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甘油酸激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激酶,甘油,磷酸,抗原,胶质瘤,肿瘤,布鲁氏菌。
甘油酸激酶论文文献综述
倪嘉斌[1](2019)在《靶向磷酸甘油酸激酶PGK1的新型抑制剂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以及基于C-H和C-C键官能团化的合成方法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靶向磷酸甘油酸激酶PGK1的新型抑制剂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与正常细胞相比,肿瘤细胞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能量代谢异常,具有更高的糖酵解速率。这种与肿瘤密切相关的代谢变化被称作Warburg效应。因此,如果能够关闭肿瘤细胞的能量工厂,就可以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磷酸甘油酸激酶PGK1是糖酵解过程中的关键酶,能够催化产生ATP,在肿瘤能量代谢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PGK1是一类极具临床研究价值的抗肿瘤药物靶标。然而,目前靶向PGK1的抗肿瘤药物研究并不多见,主要由于缺少具有开发前景的先导化合物。在本文第二章,我们根据文献已报道的特拉唑嗪与PGK1蛋白的共晶结构,通过生物电子等排、骨架跃迁、优势片段整合等策略,设计合成了一类具有显着PGK1抑制活性的喹唑啉类化合物。构效关系研究发现:喹唑啉母核4位取代基以吗啉环最优;在2位取代基中,以饱和的2-呋喃甲酰胺取代时PGK1酶活最好;而当6位的取代基是氯原子,PGK1抑制活性显着提高。通过体外分子水平PGK1抑制活性研究,我们发现大部分所合成的喹唑啉类化合物在50μM的浓度下能够明显抑制PGK1活性,在细胞水平能够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其中,化合物2-31对PGK1高表达的人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抑制活性最好,其IC_(50)值为2.2μM;此外,该化合物对其他多种PGK1高表达的肿瘤细胞同样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分子对接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相比特拉唑嗪产生了更加明显的疏水相互作用。糖酵解通路实验表明,该类化合物主要通过特异性地抑制PGK1活性来阻断肿瘤细胞糖酵解通路。细胞水平的钙流实验结果显示,相比先导化合物特拉唑嗪,化合物2-31对α-肾上腺素受体的抑制活性降低了196倍。药代动力学实验结果显示,其生物利用度达91.4%。小鼠单次给药急性毒性试验显示,化合物2-31的安全性良好。HepG2移植瘤小鼠体内药效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2-31在80 mg/kg的剂量下,具有良好的肿瘤生长抑制活性,抑瘤TGI达57%。这一结果为筛选得到更高效、更安全的PGK1抑制剂打下基础。第二部分基于C-H和C-C键官能团化的合成方法学研究近年来,过渡金属催化的C-H键和C-C键活化反应是有机化学中构建碳碳键和碳杂键的一类重要方法,也是金属有机化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之一。利用这些反应快速地对药物分子进行后期修饰或者进行简洁高效的合成,由此构建具有特定取代或衍生的多样性类药化合物库,必将对活性化合物筛选及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文第四章,我们成功地开发了一类二价钴催化C-H键羰基化来构建邻苯二甲酰亚胺反应。这类反应运用廉价稳定的四水合醋酸钴为催化剂以及安全方便的偶氮二甲酸酯作为新型羰基化试剂来代替原先剧毒危险的一氧化碳。该反应对苯甲酰胺类底物、丙烯酰胺类底物和杂芳环酰胺类底物具有优良的官能团兼容性。这是第一例公开报道的以偶氮二甲酸酯作为安全高效的羰基化试剂,在钴催化下的C-H键官能团化反应。在本文第五章,我们成功地开发了一类一价锰催化C-H键偕二氟烯丙基化反应。这类反应对于具有吡啶酮类底物和吲哚类底物具有良好的官能团兼容性。这是第一例以2-吡啶酮为底物,锰催化下的C-H键官能团化反应。此外,我们开发的方法对生物活性分子色氨酸衍生物和褪黑素衍生物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对可能的药物研发提供了一种很好的修饰手段。在本文第六章,我们发展了一类铜催化的O-乙酰基酮肟α位C(sp~3)-H键的两次芳硫基化反应。利用廉价绿色的碘化亚铜作为催化剂,碘化钠作为添加剂的简单条件下实现了O-乙酰基酮肟与二芳基二硫醚之间的氧化偶联反应,为偕二芳硫基烯胺类化合物库的合成提供了一种高效高选择性的方法。该方法条件简单,底物使用范围广泛,可以兼容多种类型的取代基。更为重要的是,O-乙酰基酮肟类化合物本身可以作为内氧化剂,避免了其他外加氧化剂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反应的成本和副产物的生成。在本文第七章,我们成功发展了一类简单高效的钯催化偕二氟环丙烷的C-C键活化/偶联反应。该方法利用叁氟乙酸钯作为催化剂,X-Phos作为配体,磷酸钾作为碱,~nBu_4NPF_6作为添加剂的条件下实现了二氟环丙烷类化合物与芳基亚磺酸钠之间的偶联反应,为磺酰甲基取代单氟烯烃类化合物库的合成提供了一种高效高选择性的方法。该方法条件简单,底物使用范围广泛,可以兼容多种类型的取代基。更为重要的是,该方法成功运用在生物活性分子的后期官能团化,显示出了其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期刊2019-06-01)
刘宇驰,赵梦洁,孙文博,阎华,钱春发[2](2019)在《下调磷酸甘油酸激酶1对胶质瘤U373细胞的放疗增敏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下调磷酸甘油酸激酶1(PGK1)对U373细胞的放疗增敏作用;探讨PGK1参与的放疗增敏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放射抵抗U373(RR-U373)细胞;采用Lipofectamine~(TM) 2000将shRNA-PGK1转染至U373细胞;对照组为0 Gy,处理组为5 Gy放射治疗。应用MTT法、划痕实验、Matrigel侵袭实验分别检测放疗前后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 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PGK1、CIN(chronophin)和丝切蛋白1(cofilin 1,CFL1)蛋白表达量。结果在U373细胞和RR-U373细胞中,相对于对照组,下调PGK1的细胞在放疗前后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均减弱;下调PGK1表达后,CIN、CFL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结论下调U373细胞中PGK1的表达对胶质瘤U373细胞有放疗增敏作用。PGK1可能通过调节CIN、CFL1蛋白表达影响胶质瘤细胞对放射的敏感性。(本文来源于《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王玉英,戚欣,李静[3](2019)在《磷酸甘油酸激酶1与肿瘤》一文中研究指出磷酸甘油酸激酶1 (PGK1)是糖酵解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催化酶,催化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成3-磷酸甘油酸,产生一分子ATP。研究表明, PGK1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既可以作为蛋白激酶也可以作为代谢酶,通过影响肿瘤的代谢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还与多种肿瘤患者的放化疗抵抗和预后不良有关。本文就其功能及与肿瘤的关系进行综述,旨在为靶向PGK1进行药物开发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潘恩山,李煜罡,朱晓光[4](2018)在《磷酸甘油酸激酶1和前列腺癌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在预后预测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磷酸甘油酸激酶1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前列腺癌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以及在预后预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2月于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部行手术治疗的3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和132例前列腺癌患者标本,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分析磷酸甘油酸激酶1在前列腺细胞以及标本中的蛋白表达,并分析磷酸甘油酸激酶1的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以及对前列腺癌预后预测的作用。结果:磷酸甘油酸激酶1在前列腺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明显上升,且其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的Gleason评分、TNM分期、局部浸润、骨转移和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具有显着相关性;Cox分析表明骨转移、血清PSA和PGK1表达是影响前列腺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曲线分析表明高表达的PGK1与前列腺癌的预后不良明显相关。结论:磷酸甘油酸激酶1是影响前列腺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能够作为前列腺癌的预后预测标志物。(本文来源于《中国病理生理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段开放[5](2018)在《CRISPR系统编辑布鲁氏菌磷酸甘油酸激酶基因的初步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CRISPR系统是来源于细菌的一种适应性免疫防御系统,目前,CRISPR已经被雇佣编辑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基因组,并且已发展成为一种高效准确的基因编辑系统。CRISPR系统由CRISPR蛋白和gRNA两部分组成,CRISPR蛋白负责靶向切割目标基因,g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特异指导CRISPR蛋白到目标基因。虽然该系统已经在超过16种的细菌中成功编辑了目标基因,但布鲁氏菌等胞内寄生菌仍没有文献报道。由于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布鲁氏菌病在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流行十分严重,目前尚未有良好的防治措施,其感染机制也尚未清晰。如果能成功将CRISPR基因编辑系统引入到布鲁氏菌,将会给布鲁氏菌疫苗开发及相关感染机制研究提供强大的工具。因此,本课题将尝试CRISPR系统编辑布鲁氏菌基因的工作。我们取得了如下相关结果。1、以布鲁氏菌表达载体pBBR2为骨架,成功构建布鲁氏菌磷酸甘油酸激酶基因(PGK)的pBBR2-cas9-gRNA1/2/3剪切系统(A)。同时,为克服布鲁氏菌缺乏非同源末端修复机制的缺点,将PGK基因左右各1000bp的同源臂克隆到pBBR2-cas9-gRNA1/2/3,构建了另一种PGK的pBBR2-cas9-gRNA1/2/3-H编辑系统(B)。将这两种系统电转入布鲁氏菌S19疫苗株,转化含有A的布鲁氏菌在平板上都不能生长;转化含有B的布鲁氏菌在平板上尽管有少量菌落,但测序检测皆为阴性。而所有对照组(pBBR2-cas9)的转化,布鲁氏菌的生长正常。该实验表明组成型CRISPR/cas9系统能剪切布鲁氏菌基因组,但是不能修复剪切后的缺口。2、由于pBBR2-cas9-gRNA1/2/系统不能编辑布鲁氏菌基因组,我们推测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细菌来源的cas9脱靶效应,为排除这种可能性。我们利用高忠诚度的组成型CRISPR/Fncpf1和CRISPR/Lbcpf1蛋白,成功构建了pBBR2-Fn/LbCpf1-crRNA剪切系统(C,D),同时,将PGK基因左右各1000bp的同源臂克隆到pBBR2-Fn/Lb Cpf1-crRNA,构建了Fn/Lbcpf1-crRNA1/2/-H(E,F)。将C,D,E,F系统分别电转入布鲁氏菌S19疫苗株,所有转化的布鲁氏菌在平板上都不能生长,但是,对照组(pBBR2-Fn/LbCpf1)的转化,布鲁氏菌的生长正常。该实验表明脱靶效应应该不是CRISPR不能编辑布鲁氏菌基因组的原因。3、由于组成型CRISPR/cas9、CRISPR/FnCpf1和CRISPR/LbCpf1都不能编辑布鲁氏菌基因组,我们推测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来源于CRISPR的cas9或Fn/LbCpf1表达过于持续,同源重组时间不充分。为此,我们成功构建了布鲁氏菌IPTG诱导型CRISPR/cas9(pBBR2-lac-cas9-gRNA1/2/3(G)及含有PGK同源臂的pBBR2-lac-cas9-gRNA1/2/3-H(H))和温度诱导型CRISPR/cas9系统(pBBR2-cits-cas9-gRNA2(J),及含有PGK同源臂的pBBR2-cits-cas9-gRNA2-H(K))。将G,H,J,K系统分别电转入布鲁氏菌S19疫苗株,然后进行相关的诱导,所有转化的布鲁氏菌在平板上都不能生长,但是,相应的未诱导的对照组的转化,依然没有布鲁氏菌生长。该实验表明IPTG诱导系统,以及温敏诱导系统在布鲁氏菌中存在泄漏,不能延迟cas9、Lcpf1和Fncpf1剪切的时间,为同源修复提供更长的时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在含有gRNA的CRISPR系统中cas9或其相关蛋白的表达即使微量对布鲁氏菌也存在毒性,不能用于编辑布鲁氏菌基因组。综上所述,为了探究CRISPR系统能否成为高效的布鲁氏菌基因编辑工具,进行了以上探索研究,成功的构建了5种能切割布鲁氏菌基因组的CRISPR系统,研究表明传统的all-in-one CRISPR还不能成功编辑布鲁氏菌基因,如何在布鲁氏菌中发挥CRISPR的基因编辑功能,具体的机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郭晓璐,龚秀芳,陈家锋,丁晨曦,胡丹[6](2018)在《2型猪链球菌磷酸甘油酸激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酶活性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克隆表达2型猪链球菌中磷酸甘油酸激酶(PGK)并对其酶学特性进行测定。方法:采用PCR方法从05ZYH33基因组中扩增出pgk片段,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 ET28a:pgk,经双酶切及测序验证正确的质粒转化入E.coli BL21(DE3)中进行IPTG诱导表达,重组PGK蛋白经SDSPAGE和质谱鉴定并测定其酶学活性。结果:PGK在大肠杆菌中可溶性表达,纯化后得到约43k Da的重组PGK蛋白,其酶促反应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7.5,2型猪链球菌PGK的酶活性为75U/ml,PGK相对于3-PGA的Km值为1.744mmol/L,Vmax为0.143mmol/(L·min),相对于ATP的Km值为2.266mmol/L,Vmax为0.318mmol/(L·min)。结论:利用原核表达系统成功地表达了2型猪链球菌中的PGK,并获得了活性较好的重组PGK,酶学检测发现纯化的PGK具有良好的体外活性,为进一步研究该病在2型猪链球菌致病及代谢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杨骏保[7](2017)在《下调磷酸甘油酸激酶1的表达抑制胶质瘤细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其凋亡》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磷酸甘油酸激酶1(PGK1)在胶质瘤的表达及其与胶质瘤细胞增值,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关系并探索相关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不同WHO级别胶质瘤组织和正常脑组织PGK1蛋白表达。培养人类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U-87MG和U-118MG,PGK1基因小干扰RNA(si-PGK1)和对照siRNA(si-Scr)转染后48h,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PCR(qRT-PCR)检测细胞PGK1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GK1蛋白表达;采用CCK-8检测转染色后细胞的增值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采用transwell穿膜实验检测转染后的U-87MG和U-118MG细胞迁移,侵袭,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细胞迁移侵袭相关因子β连环蛋白(beta-catenin)和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免疫组化显示PKG1蛋白的高表达见于各级别胶质瘤,WHO级别越高,表达越多。PCR(qRT-PCR),western blot检测发现si-PGK1能显着沉默人类胶质母细胞U-87MG和U-118MG PGK1基因表达。PGK1基因表达沉默明显抑制U-87MG和U-118MG的增值,促进凋亡,显着抑制U-87MG和U-118MG细胞的迁移和侵袭,降低beta-catenin和CXCR4表达。结论:PGK1蛋白在胶质瘤细胞内高表达,级别越高,表达越多。PGK1基因沉默后显着抑制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促进其凋亡。PGK1蛋白是胶质瘤恶性程度的标志,是基因干预治疗的有效靶点。(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7-09-15)
李小龙[8](2016)在《人白细胞抗原分子B~*5801结构研究及磷酸甘油酸激酶与特拉唑嗪复合物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与败血症(Sepsis)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两大杀手。国际上相关研究及临床治疗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形势依然严峻,更好的疫苗和药物仍待开发。本论文将通过对参与这两类疾病相关重要蛋白质结构的解析阐明其中的部分作用机制,为疫苗或新药物开发提供可能的设计思路。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破坏免疫系统导致免疫效应降低所表现出的综合症状。HIV是具有双链RNA的慢病毒,是一种潜伏期极长的逆转录病毒,分为HIV-1和HIV-2两种类型。而研究较多的为HIV-1型,其90%患者在感染后10-12年内会发展为艾滋病人。然而,在HIV-1感染的人群中,存在一小部分长期不发病的人,他们可以较好控制体内病毒拷贝数并维持较为正常数量的CD_4~+T细胞,这类人群被称为良性长期不发病病人(lon-term nonprogressors,LTNPs)。相反,易发病的人群则被称为Progressors。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和相关的免疫试验表明LTNPs表达较多具有保护性的人类淋巴抗原分子(HLA),如HLA-B~*27、HLA-B~*57/5801。特别是HLA-B~*5801被认为是最具有保护性的HLA,而表达HLA-B~*53和HLA-B~*5802的人群通常会是progressors。进一步研究表明,有的病人虽然也表达HLA-B~*57/5801但依然会成为progressors,有报道指出这是由T细胞间的差异导致,但其中的机制还不清楚。有意思的是,HLA-B~*53/57/58叁个蛋白具有较高的序列相似性,其中HLA-B~*57与HLA-B/58的氨基酸序列具有高度相似性,而HLA-B/5801与HLA-B~*5802仅有叁个氨基酸的差异,其差异最大位点是第97位氨基酸(R或W)。HLA-B~*57/5801均可以递呈HIV蛋白Gag的降解肽段TW1O(TSTLQEQIGW)等刺激T细胞发挥免疫效应。Gag是HIV-1表达的叁个结构性蛋白之一,其他两个为Pol、Env,他们的降解产物是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的主要启动因子。值得指出的是,HLA-B~*57/5801及HLA-B~*5301还均可以递呈Gag的降解产物QW9(QASQEVKNW)。HLA-B~*5701/LF9、HLA-B~*5703/KF11以及HLA-B~*5301与HIV-2型Gag降解产物的复合物结构均已被报道,而最具保护性的HLA-B~*5801还不曾被报道。这里我们通过变复性的方法获得了HLA-B~*5801与QW9及其两个自然突变株(QW9_E5D和QW9_S3T)的复合物蛋白,并结晶出可用于衍射的晶体。通过对HLA-B~*5801叁组复合物结构测定与分析,发现QW9中间第5-7位氨基酸残基的构象存在可变性,特别是第七位赖氨酸(K7)与HLA-B~*5801的结合存在较强的柔性。这种侧链的柔性可能会直接影响T细胞受体(TCR)对抗原的识别,进而影响T细胞介导的免疫效应。进一步分析HLA-B~*58O1与QW9的复合物结构并与已报道的HLA-B~*5301结构进行比较,有助于理解T细胞识别B*5301(非保护型HLA)与 B*5801(保护型HLA)递呈抗原的差异性。同时,这也将为抗艾滋治疗方案的研发提供新思路。与病毒感染引发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不同,败血症是由细菌感染引起免疫系统启动细胞凋亡,并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性障碍。目前还没有特别好的药物和方案用于治疗败血症,临床上主要依赖抗菌剂和护理结合治疗,但存在抗药性、抗生物毒性、内毒素、细胞死亡及机能障碍等问题。Caspases介导细胞凋亡的相关研究已有很多报道,但至今在临床试验上仍没有caspases抑制剂被通过,对新抑制剂的发现仍是生物医学领域的一项挑战。人们对抗凋亡的研究更多是集中在内在调控因子上,包括凋亡抑制性蛋白Bcl-2家族及分子伴侣蛋白家族。在分子伴侣蛋白中,Hsp90在进化上是一个非常保守的分子,在调控细胞内稳及应激反应中均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Hsp90的众多相互作用蛋白已陆续被报道,特别是与激酶和激素受体相关的研究。Hsp90在动力学上非常活跃,依赖其自身ATPase活性调控蛋白构象以稳定与不同蛋白的相互作用。由于Hsp90在肿瘤癌细胞中具有显着抗凋亡和自我保护功能,大量的Hsp90抑制药物被开发用于化疗。然而,对于激活剂激活Hsp90及其相关通路来保护正常体细胞死亡的报道至今还没有。我们在筛选新型抗凋亡药物中发现,在啮齿类动物败血症和脑中风模型中,α1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特拉唑嗪(Terazosin,TZ)可以缓解相关症状。进一步功能实验显示,TZ可以有效抑制细胞凋亡、保护应激细胞。结合化学、分子生物学方法我们获得并鉴定出TZ的靶点蛋白——磷酸甘油酸激酶-1(Phosphoglycerate Kinase 1,PGK1)。功能上,PGK主要催化二磷酸腺苷(ADP)和1,3-二磷酸甘油酸(1,3BPG)反应生成叁磷酸腺苷(ATP)和3-磷酸甘油酸(3PG),为糖酵解提供中间产物,也为生命活动提供直接的能量。结构上,PGK由两个结构域组成,一个结合ADP或ATP,另一个结合1,3BPG或3PG。这两个结构域之间可以实现开放(open)和关闭(closed)两种状态的切换,以实现底物的结合、反应的进行和产物的释放。通过对PGK1/TZ复合物结构的测定,我们第一次报道了PGK1的新结合位点,而该位点与ADP/ATP结合位点共有一块重迭区域。结合酶学及生化实验结果分析,本文第二部分阐述了TZ通过激活胞内PGK1进而激活Hsp90相关通路抑制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6-04-08)
刘玉凤,贾雁平[9](2015)在《甘油酸激酶缺乏症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儿男,14天,因"喉中痰鸣1天"入院,系第2胎第2产,足月剖宫产出生,出生体重3 000 g。生后一直吃奶少,反应低下。父母均体健,非近亲结婚,母孕期无特殊病史。患儿胞兄生后临床症状与患儿类似,新生儿期不明原因死亡。体格检查:体重2 800 g,精神萎靡,脱水貌,全身皮肤及生殖器均发黑,前囟平软,呼吸61次/min,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心腹无明显异常,四肢肌张力低。血常规:WBC 20.2×109/L,N 46.1%,Hb 158 g/L,PLT(本文来源于《中国新生儿科杂志》期刊2015年02期)
丁浩,周涛,成宜军,阎华,张锐[10](2014)在《下调磷酸甘油酸激酶1增强胶质瘤U25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磷酸甘油酸激酶1(PGK1)对胶质瘤U251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建立放射抵抗的U251(RR-U251)细胞;LipofectamineTM2000方法将抑制PGK1表达的shRNA-PGK1质粒或对照shRNANC转染至U251细胞;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PGK1的表达;MTT检测细胞相对存活率,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结果与正常U251细胞相比,RR-U251细胞中PGK1的表达明显增高;放射处理后,RR-U251细胞的相对存活率升高,迁移能力及侵袭能力增强。转染shRNA-PGK1的细胞接受放射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的相对存活率降低,迁移能力以及侵袭能力减弱。结论下调U251细胞中PGK1的表达可增加其放射敏感性,提示PGK1可能成为增强放射敏感性的调控靶点。(本文来源于《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4年05期)
甘油酸激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下调磷酸甘油酸激酶1(PGK1)对U373细胞的放疗增敏作用;探讨PGK1参与的放疗增敏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放射抵抗U373(RR-U373)细胞;采用Lipofectamine~(TM) 2000将shRNA-PGK1转染至U373细胞;对照组为0 Gy,处理组为5 Gy放射治疗。应用MTT法、划痕实验、Matrigel侵袭实验分别检测放疗前后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 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PGK1、CIN(chronophin)和丝切蛋白1(cofilin 1,CFL1)蛋白表达量。结果在U373细胞和RR-U373细胞中,相对于对照组,下调PGK1的细胞在放疗前后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均减弱;下调PGK1表达后,CIN、CFL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结论下调U373细胞中PGK1的表达对胶质瘤U373细胞有放疗增敏作用。PGK1可能通过调节CIN、CFL1蛋白表达影响胶质瘤细胞对放射的敏感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甘油酸激酶论文参考文献
[1].倪嘉斌.靶向磷酸甘油酸激酶PGK1的新型抑制剂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以及基于C-H和C-C键官能团化的合成方法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19
[2].刘宇驰,赵梦洁,孙文博,阎华,钱春发.下调磷酸甘油酸激酶1对胶质瘤U373细胞的放疗增敏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
[3].王玉英,戚欣,李静.磷酸甘油酸激酶1与肿瘤[J].药学学报.2019
[4].潘恩山,李煜罡,朱晓光.磷酸甘油酸激酶1和前列腺癌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在预后预测中的作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8
[5].段开放.CRISPR系统编辑布鲁氏菌磷酸甘油酸激酶基因的初步探索[D].吉林大学.2018
[6].郭晓璐,龚秀芳,陈家锋,丁晨曦,胡丹.2型猪链球菌磷酸甘油酸激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酶活性测定[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8
[7].杨骏保.下调磷酸甘油酸激酶1的表达抑制胶质瘤细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其凋亡[D].暨南大学.2017
[8].李小龙.人白细胞抗原分子B~*5801结构研究及磷酸甘油酸激酶与特拉唑嗪复合物结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
[9].刘玉凤,贾雁平.甘油酸激酶缺乏症一例[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5
[10].丁浩,周涛,成宜军,阎华,张锐.下调磷酸甘油酸激酶1增强胶质瘤U25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