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河豚毒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河豚毒素,身体依赖性,戒断反应
河豚毒素论文文献综述
李丽琴,张瑞华,宋云扬,王陈,石童[1](2019)在《河豚毒素依赖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河豚毒素的依赖性潜力,预测它在临床应用中可能出现的依赖性问题。方法以2种动物3种模型进行了河豚毒素的身体依赖性试验研究,分别为小鼠催促跳跃试验、大鼠催促戒断试验和大鼠自然戒断试验。小鼠催促跳跃试验:河豚毒素给药组以恒定剂量给药,剂量分别为4.2、8.3μg·kg~(-1),阳性对照组吗啡以递增剂量给药,以5 mg·kg~(-1)剂量起始和2倍剂量递增(5~160 mg·kg~(-1)),阴性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的注射用水,每天皮下注射给药1次共给药7天,各组于第8天末次给药后2小时用1 mg·kg~(-1)的纳洛酮腹腔给药催促,记录30 min内跳跃发生率、跳跃次数和1 h内的体重变化。大鼠催促戒断试验:河豚毒素给药组以递增剂量给药,剂量分别以1.3、2.5μg·kg~(-1)剂量起始,递增剂量分别达到6.3和8.4μg·kg~(-1),阳性对照组吗啡以递增剂量给药5~35 mg·kg~(-1),阴性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的注射用水,共给药7天,第8天末次给药后2小时用4 mg·kg~(-1)的纳洛酮腹腔给药催促,记录2小时内戒断反应和体重下降程度,并评分。大鼠自然戒断试验:河豚毒素给药组第1周给药剂量同大鼠催促戒断试验,以后以6.3μg·kg~(-1)和8.4μg·kg~(-1)继续给药2周,阳性对照组吗啡以起始剂量5 mg给药,以每天5 mg剂量递增给药共7天;之后以40、50、60 mg·kg~(-1)剂量给药各3天;以70 mg·kg~(-1)剂量给药4天;于第21天停药观察体重变化,每天称重3次,至体重恢复。大小鼠给药途径均为皮下注射;给药容积为小鼠0.1ml/10g体重,大鼠0.2 ml/100g体重。观察指标:小鼠催促跳跃试验以体重下降和跳跃发生率、次数为指标;大鼠催促戒断试验以体重下降和戒断症状为观察指标;大鼠自然戒断试验以体重下降为观察指标。结果河豚毒素对大鼠皮下注射递增给药7天、小鼠皮下注射恒量给药7天,然后以纳洛酮催促,进行小鼠催促跳跃和大鼠催促戒断试验,同吗啡对照组比,小鼠未出现明显的跳跃反应,大鼠未出现明显的戒断反应和体重下降。在大鼠自然戒断试验中,大鼠组先递增给药7天后,继续恒量给药至第21天,第22天停药,连续观察3天,未见体重明显下降或其它戒断反应。结论河豚毒素不具有阿片类化合物的身体依赖特性,提示河豚毒素在临床应用中不太可能出现阿片类依赖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7)
张晓艺,张秀尧,蔡欣欣,林学尧,李瑞芬[2](2019)在《温州市织纹螺麻痹性贝类毒素和河豚毒素检测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温州市织纹螺引起中毒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和河豚毒素检测结果,为预防织纹螺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51份生鲜带壳织纹螺待测样品,形态学鉴定织纹螺品种,采用GB 5009.206—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水产品中河豚毒素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AOAC Official Method 2011.02液相色谱柱后衍生荧光法》分别测定织纹螺样品中河豚毒素和12种麻痹性贝类毒素。结果 51份织纹螺样品中,34份为半褶织纹螺(Nassarius semiplicatus),17份为西格织纹螺(Nassarius siquinjorensis)。半褶织纹螺样品河豚毒素含量为0.005~64.1 mg/kg,西格织纹螺河豚毒素含量为0.003~0.128 mg/kg;51份织纹螺样品均未检出12种麻痹性贝类毒素。结论温州市半褶织纹螺和西格织纹螺中不含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特征化学成分为河豚毒素。(本文来源于《预防医学》期刊2019年09期)
潘悦,曹旗,任洪林,胡盼,李岩松[3](2019)在《鼠源CD40L的原核表达及其对河豚毒素半抗原免疫增强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旨在通过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鼠源重组CD40L蛋白,探讨其对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人工完全抗原在免疫BALB/c小鼠过程中的免疫增强作用。用Trizol试剂提取BALB/c小鼠脾脏总RNA并反转录成cDNA,根据CD40L CDS区设计引物,PCR扩增目的基因,构建pGEX4T-1重组载体,进行原核表达,并纯化重组CD40L蛋白;根据曼尼希反应原理,用甲醛法制备TTX免疫原TTX-BSA和检测原TTX-OVA;以人工重组蛋白CD40L佐剂组为试验组,弗氏佐剂组作为对照组,免疫BALB/c小鼠,用ELISA方法结合SPSS 19.0软件分析各组免疫效果,探讨重组CD40L蛋白在TTX-BSA免疫过程中对免疫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本试验成功扩增了783 bp的CD40L目的基因,原核表达并纯化了融合GST标签的55 ku鼠源CD40L重组蛋白;与人工制备的TTX-BSA协同免疫小鼠试验结果显示,在免疫初期与弗氏佐剂相比,CD40L具有极显着的免疫增强效果(P<0.01)。综上所述,重组蛋白CD40L与TTX-BSA完全抗原协同免疫小鼠,在免疫初期CD40L具有增强机体对半抗原的应答强度的作用,为进一步开发适于小分子半抗原抗体高效制备的免疫增强佐剂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08期)
赖晓慧,肖义军[4](2019)在《河豚毒素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河豚毒素是最先从河鲀中分离提取得到的一种剧毒的生物碱类天然神经毒素,后来在包括水生和陆生的多种动物体中均有发现。河鲀正在成为福建省的一种重要养殖鱼类,药理研究也发现河豚毒素在治疗成瘾、癫痫、局部和全身麻醉及镇痛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河豚毒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河鲀体内河豚毒素的确切来源目前仍没有定论,其生物合成途径也尚待阐明。本文对河豚毒素理化性质、作用及来源等方面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福建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04期)
刘敏慧,刘新峰,丁向彬,李新,张林林[5](2019)在《河豚毒素人工抗原的制备及其免疫原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选择血蓝蛋白(KLH)和牛血清白蛋白(BSA)分别作为载体蛋白与河豚毒素(TTX)进行偶联制备人工抗原,并对合成结果进行鉴定。方法:通过甲醛法将TTX分别与大分子载体蛋白,即血蓝蛋白(KLH)和牛血清白蛋白(BSA)进行偶联。利用紫外扫描法、电泳法对偶联产物进行鉴定,并对6周龄Balb/c雌性小鼠免疫注射检测其免疫原性。结果:紫外扫描显示偶联抗原较载体蛋白有轻微的红移现象出现,且经过琼脂糖凝胶及SDS-PAGE 2种方法电泳检测后发现,载体蛋白较人工抗原之间迁移率均不相同;对免疫小鼠进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ELISA)及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cELISA)联用检测其多抗血清效价及特异性,经过共计6次免疫后的效价能达到1:40w,且能有效抑制TTX。结论:河豚毒素人工抗原制备成功且具备良好的免疫原性。(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邓兴朝,陈欢,陈静,黄连生[6](2019)在《河豚毒素对敏感性钠离子通道的作用及其与疼痛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针对河豚毒素对钠离子通道的作用及河豚毒素能阻断的、在疼痛中有关键作用的钠离子通道的亚型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工》期刊2019年01期)
丁婕,王梦梦,汪立平,卢瑛[7](2019)在《鼠李糖乳酸杆菌对河豚肝脏中河豚毒素毒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野生河豚肝脏中的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为研究对象,研究活化与热灭活处理的鼠李糖乳杆菌对其毒性的消减作用。将活化的与热灭活处理的鼠李糖乳杆菌作为材料对TTX进行脱除,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nent assay,ELISA)、层析试纸检测和小鼠生物法分析TTX消减率的变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发酵处理后的肝脏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与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含量变化。竞争性ELISA结果显示加热灭活后的鼠李糖乳杆菌对TTX的消减率高达82.16%;而未经灭活处理的鼠李糖乳杆菌对TTX的消减率为70.05%,表明热灭活处理的鼠李糖乳杆菌消减效果更佳。此外,经鼠李糖乳杆菌发酵7 d后野生河豚肝脏的TTX消减率为93.27%,气相色谱-质谱检测结果显示发酵后肝脏内的EPA与DHA含量分别减少了11.93%、22.50%。综上所述,鼠李糖乳杆菌能消减河豚肝脏中的TTX,经鼠李糖乳杆菌发酵处理后消减效果更佳,本研究结果可为河豚内脏组织的毒性消减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9年19期)
丁婕,王梦梦,王学丽,李娅茹,汪立平[8](2018)在《鼠李糖乳杆菌对河豚肝脏中河豚毒素的毒性及其EPA、DHA的影响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野生河豚肝脏中的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为研究对象,研究活化与热灭活处理的鼠李糖乳杆菌对其毒性的消减作用以及肝脏发酵后其体内EPA、DHA含量的变化状况。将活化的与热灭活处理的鼠李糖乳杆菌作为材料对TTX毒性进行脱除,采用ELISA、层析试纸检测和小鼠生物法分析TTX消减后含量的变化,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发酵处理后肝脏EPA与DHA含量的变化。竞争性生ELISA结果显示加热灭活后的鼠李糖乳杆菌对TTX的毒性消减率高达82%;而未经灭活处理的鼠李糖乳杆菌对TTX毒性的消减率为70%,表明热灭活处理的鼠李糖乳杆菌消减效果更佳。此外,经鼠李糖乳杆菌发酵7 d后的野生河豚肝脏,其TTX毒性消减率为93%,气相色谱质谱联仪检测结果发现发酵后肝脏内的EPA与DHA分别减少了11.93%,22.5%。综上所述,鼠李糖乳杆菌均能消减河豚肝脏中TTX的毒性,但是鼠李糖乳杆菌发酵处理的消减效果最佳,本研究结果为今后对河豚鱼内脏组织的毒性消减和资源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07)
孙博伦,王旭峰,李来好,赵东豪,王强[9](2018)在《多壁碳纳米管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织纹螺中河豚毒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织纹螺中河豚毒素(TTX)的方法,样品用1%乙酸甲醇溶液提取,调节pH至8.5~9.0后,采用碳纳米管净化处理后上机测定。以乙腈和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经Amide柱梯度洗脱,以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多反应监测(MRM)测定,外标法定量。在0.3~50 ng·mL~(–1)质量浓度范围内,相关系数(R)大于0.999,加标回收率为83.7%~91.4%,相对标准偏差为2.3%~8.6%,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3μg·kg~(–1)和1μg·kg~(–1)。该方法适用于织纹螺中TTX的检测。(本文来源于《南方水产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李芹,韩刚,刘欢,解超男,吴立冬[10](2018)在《水产品中河豚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河豚毒素是河豚鱼及其他生物体内含有的一种内源性生物碱,是自然界中所収现的毒性最大的神经毒素之一,被认为是自然界中毒性最强的非蛋白类毒素。自从2016年9月有条件放开养殖红鳍东方鲀和养殖暗纹东方鲀加工经营后,水产品中河豚毒素含量的准确测定,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综述了水产品中河豚毒素含量色谱、质谱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迚展,着重总结了样品前处理技术和分析检测技术,幵对各种样品前处理技术和检测技术的优缺点迚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8年18期)
河豚毒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温州市织纹螺引起中毒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和河豚毒素检测结果,为预防织纹螺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51份生鲜带壳织纹螺待测样品,形态学鉴定织纹螺品种,采用GB 5009.206—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水产品中河豚毒素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AOAC Official Method 2011.02液相色谱柱后衍生荧光法》分别测定织纹螺样品中河豚毒素和12种麻痹性贝类毒素。结果 51份织纹螺样品中,34份为半褶织纹螺(Nassarius semiplicatus),17份为西格织纹螺(Nassarius siquinjorensis)。半褶织纹螺样品河豚毒素含量为0.005~64.1 mg/kg,西格织纹螺河豚毒素含量为0.003~0.128 mg/kg;51份织纹螺样品均未检出12种麻痹性贝类毒素。结论温州市半褶织纹螺和西格织纹螺中不含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特征化学成分为河豚毒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河豚毒素论文参考文献
[1].李丽琴,张瑞华,宋云扬,王陈,石童.河豚毒素依赖性试验研究[C].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2019
[2].张晓艺,张秀尧,蔡欣欣,林学尧,李瑞芬.温州市织纹螺麻痹性贝类毒素和河豚毒素检测结果分析[J].预防医学.2019
[3].潘悦,曹旗,任洪林,胡盼,李岩松.鼠源CD40L的原核表达及其对河豚毒素半抗原免疫增强效果分析[J].中国畜牧兽医.2019
[4].赖晓慧,肖义军.河豚毒素的研究进展[J].福建畜牧兽医.2019
[5].刘敏慧,刘新峰,丁向彬,李新,张林林.河豚毒素人工抗原的制备及其免疫原性鉴定[J].食品科技.2019
[6].邓兴朝,陈欢,陈静,黄连生.河豚毒素对敏感性钠离子通道的作用及其与疼痛的关系[J].生物化工.2019
[7].丁婕,王梦梦,汪立平,卢瑛.鼠李糖乳酸杆菌对河豚肝脏中河豚毒素毒性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9
[8].丁婕,王梦梦,王学丽,李娅茹,汪立平.鼠李糖乳杆菌对河豚肝脏中河豚毒素的毒性及其EPA、DHA的影响作用研究[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9].孙博伦,王旭峰,李来好,赵东豪,王强.多壁碳纳米管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织纹螺中河豚毒素[J].南方水产科学.2018
[10].李芹,韩刚,刘欢,解超男,吴立冬.水产品中河豚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