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尔盆地论文_黄少华,秦明宽,刘章月,东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海拉尔盆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海拉尔,盆地,贝尔,孔隙,乌尔,潜山,湖盆。

海拉尔盆地论文文献综述

黄少华,秦明宽,刘章月,东艳[1](2019)在《海拉尔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活动与砂岩铀成矿》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拉尔盆地为我国北方典型的北东向中新生代断陷群盆地,在构造特征和展布上都具有以下规律性(陈守田等,2005):第一,凹陷以箕状断陷为主,且由东向西表现为东断西超、西断东超与东断西超断陷交替出现,至西部则以双断断陷为主,断陷具有平行展布的规律,盆地整体具有向西倾滑特点;克鲁伦凹陷表现为西断东超型箕状断陷。嵯岗隆起东侧,赫尔洪德、红旗、新宝力格表现为西断东超的箕状断陷形态,乌尔逊凹陷表现为西断东超,贝尔凹陷表现为断坳的特点。巴彦山隆起上,莫达木吉凹陷为西断东超,乌(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2-13)

张蔚红,田宇迪,许文仟,杜欣睿[2](2019)在《海拉尔盆地贝尔地区烃源岩特征及潜力区》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油源对比确定海拉尔盆地南部贝尔凹陷不同区域主力烃源岩层,分析源岩有机质类型、丰度、成熟度,重点研究贝尔凹陷不同区域主力烃源岩的演化特征,结合包裹体测温技术,综合分析烃源岩对于成藏的作用机制,探讨其勘探方向和重点潜力区。研究显示,贝尔凹陷的油源在平面上具有不完全一致性,B13井区原油母质源于南屯组烃源岩,H8井区原油可能来自南屯组和铜钵庙组烃源岩的共同贡献。贝尔凹陷油气成藏期次主要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在伊敏组沉积晚期至青元岗组,烃源岩进入成熟阶段排烃注入;第二阶段在青元岗组沉积以来构造运动导致已形成的油气藏重新调整二次注入成藏。综合认为H8井北部、B13井区的西南部构造带及HC5井区东南部为重要的勘探潜力带。(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丛向元,项宇,郝兴国,邱晗,盖克学[3](2019)在《海拉尔盆地塔拉汗构造带断层解释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断层解释是构造解释的关键,其合理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构造成果的精度,是地震资料解释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断层解释过程中,我们采用相干体技术、可视化技术、相干数据体与地震数据体椅状图相结合等手段,充分利用叁维数据体的优势,并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剖面对比方法,最终建立清晰的断层发育模式,合理的断层组合方式,提高断层解释精度,确保断层解释准确、可信。(本文来源于《西部探矿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陈玉斌,王延志[4](2019)在《海拉尔盆地乌北地区CO_2气层解释评价方法及应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不同时期综合录井仪型号不同、检测性能差异,造成检测的CO_2气资料的质量和可类比性均较差,影响了对CO_2气层的识别与评价。为了改善这一状况,通过研制改进检测技术手段,提高CO_2气层采集资料质量,求取有效评价参数,建立CO_2气层识别与评价方法,使CO_2气层的识别与评价水平得到了实质性提高,从而提高CO_2气层录井解释符合率。(本文来源于《西部探矿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苏向光,孙贻铃[5](2019)在《浅析裂缝对潜山油藏油水分布的控制作用——以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油田布达特群潜山油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油田布达特群潜山油藏为例,通过裂缝平面分布特征、裂缝孔渗特征、开发井初期产能等方面分析,对苏德尔特潜山油藏裂缝发育特征与油水分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裂缝发育程度与潜山油藏储层含油性具有正相关性,裂缝的发育程度控制原油在圈闭内的运移与聚集,裂缝性储层纵向发育的非均质性决定了同一断块内不同井区油水界面的差异分布,裂缝在空间的不连通性造成断块内孤立分布的裂缝性储层发育区保存原有的地层水状态。分析裂缝对苏德尔特油田布达特群潜山油藏油水分布的作用,对于类似地质条件基岩潜山油藏评价及开发优化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石油地质与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李玲玲,刘剑营,王永超[6](2019)在《海拉尔盆地贝中次凹南屯组成岩作用及优质储层主控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屯组是贝中次凹重要的勘探层位,其储层中发育火山碎屑岩。运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及茜素红染色等技术方法,系统分析了贝中次凹南屯组的成岩作用特征及优质储层的主控因素。储层岩石类型包括凝灰岩、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和砂岩。储层经历了较强的成岩作用,综合分析有机质成熟度、黏土矿物组合和自生矿物组合等参数,将南屯组成岩阶段划分为中成岩A期。以影响储层物性的主控成岩作用及其强度将南屯组划分为压实相、胶结相和溶解相3种成岩相类型,其中溶解相对储集空间发育最有利。优质储层控制因素包括:①发育优势沉积相-扇叁角洲前缘;②溶解作用改善储集性能,包括长石、岩屑、方解石胶结物和凝灰质填隙物的溶解,其中凝灰质填隙物的溶解最为关键。(本文来源于《世界地质》期刊2019年03期)

蒙启安,吴海波,李军辉,刘赫,李跃[7](2019)在《陆相断陷湖盆斜坡区类型划分及油气富集规律——以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50多年的勘探开发,乌尔逊—贝尔凹陷己进入高勘探阶段,寻找大规模构造油气藏越来越难,赋存在斜坡区的构造—岩性油气藏逐渐成为勘探的重点。本次研究在凹陷整体研究解剖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型斜坡区的地质分异特征,根据斜坡产状、构造活动强度、供源强度、同沉积断裂组合样式将乌尔逊—贝尔凹陷斜坡区划分为6种类型,分别为:强供源高坡度顺向断阶型、强供源中坡度复合断阶型、强供源中坡度反向断阶型、弱供源低坡度顺向断阶型、弱供源低坡度反向断阶型和弱供源中坡度顺向断阶型,不同类型的斜坡具有不同的控砂机制和成藏特征。物源供应强度和斜坡倾角控制着沉积体系的发育类型,同沉积断裂与沟谷的组合方式控制着沉积体系的展布特征;断裂—砂体—烃源岩的时空配置决定着主要发育的油藏类型。经勘探实践,在乌尔逊—贝尔凹陷贝西南、乌东南和乌北斜坡均获重大发现,证实了斜坡区是陆相断陷湖盆内油气预探与规模增储的主要突破方向。(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期刊2019年05期)

张晓东,李敬生,侯艳平,彭威,张海军[8](2019)在《海拉尔盆地红旗凹陷构造演化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红旗凹陷的构造、断裂、烃源岩演化、油气成藏等特征基础上,通过恢复凹陷各期的盆地原型,认为红旗凹陷在形成与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构造变革作用,相对于原型盆地,现今残余盆地构造格局发生较大的变化。研究认为:红旗凹陷沉积中心和沉降中心的变化表现为"跷跷板"式演化,即塔木兰沟组—南屯组沉积时期表现为东深西浅的格局,南屯组末期的构造改造使盆地沉降中心向西偏移,大磨拐河组—伊敏组沉积时期表现为西深东浅的格局,伊敏末期凹陷整体抬升,东部剥蚀严重,整体表现为西深东浅的格局定型;铜钵庙组—南屯组是红旗凹陷主要的生油层和储集层发育层段,红旗凹陷的盆地原型不仅控制了烃源岩的形成和演化,还对油气成藏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期刊2019年05期)

王成,张安达[9](2019)在《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储层特征及其孔隙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大磨拐河组和南屯组储层岩性多样、孔隙成因复杂,导致相近深度下储层物性的巨大差异和孔隙演化过程的复杂化。以储层岩心薄片、铸体薄片、CT扫描和压汞测试等储层微观特征分析资料为基础,系统开展了储层岩性特征、物性特征、成岩阶段、孔隙结构、孔隙成因、孔隙演化与储层致密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岩性具有岩屑和杂基含量高、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较低的特点,孔隙类型可分为原生、次生孔隙两大类,共8种类型;成岩阶段处于早成岩阶段B期—中成岩阶段B期;埋深超过2 400 m后原生孔隙度降低至10%以下,储层呈现致密化状态;在埋深为1 000~1 800 m和2 300~2 800 m处储层存在相对高孔渗带,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明显增多,最高比例可达到80%,孔隙喉道一般为细喉,储层以Ⅱ级孔隙结构为主,为致密储层中的次生溶孔"甜点段"。(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期刊2019年05期)

龚永杰,陈方举,邓海,张红星[10](2019)在《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乌32井烃源岩评价及油源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乌32井南二段和南一段所钻遇4套暗色泥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进行了评价,并对大二段、南二段和南一段3个含油砂岩抽提物的油气来源进行了分析。烃源岩评价结果表明,乌32井南屯组共发育3套好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Ⅱ1型和Ⅱ2型,南二段烃源岩处于生油高峰,南一段烃源岩已达到生裂解气阶段。油源对比证实,该井不同层段油气来自不同烃源岩,大二段原油来自南二段下部烃源岩,南二段原油来自南二段上部烃源岩,南一段原油来自南一段下部烃源岩。乌尔逊凹陷南部洼槽区具有形成大规模油气藏的潜力。(本文来源于《西部探矿工程》期刊2019年09期)

海拉尔盆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油源对比确定海拉尔盆地南部贝尔凹陷不同区域主力烃源岩层,分析源岩有机质类型、丰度、成熟度,重点研究贝尔凹陷不同区域主力烃源岩的演化特征,结合包裹体测温技术,综合分析烃源岩对于成藏的作用机制,探讨其勘探方向和重点潜力区。研究显示,贝尔凹陷的油源在平面上具有不完全一致性,B13井区原油母质源于南屯组烃源岩,H8井区原油可能来自南屯组和铜钵庙组烃源岩的共同贡献。贝尔凹陷油气成藏期次主要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在伊敏组沉积晚期至青元岗组,烃源岩进入成熟阶段排烃注入;第二阶段在青元岗组沉积以来构造运动导致已形成的油气藏重新调整二次注入成藏。综合认为H8井北部、B13井区的西南部构造带及HC5井区东南部为重要的勘探潜力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拉尔盆地论文参考文献

[1].黄少华,秦明宽,刘章月,东艳.海拉尔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活动与砂岩铀成矿[C].第九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19

[2].张蔚红,田宇迪,许文仟,杜欣睿.海拉尔盆地贝尔地区烃源岩特征及潜力区[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丛向元,项宇,郝兴国,邱晗,盖克学.海拉尔盆地塔拉汗构造带断层解释方法[J].西部探矿工程.2019

[4].陈玉斌,王延志.海拉尔盆地乌北地区CO_2气层解释评价方法及应用效果[J].西部探矿工程.2019

[5].苏向光,孙贻铃.浅析裂缝对潜山油藏油水分布的控制作用——以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油田布达特群潜山油藏为例[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9

[6].李玲玲,刘剑营,王永超.海拉尔盆地贝中次凹南屯组成岩作用及优质储层主控因素[J].世界地质.2019

[7].蒙启安,吴海波,李军辉,刘赫,李跃.陆相断陷湖盆斜坡区类型划分及油气富集规律——以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为例[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9

[8].张晓东,李敬生,侯艳平,彭威,张海军.海拉尔盆地红旗凹陷构造演化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9

[9].王成,张安达.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储层特征及其孔隙演化[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9

[10].龚永杰,陈方举,邓海,张红星.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乌32井烃源岩评价及油源对比[J].西部探矿工程.2019

论文知识图

浅湖沉积体系沉积序列(陈旗zk10-4)一1海拉尔盆地及其邻区区域断裂分...声波时差-钍交会图深侧向电阻率-自然电位交会图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铜...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铜...

标签:;  ;  ;  ;  ;  ;  ;  

海拉尔盆地论文_黄少华,秦明宽,刘章月,东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