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槟榔论文-何明娟,刘宁,邹曙明,蒋霞云,潘迎捷

马槟榔论文-何明娟,刘宁,邹曙明,蒋霞云,潘迎捷

导读:本文包含了马槟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甜蛋白,MabinlinⅡ,密码子优化,诱导表达

马槟榔论文文献综述

何明娟,刘宁,邹曙明,蒋霞云,潘迎捷[1](2019)在《马槟榔甜蛋白基因(MabinlinⅡ)的密码子优化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根据大肠杆菌密码子的偏好性,对马槟榔甜蛋白基因MabinlinⅡ(A链+B链)的密码子进行优化,并将优化后的马槟榔甜蛋白基因命名为MabinlinⅡ(AB) Plus。将MabinlinⅡ(AB) Plus基因与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ET-28a(+)片段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28a(+)-MabinlinⅡ(AB) Plus,进而转化到大肠杆菌宿主表达菌株BL21(DE3),IPTG诱导蛋白表达。结果表明,密码子优化后的基因MabinlinⅡ(AB) Plus在大肠杆菌中最佳表达条件为:最适IPTG浓度1.4 mmol/L,最佳诱导剂温度为37℃,最适菌株起始生长量OD600为0.7,最佳诱导时间8 h。在最佳诱导表达条件下,目的蛋白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约33.0%,与优化前约有提高7%。目的蛋白的上清液经过亲和纯化,在19 kDa处有单一的目的条带。经过感官评定,目的蛋白的甜度约为2%标准蔗糖溶液的400倍。这为研发以马槟榔甜蛋白为基础的新型甜味剂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9年18期)

王亚荣,陈春莲,蔡泽坪,吴繁花,于旭东[2](2019)在《马槟榔叶片炭疽病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炭疽病是马槟榔(Capparis masaikai Levl.)的重要病害之一,但其病原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从人工驯化栽培的马槟榔病叶上分离纯化得到2株真菌,分别编为1号和2号。通过性状培养、形态学观察进行鉴定,确定1号和2号病原菌为炭疽病原菌(Anthrax)。对炭疽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号和2号病原菌在C-PDA平板上生长和产孢最好;菌丝生长温度在25℃~30℃之间,最适合的温度为25℃,低于5℃和高于40℃则不能生长。菌丝生长的最佳pH值为8,光照促进产孢而黑暗有抑制作用;该病原菌能有效利用多种氮源,可高效利用牛肉膏和酵母膏;适合生长的碳源亦有多种,利用效果最好的是麦芽糖;观察该病原菌的生长情况可以得出:碳源促进菌丝生长,菌落呈白色,而氮源促进孢子的形成,有机氮优于无机氮。在野外考察和人工引种驯化栽培试验过程中,发现马槟榔炭疽病病害严重,影响植株健康生长明显。因此,加强研究马槟榔病害的症状特点、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等,是其引种驯化和规模化种植的前提和基础。(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08期)

赵东兴,李春,李芹,岳建伟,黄绍忠[3](2018)在《H_2O_2和种皮处理对马槟榔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H_2O_2浸种和种皮处理对马槟榔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本实验以新鲜采集的马槟榔种子为实验载体,使用不同浓度的H_2O_2浸种24h、破皮和种皮打磨处理,在25℃自然光照条件下,将种子播种在沙床上,对种子萌发的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并讨论不同处理对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处理对马槟榔种子的发芽率影响依次为4mg/L H_2O_2>种皮打磨>ck>开口;对发芽势的影响为开口>4mg/L H_2O_2>种皮打磨处理>ck;对幼苗株高的影响为开口>1mg/L H_2O_2>打磨>ck;对幼苗根生长的影响为开口>1mg/L H_2O_2>打磨>ck。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浓度为1mg/L H_2O_2浸种24h是促进马槟榔种子萌发,促进幼苗生长的最佳处理方法。(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8年08期)

李春,张建春,赵东兴,李芹,王树明[4](2018)在《GC-MS测定马槟榔果皮、种子及叶片中的挥发性化学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马槟榔果皮、种子和叶片中的挥发性化学成分。马槟榔果皮、种子和叶片中的挥发性成分经溶剂提取、浓缩后,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进行分析检测,依据NIST谱库进行定性分析,峰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果皮中鉴定出挥发性成分16种,种子中17种,叶片中20种,共有成分有五甲基乙醇、乙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棕榈酸和亚麻酸。(本文来源于《热带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7期)

赵东兴,李春,李芹,赵志昆,黄绍忠[5](2018)在《不同浓度浸种溶液对马槟榔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马槟榔种子萌发率,促进幼苗生长,以新鲜采集的马槟榔种子为材料,采用不同浓度的高锰酸钾(KMnO_4)、硝酸钾(KNO_3)和双氧水(H_2O_2)进行浸种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马槟榔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范围内,高浓度的KMnO_4、KNO_3和H_2O_2,显着提高马槟榔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其中20mg·L~(-1) KNO_3浸种处理,发芽率为97.34%,发芽势为73.52%;5mg·L~(-1) KMnO_4浸种处理发芽率为98.00%,发芽势为73.83%;3mg·L~(-1) H_2O_2浸种发芽率为98.67%,芽势为63.43%。其次,不同浸种处理对马槟榔幼苗株高的生长也存在显着影响,以浓度为15mg·L~(-1) KNO_3、2mg·L~(-1) KMnO_4、1mg·L~(-1) H_2O_2效果最好,株高分别达到17.80、14.40、19.20cm。不同处理对马槟榔幼苗根长的生长也有显着影响,效果最显着的处理浓度为15mg·L~(-1) KNO_3,4mg·L~(-1) KMnO_4,1mg·L~(-1) H_2O_2,根长分别为8.00、8.94、10.90cm。综上所述,3mg·L~(-1) H_2O_2浸种24h处理是促进马槟榔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最佳条件。(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赵东兴,李春,李芹,王树明,黄邵忠[6](2017)在《H_2O_2和种皮处理对马槟榔种子萌发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H_2O_2浸种和种皮处理对马槟榔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本实验以新鲜采集的马槟榔种子为实验载体,使用不同浓度的H_2O_2浸种24h、破皮和种皮打磨处理,在25℃自然光照条件下,将种子条播于沙床上进行培养,观察记录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幼苗株高和根长,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处理对马槟榔种子的发芽率影响为,4 mg/L H_2O_2>种皮打磨>CK>开口;对发芽势的影响为,开口>4mg/LH_2O_2>种皮打磨处理>CK;对幼苗株高的影响为开口>1mg/LH_2O_2>打磨>CK;对幼苗根生长的影响为,开口>1mg/LH_2O_2>打磨>CK。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浓度为1mg/LH_2O_2浸种24h是促进马槟榔种子萌发,促进幼苗生长的最佳处理方法。(本文来源于《2017年全国热带作物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1-12)

孙国太[7](2017)在《马槟榔种仁及两种牛肝菌的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槟榔(Capparis masaikai Levl.)是山柑科(Capparaceae)山柑属(Capparis)植物。其果实性寒,以种仁入药,具有生津止渴、祛痰止咳、清热解毒等作用;此外,对缓解咽喉炎、消除食滞胀痛、减弱恶疮肿毒及除斑痧等亦有一定的功效。利用现代分离纯化手段,本课题组对马槟榔种仁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从马槟榔种仁中分离鉴定了 12个单体化合物,分别命名为1H-indole-3-carboxaldehyde(1)、Indazole(2)、Oxazolidine-2-thione(3)、Vanillic acid(4)、Tyrosol(5)、β-Hydroxypropiovanillone(6)、3β-Hydroxystigmast-5-en-7-one(7)、Uracil(8)、Ethyl-β-D-fructofuranoside(9)、Adenine nucleoside(10)、β-D-psicofuranosyluracil(11)、Uridine(12)。其中,化合物2,7为首次从山柑属植物分离得到。茶褐牛肝菌(Neoboletus brunneissimus)是牛肝菌科(Boletaceae)牛肝菌属(Boletus)高等真菌。其主要的价值是食用,入药有一些清热解毒、养血提色等功效。利用现代分离纯化手段,本课题组对茶褐牛肝菌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共分离鉴定了 24个单体化合物,分别命名为5α,8α-Epidoxy-(22E,24R)-ergosta-6,22-dien-3β-ol(1)、5α,8α-Epidioxy-(22E,24R)-ergosta-6,9(1 1),22-trien-3β-ol(2)、(22E,24R)-Ergosta-7,22-dien-3β-ol(3)、(24S)-Ergosta-7-en-3β-ol(4)、(22E,24R)-Ergosta-7,22-dien-3β,5α,6β-triol(5)、(24S)-Ethylcholest-7-ene-3β,5α,6β-triol(6)、(22E,24R)-Ergosta-7,22-diene-3β,5α,6β,9α-tetrol(7)、(22E,24R)-Ergosta-5,7,22-trien-3β-ol(8)、3β-O-Glucopyranosyl-5α,8α-epidioxy-(22E,24R)-ergosta-6,22-dien(9)、Monomethyl fumarate(10)、Fumaric acid(11)、Succinic acid(12)、Nicotinic acid(13)、Nicotinamide(14)、Uracil(15)、Uridine(16)、Adenine nucleoside(17)、(-)-Shikimic acid(18)、1-O-Ethyl-glucopyranoside(19)、Glucitol(20)、Linoleic acid-α-glyceride(21)、Cerebroside(22)、Trans-2-Decenedioicacid(23)、5'-Adenylic acid(24)。其中,化合物6-7、11-14、18、21、23-24为首次从牛肝菌科高等真菌中分离得到。黄牛肝菌(Boletus auripes Peck)亦是牛肝菌科(Boletaceae)牛肝菌属(Boletus)高等真菌,可食用也可药用。利用现代分离纯化手段,本课题组对黄牛肝菌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共分离鉴定了 9个单体化合物,分别命名为5α,8α-Epidoxy-(22E,24R)-ergosta-6,22-dien-3β-ol(1)、5α,8α-Epidioxy-(22E,24R)-ergosta-6,9(11),22-trien-3β-ol(2)、(22E,24R)-Ergosta-7,22-dien-3β-ol(3)、(24S)-Ergosta-7-en-3β-ol(4)、Adenine nucleoside(5)、1H-1,2,4-Triazole,1-β-D-ribo-furanosyl(6)、Nicotinamide(7)、N-2-Phenethy-lacetamide(8)、Glucitol(9)。其中,化合物 6、8为首次从牛肝菌科高等真菌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7-04-01)

赵东兴,李春,李芹,赵志昆,陈林杨[8](2016)在《不同浸种对马槟榔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浸种处理对马槟榔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以新鲜采集的马槟榔种子为实验载体,使用不同浓度的高锰酸钾(KMnO 4)、硝酸钾(KNO3)和双氧水(H2O2)在25℃条件下浸种24h,在25℃自然光照条件下将浸种后的种子条播于沙床上进行培养,观察记录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幼苗株高和根长,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浓度高锰酸钾、硝酸钾和双氧水试剂可以显着提高马槟榔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其中20mg/L KNO3浸种24h,马槟榔的发芽势提高2倍,达到73.52%;发芽率提高19.75%,达到97.34%。5mg/LKMnO 4浸种芽势为73.83%,发芽率为98.00%。3mg/L H2O2浸种芽势为63.43%,发芽率为98.67%。高锰酸钾、硝酸钾和双氧水处理对马槟榔幼苗株高的生长有显着影响,其中效果最显着处理浓度为其中15mg/LKNO、2mg/LKMn O4、1mg/L H2O2效果最好株高最高分别为17.80cm、14.40cm、19.20cm。高锰酸钾、硝酸钾和双氧水处理对马槟榔幼苗根长的生长有显着影响,其中效果最显着处理浓度为15mg/LKNO3,4mg/LKMn O4,1mg/L H2O2根长分别为8.00cm、8.94cm、10.90cm。[结论]实验结果为野生马槟榔的人工繁育提供基础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热带作物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11-09)

刘永芹[9](2016)在《马槟榔和孟仑叁宝木两种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由四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介绍马槟榔研究现状;第二章天然甜味植物研究综述;第叁章马槟榔种仁和种皮(Cappris masaikai Levl)的化学成分研究;第四章孟仑叁宝木的化学成分研究;本论文的工作进行总结和讨论。山柑科(Capparaceae)山柑属(Capparis)植物,全世界约有250-400种植物,主产于热带和亚热带的干旱的美洲地区,少数分布在温带,其中我国有32种,主要分布于台湾至西南地区。马槟榔是中国特有的且唯一在果实中富含甜蛋白的野生珍稀濒危果树资源。种仁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润肺、暑热解渴之功效,主治伤寒病、斑痧、疡肿毒、妇女难产等。本课题组前期工作已经对马槟榔果壳和种仁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且得到1个新的吲哚类生物碱,methyl 2-methylsulfinyl-6-methoxy-3-indolecarbonate。但从其种仁里得到化合物仅有4个。为了进一步研究其“甜水效应”现象,我们对马槟榔的种仁和种皮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期望阐明其中的某些小分子化合物是否对甜味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利用现代的分离手段和技术,从马槟榔种仁和种皮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5个单体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23个化合物,都是已知化合物,化合物类型包括生物碱、核苷、单糖、木脂素、氨基酸及酚酸等。其中化合物1-methoxy-3-indoleformic acid(1). O'-ethyl-l-β-D-arabinofuranosyluracil (3). 1-β-D-psicofuranosyluracil (7). (R)-3-Hydroxy-7-methoxychroman-4-one (12). p-methoxyacetophenone (14)是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psicofuranine (5)、 Tyrosine (11). Pandanusphenol B (13). Tyrosol(18)为首次从山柑属中分离得到;adenosine (4). ethyl β-D-fructofuranoside(6)、vanillin (9). Medioresinol (20). (+)-pinoresinol(15)、Syringaresinol (19). (+)-epinoresinol (22)为首次从马槟榔植物中分离得到。大戟科(Euphorbiaceae)叁宝木属(Trigonostemon)植物多数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全世界共有50种,分布于印度、马来西亚和中亚,我国有10种,主要产于我国南部地区。叁宝木属植物在我国和泰国是常用的民间药材,具有防腐、杀菌、解毒、消炎、止泻等功效。叁宝木属化合物结构新颖,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目前先从叁宝木属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有萜类、生物碱类、菲酮类以及其他类型化合物,主要有细胞毒活性和抗艾滋病病毒活性。为了继续寻找结构新颖的化合物,在以前课题组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孟仑叁宝木的化学成分及活性进行研究,从中分离鉴定化合物5个,其中2个新化合物,1个为新的咔啉型生物碱TrifilineD(1),另一个为新的降二萜Trigoxyphin X (4).化合物Trifiline D (1)对MCF-7, A-549, MGC-803及COLO-205肿瘤细胞有较弱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Trigoxyphin X (4)和Loganin (5)对Hela, A-549, MGC-803肿瘤细胞有较弱的细胞毒活性。(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6-04-01)

赵东兴,李春,李涛,李芹,赵国祥[10](2015)在《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槟榔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可提高马槟榔种子萌发并促进幼苗生长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条件,为该物种的人工繁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25±5)℃条件下,选用赤霉素(GA3)、噻重氮苯基脲(TDZ)、萘乙酸(NAA)和吲哚乙酸(IAA)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每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均设置5个用量,以蒸馏水为对照,浸种24 h后播种,测定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幼苗株高、主根长度及侧根数量和长度等指标。【结果】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马槟榔种子发芽率影响不同,其中150 mg/L IAA处理的发芽率最高,为89.09%;其次为10 mg/L NAA、1000 mg/L GA3和100 mg/L IAA处理,发芽率均为88.33%。随着GA3用量的提高马槟榔种子发芽势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当GA3用量达1000 mg/L时马槟榔种子发芽势最高,达45.00%,且一定用量范围(1000~1500 mg/L)的GA3对促进马槟榔幼苗株高生长的效果显着(P<0.05)。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槟榔幼苗的主根生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调节剂用量增加,不同GA3和TDZ处理的主根长度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且对马槟榔侧根生长有较好的促进效果;不同NAA和IAA处理的主根长度呈先增大后减小再略微增大的变化趋势,但在试验范围内对马槟榔幼苗侧根的影响相对较弱。【结论】1000 mg/L GA3浸种24 h是促进马槟榔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最佳条件,其次1500 mg/L GA3和150 mg/L IAA处理也可有效促进马槟榔种子萌发。(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马槟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炭疽病是马槟榔(Capparis masaikai Levl.)的重要病害之一,但其病原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从人工驯化栽培的马槟榔病叶上分离纯化得到2株真菌,分别编为1号和2号。通过性状培养、形态学观察进行鉴定,确定1号和2号病原菌为炭疽病原菌(Anthrax)。对炭疽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号和2号病原菌在C-PDA平板上生长和产孢最好;菌丝生长温度在25℃~30℃之间,最适合的温度为25℃,低于5℃和高于40℃则不能生长。菌丝生长的最佳pH值为8,光照促进产孢而黑暗有抑制作用;该病原菌能有效利用多种氮源,可高效利用牛肉膏和酵母膏;适合生长的碳源亦有多种,利用效果最好的是麦芽糖;观察该病原菌的生长情况可以得出:碳源促进菌丝生长,菌落呈白色,而氮源促进孢子的形成,有机氮优于无机氮。在野外考察和人工引种驯化栽培试验过程中,发现马槟榔炭疽病病害严重,影响植株健康生长明显。因此,加强研究马槟榔病害的症状特点、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等,是其引种驯化和规模化种植的前提和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马槟榔论文参考文献

[1].何明娟,刘宁,邹曙明,蒋霞云,潘迎捷.马槟榔甜蛋白基因(MabinlinⅡ)的密码子优化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J].食品工业科技.2019

[2].王亚荣,陈春莲,蔡泽坪,吴繁花,于旭东.马槟榔叶片炭疽病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9

[3].赵东兴,李春,李芹,岳建伟,黄绍忠.H_2O_2和种皮处理对马槟榔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种子.2018

[4].李春,张建春,赵东兴,李芹,王树明.GC-MS测定马槟榔果皮、种子及叶片中的挥发性化学成分[J].热带农业科学.2018

[5].赵东兴,李春,李芹,赵志昆,黄绍忠.不同浓度浸种溶液对马槟榔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8

[6].赵东兴,李春,李芹,王树明,黄邵忠.H_2O_2和种皮处理对马槟榔种子萌发影响[C].2017年全国热带作物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7

[7].孙国太.马槟榔种仁及两种牛肝菌的化学成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

[8].赵东兴,李春,李芹,赵志昆,陈林杨.不同浸种对马槟榔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C].中国热带作物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

[9].刘永芹.马槟榔和孟仑叁宝木两种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

[10].赵东兴,李春,李涛,李芹,赵国祥.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槟榔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2015

标签:;  ;  ;  ;  

马槟榔论文-何明娟,刘宁,邹曙明,蒋霞云,潘迎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