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符号学论文-王苇

文化符号学论文-王苇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化符号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七姐妹》,尤里·,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神话意象

文化符号学论文文献综述

王苇[1](2019)在《神话隐喻与文化记忆:德拉布尔《七姐妹》的文化符号学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当代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后期创作的《七姐妹》是频频化用神话意象与象征进行文本建构的小说典型,其中象征性的隐喻与人物命运间的张力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内涵与表现的文化寓意。本文主要通过塔尔图-莫斯科符号学派的代表人物尤里·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理论,从文本的信息生成与意义延伸、神话意象与文化记忆、空间模拟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文化内涵、艺术技巧对文本意义扩展的贡献。(本文来源于《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简耀[2](2019)在《试论跨文化符号学视域下的符号、语境与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跨文化符号学是用符号学的理论研究符号在跨文化间传递意义的学科。符号、语境、解释是跨文化符号学的基本概念。根据皮尔斯的符号叁元论,两种文化中的再现体(符号)、对象、解释项的异同将影响跨文化符号表意传输过程。解释是符号表意的归宿。皮尔斯的解释无限衍义、意图定点、最终解释、探究社群理论说明文化规约决定最终解释是否为标准解释。在跨文化符号传递中,解释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社会行为,双方要向对方的探究社群靠拢,才能获得正确解释。(本文来源于《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培文[3](2019)在《尤里·洛特曼的后期文化符号学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此文以尤里·洛特曼的“空间—时间”理论转向问题为引子,以影响洛特曼的自然学科观念和人文学科观念为工具,主要研究其以“符号域”、“爆炸”为核心的后期的文化符号学思想,分为四个部分:绪论、引言、正文、结论。引言回答为何此文主要研究洛特曼后期的符号学思想。绪论以历时的方法,对尤里·洛特曼的生平和理论作了系统的梳理。洛特曼文化符号学思想兴于60年代,盛于70、80年代,90年达到巅峰,理解洛特曼文化符号学思想的关键在其“符号域”和“爆炸”思想,关键在理解空间到时间的转向。第一章聚焦影响洛特曼的人物和理论。黑格尔、索绪尔与莱布尼茨对对洛特曼有深刻的影响,通过对洛特曼关于空间定义、使用及对其书信的研究,提出洛特曼的时空观基本上是受黑格尔-索绪尔影响的,也就是说,在洛特曼那里,时空是相联系的。因此,洛特曼的研究兴趣确有从空间到时间的转向。洛特曼将符号域比喻为“单子(Monad)”,显然是受到了莱布尼茨关于单子具有结构特性、边界特性、不可分割特性、不可翻译的翻译论断的影响。此外,在自然科学方面,普利高津、维尔纳茨基、莱布尼茨、系统论、拓扑学对洛特曼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及其引出的“时间之箭”、”自组织”、非线性动力模式理论对洛特曼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若使“信息”替换“热力”,使“自我描述”代替“自组织”,将“爆炸”换作“突变”,将复杂物理系统这个亚结构回归到复杂系统这个更高的结构,来研究意义的生发,几乎就是洛特曼关于符号域的观念。洛特曼建立符号学也是将符号手段应用于开放系统的尝试,他试图以此建立文化的复杂系统。第二章主要研究洛特曼的“文本”理念与“动态模式”的更新及缺陷。洛特曼的具体理论发展脉络就是从“动态模式”到“符号域”理论再到“爆炸”的理论补足的思考历程,也就是洛特曼试图用“动态模式”解决结构主义“静态问题”,却流于机械化,再到运用空间模式语言提出“符号域”,最后走向运用关注“爆炸”那一刻的时间来解决“更新”问题的历程。第叁章考察了洛特曼后期文化符号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即“符号域”与“爆炸”。通过考察洛特曼书信与着作中对维尔纳茨基“生物圈”与“努斯圈”的论述来理解预设符号域存在和元语言研究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洛特曼“双语带”的含义。同时,本章也结合对维尔纳茨基“努斯圈”的考察,从价值角度论述洛特曼关于对话情境>真实对话>文本>语言的排序并未与索绪尔的理论相悖。此外,本节还从洛特曼的学术思想发展历程和论文、书信、发言里讨论了研究洛特曼历史观对理解符号学思想的重要性。针对“双语带”无法完全回答新意义生发的问题,来理解洛特曼转向了对时间的思考,提出了“爆炸”可以被认为是“时间之外的时间”。第四章试将魏克斯库尔与洛特曼的理论做比较研究。以此,结合上述研究结果,斗胆对符号学的发展方向做一个探索。在魏克斯库尔的理论里,因每个生物体自有其独一无二的“环境域”,所以可以将生物体视为“单子”,或“单子”组成的结构,因而,当至少两个“环境域”进行交际时,他们事实上就存在于“符号域”里面,这也就是复杂结构的复杂结构。(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6-02)

张茜[4](2019)在《文化符号学视角下的《左传》女性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观历年对《左传》的研究,女性话题永谈不竭。近些年来,受西方性别理论的影响,研究《左传》女性形象的学者鸟集鳞萃、研究性文章更是指不胜偻。反思研究现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研究范围相对集中,典型人物反复研究,导致结论以点概面。二是研究方式多以“感悟式”为主,缺少方法论的支撑,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性。本篇论文以《左传》中有语言和行为的全部女性为研究对象,以“文化符号学”为视角,全面、系统地探求《左传》作者所构建的女性世界背后的文化含义,进而从理性层面重新认识《左传》的女性形象。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探讨文化符号学研究女性形象的可能性。第二部分阐释作者编码女性形象所用的两种运思方式,以及女性语言是如何形成能指和所指的召唤结构。第叁部分以既有语言又有行动的女性为讨论的重点,阐述了《左传》女性形象形成的符号结构空间。第四部分则围绕只有行动的女性展开论述,从符号叙事学的角度分析《左传》女性形象在叙述中的符号功能。本文试图打破以往研究人物形象的思维模式,力图以“言什么”为中心的内容分析转变为以“怎么言”为中心的方法论分析。(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期刊2019-06-01)

张格格[5](2019)在《巴斯内特文化翻译观指导下的《文化符号学—大小传统新视野》(节译)汉英翻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文化全球化浪潮及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涉及文化的汉语文学着作及学术着作的外译变得日益重要,其翻译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与西方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因此,对相关文本翻译策略的研究在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必要。本实践报告基于作者对由叶舒宪主编的《文化符号学——大小传统新视野》一书中导论及第一章的翻译实践,梳理并总结了作者在翻译文化类学术专着时碰到的难点,具体包括:如何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解决两种语言间缺乏文化对应项的问题;如何在翻译中国古代典籍名称时适度地传达其中的文化信息;以及如何处理原文中引自中国古代典籍的文学性内容。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指出,翻译并非单纯的语言间转换,其实质上是文化间的交流。这符合我国文化类学术专着外译的目的。本报告在深入分析上述翻译难点的基础上,发现苏珊·巴斯内特文化翻译观中的具体观点和内容,可以有效指导作者本次实践中遇到的几处难点,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这些解决办法具体表现为: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策略处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翻译中国古代典籍名称时,根据“文化功能对等”来对文化信息进行取舍;以“同时重现其内容和风格”的策略处理引自中国古代典籍的文学性内容。期望本实践报告所得出的初步研究结果,能为我国文化类学术着作的翻译实践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金艳春,朴润绪[6](2019)在《基于文化符号学理论的边境地区民族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旅游的核心吸引物是民族文化与其特定表现符号的结合,民族旅游产品多以展示、表演等形式为主,属于一种文化符号。结合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特点,对民族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民族文化与表现符号之间关系予以分析和探讨,认为近些年来,在民族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出现了过分注重游客对文化"表象化"的体验需求,忽视文化内核与文化符号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现象,从而导致符号形式与真实文化的分离,使游客难以融入真实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中。由此结合文化符号系统的发展阶段,对边境地区民族旅游发展提出相应对策。(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袁杰雄[7](2019)在《文化符号学视域下舞蹈符号圈的整体性特征分析——以洞口瑶族棕包脑舞蹈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符号圈"是洛特曼文化符号学中重要的理论概念。本文试从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理论出发对舞蹈符号圈的整体性特征进行分析,主要对符号圈的概念及其内涵、舞蹈符号圈的构成、符号圈中的舞蹈文化、舞蹈符号圈的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并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洞口瑶族棕包脑舞蹈为例,对其发生、成型、发展及其演变历程进行具体分析,试图找出影响和制约棕包脑舞蹈发展的因素,为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棕包脑舞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长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璐[8](2019)在《筑舍解乡愁—文化符号学视域下的新乡土建筑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的显性形态是物质的,但是建筑设计确是一种具有文化针对性和适应性的研究工作。新乡土建筑作为一种创作倾向,其作品不仅反映特定的自然生态条件,同时也融合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尤其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愈能感受到其创作与社会文化发展呈现出的交互性和共时性。新乡土建筑的创作强调中国价值文化的回归,也是现代建筑“危机意识”下的必然产物。然而,目前国内关于新乡土建筑创作的理论研究多从建筑自身领域出发,缺乏跨学科的深层思考,尤其缺乏从文化符号学角度的探讨。作为“城市和建筑之魂”,文化是建筑创作必须的土壤,建筑是文化发展进程的一部分,且为文化之有形和具象体现的载体。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符号学成为建筑学理论研究的方法之一,符号学与建筑学之间的连带关系便受到社会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及建筑师们的热烈关注。但对于当下中国的新乡土建筑创作来说,仅仅依赖符号学的分析、研究方法,未必可以完全揭示建筑背后蕴含的全部文化意义。本次研究期望在文化学与符号学两个层面的理论间建立对话关系,使文化符号学成为指导新乡土建筑创作理论的学术趋势。通过文化符号学与新乡土建筑创作互动关系的探讨说明了这一理论建立的客观性和必要性;结合莫里斯的符号学理论为研究工具,对文化符号学与新乡土建筑质构关系的探讨则强调了这一理论对新乡土建筑创作指导的可能与必然。在具体论述上,主要从符构、符义及符用叁个层面出发,结合中国当下优秀的新乡土建筑创作进行分析,期望对其文化符号引借与组构、意义隐喻表达和文化符号语境与人意识形态关系等内容进项评断,力求发掘并梳理文化符号学指导新乡土建筑创作的逻辑与理论框架。本研究中关于文化符号学的应用具有创新性,也有相当的研究价值。期望通过对中国当代新乡土建筑实践的分析,重新思考新乡土建筑在当代中国的困境和问题;期望通过文化符号学的广阔视域,帮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新乡土建筑创作的关系,并对未来中国新乡土建筑的创作提供自己的见解。(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5-01)

刘国贞[9](2019)在《文化符号学视域下城市形象的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人才、资本等核心要素逐渐聚集到城市,以国家或地区为主体的全球范围内的竞争,逐渐让位于以城市或城市群为中心的竞争,可以说,我们已经步入城市经济时代。竞争空间与格局的转换,使城市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因此,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的确,良好的城市形象有利于提升市民的自豪感,有利于吸引外来人口与各种优质资源,有利于城市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城市形象体现着城市的发展理念,维系着人们对城市的美好想象,激发着人们对城市的无限向往。(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9年11期)

余烨钒[10](2019)在《文化符号学视域下媒介事件的国家形象映射》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信息化节奏的加快,信息流动的范围和速度全面提升,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国际文化传播作为软实力建设的一部分越来越具备研究意义。媒介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使媒介事件可以吸引全球媒介和受众的关注,成为万人瞩目的焦点,并在事件的直播中弘扬本国文化、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因此组织者可以通过策划全球性的文化事件来推进文化输出。由于其影响力能够跨越国界,而其提前策划的特性又往往能够有效地传播主办方的本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因此媒介事件是国际文化传播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观察点。本文将文化符号学研究视角引入媒介事件中对于国家形象的映射研究。以第8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这个全球性媒介事件为例,分析颁奖礼上的媒介符号如何对美国国家形象进行呈现和映射。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绪论,交代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相关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与思路;第二部分是对奥斯卡颁奖典礼的简介,包括发展历程、仪式流程和媒介传播图景,明确了奥斯卡颁奖典礼的研究点;第叁部分是对美国国家形象的表达机制的论述,认为美国国家形象是价值观在物质要素、制度要素和精神要素的具体体现,可以通过媒介事件来呈现;第四部分即对第8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在美国国家形象呈现的两个维度,即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来具体展开讨论;第五部分是运用神话学符号分析模式来解释奥斯卡颁奖典礼中国家形象的映射机制,其映射了“追求民主”、“倡导人道主义”、“包容多元文化”、“科学技术发达”和“消费主义盛行”的美国国家形象。关于媒介事件的国家形象映射难以以一篇硕士论文盖全,本文试着将探索的切口缩小,从文化符号学出发,以微观的角度对媒介符号对于国家形象的映射机制做一个探究,旨在对媒介事件如何有效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提供一个理论视角。(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9-03-22)

文化符号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跨文化符号学是用符号学的理论研究符号在跨文化间传递意义的学科。符号、语境、解释是跨文化符号学的基本概念。根据皮尔斯的符号叁元论,两种文化中的再现体(符号)、对象、解释项的异同将影响跨文化符号表意传输过程。解释是符号表意的归宿。皮尔斯的解释无限衍义、意图定点、最终解释、探究社群理论说明文化规约决定最终解释是否为标准解释。在跨文化符号传递中,解释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社会行为,双方要向对方的探究社群靠拢,才能获得正确解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化符号学论文参考文献

[1].王苇.神话隐喻与文化记忆:德拉布尔《七姐妹》的文化符号学解读[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简耀.试论跨文化符号学视域下的符号、语境与解释[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3].刘培文.尤里·洛特曼的后期文化符号学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9

[4].张茜.文化符号学视角下的《左传》女性形象研究[D].延安大学.2019

[5].张格格.巴斯内特文化翻译观指导下的《文化符号学—大小传统新视野》(节译)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

[6].金艳春,朴润绪.基于文化符号学理论的边境地区民族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9

[7].袁杰雄.文化符号学视域下舞蹈符号圈的整体性特征分析——以洞口瑶族棕包脑舞蹈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

[8].刘璐.筑舍解乡愁—文化符号学视域下的新乡土建筑特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

[9].刘国贞.文化符号学视域下城市形象的传播[J].青年.2019

[10].余烨钒.文化符号学视域下媒介事件的国家形象映射[D].华侨大学.2019

标签:;  ;  ;  ;  ;  

文化符号学论文-王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