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管引流论文_尹惠广,董耀荣,叶浩光,骆伟光,尹炽轩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管引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双管,脑出血,高血压,纵隔,血肿,基底,钻孔。

双管引流论文文献综述

尹惠广,董耀荣,叶浩光,骆伟光,尹炽轩[1](2019)在《大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双管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讨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施以微创双管穿刺引流术的疗效与价值意义。方法:选取收治的40例高血压脑出血基底节区患者,按治疗方式差异分组各20例,比较对照组(施以单管法引流)、研究组(接受双管法引流)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恢复良好率、血肿清除率均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尿激酶注入次数,以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引流时间、ICU住院时间,比研究组高,组间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颅内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接受微创双管穿刺引流术处理,效果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推广。(本文来源于《吉林医学》期刊2019年07期)

何静,陈瑞,何建明[2](2019)在《食管癌术后单食管床引流管与胸腔、纵隔双管引流的应用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在经食管床放置纵隔引流管基础上是否加用胸腔引流管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经上腹右胸或者胸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患者,将单纵隔引流设为观察组,双管引流设为对照组,各50例。观察并比较2组术后疼痛评分及胸腔残余积液。结果 2组患者术后均顺利出院; 2组患者在术后4 d时疼痛评分及胸腔残余积液方面无显着差异(P> 0. 05),但观察组术后2、3 d的疼痛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食管癌术后单纵隔管与双管相较在胸腔积液引流方面无显着差异。但单纵隔引流术后早期疼痛评分较低,有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及有效咳嗽。(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李武艳[3](2019)在《大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经单双管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分析经单双管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大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大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以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27例,采用单管穿刺引流术治疗,观察组33例,采用双管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引流时间、尿激酶注入次数、ICU住院时间、血肿清除率等指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自理能力恢复优良率(93.9%)明显高于对照组(77.8%)(P<0.05)。结论采用双管微创穿刺引流术对大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疗效较单管穿刺引流术更加理想,可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医药论坛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周志升,朱大江,陈金桃,植飞雁[4](2019)在《双管持续中心负压引流能有效防止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传统负压引流和双管持续中心负压引流治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效果。方法:98例拟行改良根治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49例,采用双管持续中心负压引流治疗;对照组49例,采用传统单管负压引流。比较两组患者72 h引流量、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及切口感染、皮下积液、缺血坏死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干预组72 h的引流量高于对照组,留置管时间、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切口感染、皮下积液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管持续中心负压引流治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效果更好,并发症更低。(本文来源于《华夏医学》期刊2019年02期)

商建飞[5](2019)在《双管钻孔引流术与单管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临床高血压脑出血治疗分别应用双管钻孔与单管钻孔引流术的效果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04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23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依据不同引流术的治疗将其分为对照组(单管钻孔)110例与观察组(双管钻孔)12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两组患者血肿消除情况相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相较于临床高血压脑出血治疗应用单管钻孔引流术,采用双管钻孔引流术的临床疗效更为显着,可有效消除患者>30 ml形态不规则的血肿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27期)

刘晓青,赵菲,戴纪刚,周东,陈伟[6](2019)在《肺癌术后单管与双管胸腔闭式引流疗效比较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单管(single tube,ST)胸腔闭式引流与双管(double tube,DT)胸腔闭式引流对肺叶切除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查找ST与DT引流在肺叶切除术后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3月30日。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最终纳入Meta分析的文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RCT研究,包括1 442例患者。对比DT组与ST组发现:(1)ST组术后疼痛评分优于DT组[MD=–0.64,95%CI (–0.71,–0.56),P<0.000 01];(2)术后ST组引流管放置时间短于DT组[MD=–0.62,95%CI(–0.78,–0.46),P<0.000 01];(3)ST组术后住院时间较DT组短[MD=–0.55,95%CI(–0.80,–0.29),P<0.000 1];(4)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1,95%CI(0.83,1.49),P=0.49];(5)两组术后重新置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89,95%CI(0.51,1.54),P=0.67];(6)两组术后漏气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D=0.03,95%CI(–0.02,0.08),P=0.19]。结论肺叶切除术后ST引流在术后疼痛、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显着优于DT引流,且ST引流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本文来源于《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邹超,周晓平,岳志健,黄清海,赵瑞[7](2018)在《阿托伐他汀钙配合单孔双管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配合单孔双管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我院神经外科采用阿托伐他汀钙配合单孔双管冲洗引流治疗的4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预后及随访结果。男33例、女9例,年龄为38~82岁,平均年龄为(70.0±5.8)岁。42例患者均有头痛、头晕症状,36例有不同程度肢体肌力障碍。结果 42例患者中36例为单侧慢性硬膜下血肿,6例为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所有患者的头痛、头晕症状和肌力障碍术后24 h内均改善,1个月后症状完全消失。41例完全治愈,其中22例患者术后3个月时复查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提示血肿完全消失,19例患者术后6个月时复查头颅CT示血肿完全消失;1例(2.38%)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因心房颤动口服华法林,术后1个月时复查头颅CT提示慢性硬膜下血肿复发,在随访过程中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死亡。结论阿托伐他汀钙配合单孔双管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确实有效,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岳玲莉[8](2018)在《双管负压引流联合替硝唑治疗78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口腔颔面部多间隙患者采用双管负压引流联合替硝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口腔颔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分为两组,甲组采用常规的脓肿切开引流术治疗,乙组采用双管负压引流术联合替硝唑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乙组的伤口愈合时间与肉芽组织生长时间明显短于甲组,且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低于甲组,但其治疗总有效率则明显高于甲组(P <0.05)。结论双管负压引流术联合替硝唑治疗口腔颔面部多间隙感染症,能有效促进患者伤口愈合,减少不良反应,适合在临床上应用。(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8年24期)

王维军,周宁全,吕廷勇,唐其权,王超[9](2018)在《微创软通道双管引流治疗大血肿量的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微创手术双管引流治疗血肿量大于70mL的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微创软通道手术治疗出血量大于70mL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5例,按置管数量分为单管组和双管组,单管组27例,双管组18例,用两组患者的死亡率,两组中伴脑疝患者的死亡率,血肿平均排空时间,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出院时GOS评分,平均住院日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单管组与双管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术前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双管组的血肿量大于单管组(P <0.05),术后单管组与双管组的总死亡率、伴脑疝患者死亡率、术后再出血率、血肿平均排空时间、并发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出院时功能恢复GOS评分以及平均住院日进行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微创软通道双管引流治疗血肿量大于70mL的HICH是安全、有效的,并且治疗效果优于单管引流,并没有增加术后再出血率和颅内感染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科学》期刊2018年19期)

何洪泉[10](2018)在《单孔双管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单孔双管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一共80例作为本文研究内容中的选取对象,收取时间(2016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电脑随机分为观察组一组(4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对照组一组(4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分别实施单孔双管冲洗引流治疗以及单孔单管冲洗引流治疗。结果:观察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7.50%低于对照组22.50%(P<0.05);观察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手术时间(68.01±1.26)min、住院时间(12.01±1.01)d与对照组具有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实施单孔双管冲洗引流治疗后,取得十分显着的效果,能促进患者康复。(本文来源于《名医》期刊2018年09期)

双管引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在经食管床放置纵隔引流管基础上是否加用胸腔引流管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经上腹右胸或者胸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患者,将单纵隔引流设为观察组,双管引流设为对照组,各50例。观察并比较2组术后疼痛评分及胸腔残余积液。结果 2组患者术后均顺利出院; 2组患者在术后4 d时疼痛评分及胸腔残余积液方面无显着差异(P> 0. 05),但观察组术后2、3 d的疼痛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食管癌术后单纵隔管与双管相较在胸腔积液引流方面无显着差异。但单纵隔引流术后早期疼痛评分较低,有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及有效咳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管引流论文参考文献

[1].尹惠广,董耀荣,叶浩光,骆伟光,尹炽轩.大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双管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的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9

[2].何静,陈瑞,何建明.食管癌术后单食管床引流管与胸腔、纵隔双管引流的应用效果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

[3].李武艳.大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经单双管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的对比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19

[4].周志升,朱大江,陈金桃,植飞雁.双管持续中心负压引流能有效防止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J].华夏医学.2019

[5].商建飞.双管钻孔引流术与单管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对比[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6].刘晓青,赵菲,戴纪刚,周东,陈伟.肺癌术后单管与双管胸腔闭式引流疗效比较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9

[7].邹超,周晓平,岳志健,黄清海,赵瑞.阿托伐他汀钙配合单孔双管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8

[8].岳玲莉.双管负压引流联合替硝唑治疗78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研究[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

[9].王维军,周宁全,吕廷勇,唐其权,王超.微创软通道双管引流治疗大血肿量的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探讨[J].中国医药科学.2018

[10].何洪泉.单孔双管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疗效[J].名医.2018

论文知识图

) 单孔双管引流治疗老年人慢性硬...同一病例右枕血肿置单管引流头部CT不同...手术前后CT扫描图皮肤无张力缝合及双管引流前内型手术前后头颅CT检查发病第2天头颅片

标签:;  ;  ;  ;  ;  ;  ;  

双管引流论文_尹惠广,董耀荣,叶浩光,骆伟光,尹炽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