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角钢板合用拉力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亓强[1](2020)在《InterTan髓内钉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中药内服联合InterTan髓内钉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中药内服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为中医药联合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9月-2018年6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4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将此40例患者随机地分成中药组和对照组两组。住院治疗期间中药组予常规治疗和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手术,并内服本研究的中药方;对照组则仅按照常规治疗和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手术。记录两组患者基本信息,并采集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的数据,随访术后第1天、第7天、第2周VAS疼痛评分,术后3个月、6个月骨折愈合率,和术后3个月、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应用SPSS19.0软件分析所记录采集的数据。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基本信息(性别、年龄、患侧、骨折分型)和术中采集数据(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VAS疼痛评分亦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第2周VAS疼痛评分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组疼痛轻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骨折愈合率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组骨折愈合率更高;术后3个月、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组在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内服中药联合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能够减轻术后疼痛,促进骨折愈合,有利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韩晓军,张文治,陈祥云,刘志鹏,马超[2](2019)在《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股骨粗隆间骨折是由股骨颈基底部至小粗隆水平以上的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损伤,由于粗隆部的血运丰富,愈合速度较快,但该类骨折很容易产生髋内翻,且由于患者大多年龄较大,长期卧床休息,产生的并发症也随之增多,使其病死率达到15%~20%[1]。本病的病因多是由外伤和骨质疏松引起,此外还与性别、地域、嗜好等有关[2]。其发生大多是由于直接或间接损伤所引起,其中直接损伤多因摔倒撞击股骨大粗隆外侧引起,间接损伤一般是由大的扭转力作用于粗隆部而导致。本
周全[3](2019)在《DHS、PFNA、InterTAN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股骨粗隆间骨折,又称为股骨转子间骨折,定位于股骨颈基底部髋关节囊线至小粗隆水平以上的骨折。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类寿命大幅度延长。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增加,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总量最多的国家。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等原因,摔伤的可能性也大大升高。老年人易发生骨质疏松,在加之股骨粗隆间以松质骨为主,轻微暴力即可致骨折。老年人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也大幅度升高。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构成了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主要治疗方式。其中保守治疗优势为无手术的二次创伤、无感染风险、治疗费用低廉等,但需要患者至少卧床三个月,期间易发生血栓、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故现临床已少用。随着内置物材料的改进,手术适应症也逐渐扩大,现主张若无手术禁忌症,应尽早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可减少因长期卧床而发生的并发症,早期功能锻炼,提高生活质量。手术内置物材料主要分为中心性固定和偏心性固定,偏心性固定的材料主要代表为DHS,中心性固定主要代表为PFNA、InterTAN,对比三种内置物材料在老年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有重要指导意义。[目 的]探讨应用DHS、PFNA、InterTAN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指导临床上老年粗隆间骨折内置物的选择。[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的骨科老年粗隆间骨折的患者,共345例,其中99例选用DHS,138例选用PFNA,108例选用InterTAN,通过病例资料、门诊复查、电话等随访,记录每例患者的手术时机、手术经历时间、术中显性出血量、切口长度、下地部分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评分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等。[结 果]手术经历时间、术中显性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和手术时机,PFNA组和InterTAN组明显优于DHS组,且PFNA组优于InterTA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部分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PFNA组和InterTAN组都明显优于DHS组,且InterTAN组明显优于PFN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的髋关节Harris关节功能评分,PFNA和InterTAN比起DHS优势明显,且InterTAN更优于PFNA,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01。虽就术后12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来说,PFNA和InterTAN都要明显优于DHS,但就评分等级而言并无差别。在内置物相关并发症和全身并发症方面,InterTAN和PFNA相比无差异(p>0.05),但均优于DHS(P<0.05)。[结 论]1、中心性固定系统(PFNA、InterTAN)相较于偏心性固定系统(DHS),有着手术创伤、术中出血、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等方面有明显优势;所以相较于偏心性固定,中心性固定有着更好的早期恢复的优势;2、早期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功能评分)中,InterTAN明显优于PFNA和DHS,但对于术后12月的评分,髋关节功能评级没有差异;3、PFNA更适合基础疾病较多且不能接受长时间手术的患者;InterTAN更适合基础疾病较少且能接受长时间手术的患者。
任志忠[4](2019)在《补肾活血汤联合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汤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2例收治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湘江院区骨四科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依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1例,对照组31例。两组均采用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术后均给予抗感染、抗凝、消肿、口服钙剂及对症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补肾活血汤,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周、4周、8周、12周各观察点VAS评分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术后1周VAS评分,观察组(4.30±0.63),对照组(4.21±0.8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VAS评分,观察组(3.13±0.58),对照组(3.24±0.5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VAS评分,观察组(2.24±0.25),对照组(2.43±0.4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术后12周VAS评分,观察组(1.73±0.34),对照组(2.00±0.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术后1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观察组(51.13±9.76),对照组(49.19±10.1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观察组(64.32±7.02),对照组(62.16±6.6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观察组(73.00±5.63),对照组(70.68±5.4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观察组(83.45±4.82),对照组(80.32±6.7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术后12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观察组70.97%,对照组54.8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12周服用补肾活血汤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术后疼痛减轻;其术后髋关节功能改善,其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提高,临床疗效较对照组更优。
曹军[5](2018)在《DHS、PFNA、InterTan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股骨粗隆间骨折又名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低能量损伤。随着社会的老龄化,人均寿命的延长,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亦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在快速进入长时间的老龄化时期。预计202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3亿人;2033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4亿人;最终于2053年左右达到21世纪的最高值,约4.82亿人。老年人由于视觉、听觉以及运动功能的下降,全身各个系统的综合反应能力降低,发生外伤的概率也明显增高。股骨粗隆间以松质骨为主,骨质疏松使骨小梁微结构破坏,轻微暴力即可造成骨折。上世纪90年代以前,因医疗水平及经济条件限制,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常常采用保守治疗。保守治疗对患者创伤小,近期风险低,医疗费用少。但是保守治疗需要患者长期卧床,易发生因长期卧床造成的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严重并发症。随着内固定材料及手术方法的改进,围手术期诊治水平及手术安全性显着的提高,手术治疗适应症也相当扩大,现多主张对有条件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尽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可使患者术后早期下床,减少因长期卧床导致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因此,探讨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应用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新型股骨近端髓内钉(InterTan)三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骨科中心应用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新型股骨近端髓内钉(InterTan)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共1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DHS组40例,PFNA组60例,InterTan组20例。通过病历资料、门诊复查、电话网络等方式随访,记录每例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术中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比较,InterTan组、PFNA组优于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与PFN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方面比较,InterTan组优于PFNA组、DHS组,PFNA组又优于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InterTan组、PFNA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InterTan相比DHS系统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InterTan系统相比PFNA系统,骨折复位固定及稳定性更好,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更短,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优势。
郑华庆[6](2017)在《股骨粗隆外侧壁完整性评估在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选择中的作用》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评估股骨粗隆外侧壁完整性,探讨其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内固定选择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回顾我科2011年10月至2016年5月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获得随访的29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A1型87例,A2型179例,A3型32例,分析股骨粗隆外侧壁完整性情况与内固定选择的相关性。结果本组随访资料完整病例298例,随访时间为术后63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21个月。A1型骨折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76例,髓内钉治疗11例;A2.1型骨折53例中,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31例,髓内钉治疗22例,均未出现外侧壁骨折,无明显术后内固定失效、骨折移位;A2.2和A2.3型骨折采用动力髋螺钉52例,髓内钉74例,其中动力髋螺钉固定出现外侧壁骨折18例,出现肢体短缩、髋内翻畸形11例,拉力螺钉退出和切出共5例,行翻修2例。髓内钉固定出现7例外侧壁骨折,1例因进钉点偏外,致颈干角变小,髋内翻畸形,随访无变化。髓内钉治疗A3型骨折32例,动力髋螺钉治疗4例,股骨近端锁定板治疗2例,髓内钉治疗26例;动力髋螺钉和股骨近端锁定板出现髋内翻3例,退钉2例,髋螺钉切出1例。结论外侧壁完整的A1型和A2.1型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能通过骨块间控制性加压,促进骨折愈合,技术难度小,花费少,仍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外侧壁破裂的A3型骨折应使用髓内钉固定;外侧壁危险型的A2.2型和A2.3型骨折,使用动力髋螺钉等髓外固定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出现术中或术后医源性外侧壁骨折。当患者存在股骨外侧壁骨量明显减少,大粗隆骨折线穿出部位贴近股外侧肌嵴等外侧壁骨折高危险因素时,宜选用Gamma3或PFNA等髓内固定系统,从而避免因股骨外侧壁的破坏而出现髋内翻和退钉,甚至内固定的失效。
李兴艳[7](2016)在《髄内固定、髄外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老人粗隆间骨折疗效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髓内固定、髓外固定、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领老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为治疗高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统计比较髓内固定、髓外固定、人工关节置换术(主要是以双击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代表)手术方法的手术出血量、时间和术中、术后并发症、手术切口大小、术后患侧肢体完全负重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14天、3个月、9个月髋关节功能、术中透视次数。运用spss软件统计法分析,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随访时间2个月至3年不等,平均12个月。髓内固定、髓外固定、人工关节置换术均能顺利完成手术。人工关节置换术、髓外固定手术时间短,髓内固定髓手术时间长,三种手术方法手术时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关节置换术术中出血最多,手术切口较大,髓内固定手术术中出血少,切口小,三种手术方法术中出血、手术切口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手术方法术中术后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人工关节置换术中透视次数少,术后5天左右患侧肢体完全负重,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短,术后14天和术后三个月获得良好的髋关节功能,与髓内固定、髓外固定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比较,髓内固定术后患侧肢体完全负重时间快,术后三个月随访,髋关节功能较差,有统计学差异(P<0.05)。9个月后人工关节置换、髓内钉内固定组和髓外钉固定组分表有27例、25例和23例获得随访,髓内固定、髓外固定、人工关节置换术均获得良好的髋关节功能,三种手术方法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髓内固定、髓外固定技术治疗高龄老人股骨粗隆间骨折都取得良好的疗效,术中、术后并发症少。人工关节置换术(双击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老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短,术后获得即时的良好的关节功能,术后1周左右患肢可完全负重,能早期下床活动,减少护理困难,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良好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李明辉[8](2013)在《髓内及髓外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及生物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病率也日益增多。目前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尤其是不稳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尚存在较多争议。除了经典的髓外固定方法如动力髋、动力髁以及常用的各种锁定板系统以外,髓内固定如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伽马钉等目前更为广泛的用于临床。股骨粗隆间骨折属于AO/OTA分型中的31A1-3型骨折,约占股骨近端关节囊外骨折数量的8%。考虑到实验标本造模的复杂性,我们分别选择具有代表性的31-A1-3型骨折进行造模并采用电阻应变片的方法在防腐标本上进行生物力学测试。钉板内固定系统一直是粗隆间骨折的重要治疗选择,被广泛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动力髋螺钉由拉力螺钉和侧方钢板两部分组成,具有滑动加压的功能,是一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经典术式。对于不稳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已有多篇临床文献报道存在较多缺陷,其中最常见的是易导致髋内翻畸形、钢板断裂以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髓内固定材料是近年来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热点。由于其力学轴线更靠近人体中心,从理论上来讲其生物力学特性更优于髓外固定系统,但从生物力学角度上,并没有较完善的实验数据说明髓内与髓外内固定的差异,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垂直、扭转等多个角度比较髓内与髓外内固定在股骨近端位移、角度位移、扭转角、扭矩以及垂直、扭转刚度上的生物力学区别。本文中,我们对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Asian Proximal femur intramedullary nail antirotation, PFNAII)、动力髁螺钉(Dynamic Condylar Screw, DCS)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和禁忌症做了详尽的阐述。对人工股骨头置换与PFNAⅡ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了随机对照研究,获得一些较为重要的临床资料和参数。本课题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1.髓内及髓外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2.髓内及髓外内固定治疗股骨反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3.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4.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骨近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5. PFNAⅡ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第一部分髓内及髓外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动力髋螺钉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后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先测量正常股骨标本的生物力学性能,然后随机制作12具成人股骨粗隆间稳定及不稳定骨折模型,分别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动力髋螺钉(DHS)随机进行固定。利用电阻应变片获得垂直或扭转状态下的应变值,利用电子万能材料实验机以及位移传感器获得垂直载荷下的应变及位移值,利用扭转试验机获得实验标本的扭矩、扭转角,制作不同内植物固定后在垂直和扭转应力作用下的统计表并进行统计学比较。测量两组标本的垂直及扭转刚度,对两组内固定物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生物力学性能进行比较。结果:1.股骨内侧系压应力分布区,股骨外侧及股骨颈上方系拉应力分布区。压应力普遍大于拉应力,股骨干中段承受应力最大。2.植入了内植物的标本应变值分析,DHS主要分担正常股骨拉应力,应力主要集中在第一颗螺钉处;PFNA主要分担压应力,应力主要集中在铰刀尾部以及远端锁钉钉尾部。3.对于31-A1型粗隆间骨折,在生理载荷下,PFNA-DHS在股骨近端位移、角度位移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当扭转角度≤4°时,PFNA-DHS之间的扭矩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当扭转角≥6°时,两组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扭动相同角度时,PFNA组需要的扭矩明显大于DHS组。4.对于31-A2型粗隆间骨折,祛除股骨内侧部分皮质的31-A2型标本承担应变较前者更小,更多载荷由内植物承担。PFNA-DHS之间在股骨近端位移、角度位移以及扭矩-扭转角的数据统计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5.同种内植物在不同类型粗隆间骨折中的对比来看,生理载荷下,PFNA组在31-A1、31-A2型中的股骨近端位移、角度位移、扭矩、扭转角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在DHS组,伴有小转子缺损的31-A2型标本在股骨近端位移、角度位移、扭矩、扭转角上均与31-A1型骨折存在统计学差异,不论股骨近端位移为多少,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因此髓内固定对于伴有小转子缺损的粗隆间骨折标本更为稳定。角度位移的对比中,当垂直应力在1000N以内时,PFNA组角度位移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DHS组31-A1与31-A2型对比,不论垂直应力为多少,伴有或不伴有小转子缺损的标本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因此对于伴有小转子缺损的粗隆间骨折标本,髓内固定抗剪切能力更强。结论:1.对于不伴有小转子缺损的31-A1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在生理载荷下,PFNA、 DHS从生物力学角度上均适用;2.对于31-A2型病例,PFNA钉在抗垂直压缩、髋内翻、剪切以及扭转的能力均明显强于DHS, DHS不适用于伴有小转子骨折或缺损的病例;3.髓内固定承担的垂直负荷较髓外固定更多,受骨折不稳定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刚度增加的髓内固定存在应力遮挡的可能,从而导致骨折不愈合的可能性更大。第二部分髓内及髓外内固定治疗股骨反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目的:比较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动力髁螺钉、动力髋螺钉固定股骨反转子间骨折后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测量正常股骨的生物力学性能后,制作18具成人股骨反转子间骨折模型,分别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动力髁螺钉(DCS)、动力髋螺钉(DHS)随机进行固定。利用电阻应变片和位移传感器测量实验数据,制作不同内植物固定后,垂直应力作用下应力-股骨近端位移以及应力-骨折近段角度位移统计表,同时在扭转应力作用下制作扭转角-扭矩统计表。测量三组标本的垂直及扭转刚度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对三种不同内固定物在反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生物力学性能进行比较。结果:垂直载荷作用下,股骨近端下沉位移<1.0mm时(垂直应力小于500N以内),PFNA、DCS两组之间的轴向应力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超过生理负荷后两实验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且PFNA抗垂直压缩能力强于DCS,但PFNA应力遮挡较DCS更为明显;DHS抗垂直负荷与PFNA存在统计学差异。扭转应力作用下,PFNA与DCS、 DHS两组之间的扭矩存在统计学差异;PFNAII组抗扭转强于DCS及DHS组,而DCS-DHS两组之间的扭矩始终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三组不同内植物的刚度比较中,PFNA的垂直及扭转刚度最强,而DCS与DHS的扭转刚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PFNA抗垂直及扭转应力的作用强于DCS和DHS。在生理载荷下,PFNA及DCS均可用于股骨反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但PFNA应力遮挡率较高。DHS固定组易导致固定失败,不建议DHS治疗股骨反转子间骨折。第三部分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探讨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应用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治疗127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间骨折患者,男49例,女78例;平均年龄74.3±15岁(60~95岁)。采用改良Evans分型:Ⅰ型37例,Ⅱ型42例,Ⅲ型26例,Ⅳ型15例,V型7例。对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C壁透照次数进行统计,采用Harris评分对术后随访的疗效、并发症进行评价。结果:术中统计手术时间平均为42.5min(35~90min),术中失血量平均为107.5mL(65~410mL),术中C壁透视次数2.5±1.4次(2~4次);切口总长度6.5±1.8cm (5.5~11.0cm).围手术期未并发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12.5个月)随访,复查X片示颈干角134±13°(120°~150°),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4±2.5周(11-19周),术后半年患髋Harris评分平均为86.5±19.5分(65~100分),其中优29例(22.83%),良76例(59.84%),中20例(15.74%),差2例(1.57%),优良率达82.67%。无髋内翻、内置物切出及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14例患者存在大腿外侧疼痛(11.02%),5例大腿内侧疼痛(3.94%),4例疼痛较重者给予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II)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临床疗效好等优点,但其长期疗效如何,是否存在其他并发症尚需大样本、多中心观察。第四部分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骨近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探讨应用动力髁螺钉(Dynamic Condylar Screw, DCS)治疗股骨近端不稳定骨折的方法,评价其术中、术后情况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1月-2012年9月对45例股骨近端骨折(股骨逆粗隆间骨折18例,股骨粗隆下骨折27例;男性17例,女性28例)采用闭合复位动力髁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全部病例均得到1-3年随访,在患者平均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X线投照次数、术中、术后输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术后颈干角、骨折愈合时间(患者开始完全负重时间)等方面进行统计,并进行Harris评分。结果:骨折全部愈合,无断钉、断板、骨不连等并发症。Harris评分为优16例,良18例,中7例,差4例。优良率75.56%,合格率91.11%。结论:动力髁螺钉能有效治疗股骨近端不稳定骨折。但对于高龄、肥胖患者是否应用应权衡利弊,如必须选用DCS则需适当延长术后开始负重以及完全负重时间。第五部分PFNA II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将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将52名平均年龄77.5岁(67-92岁),A0分型31-A2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纳入研究范围。随机将其中22例患者采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假体置换,另30例患者采用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治疗,对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开始负重时间进行统计。分别于术后4、6周,3、6、12、24个月进行复诊,检查患肢功能并使用Harris评分对术后随访的疗效、并发症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于术后获的12.5±5.5个月(6-24个月)随访。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平均手术时间为82.4min (55~122min),术中失血量为310.5ml (170-820ml),术后伤口引流量为210ml (90-340ml),输血量225ml (0-800ml),术后开始部分负重时间5.5天(3-9天),末次随访Harris评分75.9分(62-86)分;优良率达77.27%。PFNAⅡ组分别为平均手术时间为42.5min(35~90min),术中失血量为102.5mL(65~350mL),术后伤口引流量为65ml (35-110ml),输血量85ml (0-400ml),术后开始部分负重时间29.3天(25-42天),末次随访Harris评为分81.9分(71-88)分,优良率达80.00%。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输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开始负重时间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FNAⅡ组在术中出血量、伤口引流量、输血量上较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更少,手术时间更短,但人工股骨头置换组负重较早,在术后末次Harris评分上两组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PFNA-Ⅱ应作为首选治疗方式,对于严重骨质疏松或有特殊要求需早期下地负重的患者可考虑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赵存跃[9](2013)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内固定微创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及治疗效果,为以后制定更好地临床治疗措施提供可靠的临床理论依据。方法:本文系统地阐述了祖国医学、现代医学对股骨间粗隆骨折的认识,包括生理解剖、发病率、病因病机、分型、生物力学等方面;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进行临床实践效果观察,选取36例行PFNA内固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病人,从伤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情况及髋关节功能等方面对进行手术效果的评价。结果:PFNA治疗股骨间粗隆骨折的平均尖顶距为18.75±0.31mm,平均切口长度7.08±0.26cm,平均出血量104.69±0.49ml,平均手术时间57.58±075分钟,平均住院天数19.19±0.83天;经过6-12个月的随访观察发现,均获骨性愈合,无内翻、感染、固定松动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显示优29例,良5例,优良率达94.4%。结论:PFNA内固定微创疗法治疗股骨间粗隆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牢靠、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等特点,尤其在严重骨质疏松及骨折不稳定患者中的应用优势明显,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临床治疗方法。
叶书熙[10](2013)在《股骨近端新型解剖锁定钢板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物力学三维有限元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人均寿命延长,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990年全世界约有1660000例髋部骨折,据估计,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6300000,其中近一半是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粗隆部血供丰富,很少发生不愈合或股骨头坏死,既往多采用保守治疗,但保守治疗长期卧床并发症多,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据统计,20%的患者在12个月内死亡,40%的患者丧失独立生活能力,其中的一半甚至无法行走。而手术治疗由于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动,避免了长期卧床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死亡率明显下降,治疗后功能恢复好于保守治疗。早期手术己成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主要方法。临床上应用于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内固定器械非常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髓外固定装置、髓内固定装置以及人工关节置换。髓外固定装置包括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PF-LCP)、经皮加压钢板(PCCP)及外固定架。髓内固定装置包括股骨近端髓内钉(PFN)、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InterTAN髓内钉、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 Russell-Tayler重建钉等。近年来,随着各种内固定手术的广泛开展及围手术期并存疾病诊治水平的提高,死亡率已大大下降,但髋内翻、钉板断裂、股骨头颈切割及下肢短缩等并发症却依然存在。为预防或减少上述并发症发生,股骨小转子复位固定的重要性逐渐引起大家的重视。股骨小转子是构成股骨上端完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股骨距一起支撑如同悬臂梁的股骨头部,是髋关节传递应力的主要途径。生物力学上,该处是抗屈曲、抗内翻应力的最主要部位。目前临床对股骨小转子骨折固定常用的方法有:钢丝捆扎、拉力螺钉固定。国内外大量文献报导证实,股骨小转子骨折固定后能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而目前对小转子骨折固定的方式存在很多不足。如用血管弯钳穿引钢丝对小转子进行环扎固定时,需对小转子周围的软组织进行较多的分离,还需要切断部分髂腰肌,创伤大,手术出血量也较大,破坏了小转子血运,影响术后恢复,而且骨折愈合后,内固定不易拆除。此外,股骨粗隆间骨折以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多发,对于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经钢板固定小转子具有更大的安全性,螺钉不易陷入骨质内。但目前股骨粗隆间骨折常用的内固定当中,尚未有专门设计对股骨小转子骨折进行固定的钉孔。拉力螺钉在股骨头、颈内的分布,直接决定了内固定的稳定性。李康华等认为:不同平面的钢板螺钉呈立体交叉固定,能克服单一平面固定的不足,有效提高防旋、抗折弯的力学固定效果。目前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钉板内固定系统中,其头颈钉的设计主要有两种:多钉平行构型设计或单枚主钉设计。我们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发现平行进钉在术后较易出现螺钉松动、退出,可能导致内固定失败;而对于DHS和DCS虽然其具有较强的轴向抗压能力,但目前常用的多以单钉固定股骨颈,主钉直径大,对骨质损伤较大,且防旋能力差,需加用防旋螺钉。综上所述,目前股骨粗隆间骨折常用内固定的设计还存在以下不足:1、尚未有专门设计对股骨小转子骨折进行固定的钉孔;2、头颈部螺钉平行进钉易导致螺钉切割、松动或退出;3、单一主钉造成股骨头颈部骨质损伤较大且防旋能力差。鉴于以上设计方面的不足,我们课题拟通过对股骨进行数字化三维重建,并对相关解剖参数进行数字化精确测量,通过获得设计股骨近端新型钉板系统的重要参数,对目前常用的股骨近端外侧钢板进行改进设计。为了让新设计的内固定系统具备更稳定的生物力学性能,对该新型内固定系统采用如下创新性设计:1、专门设计了对股骨小转子骨折进行固定的万向锁定孔,通过钢板固定小转子并与钢板锁定,可使股骨距、股骨颈及股骨干获得更大的整体结构稳定性;2、股骨头颈部螺钉采用立体交叉构型设计,从而增强拉力螺钉在股骨头颈内的把持力及防旋能力。这些创新设计对促进骨折愈合、防止髋内翻及内固定失效具有重要意义。目的:1、通过对股骨进行数字化三维重建并测量股骨近端相关解剖学参数,为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器械的研制、改良提供解剖依据。2、对股骨近端新型解剖锁定钢板(NPFALP)进行三维有限元生物力学比较研究,以评价NPFALP的力学性能。方法:1、对80例(左、右各40例)完整成人股骨标本行CT扫描,应用Mimics10.01软件,利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重建股骨,标定相关解剖标志,测量股骨近端相关解剖参数。2、基于成人股骨CT扫描数据,通过Mimics、Geomagic Studio、ABAQUS软件建立完整股骨三维实体模型及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70Kg正常人缓慢行走单腿站立时髋关节所承受的最大峰值数值进行加载,分析加载后完整股骨近端的应力分布特征及位移变化;3、利用上述建立好的完整股骨三维实体模型,通过ABAQUS软件的布尔运算功能建立AO/OTA分型:31-A2型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三维实体模型;利用Pro/Engineer软件,根据DHS、LPFP、NPFALP、PFNA-Ⅱ的几何参数,分别建立各自CAD模型;然后在Geomagic Studio软件中,按照骨科手术操作要求予以装配固定,分别建立31-A2型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与DHS、LPFP、 NPFALP、PFNA-Ⅱ装配后的三维实体模型(S1、S2、S3、S4),并将其导入三维有限元软件ABAQUS中‘,分别生成四种不同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F1、F2, F3、F4)。4、利用上述四种已经建立好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在设定边界条件、材料属性后,模拟70Kg正常人缓慢行走单腿站立时髋关节所承受的最大峰值数值进行加载;分析股骨和内固定的应力分布特征及位移变化,骨折面的应力分布特征,骨折断面夹角变化等。结果:1、小转子纵径为(27.01±1.72)mm,横径为(17.82±1.22)mm,小转子高为(8.5±1.44)mm,小转子体积为(755.91±150.14)mm3,应用后倾角为(22.42±9.08)。,应用上倾角为(17.02±2.02)。,拟固定小转子最短螺钉长度为(49.25±3.20)mm;股骨颈前倾角(13.83±8.87)。,股骨颈干角(127.78±4.22)。,角a(11.16±2.50)。,角p(19.73±5.65)。,角丫(16.13±4.93)。,角6(38.63±6.16)。。所有测量参数,左、右侧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在活体股骨CT数据及内固定的几何参数基础上,使用Mimics、Geomagic Studio、Pro/Engineer及ABAQUS软件能够成功建立完整股骨,31-A2型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DHS、LPFP、NPFALP、PFNA-Ⅱ的三维实体模型及三维有限元模型;DHS、LPFP、NPFALP、PFNA-Ⅱ与股骨粗隆间骨折固定后的三维实体模型(S1、S2、S3、S4)及三维有限元模型(F1、F2、F3、F4)。3、本研究通过模拟步态周期中单腿站立时髋关节的受力情况,对完整股骨进行了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股骨的应力主要分布在股骨内侧皮质及股骨外侧皮质,其中股骨内侧皮质表现为压应力,股骨外侧皮质表现为张应力,本研究得出的应力分布情况与实际情况相符。4、DHS、LPFP、NPFALP、PFNA-Ⅱ用于31-A2型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固定后的有限元分析结果显示:DHS、LPFP、NPFALP三种内固定均不同程度导致了钢板下方股骨应力遮挡,LPFP应力遮挡效应最显着,NPFALP应力遮挡效应相对较小,PFNA-Ⅱ在该部位的应力遮挡效应不明显,但在股骨远端前内侧出现了应力集中,其应力值为91.OMPa;四种内植物均存在应力集中现象,其中DHS、LPFP的应力集中现象较显着,其最大应力值分别为:591.OMPa和667.5MPa, NPFALP、PFNA-Ⅱ的应力值相对较小,其最大应力值分别为:351.7MPa和494.7MPa;四个模型中股骨近端兴趣点的位移值进行比较:模型F1(6.02mm)>模型F4(5.78mm),模型F2(3.99mm)>模型F3(3.16mm);四种内植物上的最大位移值进行比较:DHS (7.86mm)> PFNA-Ⅱ(7.58mm), LPFP (4.87mm)> NPFALP (4.12mm);四种模型骨折断面的应力分布差异较大,相对于DHS、LPFP和PFNA-Ⅱ,采用NPFALP固定时骨折断面应力分布较为均匀;四种模型的骨折断面均不同程度发生了分离移位,相对于DHS、LPFP和PFNA-Ⅱ, NPFALP固定后的骨折断面夹角最小。结论:1、本研究基于CT数据的股骨数字化三维重建图像具有良好的形态和清晰的边界,可精确识别股骨相应的解剖标志并进行三维测量。2、本研究对股骨近端解剖测量获得的数据能较好地为设计NPFALP提供解剖学依据。3、本研究通过模拟单腿站立时髋关节受力情况进行加载,完整股骨的应力分布情况与传统实验力学得到的结果一致,证明本实验建立的有限元模型是准确可靠的。4、NPFALP用于31-A2型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固定时,股骨、内固定及骨折面的应力分布合理,股骨、内固定的位移及骨折断面夹角较小。因此,可认为NPFALP对31-A2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较适用且具有较好生物力学性能。
二、角钢板合用拉力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角钢板合用拉力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InterTan髓内钉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1.1 基本信息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2.1 药物使用方案 |
2.2.2 术前处理 |
2.2.3 手术治疗 |
2.2.4 术后处理 |
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
3.1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
3.2 髋关节Harris评分 |
3.3 骨折愈合情况 |
3.4 并发症 |
4.数据分析处理 |
结果 |
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 |
2.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比较 |
3.两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比较 |
4.两组患者术后VAS疼痛评分比较 |
5.两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 |
6.术后并发症 |
讨论 |
1.股骨粗隆间解剖及应力分析 |
2.InterTan内固定材料 |
3.骨折复位 |
4.股骨头部螺钉位置 |
5.中医对于骨折的认识 |
6.中药组方分析 |
7.术后并发症 |
7.1 感染 |
7.2 下肢深静脉血栓 |
7.3 褥疮 |
8.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进展 |
1.偏心固定 |
2.中心固定 |
3.人工假体置换 |
4.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VAS疼痛评分标准 |
附录2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 |
致谢 |
论文着作 |
(2)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保守治疗 |
2 手术治疗 |
2.1 髓外内固定系统 |
2.1.1 外固定架固定 |
2.1.2 加压空心螺钉 |
2.1.3 多枚针钉类 |
2.1.4 动力髋螺钉 |
2.1.5 微创内固定系统 |
2.1.6 经皮微创加压钢板 |
2.1.7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 |
2.1.8 动力髁螺钉 |
2.2 髓内固定系统 |
2.2.1 Ender钉 |
2.2.2 Gamma钉 |
2.2.3 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PFN) |
2.2.4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antirotation,PFNA) |
2.2.5 Intertan |
2.3 人工关节置换 |
2.4 3D打印技术 |
2.5 电子计算机辅助的骨科手术 |
3 中医药治疗 |
(3)DHS、PFNA、InterTAN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补肾活血汤联合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DHS、PFNA、InterTan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典型病例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股骨粗隆外侧壁完整性评估在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选择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治疗经过 |
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1.粗隆间骨折概述 |
2.股骨粗隆外侧壁、外侧壁完整性评估及外侧壁骨折 |
3.各型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方式选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7)髄内固定、髄外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老人粗隆间骨折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1.1 设方法 |
1.1.2 研究时间及地点 |
1.1.3 研究对象 |
1.1.4 股骨粗隆间骨折诊断标准 |
1.1.5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6 致伤原因 |
1.1.7 骨折分型 |
1.1.8 合并基础疾病 |
1.2 方法 |
1.2.1 术前准备 |
1.2.2 手术操作 |
1.2.2.1 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
1.2.2.2 髓内钉固定(PFNA) |
1.2.2.3 Gamma-3固定方法 |
1.2.2.4 髓外固定(PF-LCP) |
1.2.2.5 髓外固定(DHS) |
1.2.3 术后处理 |
1.2.3.1 术后一般处理 |
1.2.3.2 术后功能锻炼 |
1.3 观察指标 |
1.4 结果数据处理和分析 |
2 结果 |
2.1 三组术中手术时间 |
2.2 三组术中出血量比较 |
2.3 三组手术伤口大小比较 |
2.4 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分 |
2.4.1 术后14天髋关节Harris标准评分 |
2.4.2 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 |
2.4.3 术后9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 |
2.5 术中术后并发症比较 |
2.6 术中透视 |
2.7 手术后患侧肢体完全负重行走的时间比较 |
2.8 住院时间比较 |
2.9 术后卧床时间比较 |
2.10 典型病例 |
3 讨论 |
3.1 骨折修复生物学 |
3.2 股骨粗隆解剖学、骨折移位力学分析 |
3.3 股骨粗隆间骨折流行病学调查 |
3.4 股骨粗隆间骨折现病史问诊 |
3.5 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时机 |
3.6 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型 |
3.7 髓内钉固定系统 |
3.7.1 Gamma钉内固定术 |
3.7.2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内固定术 |
3.7.3 髓内钉固定手术操作技巧 |
3.7.4 Gamma钉与PFNA比较 |
3.8 髓外固定 |
3.9 人工关节置换术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应用 |
3.9.1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原因分析 |
3.9.2 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适应症 |
3.9.3 全关节置换或是半髋关节置换治疗的选择问题 |
3.9.4 股骨假体选择 |
3.9.5 股骨大小粗隆、股骨距的重建 |
3.9.6 股骨颈前倾角 |
3.9.7 恢复下肢长度 |
3.9.8 股骨颈截骨 |
3.9.9 股骨端扩髓 |
3.9.10 关节囊的修复 |
3.9.11 并发症和缺点 |
3.9.12 关节置换术的优点 |
3.10 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 |
3.11 内固定共同关注的问题是顶尖距(TAD) |
3.12 高龄老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治疗方式选择 |
3.13 结果数据分析 |
3.13.1 手术时间、术中失血以及手术伤口大小比较分析 |
3.13.2 术后并发症、术后患侧肢体完全负重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分析 |
4 结论 |
5 局限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进展 |
前言 |
1、保守治疗 |
2、内固定手术治疗分为髓内和髓外 |
2.1 髓外固定治疗 |
2.1.1 加压空心螺钉 |
2.1.2 外固定支架 |
2.1.3 截骨+Jewett钉 |
2.1.4 多枚针钉类 |
2.1.5 角钢板 |
2.1.5.1 动力髋螺钉 |
2.1.6 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LCP) |
2.1.7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roximal femur anatomy-type plate LPFP) |
2.1.8 经皮加压钢板(PCCP percutaneous compress ion Plate) |
2.1.9 股骨远端骨折的微创治疗内固定系统(LISS 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system |
2.2 髓内钉内固定技术 |
2.2.1 联合交锁髓内钉(Joint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sI RIN) |
2.2.2 Gamma钉 |
2.2.3 股骨近端髓内钉(PFN Proximal femoral intramedullary nail) |
2.2.4 股骨近端髓防旋髓内钉(PFNA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
2.2.5 Inter Tan钉 |
3、髋关节置换置换术 |
4、电子计算机辅助的骨科手术(CAOS COMPUTER-ASSISTED ORTHOPAEDIC SURGERY) |
5、3D打印技术 |
6、总结 |
7、股骨粗隆间骨折研究的注册、随访 |
8、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已发表文章 |
(8)髓内及髓外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及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髓内及髓外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
引言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髓内及髓外内固定治疗股骨反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
引言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 Ⅱ)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
引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四部分 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骨近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
引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五部分 PFNA Ⅱ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 |
引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论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已发表论文 |
后记 |
(9)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 临床资料 |
(一) 研究对象 |
(二) 诊断标准 |
(三) 纳入标准 |
(四) 排除标准 |
二、 手术方法 |
(一) 术前准备 |
(二) 手术步骤 |
(三) 术后处理 |
三、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
(一) 术中观察指标 |
(二) 术后效果评价 |
(三) 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 |
(四) 统计学的处理 |
四、 结果 |
(一) 尖顶距的测量 |
(二) PFNA 手术创伤大小分析 |
(三) 术后康复时间评价 |
(四) 术后并发症 |
(五) 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
(六) 安全性观察 |
讨论 |
一、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解剖特点、病因及发病机制 |
(一) 股骨粗隆部的解剖特点 |
(二)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病因及机制 |
二、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 |
(一)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表现 |
(二)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诊断依据 |
三、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 |
四、 PFNA 在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应用 |
(一) PFNA 的设计和优点 |
(二) PFNA 手术的注意事项 |
(三) 手术体会 |
五、 尖顶矩的临床应用及重要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详细摘要 |
(10)股骨近端新型解剖锁定钢板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物力学三维有限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1章 股骨近端数字化三维重建及相关解剖参数测量 |
1.1 前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标本收集 |
1.2.2 CT扫描机与个人计算机配置 |
1.2.3 软件 |
1.2.4 完整股骨三维数字模型的建立 |
1.2.4.1 CT图像采集 |
1.2.4.2 股骨三维可视化重建 |
1.2.5 影像分析与标记 |
1.2.5.1 股骨小转子解剖及相关解剖标志的标记 |
1.2.6 股骨近端相关解剖参数测量 |
1.2.6.1 小转子解剖数据及相关参数测量 |
1.2.6.2 股骨近端其它相关参数测量 |
1.2.7 统计学分析 |
1.3 结果 |
1.3.1 股骨数字化三维重建影像效果 |
1.3.2 股骨相关解剖参数测量结果 |
1.4 讨论分析 |
1.4.1 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2 数字化重建三维测量与传统测量方法的比较 |
1.4.3 小转子骨折固定的进钉点和角度 |
1.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2章 完整股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及三维有限元生物力学分析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影像学资料 |
2.2.2 CT扫描机与计算机配置 |
2.2.3 软件 |
2.2.4 完整股骨三维实体模型的建立 |
2.2.4.1 CT扫描 |
2.2.4.2 CT数据的读取和转换 |
2.2.4.3 完整股骨三维实体模型的建立 |
2.2.5 完整股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2.6 材料属性 |
2.2.7 边界及载荷的确定 |
2.2.7.1 边界确定 |
2.2.7.2 载荷确定 |
2.3 结果 |
2.3.1 完整股骨三维模型建立的效果 |
2.3.2 完整股骨模拟单腿站立加载结果 |
2.4 讨论分析 |
2.4.1 边界及载荷条件分析 |
2.4.2 完整股骨应力和位移分布特征 |
2.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四种内固定与股骨粗隆间骨折模型装配后的生物力学三维有限元分析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内固定材料 |
3.2.2 计算机硬件配置 |
3.2.3 软件 |
3.2.4 各种三维模型的建立 |
3.2.4.1 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31-A2型)三维实体模型的建立 |
3.2.4.2 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31-A2型)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4.3 DHS、PFNA-Ⅱ、LPFP、NPFALP CAD模型的建立 |
3.2.4.4 DHS、LPFP、NPFALP、PFNA-Ⅱ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4.5 DHS、LPFP、NPFALP、PFNA-Ⅱ与31-A2型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装配后的三维实体模型的建立 |
3.2.4.6 DHS、LPFP、NPFALP、PFNA-Ⅱ与31-A2型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装配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5 材料属性 |
3.2.6 接触条件 |
3.2.7 载荷及边界条件 |
3.3 结果 |
3.3.1 三维模型建立的效果 |
3.3.2 模型F1、F2、F3、F4模拟单腿站立加载结果 |
3.3.2.1 模型F1、F2、F3、F4中股骨应力分布云图及应力值 |
3.3.2.2 模型F1、F2、F3、F4中四种内固定物的应力分布云图和应力值 |
3.3.2.3 模型F1、F2、F3、F4中股骨近端位移图及位移值 |
3.3.2.4 模型F1、F2、F3、F4中四种内固定物的位移图及位移值 |
3.3.2.5 模型F1、F2、F3、F4中骨折断面应力分布云图及应力值 |
3.3.2.6 模型F1、F2、F3、F4中骨折断面的夹角 |
3.4 讨论与分析 |
3.4.1 拉力螺钉位置的选择 |
3.4.2 模型F1、F2、F3、F4模拟单腿站立时的生物力学分析 |
3.4.2.1 模型F1、F2、F3、F4加载后股骨应力分布及应力值分析 |
3.4.2.2 模型F1、F2、F3、F4加载后内植物应力分布及应力值分析 |
3.4.2.3 模型F1、F2、F3、F4加载后股骨近端位移值分析 |
3.4.2.4 模型F1、F2、F3、F4加载后内植物位移值分析 |
3.4.2.5 模型F1、F2、F3、F4加载后骨折断面应力分布及应力值分析 |
3.4.2.6 模型F1、F2、F3、F4加载后骨折断面的夹角分析 |
3.4.3 本模型及其分析设定的局限性 |
3.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及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角钢板合用拉力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InterTan髓内钉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D]. 亓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12)
- [2]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J]. 韩晓军,张文治,陈祥云,刘志鹏,马超.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34)
- [3]DHS、PFNA、InterTAN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D]. 周全.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4]补肾活血汤联合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观察[D]. 任志忠. 河北中医学院, 2019(01)
- [5]DHS、PFNA、InterTan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D]. 曹军.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6]股骨粗隆外侧壁完整性评估在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选择中的作用[D]. 郑华庆. 苏州大学, 2017(04)
- [7]髄内固定、髄外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老人粗隆间骨折疗效对比研究[D]. 李兴艳.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8)
- [8]髓内及髓外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及生物力学研究[D]. 李明辉. 武汉大学, 2013(02)
- [9]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D]. 赵存跃.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10]股骨近端新型解剖锁定钢板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物力学三维有限元研究[D]. 叶书熙.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