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治(论文文献综述)
郑培,杜久斌,宁慧波,王遵宝,刘蒙蒙,王华龙,贺笋[1](2022)在《猪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的临床免疫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为防控猪流行性腹泻,筛选可靠的免疫方式,研究采用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毒株序列同源性最高的猪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进行紧急免疫,于产前30、15 d分别免疫妊娠母猪,并检测免疫前后母猪的血清和初乳中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中和抗体及免疫球蛋白G (IgG)、免疫球蛋白A (IgA)特异性抗体。结果表明,免疫后母猪的血清和初乳均产生高水平且稳定的中和抗体及IgG、IgA特异性抗体,所产仔猪无腹泻临床症状。研究表明,灭活疫苗可应用于猪流行性腹泻的紧急免疫防控,2针灭活疫苗的免疫方式可有效防控猪流行性腹泻。
陈煜铭[2](2021)在《规模猪场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治及综合防控措施》文中提出猪流行性腹泻发病比较急,传播很快,已经成了困扰养殖户的问题,也是规模养猪场需要着重防范的疫病。要想预防猪场流行性腹泻,就要从提升抵抗力以及控制传染源这两方面入手。规模猪场流行性腹泻主要是由病毒所引起的,发病的猪会出现水样腹泻、消瘦、呕吐还有脱水等特征。主要对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治及防控进行分析,希望为广大养殖户对该病的防治提供帮助。
薛飞[3](2021)在《猪病毒性腹泻的诊治》文中提出病毒性腹泻是生猪养殖场里的一种常见疾病,时常威胁猪的健康生长和发育,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具有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其临床症状非常复杂,给病毒性腹泻的诊断带来很大困难。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是冠状病毒科成员,可引起新生仔猪急性腹泻、呕吐、脱水,导致新生仔猪死亡率上升。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粪——口传播,但通过粪——鼻途径的空气传播可能在猪到猪和养殖场到养殖场的传播中起作用。本文浅述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的病因、传播、发病机制、预防和控制,以期为生猪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
陈志洪[4](2021)在《苦白石颗粒治疗仔猪白痢临床研究及安全性评价》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苦白石颗粒是由苦参、白头翁、石榴皮、仙鹤草、肉桂、木香等中药提取有效成分制粒而成,具有清热燥湿、涩肠止泻、行气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仔猪湿热下痢。本文对苦白石颗粒进行了靶动物(猪)安全性评价,为苦白石颗粒在靶动物(猪)上的应用提供安全剂量范围,并进行了实验性临床试验和扩大临床试验,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准确可靠的疗效数据。研究方法:(1)将50头仔猪随机分为苦白石颗粒1倍、3倍、5倍、10倍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各组连续拌料给药5天,并观察14天。通过计算体重变化、测定血液常规指标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评价苦白石颗粒对靶动物(猪)的安全性;(2)根据仔猪白痢临床症状及中兽医辩证,建立仔猪白痢的病例纳入标准、症状评分标准以及痊愈标准,并纳入适量自然病例,设置苦白石颗粒高、中、低剂量组,苦参止痢颗粒对照组和感染发病不治疗组进行实验性临床试验,观察仔猪在灌胃给药期间临床症状变化及痊愈情况,对其症状评分进行统计分析。并对腹泻仔猪进行大肠杆菌分离,生化、血清学鉴定和回归试验,观察苦白石颗粒对仔猪白痢的治疗效果;(3)在实验性临床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大临床实验,将100头自然发病的仔猪白痢病例,随机分为苦白石颗粒组和苦参止痢颗粒组,在给药前采集粪便进行大肠杆菌分离及血清学鉴定,随后各组按推荐剂量连续给药5天,观察临床症状,记录临床症状评分变化,进一步评价苦白石颗粒对仔猪白痢的治疗作用。研究结果:(1)在苦白石颗粒靶动物(猪)安全性试验中,分别以临床推荐剂量的1、3、5、10倍剂量给药连用5天,苦白石颗粒各剂量组猪在14天观察期内状态良好,采食正常。苦白石颗粒各试验组的血常规及血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2)在苦白石颗粒实验性临床试验中,从腹泻仔猪中一共分离出的23株大肠杆菌,其中含O157抗原的占2株,含O55抗原的2株,含O44抗原的1株。采用O157进行小鼠回归试验,发现能致小鼠死亡。从综合疗效分析,苦白石颗粒各组和苦参止痢颗粒各组的总有效率均为95%,苦白石颗粒高、中剂量组治愈率均为85%,苦参止痢颗粒组治愈率为75%;(3)在扩大临床实验中分离出10株大肠杆菌,其中含O44抗原的占1株,含O55抗原的1株。综合疗效分析显示,苦白石颗粒组总有效率能达到96.5%,苦参止痢颗粒组总有效率为92%,苦白石颗粒组、苦参止痢颗粒组治愈率分别为80.77%、82%。综上,苦白石颗粒略高于苦参止痢颗粒,苦白石颗粒临床疗效与实验性临床试验结果相似。结论:(1)苦白石颗粒以临床推荐剂量的1、3、5、10倍剂量给药连用5天,在临床上是安全的;(2)在苦白石颗粒实验性临床试验中,苦白石颗粒连续给药三天可有效控制仔猪白痢。结合各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增重和用药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建议苦白石颗粒用于自然感染白痢的仔猪治疗,用法用量为:灌服,0.5 g/kg·WB,每日1-2次,连用3-5日;(3)扩大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苦白石颗粒的临床推荐用药方案为:灌服,0.5 g/kg·WB,每日1-2次,连用3-5日,是合理的。
鞠泳政[5](2020)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遗传进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rocine epidemic diaherra virus,PEDV)是猪病毒性腹泻爆发的主要病原之一,在感染仔猪后,会引起猪的流行性腹泻(Procine epidemic diaherra,PED)。哺乳期仔猪发病率及病死率极高。自2010年,PED在我国大面积爆发,因此对PEDV的流行情况进行持续的监测十分必要。本研究首先将PEDV N基因连接到p EASY-Blunt Simple载体,构建标准质粒。利用该质粒上的T7启动子,体外转录RNA模板作为荧光定量RT-PCR的标准品。对灵敏度的验证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最低可以检测到10个拷贝。通过检测多种病毒,评估该方法的特异性及准确度,结果表明,仅PEDV可以扩增到曲线,而其他病原均无曲线扩增;无论是批内重复试验还是批间重复试验,其CT值的变异系数均在2%以下,表明该方法特异性强,准确度高。用建立好的RT-PCR方法对2018-2019年山东省四个地区采集的161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阳性率在25.71-41.93%。这表明PEDV在本研究所取样地区猪群中的流行较为严重,对该病的防控工作刻不容缓。随后,本研究对山东部分地区PEDV流行株的S序列进行了扩增测序和比对分析,绘制遗传进化树。研究发现,本研究鉴定的毒株和近期中国某些地区分离的毒株亲缘关系密切,但本研究中所鉴定的6个毒株分处两个不同的群中,其中4株属于G2b型,1株属于G2a型,1株属于G1型。除了SDLY1801外,五株均和主要疫苗株亲缘关系较远,说明目前养殖场暴发的PEDV在流行过程中S基因序列发生了变异,极有可能导致现有疫苗失去保护作用。最终,本研究使用Vero细胞在病料中分离到一株PEDV流行株SDLY1801,该病料在Vero细胞上盲传5代,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证实成功分离到PEDV毒株。根据参考毒株的基因组序列设计15对特异性引物,对PEDV SDLY1801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测序结果表明,SDLY1801属于G1型,S基因没有发生插入或缺失突变,但存在较多变异,特别是在核心表位COE结构域存在氨基酸变异;对S基因的抗原指数进行分析,同样发现在20-100aa及300-350aa氨基酸SDLY1801株S蛋白和CV777株S蛋白的抗原性存在差别。这表明PEDV在流行过程中,不断发生突变,产生抗原性的改变。本研究也提示,尽管我国目前猪群PEDV感染以G2群为主,但仍不可以放松对G1群PEDV的防控力度。
辛革顺[6](2020)在《猪流行性腹泻诊断与防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流行性腹泻是一种病毒性传染性疾病,该病发病过程较短,传播速度较快,发病较急,临床上以水样性腹泻呕吐,机体严重脱水为主要特征。目前该种病毒性传染性疾病已成为我国生猪养殖领域的常发病和高发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传播流行,呈现一定的季节性特点,每年冬春季节高发。该文主要论述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与科学防治。
董彦威[7](2020)在《一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与葡萄球菌混合感染病原学诊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流行性腹泻是由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引发的一种肠道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机体严重脱,水对哺乳仔猪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猪葡萄球菌病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发的一种细菌性传染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体表皮肤出现红斑、皮肤增厚,且在腹股沟内侧会出现水泡或者脓疱,患病皮肤表面会流出脓性分泌物。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猪葡萄球菌病混合感染后,会表现复杂的临床症状,给疾病诊断工作带来难度。该文主要论述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与葡萄球菌混合感染的病原学诊断和防治。
雷晓雪[8](2020)在《针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细胞的核酸适配体的筛选及二氧化锰纳米片抗病毒研究》文中指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和猪伪狂犬病病毒(PRV)是严重危害养猪业的两种典型病毒,给我国乃至全世界养猪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建立病毒新的检测方法、发展新型抗病毒手段,对于控制病毒的流行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采用细胞-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技术(Cell-SELEX)成功筛选出针对PEDV感染细胞的核酸适配体候选物;研究了二氧化锰(Mn O2)纳米片对PEDV及PRV的抑制效果,具体内容如下:利用Cell-SELEX技术,成功筛选出针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的核酸适配体候选物。在合成寡核苷酸文库、上游引物及下游引物的基础上,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表征方法对初始ss DNA序列进行了鉴定,并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探究了PEDV病毒感染VERO合适的时间和剂量。以PEDV感染的VERO细胞为正筛细胞,以正常的VERO细胞为反筛细胞,经过13轮筛选获得了核酸适配体富集文库,借助NUPACK软件对第11轮文库高通量测序结果中的优选序列进行分析和结构预测,最终得到3条核酸适配体候选物。研究结果对PEDV感染VERO细胞表面标志物的发现、PEDV的早期诊断及治疗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研究了二氧化锰纳米片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猪伪狂犬病病毒增殖的抑制效果。采用文献报道的合成技术,成功合成了Mn O2纳米片,并对其形貌、结构进行了相应表征。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结果显示Mn O2纳米片呈现二维的微米级片状结构。从Mn O2纳米片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可以看出,在376 nm出现了较强的宽吸收峰,这是由d-d跃迁导致的。376 nm处的吸光度与不同浓度的Mn O2纳米片呈明显的线性相关。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在700、523和474 cm-1处的特征峰与Mn-O键的弯曲振动和伸缩振动有关。元素mapping分析了Mn和O两种元素的分布特点和丰度情况。这些都证实了二维纳米材料Mn O2纳米片的形成。采用MTT方法研究了Mn O2纳米片对VERO和猪肾细胞(PK-15)的毒性,结果显示低于200μM浓度的Mn O2纳米片处理VERO细胞48 h以内或者低于80μM浓度的Mn O2纳米片处理PK-15细胞48 h以内,细胞的存活率均能达到90%左右。以PEDV和PRV为RNA及DNA病毒模型,运用间接免疫荧光的试验方法探究了Mn O2纳米片对这两种病毒的抗病毒效果。结果证实了Mn O2纳米片对PEDV(RNA病毒)和PRV(DNA病毒)均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这不仅为PEDV、PRV抗病毒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也展现了Mn O2纳米片作为广谱抗病毒纳米材料的应用前景。
郭倩妤[9](2020)在《猪消化道主要病毒性疫病mPCR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猪消化道类病毒性疫病是近年来生猪养殖生产实践中最为普遍和突出的疾病,已给我国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和损失。许多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Porcine transmissible gastro enteritis virus,TGEV)、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猪轮状病毒A型(Porcine rotavirus groupA,PoRVA)和猪轮状病毒C型(Porcine rotavirus group C,PoRV C)是临床上引起猪消化道腹泻的主要病毒性病原,且常呈现出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导致猪群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加大了诊断和防治的难度。为了实现临床对猪消化道主要病毒性疫病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的快速确诊,本研究建立了针对上述病原体的五重RT-PCR检测方法并进行了初步应用,为猪消化道病毒性疫病病原的快速诊断和防控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理论参考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PEDV、TGEV、PDCoV、PoRVA和PoRV C单一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检测参照Gen Bank上PEDVN(KT323979)、TGEVN(EU074218)、PDCoVN(MH715491)、PoRVAVP6(MH320796)、PoRV CVP6(KJ814472)等基因的部分序列片段,采用Primer Select等相关软件和平台,分别设计了5对用于扩增PEDVN、TGEVN、PDCoVN、PoRVAVP6和PoRV CVP6基因的部分片段的引物,大小分别为799 bp、375 bp、271 bp、525 bp和184 bp。将实验室检测呈PEDV、TGEV、PoRVA阳性的粪便样品及肠道组织等病料提取核酸和生物公司合成的含PDCoVN基因和PoRV C基因的部分片段的阳性质粒,分别以阳性病料的核酸和合成的质粒作为模板,通过对5种病毒单一RT-PCR扩增产物的鉴定,结果扩增出与预期相符的条带。将PEDV、TGEV、PoRVA的RT-PCR产物进行胶回收,并将胶回收后的产物与p MD-19T载体进行连接并转化入感受态细胞,通过对阳性克隆菌的筛选后提取相应的重组质粒,并以其中的5种重组质粒作为反应模板优化对单一病毒的PCR反应退火温度,并对敏感性进行检测,建立了能够用于PEDV、TGEV、PDCoV、PoRVA和PoRV C五种常见猪消化道类病毒快速诊断的单一RT-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1)最佳反应体系:5对引物浓度均为10μmo L/L,TGEV、PDCoV和PoRV C上下游引物各1μL,PEDV和PoRVA上下游引物1.5μL,模板各2μL,金牌Mi X(Green)补足25μL。(2)最佳反应条件为:94℃5 min(预变性);94℃45 s(变性);在51.0~60.5℃之间的退火温度条件下,PEDV、TGEV、PDCoV、PoRVA和PoRV C单一病毒RT-PCR均可扩增出特异的条带,但55.1℃45 s退火温度最佳;72℃45 s延伸,35个循环;72℃延伸10 min。(3)敏感性结果表明,上述5种病毒模板的最低核酸检测量分别为:PEDV 0.39 pg、TGEV 0.34 pg、PDCoV 0.35pg、PoRVA 0.37 pg和PoRV C 0.34 pg。2.PEDV、TGEV、PDCoV、PoRVA和PoRV C五重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在上述建立的PEDV、TGEV、PDCoV、PoRVA和PoRV C的五种病毒单一RT-PCR基础上,对PEDV、TGEV、PDCoV、PoRVA和PoRV C五重RT-PCR反应的体系进行调整,通过不断摸索模板和引物的用量、浓度以及退火温度的优化,并对五重RT-PCR的特异性、敏感性及重复性进行探索,建立了一种能够同时快速的鉴别PEDV、TGEV、PDCoV、PoRVA和PoRV C五种常见猪消化道类病毒性疫病的五重RT-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1)50μL体积是RT-PCR的最佳反应总体系。两步法的PCR体系为:上下游引物浓度均为10μmol/L,引物量TGEV、PDCoV、PoRV C各0.75μL,PEDV、PoRVA各1μL,模板量TGEV、PDCoV、PoRV C各1μL,PEDV、PoRVA各1.5μL,金牌Mi X(Green)补足50μL;一步法反应体系为:上下游引物浓度均为10μmol/L,引物量TGEV、PDCoV、PoRV C各0.75μL,PEDV、PoRVA各1μL,模板量TGEV、PDCoV、PoRV C各1μL,PEDV、PoRVA各1.5μL,2×1 Step Buffer 25μL,Prime Script One Step Enzyme Mix 2μL,RNase free water 8.5μL。(2)反应条件为:94℃5 min(预变性);94℃45 s(变性);55.1℃45 s(退火);72℃45s(延伸),35个循环;72℃10min(延伸)是最佳反应条件。(3)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五重RT-PCR能扩增出PEDV、TGEV、PDCoV、PoRVA和PoRV C的特异性片段,分别为799 bp、525 bp、271 bp、375 bp和184 bp,未扩增出CSFV、JEV、PCV2、PRV及正常细胞组织的DNA/RNA;五重RT-PCR中各种病毒的最低核酸检测量分别为:PEDV 39 pg、TGEV34 pg、PDCoV35 pg、PoRVA37pg、PoRVC 34 pg。3.PEDV、TGEV、PDCoV、PoRVA和PoRV C五重RT-PCR检测方法的初步应用应用所建立的猪主要消化道病毒五重RT-PCR检测方法对2017~2020年间采集自贵州省内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化养猪场、农户散养等的临床病料共计523份进行了相关的检测。通过对病料进行检测,比较多重RT-PCR与单一RT-PCR的检测情况,结果表明:来自贵州省不同猪场的523份样品中,阳性率分别为PEDV 26.96%(141/523)、PoRVA13.96%(73/523)、TGEV 1.72%(9/523)、PDCoV 1.53%(8/523),未检测到PoRV C感染。PEDV+TGEV的二重感染阳性率为1.72%(9/523),PEDV+PDCoV的二重感染阳性率为1.53%(8/523),PEDV+PoRVA的二重感染阳性率为1.91%(10/523),未检测到三重及以上的感染现象,五重RT-PCR检测结果与单一RT-PCR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
冯伍华,占志鹏,姚亚新[10](2016)在《一例猪流行性腹泻诊治和预防措施》文中认为猪流行性腹泻是由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接触性的肠道传染病。基于此,就一例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例剖检、实验室诊断及其诊治和预防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猪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的临床免疫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动物 |
1.3 试验方法 |
1.3.1 免疫程序 |
1.3.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血清PEDV Ig G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见图1) |
2.2 血清PEDV Ig A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见图2) |
2.3 血清PEDV中和抗体检测结果(见图3) |
2.4 初乳PEDV Ig G、Ig A特异性抗体的检测结果(见图4) |
2.5 免疫后排毒检测结果(见表1) |
3 讨论 |
3.1 免疫灭活疫苗对仔猪的保护效力 |
3.2 灭活疫苗的选择 |
3.3 新疆猪场流行性腹泻流行情况 |
3.4 中和抗体和ELISA抗体的关系 |
3.5 PEDV感染的季节性变化 |
4 结论 |
(2)规模猪场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治及综合防控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临床症状 |
2 病理变化 |
3 治疗 |
4 综合防控措施 |
4.1 注射疫苗 |
4.2 加强饲养管理 |
4.3 隔离病猪 |
4.4 保证猪舍的清洁卫生 |
5 结语 |
(3)猪病毒性腹泻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流行病学 |
1.1 流行菌株 |
1.2 流行病学 |
2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临床症状 |
3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预防与控制 |
3.1 传统疫苗 |
3.2 新型疫苗 |
3.3 预防措施 |
4 结语 |
(4)苦白石颗粒治疗仔猪白痢临床研究及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部分缩写的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仔猪的腹泻 |
1.1.1 细菌性腹泻 |
1.1.2 寄生虫性腹泻 |
1.1.3 病毒性腹泻 |
1.1.4 非病原性腹泻 |
1.2 中兽药对仔猪腹泻的辩证论治 |
1.2.1 中兽医对泄泻的理论基础 |
1.2.2 中兽医对于泄泻的辩证论治 |
1.2.3 中兽医关于仔猪白痢的病因病理 |
1.2.4 中兽医对仔猪白痢的辩证论治 |
1.2.5 中兽药在仔猪腹泻治疗中的应用 |
1.3 苦白石颗粒 |
1.3.1 苦白石颗粒简介 |
1.3.2 苦白石颗粒组成成分 |
1.3.3 苦白石颗粒药理、毒理作用及应用前景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苦白石颗粒靶动物(猪)安全性试验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药品 |
2.1.2 试验动物 |
2.1.3 仪器 |
2.1.4 试验动物分组与处理 |
2.1.5 临床症状观察 |
2.1.6 体重 |
2.1.7 样品采集及前处理 |
2.1.8 血液常规指标检测 |
2.1.9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 |
2.1.10 临床解剖学检查 |
2.1.11 数据处理 |
2.2 试验结果 |
2.2.1 临床表现、体重及解剖学检查 |
2.2.2 血常规检测结果 |
2.2.3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苦白石颗粒治疗仔猪白痢实验性临床试验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药物 |
3.1.2 试验动物 |
3.1.3 试剂及试剂配制 |
3.1.4 主要仪器 |
3.1.5 病例选入方法 |
3.1.6 动物分组 |
3.1.7 病原分离与生化鉴定 |
3.1.8 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 |
3.1.9 分离菌对小鼠的致病力试验 |
3.1.10 体重 |
3.1.11 临床症状 |
3.1.12 疗效判定 |
3.1.13 数据分析 |
3.2 试验结果 |
3.2.1 大肠杆菌分离鉴定结果 |
3.2.2 生化及血清型试验结果 |
3.2.3 分离菌致病力试验结果 |
3.2.4 临床症候积分 |
3.2.5 体重变化 |
3.2.6 综合疗效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苦白石颗粒对仔猪白痢治疗的扩大临床试验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药品 |
4.1.2 试验动物 |
4.1.3 试剂 |
4.1.4 试剂配制方式 |
4.1.5 试验仪器 |
4.1.6 病例筛选方法 |
4.1.7 动物分组 |
4.1.8 病原分离 |
4.1.9 生化鉴定 |
4.1.10 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 |
4.1.11 体重变化 |
4.1.12 临床症状及记录 |
4.1.13 疗效评价 |
4.1.14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病原分离结果 |
4.2.2 生化分析及病原血清鉴定 |
4.2.3 临床症候积分结果 |
4.2.4 体重变化 |
4.2.5 综合疗效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
5.1 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遗传进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PEDV的病原学特点 |
1.1.1 PEDV的形态及理化特征 |
1.1.2 PEDV的分类 |
1.2 PEDV的分子生物学 |
1.2.1 PEDV的复制酶基因及其蛋白 |
1.2.2 PEDV的 ORF3 基因及其蛋白 |
1.2.3 PEDV的S基因及其蛋白 |
1.2.4 PEDV的M基因及其蛋白 |
1.2.5 PEDV的N基因及其蛋白 |
1.2.6 PEDV的E基因及其蛋白 |
1.3 PEDV的流行病学 |
1.4 PEDV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1.4.1 临床症状 |
1.4.2 病理变化 |
1.5 PEDV的防控 |
1.5.1 PEDV传统疫苗 |
1.5.2 PEDV基因工程疫苗 |
1.6 PEDV的诊断技术 |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1.1 病料来源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1.4 主要配制试剂 |
2.2 方法 |
2.2.1 PEDV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2.2.1.1 引物和探针的设计 |
2.2.1.2 样品处理 |
2.2.1.3 病毒RNA的提取 |
2.2.1.4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
2.2.1.5 扩增产物的回收 |
2.2.1.6 回收产物的连接 |
2.2.1.7 连接产物的转化 |
2.2.1.8 质粒的提取 |
2.2.1.9 PEDV-N基因标准质粒的制备 |
2.2.1.10 荧光定量RT-PCR标准品的制备 |
2.2.1.11 荧光定量RT-PCR的建立和条件优化 |
2.2.1.12 荧光定量RT-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
2.2.1.13 荧光定量RT-PCR的敏感性检测 |
2.2.1.14 荧光定量RT-PCR的特异性检测 |
2.2.1.15 荧光定量RT-PCR的重复性检测 |
2.2.1.16 临床样品的检测 |
2.2.2 六株PEDV流行株S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
2.2.2.1 引物设计 |
2.2.2.2 样品模板的制备 |
2.2.3.3 PEDV S基因的RT-PCR扩增 |
2.2.3.4 PEDVS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
2.2.3 SDLY01株的分离与鉴定 |
2.2.3.1 PEDV流行株的分离 |
2.2.3.2 间接免疫荧光(IFA) |
2.2.4 PEDV SDLY1801 株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拼接 |
2.2.4.1 SDLY1801序列的分段扩增与测序 |
2.2.4.2 PEDV SDLY1801 毒株遗传进化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基于N基因的PEDV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3.1.1 荧光定量PCR标准品的构建 |
3.1.2 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建立和条件优化 |
3.1.3 标准曲线的建立 |
3.1.4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敏感性检测 |
3.1.5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特异性检测 |
3.1.6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重复性检测 |
3.1.7 临床样品PEDV检测结果 |
3.2 六株PEDV流行株S基因的分段扩增及分析 |
3.2.1 PEDV毒株S基因的RT-PCR分段扩增 |
3.2.2 PEDV毒株S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析 |
3.2.3 PEDV毒株S基因的变异情况分析 |
3.2.4 PEDV毒株S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
3.3 PEDV SDLY1801 的分离与鉴定与遗传进化分析 |
3.3.1 PEDV SDLY1801 的分离与鉴定 |
3.3.2 PEDV SDLY1801 毒株的IFA鉴定 |
3.3.3 PEDV SDLY1801 的全基因扩增结果 |
3.3.4 PEDV SDLY1801 株基因组结构分析 |
3.3.5 PEDV SDLY1801 株基因组同源性与遗传进化分析 |
3.3.6 PEDV SDLY1801株S基因同源性与遗传进化分析 |
3.3.7 PEDV SDLY1801株M基因同源性与遗传进化分析 |
3.3.8 PEDV SDLY1801株N基因同源性与遗传进化分析 |
3.3.9 PEDV SDLY1801株E基因同源性与遗传进化分析 |
4 讨论 |
4.1 PEDV特异性荧光定量RT-PCR方法的建立 |
4.2 山东部分地区PEDV流行株S基因的序列分析 |
4.3 山东部分地区PEDV SDLY1801 株的分离鉴定与病毒基因序列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猪流行性腹泻诊断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流行特点 |
2 临床症状 |
3 病理学变化 |
4 实验室诊断 |
5 防治措施 |
6 结束语 |
(7)一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与葡萄球菌混合感染病原学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发病经过 |
2 临床症状 |
3 病理学变化 |
4 实验室诊断 |
5 防治措施 |
6 结束语 |
(8)针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细胞的核酸适配体的筛选及二氧化锰纳米片抗病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 引言 |
2 两种典型的猪病毒 |
2.1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
2.2 猪伪狂犬病病毒 |
3 核酸适配体 |
3.1 核酸适配体及SELEX技术简单介绍 |
3.2 Cell-SELEX技术 |
3.3 核酸适配体在疾病诊治方面的应用 |
4 二氧化锰纳米片及其应用简介 |
5 课题的设计思路和意义 |
第二章 针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非洲绿猴肾细胞的核酸适配体的筛选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病毒和细胞 |
2.2 初始文库及引物 |
2.3 主要药品和试剂 |
2.4 主要仪器和耗材 |
2.5 试剂和缓冲溶液的配制 |
2.6 细胞培养 |
2.7 筛选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筛选所用细胞 |
3.2 正筛细胞培养条件的探究 |
3.3 正筛细胞完整性的鉴定 |
3.4 筛选初始DNA文库的鉴定 |
3.5 PCR扩增退火温度的优化 |
3.6 PCR2扩增循环轮数的优化 |
3.7 筛选条件的优化 |
3.8 高通量测序序列的确定 |
3.9 随机序列结构预测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二氧化锰纳米片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猪伪狂犬病病毒增殖影响的研究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病毒和细胞 |
2.2 主要药品和试剂 |
2.3 主要仪器和耗材 |
2.4 MnO_2纳米片的合成 |
2.5 MnO_2纳米片的表征 |
2.6 MTT法测定MnO_2 纳米片的细胞毒性 |
2.7 MnO_2 纳米片对PRV、PEDV增殖的影响 |
3 结果与分析 |
3.1 MnO_2纳米片的表征 |
3.2 MnO_2纳米片的细胞毒性试验 |
3.3 MnO_2纳米片的广谱抗病毒研究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研究生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猪消化道主要病毒性疫病mPCR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猪主要消化道类病毒概述 |
1.1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
1.1.1 PEDV病原学特征及基因组结构 |
1.1.2 PEDV编码蛋白 |
1.2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
1.2.1 TGEV病原学特征及基因组结构 |
1.2.2 TGEV编码蛋白 |
1.3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 |
1.3.1 PDCoV病原学特征及基因组结构 |
1.3.2 PDCoV编码蛋白 |
1.4 猪轮状病毒 |
1.4.1 PoRV病原学特征及基因组结构 |
1.4.2 PoRV编码蛋白 |
1.4.3 PoRV分群 |
2 猪消化道类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2.1 猪消化道病毒性疫病常规RT-PCR方法研究进展 |
2.1.1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常规RT-PCR方法研究进展 |
2.1.2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常规RT-PCR方法研究进展 |
2.1.3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常规RT-PCR方法研究进展 |
2.1.4 猪轮状病毒常规RT-PCR方法研究进展 |
2.2 猪消化道病毒性疫病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研究进展 |
2.2.1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研究进展 |
2.2.2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研究进展 |
2.2.3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研究进展 |
2.2.4 猪轮状病毒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研究进展 |
2.3 猪消化道病毒性疫病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方法研究进展 |
2.3.1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方法研究进展 |
2.3.2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方法研究进展 |
2.3.3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方法研究进展 |
2.3.4 猪轮状病毒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方法研究进展 |
2.4 猪消化道病毒性疫病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方法研究进展 |
2.4.1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方法研究进展 |
2.4.2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方法研究进展 |
2.4.3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方法研究进展 |
2.5 猪消化道病毒性疫病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2.5.1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2.5.2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2.5.3 猪轮状病毒因芯片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2.6 猪消化道病毒性疫病多重PCR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2.6.1 二重PCR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2.6.2 三重PCR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2.6.3 四重及以上PCR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PEDV、TGEV、PDCoV、PoRVA及 PoRVC单重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 |
1.1 病毒来源 |
1.2 病料来源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实验仪器 |
1.5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 方法 |
2.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2.2 病料的处理 |
2.3 病毒核酸的提取及cDNA模板的制备 |
2.4 病毒核酸的PCR扩增 |
2.5 PEDV、TGEV、PDCoV、PoRVA和PoRVC目的基因的鉴定 |
2.5.1 目的基因的回收纯化 |
2.5.2 目的基因与pMD19-T载体的连接 |
2.5.3 重组质粒的转化 |
2.5.4 重组质粒的抽提及鉴定 |
2.6 单一病毒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2.6.1 单一病毒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
2.6.2 单一病毒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
2.6.3 单一病毒PCR的敏感性试验 |
3 结果 |
3.1 PEDV、TGEV、PDCoV、PoRVA和PoRVC目的基因的鉴定 |
3.2 单一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3.2.1 单一病毒RT-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
3.2.2 单一病毒RT-PCR扩增结果 |
3.2.3 单一病毒的RT-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
3.2.4 单一病毒RT-PCR敏感性检测 |
3.3 单一RT-PCR检测方法对临床样本的检测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章 规模化猪场猪消化道主要病毒五重RT-PCR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研究 |
1 材料 |
1.1 模板来源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1.4 试验使用的主要溶液的配制 |
2 方法 |
2.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2.2 五重RT-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
2.2.1 五重RT-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
2.2.2 五重RT-PCR反应退火温度的优化 |
2.2.3 五重RT-PCR反应敏感性试验 |
2.2.4 五重RT-PCR反应特异性试验 |
2.2.5 五重RT-PCR反应特异性试验 |
2.2.6 五重RT-PCR试剂盒的组装 |
2.3 五重RT-PCR对临床病料的检测 |
3 结果 |
3.1 五重RT-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
3.1.1 五重RT-PCR最佳反应体系 |
3.1.2 五重RT-PCR退火温度的优化 |
3.1.3 五重RT-PCR反应敏感性试验 |
3.1.4 五重RT-PCR反应特异性试验 |
3.1.5 五重RT-PCR反应重复性试验 |
3.2 五重RT-PCR对临床病料的检测 |
4 猪消化道主要病毒五重RT-PCR试剂盒的组装 |
4.1 阳性对照的制备 |
4.2 阴性对照的制备 |
4.3 反应液的制备 |
4.4 试剂盒说明 |
5 讨论 |
6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发表的论文 |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
附录三 本文用到的部分英文缩写及含义说明 |
致谢 |
(10)一例猪流行性腹泻诊治和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一例猪流行性腹泻病例的具体情况 |
1.1 发病情况 |
1.2 临床症状 |
1.3 病例剖检 |
1.4 实验室诊断 |
2 诊治与预防 |
2.1 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治 |
2.2 猪流行性腹泻的预防 |
3 结语 |
四、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治(论文参考文献)
- [1]猪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的临床免疫效果评价[J]. 郑培,杜久斌,宁慧波,王遵宝,刘蒙蒙,王华龙,贺笋. 现代畜牧兽医, 2022(01)
- [2]规模猪场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治及综合防控措施[J]. 陈煜铭. 畜禽业, 2021(10)
- [3]猪病毒性腹泻的诊治[J]. 薛飞. 中国畜禽种业, 2021(06)
- [4]苦白石颗粒治疗仔猪白痢临床研究及安全性评价[D]. 陈志洪. 广西大学, 2021(12)
- [5]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遗传进化分析[D]. 鞠泳政.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2)
- [6]猪流行性腹泻诊断与防治[J]. 辛革顺.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2020(21)
- [7]一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与葡萄球菌混合感染病原学诊断[J]. 董彦威.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2020(17)
- [8]针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细胞的核酸适配体的筛选及二氧化锰纳米片抗病毒研究[D]. 雷晓雪.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9]猪消化道主要病毒性疫病mPCR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 郭倩妤. 贵州大学, 2020
- [10]一例猪流行性腹泻诊治和预防措施[J]. 冯伍华,占志鹏,姚亚新. 江西农业, 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