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芳芳[1]2007年在《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结构调整研究》文中提出退耕还林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退耕工程作为长江中上游地区生态重建的重要切入点,是扭转该区域生念环境恶化趋势的重要途径之一。工程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提高当地农牧民的经济收入,这也是退耕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就县域经济的发展看,促进农牧民的增收,必须加强生态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实践证明,退耕还林不仅是生态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论文以陇南市成县为研究对象,以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地域分工理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系统地分析了成县资源子系统、坏境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的主要特征;阐述了成县退耕还林的过程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成县农业结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研究了退耕还林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协同机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退耕背景下农业结构整体调整的状况,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关策略。正文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退耕还林工程开展的背景、面临的主要问题,综合阐述了国内外退耕还林实践与理论研究成果,并对其差异进行了比较,提出国内今后的努力方向。第二部分研究了成县退耕还林(草)与农业结构调整的资源坏境基础,指出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脆弱的生态环境、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相对落后的社会状态是成县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底蕴,并进一步阐明资源赋存状况、生态环境底质与偏好种植业的农业结构状况难以耦合,因此必须结合退耕进行结构调整。第叁部分,应用大量详实的资料、图文并茂的可视化表达方式,系统分析了1999-2005年间成县退耕还林的过程,勾勒出“规模大、分布广、树种全、模式多”的成县退耕还林特征,并指出退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体不明、重退轻管、科技缺失、弄虚作假等。第四部分对成县农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农业结构存在种植业传统不强、林业优势不优、牧业薄弱等问题。第五部分对退耕还林(草)与农业结构调整的耦合关系行进了分析:退耕还林(草)与农业结构调整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无论是退耕还是农业结构调整,都必须是建构在土地优化开发和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上,退耕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而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又为退耕的科学实施提供了保障。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高度耦合,最终要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应用大量的资料对成县1999-2005年间退耕过程中全县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典型乡镇结构调整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第六部分主要探讨了成县退耕还林(草)与农业结构调整对策:进行区域功能科学定位,优化区域土地功能布局;进行制度创新,深化生态建设体制改革;提高人口素质,培植科技优势;结合生态治理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化农业结构调整。第七部分为主要结论。
南秋菊[2]2005年在《沽源县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退耕还林还草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不同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退耕工程作为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重建的切入点,是扭转该区生态环境恶化态势的重要途径。目前,工程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确保乃至提高当地农牧民的经济收益,这也是退耕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就县域经济的发展看,促进农牧民增收,必须加强生态建设,强力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实践证明,退耕还林还草不仅是生态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推进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 本论文以坝上沽源县为研究对象,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思想为指导,分析了退耕还林还草对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影响,深入阐明了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协同机理,并以此来确定区域主导产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探讨区域生态—经济持续发展战略决策,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正文分为五部分。其中,第一章简要概述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展的背景,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总体思路;第二章综合阐述了国内外退耕还林还草实践与理论研究成果,对中外退耕实践中的差异进行了比较,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并就研究区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第叁章在概述了沽源县自然、社会经济概况与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沽源县综合发展处于不可持续阶段。 第四章对沽源县退耕还林还草的经济发展要求与生态建设要求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制约因素对退耕工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退耕的总体目标。然后,就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退耕还林还草是优化土地资源利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五章从退耕与农业产业结构的关系入手,在对沽源县农业产业结构变化态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并验证了沽源县的主导产业,认为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是该县今后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对沽源县生态—经济持续发展战略决策的定量分析,认为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切入点,开发与治理并重,发展大农业生产是其主要方向。在前述研究基础上,阐述了沽源县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针对沽源县的区域资源优势,最后提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措施。
杨世琦[3]2003年在《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北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严重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农村经济落后和农民收入较低的地区,是典型的生态赤贫和经济贫困的共生区。长期以来,由于对乱垦滥伐造成植被大面积破坏而疏于治理,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西北地区和东中部区城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途径,治理和改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已迫在眉捷。与此同时,我国农村也出现了经济发展滞缓、农民增收缓慢和农产品质量难以适应市需求等不合理现象也日趋突出,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也刻不容缓。 西北地区面对退耕还林草和农业结构调整两大重任,既要完成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工程建设,又要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突破,协调与处理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推动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是西北地区全面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本论文在对西北地区退耕坡地与退耕沙化地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确定了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区与退耕还草区,对完善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方案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对西北地区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西北地区种植业结构、林业结构、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战略;同时提出了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技术保障体系及新时期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技术体系,形成了完善的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结构调整研究的理论体系,在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结构调整上取得了重要的研究结论和研究成果。 西北地区涉及退耕坡地和退耕沙化地共276.7万hm~2,占西北地区耕地面积的17.1%,退耕坡地主要在陕西和甘肃两省,退耕沙化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和宁夏两个自治区,退耕坡地占退耕面积的61.3%,其中陕西省占到退耕坡地的73.0%,退耕沙化地占退耕面积的38.7%,其中新疆自治区占退耕沙化耕地的80.3%。退耕还林还草涉及25°以下缓坡耕地梯田化面积527.5万hm~2,占西北地区耕地面积的47.7%。其中陕西省占33.3%,甘肃省占55.4%。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以年降水量500mm为分界线,大于500mm的区域以还林为主,400~500mm区域以造灌木林为主,小于400mm还草为主。退耕还林还草要乔灌草叁结合,用宫胁造林理论指导西北地区林草植被的恢复,还林主要面积在陕西省。林业结构调整要坚持的生态防护林为主,不低于60%,控制经济林不高于20%,要选择适地树种和草种,还林还草要树立植物群落思想,避免林、草品种单一化种植模式。 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要体现科技调整、市场调整和优势调整特点,要协调好生l1...........~‘......目...............口..-日一,..........目...................口口..口.口.............口州..........目.......................态、经济和社会叁效益之间的关系。在粮食发展问题上坚持稳总量求优质,总体上粮食目标定为人均300kg,西北地区保持退耕还林还草之前的粮食总产水平是能够实现的,要打破以粮为纲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把发展农村经济,引导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产品品质作为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只要农民富裕了,就能从市场上购买口粮,自然就解决了粮食的问题,特别对于陕西、甘肃和青海叁省,宁夏和新疆人均粮食接近400kgo 西北地区发展优质农作物要利用资源优势,合理布局,发展产业化,主要包括:新疆优质甜菜、棉花、葡萄、啤酒大麦和瓜果种植产业区,甘肃优质马铃薯、瓜果和啤酒大麦种植产业区,陕西优质苹果和优质小麦种植产业区,宁夏优质粳稻种植产业区,青海优质马铃薯和优质油菜种植产业区,西北地区高产优质玉米种植产业区,西北地区黄士高原优质小杂粮种植产业区,同时还要重视农产品安全问题。 西北地区牧业结构调整应分牧区牧业和农区牧业。牧区要加强草地和畜种改良建设,农区要加强饲草基地和畜禽改良建设,发展规模化和设施化养殖,农区和牧区都要向牧业产业化发展。西北地区农区牧业要发挥优势,合理布局,主要是陕西陕南生猪,关中肉牛和奶牛,陕北和渭北奶山羊养殖产业区,甘肃河西、陇南、天水和定西生猪,甘南、临夏、庆阳和河西肉羊,甘南肉牛,陇东奶牛养殖产业区,宁夏肉羊、奶牛养殖产业区,新疆奶牛、肉牛和肉羊养殖产业区,青海肉牛和肉羊养殖产业区,同时也要重视畜产品安全问题。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加快农村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为农村第叁产业发展提供发展基础,同时要引导和重视农村运输业、旅游业、餐饮、农业贸易和其它行业的服务业等。 西北地区还耕还林还草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经济补偿(贴)制度,生态移民工程,科技还林还草方案,依法退耕和依法保护林草,开发农村新能源技术体系,发展农村经济和引导农民增收的机制。农业结构调整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农业市场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技术体系,农业与农村教育体系建设,农业与农村综合体系建设。
殷继艳[4]2003年在《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文中提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重大举措。本文分析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重点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及产业结构调整做了理论研究,并通过对武川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的现状以及武川县资源、社会、经济结构进行分析,阐明其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关系,进而说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及武川县退耕还林还草目标取向。并且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确定武川县退耕还林还草后的主导产业,提出了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及对象。并就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指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陈明强[5]2015年在《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改善恢复生态环境健康以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重点对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做了探索。
鲁绍伟[6]2003年在《河北省坝上地区退耕还林政策分析》文中认为目前,全国范围内正在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对于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趋势,减少和遏制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问题具有独特的意义。与此同时,它又是一项涉及到千百万农民切身利益、涉及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为此,自工程实施以来,在国内外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河北省坝上地处京津上风上水位置,本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对于改善京津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为此,国家退耕还林试点工程连续两年安排在河北省坝上六县。示范工程不但对于改善当地环境、振兴坝上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根除北京日益严重的沙尘天气、保护城市安全、维护首都形象、丰富和净化水源、提高北京空气质量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由于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在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现行退耕还林政策执行效果如何、需要进行哪些进一步完善,是当前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本论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坝上丰宁、围场、沽源、张北、康保、尚义六个首批试点县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典型调查分析和实施效果的评价,从中发现和找到制约退耕还林的制度和政策因素,探讨欠发达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力图寻求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政策建议,为政府和林业部门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政策体系提供决策依据和方法。本论文共分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退耕还林概况:笔者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参阅美国与中国的退耕还林过程中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并进行比较,得出了以下结论:中国不能重走发达国家先破坏后保护的道路;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退耕还林是改善不合理土地利用现象的有力举措;中国退耕还林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农业劳动生产率低,退耕还林后,必须加大科技含量,提高剩余耕地的单产,解决粮食自给问题,同时,政府应加强剩余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及小城镇建设的引导;退耕还林的实施仍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依法退耕还林;退耕还林不是在短期内能见到效果的,长期坚持必有成效。该部分最后论述了目前国内退耕还林工程政策、管理方面的现状及其存在哪些问题尚待改进或继续深入研究,并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二部分退耕还林背景分析:针对我国目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退耕还林工程,就其产生的根源从社会经济背景、生态环境背景及西部大开发叁个角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其目的在于证实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正确性及其深远意义。 第叁部分退耕还林现有政策要点分析:为搞好退耕还林工程,就退耕还林政策问题国务院连续颁发了国发[2000124 号文件及国发[2002八 号文件。国发[2002) 10号文件是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和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后对原有意见的修改、补充和完善。为更好地把握退耕还林政策特征,论文对退耕还林现行政策要点进行了归类分析。 第四部分在介绍工程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退耕还林工程政策实施过程及其各地区的实施状况,认为项目区成功经验突出的表现在:领导重视、责任落实,健全规章制度是确保工程顺利实施的基础;兑现政策、落实机制是动力;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工程建设模式,是保证工程稳步发展的根本出路;加强宣传培训,强化科技支撑是保障;最后简要提出了项目区目前工程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认识问题、政策问题及制度问题。 第五部分现有行为主体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责在退耕还林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保护产权;二是制订市场规则,为市场竞争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叁是组织生产公共物品;四是承担投资主体的责任。就目前的生态环境建设来说政府存在着缺位、错位及越位的现象;研究表明,林业部门及其乡镇在退耕还林中承担着规划、设计、检查验收等项职能,然而在工程建设中缺乏一定的利益补偿,这种只考虑调动农民积极性而忽视调动林业部门和乡镇积极性的补助政策是不完整的、不公正的,它将严重地制约退耕还林工程的全面展开;目前农业、水利、畜牧、粮食等其它部门则更多的是从本部门利益出发,被动的配合这项工程的开展。因而各部门协作的局面还远远没有形成,有可能造成知识积累的浪费和投资效率的损失,削弱工程的生态效益;农民是退耕还林的主体,退耕还林只有通过广大农户的具体参与,才能实现具体目标。农户对退耕还林的具体参与,直接影响到退耕还林的顺利开展。了解不同农户对退耕还林的认识,有助于根据农户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实现退耕;该部分最后对退耕还林过程中所涉及的其他利益主体进行了一定的阐述。 第六部分退耕还林效果影响分析:这是论文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对6个县、10个乡镇、12个行政村、200户农户典型调查资料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退耕还林有助于控制水土流失和士地沙化,从根本上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其次,退耕还林是改变农民传统耕种习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第七部分河北省坝上地区?
王得祥[7]2001年在《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及其植被恢复途径研究》文中认为在详细查阅、收集西北地区环境变化、人口、资源、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植被建设模式、现有人工植被建设所依托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技术措施、植被演替等现有资料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以往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对典型地区现有人工植被建成效调查分析,阐明在该生态环境脆弱地带实施退耕还林(草)的原则;分析总结退耕还林(草)急需解决的理论、技术问题及该地区退耕还林(草)、恢复生态环境的中、长期研究需求;首次提出退耕还林(草)功能区和功能群的概念,对西北地区的退耕还林(草)实践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分析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基础和社会经济条件,阐明该区的自然环境、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对退耕还林(草)的支撑程度和限制程度;通过对该区环境演变、现状和植被建设的需求分析,阐明退耕还林(草)、植被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前景:根据西北地区自然分异规律,首次对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类型进行区划,分析各类型区生态系统退化的状况及其所处阶段,阐述各类型区的基本特点和退耕还林(草)的途径,总结提出适宜西北不同区域的退耕还林(草)模式和适于该地区的一般模式;从政策、资金、人才、监督体系以及西北地区植被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等方面,分析讨论在退耕还林(草)植被恢复过程中必须注意解决的问题。 1.提出在退耕过程中(1)必须注意树草种的配置方式;(2) 强调“利他”与“自利”的统一;(3)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4)要按照耕地适宜性程度安排退耕还林还草的顺序;(5)应根据植物群落适应性的强弱确定各种配置模式的应用顺序;(6)应因地制宜原则,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亦荒则荒;(7)应坚持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的协调统一;(8)遵循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优化设计的特点。 2.提出了目前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即:(1)科学的总体规划;(2)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基础与退耕还林(草)关系的研究;(3)西北地区环境与原生植被变迁的研究;(4)西北地区不同区域退耕还林(草)的适宜林草类型、途径等的研究;(5)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保障措施的研究;(6)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的组装配套和推广;(7)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研究和实施。 3.该区建设退耕还林(草)、生态环境领域研究重点是:(1)重视对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系研究;(2)重视研究在生态脆弱地带,实施重大骨干性生态工程在退耕还林(草)、恢复生态环境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3)重视研究不同区域自然环境条件、经济基础、资源现状、市场发育等对退耕还林(草)的影响。(4)重视研究加入世贸组织(WTO)所导致的对退耕还林(草)、重建生态环境的正负效应;(5)重视研究科技在退耕还林(草)、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g 4.提出了今后长时期西北地区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领域的研究需求为:(1)通过退耕还林还草措施治理西北地区环境的前景与重点治理区的选择问题;(2)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与沟壑治理相结合的问题;(3)沙漠化治理与沙产业发展问题;(4)现有天然林的保护问题;(5)绿洲生态系统退化防治问题;(6)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区划的理论基础问题;(7)通过恢复历史上不同类型天然植被的分布范围、界线,在相似的气候条件下进行类比,为确定未来植被恢复前景提供依据:(8)通过研究水分迁移规律,确定各种特定的水分平衡对于未来植被恢复前景的制约作用及其机理;(9)土地利用调整及退耕还林(草)科学问题研究;(10)宜林(草)地立地环境与林木(草)生物生态学特性偶合规律研究;门1)植被恢复与重建区域的划分及技术措施研究:(12)黄土高原地貌适度整形保持水土及其大规模退耕还林工程的可行性;(l)沙漠地区的固沙林带工程建设问题;(l)农业结构调整及自然资源优势产业价值(供应)链市场化培育基地建立; (l)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理论。 5.首次提出退耕还林(草)功能区和功能群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主要环境问题、退耕还林(草)的方向和对策、区域后续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人类对环境的作用强度、区域的主导产业及其发展方向相似的社会、经济、生态复合体。在同一功能区内,由于退耕还林的措施、目标、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以及地域差别,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功能单元。据此,可将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划分为农林复合经营区、水土流失治理区、畜牧业生产基地、遏止沙化区等9个功能区和相应的22个功能单元。以期对西北地区的退耕还林(草)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6.通过分析自然环境基础,认为由地表起伏度RDLS、水资源、干燥度、森林面积、水土流失等方面来衡量的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限制度也明显高干全国其他地区和平均水平,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建设难度很大。通过对该区目前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认为中低产田构成了五省区耕地的主体,提高五省区农产品供给能力具有潜力?
刘那日苏[8]2005年在《退耕还林还草与内蒙古农村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改善西部地区恶化的生态环境而采取的一项重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大工程旨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启动,关系到农牧民当前收入和长远生计,还涉及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地区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本论文在系统分析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背景、政策演变逻辑及战略意义等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内蒙古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工程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和制度创新。 本文认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不仅为内蒙古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且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农牧业产业化及农牧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政策体制和技术经济等原因,工程实施过程显露出资金、技术、管理、认识等等方面的多种问题。要持续有效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探索新的机制,进行宏观调控,将退耕还林还草与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充分结合。
李力[9]2006年在《武川县退耕还林还草评价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党和政府把退耕还林还草等恢复生态建设的工程作为西部开发的主要内容。森林和草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草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草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但目前,武川县同全内蒙古自治区及我国西部地区—样,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影响着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到国家的总体发展进程。为重塑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和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中国政府作出了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京津地区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的重大决策。退耕还林还草涉及千家万户、政策性强、操作难度大,是—项极为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武川县生态位置重要,是2000年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174个试点示范县之一,如何使该项工程进—步推进武川县县域可持续发展进程,同时达到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本文通过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武川县退耕还林还草与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初步证明了退耕还林还草没有影响当地的农牧业经济发展,并经过实证调研,提出了县域退耕还林还草地域选择标准、退耕还林还草模式建议及有关政策和技术运行机制方面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对当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提供帮助。
韩东娥[10]2003年在《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文中提出文章阐述了退耕还林还草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结构调整研究[D]. 张芳芳. 西北师范大学. 2007
[2]. 沽源县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 南秋菊. 首都师范大学. 2005
[3].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D]. 杨世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4]. 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D]. 殷继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3
[5]. 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J]. 陈明强. 现代园艺. 2015
[6]. 河北省坝上地区退耕还林政策分析[D]. 鲁绍伟. 河北农业大学. 2003
[7].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及其植被恢复途径研究[D]. 王得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
[8]. 退耕还林还草与内蒙古农村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刘那日苏. 内蒙古大学. 2005
[9]. 武川县退耕还林还草评价与对策研究[D]. 李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
[10]. 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J]. 韩东娥. 山西科技. 2003
标签:农业经济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林业论文; 退耕还林论文; 生态工程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生态产业论文; 三农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