赛,使观众看到职业化的比赛带来的各种收益,造成改革的良好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大力宣传我国在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推动体育竞赛市场的开放。媒体已成为传递信息、影响公众生活最快捷、最直接的手段之一。在知识经济时代,媒体与体育产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互相扶持、密切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无一不是新闻传播的内容和对象。在这些传播内容中,体育新闻的传播日益受到媒体的青睐,它在各类媒体中已经稳稳得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体育运动既然是一种大众社会文化活动,就必定与大众传播媒介有着天然的联系。体育离不开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离不开体育。社会越发达,体育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关系就越密切。 传播媒介与体育产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只有互相扶持才能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使中国体育逐步走向成熟,进入良性循环期。只有到那时,传播媒介与体育产业才能够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中国将在2008年举办北京奥运会,传播媒介与体育产业的共同发展是ZI世纪的新课题,传播媒介最终将与体育产业完全接轨。这样才能符合客观经济规律,按照产业的模式来运作,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运作,接受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体育产业高速发展的挑战。
李国庆[2]2006年在《体育媒介市场分析》文中提出体育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形式对人类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现代社会经济繁荣,传播技术日益发达,赋予体育新的含义和一定的传播功能,大众媒体的介入无限扩大了体育的传播空间,使体育在社会文化信息和商业信息的传播上发挥了巨大的功效,对公司、企业、组织乃至国家而言,体育都是一种充满魅力的特殊媒体,具有最理想的媒体功能。体育媒介市场具有宣传体育,吸引赞助,拓宽市场,丰富人们生活的功能,而我国的体育媒介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 为了了解我国体育媒介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研究我国体育媒介市场的发展规律,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从新闻传播学、体育学和社会学角度分析了我国体育媒介市场的基本格局,综合我国体育媒介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包括运动员(体育明星)、运动队媒介市场,体育组织媒介市场,赛事特许使用权(体育赞助)市场,赛事电视转播权市场以及体育媒体市场;相应的提出了发展对策,旨在为我国体育媒介市场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孟婷[3]2017年在《中国大陆体育纪录片发展史研究(1949-2016)》文中研究指明体育纪录片记录的是体育事件,反映的是政治与社会文化现状,传递的则是价值观、习俗与信仰。体育纪录片作为大众传播的一部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电视尚未发展和普及,体育纪录片兼具新闻报道功能,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大量信息通过体育纪录片传达给民众。进入电视时代,体育纪录片逐渐剥离新闻报道功能,转向人文视角,注重对体育文化和体育价值观念的传播。如今新媒体成为体育纪录片越来越重要的传播平台,体育纪录片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本文在媒介社会学视角之下,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陆地区体育纪录片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和研究。论文的导论部分交代了研究缘起,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在梳理体育纪录片历史脉络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时期体育纪录片传播受到了哪些社会力量的作用,受何种因素支配?同时结合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市场逻辑之下,政治传播方式的转变,以及政治的隐形制约作用,进而分析了体育纪录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发展契机在哪里?诸如此类问题。媒介社会学视角下的媒介研究,能够从宏观层面上研究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在这个研究视角下,能够看到不同时期体育纪录片生产背后的社会因素,不同美学特征呈现背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不同时期体育纪录片功能的变迁,以及这种变迁背后的国家话语与市场力量控制。本文的具体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深度访谈与实地观察、文本分析以及个案研究等。第一章论述了 1949年到1965年间体育纪录片的情况,这是体育纪录片的起步和探索阶段。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成立以后,体育纪录电影迎来了第一个发展小高潮。这一时期,体育纪录片在国家主导之下,选题面比较广,群众体育、竞技体育选题分布较为均衡;其次,体育纪录片的新闻报道功能突出。接下来,本章分析了体育纪录片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美学及其形成原因。最后,以《征服世界最高峰》为个案,研究了国家主导下的体育纪录片何以完成巩固政权合法性和社会动员任务?本章小结部分对起步阶段体育纪录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虽然问题具有时代性,但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第二章停滞阶段论述了 1966年到1976年间体育纪录片的情况,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十年“文革”时期。本章分析了“乒乓外交”过程中体育纪录片突出的新闻报道功能,以及体育纪录片对“超阶级友谊”的政治言说。另外,本章对《再次攀登珠穆朗玛峰》与《征服世界最高峰》两部影片进行了再解读,研究了体育纪录片中的阶级话语呈现和女性形象塑造,具有那个年代的特殊性。第叁章论述了 1977年到1992年间体育纪录片的发展情况,这是体育纪录电影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给体育纪录电影提供了丰富的拍摄素材,体育纪录电影的数量显着增加,体育纪录片在艺术探索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纪实美学风格确立。这一时期,体育纪录片逐渐剥离新闻报道功能,开始由新闻报道向文化传播过渡,同时体育纪录片摒弃了先前的革命话语转而用现代化话语言说。接下来,本章重点分析了体育纪录片中的民族主义叙事,体育纪录片通过空间上“自我-他者”关系建构、时间上民族“自我”今昔对比两条路径实现民族主义建构。最后,本章结合上世纪80年代体育报告文学对体育的言说,对体育纪录片思辨性的缺失进行了探讨。第四章研究了多元化发展时期体育纪录片的情况,时间跨度从1993年到2016年。这一阶段,体育纪录片迎来了两个机遇期:第一个机遇期是电视纪录片栏目化的发展,为电视体育纪录片的创作和播出提供了稳定的平台;第二个机遇期是新媒体平台崛起,并成为体育纪录片越来越重要的播出平台,这进一步推动了体育纪录片的市场化发展。本章首先对体育纪录片制作主体的多元化、艺术创作的多样化以及生产方式的多样化进行了研究。接下来,分析了市场逻辑对体育纪录片传播方式的影响,主要是体育纪录片的“去政治化”研究。随后,本章分析了体育纪录片中政治的隐形规训,市场化时代体育纪录片几乎不再直面来自上层的政治要求,但是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情结早已内化于制作者的认知体系中,另外,当局的播出监管也具有隐形的制约作用,不能越轨是底线。最后,在小结部分探讨了这一时期体育纪录片太过于重视人文性而忽略了运动美学展示的问题,毕竟体育纪录片的运动美学是它区别于其他社会类题材纪录片的根本特征。第五章从宏观上分析了体育纪录片当前的生态环境,并探讨了体育纪录片所面临的边缘化危机及发展契机。不同时期体育纪录片的选题、美学特征、功能以及政治传播方式等,都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宣传政策、体育现代化进程、传媒市场化改革的进行与深化、传媒技术的发展以及创作者主体的能动意识等等。各种力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不同的历史阶段、具体到每一部体育纪录片,其支配性的因素是不尽相同。体育纪录片的危机即来自外部也来自体育纪录片本身,但是在国家扶持纪录片产业和体育产业的大背景下,体育纪录片有着巨大的发展契机,更何况传媒技术的发展也将带来新的机遇。在当前的生态环境中,体育纪录片发展有叁个显性的驱动因素:政治驱动、资本驱动和技术驱动,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体育纪录片的未来发展路径:商业性体育纪录片的娱乐化发展路径和宣传性体育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路径。不管是作为宣传作品,还是文化产品,这几百部体育纪录片影像既记录了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人体育价值观念的变化轨迹,既记录了中国体育现代化的进程,也参与了体育现代化进程,体育纪录片记录的是体育,折射出的是中国大社会的整体形态与变迁,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马云风[4]2016年在《大众传媒视角下甘肃省高校排球运动信息传播途径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以“五连冠”称霸世界排坛,在国人心中具有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经历低谷后到2004年,中国女排以其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重获阔别20年的雅典奥运冠军;2015年,中国女排再次摘得自雅典奥运会冠军11年之后的女排世界杯冠军。排球运动在发展过程中的信息传播更主要是借助了报纸、新闻、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平台,展现了排球运动独特的魅力和其具有的文化内涵。现阶段,作为“叁大球”之一的排球运动在我国发展、普及不容乐观,尤其在甘肃省欠发达地区的普及更是不好。大众传媒对排球信息的有效传播能吸引大学生的眼球,使大学生提高对排球运动的关注度,并投入到排球运动中来,为排球运动的普及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从而提高排球运动竞技水平和扩大排球产业开发规模,促进甘肃省高校排球运动的推广、普及和提高。本文通过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对甘肃省高校进行地域、年级、文理科进行抽样调查,全面了解甘肃省高校大学生对排球运动的了解、喜好程度、参与动机及大学生通过媒介途径获取排球信息传播等方面来研究排球运动,准确找出大众传播媒介对甘肃省高校排球运动传播现状的原因,提出相应建议,为排球运动在甘肃省高校传播普及、发展,为健全排球理论体系提供一定的依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甘肃省高校多数大学生每周参与运动的时间和次数基本符合体育人口的标准,但与其他运动相比参与排球运动的人数较少,占到总人数的29.6%。2、甘肃省高校大学生参与排球运动人数较少,对排球运动不甚了解、兴趣不浓,排球运动在甘肃省高校开展氛围不浓,导致校园排球处于冷落位置。3、甘肃省高校大学生关注排球运动信息的动机趋于多元化,主要有爱好排球、了解排球运动发展动态、增长排球知识、丰富和调节业余生活、增加社会交往等。4、甘肃省高校大学生排球知识来源呈多渠道,主要集中在同学间相互交流、书本自学、体育教师传授、媒介传播等,对校园排球文化宣传有积极的推动作用。5、甘肃省高校大学生对大众传媒传播体育信息的可信度中,认为电视媒介的可信度最高,而多数学生喜欢大众传媒的便捷和背景材料丰富。6、对甘肃省高校大学生通过报纸、体育期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在一个月期间获取排球的信息中发现,大众传播媒介对排球运动信息传播量少,大学生对排球运动关注度不高,大众传媒没有真正挖掘出排球运动的亮点,吸引不了大学生的眼球。7、甘肃省高校排球运动信息传播途径中,广播、电视、网络媒介更具有优越性,其优越性表现在学生可以通过声音、视频、录像、影视等不同的途径轻松获取排球信息。而报纸、体育期刊传播途径还没有显示其优势,原因是报纸、体育期刊出刊的周期较长,学生对大量的文字兴趣不浓等。8、对甘肃省高校网络媒介排球信息传播的成因分析中,发挥网络媒介信息传播多媒体化,建立专门的甘肃省高校社团网、高校排协网、高校校园排球俱乐部网等,重点利用微信资源,将甘肃省每个高校都加入到其中,有利于带动甘肃省高校大学生广泛参与到排球运动中。9、甘肃省高校电子媒介排球信息传播的成因分析中:其一,电视媒介的普及率最高。其二,电视媒介播出时信息来源较准确。其叁,校园广播的播放越来越平凡,但是对于体育运动信息的传播,尤其对排球运动信息传播量少。10、甘肃省高校印刷媒介排球信息传播的成因分析中:首先,报纸、书籍、期刊有强大的信息储存量,携带方便,易保存。其次,这几种媒介的出版时间都是周期性的。第叁,甘肃省高校在校园成立专门的排球社团、俱乐部,用海报的形式发动更多学生加入排球社团与俱乐部中。根据以上甘肃省高校借助大众传媒传播排球运动信息中提出以下几条建议:1、以政府为主导,宣传和传播排球运动信息2、加强排协与各媒体的合作关系3、挖掘排球运动传播优势,创新传播内容4、建加强与赞助商的联合,发展校园排球赛事产业5、立校园排球俱乐部,推动校园排球发展6、借助大众传媒,完善高校竞赛制度,增加比赛场次
吴文峰[5]2007年在《中国体育图书出版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对从1949年到2004年出版的15940种体育图书进行整理,从历年出版的品种数量情况、总体出版结构情况、参与体育图书出版的出版社数量情况等角度入手,通过我国体育图书出版事业发展的6个阶段,并结合各发展阶段中,各类别体育图书出版选题在出版结构中的变化情况,为读者描绘出中国体育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笔者通过文献资料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我国体育图书出版现状进行研究,发现:体育图书出版作为一种大众传媒,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繁荣我国图书市场做出过重要贡献。但目前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如体育图书出版仍停留在低水平过剩阶段,体育图书市场结构性失衡、有效供给不足,体育图书的社会效益以及对出版单位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算很乐观等。因此,有必要对体育图书出版结构和选题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发挥体育图书积累与传播体育知识的作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体育知识的需要,进而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笔者运用模糊数学中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影响我国体育图书出版结构构建的因素集进行分析,找出起最重要影响的因素集,为体育图书出版结构的优化研究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并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体育图书出版结构优化指标,设计出体育图书出版结构优化模型。在体育图书出版选题研究中,结合现代体育图书选题策划在体育图书出版中的地位和功能,论文提出了3个层次把关的双向“叁级策划制”模式。并以体育图书出版选题增长率和选题联带发展效应为指标,来衡量体育图书出版选题开发情况,认为要素重组法具有创新性。体育图书出版发行是一个出版者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扩大体育运动精神劳动成果传播范围的过程,读者的自主性购买行为和从众性购买行为对这个过程具有显着影响。同时,当代中国文化从原来的政治文化格局向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多元鼎立的文化格局迅速转型,这也决定着现代体育图书出版的文化走向和发展趋势。
李亚琳[6]2005年在《大众传播中的体育信息失真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把影响体育信息传播的因素笼统归结到政治、经济、文化叁方面是片面而模糊的,为此,本论文旨在综合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论文的主体部分(除引言外)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是关于新研究方法的理论探讨,下篇为典型事例分析。前者为后者的作理论准备,后者对前者的有效性与欠缺之处进行检验与发现。 上篇题为“对体育信息失真现象进行分过程研究的理论探讨”,从信息传播的视角,分阶段研究体育信息在大众传播中发生失真的全过程;并结合社会学、传播学既有理论,解析不同阶段影响体育信息传播、致使其失真的各种因素;以社会学理论对体育信息在不同阶段失真所造成的后果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探讨消减体育信息失真的措施。本论文构建的新研究方法借鉴了认知心理学对传播过程从“客观现实”到“媒介现实”(或称“符号现实”),再到“心理现实”的划分,从体育信息区别于其它社会文化信息的特点入手,对体育信息失真下了操作性定义,并对大众传播中体育信息失真划分了叁个形成阶段,逐一在每个阶段研究致使失真的各种影响因素,以及体育信息失真的类型、程度。 在第一阶段,信息失真较多的表现为内容与含义的失真。影响信息制造者搜集、筛选与制作体育信息的因素,主要有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价值取向、各类体育信息在大众传播中的传播价值,以及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组织自身的因素,受众因素,技术因素以及传播者的个人因素。在第二阶段,影响因素对体育信息传播的干扰主要表现在失衡的信息流通量方面,经济因素影响信息传播与流通量有一定的制度背景,大众媒体盈利模式和企业营销需求深刻影响了体育信息的传播与流通量,吸引受众的主旨和社会文化心理也对体育信息传播与流通量造成影响。在体育信息失真形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传播者发出的信息能否被受众接受、能否产生预期的效果,受到受众所处社会地位、社会环境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下篇题为“以本研究的信息失真分析框架解读典型的体育信息失真事例”,以新的分析框架解读了韩玉珍自伤、奥运陷阱论、知识分子短寿等一些典型事例。 综观体育信息失真各个阶段的影响因素,相对而言,改善与提高个人的媒介认知水平比改良社会的客观媒介环境更具可行性,前者是比较积极、有效的措施。开展媒介教育,可以帮助受众对媒介虚拟现实和客观社会现实做出明确的区分,能够清醒的面对大众媒体营造的体育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体育运动,对自我的体育认知与行为做出正确判断。
洪燕燕[7]2007年在《江西省大学生与全国大学生媒介体育信息接收情况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后半叶,体育事业与大众传媒产业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体育信息传播体系的发展完善。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新知识能力比一般社会青年强,是青年中最富于理性思维的群体,他们的地位、价值和观念正在转变为一种不可阻挡的社会力量,且这股蓬勃的力量正在迅速的崛起,因此研究大学生对媒介体育信息的接收情况是非常重要的,可促进高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那么高校将如何利用大众传媒促进体育教育呢?本文以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对比法等作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对江西省11所高校550名在校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比较江西省大学生与全国大学生接收电视、网络、报纸、期刊及广播等大众传媒中有关体育信息的情况,找出江西省与全国大学的异同,旨在引起江西省的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促进江西媒介体育的发展,发挥大学生形成正确体育意识和体育价值观积极作用,进一步提高他们参与体育的主动积极性,丰富其体育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时,本研究还揭示出江西省大学生接收媒介体育信息时存在的消极影响及原因,进而提出应对的措施。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新兴媒体互联网逐渐成为大学生继电视、广播、报纸之后获取体育信息的新的来源和渠道,与全国大学生相比,江西省大学生接触媒体的状况已经改变电视、广播、报纸叁者鼎足而立的局面。2.大学生有多种媒介需要,并且对每种媒介需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大学生媒介体育信息接受的研究为体育教育工作者进行媒介教育和传播工作者工作和决策提供参考。大学生对不同大众传媒体育信息有不同的内容选择,新闻类、知识类,娱乐类是我国大学生主要偏好的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内容。3.大学生接收媒体的主要内容除了时事、娱乐、文化教育是首选,“体育”位于第四,说明大学生在网络媒体中对体育内容的选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超过半数。体育已成为大家上网浏览的一项重要内容。4.江西省大学生和全国大学生对不同媒体体育信息的喜欢程度和对其可视(听)性的评价是较好的。但也有少部分大学生认为不好和很不好。主要原因在于媒体对体育信息的传播存在着“形式单调呆板”、“播出时间安排不合理”和“对自己有帮助的内容不多”等问题。5.江西省大学生大多数学生认为大众传媒对传播体育文化是有积极影响的,但也有一部分认为有消极影响。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在接收大众传媒体育知识、体育暴力、偶像崇拜等报道时受到的负面影响。其原因有大众传媒使大学生思想观、价值观的取向出现某种偏差、体育媒介宣传工作的社会性文化品味不高、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大学生体育教育机制的不健全等。
杨海军[8]2011年在《广告舆论传播研究》文中提出广告舆论是指由广告传播引发的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一致性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由广告传播引发的舆论可统称为广告舆论。广告舆论在现实生活中以多种形态呈现,其中包括广告舆论传播主体以传播思想观念、主张价值立场、弘扬时代文化、培养消费意识为目的、具有一定单位时间密度和空间强度的导向性意见;使用广告产品、接受广告宣传、反馈广告信息时形成较为集中的认知性意见;在特定的时间和语境下观察广告现象、辨析广告问题,讨论广告事件时产生的具有广泛针对性的评论性意见。广告舆论是舆论的一大类别,遵循舆论传播的一般规律,具有舆论传播的共性。舆论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广告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广告舆论又是一种特殊的舆论传播现象,其舆论的生成、发展、传播及作用于传播对象,都与广告传播的动因、目的、通道以及广告的创意表现有关。中外自古就存在着广告舆论活动和广告舆论现象,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形态呈现。从广告舆论的性质来看,中外广告舆论发展史上存在着政治广告舆论、商业广告舆论和公益广告舆论叁种基本形态;从广告舆论发起的主体来看,则存在着群意广告舆论、众意广告舆论和民意广告舆论等基本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在社会转型和新时期国家对外战略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一种新型的广告舆论形态悄然出现,这就是国家广告舆论。国家广告舆论的出现,丰富了媒介融合背景下广告舆论呈现的形式和存在的内容;从广告舆论本体自身结构变化来看,广告舆论则表现为显性广告舆论、潜性广告舆论和行为广告舆论等类型;按照广告舆论客体的变化,即广告舆论信息的流动形式来看,可以划分为讯息形态的广告舆论、观念形态的广告舆论、艺术形态的广告舆论。因此,广告舆论的传播具有舆论主体成分复杂,舆论客体内容丰富,舆论本体结构多元,舆论载体形态多变等特征。广告舆论有着独特的运行机制。广告舆论是有规律的运动,影响这种运动的各因素的结构、功能及作用机理共同制约着广告舆论发展态势和发展进程,使广告舆论呈现出独特的现实面貌。这里涉及到广告舆论运行的社会环境,广告舆论实现的方式,广告舆论实现的途径及广告舆论运行的模式等相关内容。整合营销传播与广告生产方式转变,绿色广告传播与广告观念变革,新广告运动与广告终极目标追求,社会化媒介营销与广告功能扩张使广告舆论运行的社会环境得以优化,广告舆论传播过程中信息单向流动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善。广告舆论沿着追随国家舆论,利用团体舆论,聚焦公众集合舆论的方式来实现广告舆论信息的多元流动。同时,借助广告主意见倡导,广告人创意造势,媒介时评与两次传播,广告受众意见集中表达来达到广告舆论传播目的。广告舆论传播的规律和特点由舆论传播的规定性和广告传播的特殊性所共同造就。广告舆论的传播机制是指广告舆论传播中的传播层次、传播结构、传播规律和传播特点的总体概括。对不同时期不同特征媒介平台的依赖和利用,使广告舆论传播呈现出不同的层次;而广告舆论传播中不同要素如“议程设置”与广告主媒介控制,“名人立言”与舆论领袖的影响,“拟态环境”的构建与舆论呈现,“沉默螺旋”的存在与受众舆论生成等相互作用而造成的结构性压力,促使广告舆论按照特定的方向和一定的轨迹流动;与广告运动的过程相适应,广告舆论传播存在着叁种行为模式,即广告舆论传播自然渐进模式,广告舆论传播突发变异模式,广告舆论传播的人为操纵模式。广告传播是广告发布者能动为之的主观行为,其首要目的即是唤起受众对其所发布信息的反应。但广告舆论却超出广告发布者能动为之的主观行为的范畴,具有了舆论传播的社会意义。随着媒介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新媒体层出不穷,广告舆论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已经突破了微观上的经济层面,波及到了宏观上的文化和政治层面。广告舆论的社会影响力不再是单一的利益圈,而是已经逐渐渗透到了社会的诸多领域,并且表现出越来越引人瞩目的作用和效果。广告舆论在消费社会里表现出巨大的影响力。从广告舆论作用的对象来看,广告舆论影响力要波及到广告利益相关者、广告管理者、广告批评者和广告受众。从广告舆论自身的结构性功能看,广告舆论是消费观念的双刃剑,广告主张的传声筒,政治宣传的辅渠道;从广告舆论在社会变革中的创新性功能来看,广告舆论则是社会冲突的减压阀,民主政治的新元素和社会生活的新景观。对广告舆论的控制与引导一直是广告舆论研究的重要话题,尤其在媒介融合新背景下,广告舆论的呈现方式和流动方式都在不断变化。流行广告语多样本呈现、网络口碑营销盛行、病毒式传播大行其道、公益广告成为全民运动都预示广告舆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从宏观视角看,广告舆论的发展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与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相吻合,同广告运动的发展趋势相一致;从微观视角看,广告舆论传播则同舆论传播主体之间的阶段性利益冲突,广告问题和广告事件的突发性呈现,广告主张和广告意见多元争鸣、多元流动有关。现代广告舆论的发展趋势是:广告舆论主题表达越来越多样化,广告舆论传播路径不断拓宽,广告舆论生成语境多场域呈现,广告舆论倡导主体也呈多元化态势。在这样的情形下,广告舆论的引导与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广告舆论的监管与控制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广告舆论源头的监管与调控是舆论控制的起点,广告舆论传播中应对机制建立可以实时把握广告舆论的流量与流向,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是对广告舆论实行强有力引导与控制的保障,而舆情调查与舆情分析的跟进则可以有效预测广告舆论的走势和发展态势。广告舆论的引导与控制的最终目的是优化广告传播功能并对广告传播效果进行追踪。
马国俊[9]2008年在《体育传媒对山东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体育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与大众媒介有着天然的联系。中国大陆学者近年来开始提出体育媒介论,其核心观点——体育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媒介,体育赛事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媒介。大众媒体作为社会的神经中枢、社会力量的源泉,无限扩大了体育的传播空间,促成了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的实现。体育传播媒介以其独立的意志、价值标准影响社会、构建社会、引导社会。体育通过与各种媒介形式联姻,使其具有构建和改变其概念上的意义的双重表征。作为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国,奥运宣传对我国的体育、教育、产业、经济等各方面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奥运会是青年的盛会,其参与奥运最为直接,接受新思想、新信息更快,接触到的传播媒介的形式更为广泛和多样化,因此受奥运传媒的影响更深远。高校体育是体育教育的最高阶段也是终结阶段,对“终身体育”思想的灌输和方法的指导非常重要。但是,单单依靠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和要求,另外,学生参与体育的方式和方法应该符合大学生阶段生理心理特征,应更加多样化、自由化、时尚化。奥运会的临近,使得大学生对奥运资讯的需求进一步多样化,对资讯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参与奥运的要求也将随之进一步提高。根据传播影响的扩散效应,对奥运相关体育运动的参与及身体锻炼方式将成为大学生关注的重要方面。体育传媒宣传对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行为方式及体育意识都会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如何利用体育传播媒介提高大学生体育生活质量、培养正确体育价值观和终身体育意识,成为社会科学和体育学研究中的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重要方面。本研究以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通过对山东普通高校大学生接触体育传媒信息情况及传媒对其体育价值观、体育参与及课余生活等方面影响的调查研究,为高校体育发展和利用大众传媒,对大学生进行奥林匹克教育及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此外,通过对大学生体育资讯需要的调查研究为山东省举办2009年全运会体育传媒方面提供理论参考。
连旭[10]2010年在《大跨体育建筑有效地域文本研究》文中提出对于批判的整体地域性理论体系的回归和研究,是解决大跨体育建筑技术的全球传播与本土身份认同之间悖论的关键。通过借鉴传播学的“有效文本”概念,采用文献综述与实证分析等方法,建立了“有效地域文本”体系,分析研究了在传播学视角下,大跨体育建筑批判的地域性现象与特征。全文主体部分采用了总论—应用—分论的总分式研究框架。首先,在理论建构层面,借鉴传播学的优化策略和有效文本概念,建立了“大跨体育建筑的有效地域文本”理论体系。根据建筑文本对于时代背景、建筑科技、自然环境、区域经济和城市文脉等五个方面坐标维度的不同侧重,将大跨体育建筑的有效地域文本分为叁类拓扑族群:批判性有效地域文本、“泛奥威尔式”有效地域文本以及仪式性有效地域文本,为进一步理论研究,奠定了传播模型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初步应用上述有效地域文本理论体系,对我国大跨体育建筑的地域实践脉络和地域思潮演变进行总结归纳,并确立了我国大跨体育建筑地域性探索谱系。总体上,我国大跨体育建筑的结构耐候性研究整合度低,体育行业制度和场馆融资模式的制约牵绊以及符号美学创作的低语境创新瓶颈,迫切需要转向有效地域文本体系及分类研究。再次,论文分别针对有效地域文本的叁类拓扑族群进行了详细论述。在有效地域文本的批判性耐候研究方面,分别针对硬资源的交集非空、软资源的交集非空和关联域适度叁种有效性条件,总结出其致效传播的设计原则为:(1)以生物气候设计策略作为设计原点,即在可允许的条件下,从气候适应性出发,以被动太阳能设计为主导、主动生态技术为补充,并且兼顾弹性结构和时变结构设计;(2)注重亲近性生态美学精神文本的创建,将现代生态伦理审美信息与地域文化传统哲学和审美思辨等传统审美经验相融合,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3)注重创建复合化耐候性物质形态文本,分别对风、雨雪、热辐射、太阳光能的利用与控制,以及突发气候条件的应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整合。又次,大跨体育建筑的场所感和触媒效应,是泛奥韦尔式有效地域文本对动力性制度保障研究的逻辑起点:(1)以整合高效旗舰触媒效应并实现场所精神的再嵌入,作为泛奥威尔式有效地域文本跨文化译入的优化策略;(2)注重亲近性精神文本的时代性表达,包括政治民主、体育行业制度以及商业环境等叁方面时代精神信息的附着;(3)在创建嵌入型物质文本方面,注重高效旗舰触媒公共-商业复合化场所环境的制衡营建,使其与城市的体育、文化生活语境相契合。最后,对大跨体育建筑仪式性地域文本的象征美学研究,分别从以下叁个方面展开论述:(1)仪式性有效地域文本的跨文化译入策略,旨在实现地域文化觅母的有效传播与复制,从而延续城市景观文脉。(2)在创建亲近性精神文本方面,仪式性地域文本强调文化仪式象征图腾等语义信息的适度表达,并区分了叁种具有不同语义信息的仪式象征文本类型:地域文化图腾文本、现代文明记功柱文本以及解构主义墓志铭文本。同时,仪式性地域文本形式美学背后的审美思辨逻辑表现为:内外之衷、上下之应、前后之承、左右之融。(3)而在物质文本的创建方面,仪式性地域文本注重再嵌入性景观物质形态的设计与创新。其中常用的形态操作手法有:大地景观的补偿嵌入,结构形态的亲近性融合,以及形态体量的弱化消隐等。综上所述,大跨体育建筑的有效地域文本体系,是体育建筑形式创作多元化探索一个分支,而非挑战和对抗。它能更有效地转化现代性与地方传统之间的二元对立面,并且弥补全球化悖论双方在任何维度上的单向度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及不足。论文的下一阶段,将进一步针对大跨体育建筑跨文化传播的有效评价等传播效果领域进行拓展研究。
参考文献:
[1]. 论传播媒介与体育产业开发的关系[D]. 张婷. 东北师范大学. 2003
[2]. 体育媒介市场分析[D]. 李国庆.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3]. 中国大陆体育纪录片发展史研究(1949-2016)[D]. 孟婷. 山东大学. 2017
[4]. 大众传媒视角下甘肃省高校排球运动信息传播途径研究[D]. 马云风. 西北师范大学. 2016
[5]. 中国体育图书出版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D]. 吴文峰. 北京体育大学. 2007
[6]. 大众传播中的体育信息失真过程研究[D]. 李亚琳. 华南师范大学. 2005
[7]. 江西省大学生与全国大学生媒介体育信息接收情况的比较研究[D]. 洪燕燕. 江西师范大学. 2007
[8]. 广告舆论传播研究[D]. 杨海军. 复旦大学. 2011
[9]. 体育传媒对山东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影响研究[D]. 马国俊. 山东大学. 2008
[10]. 大跨体育建筑有效地域文本研究[D]. 连旭.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标签:体育论文; 体育论文; 大众传媒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社会舆论论文; 文本分析论文; 传媒产业论文; 媒介策略论文; 媒介策划论文; 传播学论文; 排球论文; 大众传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