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还原论文_邢明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甲烷还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甲烷,氧化物,催化剂,氧化铁,群落,废弃物,电极。

甲烷还原论文文献综述

邢明阳[1](2019)在《纳米光催化技术还原CO_2选择性产甲烷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但到目前为止,光催化还原CO_2的产物比较复杂,且易发生副反应与逆反应,导致CO_2的整体转换效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尤其是需要八个电子还原产甲烷的效率及选择性一直处于非常低的水平。我们设计并制备了一系列具有特殊微观结构的TiO_2-SiO_2复合半导体光催化剂,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表面功能化改性,促进了光(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国际(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第六届国际多功能材料与结构学术大会、首届国际新材料前沿发展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11-23)

王晓彤,许旭萍,王维奇[2](2019)在《炉渣与生物炭施加对稻田土壤铁还原菌群落结构及甲烷排放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炉渣及生物炭施加处理对稻田土壤铁还原菌群落结构及甲烷排放的影响,在福州某平原稻田中分别进行施加生物炭、炉渣、生物炭+炉渣3种处理,测定早、晚稻生长期稻田甲烷排放通量和可培养铁还原菌数量,并比较施加处理与不施加处理稻田土壤铁还原菌群落结构组成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废弃物施加能够改变稻田土壤铁还原菌数量,晚稻生物炭施加组的铁还原菌数量显着高于其他3组(P<0.05);废弃物施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稻田土壤甲烷的排放,其中早稻混合施加组对甲烷排放的降低作用最为明显;福州平原稻田土壤中铁还原菌种类丰富,分布于10个门,其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门相对丰度占比之和大于95%.共鉴定出20个属,其中相对丰度较高的菌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厌氧粘细菌属(Anaeromyxobacter)、梭状芽孢杆菌属(Clostridium)等10个属,占样品中已知铁还原菌属的62.07%~66.58%;生物炭和炉渣主要通过改变土壤pH值及含水量影响稻田土壤铁还原菌群落结构,混合施加的影响比单一施加更为显着;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相对丰度与稻田土壤甲烷的排放通量呈显着负相关,是稻田中抑制甲烷产生与排放的主要铁还原菌属.(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朱泳吉,朱荣淑,张改革[3](2019)在《甲烷选择性催化还原NO中In/H-Beta的制备及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离子交换法制备的In系催化剂为基础,通过载体的筛选,离子交换时间、溶液浓度以及煅烧温度的优化,得到高催化活性的In/H-Beta催化剂。并采用FT-IR、NH_3-TPD、H_2-TPR、XPS、BET等表征技术对In系催化剂进行表征,从催化剂的骨架结构、表面酸性及氧化还原性等性质分析催化剂的活性。结果表明,载体为Beta、离子交换时间为8 h、离子交换液浓度为0. 033 M、煅烧温度为500℃制备的In/H-Beta催化活性最好,560℃时NO_x的去除率最大约92%。(本文来源于《环境生态学》期刊2019年02期)

黄立[4](2019)在《电催化还原处理模拟核电厂含碘甲烷放射性废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非放射性同位素碘甲烷(CH3I)模拟核电厂放射性废液中CH3131I作为目标污染物,采用电催化还原方法对目标有机物进行降解。研究了铜电极(Cu)、铜/碳毡电极(Cu/CF)和铜/镍/碳毡电极(Cu/Ni/CF)对低浓度CH3I(1 mg/L)的电催化降解效果。通过比较铜、镍和铁金属电极对CH3I的电催化性能,选择了铜金属电极作为阴极对CH3I进行恒电流降解实验。研究了反应温度、季铵盐、电流密度、初始pH值和电解质浓度等实验条件对CH3I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佳电解条件下:四丁基氯化铵(TBAC 0.05%,相对于CH3I的质量分数),电流密度(3mA/cm2)、反应温度(20 ℃)、初始pH(4.5)、电解质(0.5 M Na2SO4)和电解时间(120min),CH3I的降解率达到89%。循环伏安测试表明其还原机制为直接电子转移导致Cu电极表面的CH3I分子中C-I键还原断裂,电解过程产生的活性氢原子可促进其还原过程。采用低Cu2+浓度、高电流密度的脉冲电位沉积工艺成功制备出纳米Cu/CF电极。最佳电沉积条件为:1 mM Cu2+、4 rmM C6H5O73-、20 mM KNO3、pH=5,沉积电位-2.5 V,沉积温度45 ℃,沉积时间300 s。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表征发现铜颗粒均匀分散于碳毡基体。BET法测定其比表面积为2.252m2/g,比碳毡比表面积(1.563 m2/g)增大了44%,有助于提升电催化活性。恒电流电解的最佳条件为:铜负载量为6.98 mg/g、电流密度2.5 mA/cm2、初始pH=5.5、电解时间90min内CH3I的降解率达到98.8%。循环伏安结果表明,CH3I的电化学还原反应是一个扩散控制过程。利用正交实验确定了Cu/Ni/CF电极的最优电沉积条件:1 mM Cu2+,2 mM Ni2+,2 mM C6H5O73-20 mM KNO3,镀液pH=6,镀液温度45 ℃,沉积电位-2.5 V,沉积时间300 s。SEM和EDS等表征手段证明了此法能成功地将铜、镍纳米金属颗粒负载在碳毡纤维上。最优沉积条件下铜、镍负载量分别为4.56 mg/g和6.07 mg/g,此电极具有最高的电催化活性,最佳电解条件如下:电流密度为2.0 mA/cm2,电解质为0.4 M Na2SO4,溶液初始pH为3.5,电解90min内CH3I的降解率高达99.5%。(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9-05-24)

仲柳,李鑫,方庆艳,余圣辉,许豪[5](2019)在《基于氧化还原共沉淀法制备的Mn-Ce催化剂及其低浓度甲烷燃烧催化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氧化还原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Mn/Ce比的Mn-Ce催化剂,用N_2吸附、XRD、XRF、XPS等手段进行了表征,对其低浓度甲烷催化燃烧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n/Ce比对Mn-Ce催化剂的活性有较大的影响;当Mn/Ce比从3∶7增加到9∶1时,其催化活性逐渐增加,甲烷转化率为50%的温度(t_(50))从501℃降低到446℃;而进一步增加Mn含量则会导致其催化活性降低。表征结果显示,Mn-Ce催化剂活性与其比表面积、表面Mn~(4+)浓度、Ce~(3+)含量和晶格氧浓度等密切相关;物相KMn_8O_(16)有利于Mn-Ce催化剂活性的提升。(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张婷婷,孙力平,林英杰,邱春生,刘楠楠[6](2018)在《铜负载率对纳米Fe/Cu双金属+维生素B_(12)体系中二氯甲烷还原速率的影响及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铜负载率对Fe/Cu+B_(12)体系中二氯甲烷还原速率的影响,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铜负载率小于5%时,反应速率随铜负载率的增大而升高,铜负载率5%时,反应速率达到最大;铜负载率大于5%时,反应速率随铜负载率的增大而降低。从Fe/Cu原电池效应和铜表面的催化性能两方面,初步分析了铜负载率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内在机理。(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8年10期)

陆哲惺,周皞,邓文义,赵兵涛,苏亚欣[7](2018)在《甲烷/丙烷在氧化铁表面还原NO的红外原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仪(DRIFTS)对甲烷/丙烷在氧化铁表面还原NO的反应进行了原位研究,分析了不同气体在氧化铁表面的吸附特点以及在有O_2条件下甲烷/丙烷还原NO的中间产物生成特性。结果表明,氧化铁对NO有着较好的吸附能力,NO能够以不同桥式硝酸盐与硝基的形式吸附于氧化铁表面。这些吸附物种热稳定性各不相同,并且可能会被氧化铁中的晶格氧氧化产生新的吸附物种,对进一步与还原剂发生选择性催化反应有着重要的作用。甲烷与丙烷在氧化铁表面还原NO的微观反应机理通过一系列路径完成。还原剂吸附于氧化铁表面,与由NO吸附形成的含氮吸附物种相互反应,形成一系列碳氢中间产物,通过进一步反应还原NO;在氧气存在的情况下,O_2会参与碳氢还原剂与含氮吸附物种的竞争反应,并形成R—COO-、CH3COO-等更多活性中间物种,这些活性中间物种通过与NO不断的反应最终还原NO为N2。(本文来源于《热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04期)

钟亮[8](2018)在《甲烷作为唯一电子供体驱动六价铬生物还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水体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其中,铬污染现象较为突出。水体环境中铬污染的来源大体分为叁类:工业生产,日常生活及化学制品。铬在水体中主要以叁价(Cr(Ⅲ))和六价(Cr(Ⅵ))形式存在。Cr(Ⅵ)在水体中具有高溶解度和高毒性,一般以阴离子形式存在。与之相反,Cr(Ⅲ)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通常形成沉淀态的氢氧化物,并可以通过离心或过滤的方法去除。Cr(Ⅵ)的生物还原法是一种简便高效的水体铬污染修复方法,即微生物利用有机物或无机物作为电子供体,以Cr(Ⅵ)作为电子受体,将Cr(Ⅵ)还原为Cr(Ⅲ)。甲烷(CH_4)是一种强温室气体,常见于自然和人为活动中,主要来源于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填埋中的厌氧发酵过程,近年来在废水生物修复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该生物学过程中,甲烷可以充当电子供体和碳源,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足够的能量,从而驱动氧化态污染物的生物还原。甲烷基质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film reactor,MBfR)能够将CH_4安全高效地传递给膜上的微生物从而驱动微生物进行物质和能量代谢,是一种去除废水中Cr(Ⅵ)的理想工艺。本论文研究了 CH_4作为唯一电子供体驱动Cr(Ⅵ)生物还原的霉生物学过程,探究了不同的负荷的Cr(Ⅵ),NO_3-,SO_4~(2-)及Se(Ⅵ)的还原动力学和还原过程中的相互作用,阐明了 Cr(Ⅵ)生物还原过程的作用机制以及NO_3-,SO_4~(2-)及Se(Ⅵ)对Cr(Ⅵ)还原的影响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CH_4-MBfR中Cr(Ⅵ)生物还原过程证实了微生物是能够以CH_4作为唯一的电子供体来驱动Cr(Ⅵ)的生物还原。当Cr(Ⅵ)是CH_4-MBfR中的唯一电子受体时,随着附着在生物膜上的微生物群落对Cr(Ⅵ)的不断适应,微生物对Cr(Ⅵ)的还原能力不断增强。实验共持续90天,分为五个阶段。最终,当进水Cr(Ⅵ)浓度为3mg-Cr/L,其表面负荷为370mg-Cr m~(-2)d~(-1)时,去除效率达到了 95%。通过XPS,TEM和EDS分析表明,Cr(Ⅲ)沉淀是Cr(Ⅵ)还原的终产物,并且分布于细菌的胞内和胞外。2)CH_4-MBfR 中 Cr(Ⅵ)和 NO_3-,SO_4~(2-)及 Se(Ⅵ)还原的相互作用当Cr(Ⅵ)为CH_4-MBfR中唯一电子受体时,进水表面负荷为500mg-Cr/m~2-d的Cr(Ⅵ)全部被还原为Cr(Ⅲ);但当进水中同时含280mg-N/m~2-d的N03-时,Cr(Ⅵ)还原能力显着降低(<25%);当进水NO_3-负荷为零时,Cr(Ⅵ)还原率仅恢复至70%。因此,NO_3-对Cr(Ⅵ)还原具有不可逆的抑制作用。在CH_4-MBfR中,当SO_4~(2-)负荷从零增加到4.7mg/m~2-d时,Cr(Ⅵ)去除率从60%(阶段1)提高到70%;在SO_4~(2-)负荷减少到零后,Cr(Ⅵ)去除率进一步增加到90%,表明硫酸盐还原菌(SRB)在生物膜上富集,并驱动Cr(Ⅵ)的还原。然而,高负荷的SO_4~(2-)(26.6mg/m~2-d)会显着抑制Cr(Ⅵ)的还原(还原率为40%)。同样地,当CH_4-MBfR进水中含0.5mg-Se/L的Se(Ⅵ)时,Cr(Ⅵ)的去除率略微下降至60%;而当进水中不含Se(Ⅵ)时,Cr(Ⅵ)的去除率又回升到80%。3)CH_4-MBfR膜上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在CH_4-MBfR中,随着微生物以CH_4作为电子供体驱动Cr(Ⅵ)的生物还原,Meiothermus(Deinococci)和Methylosinus(Ⅱ型甲烷氧化菌)逐渐成为了生物膜上的优势菌属。群落结构分析表明,甲烷氧化菌和铬酸盐还原菌之间的协同作用是主要的生物学机制:甲烷氧化菌活化CH_4,产生并释放一些代谢中间体,铬酸盐还原菌利用这些中间体作为电子供体来驱动Cr(Ⅵ)的生物还原。随着NO_3-的引入,膜上Meiothermus(Deinococci)相对丰度大幅降低,而Chitinophagaceae(一种反硝化细菌)的丰度显着增加。这说明NO_3-对生物膜上的微生物群落具有显着影响。之后,当进水不含NO_3-时,Pelomonas相对丰度显着上升,表明其可能具有Cr(Ⅵ)还原能力。此外,通过PICRUSt对功能基因进行预测,发现在引入N03-后,生物膜上与铬酸盐还原有关的基因丰度显着降低,而与反硝化作用和甲烷氧化过程有关的基因丰度却有所增加。与Cr(Ⅵ)共存的SO_4~(2-)使得CH_4-MBfR生物膜上演化出叁个主导菌属。基于这叁个菌属的相对丰度与Cr(Ⅵ)和SO_4~(2-)的负荷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我们得出:Methylocystis(Ⅱ型甲烷氧化菌)可同时还原Cr(Ⅵ)和SO_4~(2-),而Meiothermus仅对Cr(Ⅵ)还原起作用,Ferruginibacter只对SO_4~(2-)还原起作用。与Cr(Ⅵ)共存的Se(Ⅵ)使得CH_4-MBfR生物膜上演化出两个主导菌属:Meiothermus(可以同时还原Cr(Ⅵ)和Se(Ⅵ))和Methylophilus。我们得出:Methylophilus 活化CH_4,其产生释放的电子和能量转移给Meiothermus来驱动Cr(Ⅵ)和Se(Ⅵ)还原。(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6-06)

莫文龙,肖艳,马凤云,钟梅,刘景梅[9](2018)在《Ni含量和还原温度对浆态床CO甲烷化Ni-Al_2O_3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行星式球磨机,采用机械化学法制备Ni-Al_2O_3催化剂,考察了Ni含量和还原温度对Ni-Al_2O_3催化剂晶相结构、还原特征和浆态床CO甲烷化性能的影响。并采用EDX、XRD、H_2-TPR等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不同Ni含量的催化剂还原峰均以β峰为主,活性组分Ni与载体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力。Ni-Al_2O_3催化剂的活性随Ni含量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Ni含量20.3%,还原温度600℃时,催化剂的性能达到最大值,CO转化率和CH_4收率均最高,分别为97.8%和86.2%。还原温度过低,活性组分Ni易因烧结而团聚失活;还原温度过高,活性金属Ni具有明显的XRD衍射峰,分散性较差。(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8年05期)

高圣博[10](2018)在《甲烷氧化菌素催化二价汞还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甲烷氧化菌作为重要的多功能微生物催化剂,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在污染治理如处理吸附环境中的二价汞Hg(Ⅱ)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甲烷氧化菌素(Methanobactin,Mb)是由甲烷氧化菌分泌到细胞外的小分子荧光肽,同时也具有金属鳌合和还原特性。Mb可将自然界中的Hg(Ⅱ)还原成单质汞(Hg(0))并吸附于细胞表面防止挥发。本论文通过对Mb结合和还原汞的能力、汞解毒作用的研究,解释甲烷氧化菌具有汞耐受性的分子基础,发掘利用甲烷氧化菌清除环境中Hg(Ⅱ)的潜力。本论文第一部分建立了 Mb的检测方法,建立了 Hg(Ⅱ)浓度为1~5μg/mL范围内的标准曲线(y=0.1081x + 0.2681,R2=0.9932,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以此对从Methylosinus trichosporium3011发酵液中提取的Mb结合二价汞(Hg(Ⅱ))并催化其还原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Hg(Ⅱ)的添加量、Mb的添加对Mb催化Hg(Ⅱ)还原的影响。通过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表征,发现Mb可将Hg(Ⅱ)还原,其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为5min,反应温度为30℃,Mb与Hg(Ⅱ)以2:1结合。利用荧光光谱分析Mb具有叁个主要的特征发射峰,在激发波长为254nm下,在加入氯化汞时发生了荧光猝灭现象。由此也更加证明了甲烷氧化菌是通过分泌Mb来对Hg(Ⅱ)进行捕获,Mb对还原Hg(Ⅱ)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论文第二部分进行Mb对Hg(Ⅱ)的解毒能力研究,运用Logistic生长动力学方程模拟甲烷氧化菌生长的变化趋势,并绘制细菌生长曲线。用Origin8.0对菌体生长数据进行处理,0~20.1h为延滞期(λ),20.1h后细胞进入对数生长阶段,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为0.0142h-1。汞离子的存在使细胞生长的延滞期变长,最大比生长速率降低。对照添加Hg(Ⅱ),Mb和Hg(Ⅱ)同时添加等添加方式,Mb的添加会缩短延滞期至0~15.3h,最大比生长速率提高到0.0138h-1,最大OD值上升至1.185。由此可以得出Mb能够对汞解毒,从分子水平解释甲烷氧化菌具有汞耐受性。论文最后一部分讨论了铜离子存在对Mb结合还原Hg(Ⅱ)的影响。在培养基中添加浓度低于30μmol/L的Cu(Ⅱ),对细胞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铜离子添加量为30μmol/L时,细胞生长速率为0.015h-1,细胞生长最快且最大OD600值为1.043;尽管过高Cu(Ⅱ)浓度的添加对菌体产生一定的毒害性,但由于Cu(Ⅱ)参与了 pMMO活性中心的构建进而会对细胞自身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使延滞期缩短为16.8h。在细胞发酵液中,先加入Cu(Ⅱ)后加Hg(Ⅱ)时,细胞内主要表达pMMO活性,在Cu(Ⅱ)浓度为0~20μmol/L的区间内pMMO活性逐渐上升,最高值为3.25 nmol/(mi·mg dwc);当先加入Hg(Ⅱ)后加Cu(Ⅱ)时,细胞在0~120h内600nm处吸光度逐渐上升至0.13,表达了少量的sMMO活性;当同时加入Cu(Ⅱ)和Hg(Ⅱ)时,细胞内pMMO活性最高值为3.15 nmol/(min mg dwc),此时细胞在0-120h内600nm处吸光度逐渐上升至0.1。因此,Hg(Ⅱ)和Cu(Ⅱ)同时加入时,细胞内pMMO和sMMO活性基本保持不变,影响较小。通过萘酚法测定sMMO的活性,Mb与Cu(Ⅱ)先结合时加入Hg(Ⅱ)对甲烷氧化菌pMMO影响不大(无sMMO活性),说明在Cu(Ⅱ)存在下,Hg(Ⅱ)很难与Mb结合;Mb对Cu(Ⅱ)的亲和性更高。在Mb与Hg(Ⅱ)结合后再加入Cu(Ⅱ),检测到sMMO活性,说明Hg(Ⅱ)存在下Cu(Ⅱ)不能与Mb结合,Mb与Hg(Ⅱ)的结合具有不可逆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商业大学》期刊2018-03-05)

甲烷还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究炉渣及生物炭施加处理对稻田土壤铁还原菌群落结构及甲烷排放的影响,在福州某平原稻田中分别进行施加生物炭、炉渣、生物炭+炉渣3种处理,测定早、晚稻生长期稻田甲烷排放通量和可培养铁还原菌数量,并比较施加处理与不施加处理稻田土壤铁还原菌群落结构组成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废弃物施加能够改变稻田土壤铁还原菌数量,晚稻生物炭施加组的铁还原菌数量显着高于其他3组(P<0.05);废弃物施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稻田土壤甲烷的排放,其中早稻混合施加组对甲烷排放的降低作用最为明显;福州平原稻田土壤中铁还原菌种类丰富,分布于10个门,其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门相对丰度占比之和大于95%.共鉴定出20个属,其中相对丰度较高的菌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厌氧粘细菌属(Anaeromyxobacter)、梭状芽孢杆菌属(Clostridium)等10个属,占样品中已知铁还原菌属的62.07%~66.58%;生物炭和炉渣主要通过改变土壤pH值及含水量影响稻田土壤铁还原菌群落结构,混合施加的影响比单一施加更为显着;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相对丰度与稻田土壤甲烷的排放通量呈显着负相关,是稻田中抑制甲烷产生与排放的主要铁还原菌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甲烷还原论文参考文献

[1].邢明阳.纳米光催化技术还原CO_2选择性产甲烷的研究[C].第十届国际(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第六届国际多功能材料与结构学术大会、首届国际新材料前沿发展大会摘要集.2019

[2].王晓彤,许旭萍,王维奇.炉渣与生物炭施加对稻田土壤铁还原菌群落结构及甲烷排放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9

[3].朱泳吉,朱荣淑,张改革.甲烷选择性催化还原NO中In/H-Beta的制备及优化[J].环境生态学.2019

[4].黄立.电催化还原处理模拟核电厂含碘甲烷放射性废液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9

[5].仲柳,李鑫,方庆艳,余圣辉,许豪.基于氧化还原共沉淀法制备的Mn-Ce催化剂及其低浓度甲烷燃烧催化性能[J].燃料化学学报.2019

[6].张婷婷,孙力平,林英杰,邱春生,刘楠楠.铜负载率对纳米Fe/Cu双金属+维生素B_(12)体系中二氯甲烷还原速率的影响及机理[J].应用化工.2018

[7].陆哲惺,周皞,邓文义,赵兵涛,苏亚欣.甲烷/丙烷在氧化铁表面还原NO的红外原位研究[J].热科学与技术.2018

[8].钟亮.甲烷作为唯一电子供体驱动六价铬生物还原研究[D].浙江大学.2018

[9].莫文龙,肖艳,马凤云,钟梅,刘景梅.Ni含量和还原温度对浆态床CO甲烷化Ni-Al_2O_3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J].应用化工.2018

[10].高圣博.甲烷氧化菌素催化二价汞还原的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海洋沉积物中甲烷菌与硫酸盐还原菌的...估算的地球大气中氧含量的变化趋势℃甲烷还原氧化铁da/dt...(a)甲烷还原后的LaFe通道的甲烷还原NOx实验结果甲烷气氛下NiO/γ-Al2O3催化剂的TG/D...

标签:;  ;  ;  ;  ;  ;  ;  

甲烷还原论文_邢明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