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海鹏[1]2004年在《新创高新技术企业要素的信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业投资资本与新创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不对称信息,会给资本的投资决策、管理控制带来巨大的危害。只有让资本方拥有更多信息,才可能预先防止或杜绝不对称信息带来的危害。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加深资本对高新技术企业要素的认识,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 论文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叁个方面:1)新创高新技术企业要素信息的调查分析;2)新创高新技术企业要素的研究;3)相关措施建议的研究。 论文在方法上是采取理论与实证并举。 理论研究1)从哲学层次探询把握信息的概念,以自然科学、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2)探询基础理论在创投领域的应用,如将传统经济理论和现代行为经济学理论结合,用于研究技术型企业家;3)提出新的分析构架:借鉴数理手段,对中国人际关系进行模型分析;以技术进步演进规律为基础,提供技术选择的新战略。 论文采集了全新的数据作为研究的基础,1)通过直接的数据采集,分析新创高新技术企业要素的信息情况,并对投资过程中的信息噪音和人际关系加以分析研究;2)以历史数据为依托,提出创业投资的行业组合理念。 论文在以下几处略有推进: 在理论上,1)首次将数理模型运用于中国的人际关系作用分析。提出一个分析中国人际关系的基本框架;2)推进了期望理论的运用,引入多期分析,拓展了期望理论在创投领域的运用,并指出技术型企业家的行为理性比一般企业家的理性程度高,其经济行为会有别于一般的企业家。 在实用方面,论文旨在帮助资本梳理分析的框架,从哲学中明晰信息的含义,旨在让资本从企业的关键要素去挖掘可以为资本决策受用的信息;研究分析新创企业要素信息的数据,是为资本的决策提供一个分析的基础;对技术型企业家的分析丰富了资本关于高新技术创业者人群的特征认识;对技术选择方向、技术回报的分析,为资本对技术的选择提供了一个有建设意义的思考方向,指出应如何调整投资的组合,增值资本。
张鹏[2]2009年在《创业决策博弈与高新技术企业创业特征分析》文中指出企业家感知身边的创业机会,并经由比较机会成本的大小与机会的潜在价值作出是否创业的决策。通过分析在信息对称与不对称两种状态下,现有企业与潜在企业家的创业决策博弈过程,得出了潜在企业家与现有企业之间存在的双重信息不对称,造成了独立创业成为大部分对自己创意有信息的潜在企业家常态选择的结论;并通过研究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决策的信息不对称,提出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决策特征。
李晓伟[3]2004年在《风险投资治理的博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借鉴新制度经济学派的最新研究成果,拓宽公司治理的边界,提出了“风险投资治理”的概念,并以博弈分析为工具,系统探讨了风险投资各环节的治理机制,从而为提高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运作效率指明了努力方向。 首先,系统论述了风险投资治理的理论框架。认为风险投资治理体现了投资者的货币资本、风险投资家的专业管理技能、风险创业家的创业精神与知识产权以及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等多元利益相关者提供的多种独立产权要素的共同参与,其中,以货币资本的产权分离属性划分了风险投资治理的叁个环节:资本筹措阶段的治理(筹资治理)、资本运营阶段的治理(运资治理)与资本退出阶段的治理(退资治理)。在每个阶段,在保持产权配置明晰性与流动性的前提下,风险投资治理通过激励和约束博弈形成的动态合作均衡,有助于对社会资金配置、企业技术创新、政府制度创新等诸多方面产生强大的联动效应。 接着,明确了政府资金在风险资本构成中的定位,阐述了培育真正的风险投资家的意义所在,进而分析了筹资治理中货币资本与智力资本相结合的博弈关系。显性的报酬激励外,声誉效应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风险投资家的机会主义倾向;法规约束、契约安排与治理结构制衡等也有助于减少代理关系产生的道德风险。 之后,针对风险企业的特征,对风险资本运营中可能会出现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等问题探讨了有关解决策略。论证了信号传递模型与信息甄别模型结合使用,可以规避项目决策上的逆向选择;分析了分阶段注资与参与监管作为不完备契约的补充,是减少道德风险的有效相机治理;并且提出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等是重要的外部治理保障。 最后,对比分析了几种退出方式选择的适用性,概括了我国二板市场创设中的多头动态博弈特征,论证了加强市场监管的必要性,指出完善现行产权交易市场可为风险资本的顺畅退出提供有效平台。
刘飞[4]2012年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1951年世界上第一个科技工业园区建立至今的60多年里,科技工业园区发展迅速,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带动了城市、地区以及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新技术革命的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各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日趋重要,世界各国和地区纷纷兴办科技园区,并把兴建科技园区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创办科技园区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从20世纪80年代起,面对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根据中国国情,借鉴国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经验,我国选择了通过兴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途径。我国先后建立了88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且迅速成为我国高新技术的研发、孵化和产业化基地,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是保障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系统,其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促进技术创新、提供资本支持、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中介服务、提供政府服务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的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过多年的发展,也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发展研究的选题,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指导实践的重大现实意义。论文系统地研究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的发展。尽管目前学术界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产业服务体系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是专门研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发展的成果相对仍然较少。论文在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总结和借鉴了国外及中国台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发展的经验,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的发展进行了评价,指出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且提出了完善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论文界定了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概念,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的概念、构成、功能和阶段性特征,指出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的经济效应。论文总结借鉴了美国硅谷、英国剑桥科技园、日本筑波科学城、印度班加罗尔科技园、韩国大德科技园区、新加坡裕廊工业园、中国台湾地区新竹科学工业园产业服务体系的发展经验,指出了其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发展的启示。论文对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天津滨海高新区、深圳高新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西安高新区、长春高新区产业服务体系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论文分析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在行政授权、招商引资、R&D经费投入、法律体系、风险投资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论文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划分为技术创新平台、融资体系、企业孵化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政府服务体系等五个部分,分别研究了它们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发展的关系,提出了完善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李宏立[5]2011年在《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驱动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新区与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我国科技部火炬计划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彼此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我国高新区历经二十年的发展,已实现了“要素空间集聚”与“主导产业强化”阶段的基本任务,正面临着向“创新生态演进”阶段转化的“二次创业”。同时我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正在走向多元化、市场化、效益化、专业化、资本化和国际化。为什么我国的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会逐步呈现出这些发展特征?通过对我国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现状分析发现,孵化器的发展特征是由驱动力导致的。本文采用系统动力学构建了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驱动力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得知孵化器的发展存在“硬发展的上限”,一旦达到“硬发展的上限”,孵化器就必须更多借助“软发展”如孵化管理创新、孵化方式创新等新的发展途径来促进发展。本文还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西安高新区做了实证研究,通过对西安高新区中6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驱动力的评价,进一步证实了孵化器的发展必须是一种均衡的发展,应该是各个指标的平衡发展,不能以牺牲某一指标为代价来促进另一指标的发展,只有各个指标均有良好表现,孵化器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根据以上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最后本文提出来基于发展驱动力视角的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对策。
邱琼, 钟秀斌[6]2001年在《新创企业生存环境与地区优势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发现,成功的企业通常集中在一国内部的某些城市或省份。网络信息产业的企业聚集在美国硅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最近关于新创企业的研究表明,新兴企业集中的现象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1]. 新创高新技术企业要素的信息研究[D]. 褚海鹏. 重庆大学. 2004
[2]. 创业决策博弈与高新技术企业创业特征分析[J]. 张鹏. 科技管理研究. 2009
[3]. 风险投资治理的博弈分析[D]. 李晓伟. 大连理工大学. 2004
[4].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发展研究[D]. 刘飞. 武汉大学. 2012
[5]. 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驱动力研究[D]. 李宏立. 西安石油大学. 2011
[6]. 新创企业生存环境与地区优势分析[J]. 邱琼, 钟秀斌. 中外科技信息.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