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锁控电话电路及故障排除(论文文献综述)
郭强[1](2018)在《基于RFID的医疗耗材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医疗耗材行业的不断发展,耗材种类和数量的持续增加给耗材管理带来很大挑战。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化识别技术,本文将RFID技术应用到医疗耗材的管理上,实现了医疗耗材的自动化管理,避免了耗材丢失、耗材错拿等情况发生。医疗耗材管理系统包括RFID系统、终端管控系统和服务管理系统。RFID系统负责采集和识别电子标签,通过多天线布局和优化盘点时间等方法,改善了标签漏读、标签多读和数据冗余等问题,提高了识别速度和准确率。终端管控系统具有身份认证、人机交互、锁控、网络通信和数据存储等功能,硬件以32位ARM处理器为核心搭建最小系统,软件利用μC/OS-Ⅱ操作系统,完成驱动程序、任务调度和人机交互等工作。服务管理系统是连接终端管控系统和RFID系统的枢纽,采用IO多路复用模型,提高了服务器的并发性能,利用线程池技术对RFID数据进行解析,解析过程包括冗余数据筛选和存取结果计算。测试分为模块化测试和系统级联调,模块化测试验证了各个子模块的功能,系统级联调进一步优化人机交互流程及系统稳定性,经测试医疗耗材管理系统能够实现耗材的自动化管理。
霍慧新[2](2013)在《上海电话事业研究(1882-1949)》文中提出近代电话事业始于上海,源于租界。上海电话事业的管理和发展在近代中国公用事业发展史上占据独特地位。近代上海电话事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清末、北洋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具有华租两种截然不同的经营模式。此种格局的形成,直接源于近代上海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与国家电信政策、社会通讯需求等密切相关。随着工商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的交流、人际交往的互动,人们迫切需要便捷高效的通讯工具,以此来传递商情、交换信息和交流感情。电话通讯技术的诞生和推广,客观上为其创造了可能。开埠以后,上海首开风气之先,率先引进电话,在租界外商的推动下,电话事业步入正轨。在近代各项国家法律和政府政策中,电话等电信业被作为一项不可动摇的“国权”被固定。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国有”意味着中央直接经营管理、严格杜绝外人染指。但现实情况是,近代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形成了部管、商办、省办、市营等多样化的经营格局;租界的存在,也使包括电话在内的公用事业不得不任由外商经营。在此背景下,中央与地方、交通部与商人、民国政府与公共租界工部局等围绕上海电话局、淞阳电话公司、越界电话等管理权属分配问题,产生诸多交涉。在此过程中,博弈双方均以法律条文和保障民用为护符,极力维护自身管理地位和相关权力。经过长期整理,上海电话局仍归诸交通部管理经营,原商办淞阳电话公司收归部办,越界电话则在专营权形式下适度保证了“主权”和“民用”的平衡。电话业的具体经营和管理,受到权力划分、角色定位、管理理念、社会局势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地理和社会环境中,华租两界电话事业具有各自独特的发展路径。华界上海电话局先后由清末邮传部和民国交通部直接管理和经营,较多地受到清末官僚习气、北洋时期权力分散等人事因素的影响,局务发展颇受局促,江浙地区频繁战事的发生更增添了此种难度。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商业化”运营理念之下,交通部和上海电话局进行了管理事权的梳理,局务整顿的开展和稽核制度的完善,上海市政府管理角色亦随之调试,客观上使中央和地方形成一股促进业务大力发展的合力。然而此种发展后被抗日战争的爆发打断。租界电话事业发展环境较为安稳,较少受到战火和人事等不定因素的影响。现代公司企业经营模式的引进,较好地解决了电话事业作为一种公用事业前期投资大、后期改良费用高的问题。公司现代化管理团队的形成,有利于保证决策科学化;与国外公司的紧密关系则使机件设备供应有一定保障。在公司大量广告和推销活动之下,电话业务得到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租界市政当局特许经营权的规制,使外商公司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受到保证服务质量和限制租费收取的制约。战后电话业的发展,主要围绕着整顿和规划进行,中美合资公司构想的提出,是上海市政府对统一市内电话制度的一种新探索。作为一种公用事业,电话事业的发展和规划,必然以用户的需求为转移。电话用户在履行一定的租费义务和机件保护责任外,对话费额度的高低、话务质量的优劣以及经营主体的选择等问题,均具有一定的发言权。近代上海电话用户群体,为维护自身权益,积极奔走于市政当局和电话经营者之间,对电话事业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华租电话公用事业长时期的各自为政,不同的发展轨迹、迥异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以及相异的工商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政治环境,导致了两界电话事业发展的水平悬殊。总体上,上海电话局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取得了局所筹建、线路发展、话机安装、服务质量的较大进步;租界电话公司则一直保持了平稳且快速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孤岛时期,受租界畸形繁荣的影响,上海电话公司的安装户数得到飞速增长。另一方面,两界财务状况均面临不同程度的困境。战后用户需求的激增,更加剧了经营者的财务困难和服务难度。无论如何,客观上,近代上海电话事业的发展,适应了城市发展、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需求,对工商贸易、市民生活、城市消防等产生深远影响。近代上海商民对电话的使用,改变了城市时空布局,在有形的空间之外,构建了一个更为便捷舒适的无形时空。更直接地,它改变了城市居民的经济市场沟通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和警报传达方式;便捷了商务信息的沟通,缩短了货物周转和销售周期,加快了生产要素流通,促进了商业发展;在民众生活方面,满足了日常人际交往需要,有助于保障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塑造了新式女性形象,城市社会生活呈现出全新的形态。在某种程度上,近代上海电话事业的管理和发展,代表了中国城市公用事业的发展路径探索。华租两种不同的电话事业运营模式及其调试,均是公用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兼顾成本控制和保证民用,试图缓解效率和公平、社会收益和经济收益两对矛盾,以达到收益最大化的过程。
张文[3](2013)在《数字化光伏并网系统的逆变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能源问题日益严重,各国正在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国内出台了各项政策鼓励支持太阳能的开发,其中光伏并网发电逐渐受到了青睐。光伏并网系统的核心部件一并网逆变器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文以数字化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光伏逆变控制技术环节进行深入研究,开发了基于DSP控制的单相两级式非隔离型/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首先介绍了光伏并网发电的背景及发展,分析了光伏逆变器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基于DSP+ARM双核的数字化控制的并网光伏逆变技术研究,进行了系统主电路及其主要元件参数设计、信号调理电路及辅助电源等设计,在该系统中通过DC/DC (Boost或移相全桥)把太卩n能电池板输出的直流电转换为约400V直流电,再经过DC/AC (全桥逆变)为正弦交流电,以单位功率因数馈入电网并与其保持同频同相,通过仿真及实验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多于两级的变换器级联必须确保其稳定性和动态性等性能,两级式光伏并网逆变器也是如此。本文以EMI滤波器和DC/DC级级联为例,从噪声抑制的观点介绍了EMI滤波器及其应用在峰值电流模式控制下DC/DC级(以Boost转换器为例)如何避免系统性能退化和不稳定。利用状态空间平均法,构造了Boost转换器的小信号模型,设计了使转换器具有4kHz的控制带宽和约°52.6的相位裕度的PI控制器,建立了仿真模型。基于Matlab平台上设计的EMI滤波器达到欧盟标准规定的噪声抑制,同时保持了与Boost转换器级联后的稳定性和动态性。变换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构建级联系统的核心问题,对此提出了图形化阻抗比判据结合奈奎斯特稳定判据来评估级联系统的稳定性,对闭环转换器进行仿真和建模。仿真和实验结果证明了与Boost级联的EMI滤波器不仅能抑制噪声电流,获得一个符合欧盟标准可接受的水平,而且保持了两级级联系统的稳定和动态性,从而提供了一个可应用于两级式光伏逆变器的DC/DC级的无缝解决方案,也为其他级之间的级联提供了稳定性判定的参考。为将太阳能电池板输出的直流电输送到电网上,需要通过并网逆变器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控制逆变器的输出电流与电网电压同频同相,以单位功率因数向电网馈电。本文提出了采用电流跟踪控制、电网电压前馈控制和双闭环并网控制的策略,其中双闭环的外电压环为采用PI恒压控制逆变前直流侧稳压,分析比较了准比例谐振调节和PI调节两种电流内环的输出外特性,根据仿真结果电流内环采用准比例谐振控制实现并网电流的无静态误差控制,并减小电网频率偏移对并网电流的影响。电网电压前馈可消除电网电压畸变或波动造成的并网电流畸变,从而提高了光伏并网的电能质量和抗干扰能力。对控制系统进行建模分析,给出环路相关参数设计过程,利用DSP数字锁相环来实现输出电流与网压同频同相,建立逆变器的单相并网仿真模型,仿真得到输出正弦电流波形良好,且针对实际电网电压有可能出现的畸变、突变和光伏阵列功率变化等情况,进行抗干扰测试。在实验样机上,用DSP编程来实现数字化控制,基于该并网控制策略的光伏逆变器能高功率因数向电网馈电,动态响应快,鲁棒性强,跟踪精度高,并网电流的THD小(3%),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控制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最后针对目前光伏并网发电时的不稳定及电能质量控制等问题,研究了并网光伏发电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分析了新型的变步长+扰动观察法作为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并通过设计实验进行了检验,表明设计的MPPT算法实现了最大功率点的快速稳定跟踪。详细分析了孤岛检测方法的工作原理,提出了一种过/欠压、过/欠频的被动式孤岛检测、主动式移频和主动式移相孤岛检测三种方法相结合的反孤岛效应方案,使用DSP进行数字控制使得逆变器孤岛检测的实现大大简化,完成了基于DSP控制的孤岛保护电路和软件设计,实验结果表明,该孤岛检测方案快速可靠,检测所需时间远小于国际标准所规定的最大检测时间,检测盲区非常小。基于以上理论分析及研究,设计了1500W非隔离型和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实验样机,搭建并网测试实验平台,给出了系统在CCS开发环境下的软件开发过程,进行了直流分量检测和EMC试验,取得了符合国际标准认证的实验结果,大量有效的测试数据验证了本文理论分析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顾博[4](2013)在《基于SOA的电力通信网运行方式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电力通信网运行方式的高效管理对于保障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经济、稳定地运行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电力通信网运行方式种类繁多,开发专用的电力通信网运行方式管理系统能够科学地、有效地管理通信运行方式信息。本体模型是一种能够反映客观世界本质的建模方法,它能够对方式信息之间的逻辑关联提供良好的支持。本研究首先根据管理现状,对电力通信运行方式管理系统进行了优化。对其中主要的历史数据查询服务、基础数据服务、方式拟制服务等三个系统功能模块进行了需求性分析,设计了基于SOA架构的服务结构并编程实现。然后根据实际中遇到管理系统对的方式逻辑关联支持不足的问题,对通信运行方式包含的物理资源、逻辑资源以及方式之间逻辑关联信息进行了细致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基于本体的管理信息模型的相关理论,建立了一套基于本体通信运行方式管理信息模型。该管理信息模型不仅能实现方式通信资源连接信息的管理,还能够还原电力通信网运行方式的之间逻辑关联信息,使信息管理更加规范,进而提高电力通信网运行方式的管理效率。最后,本文通过实例对建立的本体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对比分析了基于图表、基于管理系统以及基于本体的方式管理方法的优缺点。
李文言[5](2007)在《基于CAN总线的汽车中央门锁控制系统设计与故障诊断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汽车的日益发展,汽车电子设备不断增加,进而带来汽车综合控制系统中大量的控制信号需实时交换的问题,传统线束已远远不能满足这种要求,汽车局域网应运而生。本文从研究汽车局域网入手,主要研究了国内外汽车控制器局域网的发展与现状,对当今国际汽车行业中应用最广的CAN总线原理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吸收。并在研究中设计了采用CAN总线控制的门锁控制系统,制定了一套相应的可靠运行的协议。通过试验验证,本研究门锁控制系统只需要两根信号线就可以实现数据的传输,使得传输线束大大简化,可靠性得到了提高,有效节约了线束安装空间和系统成本。用故障树分析法诊断中央门锁故障,以中央门锁的典型故障为例,建立故障树,采用Fussed法求最小割集来进行故障定性分析。本文的研究,可以作为CAN总线在汽车上应用的有益探索,对实现汽车信息化提高汽车总线系统故障诊断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张枫[6](2007)在《基于非相似实时操作系统的双机容错软件及同步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航空发动机性能的不断提高,控制系统越来越复杂,作为其核心的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FADEC)系统的可靠性设计也越来越重要。本文运用了软件可靠性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对传统的FADEC软件系统进行了重新的研究设计,并以此为基础,搭建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双冗余通道的嵌入式FADEC电子控制器模拟试验系统。该系统中的硬件平台采用相似余度技术来构建,软件层采用非相似余度技术构建控制系统。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中的运行,验证了这种改进的系统在实际工程中是完全可行的。 本文对容错计算机的软件系统框架进行了设计,具体讨论了软件系统的余度管理技术,对若干模块进行了分析和设计。由于本系统采用了双冗余通道的结构,因此,两个通道间的双机同步问题是一个重点。本论文就余度管理中的双机同步模块进行探讨和研究,提出了适合本系统的同步算法。
杨军,徐辉,穆学仁[7](2006)在《“机车神医”的火热情怀》文中研究表明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也没有催人泪下的动人事迹。他用火热的胸怀、辛勤的汗水传递着一名普通火车司机的情与爱,用过硬的技术本领和执着的追求拉动着铁路安全运输生产的“平安之舟”,成为一名身怀绝技的“大车”。他就是全路优秀?
阿明[8](2001)在《如何检修无图电话机》文中研究指明
梅殿新[9](2000)在《锁控电话电路故障浅析》文中研究指明 电话机上的“锁控装置”常为一种触发器结构。下面就P/T兼容锁控电路工作原理及常见故障排除方法介绍如下: 一、工作原理 电路如图。CD4013B是一种双D型触发器,其工作电压范围为3-18V。CP端是脉冲计数输入端,S为数据输入端。当S端为“1”时,触发器置“1”状态,即Q端为“1”,Q非为“0”。R端为置“0”端,当R置“1”
常耕[10](2000)在《浅析锁控电话电路及故障排除》文中研究说明 目前,一些单位由于电话费用居高不下,为了节省办公费用,减少电话费用支出,同时,也为了便于管理,有效地控制无权用户拨打长途电话,往往在电话机上加装了“锁控装置”,当有权用户打长途电话时,只要用专用钥匙打开锁控装置,即可打长途电话。下面就P/T兼容锁控电路工作原理及常见故障排除方法介绍如下: 一、工作原理电路如图1所示。CD4013B是一种双D型触发
二、浅析锁控电话电路及故障排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锁控电话电路及故障排除(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RFID的医疗耗材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医疗耗材管理现状 |
1.2.2 RFID技术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框架及RFID系统应用 |
2.1 系统总体框架 |
2.2 RFID系统概述 |
2.2.1 EPC系统 |
2.2.2 RFID系统构成及分类 |
2.2.3 RFID基本原理 |
2.2.4 RFID现有标准 |
2.3 RFID系统应用 |
2.3.1 需求分析及选型 |
2.3.2 拟解决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终端管控系统设计 |
3.1 终端管控系统硬件设计 |
3.1.1 硬件总体方案 |
3.1.2 硬件设计与实现 |
3.2 终端管控系统软件设计 |
3.2.1 开发环境及实时操作系统 |
3.2.2 终端管控系统功能分析 |
3.2.3 终端管控系统软件流程 |
3.2.4 终端管控系统软件具体实现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服务管理系统设计 |
4.1 需求分析 |
4.2 总体设计 |
4.2.1 服务管理系统整体架构 |
4.2.2 开发环境介绍 |
4.3 具体实现 |
4.3.1 网络管理子系统 |
4.3.2 RFID数据解析子系统 |
4.3.3 数据库、日志子系统 |
4.3.4 线程管理子系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RFID系统测试 |
5.2 终端管控系统测试 |
5.2.1 测试工具 |
5.2.2 电路板测试 |
5.3 服务管理系统测试 |
5.3.1 客户端连接及数据通信 |
5.3.2 并发测试 |
5.3.3 稳定性测试 |
5.4 医疗耗材管理系统联调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终端管控系统电路原理图 |
附录2: 终端管控系统印刷电路板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2)上海电话事业研究(1882-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德律风的舶来:近代上海电话事业的产生 |
第一节 近代上海电话事业兴起的背景 |
一、近代城市发展和都市信息需求 |
二、电话通讯技术的起源和推广 |
三、最早接触电话的中国外交官 |
第二节 近代上海电话事业的总体概况 |
一、电话传入和近代上海民众的反应 |
二、电话经营单位的嬗变 |
三、电话制式的发展和改良 |
第二章 电话管理权属的演进:国权与民利的双重博弈 |
第一节 近代电话国有政策的确定 |
一、电话国有政策的制定 |
二、地方电话经营之变通 |
三、近代以来电话经营格局 |
第二节 部办上海电话局归属权之争 |
一、上海电话市营问题的产生 |
二、市府与交通部电话管理权之争 |
第三节 商办淞阳电话公司收归国有交涉 |
一、电话国有与商办利弊的讨论 |
二、淞阳电话公司的成立与经营 |
三、淞阳电话公司收归部办风波 |
第四节 越界电话管理权的维护 |
一、越界电话的产生和发展 |
二、1930年前暂时放任越界电话政策 |
三、1930年代电话临时合约的交涉 |
第三章 电话运营模式的变迁:经营与管理的艰难进程 |
第一节 华界电话局之经营管理变迁 |
一、清末业务发展的最初状况 |
二、北洋时期之权力分散格局 |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协力发展 |
第二节 租界电话事业之经营管理 |
一、公司企业发展模式 |
二、工部局之特许规制 |
第三节 战后上海电话事业的整顿和规划 |
一、日伪时期电话业的畸形发展 |
二、战后市政府的电话整理努力 |
第四章 电话使用权益的保障:质量与价格的不同考量 |
第一节 电话用户之义务与责任 |
一、电话租费担负 |
二、设施维护责任 |
第二节 用户团体的产生和发展 |
一、电话用户团体的萌生 |
二、电话用户团体的发展 |
三、组织形式及经费状况 |
第三节 力争租界电话主权运动 |
一、收回电话主权的动议 |
二、力争电话主权的努力 |
第四节 反对加价与按次收费运动的展开 |
一、1925年反对加价和改制收费 |
二、1935至1936年反对加价和改制收费 |
第五章 电话事业的发展及其影响:电话与近代上海社会 |
第一节 近代上海电话事业的发展成就 |
一、上海电话局之建设成绩 |
二、租界电话公司经营成果 |
第二节 城市商民的电话使用及其影响 |
一、电话通讯与近代上海工商贸易 |
二、电话通讯与近代上海市民生活 |
三、电话通讯与近代上海城市消防 |
结论:近代城市公用事业管理与发展 |
一、三大影响因素 |
二、两条实现路径 |
三、一种模式探讨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后记 |
(3)数字化光伏并网系统的逆变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课题相关内容的研究状况 |
1.2.1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级联问题研究状况 |
1.2.2 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的研究状况 |
1.2.3 逆变器并网控制技术的研究状况 |
1.2.4 防孤岛效应方法的研究状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两级式并网光伏逆变器 |
2.1 引言 |
2.2 输入源-光伏电池特性 |
2.3 非隔离型光伏逆变器的 DC/DC 电路 |
2.3.1 光伏阵列直流侧滤波电路 |
2.3.2 功率解耦电容设计 |
2.3.3 Boost 及驱动电路 |
2.3.4 Boost 大信号仿真 |
2.3.5 CF-Boost 小信号模型 |
2.4 隔离型光伏逆变器的 DC/DC 电路 |
2.4.1 移相全桥电路 |
2.4.2 驱动电路 |
2.5 光伏逆变器的 DC/AC 电路 |
2.5.1 SPWM 逆变控制 |
2.5.2 IGBT 驱动电路 |
2.6 光伏逆变器的辅助供电 |
2.7 光伏逆变器的采样及保护电路 |
2.7.1 光伏阵列的采样电路 |
2.7.2 输出电流与电网电压检测电路 |
2.7.3 逆变前直流母线电压检测与保护电路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逆变器的 DC/DC 级与 EMI 滤波器的级联 |
3.1 引言 |
3.2 PCM 控制 BOOST转换器建模 |
3.3 级联系统设计与仿真 |
3.3.1 Boost 输出动态特性 |
3.3.2 PI 控制器 |
3.3.3 EMI 输入滤波器 |
3.4 级联系统稳定性判定 |
3.5 仿真和实验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光伏逆变器的并网策略及反孤岛效应 |
4.1 引言 |
4.2 光伏并网控制策略 |
4.3 光伏并网控制系统 |
4.4 DSP 数字锁相实现 |
4.5 光伏并网仿真与实验结果 |
4.5.1 仿真结果 |
4.5.2 实验结果 |
4.6 光伏逆变器的孤岛效应 |
4.6.1 孤岛效应 |
4.6.2 孤岛检测标准 |
4.7 光伏逆变器的孤岛检测方法 |
4.7.1 过/欠压与过/欠频孤岛检测 |
4.7.2 主动移频式孤岛检测 |
4.7.3 主动移相式孤岛检测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设计与分析 |
5.1 引言 |
5.2 隔离型/非隔离型逆变器样机 |
5.3 光伏逆变器的系统软件 |
5.3.1 系统启动 |
5.3.2 主程序 |
5.3.3 MPPT 控制子程序 |
5.3.4 孤岛检测子程序 |
5.3.5 直流分量检测子程序 |
5.3.6 ARM 控制软件 |
5.4 MPPT 试验 |
5.5 光伏并网试验 |
5.6 功率因数试验 |
5.7 孤岛检测测试 |
5.8 逆变器 EMC 测试 |
5.9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基于SOA的电力通信网运行方式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力系统通信资源管理系统应用现状 |
1.2.2 通信管理信息建模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方式管理系统和管理信息模型 |
2.1 电力通信方式管理 |
2.2 基于 SOA 的方式管理系统 |
2.2.1 SOA 架构概念 |
2.2.2 实现 SOA 架构的方法 |
2.2.3 方式管理系统结构 |
2.3 管理信息模型 |
2.3.1 本体建模 |
2.3.2 构建本体论步骤 |
2.3.3 本体模型在网络管理中的应用及优势 |
2.3.4 构建本体模型的平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管理系统功能的优化 |
3.1 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
3.2 流程管理服务需求与完善 |
3.2.1 流程管理需求分析 |
3.2.2 管理流程完善 |
3.3 基础信息服务需求与完善 |
3.3.1 基础信息服务需求分析 |
3.3.2 基础信息服务设计与完善 |
3.4 方式拟制服务需求与完善 |
3.4.1 基于中间件的方式拟制需求分析 |
3.4.2 方式拟制服务设计与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本体的电力通信运行方式模型 |
4.1 电力通信运行方式信息 |
4.1.1 方式信息内容 |
4.1.2 通信方式管理信息建模方法 |
4.2 基于本体的电力通信运行方式建模 |
4.2.1 确定本体模型的领域 |
4.2.2 确定通信方式的概念 |
4.2.3 确定通信方式的对象属性 |
4.2.4 确定通信方式的数据属性 |
4.2.5 按照方式构建模型 |
4.3 实例验证 |
4.3.1 实例说明 |
4.3.2 三种不同方式管理方法对故障方式排查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下阶段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5)基于CAN总线的汽车中央门锁控制系统设计与故障诊断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车载网络技术概述 |
2.1 车载网络技术的应用 |
2.1.1 动力系统 |
2.1.2 车身系统 |
2.1.3 安全系统 |
2.1.4 信息系统 |
2.2 车载网络技术的优势 |
2.3 车载网络的拓扑结构 |
2.4 汽车网络的分类及其主流协议介绍 |
第三章 汽车局域网 CAN 总线的原理研究 |
3.1 CAN 的性能特点 |
3.2 CAN 协议 |
3.3 CAN 协议网络分层模型 |
3.4 CAN 协议的报文传送及其帧结构 |
3.4.1 逻辑电平定义 |
3.4.2 CAN 报文的帧类型 |
3.4.3 CAN 报文的帧格式 |
3.5 位定时与位同步 |
3.6 总线访问及仲裁技术 |
3.7 CAN 总线的通信错误及其处理 |
3.7.1 错误类型 |
3.7.2 错误状态界定 |
第四章 CAN 总线系统的节点设计 |
4.1 CAN 协议支持器件 |
4.1.1 P87C591简介 |
4.2 CAN 总线节点的硬件设计 |
4.3 CAN 总线节点的软件设计 |
4.3.1 初始化 |
4.3.2 发送 |
4.3.3 接收 |
第五章 车身控制器局域网络设计 |
5.1 车身控制器局域网总体设计描述 |
5.2 中央控制门锁的工作原理 |
5.3 中央控制门锁的车身控制器局域网络的硬件设计 |
5.3.1 主控制器模块 |
5.3.2 节点控制器 |
5.3.3 电源模块 |
5.4 车身控制器局域网络门锁的软件设计 |
5.5 门锁控制系统 CAN 网络应用层协议 |
第六章 CAN 总线控制中央门锁的试验 |
6.1 CANstarter-I 开发套件 |
6.2 CAN 总线节点设计试验 |
6.2.1 CAN 初始化子程序 |
6.2.2 CAN 发送子程序 |
6.2.3 CAN 接收子程序 |
6.3 车上实验 |
第七章 CAN 总线控制的中央门锁故障诊断研究 |
7.1 故障树分析法 |
7.2 用 FTA 法分析 CAN 总线控制的中央门锁故障 |
7.2.1 CAN 总线控制的中央门锁故障类型 |
7.2.2 CAN 总线控制中央门锁故障树建立与分析 |
7.3 利用汽车故障自诊断技术验证 FTA 法 |
7.3.1 汽车故障自诊断装置 |
7.3.2 CAN 总线控制的中央门锁故障树分析示例 |
7.4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6)基于非相似实时操作系统的双机容错软件及同步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容错计算机系统的特点 |
§1.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2.1 相似余度与非相似余度的概念 |
§1.2.2 系统的构建 |
§1.3 非相似余度容错软件技术 |
§1.4 论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二模容错计算机控制系统可靠性分析 |
§2.1 双机容错系统硬件相似冗余开发系统结构设计 |
§2.2 非相似软件系统的实时操作系统选择 |
§2.2.1 RTOS与通用操作系统的区别 |
§2.2.2 μC/OS-Ⅱ嵌入式操作系统 |
§2.2.3 VxWorks嵌入式操作系统 |
§2.2.4 实时嵌入式软件需求分析 |
§2.3 双机容错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
第三章 容错软件的整体框架 |
§3.1 容错软件的介绍 |
§3.1.1 容错软件的定义 |
§3.1.2 实现容错软件的有关技术 |
§3.2 容错软件的组成 |
第四章 余度管理 |
§4.1 通道间数据传输问题 |
§4.1.1 RS422串口标准 |
§4.1.2 串口通信 |
§4.2 故障检测 |
§4.2.1 系统故障的基本类型 |
§4.2.2 故障检测与诊断的基本方法 |
§4.2.3 数据的监控和表决 |
§4.3 故障记录 |
§4.4 计算机自检测(BIT) |
第五章 双机同步问题 |
§5.1 双机同步 |
§5.2 时钟同步 |
§5.2.1 关于时钟同步 |
§5.2.2 时钟同步算法的实现 |
§5.3 任务级时钟同步 |
§5.3.1 基于同步点的双机同步 |
§5.3.2 基于存储器的双机同步 |
§5.3.3 基于系统调用的任务级同步 |
§5.4 本系统的双机同步 |
第六章 结论 |
§6.1 工作总结 |
§6.2 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论文发表情况 |
四、浅析锁控电话电路及故障排除(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RFID的医疗耗材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D]. 郭强. 合肥工业大学, 2018(02)
- [2]上海电话事业研究(1882-1949)[D]. 霍慧新.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6)
- [3]数字化光伏并网系统的逆变技术研究[D]. 张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13(11)
- [4]基于SOA的电力通信网运行方式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顾博. 华北电力大学, 2013(S2)
- [5]基于CAN总线的汽车中央门锁控制系统设计与故障诊断技术研究[D]. 李文言.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3)
- [6]基于非相似实时操作系统的双机容错软件及同步问题的研究[D]. 张枫. 西北工业大学, 2007(01)
- [7]“机车神医”的火热情怀[N]. 杨军,徐辉,穆学仁. 人民铁道, 2006
- [8]如何检修无图电话机[J]. 阿明. 现代通信, 2001(05)
- [9]锁控电话电路故障浅析[J]. 梅殿新. 家用电器, 2000(10)
- [10]浅析锁控电话电路及故障排除[J]. 常耕. 家电检修技术, 2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